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涅的诗作有哪些精辟77条

海涅的诗作

1、海涅经典的十首短诗

(1)、布赫瓦尔德:这部诗剧是一种新的德意志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总汇,浮士德是永恒的德国人,并在剧中显示出德国人的本质特征。

(2)、在德国历史、政治与经济的强大存在下,“德语文学”是时常被人遗忘的一部分。但是,卡夫卡、茨威格、海涅、黑塞……德语文学有无数闪耀的群星,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夺目的光彩。

(3)、不少里尔克诗歌的中文读者对这个译本抱有厚望,问世后反应也颇为热烈,但也仅限于爱好者的圈子,德语诗歌和翻译的学者们似乎反应冷淡。这种冷热反差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而且并非孤例。

(4)、海涅的浪漫主义叛逆精神,表现为《诗歌集》中对落后反动事物的讽刺与嘲弄。诗人抨击那些贵族少年,鄙视那些宫廷的妖冶的娼妇“无耻地夸耀自己的丑事”,指斥那些“化装的猫、戴眼镜的卷毛狗”、“头戴铜铃小帽”的学究对诗人的诬篾。

(5)、在自己的幻想中,海涅表达了自由思想甚至革命思想。诗人在想象的假面舞会上撕下“德国的骑士、教士、君侯”这些小丑的虚伪面孔;斥责德国上层“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少年的烦恼·壁画式十四行诗》),表现了反抗黑暗现实的精神。在《近卫兵》中,波拿巴主义者海涅颂扬失败了的拿破仑,也是对“神圣同盟”的批判。诗人拟写对话着的近卫兵言及自由从墓穴中出来拥护拿破仑,是幻想中的幻想,显示着诗人的奋进。舒曼谱曲时用《马赛曲》的调子让近卫兵高唱,确是体会到了海涅的自由理想。海涅如此颂扬他想象的“圣神”:

(6)、当下的文学青年有机会阅读大量的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风格的作品,因而回过头来再读卡夫卡的时候,或许从叙事层面而言,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新鲜之处。

(7)、本文系时拾史事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搬运

(8)、第八首《如果花朵知晓》中有大量的颤音伴奏,暗示着诗人的烦躁情绪,但看着地上的花朵、歌唱的夜莺、天上的星星,但愿能获得安慰,然而结果并非所想。后一句“我心底的裂痕”情感强烈,多愁善感的诗人爆发了内心的情绪。

(9)、此后,1836年海涅出版《新春集》,结束早期浪漫主义爱情诗。

(10)、我想,用如此之多的篇幅来推介海涅,并非只是因为我喜爱他,而是他的作品可以打破人们对德语文学的成见,借用一本德国哲学畅销书的书名,我不妨将海涅称为“通向德语文学的后楼梯”。

(11)、茨威格擅长的莫过于心理描写。无论是上面提到的这几部中短篇,还是他的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茨威格对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细致入微,尤其是对女性人物的刻画及其心理的揣摩令人叫绝。

(12)、歌剧有:《卡马秋的婚礼》(1825)、《儿子与陌路人》(1829)、《洛雷利》(未完成,1847);戏剧配乐有《安提戈涅》 (1841)、《第一个瓦尔普吉斯之夜》(1831,1842)、《仲夏夜之梦》(1843)、《阿塔利亚》(1843-1845)、《俄狄浦斯在科洛纳斯》(1845)。

(13)、这不是一个情节过程的瞬间的横断面吗?《诗歌集》中一些叙事小诗,情节又有浪漫主义的奇特。如白衣女郎挖坟穴(《梦影曲2》),人鱼姑娘紧紧拥抱诗人(《还乡曲14》)等等。《诗歌集》中抒情与叙事是紧密融合的。

(14)、冯海阳总领事称赞杜塞尔多夫市政府以书为桥传递和促进民间友谊,并引用海涅的经典语录“只有宽广而聪慧的心灵始终能发现友爱之情”,祝愿中德之间多层级、多方式的跨文化交流和对话,进一步促进两国人民的心灵相连、情谊相通。

(15)、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Heine)是19世纪德国著名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后一位代表”。海涅故居(HeineHaus)位于德国杜塞尔多夫老城区Bolker街53号,正门上方墙上饰有一块海涅浮雕的青铜像标志。故居一层的书店是海涅作品的荟萃之地。

(16)、第二首《从我的眼泪里面》中诗人选定了理想的情人,刻画了一个渴望爱情青年的形象。

(17)、俄国同行高尔基在读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后致信茨威格,认为这篇小说“以其动人的诚挚语调、对女人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震动……您写得真好!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然毫不羞耻地哭了起来”。让浓眉大眼的俄国大叔“毫不羞耻地哭了起来”,这是怎样一种魔力?

(18)、当然,如果我们知道茨威格与弗洛伊德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新的心理分析学说在当时的资产阶级市民阶层中已有了不少信徒。虽然施尼茨勒收到的影响更大,但事实上茨威格也相当自觉地使用心理分析的手法去剖析作品中的各个人物。正因于此,许多看似古怪甚至病态的心理便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读者也渐渐将自己代入作品人物之中,不知不觉间“移情作用”发生了。

(19)、如第一首《灿烂鲜艳的五月里》,描写春天来到了,万物复苏、百花盛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心中萌发了对爱情的渴望,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之情;“灿烂鲜艳的五月里,所有的花朵开放,在我温暖的心里,爱情的意念升起,灿烂鲜艳的五月里,所有的鸟儿歌唱,我向她诚恳表白,我思恋爱慕的情意”。这首歌曲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真诚,以及对未来爱情生活的向往。

(20)、18世纪末兴起的浪漫主义运动是德意志民族主义在文化领域迸发的高潮,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哲学都获得了更加明显的突破。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在这一时期倾向于感性,在德意志更凸显出民族个性。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刺激,以及拿破仑战争的冲击,这一时期的德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呼唤更加强烈,甚至由之前的眷恋而转移为呐喊。海涅是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就用讽刺的口吻把德国比作是凄冷的冬天,在这篇诗作中他走过普鲁士,走过科隆,走过莱茵到达汉堡,所表达的一路强烈的失望也同样可以看出热切的期望,在海涅的诗作当中可以明确地感受到民族主义在文化领域的高度爆发,以及巅峰体现。

2、海涅的诗作有哪些

(1)、?斯蒂芬·茨威格(站立者)和他的哥哥阿尔弗雷德

(2)、海因里希·海涅(1797-1856),德国杰出文学家、记者,早年以抒情诗闻名,之后的很多诗作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讽刺。他的大量作品因进步的政治观点而被当时的普鲁士政府查禁。人生中的后25年,他以流亡者的身份在巴黎度过。

(3)、与茨威格笔端无法遏制的激情相比,卡夫卡是一位冷静的观察者。能打动我的是他的语言,冷峻、收敛、精确。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写作忠告: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卡夫卡就是这样一位慎用形容词的作家,用动词总是那么准确无误。与前辈和同辈的德语作家们相比,他的句子往往很短,而且不经常使用主从复合句,更不要说复杂的套句了。艺术家和文学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名言是“风格即人”,用到卡夫卡身上,倒是很贴切。观看他那幅有名的照片,他那瘦削的面庞似乎与他的文字一样。

(4)、海与爱情、仙乐、飞雾交织,纯是浪漫主义的写海。

(5)、回忆一下自己早接触的德语文学作品是哪一篇呢?

(6)、 一重咒诅将上帝咒骂, 我们在饥寒交迫时求过他; 希望和期待都是徒然, 却被他戏弄、揶揄、欺骗—— 我们织,我们织!

(7)、这里情景的融合,构成意境,激起想象,展示抒情主人公的深沉的感情。

(8)、第十六首《旧日邪恶的歌谣》中诗人决心彻底地摆脱痛苦,把爱情和痛苦统统装进棺材,用十二个巨人抬着,抛入海底。这首歌曲庄严、有气势,旋律起伏比较大,整个节奏给歌曲增加了严峻的色彩。后一大段钢琴的尾奏描写大海淹没了棺材,仿佛爱情也随之沉到海底。 

(9)、于是从《少年的烦恼》经过《游记插曲》再到《北海》,海涅的幻想便离开“中世纪的月光朦胧的魔夜”,向更深远的古代伸延。北欧的古代传说和古代希腊的神话,就成为海涅幻想的内容。前基督教的神话传说激起诗人更自由的幻想。在诗人的幻想中,是罗马月神卢娜、日神琐尔照耀,海浪唱着“艾达”中的咒歌,海神波赛东在咆哮,奥德赛和他的妻、儿的幻想在浮现,宙斯掷出雷电,艾奥罗斯吹奏风的合奏,海洋女神台蒂丝唱出凄凉的歌,诗人看见了神后朱诺,向维纳斯呼吁,诗人哀叹朱诺被圣母玛丽亚代替,基督教战胜了古希腊罗马的神,爱(维纳斯)与艺术(阿波罗)在衰落。海涅要发扬文艺复兴的精神,为古代众神祈祷。(以上见《北海》)

(10)、此外,曲目还包括海涅的好朋友R.舒曼为他的诗作谱写的艺术歌曲套曲《歌曲集Op.24》及《可怜的彼得》等。

(11)、渡过了青年危机,接下来还有中年危机,《荒原狼》就是一部描写中年艺术家的精神危机的小说。

(12)、海涅爱情诗中所表现的感情是真挚的、充沛的,也是复杂的、理想化的。爱情激奋时则血液咆哮、心房燃烧;痛苦时则痛不欲生、悲伤万分。诗人时而含情脉脉、坐立不安,时而忧郁徘徊、心血长流。他可以观花听鸟而感伤,也能豁达自解而放歌于山林。他卑夷爱情中的虚伪、自私、欺骗,也歌赞爱情上的忠贞、诚挚和牺牲精神。海涅的《诗歌集》不啻是一部“爱经”。他在《三版序》中写道:

(13)、不过,尤其是后来到了浪漫主义时期,知识分子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思想也走向了偏激,开始倾向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代偿心理,自卑到自负,转换异常剧烈。这也是德意志从文化领域成长起来的民族主义的又一个特性,很容易膨胀成另一种极端的毒瘤。这种极端的思想越来越恶化,直到被希特勒总裁实践变成全人类的灾难。

(14)、这是《劳动者的诗与歌》第008期。以后每周我们相约在这里读一首诗,听一支歌,分享它们背后的故事。创造出它们的是同时在创造着我们这个社会的劳动者们:流水线上的工人,家政女工,建筑工人,餐饮店服务员,办公室职员……在这里我们听见彼此的声音,感知大家的温度。

(15)、海上日落:晚霞给海面播散金光,白浪欢腾如羊群;

(16)、《诗歌集》的语言,显示了海涅语言艺术的高度驾驭力。海涅的诗的语言,概括提炼,则如“格言箴铭”:

(17)、当时的落后终究是历史的过往,而文化的芬芳却是朝花夕拾,历久弥香。

(18)、在前面介绍的作品中由两个角色分别承受的两极体验,在本书中则由一人承担,在自我的两极中的互相否定和综合之中成就和谐统一。这部小说有点“玄之又玄”,让人望而却步。有一些年轻朋友告诉我,他们喜欢《悉达多》这部作品。我想除了内容外,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该书的语言有一种“圣言”的气象,遇到一个好的译本,如果可以将之传达出来,我相信,许多人会收到感染和触动,仿佛空寂的教堂里响起管风琴的鸣奏。

(19)、说了这么多“闲话”,才准备进入“正题”。不过闲话却也不闲,且容我再辩解两句。一来无非是说几句一直想说的话,让读者朋友对德语文学不要那么“敬畏有加”,要知道上面两个例子里的那种“热爱”多半也是出于一种对神圣的“敬畏”,其实大可不必。

(20)、BarbaraBonney演唱《诗人之恋》

3、海涅的诗集

(1)、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施勒格尔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课。海涅早在20岁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诗作:《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恼。1820年的冬季学期,他来到哥廷根大学,在那里,他参加了一个学生组织。然而,仅仅在1821年1月,他就被迫离开了学校和这个组织。还是在哥廷根,海涅1825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2)、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某些以难解著称的作家作品,例如里尔克、策兰,甚至荷尔德林,在国内颇有些“粉丝”,他们形成了自己的“部落”。那些作品似乎成为一种不足为外人道的东西,当然在内部可以为一字一句的诠解争得面红耳赤。而某些“小众”的作品,知与不知或读与不读成为衡量一个读者“格调”的试金石。

(3)、也就在这一年,海涅从柏林大学退学,回到在吕内堡的父母身边,他经过汉堡时见到阿玛利的妹妹台莱塞。这位长得象他失去的恋人的小堂妹,燃起海涅的单相思的爱情之火。1824年,他重读哥廷根大学时,写成了诗集《还乡集》。这些还乡曲是对台莱塞的赞歌,也有怀旧的哀伤之作。其中写他过库克斯港的诗,是德国诗歌中第一次咏大海的诗篇。

(4)、你就好像一朵鲜花,温柔、纯洁而美丽,我一看到你,哀伤就钻进我的心里。我真想用双手,抚摩你的头。愿,上帝保持你永远永远纯洁,美丽而温柔。

(5)、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 海涅 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 他们坐在纺机旁,咬牙切齿: “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 我们织进去三重诅咒—— 我们织,我们织! “一重诅咒给那个上帝, 饥寒交迫时我们向他祈祷; 我们的希望和期待都是徒然, 他对我们只是愚弄和欺骗—— 我们织,我们织! “一重诅咒给阔人们的国王, 我们的苦难不能感动他的心肠, 他榨取我们后的一个钱币, 还把我们象狗一样枪毙—— 我们织,我们织! “一重诅咒给虚假的祖国, 这里只繁荣着耻辱和罪恶, 这里花朵未开就遭到摧折, 腐尸和粪土供养蛆虫生活—— 我们织,我们织! “梭子在飞,织机在响, 我们纺织着,日夜匆忙—— 老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 我们织进去三重诅咒, 我们织,我们织!” 

(6)、主人公哈勒尔怀揣青年时代积极有为、造福人类的理想,却在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格格不入,他的人道主义却招来众人的嘲讽谩骂,生活的时代道德沦丧,文化堕落,他因此痛苦不堪,找不到出路,就像一只“迷了路来到我们城里,来到家畜群中的荒原狼”,“在这个世界,我没有一丝快乐,在这样的世界,我怎能不做一只荒原狼,一个潦倒的隐世者”。

(7)、而小说中体现出来的那种荒诞不经的气味更是让我们很不适,因为我们习惯的是伊索和拉封丹式的寓言故事,而不是现代派那种富含隐喻的“寓言”。当然,主人公精神上的极度痛苦和困惑无助也不是当时的我能够理解的。

(8)、《玻璃珠游戏》因为有中国元素而在国内格外受到重视,这是黑塞用小说建构的一个哲学意义上的乌托邦。在这部作品中,“双级性”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概念,“一个正确的、真正的真理必然容许被颠倒。凡是真实的事物,其反面也必然是真实的。因为每一条真理都是站在某一特定极点上对世界所作的短暂观察,而凡是极点无不存在相对极”,这里中国读者立马会联想到太极阴阳。

(9)、罗伯特·舒曼曾说:“我无法告诉你,跟器乐比起来,为声乐创作是多么令人快乐的事。每当我坐下来开始工作时,这份快乐就会在我心中荡漾。”声乐套曲《诗人之恋》(Dichterliebe,Op.48),作于1840年,这一年作者与其深爱的克拉拉结婚,它可以说是舒曼的爱情日记。整部作品共包括16曲:

(10)、本场音乐会旨在纪念海涅诞辰220周年,所有曲目歌词都是来自海涅的诗作。

(11)、(后,这么冷的冬天,筠蛋给读者盆友们送点福利啦~~~之前看到一段很火的请人给念一段话,一段气死普通话老师的文字。。不知道有没有我的读者盆友想听的?筠蛋读给你听啊~~(前方高能!对恶意卖萌过敏的同学请迅速撤离!你要是没撤走不幸受伤再来喷我,那我不接受的我跟你讲)

(12)、 一重咒诅给虚伪的祖国, 这儿到处是无耻和堕落, 好花很早就被采摘一空, 霉烂的垃圾养饱了蛆虫—— 我们织,我们织!

(13)、但是,海涅不是讴歌封建骑士,也不是以骑士形象为传声筒去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他笔下的骑士是没落的、野蛮的形象,骑士们都同死亡相联系。海涅梦中的法国中古骑士罗兰是从坟墓里出来的,诗人没写他的英勇,而是说“骑士已经面如白纸——我的梦也跟着他同时消逝。”(《罗曼采曲·给一位歌女》)这种不乏嘲弄的口吻在另首诗中也有表现:妇人不忠于骑士,骑士向人挑战;没人理他,他就自杀,让死神“把一切化为纯洁”(《罗曼采曲·受伤的骑士》)。海涅的愁容骑士顺应声音走向坟墓(《罗曼采曲·山谷的声音》);为博得美人欢心,亲兄弟互相厮杀,双双倒下,血染山谷,变成鬼,也午夜决斗(《两兄弟》);呆痴愚钝的骑士,只有作结婚的迷梦,成为孤独的活尸(《抒情插曲·序诗》)。象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揶揄中世纪骑士文学一样,海涅的浪漫主义骑士题材中,批判了封建骑士的精神。此外,在揭露骑士的痴情时也作了自嘲。

(14)、小小的花儿知道(UndwusstenisdieBlumen,diekleinen)

(15)、  《诗歌集》中除了如象《罗曼采曲》中的一些明显的叙事小诗之外。其中抒情诗不少具有情节性,即诗所选的境界是一个情节中的某一瞬间,诗人是在这特定的场面中抒发他的喜怒哀乐。象“秋雨秋风秋夜”那一首的后半段:

(16)、六首弦乐四重奏;三首钢琴四重奏(1822-1825);两首弦乐五重奏(1831,1845);弦乐六重奏(1824);弦乐八重奏 (1825);两首三重奏(d小调,1839;c小调,1845);小提琴奏鸣曲,两首大提琴奏鸣曲(181843)。

(17)、清唱剧有:《圣保罗》(1834-1836)、《以利亚》(1846-1847)、《耶稣基督》(未完成,1847);

(18)、今天的人们如果被问起你的祖国在哪里,我想我们应该可以很轻松地回答出来。但是在19世纪,“祖国在哪”却是一个让德国的知识分子困扰不已的问题。席勒曾经这样问过“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个地方!”阿恩特也这样问过“是普鲁士?是士瓦本?是葡萄映红的莱茵河畔,还是海鸥翱翔的波罗的海岸?”在那段世界都在转型的重要时期里,统一的德国却并不存在,德意志只不过是一个地理名词。因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开始呐喊和呼吁,寻找他们丢失了上千年的民族意识,德意志民族主义就这样在文化领域逐渐萌芽、开花。

(19)、海底的“古代荷兰城市”和白绉领、按长剑、登市政厅的男子,“穿着鲜明的西班牙服装的青年”,又何以成了耶路撒冷的写照呢?海涅的幻想是思想感情的飞升、想象与向往的驰聘,但更是艺术构想的过程与才能的结晶。  

(20)、“你好像一朵鲜花”——纪念海涅诞辰220周年德语艺术歌曲音乐会于12月5日19:00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办。央视音乐客户端将同步为您直播!

4、海涅的组诗

(1)、等一个人给我念动物园里有大西几、小凶许、小脑斧、 梅发怒、 小福泥、小海疼、发福蝶、大鸡居、大飞囊、大lai流、强颈怒、 大蟒鞋、小白去、鸵寮、大带许、大穷猫、大诺坨、大你鱼 丹鼎货、小乌堆!。。。咳。。。)

(2)、Theheavenhathitsstars

(3)、现代诗派首先是对后期新月派与早期象征诗派的延展和克服。戴望舒等人在广义的后期新月诗人群中,或者直接参与其间或者受到新月诗人的重要影响,像戴望舒的《雨巷》便是糅合了新月诗歌的音乐性与象征诗派的意象性而创作出的一首精粹的诗歌。然而考察现代诗派的诗歌理念和创作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其对某些新诗传统的克服更为显著。现代诗派不再专注于音乐美的建构,走出了新月诗人对诗体形式的沉迷,转而强调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强调诗情对格律的超越。对早期象征诗派而言,现代诗派一方面是一种延续如意象的营造,同时更是一种超离,特别是对象征诗派脱离现实经验和日常生活的抽象诗情作出了反拨,使得象征诗歌进而走出生硬意象群的堆加而成为更加成熟的现代主义诗歌。对于五四时期的诗歌而言,现代诗派虽然也强调了类似的诗歌散文化主张,但那种过于直白或者不加节制的直抒胸臆式的表达方式、不加鉴别地否定传统诗歌的做法都被克服了。尤其是在对待传统诗论及诗歌实践的态度上,现代诗派做了有效的会通尝试。如同欧美的现代诗歌曾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觉寻找东方与中国传统诗歌的营养一样,戴望舒等现代诗人更为自然地建立起现代派诗与中国诗歌传统之间的血肉关联,特别是意象使用上的相似和内敛含蓄、充满暗示的诗歌修辞,在现代诗派笔下得到一再体现。戴望舒等人在现代与传统、借鉴西方与创造性地转化本土诗歌资源上的自觉努力,使他们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了重要意义。即完成了自五四白话诗对古典诗歌秩序的反动之后,新诗发展中的又一次螺旋式上升,表面上回归了诗歌散文化、讲求内在律的诗歌理念,实际上则通过对象征主义的深化和语体、诗情上的双重创造会通古今、融会中西,实现了新诗的又一次自我调适与发展。即使是在五四诗人和后期新月派曾经强调过的内在诗情层面,现代诗派也以现代生活中的现代情绪做出了新的发挥,并以都市中的怀乡主题建立起与中国诗文传统中的古典人文境界的精神联系。

(4)、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性爱特别是在近800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着旋转的轴心了。”④海涅的诗歌也盖莫能外。

(5)、歌颂爱情,在海涅诗中是同描写女性密切联系的。把女性奉在神灵的高度,这本是浪漫主义反对对妇女的封建压迫和资本主义污辱的表现。对海涅说来,女性有时又是理想和美的化身: 

(6)、所以,这次我们就来聊一聊德国的民族主义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7)、但恰恰因为观察细致而敏锐,每个细节才显得那么逼真,然而文字语句组合成篇之后,整体却又透着一种无法言表的隐喻意味,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文字毫无渲染,却直击人心。

(8)、和我们的刻板印象不一样,德语文学绝不是枯燥和晦涩的。翻开德语文学的漫长画卷,我们看到的是浪漫背后对人性幽微处的体察。我们不该错过这座世界文学的富矿。

(9)、先说说茨威格。在众多德奥小说家里,他估计是在中国拥有多读者的一位。其实不仅中国如此,在世界上许多其他的地方,茨威格在普通读者心目中就是德语文学的代名词。不少读者初接触的德语小说中,恐怕就有《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10)、当然,《诗歌集》之后,海涅继续从事诗歌创作,结集为《新歌集》《罗曼采罗》等,但随着海涅晚年身体状况的恶化,诗歌风格也日益趋向深沉或晦暗。不过,不得不提的是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也是我钟爱的作品之一。这是德国政治诗歌的代表作,阔别多年的游子海涅回到魂牵梦萦的故土,然而,所经所历并不出他的意外,甚至更糟,这里仍是那个充斥着陈腐气息的老德意志。在作品中,他犀利地批判普鲁士的反动统治、国民的愚昧无知,体现出他对故国和同胞爱恨交加的矛盾情感,成为故国的异乡人,恐怕是海涅这类批判知识分子的宿命吧。我诚恳地推荐这部作品。

(11)、西里西亚是德国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这里封建主义关系和资本主义关系交织在一起,工人阶级不仅要受到资本家和包买商的剥削,而且还要向地主缴纳贡赋和职业税,否则就不能进工场做工。他们的劳动条件极其恶劣,工资很低,过着牛马般的生活,许多人在死亡线上挣扎。

(12)、写十二使徒、希律王、约旦河,赞美“阿里路亚”(《北海·入港》)

(13)、由此可见,海涅浪漫主义诗歌不受清规戒律的束缚,自由奔放地选用和创造各种诗体,从古代、从文艺复兴的南欧、从民歌去借鉴,使得《诗歌集》在艺术上丰富多采,灿烂明丽。

(14)、但海涅的上帝不是偶象,不是封建的至高神圣,而是自由与欢乐的化身。天国是乐园,上帝有吃不完的糖果,他就梦见自己当了天主,吃了许多糕饼和糖果(《还乡曲71》);还把葡萄酒当雨降下,看法院大人们对着水沟牛饮,看少尉和士官生舐马路,诗人们好不快乐。中世纪宗教,只是海涅诗偶而披上的外衣。

(15)、Thoulittle,youthfulmaiden

(16)、海涅的飞翔的幻想与艺术向往,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随感情的转移而变换。1817年海涅初期写诗时是“神圣同盟”的胜利时代;从1821年希腊自由战争开始,整个二十年代,欧洲沸腾了起来。德国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也在深入。海涅个人从陷入失去阿玛利的痛苦中逐渐摆脱而成长,到还乡后爱情移向台莱赛,尤其经过哈尔茨山旅行,了解了牧童与矿工,自己也日渐豁达与开朗。

(17)、Myheart,andtheseaandtheheaven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海涅的诗作有哪些精辟7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