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黄公望题跋【100句简单文案】

一、《富春山居图》题跋

1、黄公望出生于南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幼习神童科”,“天资孤高,少有大志”。南宋亡时,他年仅11岁,成年后对元朝政权并没有强烈的逆反心理,相反,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他有着热切的参政欲望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希望在政治上一展身手,干一番大事业。

2、黄公望曾为中台察院椽吏,一度入狱;后入全真教,往来杭州、松江等地卖卜;晚年住杭州筲箕泉,去世时86岁。

3、我们还会涉及画面钤印的辨识,辨识清楚之后,还要厘清印章的时代归属,这两个问题解决之后,便可以从时间上对这个印章进行排序,这个时间序列能够反映大体的收藏过程。另外要看题跋。很多题跋有日期,可以通过题跋的日期、排序、以及题跋的内容来判断画的递藏过程。总之,我们把画的著录、题跋和钤印结合起来,可以对一件作品的递藏过程有大概的了解。这种了解,不是准确的。一般来讲,越是久远的画,我们对它的递藏过程的了解越有限。

4、“无用师卷”《富春山居图》已是一件举世闻名的国宝,各方面讨论的文章已经巨细无靡,此画孰真孰伪,大致都有客观的论定,不用费词多做狗尾续貂了。

5、兹癖吾侪久,入来当不约。

6、由于国画画卷是卷起来收藏的,所以烧掉的是画卷外面,也就是画幅起首的一段被火烧坏了,现在还可以看到烧坏的洞,把“剩山图”、“无用师卷”,前后排列,火焚处,回卷回去是在同一个地方,且是烧坏的洞,愈后愈小。

7、展期自4月1日至6月25日

8、就个人学画的经历而言,董其昌很早就崇拜元四家,尤其是黄公望,他曾说“余画少学黄子久山水,中复去学而为宋人画,今见一仿子久,亦差近之”,他曾多次表达他学宋是为了更好地学元,中年以后又回复学黄公望,多次宣称“元季四家以黄公望为冠”。

9、真假两件,真者一卷题款:“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通称“无用师卷”。另一卷被认为是仿本的题款:“子明隐君,将归钱塘,需画山居景,图此为别,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秋。”通称“子明卷”。两卷为了区分就用受赠人来命题。

10、《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中乾隆皇帝所记载的历史事件

11、黄公望因为是张的书吏,好多文书、帐目皆出于其手,也被牵连下狱,时年47岁。而恰恰就在这时,元朝举行了第一次开科取士,他的好友杨载就是这一科的进士,热衷于功名仕途的黄公望却因身陷囹圄失去了这次难得的机会,这对他来说是又一沉重的打击。

12、其“顷奉使三湘,取道经里…,吾师乎,吾师乎。”告诉我们这一时期董其昌的活动情况。1596年董奉使长沙,回程经无锡经里买到此卷时的心情,表现出对黄公望的无比崇拜;尤其是去湖南的活动是引发隐逸主题的起点。

13、至正七年(1347),年岁渐老的黄公望回归浙江省富阳县富春乡,同门师弟无用师同往。黄公望为无用师描绘富春山景色,到至正十年(1350)方完成,这就是《富春山居图》。

14、▲清沈德潜楷书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15、他在创作风格上主张学习前人,并提出见到好山好水就随时写生,不被动绘画创作。作为地位显赫的富贵文人画家,王原祁更关注纯真的绘画语言,他"为艺术而艺术"的迷狂心态,值得后人学习。

16、王世贞:黄公望的画法“无笔不灵,无笔不趣,于宋法之外,又开生面。”

17、那么黄公望为什么会选择富春山为绘画主题呢?

18、也许刻意地强调书法化,对诗意的追求与感悟总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而过意执着于不求形似的批评方式,如克乃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或格林伯格“抽象表现”式的批评也都会影响山水画的诗意表达。而正是这诗意的追求和表达才构成了中国绘画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本质特征,它一方面克服了偏重形似的倾向,又防止了因轻视形似而滑向观念、后终结于哲学的命运。

19、(子明本)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

20、■启功与姐姐:43年相守,30年相思,好的爱情是一起慢慢变老

二、富春山居图黄公望题跋

1、《剩山图》,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2、《富春山居图》是山水画史上的一个奇迹。虽然当代有些画家对这幅画不以为然,但从历史上看,尤其在文人画的系统中,这幅画是受推崇的,所以明清时期,模仿它的,或者通过它进行新的创造(仿)的就有不少。清代推崇“南北宗论”的画家,主要学习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尤其是重点学习对象。清代方薰说:“子久《富春山居》一图,前后摹本何止什百,要皆各得其妙。”(《山静居画论》),我印象深的是王石谷的摹本,比原作俗气了好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摹本也许可以算作对富春山的描绘吧。近些年也有一些“新富春山居图”这样的创作,主要来自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启发,而不是富春山的启发,可以说富春山因《富春山居图》而广为人知。

3、每次南巡行李箱内的作品,都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减。出发前,他们挑选与行程相关的宫中旧藏,同时也将新献未及赏鉴的作品一并收拾。启程后,行李箱除了收入乾隆皇帝自己沿途的书画创作,由作品题识或贡单等资料可发现旅程中亦得到各地官员仕绅进献的作品。从这些纳入行李箱的作品,不仅能更了解乾隆皇帝的品味,也可一窥君臣间相互揣摩与回应的微妙关系。

4、读书聪慧,看史增智,练字养心。

5、《富春山居图》从构思、动笔到绘制完成大约用了七年时间。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

6、释文:两卷一字不易,而此卷笔力苶弱,其为赝鼎无疑。惟画格秀润

7、黄公望自称为“松雪斋中小学生”,重视写生,常在风景名胜地随笔摹写,其水墨山水尤为出色,创立了浅,代表作为《富春山居图》,邹之麟在题跋中称此图“笔端变化鼓舞,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其著作有《山水诀》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理论著作。

8、实事求是说,乾隆对书画的收藏并非一味积累,他对书画还算是一位会拨冗吟咏玩味,寻觅作品会心处的收藏家。

9、少有大志、青年有为的他历任书吏、掾吏,后蒙冤入狱,饱尝磨难,遂不问政事,浪迹山水,并入道教全真派。大约在知天命的年岁,此公选择于富春江畔隐居,并投入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等名家,晚年大变其法,跃身“元四家”之首。

10、240个隶书异体字字典

11、台北故宫黄公望研究专家解读富春山居(图)

12、如把“剩山图”、“无用师卷”、“子明卷”,并排观看,“无用师卷”与“子明卷”的构图大致相同。“无用师卷”少头,“子明卷”缺尾。

13、乾隆皇帝南巡时所赏鉴的书画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量丰。

14、(传)宋马远板桥踏雪图轴

15、据传本名陆坚,后过继永嘉府平阳县(今温州平阳县)黄氏为子,尝自称“平阳黄公望”。中年当过都察院掾吏,皈依全真教,别号大痴道人,在江浙一带卖卜为生。

16、清高宗听松庵竹垆煎茶迭旧作韵册

17、就在国画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从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画虽然被救下来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烧去,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由此便一分为二。

18、1347年,黄公望78岁了,当他再次踏足富春江时,不禁逸兴思发。这里的山水,明秀中透着幽趣,清丽中饱含灵气。更何况,这里有严子陵钓鱼台。终生不仕的严子陵,无疑是元朝文人的一个精神象征。同行的无用师感叹富春山水,请黄公望将其描画下来,于是黄公望便在南楼铺开纸卷,着手作《富春山居图》。开始时,他并未刻意去画,只在闲暇时,兴之所至,随意画上几笔。因经常云游在外,三四年过去了还没画好。后来,他特地将画卷放进随身的行李中,早晚有空就接着画,终于在82岁那年完成此画。

19、其中,的大概就是“子明本”《富春山居图》,几乎每次出行,乾隆都随身携带,随作随题,上面密密麻麻都是他的题咏——除了第五次南巡未留题咏,无论在绍兴、杭州、灵岩山、栖霞山,皆对景留题。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由题满乾隆题咏的山水手卷并非元代黄公望的真迹,这或许也算得上是黄公望与后代赏画者的幸事了。

20、跋文告诉我们,吴氏接受了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学说,也把黄公望及其《富春山居图》看作为禅宗五家七宗嫡传之一脉。

三、乾隆富春山居图题跋

1、乾隆在南巡前从未亲访江南。他对江南的所有印象与知识,皆构筑在相关图籍或他人的描述上。这件《西湖十景》卷,为南巡出发前夕,臣工提供给他各式江南旅游信息的例子。

2、通过《富春山居图》上的题跋,我们了解到至少在明弘治元年之前(1488),苏州画家沈周就拥有了此画卷。而在此之前图卷的收藏情况,如何时购进?珍藏年限等等,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3、而开卷第一则题跋就是这句“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这可以说为乾隆皇帝后一次题跋。乾隆皇帝也知道,看到自己在子明卷上满满的题跋,满意地写下了后这句话。

4、这一事件纯属巧合,但对黄公望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通三教,旁晓诸艺”,对性命之学本来就有研究,这次打击更坚定了他的宿命论思想。出狱后他曾一度卖卜为生,这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相信他在替人占卜算命时自己也是很诚信的,并非走江湖行骗。

5、然而,《富春山居图》真迹无用师卷则被乾隆定为“赝鼎“后,冷冷地束之高阁,一字都未题写。如果所题是真本,一方面,乾隆对古书画的破坏可谓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乾隆的艺术鉴赏仍存在巨大的问题。

6、至此,我们可以借助黄公望的一句诗句,来倾听他们心灵间的共鸣:“一江春水浮官绿,千里归舟载客星”。

7、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8、■扎克伯格回应中国网友鄙俗提问:为何娶“丑女”?为何捐450亿美元?

9、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极为重要的,它对文人画笔墨要求的影响极其深远。

10、黄公望的山水画,很多创作于70岁以后,在富春江畔创作的《富春山居图》,用水墨技法描绘中国南方富春江一带的秋天景色。在构思时,他跑遍了春江两岸,用七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

11、释文:世传《富春山居图》为黄子久画卷之冠。昨年得其所为山居图

12、“无用师卷”还有一段既传奇又令人痛心的故事。这卷画传到吴正志(之矩)的儿子吴问卿(或做“冏卿”)手中。当时人的记述,一个是有名的古董商,也是《剩山图》的收藏者吴其贞,在他的《书画记》上卷三有云:

13、中国艺术品全产业链在线交易平台

14、《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局部乾隆皇帝的题跋

15、对此,王伯敏先生根据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对富春山川作的考察,或许会使我们从中获得某种启发,并生成出一个新的,更适合中国山水画诗意追求的新方式。

16、从元代黄公望经晚明董其昌而至清代四王所生成的这条中国绘画史主线,来理解已故邑人、美术史家温肇桐氏曾指出的:“大痴遗韵是清晖”是深意蕴含的。

17、展览的另一项重点是介绍行李箱中书画作品的来源,就目前所知,除了清宫中收藏已久的作品外,亦不乏官员士绅于巡行前夕或南巡途中选献的新藏品。通过这些作品,不但可推敲官员仕绅对皇帝喜好的理解与预期,也能由题跋观察乾隆皇帝的回应。

18、纸本33cm×69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9、▲明邹之麟行书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20、▲清金士松楷书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四、富春山居图上面的题跋

1、对这段空白的形成,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猜测也许这幅画是被人有序的收藏,但是收藏的人忘了在上面题跋或者是在上面题了跋,有人故意把这一段题跋毁去了。为什么要把这段题跋毁掉,颇令人费解,也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现在成了一个谜。

2、明崔子忠画苏轼留带图轴

3、“笔墨之于中国画,等于灵魂之于躯体。黄宾虹、陆俨少等浙派大师骨子里仍然是《富春山居图》山水画的一种变体。”瑰丽中有了刚健、大虚中有了大实的艺术布局,其本身就在浙派山水的本义之中。

4、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5月14日专题《看画儿》

5、吴与董一样是万历十七年(1589)的进士。吴出身于久有名望的学者官僚家庭,然而吴的仕途却是很不幸的,吴因一时冲动为吏部外郎赵南星辨护而遭贬职。

6、在沈周1488年为此画卷的新主人苏州樊氏的加跋中,生动的文辞表达他对画卷所持的一种总体把握的态度,他感受到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诗般的境界与神韵。在另一幅画的自跋中他曾表达过此种感受:“画在大痴境中,诗在大痴境外”,这意思说,画中不能目见的诗意,是与作者的一种心灵的交换。

7、因此,如果说《富春山居图》表现了黄公望晚年隐居的意境,那么是何种情感与思绪、何种理想与观念激发了董与黄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呢?是何种笔墨形式表现了这个意境并为董其昌所推崇呢?这是我们要议论的第二个问题。

8、卷作长达六百三十六点九厘米,画中秋景浩渺延绵,气度广远,其间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皆疏密有致、变幻无穷,真有仙风道骨之神韵,非苍简朴厚之笔不能逮。

9、《春塘柳色》轴为都察院左都御史金德瑛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一月十一日进献之作。此时正值第三次南巡前夕。或许这是他送给乾隆皇帝的后一份礼物。乾隆皇帝出发约十天后取此画欣赏题咏,然不久即于二月初三日获报金德瑛病逝的消息。

10、其“唯此卷规摹董巨,天真烂漫,复极精能。”以及将《富春山居图》“与摩诘《雪江》共相映发”。这里使人联想到黄公望、董、巨与王维的画风传承关系,了解到在这个时期董其昌所谓“南宗血脉”的构想序列。

11、这在董其昌文化深蕴的心灵中不可能不产生心有灵犀式的悲悯和同病相怜式的联想。于是,他企望并相信通过了他的题跋,提名这些方式,隐逸的主题就会存活在这些作品中。

12、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著笔。无用过虑。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公元1350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13、黄公望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散曲。尢擅画山水,曾得赵孟頫指授,宗法董源、巨然、荆浩、李成等。水墨、浅降俱作,以草籀奇字入画,气势雄秀,笔简神宗,自成一家,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主要作品《富春山居图》等。

14、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戊寅冬,上海汲古阁主人曹友卿,以此一《山居图》请吴湖帆审阅,吴湖帆一见知为“剩山图”,惊喜之下,以家藏商周敦古铜器交易。这时图卷已无跋,曹友卿急索原主,追回广陵王廷宾跋。吴湖帆装成一卷。现在收藏在大陆杭州的浙江省博物馆

15、因画上题款为:“子明隐君将归钱塘,需画山居景,此图赠别,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秋。”,故此卷《富春山居图》为子明卷。

16、当《富春山居图》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它的画法特征,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把它的时间放得太靠前。这幅作品以披麻皴为主,在构图上,它是长卷,采取了平远的构图方式。从皴法出现的历史看,这种皴法大约在宋代开始流行,元代相对成熟,因此不可能把这件作品推到唐代之前。

17、点击上方蓝字可免费订阅精品名帖

18、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19、诸如此类的题跋,画卷之上还有很多很多。都是记录了乾隆皇帝巡视各地时,见当地之景象而不忘与《富春山居》相印证。据统计,在天津田盘山(今为盘山)时的题跋次数做多,全卷共计12处;其次是南巡浙江杭州时,有四处题跋。天气晴朗时,或记下一段;倚窗听雨时,或记下一段;政务闲暇时,或记下一段。春天日暖花开时,记下一段,冬天快雪时晴时又记下一段。

20、《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合璧卷纵33厘米,横109厘米

五、梁诗正富春山居图题跋

1、其“娄江王氏《江山图》可盈丈,笔意颓然”。这个时期董其昌与娄江(江苏太仓)王时敏有相当密切的来往。王时敏是黄公望的忠实崇拜者,并且还是董以后其衣钵的直接继承人;(娄江王氏一门与董氏有三代不同凡响的亲密关系)

2、行忘溪桥远,奚顾穿草屩。

3、山色阴晴好,林光早晚各。

4、画卷上甚至还出现了令人意外的记载。一个与画面毫不相关的历史事件都成为了画中题跋:戊申春巡驻津门,得台湾生获庄大田捷报,展卷想见凯旋将士,过桐江富春喜色,御识。乾隆戊申年(1788),皇帝正在天津巡视,忽然听闻台湾曾与清廷对抗的天地会首领庄大田被捕的捷报,十分振奋,想象着将士凯旋的喜色,超过观赏富春山的感觉,当即题写在画卷上。

5、子明卷虽然惨遭乾隆破坏,但从这一段段题跋中也看到乾隆的艺术追求与爱好。更重要的是记录了乾隆与这画卷的艺术的故事。与其说这是一卷乾隆心中的经典之作(实为《富春山居图》赝品),不如说这是乾隆图文并茂的艺术笔记。从乾隆十年起,皇帝北至吉林、辽宁盛京,六次南巡到杭州、苏州、绍兴,东临登泰山,西访巡五台,承德避暑山庄狩猎,津门、田盘巡视,子明卷一直如影随身,携带在行笈之中。

6、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后世的画家对此图评价极高。

7、“淀池舟行,见梁笱(竹制捕鱼器),印之图中,益知鱼家生计。甲寅春御题。”

8、■他被故宫开除,却是一百年来“玩物励志”第一人

9、1350年,《富春山居图》画成后,黄公望便将此图题款送给了他的道友无用师郑樗。无用师考虑到此卷可能被人“巧取豪夺”,因而在画完成之前就请作者“先书无用本号”,明确归属。

10、“予南巡四至浙江,富春皆未到也。或眺于山阴道中,或见于云栖江岸,或寄想于尖塔海亹。今来坐观潮楼,目送银涛,远平春渚,一峰长卷,彷佛遇之,则入山而身立画中,何如望山而画在目前耶?兹行既辨浙江涛、广陵涛疆域之舛,与前此考订山居真赝事颇相类。予之不欲蓄疑,固不以小大歧视耳,乙酉春御识。”

11、从董源到黄公望的历史生成,一方面意味着江南文人心目中的绘画史主线的形成,一方面意味着南方品评权力的确立,而以“隐逸”为主题的诗意追求也作为山水画的本质特征,一直存活在绘画史中。

12、在这里至为关键是董其昌,之后其主线的延伸为清初“四王”正统画派的确立。由于董其昌本身具有书法家、画家、品评家、收藏家和文人的多重身份,《富春山居图》所具有的典范意义更使人们对之确信不疑。

13、《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特别是浙派画家传统的影响深远。浙江画家在执守浙派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艺术观、审美观和人生观,在吸收《富春山居图》为代表的绘画艺术营养之中创新传统,发展传统,画出浙派笔墨的时代新貌。

14、乾隆皇帝金口圣言,收藏在宫中,也无人敢闻问争辩,就这样相安无事保藏在宫中。现在,也有人深庆乾隆皇帝看走了眼,只命令他的文学侍从梁师正在“无用师”卷上写了一段文字,让“无用师卷”保持了原来的清净面目,不像其他的书画,总有乾隆的御题。

15、四年之后(1917)吴正志在此画卷上加上自己的题跋,故意把董题名的“招隐”解释为“招去隐居”。他痛苦地记起自己的政治生涯,悲叹终以隐居结束的不幸。现实生活中相同的经历,使他们获得了将自己等同于“渔翁”、“山翁”和“野客”的权利:在“烟消日出”时,他们会欣然消失在富春山水之中。

16、■8亿的鸡缸杯:初是他1000港元捡了个传奇大漏

17、■尘埃落定!宣德碗王29亿天价易主,连馆藏都难以比肩

18、▲隆庆辛未中秋后三日,敬观于梁溪谈氏澄怀阁。太原王稀登;百谷阅后四十二日,周天球在天籁堂,得并观二卷者弥日。

19、释文:者,有董香光鉴跋。时方谓《富春图》别为一卷,屡题寄意。后于沈

20、释文:者是也。因以二卷并观,始悟旧藏即《富春山居》真迹。其题签偶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题跋【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