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弗兰茨是谁精辟135条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弗兰茨

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弗兰茨和萨比娜

(1)、我可以说眩晕是沉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并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以为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什么是对生命的认同?我们经常看到,一位少女失恋后,痛哭流涕声称自己卑微,事实上她并不认为自己真的卑微,而是与情郎地位平等,理应获得爱情的。因为她认同生命,认为生命是美好且有价值的,获得一份爱情是天经地义的,情郎的做法冲击了她对生命的认同,她才转而愤愤地称自己卑微。事实上呢,没有谁规定生命中非有爱情不可,自由恋爱在中国一共才几十年历史啊。这种自由恋爱的价值标准并非出自她本人的思考,而是社会解放、周围同学以及偶像剧集带给她的,这种对获得爱情的认同也是一种媚俗。

(3)、这样的直接明了,依然不妨碍我们读这本小说的艰难。但很长时间里,我们的生活都别想再摆脱它。这里没有白昼黑夜,就是天空嵌着的半弯淡月,仿佛是等待故去的人回来的那盏不能熄灭的灯。那些看不懂的,其实都是长在我们身上的,终其一生很难自我认清并自我和解的部分。

(4)、这不是一张简单的名片,这是所有偶然巧合的召唤,是这一切终给了特蕾莎离家出走和改变自己命运的勇气。或者说正是这一系列的巧合和偶然,唤起了她的爱情,成为了她一生汲取不断的力量之源。

(5)、“恐惧是一种撞击,是彻底失去理智的一瞬间。恐惧没有一丝美的痕迹。”但一直在托马斯这里追求美与爱的的特蕾莎,直到陪伴自己多年的卡列宁死在自己怀里,她才忽然顿悟,原来卡列宁才是自己生命中那束爱的强光。而托马斯是习惯黑暗的人,光对于他反而会尴尬不适,就像一个多年不照镜子的人,突然和镜子里那个自己迎面撞上,反倒成了陌生的人。

(6)、第这是她与托马斯多次性爱游戏中的一个道具。

(7)、在她的世界里,爱情是被赋予了神圣的仪式感和责任感的,这种思想一直伴随着她的成长,在之前的家她一直秉持着对母亲的爱即使饱受母亲在她身上发泄自己人生的不满,在跟托马斯结婚之后她也同样秉持着作为一个妻子对丈夫的爱而忍受托马斯继续在别的女人身上发泄自己的肉欲。

(8)、但可惜的是,弗兰茨所看重的历史,并不是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他认为伟大悲剧的布拉格之春就是一场帝国主义侵略,柬埔寨之行完全是一场没来由的闹剧,他本人也因此丧命。爱情当然是美好的,但特蕾莎赋予了爱情超过其本身价值的意义,甚至想过把身体打发走,只让灵魂与托马斯在一起,这无疑是让爱成为自己的负担,让自己成为托马斯的负担,这太重了。夜中不停的噩梦,从安定的苏黎世不辞而别返回布拉格,都是生命之重给特蕾莎留下的烙痕。不妨说,人为地赋予事情超过本质的意义就是加重生活。

(9)、“一次不算数”可生活确确实实只有一次。当下的世界短暂幻灭,毫无好处,可你有不能否认此刻自己强烈的存在感。

(10)、这种对生命的认同可以解释很多东西,认同事业的人,破产或失去工作后可能走向自杀;认同权利和升学率的校长,随意缩减学生们的放假时间;认可麻辣烫的人,你把他的那份吃了他就活不下去。我们回到正题,为什么昆德拉如此反对媚俗:你如此认同被灌输到你脑子里的那些价值观,那么你自己的思考在哪里呢?

(11)、都说理想和现实之间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它让理想光芒万丈,也让现实冷酷无比。在苏黎世的托马斯像一个真正的年过开始新生活的男人一样狂热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12)、中学毕业她就去了布拉格,背叛了自己的家;她在美术学院注册上学,却不能像毕加索那样作画;她嫁给了一个平庸的布拉格演员,只是因为他有离经叛道的坏名声,双方父母都认为不能接受;她在父母去世后,满心愧疚,宣布和丈夫离婚,只是离婚后的生活并不像她所背弃的父母的生活那样……

(13)、产生自毁冲动的不止他一个。在第六章的第一节,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被关在战俘营,因为英国战俘指责他把厕所弄脏,斯大林之子愤然扑向电网。昆德拉认为战争是普遍愚蠢的,如德国人牺牲生命向东扩张,俄国人牺牲生命向西进军,他们的死才愚蠢,才是毫无意义的。斯大林儿子因粪便而死代表了战争的普遍愚蠢,因而具有形而上学的意义。伟大的进军建立在非理性的态度之上,所谓的伟大进军将人们划分成或左或右的两部分,划分成众多的政治派别,每一个都是对某种理论的盲目信仰甚至狂热崇拜。想一想我们国家因为意识形态问题遭受了西方多少责难。

(14)、放荡型的迷恋让托马斯离约定俗成的美越来越远,后成为猎奇者,以至于跟一个像长颈鹿又像鹤的女人做爱,又梦见高大的小腹多毛的女人。

(15)、这使萨宾娜想起了父亲的坟墓。如果她父亲是用石头盖着,她就再也无法与死去的他交谈,无法从簌簌树叶中听出父亲原谅她的声音。

(16)、本书的第一章第二节里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四个主人公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这一问题,他们是或轻或重的选择者。

(17)、萨宾娜并没有选择一个作女人的命运。我们所没有选择的东西,我们既不能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也不是自己的过错。萨宾娜相信她不得不采取正确的态度来对待非已所择的命运。

(18)、特蕾莎是生命之重的人。她从小就经常照镜子,她相信,透过脸部的线条,呈现给她的是自己的灵魂,母亲的很多行为都让她觉得反感,她认为母亲道德行为是粗俗的。当她偶然的遇见托马斯之后,就把自己交付于他,与他共眠时死死的抓住托马斯的手,因为从她孩提时代起,她就这样去准备练习了。她交替地做着三种梦:第一种,老鼠猖獗,暗示了她活在这个世上经受的苦难;第二种,展示的是变化多样的死法中她终将被处决的景象;第三种,讲述的是她在彼世的生活,羞辱在那成为了一种永恒的状态。面对托马斯的不忠,她说过:“托马斯,我毫无办法,我什么都明白,我知道你爱我,我完全知道那些不忠的行为没有什么大惊小怪......”。她做梦时身体直抖个不行,会在半夜时分呻吟。当托马斯回来找她时,她觉得因为他,托马斯的命运改变了。从此,她觉得她应该对他负责。后来,他们一起下乡去生活,那段时间他们是幸福的。而特蕾莎总觉得对不起他,因为他觉得就是因为她托马斯才丢掉了使命,而托马斯回答让她感动。特蕾莎或许太专注于自己的原则,或许她的思维主观意念占据了她的全部,才致使她的生命之重。

(19)、从Einmal ist keynmal的角度看,“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不能承受地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一切事情的发生都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如历史的峰回路转,人生的啼笑皆非,偶一差错事情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敦刻尔克战役失败,今天我们也许被军国主义恐怖统治;鸦片战争胜利,也许到后来我国难以废除君主制度;17岁时在雨里向你回眸的女生成为了你的妻子,40岁时一次上班迟到使你遭遇了车祸。一连串的偶然成就了我们的生命之轻,我们现在所处的局面只是万千可能性之如果这样还要认为“Es muss sein”,认为我们的时代有某些天经地义不可撼动的准则,从作者的眼光来说是有些自欺欺人的。

(20)、以至在这个没有美和真爱的人间,后只能在一条狗的身上找到人间的牧歌、找到真爱。正如萨比娜所说:“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既使在这种情况下,特蕾莎还在怀着内疚的心情检讨自己是否对托马斯太苛刻?这就是她人生的境界。始终恪守人生的戒尺!这也是她这个“被背弃的世界”的美之所在。虽然特蕾莎也有过一次对托马斯的越轨报复行为,但“与工程师的小插曲是否让她已经明白,风流韵事与爱情毫不相干?是否明白风流之轻松,了无重负?如今她是不是比较心静了?根本不是。”于是她立即又回到了她的严肃人生的道德的轨道上。与之相反,托马斯、弗兰茨、萨比娜则是生命之轻的一类人物。

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弗兰茨是谁

(1)、十年后(这时她住在美国),萨宾娜朋友之一位美国参议员,带她和他的四个孩子来到体育馆前面,四个孩子从车上跳出来,开始在四周宽阔的草坪上跑起来。参议员对萨宾娜说:“看看他们吧,”他用手臂划了个圆圈,把运动场、草地以及孩子都划在圈里,“瞧,这就是我所说的幸福。”

(2)、特蕾莎是一个意义上的重者,她看重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情的责任和意义,认为性与爱是不能区分开的,爱情是建立在忠诚之上的,她从小就喜欢左右手相互紧握着入睡。

(3)、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提出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用心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轻为用心,重为消极。昆德拉却认为这种二分法很幼稚,认为“也许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户外自由而毫无好处。”然后他追问“那么我们将选取什么呢?沉重还是简单?”

(4)、像欣赏古典音乐一样去体味所有的人性故事,其实不一定要懂,也能有感动。一切的人物都是动机、主题、旋律、变奏和尾声。

(5)、它里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描写也没有多少高深的描写技巧,更多的是通过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这四个人不断地抛出问题和矛盾,通过辩证的思维把一个个问题深入到人心。

(6)、那天早上醒来,他发现特蕾莎还睡着,紧紧地攥着他的手。托马斯不敢把手抽出来,怕把特蕾莎弄醒,只好小心翼翼地侧过身,仔细地看着她。他再一次告诉自己,特蕾莎就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飘来的孩子,让他收留。

(7)、   有意思的是,虽然托马斯一直认为生命中的轻是应该远远大于重的,可后压倒托马斯的,正是不可承受的重,在之后一次次的选择中,托马斯始终坚持着他心中生命的意义,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偏向特蕾莎。

(8)、特蕾莎这么多年对他而言就是一个比喻“她只是个他从涂了树脂的篮子里抱出来,安放在自己床榻之岸的孩子。”这个篮子里的孩子是改变托马斯生命之轻的开始,而这个篮子外的枪声,却是特蕾莎生命之重的结束。

(9)、所以当她的情夫、大学教授弗兰茨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来找萨比娜时,萨比娜选择了不告而别。

(10)、伟大的进军指的是当代历史。本书设定在1958年苏俄入侵捷克的历史背景下,昆德拉在谴责侵略者的同时,对历史进行了怀疑主义的思考。他认为伟大进军丧失了意义,已经走到尽头。

(11)、追求的永远是朦胧的。期盼嫁人的年轻女子期盼的是她完全不了解的东西。追逐荣誉的年轻人根本不识荣誉为何物。赋予我们的行为以意义的,我们往往对其全然不知。

(12)、首先,这是一个模糊的记忆,通向被遗忘了的祖父,那位十九世纪波赫明小城市的市长。

(13)、米兰昆德拉用他的哲思,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14)、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的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15)、Themoreyouread,themorechance 

(16)、他总要隐瞒着什么,又是隐藏又是假装,还得讲和,让她振作,给她安慰,翻来覆去地向她证明自己爱她。还要忍受因为嫉妒、痛苦和做噩梦而产生的满腹哀怨,总之,在特蕾莎面前,托马斯总觉得自己是有罪的,得为自己开脱,请对方原谅。

(17)、有时候,就是给你选取,那选取又是何等的艰难?电影《苏菲的选取》中,苏菲右手抱着女儿、左手牵着儿子瑟瑟踯躅在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队伍里,当纳粹军官责令苏菲只能留下一个孩子,另一个务必立刻送往焚化炉时候,儿子还是女儿?这种活生生将人撕扯成两半的痛苦一向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18)、大学里不积累点“财商”,今后是要被玩死吗?|伴读

(19)、在萨比娜的世界,要活在真实中,就必须隐藏自己的爱情。她甘愿当地下情妇,不为人所知,更不在意所谓的名分。她所厌恶的是,一旦谎言被拆穿,就将彻底活在谎言之中。

(20)、萨宾娜对于闭眼的理解是:黑暗并不意昧着无限,却意味着观看事物时的不满,被看事物的否定,以及拒绝观看。

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英文名

(1)、托马斯和特蕾莎就在回环的“轻与重”、“灵与肉”的标题里乐此不疲地玩着跷跷板的游戏。爱不可怕,爱的不够深才可怕,而可怕的是明明不够深爱,还因为多重私欲的缠绕变形,信以为真的给爱增砖添瓦。

(2)、但随之面对的,却又是托马斯生命之轻。这个八岁开始就用一只手抓着另一只手入睡、想象握着所爱男人的女人,却遇见了一个只能将一半世界给她和灵魂、另一半世界给情妇和肉体的男人。

(3)、到巴黎三年后,她收到了一封布拉格的来信,是托马斯的儿子写的。他告知了托马斯与特丽莎死的消息。前几年,他们一直住在一个村子里,托马斯当了集体农庄的司机。他们不时开车到邻镇去,在一家廉价小旅店过夜。那条路曲曲折折经过几座山,有一次他们在突然加速时撞坏了车,翻到陡峭的山坡下,身体摔成了肉酱。

(4)、克劳迪知道这一点是事实:弗兰茨是有意识去寻死的。在他后的日子里,他要死了,没有必要说谎。她是他所需要的人。他不能说话,但他用眼睛盯住她,请求她原谅。而她原谅了他。

(5)、虽然昆德拉在后并没有在所有的对立中偏向任何一面,可人生的道路不就是在不断地摇摆和争辩中前进着吗?而我始终感谢着这些抛出新的观点,发现新的角度,找到新的思考点,从而引领我们思索和争辩的人们。

(6)、  “我把缺乏经验看作是人类生存处境的性质之一。人生下来就这么一次,人永远无法带着前世生活的经验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人走出儿童时代时,不知青年时代是什么样子,结婚时不知结了婚是什么样子,甚至步入老年时,也还不知道往哪里走: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大地是缺乏经验的世界”。——米兰·昆德拉

(7)、“离婚对你来说根本无所谓!你不会失去任何东西!财产我都给你!”

(8)、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就是生命的目的所在。存在的意义,就是存在本身。

(9)、但是也是在遇到托马斯之后,特蕾莎心里一直把“重”当成生命信仰的决心也开始动摇,一方面她对托马斯保持着的真爱,另一方面她又对托马斯混乱的私生活感到厌恶,两者的矛盾和冲突把特蕾莎逼得闯不过气来,但是她还是要为自己找到生存下去的意义。

(10)、现代与性有关的小说十分多,我觉得就是作家也在反应这一事实——即即使陷入深爱,彼此身体纠缠,依旧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1)、个体性的丧失的确是场噩梦。通过作者对一大堆毫无特点,相似的裸体人物的描述,我们很容易就想到集中营里赤身裸体排队受难的弱小民族;想到战战兢兢磕头如捣米的封建臣民;想到狂热崇拜元首高喊口号的昏暗时代。历史上,这样的场景真是太多太多了。

(12)、昆德拉写道:自俄军占领托马斯的国家五年来,布拉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一半的朋友都移民走了,留下的人当中也有一半都死了。这个事实是任何一个历史学家都不会记录下来的。而捷克国内的共d分子声嘶力竭地为自己进行辩护,认为祖国丧失独立与自己没有关系;没有参加告密、揭发、勾结的托马斯的同事们产生了洋洋得意的道德优越感;而托马斯的儿子西蒙为首的反对派发起了狂热的请愿书运动。这简直一团混乱,是极左分子的大集合,只不过左的方式各有不同。 昆德拉的第一本小说是《玩笑》。这本书通篇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思想,即历史就是一场玩笑。因为这本书的缘故,昆德拉在布拉格之春事件中被迫流亡国外。本书中也是一样,一直对历史前景充满热忱的弗兰茨,在柬埔寨与越南的国境线上认识到,伟大的进军到此为止了。他蓦然明白“每一次反对的是一方的屠杀,每一次支持的是另一方的屠杀”,由此弗兰茨产生了一种自毁的冲动。

(13)、像昆德拉所有的小说一样,它不是一部以精巧的情节而是以独特的思想智慧引人入胜的小说。小说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讨耐人寻味。

(14)、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故事概括+经典对话(要求和其他部分区分开来)+作品表达的主观思想

(15)、在她看来,反抗自己生为女人是愚蠢的,骄傲于自己生为女人亦然。

(16)、萨宾娜一直以来都没有一段稳定的感情,因为她能在一次又一次对感情的背叛中,体会到激情和快乐。背叛,对她来说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进入到未知的状态。在萨宾娜眼里,没有什么比进入未知状态更奇妙诱人的了。这也是萨宾娜不同于常人之处,对一般人而言,恐惧来自于未知,未知可能意味着恐惧,但萨宾娜感受不到这种恐惧。

(17)、如果生命不断往复,那么我们的每一秒钟都将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举一动都将承受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而现实中,时间是线性的,一去不返,因而,所有行为的责任好似是轻了,极大的罪恶都被时间冲淡。好比是,逐渐被淡忘的希特勒。

(1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困境。自身的虚无导致人们脱离大地轻如鸿毛。

(19)、而此时正是捷克政治动乱不安的时候而在苏黎世一位医生正好也希望托马斯去他那里发展,于是特丽莎和托马斯决定,去苏黎世生活。

(20)、   众所周知的是,作者米兰·昆德拉作为一位捷克人,在苏联军队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之后,昆德拉的小说《玩笑》不仅被列为禁书,他本人也被开除d籍,职务解除,并且严禁发表任何作品。于1975年流亡到法国之后方才重新开始写作。

4、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弗兰茨

(1)、她不想成为一个她毫不在意的女人的情敌,也不愿意在所有人面前演戏,她只是萨比娜,她只是她自己。

(2)、“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职责重负。”但这种重负在这个轮回不存在的世界里,没有好处---“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在书的开头,作者就将我们引入了一个轻的世界,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间。我们在没有好处的一次性*中,不断妄图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断期望得到肯定与唯故事便在这种徘徊挣扎中拉开序幕。当托马斯将特蕾莎比作树脂的篮子里抱出的孩子时,他们俩命运的缉畔便开始将他们牢牢束缚,再也不能放开。正因他们是昆德拉笔下的第三类人:“务必活在所爱的人的目光下。”他们透过爱来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重,没有了爱,就务必应对那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的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但这种重也使他们的处在不断斗争的过程中,正因人类的爱并不是只有无条件的付出,每个人都期望得到回报,期望得到和自己付出说相同的一份爱,正因只有这种回报才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存在的好处。在存在主义的世界里,认为人是无法知道自己的存在的,只有透过与他者的交流来找到自我。托马斯与特蕾莎也正是如此,为了找到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位置,他们互相爱着也互相纠结着。正如故事中所提到的,“他们为彼此造了一座地狱,尽管他们彼此相爱。”

(3)、因为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沉重。在单向的时间里,人只能活一回,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

(4)、就这样,他们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托马斯觉得特蕾莎和他所有的情人都不一样,自己完全无法离开她,于是不久,他们就结了婚。而特蕾莎也为自己在布拉格开始了新的生活而兴奋,她终于摆脱了平时在小镇上伺候那些酒鬼喝酒,周日又得给弟弟妹妹洗脏衣服的生活。

(5)、选择生命之轻的人,认为性和爱是两回事。比如,小说主人公外科医生托马斯。

(6)、大约在他下农村的第三年,他收到了一封托马斯的信,邀请他去看看。

(7)、听凭内心的呼唤吧,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呢?

(8)、人的这一生或许都是这样,前面是清清白白的谎言,后面是欲盖弥彰的真相。

(9)、其次,看过昆德拉的所有小说,会发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其中较为乐观,观点也是较为生动的一本。昆德拉惯用的反讽手法在本书中几乎无迹,反而是对人物行为、思想以及情感一遍遍做着不厌其烦的解释——简直有些不像他了。这本书切入人性的角度是恋人之爱、友人之爱、家国之爱等正面情感,不应受到以道义为名的非议。

(10)、重者厌恶于重者。在人性中,我们总是乐于去接受那些新鲜的观点的,不满足于现在所处的环境,宁愿背叛现在的自己而去追求一些于自己而言更加虚无的东西,于是偏见和媚俗便由此产生。人是乐于去折磨自己的,就像弗兰茨和他妻子的相处,这点在重者的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11)、飞机在曼谷着陆。那儿聚集着更多的医生、演员、歌唱家、语言学专家,还有数百名带有笔记本、录音机、照相机以及摄像机的记者。

(12)、但是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在对待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事物身上的态度,才是人类道德测试的开始,是真正善意的体现。“人与狗之间的爱是牧歌一样的。这是一种没有冲突,没有撕心裂肺的场面,没有变故的爱。”

(13)、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14)、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

(15)、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米兰·昆德拉

(16)、所以Es muss sein是生命之重的象征,象征着生命中我们必然要承担的责任,我们必然会结成的婚姻,我们必然要遵从的命运。但Es muss sein的灵感来源其实是贝多芬的一次诙谐的讨债行动,托马斯认识到大多的“Es muss sein”是由社会习俗强加到他身上的,并不是真的非如此不可。他渴望看一看当一个人抛弃了所有他自认为使命的东西时,生命中还能剩下些什么。

(17)、特丽莎在痛苦的挣扎,她无法忍受托马斯的出轨,但她不愿意离开托马斯。她深深的爱着托马斯。她甚至为了让自己对托马斯出轨的悲痛化为平淡而想出了让托马斯带着自己去与别人做爱,然后特丽莎在旁边帮托马斯的情人们洗澡,并送上托马斯的床。

(18)、小说主要讲述了托马斯与特雷莎、萨丽娜之间的爱情故事,但它并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之间的简单爱情故事,而是一部从“永恒轮回”开始讨论的哲理小说,带着读者进入对轻与重、灵与肉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整个小说不仅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19)、比方说弗兰茨吧,他去柬埔寨边境只是为了萨宾娜,当汽车沿着泰国公路颠簸行进时,他能感到她的眼睛久久地盯着自己。

(20)、一直只钟情于羊角面包的卡列宁,如果是个人,它早就会对特蕾莎抱怨说,您应该给我来点更丰富新鲜的东西吃。因为人类的时间是直线向前的,单调的重复是向生活的示弱,会消磨一切美好。但是动物不同,它们的时间是循环往复的,每日的重复才是它们心安并期待的幸福。而人,总是急着寻找意义和变化,但一切在意义面前,都容易笨拙、慌乱。

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弗兰茨人物

(1)、浪漫型的迷恋:他们在女性身上寻找的是他们自己,是他们的理想。他们总是不断的失望,因为,正如我们所知,理想从来都是不可能找到的。失望把他们从一个女人推向另一个女人,赋予他们善变一种伤感的借口,因此,许多多愁善感的女人为他们顽强的纠缠所感动。——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游子思乡,因为年少时没有觉得家乡好,想要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而苍颜华发之时,又想着家乡的好,于是天涯人断肠。当然,并不是说敢于出去闯不好,其中没有褒贬之意,闯——华发——断肠,这似是一种生命常态,这种不能承受之轻每个人必须要承受,无时不在承受。

(3)、他十二岁那年,母亲被弗兰茨的父亲抛弃,突然发现自己很孤单。孩子怀疑有什么严重的事发生了,可母亲怕使他不安,用温和而无关紧要的话掩盖了这一幕。父亲走的那一天,弗兰茨和母亲一起进城去。离家时,他发现母亲的鞋子不相称,犹豫不决,想指出她的错误,又怕伤害她。在他与母亲一起在城里走的两个钟头,他的眼睛没有离开过她的脚。这是他第一次体会到难受意昧着什么。

(4)、   而那句著名的名言,“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也正是来自萨比娜对于这媚俗的世界的态度。

(5)、他绝不做任何事情来伤害那位戴眼镜的学生情妇,因此这种不忠的纯真形式,对弗兰茨来说是特别合适。他培养着对萨宾娜的狂热崇拜,这种祟湃更象宗教信仰而不是爱情。

(6)、弗兰茨是个认真的男人,大学教授,高大、英俊并温柔,符合所有好男人的标准。

(7)、托马斯微笑并挥手鼓励特蕾莎,要她到彼得山上去。特蕾莎认为自己不能违抗托马斯,尽管她很累了,还是出发。为什么特蕾莎如此遵从?因为她相信自己是忠诚不渝的,忠贞是她自己的武器,在第四章第二十一节里,她认为两人的爱情是建立在她自己忠贞的信念之上的。因此,特蕾莎几乎是强迫症般的坚持着爱情中的从属地位。

(8)、她一生都宣称媚俗是死敌,但实际上她难道就不曾有过媚俗吗?她的媚俗是关于家庭的幻象,一切都那么安宁,那么静谈,那么和谐,由一位可爱的摄亲和一位聪慧的父亲掌管。

(9)、面包圈与蜜蜂,是梦境,是虚无,因为爱之切,卡列宾的死显得那么重,因为不想回首那些幸福往事,便将后的死亡化作梦境飘走,而不落一点痕迹于过去。因为爱过,所以幸福,珍惜他生时的一分一秒,死便是一种轻,轻如一个虚无的想象。书中诸多万花筒般的哲理性问题好象给我们摆了一个八卦阵,设置了一个迷宫。小说还提出了众多的范畴:同情与背叛、性友谊、媚俗和粪便、共产主义,灵与肉、轻与重……就更令人眩目。所以对小说人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各人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10)、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描写“萨宾娜”时说了一段令人难以索解而又意味深长的话:“他的画家情人给她自己倒了另一杯酒,喝光,仍然一言不发,带着难以揣测的冷漠,慢慢脱掉了短外套,似乎完全无视弗兰茨的存在。她就象一个当着全班即兴表演的学生,要让全班相信她独自一个人在屋子里,没有人看着她。”其实很显然,这是“萨宾娜”反叛姿态的“私人叙事”已经完全变成一种孤芳自赏的生动写照。“她从裙子里退身出来,拉着他的手带向靠墙的一面大镜子。她没让他的手抽出,以同样疑问的眼光久久打量着镜子,先看自己,然后又看他。”这时萨宾娜静静地取过镜子边放着的旧圆顶黑礼帽“戴在自己头上。镜子里的形象立即变了:一位身着内衣的女人,一位美貌、茫然而冷漠的女人戴着一顶极不适当的圆顶礼帽,握着一位穿着灰色西装和结着领带的男子的手。”这里的“圆顶礼帽”和“穿着灰色西装和结着领带的男子”象征了某种“公共性”或“宏大叙事”——这本来是具有礼仪性质的冠冕堂皇的公共事物;而“身着内衣的女人”就象征了具有私密性、个体性的“私人叙事”。但一旦将这二者结合在一处,将公共事物私人化,或将私人事物公共化,就立刻变了味了——“镜子里的形象立即变了”——显得极其怪异和荒诞。这里对“女子”与“男子”的特殊强调也暗示出尊卑、大小、高低、外内、强弱、公私等等之间微妙的、富有张力的“对位”关系。因此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放弃了有关“私人叙事”的正面价值判断,但却没有将“宏大叙事”凌驾于“私人叙事”之上,做一个矫枉过正的反拨,他仍旧保持了其一贯只提问题而不解决问题、不提供答案的“小说家”原则。但这是他狡猾的伎俩还是无奈的选择?只有他自己知道!

(11)、我还没有研究过昆德拉的哲学理论,但从他这本书看来,毫无疑问应该属于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一派。萨宾娜就是个明显的例子。早早的看破了人生的虚无,仍在通过背叛不断地反抗,她存在的意义何在?一直吝啬于给答案的昆德拉在此处给出暗示:

(12)、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是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13)、当然是。相处的第一刻,托马斯就把特蕾莎看成一个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对她感到一种无法解释的爱。通过特蕾莎他明白,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虽然第一章第九节里提到了同情心,特蕾莎在两人的婚姻生活中也一直处于依赖地位,但不能说托马斯对特蕾莎的感情是怜悯。客观上看两人的感情确实有不平等性,但主观上托马斯一直对特蕾莎爱恋而尊重,“不允许任何人觉得特蕾莎不好”,甚至在特蕾莎与其他人共舞的时候他也会吃醋。

(14)、   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感觉男主托马斯和画家萨比娜是生命之轻的奉行者,而女主特蕾莎则是生命之重的代表。而关于“灵与肉”的争辩中,托马斯一直主张着灵魂可以同肉体分离,因而他也一直是一个滥情的人,即使同特蕾莎结婚之后,也一直与情人们保持着“露水情缘”的关系,可他对特蕾莎又明显的充斥着对情人所没有的感情。可女主特蕾莎又再次站在了男主的反面,她认为灵与肉是必须结合的,因而她也一直不理解托马斯“没有爱,却有性”的行为。

(15)、“必然,沉重,价值,这三个概念连接在一起。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

(16)、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逃离,特蕾莎逃离了昔日让她厌恶的生活,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全新日子。

(17)、在他眼里,小说的主旨乃在于描述人类存在的境况,并揭示其中深藏的奥秘。《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正是此意义上的现代作品。这部小说以1968年捷克事件为历史背景,用冷静而幽默的笔触描述了外科医生托马斯、女记者特丽莎、女画家萨宾娜、大学讲师弗兰茨等人的生活境况和心态意境,揭示了人类生存的窘迫境遇和重重困惑,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18)、渴望透过做爱,性高潮这一快感,与别人建立联系,彼此合二为找到归属。但托马斯却是这一渴望的对立面。

(19)、弗兰茨骑着萨宾娜背叛了他的妻子,而萨宾娜骑着弗兰茨背叛了弗兰茨本人。

(20)、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种大众可以分享的东西。媚俗是铭刻在人们记忆中的某些基本印象把它派生出来的:忘恩负义的女儿,被冷落了的父亲,草地上奔跑的孩子,被出卖的祖国,第一次恋情。

(1)、第现在她佳在国外,这顶帽子成了一件伤感物。她去苏黎世见托马斯,就带着这顶帽子,这顶帽子不再新鲜有趣和刺激性欲,仅仅变成了一座往昔时光的纪念碑。

(2)、“爱情是战斗?好吧,我一点儿也不想打。”他说完就走了。

(3)、弗兰茨是她遇到的所有男人中优秀的一个,他聪明、善良、英俊,懂自己的画,然而,萨比娜心里越清楚,越想去践踏他的聪明、善良。她无力抗拒那远方吹响的叛逆的号角的召唤,她的眼前是一片更为广阔的自由天地,那天地之大,让她无比兴奋。

(4)、无论何时一旦某个政治运动垄断了权力,我们便发观自己置身于媚俗作态的极权统治王国。一切侵犯媚俗的东西必将从生活中清除掉:每一种个性的展示;每一种怀疑;所有的嘲讽,以及抛弃了家庭的女人,或者爱男性胜过爱女性的男人。

(5)、但是,挣扎在黑暗中的受难者背负的十字架又是怎样的沉重啊?当一个母亲,应对拿到大学入学通知书的儿子,却掏不出学费的时候;当一个女儿,应对身患重疴的父亲,却付不起手术费的时候,当一个妻子,应对因冤入狱的丈夫,而叫天不灵、叫地不应的时候,沉重还是简单,哪里由得了他们做出别样的选取!他们乞求上苍的是哪怕给他们一丁点能够有所选取的机会!

(6)、而萨宾娜作为女人的一切悲伤和柔弱,是在一次次渴望爱的获得中,被自行逼退了。和特蕾莎一直追求肉体的性相比,萨宾娜在对精神桎梏的集中营中,反叛的舞姿显然更深情和忧伤。

(7)、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恋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比如,灵与肉,它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意蕴深远,读它,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绝不枯燥。

(8)、    而除了和老师合作的图片之外,其余皆来自1988年根据《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由菲利普·考夫曼导演,丹尼尔·戴-刘易斯,茱丽叶·比诺什,和丽娜·奥琳主演。值得一提的是,男主演丹尼尔是一个三获奥斯卡佳男主角的演员。

(9)、(思考)闭上眼睛,你能看到什么?是无边无垠的广阔天地,还是漆黑一片的幽闭空间?

(10)、这是作者给出的相当准确的说法。我们日常交谈中的媚俗,指的是追求低俗,昆德拉所说的媚俗与此不同。一定要找一个相近词的话,语义接近的是“自以为是”。媚俗是盲目信任某种价值标准,并认为达到这一标准就实现了自身价值。举些例子,双手背后气场凌人的官员是媚俗者,大金链子胸口纹身的社会流氓是媚俗者,宝马大奔纸醉金迷的暴发户是媚俗者,盲目崇拜希特勒的d卫军、崇拜天皇的日本军是媚俗者。在他们看来,自己是如此强大而牛逼,我们身边绝不缺少这种人。

(11)、这两个梦境共同的恐怖之处在于个体性的丧失。当肉体混在一大堆白花花的肉体中时,人体原有的结构美与动态美完全看不到;当声音混在一大堆杂七杂八的喧闹中时,再独具一格的真理也无法传入人耳;当人存在于一个完全同化、物化了的社会中时,人的尊严和能动性消失殆尽。大家的身体一模一样,因为没有区别而兴高采烈,甚至死亡也只是使大家相似。特蕾莎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羞耻心,这羞耻心是道屏障,是维护自己私密性和独特性的后一道屏障。托马斯的出轨使她烦恼,因为她想表明自己是独一无不可替代的,但却混淆在了托马斯的众多情人之中。特蕾莎害怕的东西是个体性的丧失。

(12)、托马斯和特蕾莎都如此深爱卡列宁,他们有更多的理由,还有时间去深爱对方。

(13)、「为何我坐在你的墓前,却因为一条狗而流泪」

(14)、他们初交时,弗兰茨以一种奇怪的强调性口吻宣称:“萨宾娜,你是个女人。”直到近来,她才明白了“女人”这个词的含义,明白了他何以作那么不同寻常的强调。在他眼中,女人不仅意味着人类两性之这个词代表着一种价值。并非任何妇女都堪称为女人。在弗兰茨眼中,如果萨宾娜是一个女人,他妻子克劳迪又是什么呢?二十多年前,结识克劳迪几个月之后,她威胁他说,如果他抛弃她,她便自杀。弗兰茨被她的威胁迷惑了。他并不是特别喜欢克劳迪,但被对方的爱蒙骗了。他感到自己配不上这么伟大的爱,感到自己欠了她一个深深的鞠躬。

(15)、无论什么时候,西蒙回想起他与父亲见面的那一天,就为自己当时的怯场而羞愧。父亲不可能喜欢他,但他喜欢父亲。他记得他们的每一句话,他印象为深刻的一句是:“惩罚自己不知道做了些什么的人是残暴的。”

(16)、Es muss sein,意思是非如此不可。

(17)、萨比娜聪明得多,她明白两个人之间不存在相互理解的基础,纵使他们热切地相互倾诉,纵使她明白弗兰茨优秀。弗兰茨为可笑的历史、刺耳的音乐赋予各种崇高意义,而这些东西正是萨比娜所避之不及的;在性爱生活中,她觉得紧闭双眼的弗兰茨让人厌恶,像一个吮乳的婴儿。重要的理由,萨比娜绝不愿为所谓的婚姻放弃背叛的欲望,于是她义无反顾的离开了他,身后是虔诚的信徒弗兰茨。两人间的关系体现了重和轻的对立,萨比娜轻得飘摇不定,而弗兰茨重得难以动摇,他们之间有相互关爱的情谊,但绝不是爱情。

(18)、这个跷跷板在这个没有轮回的人世间大开大合地摇摆着,直到他们一起把卡列宁埋葬在两棵苹果树中间,跷跷板产生了一瞬间惊讶的平衡。这种生与死的和谐,反手给了轻与重一巴掌,于是灵肉也不愿再乱生事端,就此安息了。

(19)、托马斯到底是怎样看待特蕾莎的呢?我们还得从那个梦里的篮子说起。这是一切的开始和结束。

(20)、特蕾莎认真地听着,专注得仿佛学生一般,不久她就在杂志社成功地发表了自己的摄影作品,并开始和杂志社的专业摄影师一起工作。

(1)、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抛给我们一个严重而不可回避的问题,人能否真的与其“过去”割裂?“传统”能否抛弃?我们所曾固执的信念、秉持、操守、原则、理想、是非等等自我的“历史”甚至人的“历史”是否真能抛弃?这里所追问的不是道义上的“应不应当”,而是事实上的“可不可能”?米翁的回答简单而直接:负载于我们的“生命之重”不可能抛弃!不抛弃“过去”;不抛弃“历史”,终就是不抛弃“自我”!

(2)、爱情诞生的时刻就像这样:女人无法抗拒呼唤她受了惊吓的灵魂的声音,男人无法抗拒灵魂专注于他声音的女人。

(3)、禁止自己与画家情妇在日内瓦做爱,实际上是他娶了另一个女人的自行惩罚。他感到一种背叛的内疚。

(4)、可这对萨比娜来说,却并不是一件那么重要的事情。

(5)、而作为一个女性,大的矛盾就在于,特蕾莎是渴望成为萨宾娜的特蕾莎,而萨宾娜是渴望回到特蕾莎的萨宾娜。但是“成为”和“回到”在这个太过短暂的人生里,都永远只能在路上。

(6)、他不理解这是为什么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从碰到萨宾娜起他就一直等候着这一切的发生。

(7)、自由就是这种不稳定的状态。这四个人物都在追求自由,因此自身都处在晃荡的危险中,这种危险由作者探究、塑造、展现给读者。

(8)、作品开头说道作者对于永恒轮回的观点,而他在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前提是永恒的轮回。所谓的永恒的轮回是重复上演你今生的生活。与我看来,轮回并不是永远重复着今生的历程,或许是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其言“转世投胎”。《仙剑奇侠传》中紫萱为与长卿相厮守,竟在他的几世都去寻找,而他在这几世中都有不同的身份。在我看来,所谓的人世间,或许并没有永恒的轮回,可当想到在众多人群中却无相同面容,可见世界真的很奇妙。作者对这永恒轮回的想法认为是残酷的,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沉重的负担。由此作者引出了生命到底是选择轻还是选择重的思考。

(9)、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

(10)、弗兰茨认为“爱就是放弃力量”。即使爱上萨比娜,也小心翼翼维护原来的家庭,迁就那个讨厌的妻子。20多年来,他觉得妻子是需要保护的弱者,每次离家后,他会想象妻子已经崩溃而痛不欲生。

(11)、她宁愿双方都沉醉在令自己获得解放的背叛之中,弗兰茨骑着萨比娜背叛了他的妻子,而萨比娜骑着弗兰茨背叛了弗兰茨。

(12)、昆德拉提到,在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二元论里,轻为正,重为负。在人的本能里,似乎总在逃离负担,追求轻松。赋予爱情的意义越大,意味着承担的责任越大。这像是命运的双肩,一只肩膀接受爱情,另一只肩膀就要承担责任。

(13)、当弗兰茨再次求她十天后与他一起去巴勒莫。这一次,她明确表示同意。

(14)、“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15)、他仿佛走进了一个死胡同里,在情人们的眼里,他带着对特蕾莎的爱的罪恶;而在特蕾莎眼中,他又烙着和情人约会放浪的罪恶之印。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弗兰茨是谁精辟13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