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句对偶的古诗【100句简单文案】

一、对偶的古诗一整首

1、第一句是‘起’:‘七日寒绯缀满枝’,不直接写樱花而写‘七日寒绯’,表明它是短命的花,‘缀满枝’意在指樱花争先恐后,粉墨登场,抢占枝头,这一名是起句,属于‘景起’,见景而发,平铺直叙

2、——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3、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4、朱自清对于中学国文教学的热情,还有多方面体现。1938年,他在西南联大开设过“中学国文教学法”课程;1940年,他与浦江清等人创办以促进国文教学以及补充青年学子自修的材料为宗旨的《国文月刊》,并积极撰稿。191941年之际,他利用一年休假居住成都之便,受邀与挚友叶圣陶合编收入“国文教学丛刊”的《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二书。他生涯末年的191948年,又接受开明书店的邀约,与叶圣陶、吕叔湘合编《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开明文言读本》并已经开展工作。

5、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偶不一定对仗,但是,对仗必有对偶。

6、《秋思》(唐)张籍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8、师:其实“渔歌子”的“子”就是“曲”的意思,因为它本身就是可以用来吟唱的。不过在这里我依然把它写成我们书上的,(将“曲”改为“子”)大家一起读。

9、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

10、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埃。

11、当然,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你比如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它们的运用尤其频繁。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

12、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13、链接:烘托,本是国画技法,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突出。在古典诗歌中,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起一种烘云托月的作用。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14、我知道,咱们这有很多的才子佳人,但是,不是谁都理解的,有些不是很明白,那么,关于它们,我今天给大家聊聊。

15、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16、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17、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8、以上为绝句与律诗之对偶型态,与属对方法,至于排律之对偶,则除首联与末联不对外,中间不论句数多寡,皆须用对。此为近体诗运用对偶之准则,至于古体诗,则对与不对,固无一定之限制,纵有对句,亦极其自由。可毋庸赘述。以下再摘录数则前人有关琢对之诗论,以供读者参考。

19、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20、师:王老师读“戏蝶”,你对的是——

二、写一句对偶的古诗

1、这一句如果用白话来说,可以表达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者悲伤。对采用互文修辞的句子、意义的理解,同样适合上述原则。

2、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秦韬玉:贫女)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它看见燕子飞上天空,翅膀是裹着白云,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

5、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6、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7、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8、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9、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

10、尾联“何人发樵唱隐隐隔村南”。这里的“何人”用的十分绝妙,和唐代王维的诗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诗人没有看到樵夫,但听到他的歌声那么悠然快乐。给寂静的村庄又增加了一份色彩,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汗滴禾下土”的樵夫是多么豁达!这就是古人的情怀和人生观。

11、(点评:27个字,这么短的一首词,学生读熟理解以后背出来当然不难,全班学生一起背诵就更加容易,但是其中一定会有“滥竽充数”的东郭先生。所以教师有意识地抽查个别学生背诵,这样安排绝非多此一举。只是这里只抽查了一个学生,检查面过窄。好是设计成开小火车背诵,或者同桌互背,这样才更能落实。学习古诗词要求熟练背诵,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这里还提出默写的要求,但只是默写“鳜”“箬”“蓑”三个生字,因为这是学生默写这首词的大难点,既不拔高要求,又落实了这篇课文生字教学要求,考虑很周到。)

1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3、——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4、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15、仍怜故乡水,送行舟。江水也知道依依惜别。

16、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7、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8、古代诗词中,与茶有关的美文描写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只是选取出其中具有意境美的六首,一起跟大家来赏析一下:

19、师:读得不错!学习诗词我们要想象画面。这首词的画面特别美。读着这首词,你看到了什么色彩?这里红的是什么?

20、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三、古诗中的对偶诗句

1、壮士将军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

2、掌故逸事:"据说,贾岛还有一个铁杆粉丝,浇筑了一尊贾岛的塑像,别人念佛,阿弥陀佛!他不,他在贾岛像前念贾岛的名字。"

3、还有一种是用词组和句子来作比的,比如,李煜《虞美人》他用:

4、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5、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6、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7、《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刘长卿

8、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9、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10、烟雾笼罩着排列耸立的山岫,青苍点点无法指数,归雁背着夕阳,红霞满天,时正欲暮。人生好象随风飘入江天的白云,离别的情绪好比雨后粘满地面的花絮。

11、至于那些知道的人,如果同意我的观点,咱们就和大家互动一下,也权当复习、巩固。当然,我也不排斥那些和我观点有歧义的人。

12、师:谁来读这首词的第二行?

13、——黄庭坚《登快阁》

14、云尽月如练,水凉风似秋。

15、(点评:对偶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手法。教师抓住了“青箬笠,绿蓑衣”,通过师生对读,引导学生体会词中“青”对“绿”、“箬笠”对“蓑衣”的工整对偶,还通过“白鹭在天上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两句,认识对偶与押韵的关系,教得很细腻,学生很容易理解。认识对偶并非课程标准规定的必教知识,但是教师结合课文有机渗透这些知识,教学也很自然,并不显得不妥。)

16、颈联“灯影溪边屋”“钟声林外庵”又是难得的警句。“灯影”和“钟声”,“溪边屋”和“林外庵”它们都是以一一对偶和对仗。

17、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8、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19、作家生平:"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能让高适如此豪迈豁达?Marco查了一下资料,惊讶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高适的童年照一般人看来,太不幸了。幼年丧父,生活贫困,尝尽了人生的艰辛和坎坷。但他不怨天尤人,不抛弃,不放弃,愣是靠勤学苦练,学成了文武双全的本领。"

20、例句: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四、对偶的诗句古诗大全

1、链接:借代是指借事物的某一部分、某一特点,去代表某一事物。如唐朝陈陶写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诗里,借战士身上穿的战袍“貂锦”,来代表战士;借无定河边的白骨,代表牺牲的战士。借代的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果。

2、朱自清以作品选注的方式为基础读通读透古诗文本,进而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本文对于他古诗注释学的研究,取证并不限于他的笺注类著作,也取材他的相关论文。

3、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4、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中,“秦”和“汉”是互相补充。

5、20世纪60年代开始直至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两种《中国文学史》教材。北大等校的《中国文学史》的五位主编之中,萧涤非、季振淮二人毕业于清华中文系;文学研究所的《中国文学史》署“编写组”,实际上分卷主持编写的余冠英、钱锺书、范宁三位,钱锺书出自清华外文系,余、范两位如前所述,都是朱自清的学生。由此也可以观察到朱自清与清华学派的历史影响与地位。

6、答案: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天离去,又指朋友聚会的美好时光远去。

7、牛希济在他的《生查子》里写到,“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草是绿的,从草的绿,联想到罗裙的绿,从绿罗裙,联想到穿绿罗裙的人,于是看到绿草就联想到那人。

8、师:上边写的是“兰棹稳”,底下对的是——

9、这幅对联不仅上下句字数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而且它还是句中对,所以应归入对仗。

10、“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1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2、要求投稿者提供作品的同时,附上自己的100字左右的个人简介,以及本人照片一到两张。如果自己已经拟好了标题,朗读文件或者音乐名称的,都一并发来。我们强调“专一”,一稿不能多投的原则。文责自负,歌颂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以我平台,全国各地传您美作,让您的作品插上翅膀,在这里找到飞翔的天空。

13、4)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船。

14、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15、还有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比喻可以是贬低,也可以是褒奖。这要根据内容来定。

16、——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17、师:来,同学们,试着背一背。

1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9、链接:在描写事物和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就叫做比喻。如“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比喻的作用: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使情感抒发更加充沛、更加感人;使诗中的人生哲理含蕴更为丰厚、更为深沉。

20、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上官仪:笔札华梁)

五、对偶的古诗有

1、师:这首词给我们描绘了许多景物,让我们看到了丰富的色彩。再仔细看看,有人能透过文字听到声音吗?

2、师:有没有发现,“白鹭”对的是“鳜鱼”,“飞”要对“游”,可是作者没有用“游”,而用了“肥”,为什么?

3、《静夜思》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首先我想说的是,凭我个人经验,我发现,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诗词,近体也好古风也罢,它们的修辞手法无非是:对偶、比喻、拟人、借代、设问、夸张、排比、兴起、反复、象征、寄寓、寄托、虚实结合、用典,等等。

5、《秋日》(唐)耿玮

6、你比如,李商隐有首诗是这样写的:

7、同句互文。就是说,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比如:

8、前两句,诗人与客人夜坐在火炉前,火炉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滚滚,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向火深谈;而屋外是寒气逼人,屋内是温暖如春,诗人的心情也与屋外的境地迥别。四句便换个角度,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诗看似随笔挥洒,但很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耐人寻味。

9、重章互文。它是指,写作时把完整的意思拆开,分别放在各章,阅读时把几章内容相互参照,互相补足。

10、棒呆啦!给我们来一打!

11、师:对,就是《江畔独步寻花》。一起读。

12、一楼的朋友搞错了,对偶句的定义你好是去亲自查查.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对偶句是由对偶组成的句子.严对偶格式极严,上下两句对应位置要求词性相同,而且平仄相对,更不可有一样的字出现.宽对偶对平仄要求不严,但其他要求基本相同的.我来写两句:长袖弄琴意,绿竹洗红尘长袖对绿竹,都是名词且还算风雅(呵呵),词性相同,弄对洗,都是动词,也还斯文(再呵呵),琴意对红尘,词性仍然相同.再看语调,长是平,绿为仄;袖是仄,竹为平;结尾处意仄尘平.这样才勉强算是符合严对偶的标准了.再把我自作挂在书房的对联奉上:七步居可读天下,半亩园亦知春秋.

13、朱自清注释古诗的方式,疏通本文之时,继承了古代经学的注疏体,注重充分吸取李善注等传统资源。文本疏通之后,对于诗义的阐释、评鉴,除了作为文学家的妙悟之外,也有意识地吸取历代诗话的评点意见,又借鉴了西方新兴的语义派批评方法。朱自清《诗多义举例》说:“去年暑假,读英国Empson的《多义七式》(SevenTypesofAmbiguity),觉着他的分析法很好,可以试用于中国旧诗。”“诗多义”“诗的多义性”诗学命题,一直是朱自清极力倡导并积极实践的。对于学生、读者富有启迪意义。

14、出句之第四字“密”,对下句第七字之“疏”;出句第七字之“少”,对下句第四字之“多”。如此交互相对,称之为“交股对”。“裙拖六幅湘江水,髻耸巫山一段云”亦同于此类。释惠洪《冷斋夜话》载介甫诗云:“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多”字当作“亲”字,世俗传写之误。洪之意,概欲以“少”对“密”,以“疏”对“亲”。予作荆南教官,与江朝宗偶论及此,江云:“惠洪多妄诞,殊不晓古人诗格”。此一联以“密”对“疏”字,以“多”字对“少”字,正交股用之,所谓蹉对法也”。

15、要命的是,和‘梅花’相比,就看到了‘梅魂’的坚强和‘樱姿’的熊态,倭夷咋能和我华夏相比?花也是如此,小样!

16、师:第二首诗,你发现里面的人物是!

17、敬请关注醉月诗苑ylpxzysy,投稿邮箱1451057278@qq.com

18、这一联,就意义说是对仗,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属于兼类现象,既对仗又对偶。

19、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20、链接: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有三组对比。从全诗来看是贫者与富者的对比;从局部看一是贫者付出的劳动与毫无回报的对比,二是富者没有付出劳动和生活优裕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道出了劳动人民劳而无获的辛酸,辛辣地讽刺了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写一句对偶的古诗【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