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的前因后果精辟87条

苏格拉底之死简介

1、苏格拉底之死的始末

(1)、苏格拉底还认为,只有心灵摒弃了肉体的欢乐,才能发现好的思想,才能发现真、善、美、正义和事物的本质。这些都是眼睛看不到的,只有心灵才能体会到。他认为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不是真实的,身体是获得知识的障碍,真正在知识是通过心灵体会的,而不是身体。但显然,这种观点否定了科学是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可能性。

(2)、黑格尔就曾不无洞见地指出:“他的遭遇并非只是他本人的个人浪漫遭遇,而是雅典的悲剧,希腊的悲剧,它不过是借此事件,借苏格拉底而表现出来而已。”黑格尔一反前人单纯从道德角度评价这一历史事件的做法,指出苏格拉底并不只是无端受诬,“把真理放在内在意识的决定里面;他拿这个原则教人,使这个原则进入生活之中。因此他与雅典人民所认为的公正和真理发生对立;因此他是有理由被控告的。”

(3)、他本不必重回洞穴,但是理想国中的哲学家是个保持纯真的初心、忘我执着的人。他回想起当初的穴居、那时候的智力水平、禁锢中的伙伴,于是凭着单纯的自我庆幸和为伙伴们的遗憾,仍然回到了洞穴。他讲述的外面世界的故事受到了嘲笑,被视为一个破坏现有秩序的怪人,被同伴杀掉。

(4)、众所周知,古画修复没有重大技术突破,每一次开卷都会受损。哪怕是内部研究人员,也难见真容。

(5)、有人说,在伯利克里时代,苏格拉底决不会死。所以正是在民主衰落的时候,苏格拉底对民主的批评和反省就被看成是莫大的威胁,但雅典人仍然不是非让他死不可——毕竟,在他之前的阿那克萨哥拉没有死,在他之后的亚里士多德也没有死——只是想让他闭嘴,而苏格拉底宁死也不愿停止言谈,哲学对于他来说是神圣的事业、奉献毕生的事业,所以矛盾无法化解。

(6)、在就义的当天,苏格拉底与门徒后的谈话,仍然围绕“正义”的问题。苏格拉底说,他相信有的公正、的善、的美,只有运用单纯的、的理智,才能寻找单纯的、的实质。如何运用单纯的、的理智呢?当灵魂凭肉体观察的时候,就会带入变化无定的境界,迷失方向;而灵魂独自思考的时候,就进入纯洁、永恒、不朽、不变的境界,因此,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就得甩掉肉体,用灵魂观看。那么,我们要求的智慧,要等死了才可能得到。

(7)、苏格拉底: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

(8)、但寡欲并非是因为他瘦弱不堪,有人说他长的看起来简直就是“欲望之神”——眼睛突出,扁鼻子,大嘴,矮胖,他自己也说,如果不是献身哲学的话,他的相貌就暴露了这些欲望的特征。

(9)、克里同答应了,当问到他还有什么事的时候,他不再回答了,而此时他的身体已经冰凉了。苏格拉底就这样平静而安详地去了。

(10)、我们说死亡是生命的一个事件,还有这样一个意思:不用等后一刻来临,死亡早就在我们的生命中存在,每一天,我们既在生活又在死亡,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吐故纳新。

(11)、但他后来对民主制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批评,雅典的民主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鼎盛于公元前5世纪,而衰落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即公元前5世纪的末叶,而苏格拉底本人的一生恰恰经历了民主制度由盛转衰的过程,所以有人说他并不是对民主知道的太少而是太多。

(12)、理想国的统治者应当是真正的哲学家,因为真正的哲学家才能将城邦带向正义、善和理想。为什么只有哲学家有这样的能力?因为哲学家通过理性的力量,不仅能够看到“可见的世界”,而且可以看到“可知的世界”;而普通人只能通过感官感知“可见的世界”。柏拉图所说的“可见的世界”就是洞穴之中的世界;“可知的世界”是洞穴之外的世界,哲学家就是从洞穴中逃出来的那些人,他在太阳下闯荡,逐渐获得了理念世界中的真理。

(13)、据说他的妻子脾气不好,经常辱骂他,有一次用一盆脏水把他淋得透湿,结果他说:“这很正常啊,雷霆之后必有暴雨!”有时候,一些辩论不过他的人会气急败坏地打他一耳光,而他会充满同情的说:“他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还有人会踢他一脚,别人让他去报复,可他却说:“如果驴子踢了你一脚,你会去报复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幽默大度的人,这些德性本来可以使他不得罪人的,而后他却被处死,这说明他还有些不利的因素,这些因素是什么呢?

(14)、苏格拉底对当时民主制的抽签选举办法和当权者不满,但他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反对民主制,而是意图通过选贤任能来改良它。而他的学生中确有克里底亚和阿尔基比亚德这两个野心勃勃的人,指控人将他同这两个雅典的公敌牵扯在一起,只因为这种蓄意株连容易煽动公众情绪,给人们一种苏格拉底和雅典民主制为敌的假象。

(15)、总之,苏格拉底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个行动的哲学家,或者说是个话语的思想家,通过语言和对话来思考,而这样一种“思想的行为艺术”的高杰作就是他的审判和处死。

(16)、所以,苏格拉底死的时候并不显得凄惨和悲痛,而是显得从容、幸福和愉快。色诺芬说:“他的眼光、容貌和姿态,都表现出快乐的样子。”(25)他曾对身边希望他申辩的人说:“难道你不知道,到目前为止,我不承认有任何人生活得比我更好或更幸福吗?因我认为,生活得好的人是那些好地努力研究如何生活得好的人;幸福的人是那些意识到自己是在越过越好的人。”(26)在柏拉图的《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我以为我碰上的这件事是一种福气,而我们极为错误地认为死亡是一种恶。”(27)在柏拉图的《斐多篇》中苏格拉底说:“在我看来一个真正把一生贡献给哲学的人在临死前感到快乐是很自然的,他会充满自信地认为当今生活结束以后,自己在另一个世界能发现伟大的幸福。”又说:“真正的哲学家为他们的信念而死,死亡对他们来说根本不足以引起恐慌。”(28)在苏格拉底看来,死亡无非就是两种情形之一:或者是一种湮灭,毫无知觉;或者是灵魂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如果人死时毫无知觉,而只是进入无梦的睡眠,那么死亡真是一种奇妙的收获;如果死亡就是灵魂从一处迁往另一处,如果所有死去的人包括赫西奥德和荷马都在那里,那么我们到哪里还能找到比死亡更大的幸福呢?(29)色诺芬谈及苏格拉底之死写道:“当时苏格拉底年事已高,即使那时不死,以后不久,他的生命仍然是要了结的;其次,他所失掉的只是所有的人都感到智力衰退的人生中累赘的一段时期,而他所获得的则是:他显示了自己的精神力量;而且胜似任何人,他通过对于自己的案件所作的真诚,坦率和正直的申诉赢得了光荣;并且镇定、勇敢地忍受了所判处的死刑。人们一致承认,直到目前为止,还想不起有任何比他更好地忍受了死的人。……所有和他在一起的人都清楚地看出,苏格拉底生活得和以前的时候没有一点两样,其实在这以前,人们对于他比任何人都生活得愉快而恬静就已经赞叹了。任何人怎么能死得比这更好?有什么样的死比这样英勇地死去更高尚呢?有什么样的死比这样英勇地死去更幸福呢?有什么样的死比幸福的死更为神所喜爱呢?”(30)伊壁鸠鲁谈及死亡也显得格外豁达:“一切恶中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因为死对于生者和死者都不相干。因为对于生者来说,死是不存在的,而死者本身根本就不存在了。”(31)基督宗教靠的是对基督的信仰和厚爱,来在死亡面前做到镇定和达观的。狄德罗靠的是对真理的热诚,来在死亡面前做到“愉快无比”(32)的。在西方历史上,不仅苏格拉底的死是幸福而安详的,还有伊壁鸠鲁也是坐在盛满温水的澡盆里手捧着酒杯“幸福”地走了弗兰西斯•培根也是在对知识的热烈搜求中“静静地死去”的。他们都平静地甚至是有风度地离开了人生宴会。

(17)、 所有人类觉得不可能的事,今年都发生了,所以,欧盟解体这事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我建议大家可以潜伏一个短期的黄金行情。这里包括分级、ETF以及黄金类股票。有人说欧盟解体资金会流向美国。这个结论我到不一定完全认同,这里给中国一个机会窗口。一大堆人煞有介事的告诉你深港通开通利好港股,所以A股一定跌。其实现在要做一个趋势慢牛难道不就是为了:

(18)、另外有两件与智慧有关的奇特的事情。一是据说他有时候会因为突然想到了什么事情而停下来不走,有一次甚至站在那儿想了24个小时;第二件奇特的事情是,他老觉得心里有个声音,或者说灵异,告诉他应该做什么,而尤其是不应该做什么。

(19)、在一次极好的机会中,他表现了他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恐惧与人类的弱点,表现了他神圣的死”。但我想情况好象并不完全是这样,我们可以读一下柏拉图记述的苏格拉底在后的日子里的四篇对话,第一篇是《游叙佛伦篇》,发生于他在被起诉之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忧虑、忧伤,甚至是惶恐不安;

(20)、投票时只要在陶片上刻上名字即可。无需过失,也无需罪行,只要获得票数超过六千,即遭流放。

2、苏格拉底之死的前因后果

(1)、谷景生: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在能够逃狱的情况下,从容地饮下鸩酒。那么他的这一做法对后世的法治思想有什么样的影响?

(2)、柏拉图在《申辩篇》中记述:“苏格拉底犯有败坏青年之罪,犯有信奉他自己捏造的神而不信奉城邦公认的神之罪。”色诺芬在《回忆录》中记述: “苏格拉底的违反律法在于他不尊敬城邦所尊敬的诸神而且还引进了新的神;他的违法还在于他败坏了青年。”

(3)、在经过辩护、反提处罚方法两个程序后,苏格拉底开始了他后的演讲:

(4)、我该如何理解神的静默呢?我认为,我正在经历一件幸事。

(5)、公元前399年的一天,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一个雅典人在监狱里面喝下了一杯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人就是苏格拉底,他为什么会被处死,他有没有可能不死?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通过探讨这些问题,从他的死去透视生命。

(6)、历来史家对这一西方思想史上的重大冤案作了许多探索,见解纷纭,莫衷一是。争议集中于两个问题:一是控告和处死苏格拉底的真实原因究竟何在;二是如何理解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

(7)、苏格拉底是枉死的。柏拉图在《游叙弗伦》中记述了苏格拉底受审前,与宗教家游叙佛伦的一番谈话。游叙弗伦因家仆的意外死亡,控告他的父亲慢神,苏格拉底就向他讨教什么是敬神,什么是慢神。但游叙弗伦的回答却表明,他其实并不明了敬与慢的本质。雅典的宗教家尚且不明了敬神、慢神的本质,雅典普通民众却认定了苏格拉底慢神的罪名。

(8)、他也不怎么喝酒,但如果让他喝,怎么也不会醉。至于住,也是很简陋的,亚西比德是个富裕的美少年,有一次,他想送给苏格拉底一大块地来盖房子,但苏格拉底不肯接受,他说,假如我需要一双鞋子,你却提供给我一张兽皮,这不是很可笑吗?

(9)、在柏拉图的《克利陀篇》中说。苏格拉底的一些弟子和友人曾经计划带苏格拉底逃亡特萨里亚。但是苏格拉底没有逃走,他认为无论判决公平与否,他都不能逃避。他提出了一个后来成为基督教教训的言论:“无论别人如何待我们,我们都不能抱怨。”苏格拉底决定留下来接受死刑。甚至在临死之前苏格拉底被允许同亲友进行谈话,他支开哭哭啼啼的妻子,以免谈话被打乱。

(10)、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同现代世界形形色色的民主政治并不一样。

(11)、活着与活得高尚、活得正当并不是一回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说:“人的生存的秘密不在于仅仅为了要活着,而在于为什么而活着。不为自己提供应当为什么而生活的明确认识,人就不值得生活,自我毁灭也比留在世上好,虽然他四周到处都是面包。”追求好的生活远远超过生活本身。人应该高尚、勇敢、体面地活着,卑贱地活着是极其可悲的。没有根据地活着,将是“大地的负担”而高尚的死去,在苏格拉底看来,不是正在进入死亡,而是正在进入生命,一种“更加丰富的生命”。正因如此,苏格拉底临死时守候在他身旁的忠诚的学生斐多向厄刻克拉底谈及他当时的感觉时说道:“这种感觉特别,我竟然没有为他感到难过,而你们可能会想我会有那种面对临死前的亲密朋友的那种感觉。苏格拉底当时的行为和语言都显得相当快乐,厄刻克拉底,他高尚地面对死亡,视死如归。我禁不住想,甚至在他去另一个世界的道路上都有神的旨意在指引,如果人可以去那里的话,那么他到达那里时一切都会很好。所以我一点都不感到难过,而你们会认为在这样庄严的时刻应当感到难过。”(35)活就活得充实,死要死得愉快。让死的恐怖缠住活人的心,是一种奴役。令人恐怖的不是死亡,而是对死亡的恐怖。苏格拉底以一种欢愉恬淡的心情向朋友、学生、过去告别,从死中得到了一个幸福安宁的归宿。黑格尔说:“死使希腊人想到生活的享受……死亡对于希腊人来说意味着生活。”(36)

(12)、原因是,他一生都在根据法律的规定去做对的事情,去做应该做的事情。那么,他那么尊重法律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去知法犯法和去触碰法律的底线呢?他没有这样去做。

(13)、苏格拉底同朋友和学生们说,具有哲学精神的人不惧怕死亡,但是不能自杀,因为自杀是违法的。他还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他说人就好比是囚犯,时间就好比是牢狱,囚犯不能私自逃出牢狱。他还把人比做牛马,把神比做牧人,没有牧人愿意自己的牛马死去,这些解释带有明显的基督教思想。

(14)、苏格拉底寻求把人的道德规范构建在更坚固的(知识的)基础上,他在雅典的市场上与自认为有智慧的人辩论,在辩论中揭露政客、修辞家,诗人等对“善”和“正义”等一无所知的窘境。

(15)、在苏格拉底看来,正义存在于“主体”之中,有城邦的正义,个人的正义。城邦的正义是城邦内在的秩序,是由个体之间的优化组合构成的秩序。一个人的正义,也是人的内在秩序,即理智控制欲望和情感,就是个人的正义的状态。个人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具有对称性。个人的正义得益于理性的控制, 城邦的正义也是如此。然而在现实中,每个人不会天然地认识自我,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因此,城邦正义的实现需要内在的某种控制力,正像个体灵魂中的理智控制欲望和情感一样。柏拉图在这里引入了“哲学王”的概念,他认为,哲学王应当承担实现城邦整体正义的责任。

(16)、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参加战争,他一般来说是个比较消极的公民,因为他更关心哲学而不是政治,更关心真理而不是各种政治上的意见;他不介入d派之争,这样也往往为双方所排斥。

(17)、公元前415年阿尔基比亚德统率雅典大军远征西西里时,雅典城中发生了一起“神秘祭祀”大案:一天夜里,雅典神庙和许多私人住宅门口的赫耳墨斯神像的面部被毁坏了;告密者向当局举报有一些年轻人在私人住宅从事异教的神秘祭祀庆祝,阿尔基比亚德也在内。

(18)、对死亡的意识还可以使我们警觉到生命、珍视生命,使我们具有一种反省精神,把一生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谋划。所以我们说死亡是一个生命的事件。

(19)、一是公元前406年,雅典海军打了一次胜仗,但是由于将军们在战斗中没有派人及时打捞死难士兵的尸体,从而激起了民愤,要求一次审判这些将军,统一定罪,但这是违反雅典法律的(根据当时的法律,应该分清每个人的责任,逐一定罪),当时议事会的其他成员都很难顶住民众的压力了,只有苏格拉底——他正巧担任议事会常委会的主席——坚持认为这是不公正的。

(20)、其实,在所有人的眼里,就是只要我有了一线希望可以活下去,那么我可能就会逃离。但是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他是不可能去逃离的,因为他这一辈子都将不可能真真正正地抬起头,因为他一直在教导别人怎么做是对的,只有他遵从法律选择死亡,才能让别人也不去犯法。

3、苏格拉底之死说明了什么?

(1)、答:我所说的“希腊民主的奇迹”是就民主的直接性、彻底性、全面性而言的,在这一点上,它的确是迄今没有被逾越的,即便是现代瑞士的直接民主也没有达到当时雅典的程度,这主要是指公民做主的程度,公民参与政治的程度;我所说的“希腊哲学的奇迹”主要是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这“师生三人行”而言的,在这一百多间,这样三位大师接连出现,的确是后世再未发生过的。除了德国古典哲学稍稍近之,但还是没有超过。 

(2)、在现代的民主政治中,个体一面从属于群体,一面却享有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享有自由。

(3)、苏格拉底的受审及其被处死在当时是一个公共事件,他的死正如他所期待的,激励了一批贵族青年思考哲学和人生。苏格拉底的两个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都详细地记录了苏格拉底从受审,发表申辩到从容赴死的言行。

(4)、我们现在可能觉得这是个很大的事件,成为一个两千多年来的话题,但是当时的雅典人可能只是觉得一个爱在街头唠叨的老头死去了。

(5)、首先,苏格拉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古希腊是个推崇德性而且是复数的德性的时期,用西方伦理学家麦金泰尔的话来说,这里所说的德性,不是狭义的、仅仅是伦理的、道德的德性,而是一种多方面的卓越、优越、优秀,或者说出众。我们现在就从人格、德性这个角度来谈谈苏格拉底是个怎样的人。

(6)、美德是某种介乎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东西。作为人的向善本性,美德只是潜在于人心之中,并未被自觉到,因此人对于美德既非完全的无知,亦非完全的已知,而后天的教育正是要把这潜藏在心中的内在原则揭示出来,使人充分认识到自己心灵固有的向善本性。

(7)、但是,民主的问题出在哪里?第民主防止不了扩张,甚至有时候内部的民主越发达,在外部反而更表现出一种扩张的趋势,雅典就是如此。另外,在失去一个有智慧的领袖之后,民主防止不了任意。雅典民主辉煌的时期恰恰是它有一个富有远见的领袖——伯里克利的时期,他能够用他的经验、见识和智慧劝导民众。

(8)、二是色诺芬的《回忆录》第1卷和《苏格拉底在法官前的申辩》,苏格拉底被审判处死时色诺芬不在雅典,他归来后听在场人报告所作的记述也是可信的。

(9)、答:雅典的民主还是颇有效率的,比如要进行战争,所有的人回家拿武器,一支军队就产生了,当然它还是会陷入一些很繁琐的程序上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直接民主有个基本的限制,即规模的限制,在这个城邦内,大家彼此了解,至少精英人物之间互相熟悉,这样也就不易产生政治上的阴谋,而召集议事相对来说也就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10)、第一季节目数量为10期,现已更新完毕。谢谢关注!

(11)、谈到智慧的德性,德尔菲神庙里曾经有一道神喻说苏格拉底是世界上聪明的人,但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自己是无知的——自知其无知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很高的智慧。他四处探访,努力想找到比自己更聪明的人,他热爱谈话,但目的并不是要改变对方的意见而是要寻求真理。

(12)、如果说革命是实现正义和恢复秩序的行为,那么洞穴哲学家的献身,同革命者一样,目的在于将旧秩序中受桎梏的人带出,进入新的、真实的、善的世界。

(13)、 苏格拉底在第一轮的投票中以二百八十票对二百二十票被判有罪,在法庭上,他辩解自己非但无罪,反而于城邦有功,理应得到城邦的礼遇。

(14)、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神圣的理想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他相信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万事万物都是神有意识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没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执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是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15)、第二篇是在法庭上,他多少表现得有些犹豫,比如同意交纳一定的罚金,也就是说,如果有活的机会,他也不拒绝,虽然他可能已确实不在乎死,但并非一心一意要趋向死亡;

(16)、还有人认为他主要死于法制,这并非民主之罪,而是雅典的公民法庭存有很大的缺陷。但是事实上,雅典的法制、公民法庭都是民主制度的集中表现。雅典的民主一方面体现在公民大会上,另一方面就体现在大小不等的公民法庭上,那么这就不仅仅是法制的问题,还是民主的问题。

(17)、心灵的内在原则就是美德(或德性),美德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

(18)、海边的卡夫卡|挪威的森林|试金石|西方,夕下|五月花号

(19)、苏格拉底被处死时已年逾终其一生他都在告诫人们莫要虚度年华,浪费生命—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空洞的快乐和虚无的胜利上没有意义,为了满足短暂的虚荣和一己的私欲而挥霍神明的恩赐更是不智。

(20)、依法雅典人每年可以放逐一位政治领袖,由公民大会投票选出。因以破碎陶片充作选票,而得名“陶片放逐法”。

4、苏格拉底之死简述

(1)、 编者按:2020年5月8日,由河北省律师协会行业发展战略委员会 、民商业务委员会、文化交流与体育委员会共同主办,邀请希腊雅典XENIKAKIS律师事务所首席律师安德鲁先生参加,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妙趣横生的线上“中西法文化探源云沙龙”。现选出部分精彩片段,供大家欣赏。

(2)、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深刻体现了苏格拉底对程序正义的遵循。把追求实体正义作为目标,想把理性变为现实,恰恰是不理性的表现。因为认识是相对的,正义也是相对的,没有的正义。退而求其次,只能努力去实现“看得见的正义”,即程序正义。

(3)、尤其像斯通所说的,雅典发生过三次政治上的“地震”——公元前411年,400人委员会统治了4个月;前403年,30僭主统治了8个月;前401年,30僭主的余部进行了反抗。在这三次“地震”中,死伤无数,让雅典人心有余悸。

(4)、这种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推导真理和知识的方式是苏格拉底典型的问答法,甚至他在教自己的弟子的时候,也是采用这样的方法,以至于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在建立学园教学的时候,也保留了这种传统的“问答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也一直沿用至今,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也经常使用。苏格拉底的辩证式的问答法并不是他明发的,也不是他第一个使用的,据说是古希腊另外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哲学家芝诺先使用的。后来苏格拉底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并将它推而广之和发扬光大。

(5)、苏格拉底是法律的殉道者。信仰就是可以为你所尊崇的目标和事业牺牲一切,甚至生命。

(6)、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同他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的,而他个人的命运同雅典的命运是不可分的。他为了祖国追求善的理想,而他的祖国则用死刑酬答了他的贡献,成全了他的哲学。苏格拉底没有丝毫的激愤、畏惧或是悲哀,而是依旧用他智慧的语调诚挚地奉劝着一切。他明白他是神的使者,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还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恰恰能给他一个的结局。

(7)、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8)、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9)、遗憾的是,这是在不合适的场合上发表的不合时宜的言论。早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战争爆发之初,雅典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主仆关系也有些剑拔弩张。苏格拉底作为一个“温和分子”,既看到了双方各自的利弊,又尝试着找到折衷的方案让大部分理智的民众满意,这自然得不到任何一方的好感,不过当时争吵的双方势均力敌,一时间也腾不出手来对付他。

(10)、死亡是生命题中应有之义,处在生命的终点,但它不是在终点之外而是在终点之内,在此岸而非彼岸。“死亡”是属于人的现象,属于生命的现象,是生命的一个事件。

(11)、哲学要反省,就意味着它对任何东西都要检查,“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同样,未经反省的政治也不是有价值的政治。政治往往需要一些紧急的行动以解决一些迫切的问题,哲学往往要求彻底和单纯,而政治却往往要求妥协和混合,哲学通常渴望“至善”,而政治通常满足于“不坏”,哲学总是要求,而政治总是包含缺陷。

(12)、洞穴版哲学王的统治没有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哲学王统治的实现需要理性的土壤。哲学王的统治不是“管理”现实世界,而是带领成员们走出洞穴,超越现实, 去“观看”已经习以为常的世界之外的世界。只有那时,人们才会相信哲学家,服从他的带引。

(13)、在伯罗奔尼撤战争(431–404 BC)中雅典败于斯巴达,接着斯巴达亲近派组成的新政府统治雅典的约一年间,杀害与驱逐了大量的异见人士,试图废除雅典民主建立寡头政治。这个政权被推翻后,雅典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去修理因战争与“劣等文化统治”留下的创伤。而曾亲斯巴达派的苏格拉底本来就不遭人们待见。

(14)、有人说,晚年的柏拉图因为叙拉古的政治失败,放弃了理想国、哲学王的构想,开始认识到法律在现实中的重要作用,将哲学王的统治现实化为法律的统治,从“人治”发展为“法治”。然而,通过我们对苏格拉底之死和柏拉图正义学说的解读,我们在其中看到了柏拉图学说的一致性,也看到了《理想国》中西方法治的萌芽。它不是如何与现代法治精神相一致的那些规范和原则,而是构成西方法治传统——相信存在高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只有通过理性能够看见,它能够帮助人识别现实世界;强调人和国家的正义内在于主体自身,而不是关系之中;人对正义之事的执着,表现为那种从世俗桎梏中解放,进入理念中的世界,陷入的“巴库斯的沉醉”而忘我,是自我从旧秩序中走出,通过理念建立新秩序的“自我的革命”。

(15)、在这个过程中苏格拉底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吸引了一批贵族青年,他们愿意与苏格拉底交游,也学着他的样子对号称智慧的人进行审查,被审查的人恼火,于是说苏格拉底毒害了青年人。终有三个人,阿尼图斯、吕孔和墨勒托斯,身份分别是政客,修辞学家,和诗人在法庭上控告了他。

(16)、而苏格拉底的智慧是一种哲学的智慧,或者说是一种反省的智慧,苏格拉底在哲学方面的探索也是开始于对自然的探索。

(17)、在“为王”和“为囚”之外还有没有第三条路,比如“为隐”——做一个隐士,探究哲学,以终天年?具体到苏格拉底身上,就是他的死刑是否有可能避免?用斯通的话来说,“雅典已经等了他70年!”,还有人说,如果是在斯巴达,他早就被处死了。

(18)、 PS:按照地球人正常的思维,苏格拉底就是“作”死的。但人家本身是追求真理啊,只是一人一票永远选不出什么“真理”。我一直认同的是精英治国,而不是一人一票。看看现在那些前几年给全球输出价值观的西方社会,现在选出的都是一个比一个神。

(19)、有红蓝两种颜色可选,复古红高贵大气,湖水蓝低调沉稳,无论哪一种颜色都是不错的选择。

(20)、而实质上,这两条罪名的来源都根植于苏格拉底的哲学使命。

5、苏格拉底之死原因以及意义

(1)、他的处死——从诉讼、审判到执行——这一切都符合法律的程序。而且我们知道人必有一死,学过逻辑的同学都知道有个著名的三段论:

(2)、不过,我要求他们帮我一个忙:先生们,当我的孩子们长大后,如果把金钱或其他任何东西放在了比「善」更高的位置,请你折磨他们,就如同我现在折磨你们一般;如果他们毫无理由地自以为了不起,一无所长却自视甚高,请你责备他们,就如同我现在责备你们一般。——这才是你们对我的复仇;或者说,只有这样,我和我的孩子才终于能在你们的手里获得正义。

(3)、制作这个节目是为了讲述普及类的西方文化典故(西方文化“梗”);以讲述故事的形式进行,夹叙夹议。节目的特点是:不光讲这些“梗”的由来,还会提到它们被使用或被引用的例子;因此,节目里会推荐相关书籍或影视作品等,以帮助大家更全面地理解这些典故。

(4)、通过与他人的比照,可以发现,对于人来说,死是独立的。也就是说,尽管每个人都必死无疑,但每个人的死都只能自己去完成,不能由别人来代替。死本质上只能是不可替代的“我”的死。死是世上私有的东西,谁也帮不了谁,是和别人毫无关联的,因而是“本己的可能性”。因为在死亡中,我们的实存被切断,这能使我们有可能从死亡处境出发来认识实存的局限性,返归本原,达到本己,成为真人。所以雅斯贝斯说,体验死亡这一边缘处境和去生存是一回事,只要我们睁着眼睛迈进边缘处境,我们就成为我们自己了。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此在的可能性依借死亡而为鲜明地绽露出来”、“死亡总只是自己的死亡”、“本己的可能性是无所关联的可能性。”(38)因此,死亡是此在本身不得不承担下来的存在可能性。只有死亡才能使人自身个别化,从而本真地作为他自己而存在。只有在死亡这个时候,人才能真正把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完全分离开来,从非本真生存走向本真生存。海德格尔断言,死是此在的本己的可能性,只有它才能把此在之“此”带到明处。为此,海德格尔提出“为死而在”、“先行到死亡中去”的著名论断。西方学者L.兰兹伯格在《死亡的经验》一书中指出:“死亡意识是同人的个体化齐头并进的,是同单一个体的确立齐头并进的。”(39)

(5)、啊…先生们,你们投票赞成把我处死,我有几句话想对你们说。

(6)、在另外一些人眼里,苏格拉底是一位行为举止怪异的人,甚至有点患了癫痫病的样子,苏格拉底相貌丑陋,并且总是衣衫褴褛,赤着脚走路,满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整日游走在雅典街头找人辩论,经常说的他人哑口无言。他很少喝酒,但是酒量奇大,从不喝醉。他用灵魂控制着自己的肉体,抵制着欲望,就是爱情也是“柏拉图式”的。从这些描述看,苏格拉底身上有未来斯多葛派和犬儒学派的影子。斯多葛派认为品德是重要的,犬儒学派则鄙视富人们的生活。苏格拉底整日衣衫褴褛正好符合这一点。

(7)、“现在神灵给了我一个岗位,这是我深信而且理解的,他命令我终生研究哲学,考查自己并且考查别人,如果我由于怕死,或者由于其他顾虑,擅自离开了岗位,那就坏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格拉底之死的前因后果精辟8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