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晚年文集
1、爱因斯坦晚年文集名言
(1)、他在几篇科普文章中讨论了物理学的基本特点,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介绍了相对论、质量和能量相当定律。从他对古典力学、相对论、统一场、量子力学等理论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位伟大科学家毕生追求的目标是,建立自然科学的统一理论。这个理论“是各个学科的共同理论基础,包含少的概念和基本关系,由此出发,可以通过逻辑推导,得出各个学科的所有概念和关系。”
(2)、关于基本道德品行问题,“正规的学校教育”起不了多大作用,因为在这个领域里不可能做出对全体公民都有约束力的基本决定。
(3)、光量子这一革命性之观点产生的历史可以总结为:
(4)、认真地投入到科学探讨中的每一个人都变得相信在宇宙的规律中展现出一种精神——一种比人的精神更为高等的精神。只具有卑微的力量的我们对此必感谦卑。就此而言,对科学的探讨会导致一种特殊的宗教感觉,与更幼稚的人们的宗教感不同的感觉。”(《1936年1月19日给一位六年级主日学校学生有关“科学家是否祷告”的回信》)
(5)、 可见,唯心论往往对人具有更深层的作用和意义。 爱因斯坦说:在一个基础的层次上追寻某个理论或思想的发展,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即一种直接性,而如果原始材料被许多当代人的工作系统化地整理之后,这种直接性就会不复存在。(中文版序)人是情绪动物,因为理性与欲望的需求在某些时候很难得到平衡。欲望需要催生的情绪也极易左右人的行为选择。这是动物人类学的困惑。对事实与意义的研判,其实就是直觉与理性的梳理。当人过于理性的时候,直觉的敏感性就不复存在。理性使人的行为选择变得谨慎,因而极易毁掉人的本真和性情。然而,为了免于某种灾难和灾难的延续,理性的追求又是必不可少的。
(6)、刚放下电话,电话铃又响了。这次是驻华盛顿的以色列大使打来的。大使说:“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您当总统候选人,您愿意接受吗?”爱因斯坦被同胞们的好意感动了,但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绝大使和以色列政府,而不使他们失望,不让他们窘迫。
(7)、一个在12岁以后就不过宗教生活的,并质疑《旧约》和《新约》的人,你能说他是犹太教、基督教徒?
(8)、虽然爱因斯坦在这封信里透露了是马赫和休谟激发了他的思考,但我们也知道,爱因斯坦在晚年时批判过马赫的作品,尤其是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以逻辑为中心的哲学,拒斥神学和形而上学。实证论者认为,每一个理性的断言都可以用科学的办法来验证,“实证的”知识基于自然现象及其属性。)
(9)、很明显,在这一段里,“独立的科学工作”指的是他于1908年至1915年期间创建广义相对论的长期奋斗。
(10)、当时许多科学家对这个科目也极感兴趣。庞加莱 (L.H.Poincaré,1854-1912) 是当时两位伟大的数学家之他也正在钻研同一个问题。
(11)、当然,我们很自然也会想起其他的科学革命,例如牛顿的巨著、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不同之处:牛顿的工作确实是宏伟、美妙、广邃的。
(12)、换句话说,他有机会改写物理学的进程,这也许是自从牛顿时代以来的机遇。这种机遇少之又少。
(13)、宣杨爱国主义是为了不让更多的人,尤其是成长阶段的人群,走向像你这类人那样,心智不健全,认知水平低下,心理阴暗扭曲,根本谈不上有思考能力和沉淀的道路。
(14)、很多人因为爱因斯坦晚年的错误而否定了爱因斯坦之前的成就,这种说法是极其荒谬可笑的。
(15)、由此不难看出,为什么教会总是看同科学斗争,并且迫害热忱从事科学的人。另一方面,我认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的强有力,高尚的动机。只有那些做了巨大努力,尤其是表现出热忱献身,要是没有这种热忱,就不能在理论科学的开辟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才会理解这样一种感情的力量,唯有这种力量,才能做出那种确实是远离直接现实生活的工作。”(《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16)、以上都有铁板钉钉的记载——“关于我笃信宗教的说法当然是一个谎言,一个被有系统地重复着的谎言”。
(17)、这里,拉格朗日引用的是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rincipiaMathematica)中第三卷即后一卷前言中的话:
(18)、1929年夏天。当时,爱因斯坦身处柏林郊外卡普特的消夏小屋,在享受宁静的同时,总结了自己的世界观。
(19)、还有人猜测,爱因斯坦的笔记里记载了很多关于宇宙的奥秘,比如外星人、外星科技、外星文明等,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除了是一名物理学家外,其对天文学也是颇有研究的,晚年更是花了很大的精力来研究宇宙,爱因斯坦认为宇宙的真相可能远远超过人类现有的认知,如果盲目的去探索很有可能会带来灾难。这点可以参考“霍金”先生的预言,即霍金认为外星人可能会为了地球资源来入侵地球,而不被入侵的前提是我们没有主动联系地外文明让他们发现我们。联系在一起的话就是,爱因斯坦的笔记里或许真的藏有外星人存在的事实,而且很有可能知道办法与外星文明取得联系,后为了不让地球经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类类似的殖民时代,所以才烧毁了笔记,毕竟有些秘密还是不被知道的好。
(20)、一个人很难知道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当然也不应当以此去打扰别人。鱼对于它终生都在其中泳游的水又知道些什么呢?
2、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目录
(1)、爱因斯坦是无数人心中的偶像,是一位划时代的伟大科学家,他在科学史上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我的世界观》让我得以跟伟人近距离谈话,我看到一个正直、独立、可爱,脑袋里装满了奇思妙想的天才。感谢方博士的还原了这样一位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令我受益匪浅。
(2)、“一个有赏有罚的上帝,是他(科学家)所不能想象的,理由很简单:一个人的行为总是受外部的必然性决定的,因此在上帝眼里,就不能要他负什么责任,正像一个无生命的物体不能对它的行为负责一样,有人因此责备科学损害道德,但是这种责备是很不公正的。一个人的伦理行为应当有效地建立在同情心,教育,以及社会联系和社会需要上;而宗教基础则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一个人因为还怕死后受罚和希望死后得赏,才来约束自己,那实在是太糟糕了。
(3)、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政体。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被崇拜的偶像。
(4)、但愿那种促使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设立其伟大奖项的精神,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自信、慷慨和兄弟情谊能在一些决定我们的命运的人的头脑之中占据优势。
(5)、★陈难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6)、在1905年至1924年之间,爱因斯坦的研究兴趣主要在广义相对论。作为科学革命,广义相对论在人类历史上是的。
(7)、爱因斯坦表达了自己对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科学家的看法。读者通过爱因斯坦的双眼,回到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回溯20世纪初科学发展进程。居里夫人、洛伦兹、玻尔、朗之万……这些科学家在当时环境下面临的压力,他们的抗争与奋斗;看到爱因斯坦讲述自己的成长和奋斗,他作为一个犹太人的责任与思考,观点与态度;以及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之路。通过这本书,人们将会对爱因斯坦产生更加完整的认知。他不仅是天才和伟大的科学家,还是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不受羁绊的独立人格,以及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使他思想深刻、见解独到。
(8)、通过《我的世界观》我们将走近伟大的灵魂,认识一位诙谐幽默,充满个性的爱因斯坦。
(9)、但是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却不是我们掌握的物理规律不够,而是微观世界本来如此!我在前面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贝尔不等式在微观世界不成立,证明微观世界的确不确定》专门讲解了微观世界不确定是其本质属性,如果感兴趣可以往前翻下看下。贝尔不等式在微观世界不成立已经足以证明,微观粒子的确具有所谓“叠加态”,也就是一个微观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个位置的叠加态,也可以处于多个速度的叠加态,而且这种“叠加态”并不是因为微观粒子运动速度太快看起来像“叠加态”,而是微观粒子本来就一直处于“叠加态”。这种叠加态可以用“薛定谔方程”的波函数来描述,比如位置叠加态,我们可以把位置当作横坐标,概率当作纵坐标,于是一副“位置概率图”就诞生了,我们来看看微观粒子的位置概率图和宏观物体位置概率图的差别。可以看出微观物体在多个位置都有存在的概率,但是宏观物体只在某一个地方存在概率,其余地方为0,所以微观粒子可以看成是一束概率波。
(10)、爱因斯坦不止一次提到媒体断章取义他的讲话而定义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而且他还专门为此发表声明!
(11)、“这种信仰在我12岁那年就突然中止了。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其结果就是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并且交织着这样一种印象:国家是故意用谎言来欺骗年青人的;
(12)、爱因斯坦认为“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到那实际上短暂且脆弱的生命的意义。”这个基本的人生观体现在他所有的思想中,也贯穿于整个文集。
(13)、爱因斯坦当日就发了回电:“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行为有牵累的上帝。”(《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14)、爱因斯坦从小喜欢运动,一生坚持不懈,直到老年,人们尊重地称他“老年运动家”。他在学习或工作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抽空参加多种文体活动,尤其喜欢爬山、骑车、赛艇、散步等体育活动。有人形容他工作时的劲头简直象个疯子,似乎有使不完的精力。
(15)、(话题)扎心!10年间人与人的差距竟拉开这么大
(16)、(影视)黄轩Angelababy这部新剧,大家都误会了
(17)、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阐述了自己对教育的看法。他主张,“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人,而这些个人又把为社会服务视为高的人生目的。”
(18)、庞加莱在1905年的前一年的演讲《新世纪的物理学》(载:PhysicsforaNewCentury,AIPPublicationonHistory,vol5,1986) 中有这样一段:
(19)、★罗伯特•舒尔曼(RobertSchulmann)博士美国版《爱因斯坦全集》(卷卷卷三)主编、前波士顿大学教授、爱因斯坦研究专家
(20)、在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天德皇军队通过慕尼黑的市街。好奇的人们都涌向窗前喝彩助兴,小孩子们则为士兵发亮的头盔和整齐的脚步而向往。但爱因斯坦却恐惧得躲了起来,他既瞧不起又害怕这些“打仗的妖怪”,并要求他的母亲把他带到自己永远也不会变成这种妖怪的国土去。
3、爱因斯坦晚年文集pdf
(1)、与其他人保持距离;单独地、孤立地、独自地。(《牛津英文词典》)
(2)、要启发这种创造性的心理能力,当然不像使用强力或者唤起个人好胜心那样容易,但它更有价值。关键在于发展孩子对游戏的天真爱好和获得赞许的天真愿望,并且把孩子引向对于社会很重要的领域;这种教育主要是建立在希望得到有成效的活动能力和社会认可的愿望之上的。如果学校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工作很成功,那么它就会受到成长中的一代的高度尊敬,学校规定的作业就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
(3)、本来爱因斯坦有无宗教信仰与他的伟大成就和高尚品格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经常有宗教徒、宗教网站甚至邪教人员大谈爱因斯坦是犹太教徒、基督教徒等,以此来论证宗教的伟大和合理。
(4)、牛顿是局限于时代,而爱因斯坦则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那么到了现代,科学与科技已经触及到了社会方方面面,还有人相信科学家相信神学吗?答案可能会超出你的预料,有不少科学家是相信神学的,而且比例还不小!
(5)、那么,爱因斯坦喜欢的书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也许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但我们知道哪些作品曾让这位相对论的创始人爱不释手,一遍又一遍地翻阅……
(6)、○ 古斯塔夫·多雷绘制的《堂吉诃德》插图,描绘了著名的风车场景。
(7)、鱼对于它终生都在其中游泳的水又知道些什么呢?
(8)、我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我又明显地缺乏与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要求,这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
(9)、★刘钝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特聘教授,《科学文化评论》主编、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EffectiveMember),剑桥大学邱吉尔学院海外研究员(OverseasFellow)。历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主席、《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主编
(10)、杰出人物的品质可能比纯粹理智的成果对一个世代以及整个历史进程所具有的意义还要大。
(11)、读完《爱因斯坦晚年文集》(英文:《OutofMyLaterYears》),深切的感受是,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被他对自然和社会的敏锐洞察、对理性的笃信不疑、对科学的真知灼见所折服,被他对人类的宽广博爱、对和平的热衷渴望所深深感动,产生由衷的敬佩和仰止。
(12)、1905年通常称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奇迹年”(AnnusMirabilis)。在那一年,爱因斯坦引发了人类关于物理世界的基本概念(时间、空间、能量、光和物质)的三大革命。一个26岁、默默无闻的专利局职员如何能引起如此深远的观念变革,因而打开了通往现代科技时代之门?
(13)、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我所做的绝大部分事情都是我自己的本性驱使我去做的。它居然会得到那么多的尊重和爱好,那是我深为不安的。仇恨之箭也曾向我射来;但它们永未射中我,因为,不知何故它们总是属于另一个世界,而我同那个世界一点关系也没有。
(14)、《我的世界观》以影响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收录了《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编译出一个独有的《我的世界观》中文版。其中有29篇珍贵文章此前从未翻译成中文出版过。
(15)、在当时,大数学家约翰·伯努利在欧洲享有盛名,他在牛顿-莱布尼兹之争中,站在了莱布尼兹一边;然后伯努利向全欧洲的数学家发出挑战,问题是“求解速下降问题”,并且特意给牛顿寄了问题过去。
(16)、此文初发表在1930年出版的《论坛和世纪》(Forumandcentury),84卷,193-194页,“论坛”丛书第13种《当代哲学》上。当时用的标题是“我的信仰”(WhatIbelieve)。——编译者摘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7)、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是爱因斯坦对世界的精神观点的一部分,正如他对HerbertS.Goldstein所说的那样:“我相信斯宾诺莎的上帝,那是一个通过存在事物的和谐有序体现自己的上帝,而不是一个关心人类命运和行为的上帝。”
(18)、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我们的幸福全部依赖于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其次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
(19)、据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缺少科学就像瞎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他也进行了解释:
(20)、爱因斯坦本身除了是个科学家,更是一个聪明的人,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堪称专业,对于科学和爱情都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但是为人又很有个性,既聪敏,又充满幽默感。这和我们以往从教科书中看到的人物点评或者丰功伟绩比起来,更真实也更有亲切感。
4、爱因斯坦晚年文集在线阅读
(1)、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是一部展示这位大科学家在那个阴云密布的年代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充满智慧的日常思维的文集(按照国内的做法,也许要归于“随笔集”之类)。读了这部文集,通常立于大学物理系门前满脸皱纹的爱因斯坦雕像在我眼中突然间活了起来,不再作闭目沉思状,而是目光炯炯,直指人心。书中无数格言警句,都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但让我感佩的还是他的那些“夫子自道”,这些话语并没有丝毫炫耀或标榜的意味,而是朴素地展示出在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心中,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怎样的。
(2)、★林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3)、用爱因斯坦举世闻名的E=mc²勾画他的顽皮形象
(4)、O5万元喝3杯矿泉水很贵?老司机们都看笑了!
(5)、同深挚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的,对经验世界中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的理性的坚定信仰,这就是我的上帝概念。找通常的说法,这可以叫做‘泛神论的’概念。”(《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6)、这心理得多扭曲才会问出这种问题啊。前阵子,一群废物拿鲁迅给自己脸上贴金,天天在那哼哼唧唧,现在又搬出爱因斯坦来手刨脚蹬。
(7)、后来的科学家,利用牛顿力学,解释了天体的运动规律、温度的本质、流体运动规律、物体运动规律、光学现象等等,经典力学几乎渗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数学领域而牛顿发明的微积分,直接开创了高等数学,从此,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开始“分家”;在历史上,有一个故事,关于牛顿和莱布尼兹微积分之争。
(8)、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纪念版 分科本 哲学255种
(9)、由于没有成功,也由于自20世纪20年代初,爱因斯坦将其注意力几乎全部放在这项研究上而忽略了像固体物理和核子物理这些新发展的领域,他经常遭受批评,甚至被嘲笑。
(10)、○ 休谟的《人性论》(1738年),在完成这本书时,他年仅26岁。
(11)、你可以根据这些来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来细读。三合:就是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这本书已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细读一遍目录和全书内容,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联系,
(12)、几乎今天所有的物理学家都同意是爱因斯坦创建了狭义相对论。这对庞加莱和洛伦兹是否公平?
(13)、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意义上的精神的创造性活动要求一种自由,它可以概括为内在的自由。正是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存在于独立的思想中,后者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一般的未经审视的常规和习惯的羁绊。这种内在的自由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恩赐,是个人为之努力的目标。
(14)、爱因斯坦在数学方面可以说是“天才”,他在12岁到16岁时就已经自学学会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而对于不想表现自己这个“缺点”,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年轻时对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个角落安静地做我的研究,公众人士不会对我完全注意,可是现在却不能了。”
(15)、爱因斯坦主张建立“世界政府”,因为这种超国家的方式是防止战争,消除核武器,人类和平的途径。建立在所有国家认同的宪章的基础上的世界政府,通过司法仲裁解决国家之间的冲突,而且对进攻性武器拥有处置权。“永久的和平不能靠威胁,只能通过诚恳的努力创造共同信任来实现。”只有这样,人类才能避免灾难性的毁灭,让文明在这个星球上持续繁荣。
(16)、的确,自从1881年迈克尔逊―莫雷(Michelson-Morley)实验以及1887年第二次实验以来,运动系统中的电动力学一直是许多人在钻研的热门课题。令人惊奇的是,当爱因斯坦仍在苏黎世念书时,他已经对这个题目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899年他曾写信给他后来的太太米列娃(MilevaMarić):
(17)、○ 马赫的著作《感觉的分析》(1897年)。他书写着人类感官那难以捉摸的本质和自我的易变性。
(18)、这个是爱因斯坦晚年干的事,当然爱因斯坦也有宗教方面的理解和认识。需要明白的事,爱因斯坦不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并非实验物理学家,且大部分的科学发现在40岁前已经完成,晚年爱因斯坦是没有什么发现的。
(19)、在的爱因斯坦的科学传记 SubtleistheLord (即前文所引A.Pais的著作)中,作者选择这样一个词来描写爱因斯坦的性格:孤持 (apartness),并且在第三章开始时引述道:
(20)、爱因斯坦的青年时期声名赫赫,虽然当时爱因斯坦提出理论超前,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选择追随爱因斯坦,事实证明,爱因斯坦之前研究的理论都是正确的,完全可以被应用到人类的发展进程中,这些理论即使放到现在也是毫不过时的。
5、爱因斯坦晚年文集 黑人问题
(1)、别整天觉得自己被道德绑架了,道德绑架那是对有道德的人来说的,你这类心智都不健全的,绑架你什么?绑架你的愚昧无知?还是绑架你的心理阴暗扭曲??
(2)、这本《我的世界观》汇集了爱因斯坦有关政治、哲学、宗教、历史、人生、和平,以及科学普及等多方面的论著,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的多彩人生与精神世界。编译者方在庆教授一直致力爱因斯坦与德国科学文化研究,全书编排合理,译文忠实流畅,并尽力提供了每篇文章的出处与相关背景,为中国读者更全面认识爱因斯坦提供了可靠的文献基础。
(3)、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被认为是有史以来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物质结构、空间、时间以及引力性质的研究,彻底改变了这个世界,对人类思想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爱因斯坦不是一位仅专心自己专业领域,深居象牙塔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对人的天性了如指掌,对人间疾苦充满同情,为社会的各种不公正进行斗争的行动家。
(4)、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戴维·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当日晚,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的住所打来电话,询问爱因斯坦是否会担任以色列总统,“不,我干不了。”爱因斯坦否定了这个提议。
(5)、“相比于人类的愚昧和冲动,理性的确是不堪一击的,我们必须承认愚昧和冲动几乎完全左右着人类的命运,无论在大的方面还是小的方面。然而,理性的成果却会超越所有的喧嚣嘈杂散发出无尽的光与热。”这一点对应到爱因斯坦创建的理论上,结论也是成立的。
(6)、你该干嘛干嘛去,没人让你爱国,但忠告你:千万别捣乱,捣乱的代价会很大。不捣乱的话啥事没有,但要捣乱,你自己想想米国一直以来都干了些什么,我们都能做得到。
(7)、爱因斯坦也不是首位写下伟大的转换公式的人:
(8)、二分: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要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
(9)、的确,孤持、距离、自由眼光是互相联系的特征,是所有科学、艺术与文学创造活动中一个必要因素。
(10)、仇恨之箭也射向了我,但从未伤害我,因为它们从某种程度上属于另一个世界,而我与之并没有多少关联。
(11)、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总结出的“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可资借鉴。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以便概括地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这样便可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
(12)、德国右翼刺客们的黑名单上也出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希特勒悬赏两万马克要他的人头。为了使自己与这个世界保持“和谐”,爱因斯坦不得不从意大利迁到荷兰。又从荷兰迁居美国,而且加入了美国国籍。他认为,在美国这个国度里,各阶级的人们都能在勉强过得去的友谊中生存下去。
(13)、除了以上这些,众所周知的是他还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神智学者海伦娜·布拉瓦茨基的作品。
(14)、而中文版在市面上几乎为空白。如果有一本书,能够把爱因斯坦对人生、科学、教育、战争、友谊、自由、宗教及社会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的文字都完整编译在一起,让我们通过读这一本书,就能够完整接近真实的爱因斯坦,那再好不过了,而这也正是这本书诞生的初衷。
(15)、我们说:他的新眼光改写了基础物理日后的发展进程。爱因斯坦逝世几十年来,他的追求已经渗透了理论物理基础研究的灵魂,这是他的勇敢、独立、倔强和深邃眼光的永久证明。
(16)、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这篇书评,总结了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论点。
(17)、也有很多文章驳斥了这种说法。令人遗憾的是,宗教团体对此视而不见,继续误导成员,我们有必要继续予以澄清,做出认真解释。
(18)、★邓晓芒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
(19)、“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
(20)、 当然,笔者这里所说的是普适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依托,而非类同邪教的欺蒙与被蒙。记得年少的时候,因了所受教育的偏狭,国人看待诸多事物总喜欢用二元论来辨是非,不是唯心论就是唯物论,而且教课书上告诉我们,只有唯物论是正确的,唯心论是不足取的,甚至对唯心论判了死刑:唯心论是“反动”的。后来终于渐渐明白,若要排解内心的烦恼,梳理情绪的乱麻,甚至消解人生的不幸所带来的种种挫折感和深重的创痛感,决非因为唯物论的信仰能够阐释和缓解的。 难怪有人说,一个人只有碰到了钱都无法解决的麻烦,那才是真正的大麻烦。比如,失恋的酸楚,丧亲失故的悲伤,失去自由的压抑,被侮辱受欺凌的无地自容,等等,这些铭心刻骨的心灵苦痛,决不是一幢别墅,一辆好车,一叠厚厚的纸币能够消弥的,完全有赖于人格意志才可能得到抒缓。用唯物论很难解释超人的精神意志,也很难借助它来调适人的情绪失衡和低迷的精神状态。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明白此理,心态,决定着人的生存追求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心态,而非单纯物质的拥有状态决定着我们对待生活态度。有人说,贫穷是罪恶的根源,然而,拥有权势的权贵和拥有钱财的富人却更容易比穷人造出危害更大后果影响更无法收拾的罪恶。比如贪渎,穷民不可能造就,比如欺行霸市,穷民没有这种势力,比如雇凶杀人,穷民的命总共只有自身一条,哪来的钱可以雇凶杀仇?可以这么说,穷,未必等同于穷凶极恶,富,也未必等同于乐善广施。穷民的节俭和质朴热情,与富人的为富不仁及冷漠,更多的是由于心因的信念所使,而非物质的贫富落差所驱动。
(1)、E.T.贝尔(Bell)的《数学精英》(ManofMathematics,NewYork:DoverPublications,1937)引用了拉格朗日(J.L.Lagrange,1736-1813)的话:
(2)、据我所知,有种考虑处于所有道德学说的开端。如果作为个体的人屈服于他们的原始本能的召唤,即只为自己躲避痛苦、寻找满足,那么他们得到的全部后果必然是一个不安全的状态,充斥着恐惧和各种苦难。如果除此之外,他们还从一个个人主义的立足点,即自私的立足点出发来运用他们的理智,把他们的生命建立在一个快乐的、独立的存在幻想之上,情况将很难更好些。与其他原始本能和冲动相比,爱、同情、友谊这些感情太虚弱、太无能为力了,它们不足以引导人类社会进入一种可以容忍的状态。……一切都受制于对效率和成功的狂热的崇拜,而不是受制于与人类社会目标相关的东西或人的价值。……因为纯粹从一个人的观点来看,道德行为并不仅仅意味着严格要求放弃一些不必要的生活乐趣,它更是对所有人更为幸福的命运的一种友善关怀(sociableinterest)。
(3)、1905年爱因斯坦另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成果是他于3月间写的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OnAHeuristicPointofViewConcerningtheGenerationandConversionofLight )。
(4)、人类需要对世界进行解释,要有坚定的信仰,要有深挚在爱因斯坦眼里,这就是宗教情感。
(5)、休谟成功地阐述了一种科学道德哲学,呼吁从形而上学的思考转向可以观察到的事实,这吸引了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休谟对此还有一个重要的警告,那就是,单凭观察是无法掌握自然规律的。这一点对爱因斯坦的反直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这个概念意味着一个至高无上的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有机会发展其可能有的天赋。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得到应该属于他的满足感;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大限度地繁荣。因为一切真正伟大和激动人心的东西都是由可以自由劳动的个人创造的。只有在生存安全的需要下,限制才被认为是合理的。
(7)、但是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和我们宏观世界完全不一样,首先我们无法同时获取微观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这也就是著名的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这个原理告诉我们你永远也别想同时测准微观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而且不确定度存在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位置测准了速度就不准,速度准了位置就不准。
(8)、 《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的出版介绍告诉读者:反映了本书作者的哲学以及政治和社会态度。书中各章是由目前尚未出版式的讲演、论文、书信、呼吁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构成。伟大科学家的话题自然离不开科学,但这书中所收的文论,大多是作者对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关怀的思索与见解。正如序言所说: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认为,尽管爱因斯坦并未低估事实的价值,但他更加强调赋予一系列事实以意义的理论的发展。尽管大多数人们并不能弄懂坚涩的相对论,但作为专事科学探索的人道主义者的爱因斯坦,他的“思想和观点仍在吸引着人们的想象力”。
(9)、事实2:爱因斯坦在去世前2周还接受了记者采访,访谈对话登载在《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上。他在去世前两周还在批判传统的宗教观点,根本没有在晚年信奉任何宗教。网上流传的爱因斯坦对佛教的赞扬都是谣言,是各种神棍们借爱因斯坦给自己脸上贴金。
(10)、(3)艺术电影能为普遍和平事业服务,因为它比通常的图画更便于表现出战争的恐怖。
(11)、 《晚年文集》的确是“一份令人感动的文献,它记载了一位有良知的、影响深远的、具有深刻的高尚精神的人的活动”。该文集分六大类:信念与信仰,科学,公共事务,科学与生活,伟大人物,我的人民。计六十余篇。 伟大科学家并不否定宗教的意义。尽管我们现在已知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他尤其反对“人格化的上帝”。然而,他对宗教的关注相当深切,有着独特的思考和见解。这一点在他的晚年文集中十分明显。 在现代人类生活中,科学与宗教似乎是两个冲突渐失又不可或缺的两个世界。科学和宗教对人类的生存发展的互辅关联已成为一种共识。西哲有言,所谓科学,就是告诉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因果关系,宗教则告诉我们关于人生的意义。是吧。尽管许多物事离不开科学的探索与阐释,然与人的精神有关的许多问题,并不是科学能够独立解决的。正因为此,人文关怀就显得特别重要。尽管宗教所含的人文原素往往是由人为的人格化之神构筑的,但能够成为人的精神之源和精神所倚,必有他者不可替代的无形吸力。
(12)、回顾20世纪初波澜壮阔的科学大爆炸和世界大震荡。天才思维颠覆常人认知,看划时代的伟大科学家如何看世界!
(13)、曾与爱因斯坦共事的物理学家英费尔德(LeopoldInfeld)在他的自传《探索》中写道爱因斯坦有多么喜欢塞万提斯(Cervantes)的经典骑士故事《堂吉诃德》:
(14)、没有什么还会有比克服现代派的势利俗气更要紧的了。
(15)、爱因斯坦与玻尔亦敌亦友,在他们一次次的争论中推进了量子物理学的产生,为我们走进电子时代奠定了基础,才有了现在计算机互联网。
(16)、爱因斯坦去世后,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丧礼,不造坟墓,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他是一个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天才和伟人。
(17)、○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在他去世后才得以发表。
(18)、1998年7月号《自然》期刊上有一篇有趣的文章,标题是《的科学家们依然不信有上帝》,看起来这是一篇在科学家中调查后没有人相信上帝的调查报告,但先不要急,因为凡是调查报告,总有让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目录精辟11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