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下场精辟105条

刘基之死因

1、刘伯温后善终了吗

(1)、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

(2)、刘基一生足智多谋,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形势判断准确,思维缜密,能预测事情的发展方向。虽然他本人并非真如民间传说那样,有呼风唤雨的本事,但从他的判断和预测能力来看,料事如神并非过分的评语。他和诸葛亮一样,已经作为智慧的象征被老百姓所铭记。

(3)、“打猎时,狗撵兔子,兔子红烧了,那几只犬也烤了,鸟没了,弓也就收了,你不会不解其中的含义吧”!

(4)、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难以解释。朱元璋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而且多年来只在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埋头干活,这样一个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相对的,刘基是一个外乡人,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情的判断常常比他还要准确!

(5)、胡大海没请动刘伯温,于是朱元璋就派手下孙炎去请刘伯温,结果刘伯温还是不愿意出山,甚至回赠了一把宝剑给孙炎。孙炎完不成使命,也急眼了,于是对刘伯温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刘伯温知道再不去自己就要麻烦了,这才跟他去见了朱元璋。

(6)、这就是谋士的一个悲剧,你需要有才华和过人之处才会得到君王的信任。但是当你过于聪明,危害到了君王的地位,那么,你离死亡就不是很远了。刘伯温就是触碰到了这一点,后被杀害了。

(7)、朱元璋又对自己的“萧何”大赞一番,可是今日的“萧何”的结局可不比往日的萧何。李善长可没有汉朝的萧何圆滑和忠心,朱元璋可不比刘邦对大臣的信任。功高震主者多不幸李善长的权利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让朱元璋忌惮夜不能寐。

(8)、而刘伯温跟随朱元璋时,他已经有一定势力了,所以说,必然不是亲近的一方。

(9)、说到这里可以看出来人的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只要努力永远都不会晚,看看刘伯温50了才迎来人生的春天,才有了人生的起点,这对正在努力中的你应该是一个多么大的鼓舞!

(10)、御医开了一通药,胡惟庸看着刘伯温吃了,就满意的走了。从此,刘伯温的病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每天疼痛难忍,好像是肚子里吃了石头一样。过了几天,见到了皇帝朱元璋,就间接说了这一情况。朱元璋脸上笑嘻嘻,安慰他好好养病。刘伯温彻底明白了,胡惟庸就派人把他送回老家。刘伯温也不再找医生吃药看病,给儿子们交代后事,不久就病死在家里,一代谋臣驾鹤西去。

(11)、御厨已带来了,他们去准备着,咱们先打点野味儿,谁的弓箭好,联重重有奖”!

(12)、朱元璋不置可否,只是命令下传此文让刘伯温知晓。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也是一种胁迫,如果没有合适的反应,谋反的罪名就会临头。刘伯温于是只好赴京亲自上朝拜见朱元璋,但朱元璋又全然不过问此事,刘伯温既不能辨白,又不敢离京。不久便发病了。此时胡惟庸携带补药前来探望病情。刘基吃了胡惟庸拿来的药后,顿时感到有如拳头大小的石头般的硬物堵塞在胸口。刘基又利用空闲时间奏明了朱元璋.朱元璋依旧不过问。又过了三个月,病情更加恶化。朱元璋派人前去问候刘基,得知他已不能起床了,便让他乘坐传送公文的船返回青田家乡。

(13)、从《实录》内容看,它就相当于现代人民法院作出的两份有罪判决书,判定主犯胡惟庸投毒谋杀了刘基;从犯有陈宁等人(包括因汪、胡两案被处死之部分人);朱元璋认定汪广洋应该知道这件。同时,还附带宣判了:刘基死于中毒!

(14)、郭英、沐英、邓愈等补充并发了几句牢骚……。

(15)、朱元璋异常愤怒,他觉得李善长身为皇亲国戚,知道有人谋反、却不揭发举报,而是犹豫观望、心怀两端,就是真正的大逆不道!

(16)、公元1368年,白手起家的朱元璋登基称帝,当年的放牛娃成皇帝,老朱大封功臣,普天同庆!李善长位列众人之首,李善长“授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词条,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老朱还赐给李善长“免死铁书丹券”“尔免二死,子免一死”。

(17)、即便李善长没有举荐胡惟庸、后来没有下水,他也是死路一条,因为朱元璋的屠杀功臣政策是既定的方针。

(18)、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19)、次子刘璟,这个人比较特别,聪明。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每年都召见他,才能逐渐显现,1390年承袭了刘伯温的爵位,被任命为谷王(朱元璋第十九子)府长史。明成祖朱棣曾经和刘璟下过围棋,朱棣下不过他,说他:“你怎么不让着我点”,刘璟说:

(20)、我们都知道,在所有古代封建王朝,朱元璋的出身低,讨饭的出身,为了生活,什么都干过,当和尚,四处流浪,在父母双亲死了,都没有一块可以安身之地。这样的经历就造就了他人一般的性格,虽然也接收别人的意见,比如说创业史上中肯的建议“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慢慢积蓄力量,不做那只出头鸟,但是另一方面,他的执拗,乾纲独断也是人能及。争论了一千多年的君权相权让他直接解决掉了,直接把后一任宰相胡惟庸干掉,自己一个人身挑数职,堪称劳模。

2、刘基下场

(1)、朱元璋的心很虚、很虚。老朱虽然杀了汪、胡、陈、涂等人,并基本坐实了毒案,但毕竟“坐实”的理由很不充分。别说让他人相信,就连他自己可能也不信。于是,他一定会开动舆论机器宣传,不但与刘璟私人谈话时多次反复地讲,而且还当着宋濂、章溢、叶琛、胡深等人儿子的面讲,这就是他心虚的表现。

(2)、结果在路上听到很多老百姓的言论让他大发雷霆。原来苏州的老百姓对明朝以及朱元璋并不感冒,他们言谈中透露了对于张士诚的怀念,都称呼他为“张王”,而说起朱元璋的时候则称呼他为“老头”,这怎么能不让朱元璋生气呢。于是朱元璋回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下旨,给苏州地区的老百姓加税!

(3)、刘伯温刚到朱元璋麾下时,他没有得到朱元璋的重视,直到陈友谅的军队攻破太平时,大多数人主张逃出应天,此时刘伯温才站出来,他的主张是战而不是逃,这正符合朱元璋的心意,刘伯温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临阵脱逃,这让朱元璋很高兴。

(4)、沈万三立马就明白了,这是个聚宝盆。沈万三自从有了聚宝盆,就立马有了万贯家财。沈万三有了资本,就开始经商,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

(5)、日落三竿,桌上一片狼藉,众人也七倒八歪,但还在喝。

(6)、果不其然,在官场的黑暗潮流中起起伏伏,后干脆辞职上岸,不给你玩了,去杭州居住,美女、美酒相伴,苦中作乐。

(7)、当天,刘伯温告老还乡,朱元璋赐了他千亩良田。

(8)、众人皆笑:"诸葛"马前课"怎能与刘公"推背图"所比呢?如今已越千年了?"

(9)、  朱元璋终于亮出了杀着,他用意味深长的口气说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大凡在极度紧张后,人们的思想会放松下来,刘基也不例外,他终于犯了一次错误,这次错误却是致命的。他回答朱元璋:“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慢慢挑选吧。”

(10)、宋濂说他得了“流感”。洪武八年(1375)二月初二日,老朱召见宋濂。老宋将那天的情况以日记形式记录了下来,后此文被收到《恭题御赐文集后》中。上问:“前御史中丞刘基何日启程返乡?”答以“翌日”(即初三)。上还问了刘基能否支撑到家等情况。老宋认为老朱是以送书为名召他去询问刘基的情况,“刘基彼时患有霜露之疾”,皇上怜悯刘基为开国旧勋,御赐还乡养老。查“霜露之疾”,辞出《史记·公孙弘传》,指由风寒引起之疾病。也就是说,刘基当时得了“流感”,由流感引起老年性疾病并发死亡的概率在现代也高,何况当年的刘基否?

(11)、汉文帝对邓通老好了,给邓通钱花,还让他升官发财,后让邓通做了自己的男宠,给保养起来了。

(12)、李善长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告诉乡亲们,我不是普通人、我是开国元勋、我是有功之人、我有一般人享受不到的待遇。

(13)、即帝位后的朱元璋,心态开始发生变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所有帝王的一贯思维,只不过在朱元璋那儿更变本加厉,更刻薄寡情。本来第一个要收拾的是独揽大权的丞相李善长,因为李嫉恨刘伯温,朱元璋就选择刘伯温充当杀手。“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14)、其次,他要选对合适的人帮他废除丞相制度。刘伯温太聪明了,他有可能看出朱元璋心里想的这个计划,所以万一重用他,他就会勤勤恳恳工作,不会让朱元璋抓到把柄。但是胡惟庸这个人,资质平平,却权利欲旺盛,这就很容易被朱元璋抓到把柄,后帮他废除丞相制度。

(15)、在大明政权建立以后,朱元璋开始解决朝廷的斗争。当时朝廷内分为两个派系,一个是以李善长为主要成员的淮西集团,另一个是以刘伯温为主的浙东集团。

(16)、刘伯温根本不是朱元璋杀的,朱元璋也没有必要杀死刘伯温。刘伯温在当时是死于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集团之手,这个集团在历史上叫做淮西集团。

(17)、假如把宰相这一职务比喻成拉车的马,我害怕胡惟庸可能拉翻车啊。

(18)、因此,在朱元璋统治时期,他的功臣们十之七八都没有好下场。

(19)、这实在是很绝的一招,他明白,胡惟庸能对付他的根本原因是朱元璋,只要自己回到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让他放心,自己的性命就有。

(20)、刘基死后,他家人活动正常。假如刘基中了毒,凭他的智慧肯定很快就会知道被谁下了毒,而且在生死关头(甚至全家都处于危险时刻)肯定会有所行动,绝不会就默默“认死”。即便有千万个不能拆穿事件真相之理由(如知老胡背后有老朱,此情严重),他肯定也会跟刘琏(时年已经廿七岁)商讨出一套化解眼前危机的方案来,如至少让家人避避风头,两个儿子在什么形势下可以进京或出去做官等。可从《刘琏墓志碑》来看,在这四年半当中,刘家似乎一切都很正常。1376年夏,监察御史李铎奉旨到南田取“观象玩占”诸书,刘琏拿出藏在山洞里的书后,便毫不犹豫跟随李御史进京献书。老朱还欲留刘琏“侍朕”,但因守孝未满而辞归。皇上“赐宝钞三十贯”,“皇太子赐食,加赐宝钞五十贯。”次年七月服满,刘琏便接到考功郎任命并赴京,旋升试监察御史。又次年,再升授江西布政使右参政,进阶中奉大夫。

3、刘基之死因山河月明

(1)、李彬就这样被杀掉了。李善长被激怒了,等到朱元璋一回来,李善长积聚已久的能量爆发了出来,他煽动很多人攻击刘基。朱元璋是个明白人,并没有难为刘基。但刘基自己知道,这里是呆不下去了,于是在当年八月,他请假回了老家。临走前,正值当时朱元璋头脑发热,想把首都建在老家安徽凤阳,同时还积极准备远征北元。刘基给了朱元璋后的建议,建都凤阳是不行的,而北元还有很强的实力,轻易出兵是不妥当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又对了。

(2)、所以在利用胡惟庸打倒刘基七年以后,胡惟庸也被朱元璋诛杀。

(3)、刘基是朱元璋的重要谋士,做出过很多有益的建议,朱元璋登基之后大封功臣,只给了三位文臣爵位,刘基就是其中之得到一个诚意伯,也证明朱元璋对他的肯定。

(4)、御医开了一通药,胡惟庸看着刘伯温吃了,就满意的走了。从此,刘伯温的病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每天疼痛难忍,好像是肚子里吃了石头一样。过了几天,见到了皇帝朱元璋,就间接说了这一情况。朱元璋脸上笑嘻嘻,安慰他好好养病。刘伯温彻底明白了,胡惟庸就派人把他送回老家。刘伯温也不再找医生吃药看病,给儿子们交代后事,不久就病死在家里,一代谋臣驾鹤西去。

(5)、恰好这时候又有人检举李善长: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的使者封绩,李善长也是匿而不报。

(6)、朱元璋说过“当年萧何有馈饷之功,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李善长位列“开国六公”之首。

(7)、也许李善长家不缺少这些俸禄,但是,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惩罚,表明朱元璋已经不再袒护李善长,而是能惩罚就决不手软、而是对李善长心生怨恨了。

(8)、胡惟庸知道朱屠夫心狠手辣,他突发奇想,拉尽量多的功臣抱团取暖。他拉到了吉安侯陆仲亨、御史大夫陈宁、都督毛骧……他还想拉李善长下水。李善长可不想踩这趟浑水,他深知当时已无人能和朱老大抗衡,所以他断然拒绝了胡的请求。

(9)、此时应天府由刘伯温和李善长负责协调管理,刘伯温认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对官僚过于宽大放纵而导致的,随即下令御史(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任太史令)等弹劾违法乱纪的官员,不巧的是李善长的亲信李彬被弹劾,刘伯温不留情面上报,并将李彬斩杀在求雨的祭台旁,这明显得罪了李善长了。朱元璋回朝后,因为求雨十天了还没有下雨,惹得朱元璋大怒,李善长趁机发难弹劾刘伯温,跟从弹劾的有很多官员。(李善长、刘伯温、朱元璋剧照)

(10)、守猎开始了,众人毫无队形的乱冲一通,除了几只野兔,并没有太大的收获。

(11)、因此,在功劳并非高的前提之下,刘伯温又是一个文臣,因此在直接的官爵方面,他不会有太高的位次。

(12)、朱元璋很佩服地看了刘基一眼,这是个精明的人啊!

(13)、日上三杆时,在二楼赌桌掷骰子的常茂突然指着远方喊道:

(14)、汪胡两案发前,世上没有中毒之说。从刘基去世到汪胡案发,中间约有四年半时间,均未发现有刘基中毒的任何信息记载,在《太祖实录》里甚至连名字都没提到过一次。

(15)、许负有一次去见汉文帝,给汉文帝看命,正好这时候,他的男宠邓通来拜见汉文帝,于是汉文帝就让许负给邓通也看看相,许负看了一眼邓通,斩钉截铁的说道,未来邓通会饿死。

(16)、胡惟庸案发生在朱元璋执政中期,此时他不得不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与他的冷酷权谋相比,太子朱标显得文弱不经。

(17)、李善长在胡惟庸案后暂时侥幸逃脱,但随后又连续犯了两个大错。

(18)、朱元璋觉得问题挺严重的,李善长人老心不老,而且倚老卖老,念念不忘当年的功劳,还在试探部下的忠心,还有东山再起的野心啊!

(19)、刚刚确立婚姻关系的时候,临安公主遵从妇道、尊重李家。李善长家庭因为受到皇家恩宠,势力十分显赫,当时全国上下对李家羡慕不已。

(20)、刘璟死在朱棣手里的原因很简单,他和朱棣的政见一直不合,两人一直有矛盾。刘璟和朱棣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三点。

4、刘伯温真实死因

(1)、起初,刘伯温曾经上书说,瓯、括间有一块叫谈洋的空地,南抵福建,是盐盗的集散地,请设立巡检司加以弹压。碰巧判军在这里叛乱,地方官吏害怕上司切责,按下不报。刘伯温就叫自己的长子刘琏上奏这件事。

(2)、当时天下大旱,刘仙人又奏请处理滞狱,朱元璋便令他去平定,朱院长刚批示完毕就大雨如注。朱院长望着倾盆大雨若有所思--这老刘颇通天意啊!刘基趁机要求订立法制,避免滥杀无辜。朱院长同意,没多久《大明律》颁布。

(3)、当大家都在张望时,桌上的银子被他搂到了坏里。

(4)、汉文帝着急啊,他是皇帝啊,爬不上天庭意味着啥啊?那可是跌落凡尘啊,越想越着急,越着急越上不去,就在这个危急时刻,一只宫廷的船只飞来,上面有一个黄头水手,这名水手来到汉文帝身边,用双手举起汉文帝,汉文帝一用力,直达天庭。

(5)、这一天,朱元璋单独找刘基谈话。双方以拉家常开始了谈话,就在气氛渐趋融洽时,朱元璋突然变换了脸色,以严肃的口气问刘基,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

(6)、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7)、这一天,太子来看望父亲,汉文帝突然就想到了一个问题,儿子能不能和邓通一样呢?于是让太子给自己吸允伤口,太子硬着头皮吸了几口,脸色很难看,汉文帝一看,很不满意,觉得太子还不如邓通对自己好。

(8)、成祖起用解缙恃才傲物,愤世嫉俗,得罪了很多人。八年后,太祖朱元璋去世,就被人找个借口贬到了边远的河州地区(甘肃兰州)担任卫吏,实在是受不了边关之苦,写信告知董伦:不耐寒暑,复多疾病。在时任礼部侍郎的董伦帮助下,解缙才调回南京。可见大才子“吃了一堑”,有了一点点变化。

(9)、洪武十三年正月初二日,《实录》:“甲午,御史中丞涂节,告左丞相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等谋反及前毒杀诚意伯刘基事。命廷臣审录,上时自临问之。初,自杨宪诛,惟庸总中书之政,以上信任之重也。专肆威福,生杀黜陟,有不奏而行……。诚意伯刘基,亦尝为上言,惟庸奸恣不可用。惟庸知之,由是怨恨基。及基病,诏惟庸视之,惟庸扶医往,以毒中之,基竟死,时八年正月也。上以基病久,不疑。……朕不负惟庸辈,何得至是!命群臣更讯。惟庸辞穷,不能隐,遂吐实。”

(10)、刘基回到京城后,蓝玉不会放过他的原因,还是他向朱元璋以前,所提出的削掉这些将军兵权的建议,这些将军害怕他再次提起,就必须让刘基死掉,蓝玉首当其冲,蓝玉多次向朱元璋弹劾刘基要谋反,每一次朱元璋都对刘基做了处罚,朱元璋不相信刘基一个文官有谋反的实力,所以处罚都不太重,严重的一次是罚了刘基几个月的俸禄,刘基不得不靠卖自己的字画才能生存。

(11)、刘基是浙江人,考中了元朝的进士,做过官。而朱元璋和他的亲信都是来自社会底层的贫贱者,李善长虽然有文化,也是落魄文人,都无法和刘基相比。

(12)、刘璟曾和朱棣下棋。当时刘璟的棋风彪悍,朱棣下不赢,就说:“卿不少让耶?”朱棣这个话,其实也是在试探刘璟,希望刘璟能够站在他那一边。毕竟刘璟只要表示让他,就是尊重他的表现。但是刘璟毫不相让,说:“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刘璟表示自己要坚持原则,这让朱棣再一次不高兴。

(13)、“刘哥,他们都完了,谢谢你救了俺一命。不过,老弟有一事不明,您怎么看出来的,难不成你真胜过孔明”?

(14)、于是,一个由御史中丞涂节首编的、经大臣反复审理的、老胡不能隐而吐实的、老朱亲自操控并定调的大谎言就制造出来了。

(15)、根正苗红的,必然是朱元璋的淮西旧部,包括李善长、常遇春、徐达等等,在朱元璋不起眼的时候就相伴左右,立下了赫赫功劳。

(16)、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记载,我认为这是朱元璋想让刘伯温死,而假借胡惟庸之手,病情这么严重了,为什么不再请人诊断,服用新药,回到家乡也不服药,从这一点看刘伯温大概已经知道有人要他死,而这个人是朱元璋。

(17)、朱院长迷信,听后就剥夺刘基的俸禄,刘基大惊,慌忙赴京谢罪,不敢私自回家。看看,这老头,也是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如果当初以自己的德望,留在京城做丞相,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发生!

(18)、后来朱元璋微服私访,就到苏州,遇到一位老婆婆,朱元璋就问:“张士诚在苏州割据的时候,对你们苏州人怎么样啊?”老太太一脸真诚的回答说:“当年大明皇帝(朱元璋)一统天下,张王(张士诚)自知不是对手,于是主动投降,让我们苏州百姓没有遭受战乱兵戈之苦,我们苏州人都对张王感恩戴德!”

(19)、朱元璋对待商人的政策是比较残忍的,很多商人遭遇流放,妻离子散,家产抄没。当时的商人巨富之中,沈万三家业大,财产多,名气大。人们就将商人的遭遇集中到沈万三身上,沈万三的身上浓缩了当时商人悲惨的命运,

(20)、刘璟这样做,让朱元璋很高兴,却让朱棣很不高兴。因为朱棣想继位,刘璟那样做,不就是做给他看的吗?

5、刘伯温死后朱元璋为何哭了

(1)、朱元璋灭了张士诚之后,就报复苏州一带的百姓为他们制订了沉重税赋。在1393年,仅苏州一地就得全年交纳281万石粮米,这就是帝国2940万石全部土地赋税的5%。这样是太不平等了:苏州仅占帝国登记在册的耕地的1/

(2)、想想刘伯温父子一生。为了朱家江山,可谓同样的忠心耿耿。不过后都没落得好下场,实在也是可悲可叹。

(3)、他通读汉代外戚干政、唐代宦官乱权的历史,直到将胡惟庸放纵得骄奢谋反,才动起刀子。

(4)、刘基精通星象之学,性格刚正严明,自视甚高,这些都让别人不太舒服。而且他是外省人,很难融入朱元璋的核心圈子。

(5)、刘璟是刘伯温的次子。刘伯温去世后,朱元璋本来想要把刘伯温的爵位传给刘璟(当时刘伯温的长子已去世),不过刘璟却说应该让哥哥的长子来继承。刘璟做的这件事,让朱元璋高兴。因为朱元璋也想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所以对刘璟大加赞赏。封他为閤门使,让他随侍左右,并让他揪百官的错。而刘璟也以刚直不阿出名。(后来南明福王追谥为“刚节”,就是证明)。

(6)、胡惟庸的相权独揽和朱元璋的皇权独揽不断冲突,为自保胡惟庸拉上了越来越多的功臣,他想捎上的还是有两张免死铁券的李善长。

(7)、随着箭雨齐发,树上的鸟死走逃亡伤,没剩下一只。

(8)、洪武二十三年六月初七日。见奏。闻刘伯温在这里时,胡家结d,只是老子说不倒,圣旨,你父兄做一世好人,都停停当当的了。你父亲吃胡家下了蛊药,哥也吃他害了。你老子虽然吃些苦么,你如今恰光荣。

(9)、他说出了第三个人选:“胡惟庸如何?”刘基松了口气,说出了他一生中准确的判断:“胡惟庸现在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会摆脱牛犁的束缚!”说完这句话,刘基知道考验已经过去了,但他错了,下一个问题才是致命的。

(10)、于是,朱元璋再次下诏处罚刘基,官都没了,还罚什么呢?朱元璋有办法,他扣除了刘基的退休金。

(11)、也是服气刘伯温的华丽转身,原来是镇压起义,现在又帮助起义军。当不了你的朋友,就做你的敌人!哈哈!好一个刘伯温。

(12)、胡惟庸的家奴丁斌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和胡惟庸密谋造反,李存义父子被逮捕审讯,供词牵出李善长。还供出胡惟庸派李存义劝说李善长时,李善长叹道:“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也作证李善长和胡惟庸谋反。

(13)、当时太白金星在紫微垣出现。对于星宿中国是早研究的国家之早在远古时候中国就有了对星宿的定义,并且有早的天文官。刘伯温自幼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所不通,而“尤精象纬之学”。

(14)、他的亲信丁斌因犯法被流放,李善长竟然以有罪之身、不避嫌疑、替丁斌求情!朱元璋嗅觉灵敏,他怀疑丁斌掌握了李善长的秘密,于是把丁斌关在监狱里日夜拷打。丁斌供认了李存义和胡惟庸共同谋反的细节。朱元璋抓回了李存义,李存义供出了哥哥“汝等自为之"的话语。

(15)、由于多年以来,一直帮助朱元璋供应军粮,功劳很大,朱元璋册封李善长为韩国公,享受年禄4000担,而且子孙世袭;特别的是,朱元璋授予李善长铁券,李善长本人可以免死两次,他的儿子可以免死一次。

(16)、沈万三觉得做的还不够好,想自己出钱,替皇帝犒劳三军。这一下就惹怒了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一个贱民奸商犒劳三军,是个犯上作乱的草民,应该杀了他。”

(17)、这句话说得不合适,自居丞相之才不说,还说出所谓嫉恶如仇的话,如刘基所说,谁是恶呢?

(18)、他一直称呼朱棣是“殿下”,还说朱棣是“篡位”,因此,朱棣把他打入大牢。终,倔强的刘璟在狱中自杀。

(19)、这一天,朱元璋单独找刘基谈话。双方以拉家常开始,就在气氛渐趋融洽时,朱元璋突然变换了脸色,以严肃的口气问刘基: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

(20)、23岁的刘伯温考中进士,如此年轻成为学霸,前途一片光明,老师郑复初对他父亲说:“此子必高公之门矣!”秘书监揭曼硕对人说:“此魏徵之流,而英特过之,将来济时器也。”

(1)、刘伯温没动,一直坐在一块石头上冷冷的瞧着,因为他知道,这附近哪有什么猎物,也就是野兔和树上的鸟。他又瞧了瞧这座“庆功楼”,突然,浑身激灵灵打了个冷战。

(2)、李祺迎娶临安公主进门一个月后,发生了轰动朝野的大事。

(3)、不过,刘伯温虽才华盖世,胸有韬略,却不是政治家。如果他专注于学问,成就必定会不逊于任何一代宗师。但他是性情中人,决不会为逃避乱世纷争,躲起来一门心思做个人研究。而且他心地至诚,性格正直刚烈,嫉恶如仇,天下太平之后,也根本不适合混迹于官场,这一点他自己也明白。洪武三年,朱元璋欲任命他为丞相,刘伯温的回答是:“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可惜,一入侯门深如海,已没有了退出的余地了。

(4)、当时淮西集团的李善长被引为第一功臣,封为韩国公。而刘伯温虽然也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只被封为诚意伯,而且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低的。其实朱元璋这样封,是因为他自己是一个乡土观念很强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而且一直勤勤恳恳的工作,而刘伯温只是一个外人。

(5)、作为具的三大文臣,仍不知收敛和低调,直接被朱元璋当成首批需要剪除的目标,不仅不得善终,还由此牵连家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刘基下场精辟1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