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牧童的两首诗【100句简单文案】

一、关于牧童的两句诗

1、在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中,有一个意象是他们特别钟爱的,那就是牧童。就像唐代大诗人杜牧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宋代诗人雷震也有“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那么古代文人为何对这一意象这般钟爱呢?

2、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3、牧童前两句诗写了绿草如茵、笛声悠闲自在;后两句写了牧童的生活随心所欲,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怀念童年。

4、渔父晚船分浦钓,牧童寒笛倚牛吹。唐.杜荀鹤 《登石壁禅师水阁有作》

5、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前两句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6、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7、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

8、第四句更是精彩,“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以地为床以以地为床以天被、为帐篷。周围乃是一片苍茫大地,牧童和老牛在一起,就是他生活的全部,躺下来看到天空一轮明月。

9、牧童早上去放牛,经过曲曲折折的江岸。

10、历史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被后人慢慢遗忘丢失了。好在当下,玉山县正在杜牧当年的杏花村遗址,以明古城墙为中枢,建设8公里全国长的沿河公园,希望再现清明杏花漫天的大唐盛景。

11、我们来看吕洞宾的人生经历,同样也是经历科举不利。既然在仕途上无法获得长进,那就在归隐当中寻求生命的真谛。而后他终羽化而登仙。

12、出自:清代·袁枚《所见》

13、原文: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4、“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15、四周插上蓬蒿,腰中装满弓箭,怕什么猛虎欺凌黄牛犊。

16、吴行固老先生还特意去查阅了杜牧50岁自撰的《墓志铭》以及元代文人辛文房著的《唐才人传》,初步推断出了杜牧作《清明》诗的时间。大和二年(也就是827年),26岁的杜牧高中进士第5名,但只被朝廷授予了九品弘文馆校书郎,后经尚书右丞、时任江西观察史的沈传诗推荐,担任江西团练府九品巡官。第二年的春天,作为巡官的杜牧奉命到江西各地巡差办事来到了上饶玉山。23岁就以《阿房宫赋》闻名天下的杜牧当时年轻气盛,加上北方人不适应南方气候,清明时节、天雨路滑、又急又渴,于是便发出“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感慨与牢骚。

17、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18、(译: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19、这是一幅多么精彩的画面。这是独属于中国文学所表达的场景,就像是一幅恬淡的水墨画,让我们的心灵在这里感受到一份安宁。

20、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关于牧童的两首诗

1、(译: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2、出自:唐代·吕岩《牧童》

3、多少长安名利客,用尽不如君。

4、“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只有干净如孩童般的心灵,才能毫无欲念地感受自然的美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5、两天前,记者到上饶市玉山县采访。在城南冰溪河边,濛濛春雨中,一位头发花白的七旬老先生撑把黑伞,用苍老的声音也吟颂起了杜牧的“清明”诗。老人诗念得一般,但他说出的话却令记者大吃一惊!

6、“吴行固:地图上标了杏花村,康熙的县志……”

7、用尽:用尽心机。

8、陇(lǒng):通“垄”,田垄。

9、画家感谢牧童,是因为牧童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指出了画家的斗牛图在的常识错误,是画家认识到自己脱离实际,凭想象作画的失误,所以要感谢牧童。身为画家,地位可谓十分尊崇。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声炸雷,而戴嵩却从善如流,既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又诚挚的向牧童道谢,是何等的胆识!小小一个牧童,面对备受尊崇的大画家出现的错误,敢于批评,毫不畏惧,这种敢于提意见、实事求是的品质更是难能可贵!主人公的思想品质渗透在优美的文字之中,给人以深远的回味。

10、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前两句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11、第一句中,“铺”字和“横”字都用得出色。“铺”字写出了草的茂盛和给人的平缓舒坦的感觉;“横”字写出了广阔的视野,我们的心胸也好像疏朗了。正是有了这样疏朗的背景,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才得以充分表现出来。

12、还有江苏宜兴的杏花村。杜牧晚年罢官后住在湖州,那时常到邻县宜兴游览解闷,并住在宜兴的十里碑。据地方志记载,十里碑附近有个村落,四周多有杏树。但终经考证,此地没有“酒家”,更不曾有过酿酒历史。《清明》诗中所写情景,与这里一点关系也没有。

13、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原文:牧童作者: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注释①横野:宽阔的原野②弄:逗弄。③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译文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14、“吴行固:以他的才华,给我一个七品小官很不服。心情不好,怀才不遇。口又渴,就写下了这首诗。”

15、《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牧童在(草原上吹笛嬉戏)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16、然而,杜牧笔下“杏花村”秘密却无意中被一位名叫吴行固的玉山老先生揭开了。

17、而笔者本期要介绍的便是一首关于牧童的诗作,不过相比于那些描写牧童闲适自然的诗,这首诗中的牧童却很是调皮,让诗人很是抓狂。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这首小诗。

18、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19、阿里巴巴为您找到5条金牧童白酒产品的详细参数,实时报价,价格行情,优质批发/供应等信息。您还可以找白酒,低价白酒,泸州白酒,郑州白酒,白酒厂家等产品信息。(请给“好评”谢谢,(@*。*@))

20、而且历史上关于道家文化也形成了很多的神话故事传说,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其中有名气的可谓是八仙过海。这不但是一个神话故事,而且还形成了成语、歇后语。一直到今天,在中国文化体系当中依然常用。

三、牧童前两句的诗意

1、(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内容的繁杂。从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开始,就形成了多个文化流派。在两千多年的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厚的历史印记。长期以来,儒家佛家和道家三教合流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重要的发展趋势和文化现象。

3、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

4、释义: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5、“吴行固:全国各地到处都称自己是杜牧的杏花村,但是真正县志上有的就我们一家。县志乱写不行,史官不能乱写,所以这个就没有疑义。”

6、又用“六七里”和“三四声”这些不确指的数字,突出原野的辽阔和乡村傍晚的宁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两句描写了牧童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则食,困则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7、这首小诗言语简单直白,通篇都是大白话,说的事也很简单。诗人本来亲手种了一片竹子,竹子本是四君子之由此也不难看出诗人是一位志趣高洁的才子。不过调皮的牧童可不管诗人是怎么样的人,放牛的时候也不管,还让牛去吃诗人的竹子。诗人自然是不愿见到这样的情形,于是便隔着老远向牧童喊话将牛赶远一点,奈何牧童假装听不见,还在那里调皮叫笑,如同一只小鹿。这让诗人几乎抓狂,想要将这件事告诉牧童父亲让他管教管教自家孩子,但是现在他出外干活却还没有回家。于是诗人在着急无奈,一气之下便写了这首妙诗。

8、第四句用“卧”字,不用“睡”字,因为“卧”的动作更带随意性。累了一天,又吃完晚饭,就随意躺一下,既沉迷黄昏,又享受月明;一用“睡”字就只有休息而没有神韵了。

9、牧童归来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0、《牧童诗》是宋代文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诗。该前两句描写牧童悠然牛背上吹短笛的情景,后两句即事论理,拿牧童和长安名利客对比,表达了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的情怀,黄庭坚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

11、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12、该诗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前两句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13、释义: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14、一般就是到正规的店面购买,还要保留正规的发票,还可以通过条形码进行了解咨询就可以得到满意的答复!

15、《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诗的第一句话写所见,第二句写所听,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感受,“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诗的三四句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塑造了一个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16、《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17、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18、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19、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20、原文: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四、写出与牧童有关的两句诗

1、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2、第二句的“弄”字尤其出色。“弄”的上一半好像是个“王”字,其实不对,这是一个“玉”字,下面表示表示两只手捧着玉石在玩,所以有“玩弄”一词。只有这个“弄”字,才能显出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了出来。

3、牧童、短笛、老牛,三者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新悠闲、朴实无华的田园风光。这就是牧童的生活,纯朴率真、无忧无虑的恬然与现实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牧童世界的美好饱含着诗人的社会理想,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批判视角,表达了作者赞颂牧童清闲自在,不追求名利的生活情怀,他认为人应活得悠闲淡泊,不应受名利所驱。

4、(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5、“吴行固:“唐朝的时候,杜牧到玉山来勘查,从七里街下船,走到这里,泥巴很多。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指的这里!”

6、这两句诗写了牧童傍晚时分独自一人回家衬托出乡村晚景的萧瑟。不对,是写牧童回家时的悠闲自在。

7、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8、如此看来,山西汾阳杏花村不是“真正的”杏花村。那么,安徽贵池县的杏花村正宗吗?贵池县的杏花村古时也以酿酒。杜牧曾在贵池为官两年,这期间他酷爱喝酒、郊游。但经过考证,有人同样提出了两个疑问:第写《清明》的时候杜牧已经上任半年,他嗜酒如命,哪能不知杏花村去处而向牧童问路?第既然为官,喝酒自有下人服侍,杜牧又何必亲自去讨买呢?如此推断,安徽的杏花村也不“属实”。

9、清朝袁枚所作《所见》。全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就是诗人袁枚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时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曾官江宁知县。为“清代骈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文笔又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10、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11、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12、原来《千家诗》的编撰者之一是江西上饶弋阳人、南宋爱国诗人谢枋得。而谢枋得和当时玉山县衙府里的一个名叫王奕的教育高官是文友,王奕本人也是个有名的诗人,从王奕手中他拿到了一直珍藏在玉山官府中的杜牧《杏花村》诗稿,爱不释手,于是编进了《千家诗》。

13、(答案:寄寓了诗人对牧童的喜爱、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的向往之情。)

14、细细品读这首小诗,虽然简单,但是却有趣又有水平。全诗却极有画面感,尤其是对于牧童调皮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跃然纸上的艺术果。读后一句原谅更是让我不厚道地笑了,这结尾的转折实在是有趣,很像当年我们在学校因为调皮被老师叫家长,结果家长不在一样。虽然时空转换,但是这样的趣味性却是共通的。

15、张籍的牧童词全诗十句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从前面八句转入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十分明快而深刻。《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以及轻松愉快的心理。供参考。

16、陇(lǒng):通"垄",田垄。

17、出自:宋代·黄庭坚《牧童诗》

18、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19、《牧童诗》——宋代·黄庭坚

20、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五、牧童的前两句诗

1、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意思是: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休息了.觉得好请及时采纳,谢谢哦.

2、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3、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4、这首《答钟弱翁》载于南宋诗人刘克庄编的《千家诗》中,作者署名“牧童”。钟弱翁,名叫钟傅,字弱翁,生活于北宋末南宋初年。以此可推断这位“牧童”也是宋代诗人。钟弱翁官场失意,被连连降职,这首诗是在安慰他,也是在劝勉他,不必争功名利禄那些虚无的东西,早日去过一种闲逸的生活。

5、原文: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用尽不如君。

6、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7、属于近似商标。“牧童食品”与“小牧童食品”具有区别的显著特征是“牧童”和“小牧童”在中国来说在前面,加"大"“等修饰词,都会给大众照成是同一家公司,所以商标局一般情况是会驳回的。

8、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9、玉山城南有一段明代古城墙,长1400米,10多年前因城市建设拆毁了一段,现在正计划恢复。吴行固老先生说,有一年,他带一个美国人来看明古城墙,当老外把脸虔诚地贴在那段长满青苔、比美国历史还长的古城墙上,他听到了一声惊叹“itistrue!”,那一刻,他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爱家乡就是好好保护我们的历史,捍卫我们的文化!

10、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11、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咸通举进士,曾两次被任命为县令,都不曾答应,理由是喜欢自由自在。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12、(1)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2)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

13、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14、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1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作者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凋零的花朵并不是对树的无情,当它落到地上化作泥土更好的滋润了花的生长。

16、小牧童放牧归来,吃饱了晚饭,在那个黄昏之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开心地躺在草地上,悠闲地观看天空中的明月。

17、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18、”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19、(译: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20、今天我们所谈到的这首唐诗,就是一首以牧童为主题的古诗。在这首古诗当中,我们能够看得出其中田园牧歌般的精神世界。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首古诗的作者乃是八仙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关于牧童的两首诗【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