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不如求己的典故
1、求人不如求己的下一句
(1)、“文明合肥”特别推出《共读经典》栏目,邀你一起诵读经典,体会古人学习、生活和为人处世之道。
(2)、原文:动口不如亲为,求人不如求己。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
(3)、-------------------------------
(4)、关于求人不如求己,有一个有趣的典故。一日,苏东坡和好友佛印相携出游,进了一座寺院。在寺院的内殿中,他们二人看见了一尊观音大师像,手中持了一串念珠。
(5)、一天,叛变的诸侯有扈氏率兵人侵,大禹派他的儿子伯启去抵抗。两方大军在甘这个地方打了起来,伯启的部队被打败了。跟在伯启身边的将领们很不服气,要求伯启整顿军队给予还击。伯启摆摆手拒绝抵抗。将领们都觉得奇怪,伯启说:“有扈氏扰乱老百姓的生活,我才奉命来围剿他。我的人并不比他少,我的地盘也并不比他小,我率领的部队是精良的,却被他打败了,这是有原因的。”伯启顿了顿,又说:“因为我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譬如我没有以身作则带领属下,管教部属的方法也不如他。所以,如果我要让老百姓恢复安居乐业的生活,我必须纠正自己的错误。”
(6)、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7)、给你们选择你会选择谁?我想大多数人会选C吧,因为他看上去像好人。
(8)、郑板桥才气过人,因傲视权贵,宦海沉浮并不得意,身为小吏终其一生。然而,曾历任县令,虽两袖清风,家境亦并非贫寒。或许担心其子没有经历贫寒,或许郑氏教子有脱俗之标准。临终之时,郑板桥对其少子难以放心。
(9)、在那个骚人墨客竞相献媚邀宠的时代,钱老始终保持着文人的清高和傲骨。
(10)、你要相信,只有当你自己变得强大的时候,才能获得有用的人脉。
(11)、曾经有一个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12)、病床前,亲人悲痛难忍。弥留时,郑板桥终于再显精神。其子问父,有何教诲?父对子曰:“欲尝亲蒸之馍。”老父之命难违,其子下厨逡巡。书房读书习字之人,手忙脚乱于厨房,欲蒸馍犹如临阵。几番操作,几番难成。父亲奄奄一息,积聚精力等待,终于没有等到儿子功成。
(13)、许多人说自己的生活已无希望,其实这只是骗人的话,只要他活在世界上一刻,希望便会跃动于他的心中。
(14)、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
(15)、但是,在求人的过程中,会有三种结果。一种是所求之人有了反应,并且指点了你,或者帮助了你,把困难的事情解决了。这对你而言,是件好事。但是,被求之人可能要付出很多,因为为了帮你办事,他可能也要去求人。所以,有时候,你求的人不帮你,不是他不愿意帮你,而是帮你的忙也很费周折,甚至也成不了,那索性拒了你,让你去找“更对的人”。
(16)、大乌鸦想:“这下老二一定会去修了,难道巢这样破了,它还能住吗?”
(17)、有段时间,上面通知他参加国宴。一般人接到通知,都是受宠若惊。
(18)、苏轼是宋代文学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诗词、文赋、书画,融汇儒、释、道三家的血液。儒家的“人世”,道家的“忘世”,佛家的“出世”,三家思想的杂糅,形成了苏东坡“外儒内禅”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19)、泥菩萨,释义为泥塑的菩萨像,民间多泛指泥塑的神像等。比喻连自己也保不住,怎么顾得上别人。出自《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于逢《金沙洲》三部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十三章四。
(20)、守着自己的明珠一颗,不求诸己,反求诸人,希求别人的关爱、别人的提携、别人的认可,别人的赞许,一个没有能量的人,怎能担负责任?一个经常流泪的人,怎能把欢喜给人?“不患无位,患所以不立。”只要自己条件具备,不求而有。观音菩萨手拿念珠,还是称念自己名号,正是求人不如求己。
2、求人不如求已的故事
(1)、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我在小时候听说,一群菩萨化为人形出去,路过一个观音寺,大家都出于礼貌都进去拜了一拜里面的观音像。而观音菩萨也拜了拜,其他菩萨就纳闷,问道:“观音大士,您为什么自己拜自己呢?”观音菩萨也回答了和净辉大师一样的话:“求人不如求己。”
(2)、有句话说是这么说的:“别人对你的态度,大多取决于你的能力和实力。”当我们自身过于弱小时,要想得到别人真心实意的帮助的概率是很小的。
(3)、如果都不知道自己整天都在为什么而悲哀、痛哭、欢颜、愉悦,傻子又何谈“快乐”?又何谈“幸福”?快乐和幸福都是靠自己的心来创造的,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捡垃圾。
(4)、苏东坡问:“观音自己是菩萨,还数手里那些念珠何用?”
(5)、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6)、历经人世沧桑,内心安然无恙。人生,一半是对美好的追求,一半是对残缺的包容。
(7)、胡祖德《沪谚》卷上:“谚:‘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断酒,戒断饮酒也。”意思就是想戒酒就在清醒的时候看看哪些醉酒的人的丑态,从此就不想喝酒了。
(8)、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意外、不如意,没有谁的人生会永远一帆风顺。
(9)、记住,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千万别轻易开口求人,求人不如求己!
(10)、急忙劝解道:“有水也是湘,无水也是相。去掉湘边水,加雨便是霜,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风波平息了,周瑜怒气未消,他更换内容,又吟诗一首:“有目也是目丑,无目也是丑。去掉目丑边目,加女便是妞,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11)、苏东坡早年受佛教家庭的熏陶及天府佛国地理因缘的影响,以至早年“喜佛”,促使他青年之“游禅”,中年之“近禅”,老年之“逃禅”。
(12)、求人不如求己,这句话的出处在《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君子是求己的,小人是求别人的。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处世方式。《文子·上德》里说:“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之己。”意思是与其埋怨别人不如反省自己,求人不如求己。
(13)、“反求诸己”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定语;用来指反省自己的过失,加以改正,而不责怪别人,含褒义。
(14)、总而言之,求人办事是挺烦的一件事情。所以,能自己解决的,或者自己团队内部解决的,尽量自力更生。集团韦曙和董事长也常常和我们说,求人不如求己。他还给我们讲过一个小故事。
(15)、鹦鹉说,很结实,只是用石头加固一些可能会更好。
(16)、佛印回答:“噢,她也是像普通人一样祷告求佛呀。”
(17)、不以貌取人、不随便评价别人是一种修养;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也是一种修行。
(18)、西汉·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写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9)、现“反求诸己”用来指遭遇挫折时不应责怪别人,而应该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凡事严格要求自己。
(20)、佛印:(1032~1098)宋代云门宗僧。名了元,字觉老,三岁能诵《论语》,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称为神童。住云居四十余年。与苏轼友善,轼谪黄州,佛印住庐山,常相往来,为苏东坡之方外知交。
3、求人不如求己是谁的名言
(1)、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2)、苏东坡这回彻底糊涂了,又问:“这是何故?她已是观音菩萨了,为何要向自己祷告?”
(3)、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人情冷暖已看透,赤子之心永不丢。世事洞穿,天真不泯,这才是人生大境界。
(4)、当我们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不是要想着去求助,而是自己先想办法解决,实在做不了的,再去寻求别人的帮助。
(5)、孝宗问道:“自念则甚?”(自己念自己有什么用)
(6)、如果有一天,当你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撑不下去的时候,就看看下面4句话吧,很干净的4句话,受用终生。
(7)、说完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
(8)、佛印整编白莲社流派,担任青松社社主,对于净土思想甚为关心。宋神宗曾敕赐金钵,以旌其德。元符元年一月四日示寂,享年六十七岁,法腊朝廷赐号‘佛印禅师’。
(9)、因为我们自我开发、自我成长的不够,所以我们要向“外”求了。佛教是主张心外无物,“莫向外求”,而是向内求,开发内在的东西。无论是渐悟(神秀大师)还是顿悟(慧能大师),都是对内心的一种开发,是自我解放的进路。
(10)、未净(梵a-s/uddha^s/aya)、净(梵s/uddha^s/aya)、未熟(梵a-paripakva)、熟(梵paripakva)、未定(梵a-niyati-patita)
(11)、小乌鸦想:“这下老大一定会去修了,难道巢这样破了,它还能住吗?”
(12)、鲁肃立即上前劝阻:“都督息怒!我有一诗奉献:‘有木也是槽,无木也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今日这事在破曹,龙虎相残大事糟。’” 鲁肃以诗指点,周瑜恍然大悟,遂喝退刀斧手,与孔明共议破曹妙计,干出了后来流传千古的火烧赤壁的大事业。
(1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以貌取人,也不要随便评价一个人,你所听到和看到关于一个人的情况,只不过是人家波澜壮阔的人生中微不足道的一小段经历!
(14)、神秀偈:“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祖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没有本体,灰尘何来?所以神秀执着在有,六祖就明心见性。佛法的本意是在非法非非法的不二法,简单说就是不执着。非有非非有才是后来六祖悟到的。
(15)、但如果是遇事临时拜佛脚,凡事求菩萨保佑渡难关,那就是对佛法的一种误解。因为观世音菩萨也在念观世音菩萨,因为求人不如求己。
(16)、这是充满大智慧的回答,故事记载在宋代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观音菩萨自己念自己,就是启迪世人,人人皆有佛性,要唤醒之,便人人都可成佛,达到澄明通透圆融之境地,又哪会有什么烦恼呢?再也用不着求人了。在《西游记》等一些书籍中记载,观音菩萨为了办一些事,也会去求一些人,这是小说情节的需要。但是,观音手持佛珠的启迪意义是更加值得人们揣摩的。
(17)、菩萨有多种分类,除依悟解之浅深而有不同之菩萨阶位外,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亦举出菩萨有十种,即:种性(梵gotra-stha)、入(梵avati^rn!a)
(18)、佛法无边,尚且不时在求着自己,凡人莫向外求,外求皆苦。
(19)、其实一个人的成熟,是面对那些厌恶的人和事,不迎合也不抵触,只淡然一笑对之。
(20)、乌鸦说,很暖和,不过如果用今冬的流行色——黑色粉刷一下,效果一定不错。喜鹊点头称是。
4、求人不如求己的典故
(1)、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在岸边设置河堤以治理水患,但是洪水灾祸并未平息。接着,大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大禹使用“疏通”的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规律,疏通了九河。经过了十三年的治理,大禹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百姓的生活才恢复了平静。帝舜把天子位禅让给大禹,舜在南巡中逝世后,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国号为夏。
(2)、大乌鸦想:“这样冷的天气,老二一定耐不住,它会去修的。”
(3)、人类是群体动物,分工协作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状态。分工是“求己”,按照分工自己把事情做好;协作是“求人”,讲究相互配合、团结合作。所以,在现代社会,求己求人都是一种基本的生活状态。有区别的是“求”的心态。
(4)、常常有人认为,成熟就是变得圆滑世故,违心话脱口而出,还有溜须拍马,沽名钓誉。这并非成熟,而是世故。
(5)、(解释):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6)、醒着看那些醉着的人就会发现其实醉酒是十分幼稚可笑的,将自己的短处完全地暴露给大家看,或者做出有违常理的事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心里想着假如自己醉酒是否也像这样丑态百出,这样的话就会慢慢远离酒,达到戒酒的目的。
(7)、而我们也会看到一些街头艺术家,也是为了谋生,但是他们向路过的人们表演各类艺术,而获得人们的赞美和回报——他们是先求了己——有一技之长且向人们表演出来,让人们先享受到他们的艺术成果,然后才是“求人”,让人们给予一定的回报(而且不是强求、道德绑架,让你随缘乐助而已)。
(8)、《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9)、有时候,我的团队同事会向我请教或请示一些问题。除非是很着急的事情,一般的问题,我都会问问他们有没有准备好ABC三个答案或方案?如果没有的话,往往会被“打回去”。没过多久,他们又来了,这时候就会有多个方案出来了。
(10)、人若对自我没有足够的清醒坚定的认识,心性便不能自主,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别人的一句赞美,自己便得意洋洋;别人的一句诬蔑,便会勃然大怒,因而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建立在别人的那里,完全丧失了自我。这样的人容易随波逐流,盲目跟从,别人说好的,自己也跟着说好;别人说热门的,自己了就跟着踏进去;别人说流行的,自己也就稀里糊涂地去奉行……
(11)、感恩心:对帮助自己的人常怀感激之心,常怀报答之意,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12)、酒在中国历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诗仙李白喜欢醉酒吟诗,更有“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千古绝句。一直以来,酒都是人们宣泄情绪的重要媒介,或快意,或失落,或绝望…….
(13)、拼音:( qiú rén bù rú qiú jǐ )
(14)、候选人B:大学时吸过鸦片,每天傍晚要喝一大杯威士忌,每天要睡到中午才起床,还有两次被解雇的纪录。
(15)、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喜欢画竹,写竹。在这首诗里,他写出了人们为了保护竹林,就地取材,用一些竹子做篱笆保护竹林,道出了“求人不如求己”的一种意境。
(16)、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17)、佛印哈哈大笑,道:“你不知求人难吗?求人不如求己啊!”
(18)、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19)、持久心:对的事坚持去做,困难面前要持之以恒。
(20)、天助自助者。在求己的过程中,你会培养自己的毅力、耐力,会逼迫自己去学习很多东西,去总结提炼,逐渐使自己的心态更加好、思维更加好、方法更加好,而整个人都会不一样。自己辛苦做出来的东西,就是自己的福报,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
5、求人不如求己的含义
(1)、孝宗又见观音画像中观音菩萨手持佛珠,问大师曰:“何用?”
(2)、-------------------------------
(3)、《文子·上德》:“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之己。”
(4)、人生,无所谓失去,只怕草率地挥霍。生命有限,所有得到,后终会失去。只要用心珍惜过,就不必太在意失去。
(5)、“求人不如求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遇到问题、困难应该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去克服,不要有依赖思想,更不能什么事情都去求人。当然,一个人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能做,必然会有求助于他人的时候,但基本点应立足于自力更生。
(6)、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转发,并请点击右下角“在看”。
(7)、佛印说:“你知道,求人难,求人不如求己呀!”
(8)、那么自己求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呢?不外乎如下五心:
(9)、有一次,诸侯有扈氏起兵入侵,夏禹派伯启前去迎击,结果伯启战败。部下们很不甘心,一致要求再打一次仗。伯启说﹕“不必再战了。我的兵马、地盘都不小,结果反倒还吃了败战,可见这是我的德行比他差,教育部下的方法不如他的缘故。所以我得先检讨我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才行。”从此,伯启发愤图强,每天天刚亮就起来工作,生活简朴,爱民如子,尊重有品德的人。这样经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后,不但不敢来侵犯,反而心甘情愿的降服归顺了。
(10)、 佛印禅师:“念观世音菩萨。” 苏东坡:“为何亦念观世音菩萨?”
(11)、每天给自己一点希望,试着不为明天而烦恼,不为昨天而叹息,只为今天更美好。
(12)、后来两人走到了天竺寺,进了前殿,他俩看见两个面貌狰狞可怕的巨大金刚像。
(13)、那么,第三种情况是什么呢?是所求之人答应了你,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事情没有办成,双方都会觉得遗憾。这时候,求人之人仍应该怀着感恩的心,表示感谢。否则,以后就没人帮你了。帮你不是理所应当,不帮你是情理之中。
(14)、靠人不如靠己,此乃郑板桥教子之良方。临终震撼,此乃父亲爱子之深意。或许,郑氏深知其子自立能力欠缺;或许,郑氏历经坎坷深感自立于世之关键;或许,懊悔此前没有给予有效指引;或许,这是父亲无奈之希冀。
(15)、试问,当你遇到这两类街头的“求人”行为时,你更愿意去“打赏”哪类人呢?我想,多数人会选择第二类,街头艺术家。当然,真正困难的乞丐,我们也是要帮助的,因为施舍是一种无上的美德。
(16)、当内心可以容纳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人与事时,这才是经历人生风雨后难得的豁达与洒脱。
(17)、苏东坡疑惑了,又接着问:“她向谁祷告呢?”
(18)、《孟子·离娄章句上》: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19)、出处: 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诸”是“之于”的合音.碰到困难,君子力求自己解决,小人总想依赖别人。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要靠自己去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助于别人。而不具备君子品行的人,遇事总是习惯于求助于别人,而不是靠自己的去解决。
(1)、可是谁也没有动手,只是把身子蜷缩得更紧些。
(2)、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3)、但是酒精能够麻痹人的大脑,让人做出不同寻常的事情来,醉酒的人思维不清晰,很难控制住自己的行为。所以古代人也有“酒壮怂人胆”的说法。很多人由于大脑的麻痹经常会做出伤人伤己的事情,比如说在酒桌上嘲讽他人,或者将自己内心消极情绪和盘托出。
(4)、郑氏之子,嚎啕大恸。痛悔平日未能学有一技,深感平凡小事学之不易,遗恨没能满足父亲于临终。亲手为父亲更衣,枕下留有纸条,上有字迹:“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祖宗靠自己。”心灵之震撼,终生铭记。老父临终难以瞑目,莫过于希望自强自立。
(5)、还有林清玄的文章里曾经提到的另一个故事:苏东坡和佛印禅师一起去灵隐寺朝拜观世音菩萨,见菩萨还戴着念珠,苏东坡感到很奇怪,就问佛印:“观音菩萨为什么还戴着念珠啊?”佛印说:“她要拜佛啊!”苏东坡觉得更奇怪:“观世音菩萨已经是菩萨了,她还要求谁啊?”佛印说:“求她自己啊,求人不如求己!”
(6)、《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7)、三国时代,周瑜嫉妒孔明的才能,总想加害孔明。有一天想出了一条妙计,设宴相请,并以对诗为名进行加害。孔明早已觉察周瑜的心意,便故意说:“谁输了就砍谁的头。”周瑜暗自大喜,忙说:“君子无戏言,戏言非君子。”
(8)、也称“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比喻连自己也保不住,怎么顾得上别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求人不如求已的故事精辟10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