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
1、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人物关系
(1)、这个不散的宴席,从一开始就认为我一个人是多余的。
(2)、人穷,您还能保持与生俱来的高尚的情操,可是穷到一无所有,那就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办不到了。对于一个一贫如洗的人,甚至不是用棍子把他从人类社会中干出去,而是应该用扫帚把他扫出去,从而使他斯文扫地,无地自容。《罪与罚》
(3)、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呈现出的是双重现实,这是人的精神现实和尘世现实。虽然沙托夫的精神苏醒了,并承载了神圣价值——怜悯与宽恕,但作家并没有将其尘世现实理想化,在高歌了信仰的现实后,又回到了尘世现实:这个并不是所有人都经历精神复苏的世界,卑鄙依然在畅行。这是深沉的人生现实的悲剧,需要以承受苦难的精神来超越。
(4)、有时,一个人遇上强盗,整整半小时感到死亡的恐惧,后,刀架到脖子上,反倒什么都不怕了。《罪与罚》
(5)、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医生家庭,也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在七个孩子中排名老二。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9岁发病,之后间或发作伴其一生。
(6)、他的自杀不仅是自由意志的证明,也是对虚无虔诚的信仰。连亵渎一切的彼得都认为:“他信仰上帝比牧师信得还厉害” (1)(702)。然而,他信仰的却不是上帝,而是无神论。他对“真理”大的献身就是以“真诚”的自杀揭穿这个谎言:“我不明白,何以到目前为止,一个无神论者虽然明知没有上帝,却又不立刻自杀?” (1)(697)
(7)、后,几乎没有人愿意杀害沙托夫:维尔金斯基先意识到这是谎言,奔走相告,拼命辩解说,沙托夫因妻子回来和婴儿降生而充满幸福,不会去告密;希加廖夫坚决认为没有人见过沙托夫的告密信;利亚姆申称自己有病,说自己“是个局外人,什么都不知道” (1)(673);利普京已经备好假护照,准备逃离国外,但又慑于彼得那“绝不白受委屈”的报复心极强的性格。特别是得知费季卡被杀后,与此前彼得的预言“这是他后一次喝伏特加”联系起来,利普京不寒而栗,终于,他“第一个来到约定的地点” (1)(636)。没有人制止谋害沙托夫的行为,应该说,后采取行动的人是被恐惧情绪所驱动的。恐惧窒息了人的良心和思考力,也让人为自己开脱,不愿承担罪责。
(8)、他因家庭负担欠下赌债,不得已在一个月期限内为出版社写出了《赌徒》。
(9)、《少年》Подросток ,1875 。
(10)、卡拉马佐夫三兄弟性格各异,也有各自的思想及行事方式,他们其实代表着俄罗斯国内的三种力量。借用一句用得很滥的比喻来说,他们就是左右着俄国的三套马车。
(11)、以自我代替上帝的无神论学说——“人神”——的大特点是虚无主义的,反映在对待世界的态度上,是以蔑视和杀戮代替基督教的怜悯和爱:“谁若是教导人们说人人都好,他就会消灭这个世界。” (1)(270)
(12)、(2) [法]安·纪德: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M],余中先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13)、他是否真是这样一位反叛上帝的尼采式人物呢?笔者认为不是,或者说不完全是。十九世纪许多俄国作家笔下人物都逃脱不了虚无主义的内核,这些虚无主义者无不行走在自欺的荒野之上,以求内心安宁。基里洛夫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位虚无主义者,他的虚无主义思想在他自杀前与韦尔霍文斯基的对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自杀行为中更是包含一种自欺。究其缘由,大概正如伊琳娜·帕佩尔诺所认为的,基里洛夫深陷二律背反——“对上帝存在着的道德需求和对上帝不存在的经验认识之间的二律背反”。他不能面对没有上帝的荒谬世界,却又无法信仰上帝,残酷虚伪的世界需要上帝,于是他选择自杀成为上帝:“对我来说,没有比没有上帝更高的思想了……人为了能够活下去而不自杀,想来想去想出了个上帝,这就是迄今为止的整个世界史。在世界史上,只有我一个人头一次不愿想出个上帝来。”他为自己的自杀披上了超越性的外衣,但讽刺的是他的自杀实际上在为他所蔑视的韦尔霍文斯基这类革命者的罪恶服务。
(14)、(1)[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M],南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15)、迟钝的埃尔克利后也感受到一点良心的苏醒:“一种异样的感觉开始咬噬他那颗可怜的心,他自己也还没有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跟昨天晚上的事有联系的。” (1)(709)
(16)、要紧的是,我们首先应该善良,其次要诚实,再次是以后永远不要相互遗忘。
(17)、 不同于其他虚无主义者,他的否定不是指向单一的层面,而是在傲慢程度上的不断升级。这样,表层善意之下,他深层动机是在“宽宏大度”中追求精神的优越感,永远居于上风。他与跛脚女人玛丽娅的奇怪婚姻是他要显示自己圣徒式的“受难精神”。与此同时,他也显示着精神道德的另一极:以淫荡的生活消耗自己过盛的精力,在租来的房间里与主仆两个女人私通,有意将她们置于彼此猜疑嫉妒的情境中,并在其中获得享受。他诱奸了孤苦无助的小女孩马特廖莎,造成后者自杀,此后却报之以玩味的冷漠,并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展示自己对人性法则的践踏。在他告知沙托夫谋杀阴谋的背后,也是他要再次享受崇拜者的感恩戴德,因为凭借他的聪明,他知道单纯鲁莽的沙托夫不会主动躲避杀身之祸,而他则有能力却不阻止悲剧的发生。
(18)、《群魔》(又译《鬼》) Бесы ,1871~18
(19)、对具有高度自觉与深邃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痛苦与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陀思妥耶夫斯基
(20)、虚无主义的否定性特点在小说《群魔》中得到充分的展现,这不仅是弥漫于社会的愤世嫉俗和玩世不恭;也是否定的精神深入人心后,人们表现出的麻木不仁以及“公然无耻”等人性扭曲的特点。法国作家纪德曾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人物精神特点:“他的人物并不以善恶的多寡,也并不以心灵的品行来划分等级(请原谅我使用了这一可怕的词组) ,而是以其傲慢的程度。”(2)(70)
2、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叙述视角
(1)、有些人的性格天生就是那么,仿佛是上帝恩赐的一般,你甚至不敢设想他们有朝一日会变坏。
(2)、一个作家应该极力在平凡中去寻找既有趣味,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情调。
(3)、第一段题词来自普希金于1830年写作的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同名的诗作《群魔》:
(4)、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生活在19世纪的俄国作家,他的一生坎坷而壮阔,写出了深渊般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白痴》《群魔》《地下室手记》。
(5)、对人不尊敬的人,首先就是对自己不尊敬。陀思妥耶夫斯基
(6)、对我们这一时代的文学和文化能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存在主义的鼻祖克尔凯郭尔,另一个就是俄国的小说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评)
(7)、结果就是《群魔》。书中有两个主角:彼得·维尔霍文斯基(PyotrVerkhovensky)和尼古拉·斯塔夫罗金(NikolaiStavrogin)。前者曾经是一名学生,除了对权力的渴望之外,没有任何政治信念;后者在道德上麻木,在情感上超然,以至于他没有能力采取有目的的行动,在暴力席卷社会时,他只是袖手旁观。
(8)、 小说中的人物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维尔霍文斯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著名的西方派格拉诺夫斯基为原型的。季莫费伊·格拉诺夫斯基(ТимофейГрановский,1813--1855年)出生在奥廖尔一个小贵族家庭里,1835年在莫斯科大学法律系毕业之后曾在海军部供职,其间博览群书,1936年获得留学德国的机会,在柏林大学学习3年,1839年回国后在莫斯科大学讲授“欧洲中世纪史”、“英法比较史”等课程。他将大学的讲坛当成政治宣传的场所,运用其出色的演讲才能把西方的理性传统、平等意识和自由精神介绍给听众,同时自然也会对以农奴制为特征的俄国现实提出批评。前来听其讲座的不仅仅是莫斯科大学的学生,而且几乎是整个莫斯科激进的知识界。他的演讲获得极大成功,报刊上也连篇累牍地发表对其讲座的评论,恰达耶夫当时就认为,格拉诺夫斯基的讲座“具有历史意义”。可以说,在19世纪40年代,格拉诺夫斯基就是莫斯科激进知识界的主宰,他与在彼得堡开展文学评论活动的别林斯基一起,成为那一时代俄国西方派的两个精神领袖。在尼古拉一世当政的“阴暗的七年”(1849--1855年)间,格拉诺夫斯基一度消沉,曾热衷于打牌和喝酒。1855年当被一致推选为莫斯科大学历史和语文系主任的格拉诺夫斯基正准备再展宏图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却夺去了他的生命。
(9)、 在小说《群魔》的开头,作者引用了两段题词。这两段分别引自普希金的诗作和《圣经》的题词,无疑能对我们理解这部作品的立意和主题提供很大的帮助。
(10)、这些人可以说是虔诚的虚无主义者,附和彼得的虚无主义学说,更确切地说,是被后者虚构出的光环所迷惑,道听途说地相信他的国际特使的身份,盲目崇拜他的组织才干和事业激情。他们赋予虚无主义以神圣目的,将仇视人类文化传统和精神智识的思想当成建立新社会的前提,如彼得所言:“西塞罗要被割去舌头,哥白尼要被挖掉眼睛,莎士比亚要被乱石砸死——这就是希加廖夫学说!”(1)(472)
(11)、(11) 《圣经·新约·启示录》3:16-
(12)、大儿子米佳和父亲争夺财产,因为此问题,米佳回到了那个小县城,以此同时,二儿子伊万也从莫斯科回来,他选择和父亲待在了一起,而小儿子阿廖沙也回到了县城,做了一名带发修行的修士,事情的发展越来越恶化,因为除了财产继承问题,老卡拉马佐夫更是为了一个女人格鲁深卡而和米佳吃醋起来,这使得二人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化,米佳几次扬言要杀了父亲,而父亲依然好色成性,过着自私堕落的生活,后终于爆发了“弑父”的悲剧。一出缺失的父子教育所有的一切杀人罪证都指向了米佳,然而他根本就没有下手,虽然他有杀死父亲的思想,但受到了母亲的影响,所以在去“探望父亲”的那一晚,保持了自己一颗高尚的心,“只因为这人是生他的父亲,虽然并没有抚养过他一天”。
(13)、有时常听见形容人野兽般地残忍,其实这对野兽很不公平,也很委屈:野兽从来不会像人那样残忍,那样巧妙地、艺术化地残忍。老虎只是啃,撕,只会做这些事。它决想不到去用钉子把人们的耳朵整夜地钉住,即使它能够这样做的话。
(14)、2016年,我写过一篇文章,提到俄国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他的作品中探讨过,当掌权的人缺乏意识形态或道德信念,认为社会毫无意义时社会会发生什么变化。特朗普在总统竞选活动中的行动和言论,让我看到了诡异的相似之处。
(15)、发表自己的不正确的意见,要比叙述别人的一个真理更有意义;在第一种情况下,你才是一个人,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过是只鹦鹉。陀思妥耶夫斯基
(16)、旧的悲愁,由于人生的伟大的神秘,会渐渐转化为宁静的,感人的欢乐,而年轻的、沸腾的热血将由驯顺的、明朗的暮年所取代;我祝福着每天的日出,我的心也依旧对它歌颂,但是我现在却更爱日落,爱它那长长的斜晖和随之而来的宁静、温驯,动人的回忆,整个漫长而幸福的一生中各种可爱的形象。——《卡拉马佐夫兄弟》
(17)、 虚无主义的否定性特点在小说《群魔》中得到充分的展现,这不仅是弥漫于社会的愤世嫉俗和玩世不恭;也是否定的精神深入人心后,人们表现出的麻木不仁以及“公然无耻”等人性扭曲的特点。法国作家纪德曾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人物精神特点:“他的人物并不以善恶的多寡,也并不以心灵的品行来划分等级(请原谅我使用了这一可怕的词组),而是以其傲慢的程度。”(2)(70)梳理小说中的虚无主义者群像,可以发现,在“群情激奋”的傲慢背后,存在着几种精神类型,从各个方面呈现虚无主义精神。按照舍勒情感现象学对人内在感受的层级性划分,人的感受体验客观存在而且呈现出逐级上升的序列,从感官感受再到生命感受,而后达到心灵感受,并终来到宗教形而上学的精神感受。(3)(61)《群魔》向我们展现了虚无主义进入人的精神世界后,人的精神等级秩序发生了颠倒和错位,以爱为核心的精神序列被盲目、傲慢和僭越所取代。
(18)、对于内心盲目而误入虚无的人,蒙羞受辱是他们难逃的厄运。然而,作家并没有将笔墨停留在审判上,而是给出了信仰的关怀和宽恕的温暖。沙托夫的妻子玛丽娅,曾沦为斯塔夫罗金的情妇,在贫困交加、走投无路时回到祖国,回到可以投靠的丈夫沙托夫家,沙托夫则充满怜悯地接纳了她。这有着双重象征意义,既呼应着圣经中浪子回家的主题,也是对圣经中神圣爱情的隐喻表达:以色列虽然离开恩待她的丈夫耶和华上帝,悖逆行淫,丧失家园,被掳漂泊,但终将得到宽恕和怜爱 (13)(2:19)。
(19)、对于一个病人来说,仁爱、温和、兄弟般的同情,有时甚至比药物更灵。陀思妥耶夫斯基
(20)、(17)См.Ф.Достоевский,ПолноесобраниесочиненийДостоевскогов30-хтомах,т.12,с.2
3、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百度云
(1)、基里洛夫受过教育,受到现代精神熏陶。他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纽约的钢铁桥梁令他赞叹不已,让他梦想在俄罗斯也能建造几座那样的桥梁。他的房间墙上还钉了一幅布鲁克林大桥的版画。这位团体观念的传播者、“自杀规则”的制订者,有一天接到了自杀的指令。他只剩二十四小时可以活。
(2)、(8)俄国旧历与通行的公元历相差12天,括号中标出的为新历,下同。
(3)、1850年后创作震惊世界的杰作《死屋手记》。
(4)、1880年发表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或译《卡拉马助夫兄弟们》),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
(5)、“‘也许?’这倒不坏。为什么您要疑惑呢?”
(6)、一个高尚的人也可以因为习惯而变得愚昧无知和粗野无礼,甚至粗野到惨无人道的程度。
(7)、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出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
(8)、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陀思妥耶夫斯基
(9)、《群魔》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群魔》的故事取材于1869年莫斯科发生的涅恰耶夫案件。涅恰耶夫(1847—1882)是彼得堡大学的旁听生,曾积极参加1869年春彼得堡的学生运动。他跑到国外后,在日内瓦与巴枯宁接近,并学习了无政府主义的阴谋策略。
(10)、这场无用、凄惨的死亡,在几乎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虽然整个场景的描述令人无法遗忘——每次重读却都让人激动不已,并联想到巴格达、伦敦和其他地方的那些人肉炸弹。那无疑是一个艰难的姿态。那是后的姿态,而且不能失败。一生中强烈的时刻,变成人类毁灭自己生命的时刻。即使是无神论者,这一刻也不可能不想到上帝。我完全拥有自主的权力,我被神性所充满。而且,我毁灭了自己,消除了自己。我带走了别人审判我、惩罚我的快乐。
(11)、作家在描写沙托夫被害的过程时,并没有将之简单化为在共同精神感召下的集体仇恨,而是揭示了每个参与谋杀的人复杂的内心矛盾。这之中既有虚无所带来的冷漠麻木,也有尚未完全丧失的良知。他们对彼得的专制独裁感到不满,但却无力挣脱:“他们也相信彼得·韦尔霍文斯基像玩弄自己的爪牙似的在玩弄他们。随后他们全都知道,第二天他们终究都得到指定的地点集合,沙托夫的命运也已经定了。他们蓦地感到自己就像一群苍蝇落入了一只大蜘蛛的网里;他们都很生气,可都怕得发抖。” (1)(621)
(12)、(4)刘文飞主编:《普希金全集》(10卷本),刘文飞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卷,第147页。
(13)、 这些虚无主义者们,或者头脑简单地附和社会上玩世不恭的情绪,或者出于利益打算,或者摄于恐怖情绪而成为杀人机器,被盲目所驱动,丧失独立的人格,泯灭良心的法则,都成为阴谋滋生的土壤和罪恶泛滥的温床。
(14)、我搬一块砖头去建立普遍的幸福,因此我心安理得。
(15)、 他的自杀显示出的是精神盲目的另一种形式,将自己内心的真诚无伪献给了虚无的思想,沿循理性逻辑得出生命虚无的结论,并将之付诸实践,以模糊生死界限的方式达到所谓的超越:“生活是存在的,而死亡却根本不存在。”(1)(268)或者说,这是理性乌托邦的虚幻。
(16)、胡说是一切动物中只有人才能享受的的特权。
(17)、为了躲避债主,他被迫到欧洲避债。出版商答应给他预付款,但是要求他要在半年内写一部长篇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当时正在写《罪与罚》,没有时间再写一部,但是出于生计只得同意。1866年他的代表作《罪与罚》出版,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18)、1868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完成了《白痴》。这部小说中,拿破仑和1812年的卫国战争是重要的背景题材。
(19)、一个活生生的人总是想得到一点人生的乐趣。——《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20)、这种泯灭道德界限、打乱世界秩序的“很好”,充分展示了基里洛夫走入虚幻的内心现实,在将价值无限相对化的过程中抵消了价值的意义,其对信仰的阐释是任意的。斯塔夫罗金将他的信仰说成是诡辩的游戏:“倘若您知道您信了上帝,那您就信了;但是,既然您还不知道您信了上帝,那您就没信。” (1)(271)
4、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在线阅读
(1)、(4)[美]莉莎·克纳普:惯性: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形而上学[M],季广茂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痛骂他们是于事无补的,只会得到反效果,因为他们就像基里洛夫,憎恨并轻视那些只会谴责、侮辱他们的人。他们背离了大众。对他们来说,大众过的是一种错误和盲目的生活。他们必须唤醒大众,惊动大众。
(3)、这种高等级的骄傲,其表现形式甚至不是明确的否定,而是萎靡不振和冷漠。这在《启示录》文本中得到了呼应:“你既然如温水,也不冷也不热,所以我必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你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却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11)(3:16-17)
(4)、今天的节目时长大概18分钟,适合上学路上或临睡前家长和小朋友一起收听。
(5)、要知道,对自己的渺小和软弱的认识中,耻辱也是有极限,一个人决不能超出这个极限;一超出这个极限,就会在自己的耻辱中感到莫大的享受……
(6)、暴徒们在一个寻求保住权力的人的要求下,玩起了一场革命游戏,终只破坏了大楼,只不过导致了五个人死亡。
(7)、基里洛夫还想多争取些时间。他考虑着该拿这封遗书怎么办、该怎么写,突然间,他内在的脆弱在这张空白的纸上炸开了。这个场景的某些时刻,简直可以让巴斯特·基顿或卓别林来演出。我们在笑闹剧的边缘。基里洛夫想咒骂那些在他死后还活得好好的掌权者,他思索着想找出一句难以抹灭的格言,像是“无自由,无平等,无博爱,毋宁死!”之类的,但他想到的每一句话都令他觉得不对劲。他涂了又涂,写了又写。
(8)、人生是能够在感情和家庭中尽善尽美地复活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叙述视角精辟6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