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形容托尔斯泰的一生
1、一句话概括托尔斯泰的一生
(1)、1854年,托尔斯泰离开高加索,前往克里米亚,参加了保卫塞瓦斯托波尔的战役。他作战英雄,奋不顾身,险些牺牲。在战争中,他亲临感受到了士兵的爱国热忱,写下了三篇有关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的特写,作家如实地描写了战地的情景,开创了俄罗斯文学描写战争的現实主义传统。作家既写了战争的外部现象,又写了战争中人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俄罗斯人民崇高的爱国热情和无穷的精神力量。
(2)、 阴影也是五彩斑斓(或者魅力)人生中的一方面,人生中因为有了这些阴影才更精彩,正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无穷风景在险峰”、“过程的艰苦才更能领略结果的幸福滋味”等。
(3)、颔首低眉(hàn) 侏儒(zhū) 尴尬(ɡānɡà)
(4)、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传记《三作家》《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他的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描摹,被公认为世界上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之一。
(5)、C.法院开庭了,人们正襟危坐,他们紧张下一刻将发生什么。
(6)、师:这个坟墓太普通了,普通得就像托尔斯泰的什么?
(7)、《美丽的颜色》运用了大量的生活细节和环境描写,将居里夫妇生活的环境和发现镭的过程写的淋漓尽致,感受到科学发现的艰辛,领略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
(8)、从佛罗伦萨到米兰,从米兰再到罗马、巴黎,达·芬奇的艺术之旅遍布于这些浪漫之都,他时而在画布上晕染着油彩,时而用刀斧锤凿雕刻;有时钟情于研究飞行器,有时又热情地投身于建筑。几乎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向达·芬奇敞开了一扇畅通无阻的大门,尽管通向这扇大门的道路上遍布荆棘。
(9)、师:啊,读出了另外一种味道,划一下关键词语“幽默”、“自嘲”。很好,让老师都有点惊喜啊。
(10)、下列语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11)、为了不辜负老师的厚望,达·芬奇便对着镜子,以自己的形象重新描绘。当韦罗基奥看到达·芬奇重新补画的天使之后,他激动地搂着达·芬奇的肩膀说道:“他是如此,看来我今后只能去握刻刀了!”
(12)、(1)达·芬奇诞生,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2)达·芬奇在苦涩的童年被万事万物所吸引。(3)达·芬奇走向艺术之旅,并被老师赏识。(4)达·芬奇苦心孤诣,多才多艺。
(13)、后,大家一起总结,得出人物传记的特点如下:传主多为名人、作者情感更加克制、事件更加详细、叙述更加客观等。
(14)、师(面向生8):你能不能把这段话的粗鄙、讨厌和鄙视的神情给它读出来?
(15)、现在,在这个气息奄奄的老人身旁陪伴的,只有一位私人医生,女儿和他的至交好友。屋子里是安静的,可就在门外,挤满了崇拜他的群众、要报道重大新闻的记者、以防不测的沙皇警察……还有他的妻子索菲亚·安德列耶芙娜·托尔斯塔娅。
(16)、达·芬奇的老师非同一般,他麾下的学生不是达·芬奇就是波提利切,连米开朗基罗也深受其影响,他就是与多纳太罗齐名的韦罗基奥。(来源:学科网ZXXK)
(17)、晚期(1881~1910)这时期总的倾向是:一方面揭露当代社会的各种罪恶现象,另一方面是表达自己的新认识,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创作是多方面的,有戏剧、中短篇和长篇小说、民间故事,而占重要位置的则是政论和论文。
(18)、生11:我觉得茨威格写的好,因为第二句中他是用“射”,而你用“流露”,“流露”显得很柔和,“射”才能突出了目光的敏锐。
(19)、初二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20)、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使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
2、一句话形容托尔斯泰的一生的句子
(1)、师:呆板忧郁。这写的不仅仅是外形,还涉及到一个人的气质。请把“呆板忧郁”的感觉读出来。
(2)、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批注]这些带着极度贬损性的语言是否会引起读者对托尔斯泰的误解与憎恶?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此段的描写同样描画出一个伟大灵魂与外表形象间的强烈反差。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3)、文章写托尔斯泰,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现代作家?请结合具体语境简要分析。
(4)、就像摄影师总爱捕捉光与影交叠的瞬间,画家也痴迷地在一张张素描纸上追寻恰到好处的阴影……是否在某个时刻,你也开始不经意地留心几时几刻的夕阳下,湖面上投射的天鹅的轮廓动人;什么季节什么角度下,少女微垂的眼角更像一幅迷人的油彩画?
(5)、本段写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无论是穿戴方面还是从事各种职业,转换各种身份都是普普通通的。意在强调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了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佩之情。
(6)、第九课的不同点是:第因为作者是居里夫人的次女,所以她的情感主旨蕴含在内容中,一字一词能体现出她对她这个伟大的母亲的赞美和敬佩。第它是集中描写一个重要事件,也就是居里夫人是如何发现镭以及进行实验。第他大量引用了居里夫人对它进行研究时的一些评价,使文章更真实。第运用了大量环境描写,也就突出了居里夫妇,他们研究的一种艰苦环境。第镜头式描写。他的标题,《美丽的颜色》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第他是总分的结构,第运用正侧面描写。第有线索。第他的语言是朴实的。使读者更容易看懂。
(7)、生3:“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8)、(1)水的流动、植物的生长周期,一草一木、飞禽走兽都深深地吸引着他去探索,这个童年时期培养的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
(9)、生1:他是个普通的人,从第4段的“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一句中看出来。
(10)、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讲一个名人故事,大家想不想知道呢?
(11)、托尔斯泰妻子的妹妹塔吉娜,每年总带一家人来姐姐家的庄园避暑。塔见托总拿个本子写着什么,不解地问:“你往小本子上写些什么东西?”托________说:“记的就是你们。”“我们有什么可记的呢?”托耸耸肩,________回答:“这就是我的事情了,真实总是有趣的。你认为你在我这儿是白住的吗?我把你们的行动全都记下来了。”这就是从不离开笔记本的托尔斯泰。他在家里,散步的路上,和客人喝茶聊天,在孩子们中间……总之,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________注视着一切,观察着、记录着一切有意义有趣味的东西,为自己的创作提炼了思想,积累了素材。
(12)、生2:不可以,如果去掉了,这样就像一杯白开水,没有什么味道
(13)、在中国,更执着地对待托尔斯泰的有心人是巴金,他用“巴金”这个笔名写作时翻译的就是关于托尔斯泰的评论文章,他在1992年近90岁高龄时明确说出向列夫·托尔斯泰学习。
(14)、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找到真理;他们 ;他们 。
(15)、 文中的第二自然段还说,他有着招风耳和厚嘴唇,这样构成了列夫托尔斯泰的面部结构是“失调、崎岖、平庸、粗鄙”
(16)、早期(1851~1862)这是他的探索、实验和成长的时期。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在发展和变化,个别作品带有模仿的痕迹。他后来作品中的一些基调和特色也已初具雏型。托尔斯泰早在1847年起开始写日记,以后一直坚持到晚年。
(17)、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29页,自由的默读课文第1至第5自然段,看看茨威格笔下的列夫托尔斯泰长什么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8)、理想是指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19)、生5:赵本山的脑袋形状也很特别,几乎是方形,从形状上看,分不出上和下来。
(20)、达·芬奇的童年始终是一个谜,史料并没有留下过多线索,能确定的是5岁之前,他一直和母亲卡泰丽娜居住在芬奇的村镇。
3、形容托尔斯泰的四字词语
(1)、徐州初中语文9月1日-9月15日的文章,在文末留言,然后邀请朋友们来给你点赞。
(2)、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3)、该小结整理完后,有同学还提出,两篇文章都是自读课文。
(4)、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表示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
(5)、师:鲁迅先生说过:“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好是画他的眼睛。”写作也应该如此啊,难道是茨威格疏忽了吗?
(6)、每当托尔斯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的时候,她得到的不再是从前的赞赏,而只是冷嘲热讽。他们渐渐形同陌路,索菲亚抱怨说:“32年里他从没在生病的孩子床边坐上五分钟,好让我安稳地睡一觉。”而托尔斯泰则强调“除非你靠近我所靠近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相处。”
(7)、下面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8)、师:狮子鼻是特征的描写,你会读散文!好的文章、好的语言就能够让人产生想象。而且是无尽的想象。请坐,好。
(9)、⑤郁郁寡欢:形容心里苦闷发愁,指闷闷不乐。
(10)、(3)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11)、文章结尾说:“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2)、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但是,托尔斯泰也并没有完全走向欧洲的个人主义的启蒙立场,所以,他对人性的思考常常游离于二者之间,有时像一个教徒,有时像一个人本主义者。
(13)、生5(点头):他是俄罗斯著名的作家。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啊,如果说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掌声)
(14)、③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像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雅斯纳亚?波良纳那里,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父亲想出了两个———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15)、1457年以后,达·芬奇的父亲终履行了他的责任,小达·芬奇自此便与父亲、祖父母、叔叔以及父亲身边不断变换的女友住在了一起。
(16)、师:很好,这样你看看哦,还能说托尔斯泰丑吗?
(17)、师:抓住虚词“不管”和“都”,细细琢磨,原来就能触摸文字背后的灵魂。
(18)、至于列夫托尔斯泰老年为什么离家出走本书作者作了详细的介绍。那是因为后来到了老年他受不了家人们过那种奢侈豪华、游手好闲的生活。他认为他不能对孩子们有害的环境中对他们进行教育。
(19)、托尔斯泰的一生,是在不倦的精神探索和艺术探索中前进的。他的艺术实践,持续了近六十年,跨越了俄国革命的三个历史时期,其中包括俄国十九世纪中两个重大政治事件:1861年的废除农奴制,1905年的第一次俄国资产阶级革命。
(20)、生3:这句话不是在说列夫·托尔斯泰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归宿。
4、描写托尔斯泰的成语
(1)、“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知识财富的主人,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大的痛苦。
(2)、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着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反杭暴力与奴役,反对土地私有制度,反对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论”,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命法则,回返健康的农耕生活,通过人人的劳动和道德实践建立起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友爱的属于全人类的人间“天国”。
(3)、初二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飞天”凌空》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4)、首先,讲解欲扬先抑的概念,并且结合学生学过的文章和生活举一些事例,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易于学生理解。其次,走进文本。学生先自主朗读课文1-5自然段,勾划出描写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语句。朗读结束后分小组合作,总结概括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老师会在黑板上写出面部各器官的提示,学生合作寻找答案。合作学习八分钟之后,学生自由发言。后,全班集体诵读教材6-8段,勾画出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语句。朗读结束,同学们总结眼睛的特点。再次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5)、我认为像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样的出版社要有包容性,经典名著可以有多个译本,只要翻译的水准高,只要翻译家具备工匠精神。因为每一个翻译家在翻译时,都融入了自己对作家和作品的理解,这些解读都有价值。我们做翻译和原创作品的出版都要有包容性。我希望下一步持续推出好的翻译家、好的文学翻译。
(6)、《美丽的颜色》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变化了文章的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便于读者走进。课文中“这种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与下文“他们的高昂的工作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表现出了他们执着、坚定的科研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
(7)、师:大作家写大作家,名人写名人,有意思。同学们读过课文后,托尔斯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8)、师:这个词只是指一个人的相貌吗?它还可以描述人的哪方面?
(9)、第8段“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0)、师:好,列夫托尔斯泰给我们很吓人的印象。其实我们能有这样的印象,是因为茨威格并没有刻意的去美化列夫托尔斯泰的相貌,反而,他还评述了一下。列夫托尔斯泰的形貌通常留给人们的都是什么样的印象呢?文中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哪位同学能找出来呢?
(11)、1862年9月23日,34岁的托尔斯泰与年仅17岁的索菲亚·别尔斯(1844年8月22日-1919年11月4日)结婚。索菲亚是沙皇御医的女儿。他们前后育有13个孩子,其中有5个孩子夭折。
(12)、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好是画他的眼睛。——鲁迅
(13)、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动起来。语文课要有读的环节,可以自由朗读,长篇文章可以默读,重要的段落可以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单独展示朗读,总之,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熟悉文本。语文课如果没有朗读,我觉得不像语文课。本节课我先是让学生自主朗读1-5自然段,然后集体朗读重点段落6-后指名学生朗读后两段。
(14)、后,我让学生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几个同学都能够像老师一样理清课堂的思路,特别好。本来我是要自己总结的,转念一想不如让学生试试,这样我也可以知道他们掌握的怎样。结果发现,学生们听讲还是比较认真的,而且概括提炼能力也比较好。通过提问,我知道大部分同学脑海中对于这一节课也是比较清晰的。起码同学们都知道了什么是欲扬先抑,下一步我打算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扎起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
(15)、不过,托尔斯泰从不给孩子强行灌输知识,而是根据孩子们的爱好和兴趣为他们服务。有一段时间,孩子们对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很感兴趣,托尔斯泰就一本又一本地讲给他们听。
(16)、“芬奇”取自地名,达·芬奇没有正式的名字,说明了他出生低贱,不被人重视。与他后来沉迷于对万事万物的学习形成鲜明的对比。
(17)、一个是“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刻画的列夫·托尔斯泰;一个是在残破棚屋,没有通风罩,没有精密仪器,甚至连基本的适宜人居的条件都没有,却从事着人类史无前例大发现的诺贝尔奖的两次得主居里夫人。
(18)、晚期(1881~1910)这时期总的倾向是:一方面揭露当代社会的各种罪恶现象,另一方面是表达自己的新认识,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创作是多方面的,有戏剧、中短篇和长篇小说、民间故事,而占重要位置的则是政论和论文。
(19)、粗制滥造:指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20)、当他在开始进行文学活动的19世纪50年代,是一个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优秀的贵族青年,而至晚年,他却成了俄国宗法制农民的思想代表。他以自已不断发展变化了的世界观,以“天才艺术家特有的力量",观察和描述了他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创造出了竟成为全人类艺术发展中的第不朽杰作!
5、一句话形容托尔斯泰的一生经历
(1)、文中托尔斯泰说的“记的就是你们”一句话的含义,可用文中“______________”一句作解释。
(2)、活动|“家乡的美食”投票通道开启,谁笔下的美食更触动您?
(3)、D.她的成功是无可置疑的,因为她为此付出了无数汗水和时间。
(4)、制作一张人物卡片,向同学们介绍列夫•托尔斯泰。
(5)、 真正的列夫托尔斯泰我们已经无缘得见,所以我们只能通过茨威格的文字描绘去证实我们的想法了。
(6)、 遇到磨难和艰辛,不要灰心丧气,摆脱心灵上阴影,勇敢寻找光明,让人生拥有快乐和成功;在陶醉于光明的时候,要敢于正视阴影的存在;看到存在阴影的时候,更不能忽视光明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够客观冷静地应对人生的一切变化,才能或化危为机,或防微杜渐,或处变不惊,或知难而进……真正拥有快乐人生。
(7)、托尔斯泰辉煌的艺术成就,在俄国十九世纪发展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8)、茨威格是_________(国家)的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品有《 》《 》《安娜·卡列尼娜》。
(9)、阅读“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回答下面的问题。
(10)、生2:第4段的第一句话。这里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代文豪,但是他却住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的简陋归宿里。
(11)、生2:“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12)、不同点是第八课,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偏多。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其次,它写的是很琐碎的一些小事,也就是很多仰慕他的人。心里呈现出列夫托尔斯泰给他们的第一印象。后一段直抒胸臆,直接表明了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人生悲惨结局的同情。
(13)、45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巴金和草婴。草婴先生瘦小,但他坚强、有力量,他坚持自己的信仰,一点没有动摇过。草婴先生经常去巴金家。我想他选择翻译托尔斯泰,一定是巴金影响了他,特别是在思想上引起共振。
(14)、1910年10月28日夜,索菲亚悄悄的来到托尔斯泰书房,荧荧灯火中,她小心翻弄书桌上堆积的手稿,有人说,她是要找到遗嘱,也有人说,她是想要看丈夫的日记,好知道他近的想法。不管怎样,这一切都被托尔斯泰看到了。这个82岁的老人彻底愤怒了,他已经对这种充满矛盾的生活厌倦了数十年。他想要理想下的人人平等,可却始终住在豪华的庄园里;他想要把土地分给农奴,可妻子和几个女儿却到处反对;他想要把自己的作品无偿交给社会,可现在,索菲亚又来阻止他。现在,他只有一个解决办法。
(15)、在《复活》里,作者暴露了俄国寄生阶级的腐朽本质,有力地控诉了旧时代制度的黑暗。揭示了人民的艰难贫困是由地主资产阶级造成的,作者从受苦的人民立场上,鞭挞了腐朽的统治阶级。
(16)、托尔斯泰与他同时代的人相比,不是不同的人,不是更高级的人,而只是比大多数人更是个人,更有德行,更有见识,更为清醒,也更为热情。
(17)、⑵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不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
(18)、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思想家,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他在小说、人物传记、短论和诗歌方面均有杰出的成就。他是托尔斯泰的精神继承人。
(19)、生1:很潇洒,应该很整洁,衣服也很漂亮,发型应该还不错
(20)、这天夜里,世界文豪像个小偷一样,带着私人医生,驾着马车悄悄离开了那所庄园——在给妻子留下一封信后,托尔斯泰离家出走了。俄罗斯11月的天气是那样的寒冷,几天后,他就病倒在了一个叫做阿斯塔波沃的车站里。
(1)、师:管他是男生还是女生,管他是老师还是学生,一律炯炯有神。你继续说。
(2)、死前他留给世人后一句话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谦卑“世上除了列夫尼古拉耶维奇,还有许多人,可你们只知道盯着列夫”。
(3)、你没有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过去的那个钟点是永远不能回来了。
(4)、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美的、给人印象深刻的、感人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5)、 这是2010年山东省高考作文题。
(6)、 (板书:树根样的眉毛、泡沫般的鬈发)
(7)、 82岁,他走完了他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90卷的文集,驰骋俄国文坛60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
(8)、如果把幸福的标准定为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但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悲剧的原因,并尽大的努力去改变却劳而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不幸福的。
(9)、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茨威格《世间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10)、这一刻,梦想照进了现实,这一刻,他们热切地凝望着这束幽蓝,这是多么幸福的一刻。本来这一刻应该是隆重的庆典,却被演绎的如此温馨祥和,正如同居里夫人的一生,没有被盛名所累,淡泊从容,为着自己内心的痴迷与快乐!
(11)、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12)、大量的日记和书信,几乎占他的文学遗产的二分之一。日记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断进行探索的心灵的纪录,也是锻炼写作、通过自身研究人的内心生活秘密的手段。象《昨天的故事》(1851)那样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记扩充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13)、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14)、本文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15)、⑪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文中指目光锐利。
(16)、赏析:这段话运用深情热烈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钦佩与赞美。他把托尔斯泰比作巨星,表现了托尔斯泰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17)、师:粗鄙啊,这样一个人,真丑!我们读到了一个丑陋的托尔斯泰。
(18)、列夫,托尔斯泰在一生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学遗产和创作经验,为发展全人类的文化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19)、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一同前往高加索当兵,此时他尝试写作,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
(20)、赏析:这段话继续交代列夫托尔斯泰文学语言特点的成因。不断强调对民众的融入,表现了托尔斯泰文学作品里语言的通俗以及对民众的青睐之情。
(1)、我想我有些懂得他的感受。就像在千万个日光明媚的午后,我走过校园的林荫,看到撑起的叶荫,为我挡去了难耐的燥热,又何尝不曾把阳光变得多情?我看到了那样一种美,有张扬与含蓄的交错,有释放与收敛的融合,我开始明白这种呈现绝非单一的。
(2)、1865年到1869年,托尔斯泰完成划时代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73年到1877年,托尔斯泰完成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3)、师:那茨威格究竟是怎样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双眼睛的呢?又为什么要用四个段落来写呢?回去的时候同学在预习的过程中并思考这些问题?下次课请同学为大家解惑。好,今天的课上到这里,下课。
(4)、 (板书:树柴样--额头 狮子鼻、招风耳、厚嘴唇)
(5)、《琉森》以作家旅游瑞士时的见闻为基础,揭露资产阶级的自私本性和资本主义同艺术相敌对的实质。但这里已出现否定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进步意义的倾向,他的批判又是从抽象的宗教、道德的真理出发,是托尔斯泰主义的初表现。
(6)、黯然失色: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7)、1857年,游历西欧,写短篇小说《琉森》。1863年,托尔斯泰发表中篇小说《哥萨克》,这是他早期创作的总结提出自己贵族平民化的观点。
(8)、《列》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教材上标注的泛读课,就是一个课时就可以讲完的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人物描写,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欲扬先抑的手法。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欲扬先抑的手法。”所以,这一节课,我要重点突破这种写作手法。于是,我在教案上写下上课的思路:
(9)、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巾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做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住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丰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10)、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一句话形容托尔斯泰的一生的句子精辟13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