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佛经原文
1、佛经100首经典
(1)、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2)、普贤菩萨行愿品,是普贤菩萨为了要引导烦恼众生,出离苦海能够往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发一个极大极大的愿心,把自己做一个榜样给众生看。
(3)、3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4)、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5)、前面提到的佛教五乘教法,又可约为三大类: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在五乘共法中,人天乘善法为出世三乘共法的。本经弘扬以优婆塞戒为基础的人天善法,所以它在三类法中属五乘共法;但它又鼓励在家学佛者要发菩提心,修学六度,广度众生,故本经又属于大乘不共法。
(6)、“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7)、田锡为人耿直,很少迎合别人,未曾进过权贵人家的门,在官署办公,整天正襟危坐,没有懈怠的样子。倾慕魏征、李绛的为人,以尽心规劝、奉献己见、更正君主过错为己任。曾说“:我在朝廷任职以来,所写的奏章有五十二篇,都是谏官职份内的通常应说的话。若能被皇上听取,那就很荣幸了,又怎可以收藏副本给后人看,靠批评时局来卖弄自己的公直呢?”因此下令将它们全部烧掉。但性格过于保守固执,治理地方时没有什么政绩。他的著作有《咸平集》五十卷。
(8)、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9)、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10)、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1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没有。
(12)、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13)、由八股文说经的本质特征出发,王夫之坚持八股文只能进行文化复制,反对由王鏊开创的所谓“成弘法脉”和钩锁呼应、代字、填砌浓词虚字、反起正倒、模仿唐宋八大家之种种文章作法。他认为八股文“自王介甫至天顺以前皆自以意传圣贤之意,钱鹤滩、王守溪者起,始为开合起结排比之桎梏。嘉靖中叶周莱峰、王荆石以来,又剿袭古人文字,其变不乃不知人间何用此物”(王夫之《王薑斋四书文自序》,清光绪刻本。)。他认为,八股文写作只有“钩略点缀以达微言”,“疏通条达,使立言之旨晓然易见,俾学者有所从入”,才能原汁原味地复制出经旨和传注的奥旨微言,方是正道。“经义竖两义以引申经文,发其立言之旨,岂容以史与序记法搀入”(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十五册《夕堂永日绪论外编》,岳麓书社,1995年,第848页。)。因大讲作法,使得成化、弘治以后的八股文“一变而愈之于弱靡”。他特别反对明代王鏊、钱福、唐顺之、瞿景淳“四大家”“各有蹊径,强经文以就己规格”(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十五册《夕堂永日绪论外编》,岳麓书社,1995年,第843页。)的做法,因为这就有曲解圣贤旨意的可能。从八股文的本质出发,他认为“经义固受法于题,故必以法从题,不可以题从法。以法从题者,如因情因理,得其平允。以题从法者,预拟一法,截割题理而入其中,如舞文之吏,俾民手足无措”(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十五册《夕堂永日绪论外编》,岳麓书社,1995年,第845页。),这是应批判的,因它违背了八股文是解说经文即题目这一本质特性,会导引八股文走上以法“害道”之邪路。
(14)、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种子,我们的心就像一个花园,各种各样的种子在里面播种,我想什么就会种什么,我种什么就会有什么,或者杂草丛生,或者是鲜花满园。——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15)、从这一观念出发,他提出要写好八股文,让其“精义自见”,就要“与圣经贤传融液吻合,如自胸中流出”方可。他强调八股文先要博览,“不博极古今四部书,则虽有思致,为俗软活套所淹杀,止可求售于俗吏,而牵带泥水,不堪挹取”(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十五册《夕堂永日绪论外编》,岳麓书社,1995年,第858页。)。他强调作八股文必须遵经守注,但也要有所发明,“经义固必以《章句》《集注》为备,但不可背戾以浸淫于异端。若注所未备,补为发明,正先儒所乐得者”(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十五册《夕堂永日绪论外编》,岳麓书社,1995年,第854页。)。他反对“以酸寒嚣竟之心说孔孟行藏”,认为“言之无怍,且矜快笔,世教焉得而不陵夷哉”。从这些认识出发,他反对王阳明的“良知说”,斥责“李贽以佞舌惑天下”(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十五册《夕堂永日绪论外编》,岳麓书社,1995年,第859页。),认为他们的学说一侵入八股文,便偏离了八股文载道之旨,使得内容变味,世教陵夷。他也反对割裂经文出那些截搭题,这是使人“侮圣言而莫敢违之,经义之不足传,非此等使然与”(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十五册《夕堂永日绪论外编》,岳麓书社,1995年,第868页。)?
(16)、我当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17)、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中国佛教很多人长持此经。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经主要是佛对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讲的,或者说,是全知者释迦牟尼佛对大修行人须菩提尊者讲的,精深和抽象、概要。所以这部经读虽容易,要准确理解则得精进研习,乃至好有一定的实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不推荐你把此经作为了解佛理的首要经典。当然,在不了解其义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念,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读佛经,读了一时不理解,是没关系的。但若是读了后作错误理解,或甚至谤经,可就反而糟糕了。
(18)、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19)、三国时的董遇平常总是带着经书,一有空闲就认真习诵阅读。别人来向他求教,他往往并不直接讲解,而是说:「读上一百遍,自然就明白了其中意旨。」苏辙也说过:「看书就像服药,服的多了,自然就会发生效验。」读书人应当从这些话中得到一些启迪。
(20)、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佛经经典语录原句
(1)、“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2)、读书应了解书中的贯通处,不论东边西边,都能接触到这个扭转点才行。只低下头努力去做,不要思前想后,自有到达之处。如今说以前没有做过,又怕迟晚,又怕做不到,又怕那个太难,又怕自己笨做不出来,又怕记忆不起,这些都是闲说。只管低下头努力去做,不要关心快慢,很快就会有收获。即使是以前不曾做过的,现在更应下工夫将它完成。不要瞻前顾后,思量东西,耽误自己的一生,不知不觉中年岁已老。
(3)、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佛语
(4)、“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5)、端拱二年(989),京畿一带大旱,田锡上奏,有“调燮倒置”的话,忤犯了宰相,被罢职降为户部郎中,调出京师任陈州刺史。后因稽留杀人案受牵连,被降职任海州团练副使,后调任单州团练副使。后又召回京城任工部员外郎,又议论当时政治的得失,随即被任命为直集贤院。至道(995~997)中,官复原职。
(6)、如今交州未被拿下,战士无功,《春秋》上所说的“老师费财”就是这个意思。臣听说圣人不致力于扩大疆土,只致力于增加发展品德和事业,声誉和教化达到远方,远方的人自会前来臣服。周成王时,越裳氏通过九道翻译转辗来进贡,且说“:天没有暴风疾雨之灾、海不兴风作浪已经三年了。大概是中国出现了圣人吧?为何不前往朝拜他呢?”交州一带是毒瘴海域,得到它如获得一块石头田。臣希望陛下致力于修德以便吸引远方的人,不要用疲弱的军队去攻打士气锐盛的军队,而且又何必因为小小的野蛮异族,劳动您皇上的雷霆震怒呢?这是有关朝廷大局的第一条大计。
(7)、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8)、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9)、大乘经的由来当然不能够用传说来解释。根据现在学术研究的成果。是当时大乘佛教的僧侣写成的。因为佛经总是以佛陀或者菩萨的身份通过对话来阐述佛法,所以不可能保留作者的名字。
(10)、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11)、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12)、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3)、这里所披露的心迹是:自己抱有与东晋刘琨一样的爱国忠忱与义愤,可惜不能战死以报国;有志继承张载的正学,自愧能力达不到。寥寥数语,倾吐出他有刘琨式的爱国之心,又奉张载为正学,希图承继张载之学的心声,也勾勒出他一生的追求轨迹。
(14)、《大悲咒》在汉传佛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唐代翻译《大悲心陀罗尼经》之后,《大悲咒》即广为弘传,并被纳入汉地丛林功课。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载:《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为利乐一切众生而宣说,其利益功德广如大海而叹莫能尽;无论是消障除难、得善遂愿,还是究竟的觉证解脱,《大悲咒》都能因其不可思议的大方便威神之力广为利乐。因而有不在少数的佛门四众,寄於虔心持诵《大悲咒》以自利利他、护持佛法。
(15)、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16)、9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六祖慧能
(17)、盖孝友者圣人之天,故曰是亦为政也。《君陈》之篇能及此乎?而理则在是矣。(承题)
(18)、如今的谏官已听不到他们关于朝廷大事的争辩,给事中听不到他们封还皇帝的诏令、驳正臣下的奏章,左右史也未见他们上皇宫、记载皇帝的言行举动,这岂是圣朝的美事吗?又御史不敢上奏弹劾,中书舍人未曾被询问政事,集贤院虽有书籍但无官员,秘书省虽有官职而又无图书。臣希望陛下挑选有才的人,任用贤能之士,使他们各司其职,如果各种事业兴旺发达,那么国家形象自然强大。这是第二条关系大局的根本大计。
(19)、扫地为何?为了净地。净地为何?为了静心。静心为何?心静方能见众生,见得了众生,方能勘破生死,生敬天地之心,心无挂碍,无挂而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小西天狄道传奇》
(20)、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3、佛经十大经典
(1)、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2)、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3)、佛家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5)、▲方丈言教|弘一大师以戒为师的精神对当今社会的启迪▲方丈言教|香花供佛 自净其心▲方丈言教|《地藏经》的精神
(6)、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佛》
(7)、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占有,只能经历。我们只是时间的过客,总有一天,我们会和所有的一切永别。深知这一点的人,就会懂得:「无所谓失去,那只是经过而已;亦无所谓得到,而只是体验罢了。」——觉乘
(8)、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9)、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也。惭耻之服,于诸庄严,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愧,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10)、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11)、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
(12)、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13)、现在流通广的《心经》译本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在玄奘法师之前,还有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玄奘法师本人就是持诵《心经》的受益者,在玄奘法师没有启程去印度之前,曾经到过四川,那里有个空惠寺。他在那里遇到一位生病的法师。这位生病的法师知道玄奘法师发愿西行取经,赞叹不已。此法师来自印度,他对玄奘法师说: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如果能够受持这个法门,就可以保你往来西天一切平安。
(14)、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15)、讲到这里就要退回来谈一谈现存早期佛教史料当中所记载的佛陀著述的情况。和当时的很多著名思想家一样,佛陀也是述而不作。也就是通过直接口头交流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思想,而不是通过文字。佛陀死后,佛教僧团的管理权落到了他重要的弟子迦叶身上。他决定将佛陀生前的教诲通过整理的方式传承下去。于是,佛陀弟子当中记忆力好的阿难承担了这样一个职责,在500名弟子面前背诵佛陀身前所有的重要语录。每一句话都要得到这500人的一致认可才能保留下来。这个过程在佛教当中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结集。在当时书写材料昂贵且文盲众多的情况下,以背诵的方式传承佛陀的言论,从而间接传承了佛陀的思想。结集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背诵内容的一种集体性的修订。
(16)、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17)、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18)、颜之推云:「吾每读圣贤之书,未尝不肃衣对之。其故纸有五经辞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也。」温公谓其子曰:「贾竖藏货贝,儒家惟此计,然当知宝惜。今释子老氏犹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乎?」赵子昂书跋云:「聚书藏书良匪易事,善观书者澄端虚,净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夹刺,随损随修,随开随掩,后之得吾书者,并奉赠此法。」读书者当作此观。
(19)、清兵入关占据北京,又大举南下。顺治五年(1648),读圣贤书,牢固树立了夷夏之防理念的他在家乡招募义兵,奋起抗清。兵败退至广东肇庆,投桂王,受瞿式耜的推荐,任南明永历政府行人司行人。因反对内讧,曾三次上疏,揭露大学士王化澄等“误国”,并警告永历帝不要“重辱国而灰天下之心”。王化澄恨之入骨,几次陷害,阴谋杀害他。他被迫辞官。桂林陷落,瞿式耜殉难,他返回湖南。
(20)、佛前有花,名优昙华,一千年出芽,一千年生苞,一千年开花,弹指即谢,刹那芳华
4、佛经全篇
(1)、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2)、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3)、“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4)、臣听说动静的关键,是不能轻举妄动;个人安危的道理,是不能轻言乱说。利害相生,变化不定;取舍没有疑惑,思虑必定精细。所谓动静之机,不可轻举妄动这个说法,动就是讲的用兵,静是讲保持镇静。该动的时候静,就会助长敌寇、产生奸恶;应静的时候动,就会失去时机坏了大事。动静恰到好处,就能收到理想效果。如今北面边疆不断发生骚乱,大概也有部分原因是守边的官吏们,只计算夺取的羊马细利便以为战捷,夸耀有所捕杀的小胜作为大功,惹起怨恨结出大仇,兴起战争引来了敌寇,都是由于这一点。前些年边陲动乱,皇上御驾亲自远征,敌骑退后,大军才回来。这都丧失了我方的先机,落入敌人的圈套,我国被敌方劳累、烦扰、耗损、破坏,不可胜述。臣希望皇上申饬将帅,谨慎地固守要地,不争小功。允许与邻国互市贸易,俘获的人口,妥善优抚并遣返对方。如此不出五年,河朔一带的人民,就能尽心农业,亭障要塞,都储积军粮。然后等敌方骚乱时再进攻就能将他们打败,乘敌方衰弱时再发兵就能将他们降服,他们心服以后就忘了再回去,那我们便省了力而又事半功倍。
(5)、着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若能万法尽舍却,顿悟入道须臾间。
(6)、“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7)、经典佛语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8)、“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9)、佛陀应化在人间,所以佛陀说法教化的对象是以人类为根本,佛初成道时即先为提谓长者等说五戒十善等人乘善法。人乘善法上可通于天乘,进而可为声闻、缘觉、菩萨等出世善法的基础。我们学佛的人首先必须把尽职尽责地做人作为修行的起点。假使一个在家修行的佛教徒不能对家庭、社会尽到自己基本的责任和义务,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在家信徒。
(10)、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11)、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12)、“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13)、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14)、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造塔功德经》
(15)、诚如是邪,以为政焉可耳。世将授我以为,勿容谢焉。天下之亲亲长长与我均焉,而只以无惭于孺慕。言有政也,斯有施也,推而准之,无所于增,奚为其汲汲哉?(后比之出股)
(16)、“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17)、8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18)、《八大人觉经》是我国翻译早的经典之全经虽然只有三百多字,但内容极为重要。经文所列的菩萨八种觉悟,概括了一个佛教徒从初发心直至成佛整个修学过程的要义。这部经不但内容精辟、重要,而且译文典雅通畅,更便于读诵受持。
(19)、读书,须是知贯通处,东边西边,都触着这关捩子,方得。只认下着头去做,莫要思前算后,自有至处。而今说已前不曾做得,只怕迟晚,又怕做不及,又怕那个难,又怕性格迟钝,又怕记不起,都是闲说。只认下着头去做,莫问迟速,少间自有至处,既是已前不曾做得,今便用下工夫去补填。莫要瞻前顾后,思量东西,少间担阁一生,不知年岁之老!
(20)、参考资料:佛经—百度百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百度百科
5、佛经经典语录80句
(1)、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其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2)、对于割裂经文所出之小题,特别是所谓的截搭题中之“巧搭”题,王夫之是深恶痛绝的,他指出:
(3)、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
(4)、“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5)、《般若经》有多部,其代表作是《大品般若经》(摩诃般若经)30卷,梵文原本两万两千颂,鸠摩罗什大师译,龙树菩萨作《大智度论》解释它,此经文简义周,翻译优美正确,翻译水平超越了后来玄奘所译的《般若经》,是佛经翻译的高境界,是学习《般若经》好的版本。学通了此经,佛教主旨已经掌握,佛法精髓已经了然,平时只受持《般若经》的简本《金刚经》《般若心经》即可。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一看一些流行经典,如《华严》《法华》《维摩》《楞严》《弥陀》《圆觉》等等作为参考……
(6)、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7)、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
(8)、“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9)、南ná无mó本běn师shī释shì迦jiā牟móu尼ní佛fó
(10)、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11)、▲杭州灵隐寺光泉大和尚2021年元旦新年致辞▲光泉大和尚2021年元旦云林志工团新年致辞
(12)、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13)、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14)、夫安得谓我曰:自奚不为政乎?呜呼!圣人之安,圣人之诚也,漆雕开有其志,而量未充;曾皙有其量,而诚未致。善学夫子者,其颜闵乎!不改之乐,行藏之与孝哉之称,汶上之辞,所谓殆庶者也。(大结)
(15)、“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16)、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佛经经典语录原句精辟9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