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的分类研究精辟78条

网络语言的分类

1、网络语言分为哪几种类型

(1)、基金:我自己没这个能力去做投资,然后付点服务费,把钱给一个有能力的团队去打理。

(2)、(10)梁海英.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语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2-

(3)、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他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

(4)、(14)张迪,孙涛,陈晔,万良琪.基于语言偏好信息的稳定双边匹配决策方法(J).运筹与管理,2019(02).

(5)、(16)高莹.语言文化学视角的俄语网络流行语发展与规范(J).现代交际,2021(03).

(6)、(谭天:广州华商学院特聘教授、暨南大学教授;司峥鸣: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

(7)、▲《咬文嚼字》收录的 2011-202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8)、(11)庄美英.模因工程——如何打造强势的广告语言模因(J).外语学刊,200(1):1

(9)、DB数据:企业内部业务系统的数据,例如客户管理系统的客户数据,订单系统的订单数据,物流系统的物流数据等

(10)、本期二零二主题:网络流行语的“生”与“死”

(11)、2019年是网络语言生活20年,是网络语言由远及近、深刻影响语言生活的20年。网络语言经历了从“舶来品”到“本土化”的发展轨迹,呈现给公众的样态从起初的“多语码化”发展为当下的“多模态化”。网络语言不再是当初网络达人等“小众”的专利,而是成为网络内外“大众”共用、共有、共享的语言产品,求新求异的网络原住民们又在不断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分众”化交际符号和语言游戏。

(12)、网络流行语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针对其功能与影响研究者有以下代表性观点。华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适应网络传播特性、彰显草根文化、引发社会思考等正效应,同时具有形成网络语言暴力、影响语言规范化等负效应。甘露在《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一文中分析了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和语言文化的影响,认为其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推动了新闻事件的发展和信息公开,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在语言文化方面,活跃了民间语文生活,影响语言文化发展方向,容易给部分人群造成理解障碍。盛若菁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树异于人的先锋意识,反映了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和社会心理的表达诉求,对个体社会化存在着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13)、根据对相关研究文章的梳理,笔者发现学术界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已经有不少的积累,研究议题比较多元,涉及网络流行语的很多方面,但总体来说由于网络流行语更新快,动态性强,研究不够聚焦,重点不突出,还不够深入,不成体系,未来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童星关于网络社会交往研究、谢俊贵关于信息化转型中的社会分化研究、戚功关于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的“重塑和再造”研究等成果等网络流行语研究有重要参考意义。同时,杜尔克姆、马林诺斯基功能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和G.H.米德心理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等对网络流行语研究也可提供重要借鉴。

(14)、这些“梗”多带有明确的身份指向性,与来源文化内容的相关性更强。用以表明自己的兴趣圈子与网络社交位置,如“wdnmd”这类电竞“梗”等,此类“梗”更具有暗示性,使用圈子也更为明显与局限,但仍有一部分发展到青年之间普遍流行,如“skr”本只在说唱圈使用,但随着综艺节目的热播走进大众视野。理解这类“梗”往往需要相关专业性知识,这类“梗”往往常年保持热度,自身不会大幅改变,拥有稳定的文化位置与使用群体。

(15)、问卷第一部分结果显示,33%的受访者认为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普遍存在,2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遭遇过网络语言暴力。面对网络语言暴力,仅有02%的人表示会予以制止。对于使用网络语言暴力的原因,近半数人群认为是用于泄愤(见图2)。除所列四项原因外,访谈中受访者提及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三观不正”“自以为是”“嫉妒”“嘴臭”“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等。

(16)、这类研究主要从传统舆论学研究的视角,将网络流行语生成和传播中网民的意见情绪表达等同于社会舆论的表达,往往以个案为主,在对个案剖析的过程中分析网络舆论生成规律,但其中分析到的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问题值得关注。天津社科院舆情研究所姜胜洪以2009年度网络流行语为例,认为网络流行语不仅描绘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权利焦虑”,而且流露出网民对公权的质疑和讽刺,以及对关乎公共利益的真相的期盼和渴求。笔者在《理解网络文化》一书中提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深层社会原因,它是深层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情绪在网络上的反映,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矛盾激化、弱势群体权利保护不足、政府公信力不足、核心价值缺失、释压渠道不足等问题。

(17)、2018年,全球第三大市场研究集团益普索(Ipsos)调查发现,社交媒体(socialmedia)是全球范围内网络欺凌高发的区域,占比65%⑨。本研究因此选取国内新浪微博作为语料来源。

(18)、符号学是20世纪初期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谈及符号学历史,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说:“口语是内心经验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13)其中就暗示出符号和语言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20世纪的两大现代符号学奠基者分别是瑞士语言学泰斗索绪尔以及美国逻辑学家皮尔士。索绪尔在其语言二分理论(Langue和Parole)基础之上首先提出了符号学中的“能指”与“所指”的二分概念。皮尔士则提出了符号的三位一体特征。他认为,构成一个有效符号的基本成分应该包括符号代表项(Representamen)、指涉对象(Object)和解释项(Interpretant)。三者合构成了不可分割的符号化过程。也就是说符号表现体、物体和解释项是符号化过程的小组成部分。(14)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符号应具有三种关联要素: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15)直至1964年,法国学者罗兰·巴尔特(R.Barters)的著作《符号学原理》的面世,才正式标志着符号学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

(19)、(WHO)确实如此,语言本身就是一条不断流淌奔涌的大河,其生命活力就来源于兼容并蓄,但当一个词牢牢锚定住某种社会现象、情绪、语境时,挪用语境是否相当于抽走其根基呢?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其接近于“死亡”。此处的“新生”、“成长”、“死亡”都是以人来类比网络流行语,但一切类比都是不当类比,或许可以用更为贴切具体的“造词”、“成因及扩散”、“沉寂”来替换。

(20)、模因论(MemeticsTheory)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5)

2、网络语言的分类研究

(1)、符号型:多以简单符号表示某种特定表情或文字,以表情居多。如“--”表示一个“无语”的表情;“O.O”表示"惊讶"的表情;“TT”表示“流泪”的表情。这种表情型符号起源于日本漫画,后演变为漫画杂志中常出现的文字符号。成为网络语言后出现了更多形式。符号表示文字的多以谐音有关,如“=”表示“等”;“o”表示“哦”;“**”表示不雅语言等。

(2)、专著推荐|语料库+语用学(话语分析)应该怎么玩?

(3)、雪花型:当星型模式的维度需要进行规范化时,星型模式就演进为雪花模式。

(4)、志愿者协助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资料图)邹乐摄

(5)、在这里就不在过多的描述java的作用了,我们来聊聊java语言在大数据中可以做什么?

(6)、以上我们从定义属性和评价准则两方面论证了网络语言暴力具有不礼貌属性的假设。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暴力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暴力指网络上一切以语言为工具,利用言后行为(反复)对他人面子及情感造成公然伤害,甚至造成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的社会现象。虽然广义网络语言暴力依然属于不礼貌行为,但其使用的语言未必是不礼貌的,甚至有可能是礼貌的。狭义的网络语言暴力特指网络交际中,以暴力语言为手段,公开使用不礼貌策略(持续)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言语行为。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属于狭义的网络语言暴力,而广义的网络语言暴力还包括人肉搜索、冷暴力、网络造谣等。以下我们仅以狭义网络语言暴力为例,分析其不礼貌的属性。

(7)、从论文的学科归属来看,先期的研究以语言学为主,主要从语言模因论、语言经济学、语音语义变异、语言规范等视角进行研究。随着网络流行语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及传播及增值的特殊性,与此相应,有关网络流行语的社会科学研究,迅速从语言学领域扩展到了教育学、传播学③、社会学④、心理学等领域,研究议题也从网络流行语的语境适应性、构词特征、语用翻译等扩展到了社会心理、使用行为、生成传播机制、流行机制、话语效应、网络舆论、价值取向、社会影响及效果等较为广泛的领域。

(8)、鉴于不同语境、不同社会群体对(不)礼貌的评价可能存在巨大差异,Haugh&Chang(2019)倡导相关实验研究应该以语境化的、自然发生的语言为基础。因此,我们在收集语料时注意保留原始语言,并将语境介绍纳入调查问卷的内容。

(9)、“面向世界看语言,透过语言看世界。”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表示,这些年度字词、新词语、流行语、网络用语,映刻时代印记,折射家国情怀。

(10)、由于网民群体在性别、阶层、种族、教育、收入等方面存有的差异,异质化的人群在同一词语上的投射也千差万别,原本不平行的光线在触及镜面后,又无规则地反射向各个方向。在“后浪”中奔涌的浪花有贫富差距、代际差异、青年精神、消费主义、选择权利,“打工人”在积极和消极、自勉和自嘲、得意和失意中来回拉锯。相对包容的解释力本身又延长了流行语的生命力,使得相对多元的群体能在同一社会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并相互竞逐。

(11)、数字型:一般是谐音,例如9494=就是、就是;7456=气死我了;555~~~~`=呜呜呜(哭泣声,也是阿则喜欢用的一个符号);886=拜拜了;

(12)、除了汉语中原有的词语外,大量的新兴字词参与其中。同时网络也演变了一些词义,或扩大或转移,或变化其情感色彩。这些词语都是新兴网络语言中的重要生力军,若不懂得这些词语,那就成了网络中的文盲——网盲了。如“这样子”被说成“酱紫”,不说“版主”说“斑竹”;“555”是哭的意思,“886”代表再见,这些大多都是与汉语的发音相似引申而来的;还有BBS、BLOG、PK(VS的升级版)等大量的英文缩写或音译词;除此之外还有用:-)表示微笑,用*()*表示脸红等。

(13)、Heylighen则为我们呈现了模因复制的四个过程:(1)同化(Assimilation),模因使用者注意、理解并接受此模因的过程,换句话说即是此模因与使用者产生某种程度的共鸣进而进入使用者的认知体系。(2)记忆(Retention),模因在使用者的记忆中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使用者的可能性就越大。(3)表达(Expression),模因从使用者的记忆中转化成可以被感知的形式,并运用于与其他使用者的交流过程中。这一过程中,突出的手段是语言、图片与行为等。(4)传输(Transmission),模因通过模因载体(TheMemeVehicle)在使用者间传输,传输即是复制的过程。(10)在顺利经过以上四个阶段之后,强势模因会在保真度(Copy-Fidelity)、多产性(Fecundity)、长寿性(Longevity)方面脱颖而出。(11)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之所以成为强势模因首先需要使用者认知、记忆,然后被表达,继而被传播。在此过程中,所谓的模因之间的“适者生存”其实是使用者剔除和选择的结果。使用者是主体,强势模因的诞生是使用者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14)、(13)周烨恒,石嘉晗,徐睿峰.结合预训练模型和语言知识库的文本匹配方法(J).中文信息学报,2020(02).

(15)、出处:2012年12月17日晚间,日本朝日新闻中文网微博又发布了一条微博,“我们又双叒叕要换首相了。”这句话的关键在“又”字,四个汉字拆开就是10个“又”字,反映日本频繁换首相。

(16)、(WHO)网络流行语其实还具备一种“准入机制”,其能指与所指背后的含蓄意指——“神话”往往只是一个圈层内的流通品,在圈外人看来则不明就里,u1s1(有一说一)、xswl(笑死我了)、srds(虽然但是)在熟谙这套编码的人看来可以轻松识别,在外人眼中则是毫无意义的一串字母堆砌,甚至会怀疑是不是拼写错误的单词。某种程度而言,流行语与圈内人群的捆绑,发挥着类似黑话、暗号的身份通行证功能,在茫茫人海中迅速辨识出同类,相视一笑。传播流行语的先行者能够在后来者的追随和簇拥中收获满足感,后来者则能在模仿传播中提升身份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社交网络的传播机制使得趣缘群体的聚集愈发便利,一个个“我”通过流行语结成一个暂时的“我们”,而自我认同则在一次次传播中不断加固。

(17)、网络交际是“网民为实现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的目的,利用新兴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谢朝群等,2015:33)。网络交际虽然发生在虚拟空间,但真实性不容置疑。与面对面交际相同,网络交际中也存在不礼貌行为。

(18)、(WHO)另一方面,和过往的仓颉不同的是,我们如今“造词”的方式由临摹变为戏仿式的拼贴。仓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从鸟兽的足印痕迹得到启发,发明出原始的象形文字来临摹、勾画世间万物。网民则充分展现了民间智慧,流行语的创作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谐音(神马都是浮云)、双关(压力山大)、比喻(友谊的小船)、挪用(小目标)等,甚至还有诸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等让人不明其所起的流行语。网民化身为文本世界的游牧人和“盗猎者”,在有限的边界内开疆拓土,肆意驰骋。先选择既有的文本作为可供挖掘的富矿,再将其中内容打成碎片化的基础元素,后依照自己的逻辑、喜好进行拼贴黏合,从而创造出具有自我、群体或社会烙印的新文本。尽管相较于仓颉的“从0到1”式的开创贡献,从“1到2”的文本拼贴或许不足为外人道,但仍有助我们窥见社会的一隅。

(19)、但是,在认识到网络语言的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重新拾起一个老生常谈的论调,那就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可以滋生和传播暴力,网络同样可以成为“语言暴力”的温床。网络语言受社会阶级、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要小于其他语言变体。网络语言的言语社区(SpeechCommunity)往往相对宽广和开放。网友在网络中的发言大多数情况下不受法律的约束,至多只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这恰恰对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语言暴力”同时也是言语失范行为在网络中的体现。网络语言是特殊的符号,通过模因机制传播。模因与符号本身并无好坏优劣之分,但当模因被使用者用于从事不正当的言语攻击时,模因的催化剂作用以及符号的负面效力便会不可估量地被放大。当网络流行语所折射出的社会种种不公不能得到妥善处理时,“言外之意”就有可能会对重大社会问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会导致语言对社会交际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语言中模因的力量一旦得到认识,就需要有相应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来引导,从外部来抑制恶意模因的自我复制,从而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21)模因并无好坏正邪之分,它只是在不断模仿并复制它所承载的信息的工具载体而已,但网络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因却会随着使用者的人为意志转变而产生优劣之别。网络语言这一社会语言变体的性质是可以被人为地决定的。换句话说,网络语言的使用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规约性。任何违反或对公众正确意识的冲击应该被规约为文化禁忌并加以规范和管理。

(20)、(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视频‘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的优质内容体系构建及智能把关模式研究”(编号:20YJA86001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基于情感分析的公众网络舆论正向引导机制研究”(编号:HIT.HSS.201845)阶段性成果)

3、网络语言的分类有哪些

(1)、词素的组成是以字词为主,越来越多的英文字母和数字还有少量图形加入其中。

(2)、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网友用来调侃某事虽然没有实质性危害,但是却令人很难堪。

(3)、汉语是分析语,有三到十五种声调。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汉语包含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古代书面汉语被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被称为白话文,以现代标准汉语为规范。

(4)、翻译型:其实这在语言学上很常见,就是外来语,一般也是根据原文的发音,找合适的汉字代替,例如“伊妹儿”=e-mail;“瘟都死”=windows;“荡”=download,下载;

(5)、德国哲学家卡西尔(Cassirer)指出:“人是符号化的动物,符号是人的本质,是自然宇宙与符号宇宙的一个中介”。(18)根据卡西尔的观点,人类在运用符号去认知世界,人类同时又运用语言去记录和传承认知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由此可见,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作用于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19)简而言之,语言就是符号,是人类的专属,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动物界的符号应该解释为记号,它只表示动物界的生存现象,但人类的语言则肩负着社会中的文化传递现象的作用。网络流行语则可以理解为语言在虚拟空间中被固化的特殊字符,这些特殊字符伴随的网络和社会的发展,在新的社会环境和语用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同时肩负着新的作用。

(6)、网络流行语主要出现在21世纪的十多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网络流行语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要注意的是,部分网络语言并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定,因此不具备教学意义,不引进教学领域。

(7)、随着网络普及,截至2019年12月份,我国网民规模已达07亿,成年网民数量开始反超未成年人,成年人熟悉的话语方式逐渐在网络上普及。

(8)、由中国社科院专家组成的年度弹幕委员会对年度弹幕词TOP1“真实”的推荐语是:“真实具有三层意思,与现实相符、与认知相符、与心意相符。真实是有参照物的,后者的变化过程即真实意思的变化过程。从现实到认知再到心意,可以说,对心对意即真实。许多作品即使内容有夸张成分,只要符合想象,对上心意,我们就会在弹幕里使用‘真实’来表达自己的认同和赞许。这种真实是一种‘艺术真实’,与客观上的真假无关。年度弹幕词,留下了年轻人‘真实’的足迹,时代的烙印。”

(9)、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部《我和我的祖国》让亿万中国人心潮澎湃,也把“我和我的祖国”送上了“2019年度十大流行语”首位。另外,“金色十年”“学习强国”“中美经贸磋商”“美奋斗者”“硬核”“先行示范区”“基层减负年”“我太南了”这些词汇入选流行语,生动反映了时代变迁和国家发展。

(10)、通过模因理论以及强势模因与网络流行语的关系,我们了解了流行语的传播原理和传播方式。模因理论在基本层面上解释了网络语言从传播到流行的机制。对于未曾接触过模因理论的大多数网民来说,每一条网络流行语都可抽象地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符号,构架起了环绕在我们四周的虚拟空间。网络流行语将原本虚幻的空间通过语言符号的形式为直接地展现在网民的面前。人类本身就是生活在形形色色的符号之间,我们利用符号而且改造符号,同时,符号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语言是传播意义和文化的符号,流行语的盛行便是我们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一种符号化现象。

(11)、从论文发表时间和文本数量特征上看,早的研究始于2001年,但在2008年以前,发表的论文很少,仅10篇,约占发表总量的4%,发表的刊物主要是《中国青年研究》(2篇)和《语文建设》(2篇)以及几本大学学报。从2008年开始,相关研究论文呈显著上升趋势,几乎每年成倍增长。这种数量的增长与2008年中国“正式成为Web0强国”,国家、与网民对话,并提出“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及网络媒体在近几年系列重大事件中的突出能量密切相关。2008年以来,“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欺实马”、“我爸是李刚”、“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Hold住”等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迅速在互联网及现实社会传播并产生较大影响,也直接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12)、学术观点|彭晶、冉永平:误解消解中涌现共知信息共建的社会-认知语用阐释

(13)、根据Searle(1979)对言外行为的分类,我们将暴力语言分为阐述、指令、承诺、表达及宣告五类。观察发现,网络语言暴力还存在各种类型混合使用的情况,例如:阐述和指令的结合(“你全家都死了,你全族也都死了,赶紧回家”);或指令、阐述和表达的结合(“加把油再点个火好了。微博丝毫没有内涵。无聊非主流”)。我们将其统称为混合型网络语言暴力。具体分类及例证见表3:

(14)、上述定义与分类从研究者视角出发,以(不)礼貌相关理论为支撑,论证了网络语言暴力(不)礼貌的属性,回答了第一个研究问题。网络交际语境中“与使用者相关”(user-related)的语言研究是大势所趋(Androutsopoulos,2006:421),下一节我们将探讨使用者对这一言语行为的评价。

(15)、机器学习风控模型: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训练出统一规则的模型,用于贷前,贷中或者贷后风控评审关卡。

(16)、数据分析周报,月报:按周或着按月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和预测,常用于邮件推送,公众号推送

(17)、国内学者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性质存在不同意见,总体可分为行为观(如吉益民,20王漱蔚,2013)和现象观(如王任华,2018)两类。然而,无论是将它视为一种“不道德言语行为”(吉益民,2012:293),还是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暴力形式”(王任华,2018:59),网络暴力的实现都离不开“语言攻击和语言控制”(许婷婷,2015:10)。从言语行为理论看,暴力语言正是利用了语言以言行事的功能对他人造成无形的伤害。刘文宇、李珂(2017:122)明确指出,“从语言角度分析网络暴力是一种直接有力的方式”。这也为我们角度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18)、翻译型:其实这在语言学上很常见,就是外来语,一般也是根据原文的发音,找合适的汉字代替,例如“伊妹儿”=e-mail;“瘟都死”=windows;“荡”=download,下载;

(19)、网络是一种大众参与的媒介平台,在这里,交际是直接的,但交际形式却是非直面的,网络媒介为交际提供了屏障,使交际可以躲在各种终端后面不露面,具有藏匿性和匿名性。因此,交流可以抛开禁忌、随心所欲。网络体现个性、开放性、兼容性、多元价值取向,这些特点也直接体现在网络语言中。

(20)、新词语反映了日新月异的技术和经济快速发展。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5G时代也从原来的三大运营商变为了四大运营商。

4、网络语言分类表

(1)、(STL)我个人以为,WHO提出的这三个维度可能在继承一种韦伯诠释学的阐释思路。但是首先,这几种情况是否完成了大限度的穷举的问题?其次,这几种情况背后的理论传统和逻辑联系上似乎有一些距离,显得稍微有一些零散,彼此之间也似乎会出现重叠:比如第二点提到“仪式性反抗”,而第一点提及“碎片的社会情绪”,这一情绪本身也可能是反抗的原因,至于群体区隔则可能是一种流行语使用的呈现形态。

(2)、然后对于我们该如何使用“学术黑话”,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看你说话的对象是谁,注重语言使用双方的心理感受。申小龙教授说“判断语言的标准就是表达功效”,语言的变异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停止的事情。黑话被公众扭曲,只要被大众认可了,进入了人们的日常语言,能够在人们的生活中起作用,那我们就应该去接受它的合理性。

(3)、“梗”产生于各具特色的文化内容之中,以网络社交流量为土壤,并影响着网民思想,作用于网络社交环境的发展。理解与掌握“梗”的发展模式,有助于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正确引导“梗”的使用与传播有利于更好地改良网络社交环境,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如2015年连载至今的优秀国创动画作品《那年那兔那些事》,轻松幽默地讲述了我国光荣的革命历史与精神,形成了自己的相关文化与“种花家”系列的梗,弹幕上连片赤红的“此生无悔入华夏,此生无悔种花家”让人热血澎湃。弹幕热词中的“多谢款待”,也体现着“梗”对于网络社交礼仪的引导。

(4)、绝绝子:该词流行于某网络节目,节目中一些粉丝用“绝绝子”为选手加油。多用于赞美,表示“太绝了、太好了”。这个词引发了网友对网络语言的关注和讨论。

(5)、(1)黄旦.“千手观音”:数字革命与中国场景(J).探索与争鸣,2016(11):20-

(6)、说到数据存储,大数据的发展历史离不开一个叫Hadoop的家族产品,可以很直接的这么说,没有Hadoop就没有大数据,国内很多大数据公司一开始建立的数据存储数仓都是基于Hadoop体系建立的,那么Hadoop到底是什么呢?

(7)、字母型,字体输入作为网络聊天基本的形式,需要通过键盘或触屏将字符输送到对方显示屏上,打字速度肯定难与思维同步,也远非直接对话那样方便,故以简约高效的字母替代汉字就成为网民聊天首选,它的内涵的丰富程度已经超过正规文字表达模式。

(8)、✿本文 来自《网络传播》杂志1月刊,原标题为《网络语言产生和传播的独特性》,作者李煜单位为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李玮系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

(9)、“作为一种历史必然性出现,人们呼吁语言满足社会对它的要求,它反映了社会状况,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这是语言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16)网络语言是独特的网络文化,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社会影响,其仍在不断创新变化中,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不可分割和难以忽略的一部分,“强国必强语”。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伴随网络语言的发展对语言文化的影响,语言与文化的影响相辅相成,尤其是外来语及不同文化的语言词汇,也加入本土语言传播中对传统文化带来冲击,“食洋不化”、肆意扭曲,语言文化规范问题事关重大。当前“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深度融合,网络问题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传导渗透,成为影响各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及国际关系调整的重要变量”。(17)在新网络安全理念下,网络语言的问题已是社会问题。作为“精神家园的互联网”所产生的传播力与影响性,尤其是网络失范用语对青少年容易造成不知本义、张冠李戴、错误认知的负面影响,这是亟待解决的文化危机。因此,我们要持续推进“中国语言”的文化力量,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创新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规范则是网络语言承载健康内容有效传播的根本保障。”(18)在人工智能赋能网络语言治理的同时,还须提高全民网络语言素养,通过政府积极的教育引导,促进公民网络用语规范意识的提升,推动网络语言规范治理体系构建。

(10)、(CPG)我想补充一下你说到的这个“复眼”的比喻,所谓的“复眼”,除了指观察和获取信息的渠道的多元打通之外,我想还可以联系到对于信息的处理问题——现在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创造者与传播者,知识和信息的所有权从精英迈向了大众。这种“知识的平民化”因此就使得从前没有展现出来的老百姓的某些情感、态度、思想观点在这个时代得到了展现,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变化与问题。

(11)、(17)王铭玉.从符号学看语言符号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7):

(12)、●数字型。例如,“555”表示伤心大哭,“886”表示下线,再见的含义,“9494”是汉语叠词,表示对观点的充分赞同,“847”劝慰对方别生气,“7456”则指怒火中烧,以及网络上通过两幅有趣的被网友所拍摄的汽车牌照的照片中的数字“00544”和“44944”分别代表“动动我试试”和“试试就试试”之类,不胜枚举。数字型的网络语言多是通过数字与汉语词汇发音的相似性而引申出现的。

(13)、总体来看,目前对网络流行语定义的基础研究还不多,研究者从自身专业角度和关注视角得出了对网络流行语某些特征强化的相关定义,较粗略地描述了网络流行语特征,但总体看还没有分清网络流行语与网络语言、网络热词的区别,存在定义模糊、界定不清等缺点,还存在一些分歧亟待厘清。

(14)、(2)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促使网络流行语成为强势模因

(15)、(小包)其实在上面谈“抵抗”的时候,已经给网络流行语无意识地分了个类:也就是其实未必所有的流行语都具有指向社会性负面不满情绪的抵抗性,大家一直发的yyds(永远的神),srds(虽然但是)等等,可能更多是一种被媒介塑造的语言表达,其“抵抗”一味体现在说这种语言本身上。因此我想我们可能需要对流行语从起源方面做一下梳理。我个人觉得流行语的产生和成长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有的从游戏中产生,有的从综艺节目中产生——这样的起源背景会对其产生何种影响?其中又是否有一致性的东西在?这些也可以做探讨。

(16)、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建立起网络语言规范智能把关模式,基本原理和流程如下页图

(17)、(小包)我觉得语境的挪用不代表着死亡,反而是流行语产生后与社会相互建构的结果,无论是资本或者是民间不假思索地挪用,实际上都反映了流行语的涵义不断被建构的过程。其实这也涉及到我们怎么理解“流行语的死亡”这一问题。

(18)、互联网数据:互联网数据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去采集的数据,一种是跟外部企业合作的数据,例如可以开发爬虫程序去爬取网站上公开的信息,和淘宝京东合作利用客户购买行为数据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网络语言的分类研究精辟7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