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关于道德的名言名句精辟88条

论语中关于道德的名言

1、论语中关于道德的名言

(1)、君子能够广泛的学习古代典籍,以此来约束自己,这样便不会去做违背道德的事情了。

(2)、三军中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

(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4)、孔子告诉我们,我们观察一个人,不能光听他嘴里说什么,还要看他具体做什么,是不是言行一致。

(5)、《论语》,中国儒家经典之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6)、《论语·里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样,就自然不会招致怨恨了。

(8)、“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把“仁”看作高的道德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9)、《论语》的主体思想是仁学。徐复观说:“《论语》一书,应该是一部‘仁书’,即是应用仁的观念去贯穿全部《论语》,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论语》”。《论语》以书内分篇、篇内分章、章内分节、节内分段为形式,内容上全都指向仁,“一贯之道”就是“仁”。在孔子看来,“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仁”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又是人之为人的高境界。在《论语·述而篇》中,他一方面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仁”似乎远在天边,高不可攀;另一方面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似乎近在眼前,当下即是。

(10)、中共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论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11)、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12)、君子会去周济那些需要救助的人,而不是使得富人更加富裕。

(13)、人人都希望富贵,但如果是通过做违背道义的事情而得来的富贵,那对于君子来说,就跟浮云一样,没有什么意义了。

(14)、何为“耳顺”?也就是尊重别人的意见,明白自己的斤两,坚持自己的立场。《论语·微子》中记载到: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询问渡口在哪里。长沮和桀溺在知道孔子二人身份后,不但没有指明方向,却对子路说“坏人坏事像洪水一样泛滥,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逃避坏人的人(指孔子),哪里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孔子并不同意见不同者争高下,哪怕人人都想要逃避现状,不理解他的行为,可他还是要坚守自己的道德责任,努力去改变现状。

(15)、林肯曾经说过: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英国学者赫胥黎曾经说过,“社会和自然大的区别就在于:社会是具有一定道德目的性的。”后,我想用康德的一句话送给在场的每一位:那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异的、那令人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1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语出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就可以获得新的理解,新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

(1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8)、有的学者认为,《论语》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连”,实则不然,《论语》并不是随意编排的书,而是有一定逻辑结构的。全书20篇,每篇有一定主旨,各篇之间也有一定逻辑关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学而篇》以论学为主题,涉及孝、悌、忠、信、义、礼等,讲的主要是学做人,即修身、处世、交友、为君、理民之道等,说明人非学不足以成人。《为政篇》主要围绕为政、君子、为学等问题展开讨论,强调为学先于为政,所以次于《学而篇》。《八佾篇》集中讨论礼乐问题。礼乐是为政的基本途径,所以次于《为政篇》。《里仁篇》以仁为核心,讨论仁德修养。仁为礼乐之本,所以次于《八佾篇》等等。很多学者还指出,《论语》首章和末章安排也大有深意。马一浮说:首章是始教,意主于善诱;末章是终教,要归于成德。从《学而》为学的悦、乐、不愠三个阶段开始,终达到知命、知礼、知言的人生境界,就能进入圣贤之域,阐明了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而成人,学而成君子,学而成圣贤。

(1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0)、此语出于《论语·卫灵公篇》。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强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2、论语关于道德的名言名句

(1)、格物是修身治学的第一个科目,如果一个人立志读书修道,还因为自己穿得不好、吃的不好为耻,那就等于还没有入门,就不必和他谈论学问了。

(2)、作文素材|100个描写外貌的佳句尽收囊中,写作文再也不怕词穷了!

(3)、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不可以丧失他的志向。

(4)、君子胸怀坦荡,心胸宽广,小人时常忧心忡忡。

(5)、三军中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

(6)、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7)、“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把“仁”看作高的道德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8)、三军中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

(9)、(注释)君子一切求之于己,小人一切求之于人。

(10)、(注释)君子懂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11)、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12)、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13)、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的。

(1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5)、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逝于鲁哀公十六年。其家世呈日渐衰落之势(王室——诸侯——公卿——士)。孔子早年丧父,因贫而仕,先后担任“委历”、“乘田”这样地位极低的小官。鲁定公九年,出任大都宰,旋即进为大司寇,后因其道不得行而去职。从此开始周游列国,一遍传授弟子,一边宣传其学说。晚年返鲁,进行传统文献整理与教育工作。

(16)、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7)、古人做学问是为了自己修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境界。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人学习是为了毕业证,为了赚钱,所以很多学生刚考试完,就把书都丢掉了。

(18)、听到传闻不加考证随意传播,就是抛弃了道德。

(19)、总之,孔子不仅仅是位身在高处的圣人,更是亲近百姓的老师;孔子所传递的不仅是治国之道,更是人生的准则。

(20)、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3、论语中对道德的描写的名句

(1)、君子担心的事情就是死后,没有留下好的名声被人们称颂。

(2)、于丹,《论语心得》,北京:中华书局,200

(3)、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4)、中国古代学童入私塾,学完《三字经》《百家姓》等蒙学之后,接着便是读《论语》,因为它容易上手,适于启蒙。现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们读得多、易入手的也是《论语》。钱穆说:“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他概括出读《论语》的四条原则:其当注意于书中之人物、时代、行事,使书本有活气。其当注意于书中之分类、组织、系统,使书本有条理。其当注意于本书与同时及前后各时有关系之书籍,使书本有联络。其当注意于本书与当代切身切世有关系之事项,使书本有应用。他还说:“我劝人读《论语》,可以分散读,即一章一章地读;又可以跳着读,即先读自己懂得的,不懂的且放一旁。我们读《论语》,能读一章懂一章之义理,已很不差了。全部《论语》五百章,我们真懂得五十章,已足够受用。其实照我办法,只要真懂得五十章,其余四百五十章,也就迎刃而解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读《论语》是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养成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唐文治说:“《论语》的精蕴在君子教育……包括君子教育之纲领,后世读《论语》者,其皆躬行实践,勉为君子,慎勿堕落品行,流为小人。”

(5)、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篇第六》。

(6)、君子之所以会出仕做官,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实行君臣之义。

(7)、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白话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 

(11)、结合民革的工作,我的感悟是要不断增强制度自信,不受外部势力的影响,始终坚持中国共产d的领导,坚持多d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勇于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12)、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3)、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14)、“温故而知新”,阅读经典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在喧嚣的社会中保持宁静致远的心态和砥砺奋发的情怀。

(15)、一个小群体里,一定有可以作为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对于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16)、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18)、白话译文: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19)、一个人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显得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20)、《论语·子罕》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4、论语中关于道德的语句

(1)、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君子能够每日不断进步,来追求仁义道德。小人每天都在堕落,去追求钱财名利。

(3)、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

(4)、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形容一个人,像腐朽的木头一样无法再雕琢,象粪墙一样不能再粉刷了,一般是对这个人比较失望了。

(6)、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7)、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

(8)、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9)、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是当今流传广和影响大的《论语》注释本。该书对《论语》有很详细的考据注释,并且对《论语》的文本进行了校勘。目前,很多对于《论语》的阐释书籍都引用该版本。《论语译注》也是目前公认的好的《论语》通俗读物,适合初学者研读学习。

(10)、译文:懂得停下来然后才稳定,稳定然后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平心静气,平心静气然后才能仔细考虑,仔细考虑然后才能有所收获。

(11)、君子周急不济富。——《论语·雍也篇第六》。

(12)、学习《论语》,不只是记住几句名言、了解几个典故,更应推开门、迈开步,不断深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

(13)、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而且道路遥远。

(1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出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容易使人拘泥刻板,流于教条主义的泥淖;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不切实际而疑惑不解,白白浪费了时间却无所成,所以就要思考和实践相结合,学习才会大有长进。

(15)、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

(16)、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在与人相处中,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习之,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加以改进。

(17)、(注释)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18)、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考虑那个位置上的事。

(19)、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20)、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然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5、论语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句子

(1)、孔子父亲叔梁纥在66岁的暮年之际,娶了年仅15岁的颜徵在为妻。三年后,生下了孔子,又三年,叔梁纥去世。21岁的颜徵在带着3岁的孔子离开家族,搬到了曲阜城。生活艰难,但颜徵对孔子的教育极为重视,《孔子世家考》记载这样一句话:“圣母豫市礼器,以供嬉戏。”可见她从小便在树立孔子对于礼乐的兴趣。《论语·子罕》篇中提到,孔子困于贫困,曾从事维持生活的“鄙事”,孔子可谓是“生活的全才”。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5)、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6)、作为一名民革d员,我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谨于言、慎于行,杜绝不良风气,不忘入d初衷,不断勤勉学习。

(7)、评判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说的话,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才可全面了解。

(8)、马一弘,《论语》,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关于道德的名言名句精辟8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