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故事概括
1、诸葛亮草船借箭故事概括
(1)、(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2)、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我国章回小说的鼻祖。其主要作品为《三国演义》。其他作品:《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3)、胡靖桓同学缩写的《草船借箭》语言很精练概括,前四个自然段写得如行云流水,读起来畅快。由于漏掉了“擂鼓呐喊”等重要细节,所以第五自然段和前面就表现出内容上的脱节。如果把诸葛亮巧借天时的几个细节讲明白,这篇缩写会成功。
(4)、第21课《杨氏之子》 同步练习 类文阅读
(5)、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公事为由,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意欲加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志,立下军令状,做好准备工作,利用草船向曹操成功“借箭”十万多支,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周瑜了解经过后,自叹不如。
(6)、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7)、我发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凝练,多为书面语;而现代文浅显通俗,富有表现力。
(8)、这个同学缩写的《草船借箭》把篇幅压缩了,把主要内容也削减了。
(9)、(鲲鹏在线)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一:走近他们的童年岁月
(10)、诸葛亮:神机妙算、顾全大局、豁达大度、足智多谋、才智超群、有胆有识、知人善用。
(11)、(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接受军令后写的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
(12)、需要删减的内容,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连缀成文。
(13)、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批注: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批注:全文都是“诸葛亮说”,而此处却用了“诸葛亮笑着说”,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肚、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诸葛亮的英雄本色。可以说这一笑值千金。读中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14)、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多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批注:课件诸葛亮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批注:因为这时候正是大雾漫天,看不清对方的佳时机,有利于我方作战,“直到”二字,表明大雾漫天并非巧合,是诸葛亮知天文而作出的判断。也是诸葛亮明知周瑜刁难,却立下军令状的原因之一。)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批注:便于统一行动,又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15)、(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16)、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二:写作品梗概
(17)、第三部分(10):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18)、(批注:在本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紧扣文中关键语句,反复诵读、反复涵咏、反复品味,要引导学生将平面化的语言转化为主题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文字中的诸葛亮走到学生眼前,走到学生心中。)
(19)、(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他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20)、(鲲鹏在线)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课《梅花魂》
2、草船借箭故事概括
(1)、(1)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2)、周瑜:心胸狭窄、阴险狡诈、嫉贤妒能、不顾大局。
(3)、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关于三国的故事,著名的莫过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这本书吗?你喜欢里面的哪些人物?(生自由讨论发言)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诸葛亮,谁能说说喜欢他的理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有关。(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吗?(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借到了吗?怎么借的?)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你想知道的答案。
(4)、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 同步练习 类文阅读
(5)、课文开门见山,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概括诸葛亮挺有才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事实。“妒忌”正是周瑜与诸葛亮发生矛盾的起因,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6)、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7)、默读课文。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8)、(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9)、不一会儿,大雾散去,太阳冉冉升起。诸葛亮下令将船迅速开回。20只船上的草人上,早已扎满箭支,远远超过了十万支。
(10)、天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开船,并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只叫弓箭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11)、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魏略》记载:濡须之战时,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坐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射箭。
(12)、这一句环境描写突出江上雾大,其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他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无误。只有这样的天气,才会让疑心多虑的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让弓弩手射箭,这是借箭成功的条件之一。
(13)、“一字摆开”既便于行动,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这些都表现了诸葛亮的思虑缜密、安排巧妙。
(14)、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后写了事情的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15)、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16)、第15课《自相矛盾》 同步练习 类文阅读
(17)、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总。(批注:课文开门见山,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概括诸葛亮挺有才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事实。“妒忌”正是周瑜与诸葛亮发生矛盾的起因,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18)、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教学视频
(19)、《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20)、小结:不能删,因为通过具体写前两天没动静,我们才能把时间快速流逝与诸葛亮从容的行为作对比,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3、草船借箭故事概括100字左右
(1)、《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有周瑜让诸葛亮赶造十万之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材料,诸葛亮带着鲁肃到曹营借箭,诸葛亮借箭成功等内容。
(2)、周瑜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3)、读读课后“阅读链接”部分,找出课文对应段落,说一说原著与课文相比,语言有什么特点?
(4)、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批注: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船和军士是借箭的必备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我自有妙用。(批注:表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批注:识人,诸葛亮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值得信赖,才向他借的船,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文章的故事背景是诸葛亮、周瑜此时联合抗曹,鲁肃在《三国演义》里,为人忠厚老实,此时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危,联合抗曹心诚,所以诸葛亮相信鲁肃,所以请他帮忙。)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批注:说明诸葛亮了解周瑜,如果让周瑜知道了,必定设法阻挠,计划就可能落空。知人,了解人。)
(5)、诸葛亮又下令各船士兵高喊:“谢曹丞相赠箭!”等曹操恍然大悟时,草船已经开出10公里,曹操军队根本没办法追赶,只能叹息。
(6)、身体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7)、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8)、▍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如要转载,请必须标明出处。
(9)、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10)、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11)、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批注:显示了诸葛亮用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不伤一兵一卒顺利借到箭。)
(12)、 辛奕萱缩写的《草船借箭》,扣住“借箭”这一主要内容,把起因(妒忌)和结果(自叹不如)交代得清清楚楚。缩写后仍是一个重点突出的完整故事。
(13)、思考:诸葛亮借箭成功,除了自身才智,还有哪些因素?(天时、地利、人和)
(14)、(鲲鹏在线)语文下册五年级语文园地六年级6*骑鹅旅行记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15)、(鲲鹏在线)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
(16)、周瑜故意让诸葛亮赶制10万枝箭,诸葛亮却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帮忙,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利用几条草船借足十万支箭。
(17)、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18)、文章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19)、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20)、语言描写,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鲁肃吃惊,害怕曹军出来进攻,而诸葛亮镇定自若,成竹在胸。
4、草船借箭故事概括200字
(1)、我还想了解诸葛亮的“空城计”、“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等故事。
(2)、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3)、(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4)、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故设下造箭的圈套,以公事为由,意欲加害诸葛亮。
(5)、(调度)管理并安排(工作、人力、车辆等)。
(6)、口语交际一《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同步练习
(7)、第16课《田忌赛马》 同步练习 类文阅读
(8)、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9)、(鲲鹏在线)语文五年级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
(10)、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周瑜的忌妒与曹操的多疑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积极的学习,努力汲取知识,像诸葛亮那样拥有聪明才智,并且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提前的准备。
(11)、第8课《红楼春趣》 同步练习 类文阅读
(12)、(鲲鹏在线)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一:家乡的风俗
(13)、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批注: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老实、诚实可信。)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14)、有一次,周瑜提出让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并且下达军令的书,如果不能按时交出十万支箭,将会受到军法处置,杀头示众。
(15)、第9课《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 类文阅读
(16)、(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17)、(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生字,师指导正音。
(18)、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
(19)、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精神,在浓雾中不敢轻易派兵出击。
(20)、统编语文1-6年级下册课堂笔记、生字组词。(可收藏)
5、草船借箭故事概括150字
(1)、第5课《草船借箭》 同步练习 类文阅读
(2)、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周瑜既然想加害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征求诸葛亮的意见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草船借箭故事概括精辟8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