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面经典名句精辟109条

道德经经典名句七字

1、道德经经典名句七字大全

(1)、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还是习大大用过的典故哦!

(2)、(翻译讲解):江海永远处于(百川)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

(3)、(感悟)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后,谁笑得好。

(4)、学到的知识少,反而能够有所收获,学到的多,反而会使人产生迷惑。这句话是指学习,应当能够专而不应当繁杂。

(5)、大意: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到快结束的时候,反而没有刚刚开始的时候慎重,结果导致事情的失败。

(6)、行:路程。 始:开端,起始。 足: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哪怕一千里那么远的行程,也是从脚下开始起步的。比喻无论多么大的事情,都得从头实施,循序渐进来完成。

(7)、《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相传为老子所著,其中蕴含的哲理简单而意味深远,其中经典的十句话更是蕴含了中国式的生存智慧,领悟透了并在实践中践行的话,受益终身。

(8)、(感悟)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9)、(感悟)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10)、老子的《道德经》里经典的十句话,流传了2500多年,值得收藏

(11)、在这里,有书君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道”的特性。当然,故事不见得真实,姑且当作笑话来听吧。

(12)、10)功成身退,天之道。(出处)《道德经·第九章》(译文)成功之后激流勇退,符合天的道理。

(13)、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牡丹亭》

(14)、《楚辞章句》里说:“《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关于《天问》的写作背景和缘由,说是屈原被放逐后,忧心愁惨,彷徨山泽,走进楚国的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画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于是当场题辞,写下此篇,用以排解愤懑、舒泻愁思。

(15)、(感悟)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16)、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1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8)、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9)、38)无为而无不为。(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译文)处于无为的境界之中,没有什么不能做到的。

(20)、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2、道德经里面经典名句

(1)、(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2)、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晏殊 《金柅园》

(3)、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处世原则,是干实事而不与人争高下。

(4)、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明曹学佺《蜀中广记》)

(5)、0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6)、(解释)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走向衰亡。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原则必然消亡。

(7)、(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8)、天下的难事,一定从很小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细微的部分开端。所以我们说细节是魔鬼,甚至能写出一本畅销书。做大事,也需要注重细节!

(9)、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10)、(感悟)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11)、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管子·白心》

(12)、(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1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

(14)、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15)、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16)、大意: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其实很多人都懂这个道理,可是为什么还做不好呢?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煎烹小鱼。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运用这些道理,并不是听过之后我们就懂了,而是践行,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真正的懂得这个道理。

(17)、少则得,多则惑。——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18)、(感悟)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19)、(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20)、遇到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容易的地方做起;遇到天下的大事,一定要从细微的地方做起。

3、道德经经典名句七字以内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八章》

(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德经·第八章》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5)、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译文)我有三件宝,一直在坚持地守护着它们。一个叫仁慈、一个叫勤俭,第三个是不敢争胜冒尖。

(6)、(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7)、《天问》是屈原的代表作,该作层层设问,用提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情理交融,声情并茂,宛若梦笔生花,令人读来兴趣盎然,绝无枯燥之感。因此,清代学者刘献庭在《离骚经讲录》中赞其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8)、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轼《戏赠张先》

(9)、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出处)《道德经·第九章》(译文)金银财宝很多,没有谁能守得住。

(10)、出自《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译文)执政者要遵循天道、顺从人伦,以常规的道理治理国家。但用兵却要用诡诈、出奇制胜。要取得天下太平,须用“无为”之法、自然之道。

(11)、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春秋老子《道德经》)

(12)、(翻译讲解):坚强者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者属于富有生机的一类。

(13)、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说: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的道。

(14)、况且,我们身处各个不同的人生时期,对“道”的理解和体悟,或许也不尽然相同。这实在是需要我们穷极一生去探索和发现的。

(15)、(感悟)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16)、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17)、方正的东西,是没有菱角的,宝贵的器物,是在后制成的。至大的声音听起来却似没有声音,大的形体,却反而没有形状。

(1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19)、5)为无为,则无不治。(出处)《道德经·第三章》(译文)做那些无为无欲的事,那么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

(20)、视听一於礼,言语纯于诚。百行季为本,战战如奉盈。

4、道德经10大名句的解释

(1)、5)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出处)《道德经·第六+三章》(译文)圣人自始至终重视细微的小事,不做什么所谓的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

(2)、(感悟)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高评价。

(3)、译文为: 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

(4)、(感悟)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5)、主流的说法是周昆当了逃兵,但是也有人说周昆是被人打死了。

(6)、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汪洙《神童诗》

(7)、4)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译文)欲图难事,先从易处着手。欲为大事,先于细处起步。天下的难事,必然从容易开始。天下的大事,必然从小处做起。

(8)、除了关于自然界的问题外,他还问到一些故事传说中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牵涉到对于当时所谓“天命”的怀疑。如他问:

(9)、(解释)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弱的地位;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淡的地位;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

(10)、(翻译讲解):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11)、18)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固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事物,自以为是的人分不清是非。

(12)、这首诗气势磅礴,既有宏伟场面的描述,又有豪情壮志的抒发,更有对必胜信念的坚守。尤其后两句,道出了深刻哲理,做任何事,只有遵循之然知道,取得进步是必然的事情。

(13)、品行良好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知识渊博的人不卖弄,卖弄的人没有多少学识。

(1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5)、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德经·第八十一章》

(16)、(解释)太满了会溢出,应当适可而止;太冒尖了,难保长久。

(17)、(翻译讲解):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正直的好似弯曲,灵巧的好似拙笨,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18)、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0)、造次必致察,思虑防始萌。恶念痛扫除,用力如用兵。

5、道德经名句100句

(1)、19)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人不能进步。

(2)、(翻译讲解):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

(3)、34)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译文)天下的万物都产生于“有”,而“有”却从“虚无”中来。

(4)、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出处)《道德经·第二章》(译文)有与无相互生化,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比较,高与下相互趋向,音与声相互应和,前与后相互追随。

(5)、 少则得,多则惑。 ——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6)、道可道,道。名可名,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7)、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8)、想要把一件事情做成功,一定要从头到尾都保持谨慎,人往往在后关头放松警惕,结果往往就输在了后的疏忽大意上。

(9)、5)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出处)《道德经·第六+三章》(译文)圣人自始至终重视细微的小事,不做什么所谓的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

(10)、(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11)、(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12)、译文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若水,是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1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1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赖以正书《千幅七言对联》)

(15)、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16)、上善,善的人。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但却不与万物相争。

(17)、39)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译文)圣人常常没有自己的私心,而把百姓的心当作自己的心。

(18)、知:知道,明白。 足:满足。 常:经常。 知足常乐:知道满足,才会时常感到快乐。

(19)、《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屈子的《天问》则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天问》的天,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天问》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

(20)、(解释)必须让百姓的思想行为有所规范,保持纯洁朴实心态,减少私心杂欲。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1)、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感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无为而任自然,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3)、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4)、1927年随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参加过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5)、国学经典《道德经》10大经典名句,字字珠玑,千古智慧。

(6)、(翻译讲解):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7)、(感悟)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8)、将欲歇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9)、(感悟)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道德经里面经典名句精辟10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