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短篇散文精辟147条

龙应台散文作品

1、龙应台经典散文十篇

(1)、我没说话,他直追,“是上星期你买的色拉对不对?” 

(2)、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曾为“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 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欧洲》。 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在上海相继发行。 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3)、“可是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寒色》

(4)、村上春树散文作品(如《无比芜杂的心绪》)等等,还有很多

(5)、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莎士比亚

(6)、可直到某天,不知是遗失还是偷窃,一个月的生活费没有了。不敢和爸妈说,就怕被骂。想着问那群朋友借些先度几日再说吧。遂群里知乎了一声,不料一点反应都没有。想着这群犊子之前恨不得24小时泡在网上,怎么现在都一个个跟死人一样。接着一个个发短信、打电话,没能借得一分一毫。不是刚刚在某宝剁手,就是前日已借他人。言语诚恳,态度恭敬。还要硬借,就是自己的不对了,只得作罢。

(7)、自己做了母亲,我却马上变成一个很能干的人。厨房特别大,所以是个多功能厅。孩子五颜六色的画,贴满整面墙,因此厨房也是画廊。餐桌可以围坐八个人,是每天晚上的沙龙。另外的空间里,我放上一张红色的小矮桌,配四只红色的矮椅子,任谁踏进来都会觉得,咦,这不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客厅吗? 

(8)、一段好的婚姻,对于两人是相对的,那种格局的提升,性情的改良,层次的升华,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改变着彼此。《鲁豫有约》中,有一期对陈凯歌和陈红夫妇的采访。整个过程中,不难发现陈凯歌在思想层面对于陈红的影响是巨大的。你会发现,陈红变的越来越陈凯歌了,很多的遣词造句,很多的语言,一定是先是陈凯歌的,然后两人在一起时间长了,彼此之间的那种耳濡目染,你会不知不觉的会说对方的话,会用对方的语言。这种改变只有一段美好的婚姻才能体现。我想,当年陈红没有遇见陈凯歌的话,那她定不会变的如此通识豁达、字字珠玑。

(9)、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龙应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描写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反映出其细腻的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10)、学生时代,父母总是严加管教,耳提面命。青春期的萌动,荷尔蒙的释放,总能得到及时的制止,一切都以学习为重。工作了,态度180°大转变。相亲不断,介绍不绝。就想着你毕业就结婚、生子,一系列人生大事串起来,才算是圆满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11)、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12)、而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车祸和工伤事故发生率在世界上是遥遥领先。这就是人们的自我意识薄弱的体现。人们哪!你到底怎么啦?诚然,我们中国人有这样致命的弱点。

(13)、儿子睁大了眼睛看着我,认认真真地说:“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 

(14)、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15)、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16)、这么的既苦又猛、犀利尖锐的评击不是一般作家所能为之的。龙应台真乃女中之英豪也!咱们中国人确有这样的毛病,明明是自身的错误,却往往要以客观的问题来为自己辩护掩饰,有错也不容易认,直想把歪理堂而皇之的变成真理。

(17)、“或许是一个十年不逢的老友。久不通讯,但是你记得她在小院里种的花香,记得她念诗时哽咽的声音,记得她在深夜的越洋电话里谈美、谈文章、谈人生的种种温情。”

(18)、确实我们国家无论是在科学、文化、教育等些方面的进度都比其他欧美国家落后许多,可咱们还是不服气,不想承认。所以就会有说你道,咱中国为何如此落后呢?还不是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呀、教育家呀等各路精英及有识人士都跑到国外去了。

(19)、而用极其悍然无畏的、锐利的辞峰、灵动的文笔来揭露咱中国现在社会所存在的种种病象。文中举证的例子也是现在随处可见,你我他都时常碰到的一些铁一般的事实。让人们不得不去反省,去深思哪!呼吁人们从自我做起,努力的提高咱国民的综合素质。

(20)、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2、龙应台短篇散文

(1)、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2)、因为失去了这一切,所以难民家庭那做父母的,就把所有的希望,孤注一掷地投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头。他们仿佛发现了,只有教育,是一条垂到井底的绳,下面的人可以攀着绳子爬出井来。 

(3)、杜牧也曾经一边听杜鹃,一边写诗:“蜀客春城闻蜀鸟,思归声引来归心。却知夜夜愁相似,尔正啼时我正吟。”

(4)、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

(5)、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身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6)、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7)、和一个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某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用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份又一份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可能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能更寂寞。

(8)、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

(9)、这么的既苦又猛、犀利尖锐的评击不是一般作家所能为之的。龙应台真乃女中之英豪也!咱们中国人确有这样的毛病,明明是自身的错误,却往往要以客观的问题来为自己辩护掩饰,有错也不容易认,直想把歪理堂而皇之的变成真理。

(10)、《人间滋味》《人间草木》《人间有戏》-汪曾祺

(11)、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之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12)、欧美国家的教育程度着实较为进步,(我国用的依然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但他们的国民意识到什么是民主认识到什么是人生的真谛。因为一个人人格的成长受家庭影响大,而家庭的观念又被社会上的风习与国家的制度所支配着。

(13)、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4)、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

(15)、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16)、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17)、欧美国家的教育程度着实较为进步,(我国用的依然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但他们的国民意识到什么是民主认识到什么是人生的真谛。因为一个人人格的成长受家庭影响大,而家庭的观念又被社会上的风习与国家的制度所支配着。

(18)、胡子宏的《怀念我的妻子》以深情的笔触追忆了妻子患病后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情感历程,感人至深。

(19)、但回头再说一句:这也是所有人类共有的心里上的弱点呢,只是看各自的认知和怎么样去克服罢了。即便是咱们的弱点和不足之处再多,只要能勇敢正视和承认再改正不就得了?何须去企求别人家对咱们的认可呢?

(20)、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3、龙应台代表作有哪些散文

(1)、《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2)、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3)、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个周五。我放学回家,发现家中有一个医生。我心中一懵,以为······待我走进爷爷房间,长舒一口气,还在,就好。询问父亲,得知是爷爷因疼痛难忍,不得已叫来医生注射杜冷丁。

(4)、之后,我目送着爷爷的身躯,被送往火场,装入盒子,放入地下,永世掩埋。这大概,就是目送吧。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5)、以上两位作家所举证的这些在国内更是屡见不鲜,见惯不怪。试问现在在路上碰到出了车祸事故时,谁敢主动伸出援手?人们围成一圈,议论纷纷,指指点点闲闲的观看,就这么的无动于衷,眼睁睁的看着生命从人们的眼前一点一点的流失。

(6)、例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漈》,更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高成就。

(7)、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

(8)、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9)、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后一次的目送。

(10)、”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他家族亲人,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

(11)、我好奇,研究生物的李时珍会怎么说这不寻常的鸟?

(12)、这样自然地就为他国增加了实力和发展啦,要是没有咱中国人的力量,他国又怎会发展这么快了呢?难道他们不爱家、不爱民、他们不想以自己有家为荣吗?又何须饱受风霜与委屈而寄人篱下呢?因为这儿没有他们真正可以发展的地方。

(13)、(1)龙应台是才学并高的性情中人,一生的作为其实都取决于自己的真性情,她同样用直接而有力的杂文,“笔锋常带情感”,来揭示我们社会的病情。(人民网、铁道网评)

(14)、我不懂得做菜,而且我把我之不懂得做菜归罪于我的出身──我是一个外省女孩;在台湾,“外省”其实就是“难民”的意思。外省难民家庭,在流离中失去了一切附着于土地的东西,包括农地、房舍、宗祠、庙宇,还有附着于土地的乡亲和对于生存其实很重要的社会网络。 

(15)、“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一切都必须是自我承担和接受。

(16)、记得曾经在着名女作家三毛的作品里提到咱们有些同胞在国外出尽洋相,闹尽了笑话的一些小片段。例如:在飞机上大声的喧哗,还自以为是、如厕也不讲卫生等等小事一二。

(17)、友情我不知该如何形容这种情感。没有血脉相连的拉扯,不是一见钟情的爱恋。有时候,却远比亲人来的关心,比伴侣更知你心,懂你意。无需多言语,一切早已明了。这是怎样的磨合才能培养出的默契,又是怎样的好运, 才能得此一人。实在是大幸,大福,大喜。

(18)、“杜鹃,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状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鸣,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昼夜不止,其声哀切。”

(19)、所以,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相对来说是比咱们强些,以致能正视自身的弱点,贡献出力量才会比咱国进步发展得快。

(20)、满脑子理学的朱熹,听了杜鹃也忍不住叹息:“不如归去,孤城越绝三春暮。”

4、龙应台 作品

(1)、主题之间交叉串联,叙说亲情、友情,又勾连出对人生的感怀体悟,有对当下现实的深切关注,具有厚重的生命意识。

(2)、还有朱自清的散文很美哦。朱自清的散文,清秀隽永、质朴腴厚、激进深邃,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他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朱自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约、亲切,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

(3)、生活“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行远的力量?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

(4)、温柔纤细,深情动人,其《孩子你慢慢来》与《目送》均是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亲爱的安德烈》是数封写给儿子的坦率的几乎痛楚的信。

(5)、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6)、被誉为华人有力的一支笔,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其《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对大海的时候》讨论的均是台湾面对国际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的自我反省与探讨。

(7)、我忙着查资料,这一查,吓了一跳。谁说我的症状特别呢?白居易的《琵琶行》就写到他听见的声音:“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8)、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9)、受伤了,自己包扎。请不要喊疼,因为别人会告诉你,这点小伤至于那么矫情嘛。委屈了,默默承受。哭诉,那别人会告诉你,谁没受过点委屈,受不了别干啊。失败了,找个没人的地方重新开始,不能有一点牢骚。因为一旦发出不满,别人会说,失败怎么了,谁没经历过失败啊,一次失败就哭天喊地,没这点承受力还怎么生活下去啊。

(10)、杜鹃不只出现在诗里,也出现在小说中。元朝的《琅嬛记》,读来像个完整的“病历”叙述:“昔有人饮于锦城谢氏,其女窥而悦之。其人闻子规啼。心动,即谢去。女甚恨,后闻子规啼,则怔忡若豹鸣也,使侍女以竹枝驱之曰:豹,汝尚敢至此啼乎?”

(11)、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12)、因为我生长在这儿,因为我爱我的父母兄弟、我的朋友同事和市场上每天塞给我两把青葱的女人女性一直以来是人类中的弱者,但是作为龙应台这样的一位女性,就有勇气冒着受社会舆论所攻击与被社会所淘汰的危险。

(13)、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14)、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15)、以上两位作家所举证的这些在国内更是屡见不鲜,见惯不怪。试问现在在路上碰到出了车祸事故时,谁敢主动伸出援手?人们围成一圈,议论纷纷,指指点点闲闲的观看,就这么的无动于衷,眼睁睁的看着生命从人们的眼前一点一点的流失。

(16)、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龙应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描写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反映出其细腻的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17)、《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一二”反革命政变。

(18)、类似的还有李汉荣的《回忆父亲》、孙荪的《娘》等等,相对来说,龙应台的《目送》更似朱自清的《背影》,这两篇散文都以温柔敦厚的儒家式的文化精神克制了情感的血脉喷张,而似小河淙淙般的舒缓渗人心脾。二者均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送别场景作为描写对象,在天真质朴的娓娓叙事中流露朴素真情,可谓淡笔写离思。然而在情感的表达与时空的张力上,笔者以为,龙应台的《目送》更胜一筹。

(19)、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向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后一次的目送。

(20)、首先作为一个中国人却敢于道出咱们中国人的国民综合素质低以及人性上极为偏狭自私的弱点而感到钦佩。但是从她的字里行间也不乏看出她那浓浓赤子心和悠悠爱国情。就如她说:我爱台湾,无可救药的爱着这片我所痛恨的土地。

5、龙应台散文精选

(1)、周国平的《活出真性情》、                                             

(2)、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不容。选择其中之正义同时就意味着不正义。而且,你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着深不可测的不正义。

(3)、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d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d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4)、其声悲苦,必定含冤,所以《蜀志》里记载,杜鹃是望帝化身的。他把帝位让给能治水的鳖灵,后来想取回时,却不可得,于是化为“冤”鸟,整日哀啼。远古的蜀人,显然和今天住在海边的我一样,对杜鹃啼声的“哀而吻血”觉得无比难受,所以非得找出一个“理由”来解释他的诡谲。有了解释,所有难以理解的事情,都能以平常心看待了。

(5)、“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6)、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7)、晚上睡前和学护理的姐姐聊天,说爷爷注射杜冷丁了。

(8)、《目送》早已是广为流传,这段短文激起了多少人深藏的回忆啊。我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吧。当你经历生死,或许感觉到的不是可怕,而是无力。一种面对自然的无力感。人生就是在渐行渐远中缓缓度过,你不曾抓紧,那它就会稍纵即逝,你稍加留意,那它就会变的慢一点,好让你感受到一丝陪伴。

(9)、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0)、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11)、红酒杯,矿泉水杯,并肩而立。南瓜汤先上,然后是色拉,里头加了松子。主食是牛排,用锡纸包着,我要的四分熟。后是甜点,法国的souffle。 

(12)、她举出无数台湾社会现象来作为讨论,并以中国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释台湾政府的作为和人民的表现,其中辛辣讽刺的文笔虽遭人反对、谩骂、或密投书至政府单位。

(13)、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14)、2014年1月5日,正式卸任中国台湾文化事务主管部长。

(15)、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出生于中国台湾,毕业于堪萨斯州立大学,中国台湾女作家。1998年,创作的三部图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相继发行,在文坛和书市被称为“龙卷风”。1999年,出任中国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2008年,被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16)、《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17)、这个社会的准则就是,自己犯的错,做的事,受的伤,请找个没人的地方自己慢慢疗,好好舔。没有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有力的拥抱,请自己孤独的前行,因为所有人都将在孤独中徘徊,在孤独中寻找,在孤独中死去。

(18)、被誉为华人有力的一支笔,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其《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对大海的时候》讨论的均是台湾面对国际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的自我反省与探讨。

(19)、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20)、刘亮程散文作品(如《在新疆》、《今生今世的证据》等)、

(1)、2004年,龙应台的父亲逝世。此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父亲的离去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在感悟与悲痛间写下了散文集《目送》。《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深邃,美丽。

(2)、2004年,龙应台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与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他家族亲人,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

(3)、亲情“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目送》

(4)、投稿邮箱:358742825@qq.com

(5)、记得曾经在着名女作家三毛的作品里提到咱们有些同胞在国外出尽洋相,闹尽了笑话的一些小片段。例如:在飞机上大声的喧哗,还自以为是、如厕也不讲卫生等等小事一二。

(6)、“······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口鼻身意,无色生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7)、孩子大了,我发现独自生活的自己又回头变成一个不会烧饭做菜的人,而长大了的孩子们却成了美食家。菲利普十六岁就自己报名去上烹饪课,跟着大肚子、带着白色高筒帽的师傅学做意大利菜。十七岁,就到三星米其林法国餐厅的厨房里去打工实习,从削马铃薯皮开始,跟着马赛来的大厨学做每一种蘸酱。安德烈买各国食谱的书,土耳其、非洲菜、中国菜,都是实验项目。做菜时,用一只马表计分。什么菜配什么酒,什么酒吃什么肉,什么肉配什么香料,对两兄弟而言,是正正经经的天下一等大事。 

(8)、爱情爱情是什么?我想没有人能为你作答,只有自己去体会。或许苦涩,也许甜蜜;或许热烈,也许平淡;或许刻骨,也许淡忘。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定义,也有自己不一样的憧憬。但终,这都会回归于一个字:家。

(9)、近年来,正在发展中的家乡频频发生了纵火杀人的血案,被害者都是平时亲切熟悉的乡里人,看而闻之我心久久不能平息,悲痛万分,为什么会有如些扭曲的人性?

(10)、所以,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相对来说是比咱们强些,以致能正视自身的弱点,贡献出力量才会比咱国进步发展得快。

(11)、我们热切地期盼这一件或艰辛、或困难、或重要的事情的结束,想象着结束的那一刻就是我们幸福来临的时刻。殊不知,这一点的结束,正是下一点的开始。人生没有终点,除了那永恒的归宿。

(12)、她举出无数台湾社会现象来作为讨论,并以中国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释台湾政府的作为和人民的表现,其中辛辣讽刺的文笔虽遭人反对、谩骂、或密投书至政府单位。

(13)、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4)、啊?不是说还能坚持两三天的嘛?不是说可以缓解的吗?不是说好了再等等的吗?为什么不叫我起来,为什么没让我看后一眼,说后一句,道后一别?为什么我睡的那么死,居然那么大动静都没醒?为什么,为什么,那么快、那么匆匆······

(15)、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16)、我变得很会“有效率”做菜。食谱的书,放在爬着常青藤的窗台上,长长一排。胡萝卜蛋糕的那一页,都快磨破了;奶酪通心粉、意大利千层面那几页,用得掉了下来。我可以在十分钟内,给四个孩子──那是两个儿子加上他们不可分离的死d──端上颜色漂亮而且维他命ABCDE加淀粉质全部到位的食物。然后把孩子塞进车里,一个送去踢足球,一个带去上游泳课。中间折到图书馆借一袋儿童绘本,冲到药房买一只幼儿温度计,到水店买三大箱果汁,到邮局去取孩子的生日礼物包裹同时寄出邀请卡……然后匆匆赶回足球场接老大,回游泳池接老回家,再做晚餐。 

(17)、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18)、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19)、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

(20)、提问者的态度是诚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地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1)、更残酷的是有些肇事者为了逃避责任而回头把倒地呻吟的被害者瞄准再碾一次,这是何其残忍之举呢?现今的马路上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女人带着小孩子,更甚者是年青力壮的夫妇带着一个小孩在街上到处编着谎言骗取点小钱,

(2)、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上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3)、近年来,正在发展中的家乡频频发生了纵火杀人的血案,被害者都是平时亲切熟悉的乡里人,看而闻之我心久久不能平息,悲痛万分,为什么会有如些扭曲的人性?

(4)、“他,有时是她,时不时来一个电话,电话絮絮讲完了,你轻轻放下听筒,才觉得,这其实是个“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的电话——什么事都没有,扯东扯西,只不过想确认一下你还好,但是一句思念的话,都没有。”——《牵挂》

(5)、家是什么,这不是小学生二年级时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6)、而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车祸和工伤事故发生率在世界上是遥遥领先。这就是人们的自我意识薄弱的体现。人们哪!你到底怎么啦?诚然,我们中国人有这样致命的弱点。

(7)、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8)、确实我们国家无论是在科学、文化、教育等些方面的进度都比其他欧美国家落后许多,可咱们还是不服气,不想承认。所以就会有说你道,咱中国为何如此落后呢?还不是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呀、教育家呀等各路精英及有识人士都跑到国外去了。

(9)、我呢,有什么就吃什么。不吃也可以。一个鸡蛋多少钱,我说不上来,冰箱,多半是空的。有一次,为安德烈下面──是泡面,加上一点青菜叶子。 

(10)、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11)、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12)、过了几天,安德烈突然说:“我们一起去买菜好吗?” 

(13)、在文章里,作者的儿子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时间无形的抵挡了母亲的靠近,当作者一寸一寸目送他远行企盼他回头时,他只自顾自的离开了。

(14)、真正的朋友,不会给你锦上添花,却会为你雪中送炭;不会与你天天肆意人生,却会让你明白时间可贵;不会让你独自一人,Ta永远在你身后,在你倒下时全力支撑。这才算得上叫朋友,称兄弟。朋友就像是一壶酒,越久越醇,越醇越好。

(15)、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16)、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曾为“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 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欧洲》。 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在上海相继发行。 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17)、钱财不是那后一根稻草,无端的指责和谩骂才是,这些绝不是一个即将踏入高等学府的学子所能承受的。它终将徐玉玉摧垮。可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她想到的不应该是安慰和理解,不是宽容与和善,而感受到的却是这些恶意。我想,这大概就是这个社会日渐造成的感知吧。

(18)、当我打鸡蛋、拌面粉奶油加砂糖发粉做蛋糕时,安德烈和菲利普就坐在那矮椅子上,围着矮桌上一团新鲜可爱的湿面团,他们要把面团捏成猪牛羊马各种动物。蛋糕糊倒进模型,模型进入烤箱,拌面盆里留着一圈甜软黏腻的面糊,孩子们就抢着用小小的手指去挖,把巧克力糊绕满了手指,放进嘴里津津地吸,脸上也一片花糊。 

(19)、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20)、周国平散文作品(如《朝圣的心路》、《安静的位置》等,《妞妞日记》适合第一阶段读)、

(1)、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2)、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3)、还有很多,很快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盒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车去市场,把两个儿女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儿女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4)、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5)、也让人们的心灵逐步麻木、冷漠。人们都抱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这种明哲保身、尽量少惹麻烦来为处世之道。所以,中国人就不容易生气了。因为生气了也没用。象这类事件多得不胜枚举了。

(6)、在我们整个成长环境过程中,没有人会教我们怎么面对失败、痛苦、挫折。它不会出现在课本里,在学堂上,在大众传播中。我们所触及的教育,教给我们的是如何追求卓越,如何达到成功,如何受人瞩目,如何万人景仰。从砍樱桃树的华盛顿、悬梁刺股的孙敬、苏秦到平地起楼的比尔·盖茨,都是成功的典范。即使失败,目的也是绝地反攻,再度追求出人头地,卧薪尝胆的勾践,血洗耻辱,不被看好的马云,奋起直追,遥遥领先。

(7)、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龙应台短篇散文精辟14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