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
1、周作人散文名篇
(1)、鲁迅通过这个小说向周作人发出了兄长的信号,表示只要周作人有急难,他还愿像当年周作人患病时那样给予救助。
(2)、本来令人厌恶的苍蝇,在文抄中被描绘得活灵活现,风趣十足。读者在欣赏其“坐得拉胡须”的神姿时,也传达出不同的人对苍蝇的某些态度,充满了丰富的生活趣味。
(3)、周作人,因在五四文明革命时期对新文学的建设做过多方面的贡献,而收到人们的歌颂;因在三十年代反对左翼文学而引起人们的争议和批评;也因在抗战时期投敌变节遭到人们唾弃。所以就有人评价说“周作人书读好了,气节却失落了”,这么说似乎也不无道理,毕竟有能拿的出来的证据。
(4)、丰子恺嘉兴市桐乡人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5)、鲁迅回忆了对周作人疾病的忧虑及请医生诊治的事实,并借小说中的人物,把他和周作人比喻为一种生活在水边却困处在高原而飞鸣求助的小鸟:脊令。
(6)、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作家、翻译家,鲁迅之弟。周作人这个名字,谈起来总是免不了几分迟疑与尴尬,点击头像回看50年前的他怎样寂寞地离开人间。
(7)、还应该特别提到的是此次新收入的《方外唱和诗钞》一文。抗战全面爆发后,胡适与周作人有名的唱和诗,早已为现代文学研究界所熟知,也曾被多次引用,但唱和诗的初出处一直未明,成为周作人研究上的一个悬案。而此篇《方外唱和诗钞》则对此做出了新的解答。
(8)、抛开历史评价的是是非非,周作人著作等身,作品的出版过程却漫长而曲折。
(9)、1945年12月,周作人被以“汉奸”的罪名逮捕,并被判处14年有期徒刑,关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
(10)、鲁迅先生:我以前的蔷薇梦原来都是虚幻的,现在所见的或许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归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愿你安心,自重!
(11)、1924年,随着“女师大事件”的发生,鲁迅明确支持自己的学生许广平与刘和珍等人,公开反对由教育部所任命的校长杨荫榆。不仅如此,他还联络了钱玄同、沈尹默等人共同在《京报》上发表声明,鼓励学生们继续发表正当要求,继续发表爱国主张。
(12)、几种职务,周作人主要是挂名任职,并无多少实务。但对于日方来说,他们要的就是“周作人”这个挂名。而且,以督办的身份,周作人在各种场合发表训词,谈“亲仁善邻”,甚至大谈“治安强化运动”。这固然是身在其位的“应酬文章”,但“既非胁迫”,他当然也要自己承担责任。
(13)、因此可以说,新版《周作人集外文》是对多年搜集、整理工作的一次总结,也是目前市面上完整、详尽的版本。
(14)、他道:“承示丰子恺君拟译源氏,所谓老而益壮,亦可佩服,但恐未必适宜……丰君译有啄木小说集,其中はしゃぐ一语有误译处,因之不免对于他稍有疑问耳。”
(15)、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16)、 “不学诗,无以言”。这是孔子说的。这里的诗,指的就是《诗经》。
(17)、1925年6月29日鲁迅作《颓败线的颤动》,表现了一个被家庭逐出的老女人的复仇意志。
(18)、周作人与武者小路实笃1943年4月在苦雨斋
(19)、周作人的散文的思想内涵追求一种闲适。在《风雨后谈序》有云:“文字意趣似甚闲适。”也说:“此处所选亦本是以近于闲适之文为多也。”而此后的诸文风格也大致相同。这种散文追求自身的闲适情调不仅是周作人自己的价值观的取向,也对以后中国散文的思想内涵产生影响,可以说是促进中国现代散文走向英法之路。但在另一面,仔
(20)、出自倪墨炎著《苦雨斋主人周作人》(2003)
2、周作人
(1)、我们总以为学界的人应该和一般官吏有所不同,不料以清流之命的傅斯年在北平接收时,也有那一副可憎的面目,连‘伪学生’也说得出口--他说‘伪教授’其实已不大可恕了。”
(2)、鲁迅立即派人请弟弟来,要当面说清楚。但是,周作人拒绝与他见面。
(3)、这得从鲁迅的出生,周家家庭文化环境说起1893年(光绪十九年),祖父因为科举舞弊案而回来被革职下狱。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资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因此事家道开始衰落,随后迁入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都是典型的男权社会。所以,家庭文化一般也是由男性家长主导。一个家庭的文化就由家中的男性塑造完成了,而后代深受其影响,鲁迅的性格当中冷峻,与家人并不熟稔的因子来自于他的祖父。因为家庭的情况不好,原本性格就暴躁的祖父周福清骂人就更凶了。童年时代的鲁迅并不喜欢祖父,成年后鲁迅对祖父的感情很复杂,在后来的回忆中则竭力回避,以致《朝花夕拾》那样的著作,竟然没有祖父的影子。然而,有这样一位祖父,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无论感情多么复杂,都必然受其深刻影响。在这样环境氛围当中成长的鲁迅,童年时期的鲁迅与兄弟周作人和周建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太好。成年后与兄弟周作人的决裂"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情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色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这是1923年7月18日周作人写给鲁迅的信(《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周作人后来解释说,他写字条给鲁迅,原是只请他不再进后院就是了。言下之意,并非真的要与哥哥决裂。但信中的"基督徒"、"可怜的人间"、"蔷薇色的梦"、"真人生"之类,用词大而且重。让鲁迅不要再到后边院子去,隐含的意义是,鲁迅以前在后院里,犯了重大错误。
(4)、《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生前后的作品,为个人回忆录,曾于1964年在香港《新晚报》上刊登了一小部分,后来首先在香港出版。
(5)、北的点心,由吃茶写到饮酒,从北平的春天写到故乡的野菜,还有金鱼、野草和狐仙鬼怪……行文中没有感情与笔墨的夸张,信马由缰,舒徐自在,让笔意自然地流泻,从而形成“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在周作人的笔下,他有意识让文字淡下去,当然并不是平淡无味,而是将感情冲淡,把感情有意识地隐藏起来,用质朴的文字平平道道出,没有做作,没有雕饰。这恰好表现了其对文学的态度:“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
(6)、1917年至北京,任北京大学国史编纂处编纂员,文科教授。后曾任燕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教授。
(7)、林语堂福建龙溪人新道家代表人物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语言学家
(8)、据增田涉说,鲁迅给周作人孩子买的糖果,羽太信子都让孩子抛弃。
(9)、信中所提“其子”系指周丰为周建人与羽太芳子所生。据周海婴先生《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的有关记载:周建人于1936年回北平为母祝寿,在八道湾,周丰二突然从内屋冲出手持军刀,口称为母亲抱不平,向周建人砍去,被众亲友奋力夺下,因此周建人与王蕴如愤然回沪。
(10)、1924年7月,在兄弟间大打出手后的第二个月,他写了一篇《“破脚骨”》。据川岛说,这是针对鲁迅的。
(11)、 古诗《慈姑的盆》 - - 周作人 - - 绿盆里种下几颗慈姑,长出青青的小叶。
(12)、知堂与胡适的交往,在《知堂回想录·北大感旧录七》里已有所述及,但也只是记实而少评论,而在晚年的书信中却有些评价。1962年,他在给鲍耀明的信中这样评价道:“胡博士亦非可全面抹杀的人,所云学者成份多,亦是实话……”
(13)、1922年5月23日北京世界语学会。前排左起:王玄、吴空超、周作人、张禅林、爱罗先珂、鲁迅、Sofoklof、李世璋。后排左起:谢凤举、吕传周、罗东杰、潘明诚、胡企明、陈昆陈声树、冯省三。出自倪墨炎著《苦雨斋主人周作人》
(14)、1949年8月,周作人从上海回到北平定居,立即就给周总理写信进行忏悔。此事被毛主席得知,他只是淡淡地表示:
(15)、事件发生后,周作人不再敢出门,也因此辞去了燕大教书的职务。日伪警区署则在第二天就派来便衣到周作人家中行保护之责。或许是感到迟疑的状态更加危险,又或许是开始依赖来自警区署的保护,十天之后,周作人就收下了伪北大图书馆馆长的聘书,走出了决定性的“下水”第一步。
(16)、周作人散文追慕的是平淡自然的艺术境界。与其闲适风格(平和冲淡)相适应的是周作人散文语言上的质朴平实,从而形成了一种谈话式的语言风格。这种谈话并不是那种让人正襟危坐、诚惶诚恐聆听圣人六字真言的教师爷风格。读其散文,让我们感到的是:绿荫下,清茶一杯,三五人围坐一旁,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正摇着蒲扇,向我们娓娓道来……这种感觉的产生正得力其散文语言的质朴、平实。如在写自己故乡风物的文章中,无论是故乡的野菜、乌篷船、石板路、石桥、酒店……都是平平道出,犹如白话。没有刻意的渲染,也没有感情的波澜,只是把生活的原样呈现出来。就是在一些写人的文章中,周作人也是尽量避免感情的强烈外露,以免使文章造成某些做作之感。周作人的语言来源于民间口语,但却是从中提炼的纯净的语言。他的语言丝毫看不到一点杂质,它是一种豪华落尽、洗净铅华的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语言。有人或许会说,平实质朴的谈话式的语言往往会造成语言的拖沓、冗长和散漫,使语言缺少必要的精炼,特别是周作人的很多文章都存在琐碎的叙述。但是我们在分析周作人语言时就会发现,周作人质朴的语言并不缺乏精炼和集中。
(17)、阴。上午池上来诊。下午寄乔风函件,焦菊隐、王懋廷二君函。
(18)、“平和冲淡”是周作人散文闲适艺术风格的主要表现。但如果仅仅把周作人散文的闲适归结为“平和冲淡”是不全面的。我们在读其散文时常常有一种迂回曲折、山回路转的感觉,这正反映了周作人散文闲适风格的另一特点:行文回旋往复、迂回曲折的笔墨情趣。他在行文中没有刻意地选择所描写的事物,而是自然地叙事写物,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在看似漫不经心中让读者领略行文的婉曲纡余、摇曳多姿,体会其难以言传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老成境界。正是这种行文风格,形成了周作人散文平易流畅中富于曲折变化的笔墨趣味。在周作人闲适散文中,那类追慕自然平淡的文章往往能让我们陶然忘我,融入境中。而这类带有苦味的散文往往能让读者在平淡之余品尝出生活的真实滋味。
(19)、 《北大生活》1921年第12月刊载“北大的人物:中国文学系教授周作人先生”
(20)、消息传开后,曾经的朋友和学生都纷纷写信,劝他早日离开北平南下。远在伦敦的胡适也以“藏晖”为化名,写了一首《寄给北平的一个朋友》,委婉地劝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可糊涂,要“识得轻重缓急”。对此,周作人也回赠了一首《苦住庵吟》:
3、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有
(1)、周作人在《父亲的病》里提到自己上三味书屋读过的书,从《上中》(中庸上半部)读到《论语》《孟子》,随后《诗经》刚读完《国风》就停止了。
(2)、《伤逝》不是普通的恋爱小说,乃是假借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
(3)、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鲁迅(周树人)之弟 周建人之兄
(4)、周作人在书斋 《华文大阪每日》1941年第7卷第7期
(5)、1925年11月3日鲁迅以周作人1917年在北京患病的经历作素材,写小说《兄弟》,无情地揭示所谓“兄弟怡怡”的不可靠。
(6)、对于鲁迅,知堂在1958年重读了曹聚仁的《鲁迅评传》后,去信说:“鲁迅评传现在重读一过,觉得很有兴味,与一般的单调者不同,……云其意见根本是虚无的,正是十分正确。因为尊著不当他是‘神’看待,所以能够如此。”
(7)、我们注意到,兄弟失和事件中,鲁迅与周作人始终处于神情恍惚、失控的状态。
(8)、美文:《圣书与中国文学》、《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贵族的与平民的》、《论八股文》
(9)、倘若追溯历史,熊孩子在二十世纪初期却不是今天惹人嫌的光景,“儿童崇拜”一度对文艺界影响深远,儿童的“赤子之心”和“天真纯洁”备受推崇。值得一提的是,儿童是一个现代概念,在西方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至于向来“尊老”更甚于“爱幼”的中国,是一百多年前才重新“发现”了儿童,转而将他们视为民族国家的希望。
(10)、父亲去世后第二年周作人就往杭州陪侍在监狱的祖父了。每隔三四天去看他一回,陪他到下午方才回来,陪了一年半。上午默念《金刚经》若干遍,随后写日记。祖父管的正式功课便是读经作文,不过由他自己读,《诗经》《尚书》,并学做八股文和试贴诗,《诗韵》抄过两三遍。试做八股文是整篇的了,直到鲁老太想儿子,托病喊他回家时,周作人经祖父的应试训练,已经具备了文童应考的资格了。
(11)、确切地讲,是鲁迅与周作人反目之前,三兄弟后一次在周宅吃团圆饭。
(12)、1925年10月,周作人在《京报副刊》上,发表了他翻译的罗马诗人喀都路斯悼其兄弟的一首诗,题目叫《伤逝》,并附有一幅原书插图。
(13)、从1905年译著《玉虫缘》开始,至1945年止,周作人一共出版了各类著作28种,译著14种,与鲁迅合译著作5种,还有编订古籍1种。
(14)、1943年周作人接受《国民杂志》(第3卷第8期)采访,附文“天朗气清院中小立”
(15)、怎么学?现在机会来了,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刘飙老师和他的木卫二文化带来的《诗经》十讲。
(16)、不过,到了1947年,在北大校长胡适、蒋梦麟等人的关注下,证明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沦陷期间,确实有保护北大财产的功劳,就把他的刑期改为10年。
(17)、应该说,这个收入还是高的,要知道,在1960年以后,连毛主席、周总理等人也只拿408元的工资。
(18)、回想当年孩提时看的动画片,大受欢迎的角色也都是典型的可恶熊孩子。《蜡笔小新》里色眯眯的5岁小男孩野原新之助,总因搞不清楚状况而搞出麻烦或惹人发怒。《樱桃小丸子》的小丸子也是任性坏小孩,过生日时既要买小红马溜溜车,还要同花轮去高级寿司店用餐——一下子把爷爷的老人年金花精光!国产动画《邋遢大王奇遇记》里的邋遢男孩更是不爱干净又贪玩的小无赖。有意思的是,熊孩子的调皮在今天不大惹人发笑,反因令人吃不消而招致痛恨了——年轻人宁做爱猫狗的丁宠族,也不愿与现实生活中的三维儿童有什么关联。
(19)、毛主席的这番话,让周作人获得了一线生机,重新回到了北京。
(20)、关键词:周作人散文影响现代文体情感方式和思想内涵周作人的散文文体种类庞杂,,形式多样,美文、随笔、小品、杂文、笔记等文体都是他写过的对象。在这些创作过程中,周作人既坚持文体的独立性,强调散文文体与小说、诗歌不同,主张明辨和严守散文体制,又努力打破各种体式的界限,在散文文体中寻求突破的途径,使得散文各体之间互相融合。可以说周作人的散文既对立又互补。首先是美文,周作人的美文代表着现代散文文体的“某种标准”。“美文”代表对现代散文文体的新的认知。对于现代散文发展初期,周作人用了论文和美文两个名称来取代散文广义和狭义的范畴,这些都对后来散文的发展起到影响。随笔,周作人的随笔常常采用闲话式,任性而谈。小品文,小品文的概念代表了现代散文文体的进一步思索。杂文和笔记,这种文体内容无物不含,社会百事都记入其中,十分自由,带有随笔特点。
4、周作人简介
(1)、从同一个血脉原点出发的两条线,再也没能回到相同的终点。
(2)、1943年4月中日文化协会上日方与会者与周作人,左二起周作人、武者小路实笃、古川徹三。
(3)、在此期间,周作人始终都全力支持自己的兄长。不仅如此,他还自告奋勇地担任了女师大校务维持会的会员,竭尽全力安抚学生并且维持安定的教学环境。
(4)、(赵京华、张胜先生提供照片多幅,对本专题亦有贡献,在此致谢)
(5)、当你给人家看不起的时候,你可采用两种办法:一是用老庄的方法,便是自己知道是真金,别人却当你是泥块,你毫不辩解,让他永远迷糊下去;一是用孔孟的方法,便是你设法将自己擦得光亮些。
(6)、正如止庵所言:“周作人的文章好大家皆知,但他的好文章却不限于自己所编的几十种集子,也包括集外文。他的某方面的风格,甚至主要体现在集外文中。”
(7)、可以说,周作人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产生这一悲剧的根源,当然跟周作人自己软弱怯懦和苟且偷生的性格有主要的关系。
(8)、周氏兄弟反目,是现代文学三十年大的隐痛。
(9)、毋庸讳言,陈氏的标校确有讹误,但正如周越然所言,“陈本出版早,校印亦精,其卷首提要,虽只四百余字,实开后来研讨之门”(《谈游仙窟》,载1945年《文帖》第一卷第三期),之功仍不可没。而周氏的纠谬虽大多可据,也不无可商。比如他提到小说在传抄中混杂了部分日语,主人公在介绍自己时所说的“见宛河源道行军总管记室”就是一例,“这宛字也是日本字,意思是委付,交给”。他的日文造诣深湛,所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在川岛整理本及汪辟疆校录的《唐人小说》(神州国光社1929年)中就都作“见宛”,并未因文意不通而擅作校改。尽管后来汪氏修订本《唐人小说》(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和方诗铭校注本《游仙窟》(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此处都径改为“见筦”,但只是据文意所做的理校,并未深究周氏所说是否恰当。
(10)、寻求个体的独立性,却终于在历史的大潮中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其失去,实在令人叹息。非白即黑的审判可以不再做,但个人与历史,个人与时代之间的进退选择,却仍然引人深思。
(11)、而作为一个具体的人的周作人,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永远的温和客气,以及嗜书成瘾。他对读书和写作的兴趣已经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瘾,是他生存的方式。张中行将其概括为“学而思,思而学,有所思就写”,“读书成瘾,不读受不了,瘾是勤的更上一层楼”。许广平还谈及鲁迅曾说过,“像周作人时常在孩子大哭于旁而能无动于衷依然看书的本领,我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周作人好像就有这种以读书来疏离一切,也抵抗一切的能力。无论何时,只要他的手中有书,再有一支笔,他仿佛就能自得其乐,不在乎其他。
(12)、1937年,在七七事变发生后,全面抗战由此开始。北平沦陷以前,绝大多数的爱国文人都选择南下,但周作人却悄悄地留了下来。
(13)、作为八道湾的实际当家人,羽太信子是一个极度挥霍的女人,家里使唤着六七个男女仆人,看病要请日本医生,日用品也要买日货,这使得鲁迅的经济负担极重。
(14)、晚年周作人回顾这一事件,表示“关于督办事,既非胁迫,亦非自动,当然是由日方发动,经过考虑就答应了”。在1946年的审判庭上,周作人答辩称自己是为“照料北大”,“头二等的教育家都走了,像我这样三四等的人,不出来勉为其难,不致让五六等的坏人,愈弄愈糟”。但当被问及担任教育总署督办、东亚文化协议会会长、伪新民会委员等职务时,他便“期期艾艾,对答之间颇感尴尬,但仍东拉西扯”。——论保护校产,周作人确有贡献。但这些令他“期期艾艾”之处,恐怕是他自己也不觉得可以辨明的。
(15)、像乌豇豆格乌,像乌豇豆格粗,堂前当中央,坐得拉胡须。
(16)、有关此次兄弟间的正面交锋,鲁迅母亲曾对周建人补充说:其时,鲁迅在西厢随手拿起一个陶瓦枕(一种古玩),向周作人掷去,他们才退下了。
(17)、1967年5月6日,周作人中午吃完玉米粥后,伏案写作,下午两点多时,他出去上厕所,突然发病,倒地身亡,终年82岁。
(18)、无论如何,客观事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幡式人物周氏兄弟彻底撕破了脸皮,各自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19)、上面这些风趣的句子,藏在世纪文景/上海人民社新推出的《周作人集外文:1904—1945》中。
(20)、郑振铎曾说,假如我们说,“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有什么成就,无疑地,我们应该说,鲁迅先生和他(周作人),是两个颠扑不破的巨石重镇;没有了他们,新文学史上便要黯然失光。
5、周作人作品
(1)、身边学人大半南下,周作人一再重复携家眷南下之艰难,显然不能成为充分的理由,更何况友人们的关切与劝诫已构成不小的力量。真正可作为原因的,大概还是他一贯退后的处事态度,和对战事的迟疑与悲观。
(2)、如果说这十个月时间,周府的家丑还控制在内部的话,那么,十个月之后,风暴终于爆发了。
(3)、而在另一封给鲍耀明的书信里,他说得更为露骨:“书(指赵聪的《五四文坛点滴》)中对于郭公表示不敬,此已渐成为一般的舆论,听中学教员谈起,现在大中学生中间有一句话,说北京有四大不要脸,其余的不详,但第一个就是他,第二则是老舍,道听途说,聊博一笑耳。
(4)、曾几何时,他们手足怡怡——鲁迅曾牺牲自己的学业和事业回国谋事,来供养尚在日本留学的周作人和他的日本家属。兄弟见面后,常“翻书谈说至夜分方睡”。同时,周氏兄弟书信往返极繁,特别是1921年竟达17个来回。
(5)、对于周作人的作品,废名先生的评价是“渐进自然”,周作人散文作品中冲淡平和的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的由头是,周家老三周建人到北京探亲后,将返上海。
(7)、不论如何,这些有关“熊孩子”的不同故事,构成了“儿童”在历史中的特殊形象,建构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全新形貌。在熊孩子变得臭名昭著的今日,在童年普遍消逝的媒介时代,我们又拥有怎样的儿童书写与儿童文学呢?
(8)、鲁迅和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耀眼的双子星。
(9)、历史在必然的同时有很多偶然。假如周作人没有当汉奸,那么他一定也会跟他的大哥鲁迅一样功德圆满,一定会备受世人崇敬。但是这毕竟是假设。
(10)、同时,他从文化考察的角度写关于日本的文章,每每站在文化研究、甚至人类文化的立场来发言。他曾在文章中写道:“中国与日本现在是立于敌国的地位,但如离开现时的关系,而论永久的性质,则两者都是生来就和西洋的运命及境遇迥异的东洋人也。”——想“离开现时的关系”,考虑“永久的性质”,正是典型的周作人思路。但问题在于:当侵略战争已是迫近的现实,要如何才能“离开”?钱理群在《周作人传》中这样说:“当侵略与被侵略的政治、军事、经济冲突成为中日关系中的主要事实时,周作人要以纯文化的观点去考察中日关系,从逻辑起点上就走向了迷误。”
(11)、作为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早年时,在文化领域的地位和贡献并不弱于哥哥,但是却因甘当汉奸,走向了哥哥的反面。
(12)、该书还记载,在解放后,知堂还为羽太芳子捉刀写诉状,由周丰二出面状告周建人“重婚”,后经法庭详细调查,状告理由不成立,同时法庭宣判周丰二与周建人脱离父子关系。由此二事稍可看出知堂对乃弟的不满来。
(13)、《诗经》是部诗歌总集,不仅是中国文学之源,也是古代中国“一部独具一格的百科全书”。如果说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那么《诗经》就是经典中的经典。
(14)、1928年之后,他提出了现代隐士文学的主张,以为这种文学的特点是不革命,而有反抗性。他把隐士文学的渊源从明末上推到苏黄小品、晋人小品,从而勾勒出了自己的文学史理论体系。
(15)、不仅读者感到莫名其妙,当事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16)、至8月2日,“雨,午后霁。下午携妇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17)、而且,羽太信子不仅把“周宅”的门牌摘下,还自顾自地更名为“羽太寓”,甚至挂起了日本的国旗。对此,周作人竟然表现得满不在乎,作为一个文人学者,他深知这样的举动意味着什么。
(18)、这封信转交到了毛主席手上,毛主席看后说:“文化汉奸嘛,又没有杀人放火,现在懂古希腊文的人不多,养起来,让他做翻译工作吧。”
(19)、 周作人在书斋 《华文大阪每日》1941年第7卷第7期
(20)、——于是我们才能看到,无论是附逆期间,还是身陷囹圄,或是此后失去政治权利的晚年,他都不曾停止研读与写作。他在学问与文化上的造诣来自于此,但这又好像是一种遁世与避世的能力,让他无论面临何种艰难或尴尬的情况,只要还能闭门读书,就可以退后一步,平静淡然地应对一切。
(1)、1935年2月周作人与徐悲鸿、齐白石合影(吴迪生珍藏)
(2)、就这样,周作人得到了重新工作的机会,继续文学创作和翻译外文,进入了北京人民出版社工作。不过,毕竟背负着汉奸的骂名,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过着隐士一般的生活。
(3)、1938年8月,周作人又收到身在英国的胡适寄来的一信,信中乃是一首诗:“臧晖先生昨夜做一个梦,梦见苦雨斋中吃茶的老僧,忽然放下茶盅出门去,飘然一杖天南行。天南岂不太辛苦?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梦醒我自披衣开窗坐,有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智者识得重与轻”,如此恳切之言,周作人亦有所动,但在回诗中他还是表示:“我谢谢你很厚的情意,可惜我行脚却不能做到,并不是出了家特别忙,因为庵里住的好些老小。我还只能关门敲木鱼念经,出门托钵募化些米面……”
(4)、不同于周作人的主张,张天翼的童话虽充满大胆奇特的环境与童心童趣,却往往是以成人视角来组织,具有宣传教化目的。故事之中既有他肯定的人物,诸如小林、四喜子、乔乔等,也有他所不待见的“熊孩子”受到抨击否定——比如四四格、叭哈、皮皮等等,就具有某种典型的脸谱化的剥削阶级的形象。
(5)、新中国成立后,当鲁迅被树立为“民族魂”而光芒万丈的时候,周作人却只能接受暗淡凄凉的结局,怪谁呢?
(6)、鲁迅出生后,祖父周介孚给起名“樟寿”,周作人出生后,起名为“槐寿”,后来县考时改为谐音“奎绶”。1901年,16岁的周奎绶随兄长鲁迅进人江南水师学堂,在这所学校任学监的他的叔父周根生根据“周树人”的名字,为他取名叫“作人”。
(7)、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家和思想家。昨天即10月19日为鲁迅离世81周年,点击头像跟着书评君一起“寻找鲁迅:八十年代无梦之梦”。
(8)、大凡要说明我的不错,势必先说对方的错。不然也总要举出些隐秘的事来作材料,这都是不容易说得好,或者不大想说的。那么即使辩解得有效,但是说了这些寒伧话,也就够好笑,岂不是前门驱虎而后门进了狼吗?
(9)、周作人散文语言精炼、质朴、平实而又富有幽默感。
(10)、1933年这一年,有署名“美子”者为周作人作了如此一番“素描”:
(11)、过了几个月后,他又借别人评林语堂发议论道:“语堂与梁实秋皆系美材,亦同犯才子之毛病,盖才子到老辄有倚老卖老之病,亦即是才尽也。”再过数月,知堂得知林去香港的消息,又挖苦道:“林语堂来港不知何事,他近来的文学活动我也毫不知道,想还写文章赚英美人的钱吧。”看知堂对林语堂的评价似乎有些泄私愤的味道了。
(12)、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是个谜一样的人物。早年他思想激进,提倡“思想革命”和“人的文学”;中年后,思想却渐趋消沉,追求闲适,以写“草木虫鱼”自娱;后来又“落水”附逆,沦为汉奸。这是谜。他曾与鲁迅兄弟怡怡,后来却失和反目,老死不相往来。这又是个谜。 《知堂书信》一书,像是一把揭开谜底的钥匙,使大家对晚年的他有了较多的了解。特别是其中对一些现代名人的评论,更让人充满好奇。
(13)、上面五种文体的创作周作人既强调文体的独立性,净化散文文体,又在散文文体中寻求突破的途径,正是周作人这种看似矛盾的创作心里,让他的散文文体丰富多彩,也开拓了现代散文文体的新局面,对
(14)、尝读周作人文集,知道他对丰子恺翻译的日文《源氏物语》颇不以为然,大致说丰子恺日文水平浅陋。
(15)、永远绕不开的问题是:这位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启蒙的先驱、文学革命的主将,是怎么走向那一步的?1937年,学术文化界人士纷纷南下,北大、清华也都宣布南迁,身为北大教授的周作人为什么不走?
(16)、这个重大的家庭变故让鲁迅写出了这样的金句:“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7)、他的死在外界几乎没有一点反应,骨灰亦没有留下。这固然与时代背景有关,可这种寂寞又远远未止于他的死。直至他死后十七年,第一本署名“周作人著”的散文选本才在国内公开发行。对他作品较大规模的整理与出版,更要迟至20世纪末。他晚年为看重的翻译作品《路吉阿诺斯对话集》,在出版社的柜子中静待了近三十年,才终于得以面世。学者钱理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写作《周作人传》,尚还“遭到围攻,横加‘为汉奸辩护’的罪名”。
(18)、随着那场影响深远的大运动开始,几乎已经被人遗忘的周作人又一次被置身于漩涡当中。由于曾经在伪政府中任职,他的确担任过不光彩的汉奸角色,被进行批判本也是罪有应得。
(19)、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式的“文抄公”的文体。
(20)、1947年,周作人在南京老虎桥监狱读到英国诗人利亚(EdwardLear)的诙谐诗,顿觉妙语天成,于是仿其意趣,在酷暑之中写下48首七言四句的“儿戏趁韵诗”,总题曰《儿童杂事诗》。周作人试图以儿童视觉恢复故乡风物与幼时记忆,此时熊孩子的心理世界就成为了真正的画卷中心。报馆更邀丰子恺为之配画,一派生趣:
(1)、说来有趣。鲁迅、周作人、张天翼,这些叱咤于中国文坛的作家,就遇上了“熊孩子”。他们喊出“救救孩子”的同时,也记录着熊孩子的耍弄,甚至自己就是一脸精怪相的“熊孩子”。
(2)、真实的历史是:周作人自1939年始“下水”当汉奸,抗战胜利后受到审判,1945年至1949年一直被关押在监狱,解放后,在困苦和屈辱中度过,1955年还被北京市法院判决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67年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下寂寞的死去。
(3)、《诗经》除了取名字以外,它还是一本百科全书,里面几乎包罗万象。
(4)、所以鲁迅和弟弟周作人之间的关系一直不明朗,也导致了鲁迅回忆童年时候,更不愿提及与周作人相关的事件。人们认为决裂直接导因是周作人的日本妻子。
(5)、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承担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进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
(6)、在品味周作人散文语言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其语言的幽默感。周作人的幽默则没有刻意的变形夸张和矫揉造作,而是如同人在表达情感是通过眼光或微笑淡淡地表示出来。周氏的幽默是在平实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其幽默冷静而又充满理性的智慧,就如同一个人讲笑话,周围的人己笑得前仰后合,自己却始终不动声色。同其文中的“苦涩味”一样,周作人文中的幽默也是淡淡的,丝毫让人感不到幽默的热烈火爆。但从中我们却能感到一种会心的笑意,一种淡而有味的韵致。透过周作人的幽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滑稽。在笑过之后,我们往往会引起某些思考或某种启迪。
(7)、周作人擅长散文、小品文。其文笔清新淡雅,风格平和冲淡,整体清隽幽雅,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
(8)、周氏兄弟中的老三周建人在《鲁迅与周作人》一文中说,正好当年5月14日他离京赴沪,未能目击这场家庭纠纷,事后鲁迅也未跟他谈过。
(9)、 《光华附中半月刊》1936年第4卷第5合期
(10)、出自鲍耀明编《周作人与鲍耀明通信集》(2004)
(11)、周作人的富有东方色彩的个性化的精神内质和来自外域的个人主义精神内质都一一融入了他的散文思想精神层面上,使得他的散文精神东西结合,从而构成一种不同于传统散文的周氏散文风格,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散文潮流,对现代散文的内涵影响很大,到现在仍有许多追随者。
(12)、值得玩味的是,二十世纪早期,“熊孩子”在中国是另外一番景象,而其中的“儿童崇拜”甚至影响了文艺的书写。那时候,所谓“赤子之心”和“天真纯洁”等词汇,往往是定义儿童的关键词。
(13)、这是兄弟失和的前奏,由于它使八道湾日常生活起了变化,故“此可记也”。
(14)、其中的“似病又发作”,是指羽太信子经常性的争吵甚至是暴怒,搞得周作人彻底的精疲力尽。而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62年4月羽太信子去世,才算是告以终结。
(15)、周作人(1885年1月——1967年5月),原名周櫆寿,后更名周奎绶,字星杓,笔名遐寿,自号知堂和药堂等,浙江省绍兴人。他是周树人(鲁迅)的二弟,也是周建人的二哥,因为曾在日伪政府任职而备受后世的争议。
(16)、查周作人日记,却无一字记录此事,但此后的记录若有若无地透露了一点“消息”。
(17)、著名设计师李猛亲自操刀,精装三卷本配以书盒,风格清新典雅,是中国现代文学爱好者的不二之选。
(18)、不过,因周作人的身份毕竟特殊,经常被喊去问话,还剥夺了他的政治权利。尽管不堪其扰,但周作人也明白,这一切都是自己找的,怨不得任何人。
(19)、自然地,中国现代作家儿童书写或是儿童文学之中,就不乏熊孩子的身影——鲁迅、周作人两兄弟或以痛切之心为之发声,或饶有趣味地记叙熊孩子的耍弄,至于童话大王张天翼,干脆自己就是一脸精怪相的“熊孩子”。今天我们就来瞧一瞧,当“熊孩子”遭遇中国现代作家是何种光景?
(20)、1936年章太炎追悼会,右二钱玄同、右三周作人、右四许寿裳、右五马玉藻、右七吴检斋、右八沈兼士
(1)、曾几何时,他们唱和有加——“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夜半倚床忆诸弟,残灯如豆月明时。”(鲁迅《别诸弟》)兄弟天各一方便酬唱以诗,挂怀不已,此情此景,用鲁迅唱和周作人诗跋中的话讲,可谓“盖未有不悄然以悲者矣”。
(2)、张天翼(1906年9月26日—1985年4月28日),作家,代表作有童话《大林与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秃秃大王》等。
(3)、出自王同等编《王青芳1901-1956》(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