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懂百科托尔斯泰精辟117条

托尔斯泰简介图片

1、托尔斯泰生平介绍简介视频

(1)、师:这只是你们的主观判断,到底是不是还要等读了文章才知道,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课文,读完后老师要提四个问题,大家要抢答哦。 

(2)、托尔斯泰跟他哥哥一块在高加索、在塞瓦斯托波尔打过仗,他根据亲身经历写出的战争小说引起轰动,真正给他带来名声的作品是《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一部战争小说集。

(3)、    他创造了史诗体小说。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他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像生活那样无始无终。

(4)、https://regnum.ru/news/cultura/28038html

(5)、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时,我开门见山地介绍了托尔斯泰的生平,侧重对托尔斯泰的信仰和理想、创作成就以及他人的评价进行说明。介绍时特意隐去了托尔斯泰的名字,让学生猜老师介绍的人是谁,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托尔斯泰的了解,另一方面激起了学生的“听”趣。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环节:(1)想象托翁样貌。让学生想象贵族出身的大文豪托尔斯泰会长成什么样子。(2)到文本中求证想象。这样又激起了学生的“读”趣。这两个环节的设置既直接进入了文本,又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使他们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这个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任何以教师个人的阅读体验为切入点的教学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在双边或多边对话中,话语权不是仅仅掌握在教师手中的。 

(6)、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1岁半丧母,10岁丧父,他由家里的亲戚抚养成人。他不专心学业,痴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对道德哲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前往高加索当兵。1852年他参加了一场战斗,表现勇敢,且发表了小说《童年》。

(7)、(师生活动:简析两个句子“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重点品读“皱似树皮”“森林般”。)

(8)、大量的日记和书信,几乎占他的文学遗产的二分之一。日记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断进行探索的心灵的纪录,也是锻炼写作、通过自身研究人的内心生活秘密的手段。象《昨天的故事》(1851)那样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记扩充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9)、生10:还有,“似灌木丛的眉毛”也是比喻。

(10)、(犀利、饱含感情、具有威力、洞察力强、锐利……)

(11)、    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12)、师:谁先来?凡是自己主动要讲的,一定是十分精彩的,能给别人以惊喜的。讲得好的请记点下来,这是学习大的收获。好,你先来。

(13)、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时,我开门见山地介绍了托尔斯泰的生平,侧重对托尔斯泰的信仰和理想、创作成就以及他人的评价进行说明。介绍时特意隐去了托尔斯泰的名字,让学生猜老师介绍的人是谁,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托尔斯泰的了解,另一方面激起了学生的“听”趣。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环节:(1)想象托翁样貌。让学生想象贵族出身的大文豪托尔斯泰会长成什么样子。(2)到文本中求证想象。这样又激起了学生的“读”趣。这两个环节的设置既直接进入了文本,又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使他们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这个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任何以教师个人的阅读体验为切入点的教学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在双边或多边对话中,话语权不是仅仅掌握在教师手中的。

(14)、师:茨威格连用四个词语来形容,这些词在语体色彩上是贬义还是褒义(贬义),其中哪个词贬义色彩浓(粗鄙),谁能解释一下这个词的意思(粗俗鄙陋),仅仅是形容外貌吗?(不是,还有言行举止)能用这个词来随便形容一个人吗?(不能)即使是一个普通人都不能随便用粗鄙来形容,作者竟然用来形容一位文学大师。老师突然很好奇托尔斯泰到底长得是有多丑?怎么丑?4组轮读第1-4段,找出具体的语句来谈谈作者怎样直接描写托尔斯泰的丑。

(15)、生:人的高贵在于心灵。永远的天才灵魂——可见茨威格是理解托尔斯泰的。师:不仅是喜爱,更是敬爱,他们是知音!

(16)、(师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品析其中的一个句子,然后交流。教师补充点拨,联系托尔斯泰的作品。) 

(17)、生:经常参加上流社会的聚会,会把自己打扮得很绅士,然后每天去参加酒会什么的,他有自己大大的庄园,会和其他人一起玩乐,做上流社会人做的事情,也许会有自己的跑车之类的流行东西。 

(18)、师:已经有同学发现老师在抖包袱了。茨威格不是没有写眼睛,只是在前五段没有写,他后面用了整整四个段落来写这双眼睛。我们来看下面的课文。

(19)、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钦佩。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20)、生5:不拘小节的灵魂。第4段“你假如不明真相,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农中间的列夫是个有地位有钱财的人。”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代文豪,有地位有钱财,却坐在老农的中间,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

2、秒懂百科托尔斯泰

(1)、生3:第6段:“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入木三分”一词可见托尔斯泰的目光锐利。

(2)、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

(3)、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长什么样,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托尔斯泰认为,在婚姻中,女人应想方设法使男人幸福。索菲娅为取悦托尔斯泰,不仅操持大量家务,还负责整个庄园的财务。

(5)、生:不一样,很普通的一个人,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英俊潇洒。

(6)、索菲亚为托尔斯泰养育了13个孩子,其中5个不幸夭折。在生第六个孩子时,医生劝告索菲亚,说她身体虚弱,不可再生育,否则母婴均有性命之危。索菲亚听罢,欲放弃继续生育。

(7)、师:这只是你们的主观判断,到底是不是还要等读了文章才知道,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课文,读完后老师要提四个问题,大家要抢答哦。

(8)、生:我没有见过猪腰子,但是听人说看看赵本山的脸就可以了,今天一看,果然不假,而且是一个风干了一年的老猪腰子。

(9)、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还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托尔斯泰于1902年至1906年间每年均获得多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于1901年、1902年和1909年多次获得诺贝和平奖提名,而他从未获奖也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的巨大争议之一。

(10)、生:“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集中在他的眼睛里。”

(11)、师:已经有同学发现老师在抖包袱了。茨威格不是没有写眼睛,只是在前五段没有写,他后面用了整整四个段落来写这双眼睛。我们来看下面的课文。 

(12)、生7:这个小屋不是他工作的地方,也是指列夫·托尔斯泰。

(13)、师:我们看到,用了修辞和不用修辞在表达效果上是明显不同的。如把“皱似树皮”去掉,便成了“遮住了黝黑脸膛”,没有原句形象生动。可见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很值得我们在写作时运用。老师的电脑里有三张名人的照片,我们不妨现在就做一下这方面的练习,好不好?

(14)、但是,这三部作品依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他的创作中就像一次三级跳,情节是从历史写到家庭,再写到个人的精神层面的生活,如果说托尔斯泰的写作从思想层面说是一个飞跃的话,这更好构成一个三级跳;这三部作品又像一个三足鼎立的东西,三部作品像三块巨大的基石,托尔斯泰小说艺术的宏伟的艺术大厦就建立在这三部作品之上,因此,我们也不妨把它们看成是一部独特的三部曲。

(15)、生:还有比喻成鞋拔子的,我看也是一个用了多年的旧鞋拔子,失去了当初的光泽和亮度,显然已有岁月磨损的痕迹。

(16)、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美的、给人印象深刻的、感人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17)、除此之外,他还和俄国另一位大文豪普希金有着血缘关系。托尔斯泰成年后继承了伯爵的头衔,拥有了至少一万六千英亩的土地和300多名奴隶,以及巨大的家族声望和人脉关系。

(18)、师:他讨厌自己。这位同学读懂了托尔斯泰幽默的自嘲,齐读一遍,体会一下。

(19)、我在莫斯科语言大学进修时,住的宿舍就在托尔斯泰故居对面,我后来写过一篇文章《在莫斯科与托尔斯泰做邻居》。

(20)、师:那么托尔斯泰因为有了这双眼睛会有什么大的改变吗?英俊了?潇洒了?绅士了?有了贵族的威仪了? 

3、托尔斯泰简介图片大全

(1)、其作品多达45卷。名著还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戏剧《黑暗的势力》(1886)和若干短篇小说和评论。

(2)、师(停顿):你朗诵一遍。注意提示,喜爱地读,轻快愉悦地读,仿佛你已触摸到这一个灵魂——要轻一点,太响的话灵魂就被吓跑了。

(3)、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4)、生1:第3段:“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列夫·托尔斯泰他可以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5)、(教师多媒体展示课件。课件每点击一下就出现托尔斯泰相貌的一部分,按照图像出现顺序,老师解说:泡沫般的鬈发;滔滔白浪般的大胡子;树根样的眉毛;树柴样的额头;宽宽的、仿佛被人打塌了鼻梁的狮子鼻。课件特点:没有眼睛。) 

(6)、师:丰富而巧妙的比喻显示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化抽象为形象。我改的文字虽然简洁了,但是味道也没了,读去像白开水。而作家的语言就是醇厚的茶,是浓烈的酒。

(7)、师:好,这是托尔斯泰给我们的很吓人的印象。其实我们能有这个印象,是因为茨威格并没有美化托翁的相貌,反而他还评述了一下。托尔斯泰的形貌通常情况下留给人们的都是什么样的印象呢?文中有一句话,哪位同学能找出来?

(8)、生:前面是贬斥,是充满了憎恶的,描写眼睛呢,是充满赞美和喜爱的。

(9)、师:这几个词语用来评价一个人的相貌,在语体色彩上是褒义还是贬义? 

(10)、师:回来写了一篇文章,又成了世界散文名篇——《世间美的坟墓》。

(11)、《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12)、师:说得很好,因此老师感到托尔斯泰的目光像豹子一样有神采,尖锐犀利。 

(13)、生:因为当我们注视这双眼睛的时候,能看到他的才华、他的天赋,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14)、师:托尔斯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结合课文第1—5段的词句和细节说说。

(15)、托尔斯泰从1856年开始想写关于十二月d人的小说,在1860至1861年间写了开头3章(1884年发表;1877至1879年曾再用这个题材写了一些片断,但与原来的构思毫无联系)。他的注意力渐渐转移到关于1812年卫国战争的《战争与和平》(1866~1869)。

(16)、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应该知道老师介绍的是谁了吧?

(17)、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18)、生6:从第8自然段“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充满力量,坚硬无比的灵魂。

(19)、生:见之前和见之后的心理落差(怎么样的落差)

(20)、长春版教材选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傻瓜》。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意蕴深奥。它采用俄罗斯民间口头文学的叙事方式,讲了一个傻瓜变成的过程。而听者要思考的是傻瓜是如何变成的,在傻瓜变成的背后,作者揭示了什么、批判了什么。在反复研读课文之后,我发现文中有三个词语很关键:傻瓜、、唬。便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4、一分钟了解托尔斯泰

(1)、生:“卷起的滔滔白浪般的大胡子”。胡子很多,卷起来了,不太整洁。 

(2)、师:很高兴我们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已经从外表逐渐走向内心,这让我们明白了人的高贵不在于相貌而在于灵魂。虽然我们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但却是个很好的开始,老师有个建议,让我们阅读大师,走进经典: 

(3)、师:怎么样?茨威格描写的托尔斯泰和大家想象中的一样吗?老师采访一下刚才发言的两位同学。

(4)、师:粗鄙啊,这样一个人,真丑!我们读到了一个丑陋的托尔斯泰。

(5)、这段时间他继续分析自己的成长历程,写成《少年》和《青年》成为研究他思想成长的重要资料。并将自己的战争经历写成《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发表之后很受欢迎,他开始在文学界小有名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都对他抱有很高希望。

(6)、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7)、师:还是回到这本书当中,课文是第一章,后一章的尾声中有这么一段:(屏显)

(8)、1828年9月9日,托尔斯泰出生于俄国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伯爵家庭,古往今来所有的作家中,托尔斯泰是货真价实的贵族子弟。

(9)、托尔斯泰卷秩浩繁的长篇小说。场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称为“世界上伟大的小说”,成就非凡。《战争与和平》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伟大的小说”。,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

(10)、怎么写:先抑后扬,多种修辞手法,铺排和渲染

(11)、索菲亚的罗曼史无疾而终,她觉得再也得不到托尔斯泰的信任。确实,托尔斯泰与索菲亚晚年争吵不断。索菲亚反对托尔斯泰放弃著作版权,她质问托尔斯泰:没有版权收入,如何养活他们那一大堆孩子?但托尔斯泰不仅不理会她,反而与他的男学生切尔特科夫发生恋情。

(12)、师: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什么来?注意从词句里面去抠,去细读,意思就很丰厚了。

(13)、 电子信箱:1790347092@qq.com 

(14)、他不专心学业,痴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对道德哲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15)、虽然出生在贵族家庭,但是他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1岁半母亲去世,10岁父亲去世,失去双亲的他只能投靠亲戚,由亲戚抚养成人。

(16)、生2:第4段的第一句话。这里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代文豪,但是他却住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的简陋归宿里。

(17)、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钦佩。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18)、生:赵本山的脑袋形状也很特别,几乎是方形,从形状上看,分不出上和下来。

(19)、师:真正的托尔斯泰我们已经无缘得见,我们只能通过茨威格的文字描绘去证实我们的想法了。

(20)、我们能十分肯定地说,他的这段思绪一定是托尔斯泰本人的思绪,就是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这个想法跟安德烈初想建立功名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所谓辩证法就是否定之否定,安德烈这个人物也经过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发展,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托尔斯泰笔下的心灵的辩证法。

5、托尔斯泰 照片

(1)、(多媒体展示:我从这几句话中读出来,这是一双的眼睛。)

(2)、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思想家,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他在小说、人物传记、短论和诗歌方面均有杰出的成就。他是托尔斯泰的精神继承人。

(3)、也就是说,《战争与和平》无论是战争的内容,还是和平的贵族生活的内容,在这之前他都写过好的作品,这让他写起《战争与和平》来就得心应手,等于他把之前十多年的创作,通过这一部长篇小说进行了一个总结。

(4)、图片均来自网络资料图 | 平台转载需授权,违者申诉

(5)、我在俄国也听到这样一个说法,托尔斯泰选四个家族,也是要保持一个好坏贵族的比例问题,他在作品中需要写到所谓的坏人,也就是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有些人是英雄,有些人是狗熊,他就写了一个狗熊的家族,库拉金家族,如果他只写两个家族,一个家族好,一个家族坏,这个比例似乎不足以体现出俄罗斯民族整体上的正面气概,结果,托尔斯泰就写了四个家族,另外三个家族都是崇尚英雄主义,都是爱国的。

(6)、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老师觉得在这几段文字中,有几个句子可以让我们直接看到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

(7)、直到二十五六岁,托尔斯泰也无法控制欲望,因为他的激情和习惯已融为一体。69岁时,他还时常回味激情荡漾的青春,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8)、作者的调性越来越暗淡,写作的节奏越来越慢,《战争与和平》120万字,四大卷只写了六年,《安娜·卡列尼娜》的篇幅只是它的1/却写了四年,后面《复活》的篇幅只是它的1/反而写了10年。你会觉得这个作家越写越苦,越写越慢,按说作家到了60岁时,写作的技巧已经炉火纯青,反倒越写越慢,因为这中间注入了更多思想的东西,他每写一个字可能都是把它作为一种思想的砝码,一种人生思考的结晶,不像三四十岁写作的时候一泻而下,很忘我地、很轻松地去写作。

(9)、师:他的目光不是目光,是刀剑,是激光。很好,抓的角度好。还有吗?我喜欢听听更多同学的声音。

(10)、我想此时我应该随着作者的描写让托尔斯泰这双具有特色的眼睛回到他的面庞上去。

(11)、(多媒体展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 

(12)、我思考的一个结果就是,我们要尝试读出自己来。其实对每个文学作品的阅读,肯定不完全是为了解一个故事,也可能不完全是了解托尔斯泰具体的写作笔法。其实,我们是在通过对这三部作品的阅读来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我们又通过对托尔斯泰的了解来更多地了解自己,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学观是什么样的,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是什么样的,也就是,我们是要通过对托尔斯泰这三部作品的理解来理解我们自己。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真正步入这三部作品的一个路径。

(13)、生: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粗鄙。 

(14)、1873年到1877年,托尔斯泰完成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称“《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坛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白璧无瑕的艺术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15)、代表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16)、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从来是文科教学的大毛病。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的瞎读,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当时叶圣陶与夏丏尊合编《国文百八篇》,指导思想就在于“定目标”,按“目标”选文,按“目标”编文。“依我们的信念,国文科和别的学科性质不同,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因此,我们主张把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讨究。”这两段话包含了一个重要内容,即语文教本的目标之一应重在对文本形式的探究。教材中的课文是编者根据文章的特点选编的,或考虑到文本的文体特点,或考虑到单元主题特点,或考虑到语文知识能力特点等。如果从文本形式这个层面去看待文本的话,我以为文体特点是重要的。从文体特点出发寻找进入文本的切入点,就有了明确的指向性,但这并不是说要一味强调文体知识教学。近年来,教材的编排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有的以文体来划分教学单元,有的以人文素养来划分主题单元,有的甚至打乱以单元为序列的模式,将编排授课序列的权利交给教师,这实际上弱化了文体意识。但弱化不等于完全否定,从文本的文体特点入手,找寻教学的切入点,是对文体知识良性的、动态的、积极的渗透。如教学《小石潭记》,可抓住作者一“乐”一“忧”的情绪变化,理解他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的孤凄悲凉的心境。小说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切入,散文可以从情景交融、象征手法等角度切入,现代诗歌可以从意象解读、朗诵品美等方面切入。

(17)、托尔斯泰与索菲亚相识一周后便举行婚礼。索菲亚在教堂婚礼上头戴花冠,却满眼含泪。此情此景,众人不解,只有托尔斯泰心里明白。原来,在婚礼前夜,托尔斯泰强迫索菲亚读了他的日记,索菲娅读罢,觉得托尔斯泰与其他女性的交往淫荡猥琐,不堪入目,日记让她觉得恐惧和恶心。

(18)、师(沉重而缓慢):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1910年10月28日,在夜色的隐蔽下,一辆马车载着一位83岁的老人,逃出庄园,逃向茫茫苍天……十天后,托尔斯泰死在一个小火车站,像一个真正的流浪汉!

(19)、师:说得很好,因此老师感到托尔斯泰的目光像豹子一样有神采,尖锐犀利。

(20)、在托尔斯泰这里就遇到一个问题,因为每个作家只能选一本,到底选他这三部长篇小说中的哪一本呢?这个问题讨论了很长时间,参考了网上的投票、国家图书馆的读者借阅量,还征询作家和学者的意见。后选的还是《战争与和平》,总觉得这部作品更有代表性一些。另外,它毕竟是托尔斯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俄国第一部赢得全欧洲、全世界声誉的长篇小说。

(1)、师:记得你刚才说托尔斯泰应该没有大胡子,托尔斯泰留胡子了吗?

(2)、《童年·少年·青年》一书则是他的半自传体小说,其中的童年写于1851年,当时托尔斯泰年仅23岁,但这初试啼声之作却立刻赢得包括屠格涅夫在内的作家大为激赏,在俄国《当代杂志》发表后,托氏因此一举成名,奠立在文坛的地位。

(3)、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文学大师。这对我们理解课文必要,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地听。

(4)、在英国就学时就喜爱托尔斯泰的甘地大为震动,于1909年开始与托翁书信交往,直到第二年托翁逝世。深受托翁感染的甘地在南非工作期间,建立了托尔斯泰农场,接受了“勿以暴抗恶”的思想,被罗曼·罗兰诩为“托翁圣火的传人”。

(5)、师:失调、崎岖、平庸、粗鄙等等,总而言之,外形丑陋。

(6)、师:真是不敢相信,于是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他看到了什么?

(7)、托尔斯泰感到“一种可怕的东西”,认为那是死神在追赶他、纠缠他,慌乱之中他收拾东西逃离了这里。这就是所谓的“阿尔扎马斯的恐怖”。这次经历加深了托尔斯泰对社会苦难和个人生死的思考。作为流淌着古老血统的真正的贵族,他清楚贵族的生活有多么奢华无度,清楚这种安逸是建立在对别人的压榨和痛苦之上,同样清楚解放农奴是时代发展的趋势,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处于变革的前夕。

(8)、把这两部作品做这样题材上、风格上的对立,其实还是一种比较幼稚的方法。《战争与和平》中“和平”的生活占有很大一部分,这个“和平”就是贵族的生活,其实《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贵族生活这个分支的一种延续。《安娜·卡列尼娜》又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安娜·卡列尼娜》发表以后,他就认为这部小说首先是一部“社会小说”,而不认为它是一部爱情小说。也就是说,对一部长篇小说的定性恐怕不能仅仅看它的情节和内容,也要看到和它那个时代的关系,也要看到和它之前和之后作品的关系。所以,《安娜·卡列尼娜》的重要性就在于,即便在托尔斯泰这三部长篇小说中,它也是一部承前启后的作品。

(9)、(生套用句式,谈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

(10)、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1)、师:不是老师要用这个词骂人,这是屠格涅夫一篇散文诗的题目。有了解屠格涅夫的同学吗?

(12)、师: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赞美托尔斯泰的灵魂,谁能找出来?

(13)、生:当一个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大文豪为国民大众的利益去挑战强权、揭露黑暗与丑恶时,他的自身生活和个人利益一定会受到影响。他不仅失去了财产,甚至差点失去生命。比如妻子和他分家、差一点被流放、被开除教籍,等等。

(14)、师:我们想象中的托尔斯泰有共性,潇洒、高贵,是个绅士,有贵族的生活方式,甚至还有跑车。

(15)、在莫斯科,他们住的房子也是很平常,因为托尔斯泰不想买特别豪华的房子,而是安家在平民区。在这幢房子里,他又挑了僻静的、光线阴暗的、天花板低的一间做他的书房。 

(16)、两个既相互对应又相互关照的主题,三个主角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四个家族对生活、对战争的不同态度及其互动联系,这三个层面的东西放到一块就构成了作品的经纬,互相之间交叉来交叉去,这部作品就显得很厚重了。

(17)、生4:第2段:“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这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描写,给人留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象,又让人产生很多的想象。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秒懂百科托尔斯泰精辟11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