描写雪的诗句及翻译
1、描写雪的古诗及译文
(1)、春雪唐代: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2)、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3)、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元稹《南秦雪》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描写雪的,阿研喜欢柳宗元的《江雪》。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仅用20字便勾勒出一幅万籁无声、冷气刺骨却意境开阔的独钓图。
(6)、风雪惊初霁,水乡增暮寒。树杪堕飞羽,檐牙挂琅玕。才喜门堆巷积,可惜迤逦销残。渐看低竹翩翻。清池涨微澜。
(7)、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王十朋《红梅》
(8)、翻译: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9)、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著山阴,厚盟遂妨上苑。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10)、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11)、翻译: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孤零零。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12)、王维吸取了前人写雪的艺术经验,同样运用不粘滞于物象而纯从感觉印象着以淡墨的表现方法,绘出一幅清寒、寂静而又有声息、光色、动感和生气的夜雪图。
(13)、我不知道今天庭院中竟然落下了雪花,还以为是昨夜院中的树枝上开出的花。
(14)、天晴好穿屐,宴晚方欢腾。梅花性喜严寒,月下雪中亭亭。眼望前山,白衣横卧,浓云变得澄清。放下酒杯,招呼同伴,攀高看得分明。
(15)、美丽的红花上裹着一层白雪,山南树木的枝条在北风中嬉舞。诗句写江南冬末的雪景。江南的冬末春初是美丽的,尤其是在难逢的雪天。山野之中,白雪红花相映,该是多么绮丽的景致。尽管朔风示威似地呼啸,可鲜活的朝阳枝条仍然生机勃勃地将寒风玩弄于枝头,因为这枝条已饱含着欲放的活力了。“抱”、“熙”两字,用得极富情趣,把花、枝拟成人态,更使画面中平添了几分生意。
(16)、王维(唐代) - 《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17)、纷扬的气势如炉烟蒸腾,素寒花草挂一身玉瑕。该不是天上的神仙狂醉,胡乱把洁白的云彩揉碎。
(18)、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二月初时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19)、白帝城去年的雪尚在山上,今年却已铺了一地。冻得蛟龙缩在南浦不肯出来,锐利的北风残忍地刮在人的肌肤上。前两句写去年和今年的雪,可知连年不断,且一年比一年冷(雪线下降天转寒),天气十分寒冷。后两句更着意在一“寒”字上。“蛟龙南浦缩”是虚写,蛟龙尚怕冷,何况人?“寒刮肌肤”是实写,“利”字写出了人的寒冷难耐之状。诗句虚实结合,反复渲染,似有寒气袭人之感。
(20)、大雪纷纷扬扬落下,那一片雪花在空中舞动着各种姿势,或飞翔,或盘旋,或直直地快速坠落,铺落在地上。
2、描写雪的古诗句带翻译
(1)、翻译: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2)、Fromhilltohillnobirdinflight;
(3)、不过华兹生译的这首《江雪》前两句在各个版本中并非上乘。他选择了“vanish”、“wipeout”这两个动词来翻译“飞绝”、“踪灭”,增加了动态的画面感,却破坏了原诗所表达的“寂静无声”的意境。在韵律感方面,译者也完全放弃了入韵,读起来并非朗朗上口。
(4)、白雪纷飞、粉妆玉砌、洁白素装、玉琢银装、鹅毛大雪、狂风暴雪、大雪纷飞
(5)、不知这飞舞精灵挂在了谁人的眉梢上?又落在的谁的心头?
(6)、雪花飞进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保暖盖上锦被也嫌单薄。
(7)、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8)、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上。
(9)、若有若无,可以用来形容雪下得很小,出自《菜根谭·闲适》中“若有若无,半真半幻,足以悦人心目而豁人性灵。真天地间一妙境也。”用来描写雪下得很小。
(10)、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星点点,月团团。
(11)、薛昂夫赞雪像碧玉琼瑶,像点点扬花,片片鹅毛。
(12)、Onaboatoldmanincloakandhat,
(13)、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白居易《雪夜小饮赠梦得》
(14)、翻译:四面群山下,残雪映寒夜,对烛夜坐,我这他乡之客。
(15)、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16)、房檐的积雪尚未开始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
(17)、Onlyanoldfishermaninalonelyboat,
(18)、“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19)、这是一首咏雪诗,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20)、高柳春才软,冻梅寒更香。暮雪助清峭,玉尘散林塘。那堪飘风递冷,故遣度幕穿窗。似欲料理新妆。呵手弄丝簧。
3、描写雪的诗句的古诗大全
(1)、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唐·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2)、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明·王守仁《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
(3)、译文: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4)、雪洒向人间,洒向漆黑的角落,洒向一切需要白色的地方,雪花如花飘落,不如说是仙女下凡,她们舞着高贵的身子,托着深深的寒意,飞出了天空的银幕,每一次的着地,都是对大地的热情拥抱与亲吻,或许她不想打扰正在睡梦中的人们,总是轻轻地降落,无声无息的来到人间。
(5)、以玉比雪花,形态像,而内核中的洁白品质也同样相似。
(6)、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作者在看到这一幕情景的时候,她的嘴角,当时兴许是泛起了一抹久违的微笑的。
(7)、翻译: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孤零零。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8)、翻译: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9)、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白居易《卖炭翁》
(10)、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1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元·华幼武《春雪》
(13)、O’ermountainsandmountainsnobirdisonthewing;
(14)、杜甫《腊日》: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15)、翻译: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16)、(诗文赏析)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无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17)、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二首》
(18)、Gazingatthefloatintheriversnow-bound.
(19)、题目是“雪”,诗却非咏雪,而是发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议论。绝句长于抒情而拙于议论,五绝篇幅极狭,尤忌议论。作者偏用其短,看来是有意造成一种特殊的风格。
(20)、宋·杨《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
4、描写雪古诗词大全
(1)、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____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2)、《终南望余雪》——唐代:祖咏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译文: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3)、风中树木披着冰晶摇曳,山峦顶着白冠座座相连,白鹤羽毛湿湿了,飞入风雪中已无法分辨。万物尽被白色掩盖,空灵灵的只有风在那里喘息。
(4)、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____韩愈《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5)、释义: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我坐在窗前,看着青青的竹子变成白玉般洁白。
(6)、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7)、唐代:柳宗元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8)、漫天雪花,像春天的柳絮一般不停地飘舞着,除了卷着浪花的海水以外,整个的山冈、松林,已经成了无限幽静秀美的银白色世界。高高低低的松枝上,都托着大大的雪团,海风一吹,又静静的落到地上或别的枝丫上。
(9)、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0)、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自己变化成数亿身影呢?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常在。
(11)、翻译: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12)、雪花落在树姑娘的身上,树姑娘好像披上了雪白雪的的婚纱。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好像带上了雪白雪的帽子。雪花落在大地上,大地好像盖上了雪白雪白的羊毛毯。
(13)、译文: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14)、假如我能在苍茫的白雪世界里窥见一点点艳丽、鲜明的色彩,那该是多么令人激动的鼓励啊!
(15)、冬天来了,小草没有了,草地上铺了条白白的雪被子。树光秃秃的,只有松树仍然是绿绿的,还披着一件白色的雪外衣。河里冻上了冰。远处的山和山上的小亭子也都盖上了厚厚的雪被子。
(16)、她从遥远的地方归来,更加容光焕发,更显年轻了,微微一笑,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试着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17)、翻译: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18)、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二月初时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19)、正因为是此辈“尽道丰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问:“丰年事若何?”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这是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作答。“尽道丰年瑞”者自己心里清楚。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这些诗句对“事若何”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但在这首诗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艺术力量。它好象当头一闷棍,打得那些“尽道丰年瑞”者哑口无言。
(20)、Heissittingsilently,lonely
5、描写雪的诗句及意思
(1)、皎洁随处满,流乱逐风回。璧台如始构,琼树似新栽。
(2)、诗里没有直接出现画面,也没有任何形象的描绘。但读完全诗,诗人自已的形象却鲜明可触。这是因为,诗中那些看来缺乏形象性的议论,不仅饱含着诗人的憎恶、蔑视、愤激之情,而且处处显示出诗人幽默诙谐、愤世疾俗的性格。从这里可以看出,对诗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过分偏狭的理解的。
(3)、唐代:高骈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4)、译文:白雪却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5)、聚源路:0371-55905200/55905300
(6)、如银沙般的大雪漫山遍野,遮住了行人的足迹。偶尔传来一声狗叫,村落显得愈加闲静。诗句写出山村降雪后的情景,描绘了一幅淡雅、幽静的雪景图画。诗句以“银沙”喻雪,描摹了大雪的洁白和松散,为历代诗家所少见。诗句又以动衬静,以有声状无声,相映得趣。
(7)、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8)、译文: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但是青松依然挺拔笔直。要想知道这青松的高洁品格,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之后。
(9)、片山兼水绕,晴雪复漫漫。一径何人到,中林尽日看。
(10)、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二首》
(11)、《塞下曲六首·其一》——唐代:李白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译文: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12)、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祖咏《望蓟门》
(13)、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桥。
(14)、“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这比喻形容真的是没谁了。真是妙不可言,亏得他怎么想来。
(15)、银装素裹,形容雪后一片白色世界。表示颜色素洁,干净,一般用来形容下雪后美丽的景致,同时也可以用来形容小雪,出自《沁园春 雪》: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16)、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
(17)、诗里没有直接出现画面,也没有任何形象的描绘。但读完全诗,诗人自已的形象却鲜明可触。这是因为,诗中那些看来缺乏形象性的议论,不仅饱含着诗人的憎恶、蔑视、愤激之情,而且处处显示出诗人幽默诙谐、愤世疾俗的性格。从这里可以看出,对诗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过分偏狭的理解的。
(18)、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____赵嘏《喜张沨及第》
(19)、张孝祥(宋代) - 《卜算子·雪月相宜》:雪月相宜,梅雪都清绝。
(20)、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诗文解释)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
(1)、即将去往河梁,掀起门帘依依不舍的与母亲告别,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
(2)、这两首诗合起来宗论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美丽的春色。梅花和雪的关系雪对梅花的价值
(3)、看雪景,一片苍茫迷离的皓色,显喜悦、痴迷之情。见迷人雪景,气势豪迈,瑰丽生姿。
(4)、带雪的诗句如下: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唐·李白《千里思》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宋·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唐·李白《游泰山六首》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唐·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樽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宋·陈亮《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岘山临汉水,水绿沙如雪——唐·李白《襄阳曲四首》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宋·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铁骑若雪山,饮流涸滹沱——唐·李白《发白马》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明·杨基《菩萨蛮·水晶帘外娟娟月》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宋·陆游《送七兄赴扬州帅幕》阵阵回风吹雪霰,更旅雁、一声沙际——宋·张孝祥《转调二郎神·闷来弹鹊》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宋·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玉匣闭霜雪,经燕复历秦——唐·李白《赠友人三首》时天晦大雪,泪目苦蒙瞀——唐·韩愈《南山诗》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唐·崔道融《梅花》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南北朝·范云《别诗二首·其一》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唐·白居易《问刘十九》冷艳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儿雪——宋·张孝祥《卜算子·雪月相宜》投宿骎骎征骑,飞雪满孤村——宋·孔夷《南浦·旅怀》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只隔数峰西——清·朱彝尊《出居庸关》。
(5)、这首咏雪词,写得颖异别致,“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超逸了历来咏雪诗词曾经有过的意象格局,神韵天纵。
(6)、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7)、接下去的一联,“洒空”二字摹写动态,描绘雪花纷纷扬扬、漫空飞舞之态;“积素”二字写静,表现给地面上已积起厚厚的一层白雪。“深巷静”、“广庭闲”、则渲染雪夜里深巷、广庭环境的清寂,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8)、白话文翻译: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9)、大雪飘落在北台上,北台银装素裹,犹如玉楼一样。雪后寒冷,人站在台上冻得浑身起鸡皮疙瘩。举目田野,白茫茫的大地好象银海一样。在阳光的照耀下,遍地发光,照得人目眩眼花。诗句写雪后天寒雪白之景。“起粟”写天气寒冷,“生花”写白雪皑皑耀人眼目,深契自然之理。“玉楼”、“银海”状摹雪后之景,更见韵味。
(10)、《青松》——近现代: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译文: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仔细看一看,这青松又高又直。要想知道这青松有多么纯洁多么高大,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了之后才能看到。
(11)、四两句不是顺着“丰年事若何”进一步抒感慨、发议论,而是回到开头提出的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因为作者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写对贫者虽处丰年仍不免冻馁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谈丰年瑞者投一匕首。“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好象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一夜风雪,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平缓从容的语调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隽的讽刺和深沉的愤怒在这里被和谐地结合起来了。
(12)、野火烧燃着山上的蔓草,烟烽断续地缭绕着山石中的古松。
(13)、皎洁的雪花随处飘落洒满大地,皑皑一片银白世界。这雪花漫天飞舞,随风回旋。雪花覆盖在高台上,洁白无瑕,象是刚刚建成的碧玉台。雪花裹缠在树技上,晶莹闪烁,似刚刚栽植的美玉树。这是描写大雪纷飞的景象。前面两句,一写雪落大地后的静景,一写雪舞空中的动态。后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银装素裹的大千世界。二句皆含双重喻意,颇为新奇,“如始构”、“似新栽”已是比喻,而“璧台”、“琼树”也是运用比喻辞格而紧缩了的偏正词组,言简意赅。
(14)、(标题):江雪(年代):唐(作者):柳宗元(体载):五绝(类别):记景原诗《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编辑本段)(注释)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绝:一只也没有了。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径:小路。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蓑笠(suōlì):蓑衣,斗笠。(编辑本段)(翻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绝:绝迹。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千山:虚指所有的山。万径:虚指所有的路。这两行的意思是: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都没有人的踪影。“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孤零零。舟:小船。蓑:蓑衣。笠:斗笠。这两行的意思是:(在)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译文)千里的山上鸟都没有,的道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百度(词条有解释)此诗背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此诗可能是诗人谪居永州期间的作品。他把自己的感情色彩著在独钓的渔翁身上,使之成为孤高自得的精神化身。全诗写的是江野雪景,一个“绝”字和一个“灭”字,把一切活动着的事物全从视野中排除了,余下的便是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在这辽阔、幽冷的画面中心,唯独一只孤零的小船上有一蓑衣笠帽的渔翁在雪峰的寒江边独钓。全诗都是写景,浑成一气,景中寓情,且“雪”在片尾点出尤觉奇峭。
(15)、李白早上刚醒时,有人告诉他,下雪了。卷起窗帘看窗外瑞飞纷飞,只见白色的雪让远近的庭院都变得迷蒙了。
(16)、沙村的白雪依然没开化,江县的红梅却已放出了一片春色。诗句写的是初春景象。“雪仍含冻”指冬天的气氛还很浓。“梅已放春”写梅花开放,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两句诗一抑一扬,写出了春天的希望。上句制造了一种肃杀的气氛,下句制造了一种艳丽的氛围,整体意念上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冬即去而春欲来的节气变化。
(17)、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山上白雪皑皑,远远望去,好象变化莫测的白云在浮动,景色十分迷人,令人百看不厌。当温暖的春天到来之时,冰雪融化,万物复苏,群山又披上了一层美丽的绿装,山峦叠嶂,象绿色海洋中的波涛在汹涌,真乃人间又一奇观。诗句描写群山在不同季节的奇妙景观,语言朴实,色彩鲜明,平中见奇,宛如是一幅优雅淡美的山水画。
(18)、孙道绚爱雪的轻柔:它悠悠飏飏地飘来,做尽了轻洁的模样。半夜雪儿落在梅、竹上,萧萧作响。
(19)、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0)、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黄昏的雪,深切切的,好象有千丝万缕的情绪似的,又像海水一般汹涌,能够淹没一切,还有一丝揭开藏头露尾般的裸露感。雪花形态万千、晶莹透亮,好象出征的战士,披着银色的盔甲,又像是一片片白色的战帆在远航……雪中的景色壮丽无比,天地之间浑然一色,只能看见一片银色,好象整个世界都是用银子来装饰而成的。雪后,那绵绵的白雪装饰着世界,琼枝玉叶,粉装玉砌,皓然一色,真是一派瑞雪丰年的喜人景象。
(2)、三万六千顷,玉壶天地寒。庾岭封的皪,淇园折琅玕。漠漠梨花烂漫,纷纷柳絮飞残。直疑潢潦惊翻,斜风溯狂澜。
(3)、Fishing alone in the cold river snow.
(4)、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佳作。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
(5)、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____刘基《北风行》
(6)、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这是《江雪》英译版中较早的一个,译者是美国诗人、翻译家WitterBynner(威特·宾纳,1881-1968),其译作《唐诗三百首:群玉山头》是中国古诗翻译集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江雪》的英译文就出自这里。
(8)、Frompathtopathnomaninsight.
(9)、释义:柴门多日紧闭不开,门前石阶铺满了白雪皑皑。
(10)、这首《江雪》英译版收录在他的《唐诗四季》一书中,此书是他对唐诗的体会,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诠释唐朝的诗艺。这是一本写给略懂中文与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看的书,里面的唐诗大多是他自己翻译的,除了译文,吴经熊还用简短浪漫的文字在诗人与诗人之间穿针引线,诠释他们的个性与精神。
(11)、这首《江雪》的译文选自《唐诗宋词三百首》,该译作也经常被拿出来作为许先生诗译的代表作进行分析、鉴赏。首先从韵律感上来说,这首译文很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审美——对仗工整,朗朗上口,体现了“音美”。
(12)、氛氲发紫汉,杂沓被朱城。倏忽银台搆,俄顷玉树生。
(13)、翻译: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14)、胡地寒风裹挟着北方的瑞雪吹越龙山,落到帝都。
(15)、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____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16)、白话文翻译:同样是闲来无事游玩观赏园子的人,让我们一起面对这萧索凄凉的坏天气。
(17)、南方雪色由来少,江上今看积翠屏。觅路已惊双峡断,插天犹露一峰青。
(18)、白话文翻译:地上落满了白雪,朔风呼叫,气候严寒,天上飘下的雪花,大如手掌(夸张)。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描写雪的古诗句带翻译精辟13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