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诗句经典
1、王阳明经典诗词
(1)、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2)、知行合“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
(3)、百善孝为先,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下,孝不用学,它就是发自良知的行为。
(4)、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5)、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则,这都是空谈。
(6)、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7)、24岁的王明阳带着“学诗须学古,脱俗去陈言。譬若千丈木,勿为藤蔓缠。又如昆仑派,一泄成大川。人言古今异,此语皆虚传。吾苟得其意,今古何异焉?子才良可进,望汝成圣贤。学文乃余事,聊云子所偏”(《赠陈宗鲁》)的心境,离开了龙泉山诗社,离开了老家余姚,回到京城,准备来年再次参加会试。迎接王阳明的是又一次落第。连遭两次挫败的王阳明,并没有灰心丧气,还安慰同为落第者:“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恰在这时,大明王朝北面边疆战事趋紧,王阳明念武举之设,溺于骑射,留心武事,精究兵家之书,经常“聚果核列阵势为戏”。直到28岁,王阳明第三次参加会试,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高中二甲第七名,观政工部。
(8)、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9)、 山风吹乱蝉声,躺在林下顿觉新秋。山池沉静碧绿,暑气已经退走。青峰白云围绕,高耸天际如同琼楼。我袒衣坐于溪石,独对天地内心悠悠。万物形态倏忽无定,变化无穷不能尽求。豪迈一声长啸,惊起一双白鸥。
(10)、风吹蝉声乱,林卧惊新秋。山池静澄碧,暑气亦已收。青峰出白云,突兀成琼楼。袒裼坐溪石,对之心悠悠。倏忽无定态,变化不可求。浩然发长啸,忽起双白鸥。
(11)、故园的今天是元宵节,我却独自坐在荒村中感觉寂寥。幸好有经典可以作伴,很高兴没有车马经过相邀出游。春天又绿草阁梅花首先盛开,月光填满庭院的空旷积雪尚未消溶。念想余姚家里此时灯火通明兄第们聚集一堂,父母也一定思念独自一人在远方的儿子。
(12)、蜡烛能发光,光却不仅在蜡烛上,还可以在太阳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心中有光,那么光便无处不在,因为你的心已经是太阳,正大光明,普照万物。这就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
(13)、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14)、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他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
(15)、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16)、龙潭,滁州龙池,王阳明因公务于滁州而作此诗。说到滁州不得不提两大名人,一是欧阳修,在滁州任上作《醉翁亭记》,首句“环滁皆山也”,滁便是滁州。二是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有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7)、清寒夜里何处传来花香?石林茅屋阻隔小溪水声。隐者每月独自出行,空荡山谷偶尔传出鸟鸣。草鞋不怕露珠弄湿,松林清风总是吹起葛衣。我在水边琢磨《猗兰操》,江南江北满是情谊。
(18)、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19)、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20)、这首诗写于正德九年(1514年),当时王阳明至滁州进行公务,期间与友人、学生游览当地名胜。诗人的心情已经与在龙场的时候截然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欢快的。
2、王阳明诗句经典赏
(1)、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2)、从王阳明的诗中,我们既可以感知他的理想抱负,追寻他的心路历程,体悟他的经道心学;还可以看到他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同情与忧心,对社稷国家的负责与忠心,对门生友人的情谊与关爱;更可以感受他光明俊伟的人格,坦荡磊落的胸怀,追求真理的情操和心系天下的情怀。
(3)、入座松阴尽日清,当轩野鹤复时鸣。风光于我能留意,世味酣人未解醒。长拟心神窥物外,休将姓字重乡评。飞腾岂必皆伊吕?归去山田亦可耕。
(4)、虚虚实实,让敌人的心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就能趁势而入,以小的代价取得大的胜利。
(5)、王阳明:他一疑,事就成了。——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容易被人利用。
(6)、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7)、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8)、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9)、此诗语义浅显直白,但细读却意味无穷,富有哲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能随口吟出,实属不易。
(10)、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1)、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1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3)、第三境界的历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14)、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15)、第二境界的历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6)、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告诉我们,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他们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感化。这就是慈悲。
(17)、九月献俘北上,驻草萍,时已暮,忽传王师已及徐淮,遂乘夜速发,次壁间韵纪之。
(18)、天生桥位于贵州省修文县。王阳明通过描写天生桥孤零零地架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叹。
(19)、世人因为不知道‘达到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以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
(20)、佛道之学和圣学只是一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要立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
3、王阳明的诗
(1)、高雅清淡的花在傍晚的烟霭里也显得幽暗,天刚放晴树上的雨滴还未全干。
(2)、苏轼于词写到“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同样的意境,不免有感而出,“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一是幽人、孤鸿,一是幽人、栖鸟,苏轼面对挫折超脱的心境,不也正是王阳明在挫折之后的心境吗?
(3)、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4)、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5)、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
(6)、 王阳明这首诗写于贬谪期间。诗人之意不在于赏春,虽然龙场的春天是这样美好,他还是希望回到家乡和朋友身边。
(7)、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8)、一雨秋凉入夜新,池边孤月倍精神。潜鱼水底传心诀,栖鸟枝头说道真。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宿尘?
(9)、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10)、“夜静海涛三,月明飞锡下天风”的表面意思是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我坐在船上,看着海面上波涛翻滚,大风吹着海浪汹涌不停,而这海浪正如我在未来的道路上要面临的困难一样,但是我会用光明磊落,一身正气的心态去对待我这即将面临的重重挑战,不论这会有多么的艰难困苦,我都会去完成它。后面这两句诗明白晓畅地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王阳明正直无畏的崇高的宝贵品质。
(11)、山靠的人近月亮离得远所以觉得月亮小,于是就说这座山比月亮大。如果有人的眼睛跟天一样大,就会看见山虽然高但是月亮更大。
(12)、敌人气势正盛,就应该趁他们取得胜利疏于防备时向他们进攻,怎么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后退呢?
(13)、北宋有位小县令,看着山间的泉水,写了一首诗“泉泉泉泉泉泉泉”,这句话一连写了七个泉却卡住了,不知道下句该接什么。这时候恰巧苏轼从旁边路过,随后答道“好似珍珠倒卷帘”。小县令喜出望外,问了一句“此人莫非苏东坡”?苏轼微笑地答道“然然然然然然然”。于是这两人合作的诗,被后人传为一段佳话。
(14)、王阳明露出满意的神色,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重回人间。
(15)、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溪水》年华若流水,一去无回停。
(16)、话说有一日,王阳明准备过鄱阳湖,天气却刮起了大风,船只好靠岸休息,王阳明于是落脚在安仁铺这个地方。虽然风声大作,但是天空蔚蓝,湖水两旁又有一块石头,上面写着卧牛石,王阳明一时来了诗意,随后便吟道“安仁铺内倚阑干,遥望孤牛俯在山。”
(17)、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18)、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9)、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20)、呜呼伤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违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
4、王阳明的短诗
(1)、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2)、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3)、《王门四句教》表明万物相融共存,万物本平等,无善恶之分,因人的良知而有所区分,要保持真正的良知,必须要通过实践与格物达到。
(4)、下面这十句,尤其精彩,堪称说尽了心学的高明境界。
(5)、原句: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6)、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7)、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8)、做儿子的对于父母错误的言行无法指责时,好的办法就是哭泣,怎么可以奉迎他的错误呢!
(9)、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岗,荒废久矣。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于是使山阴令吴君瀛拓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之阁于其后,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10)、诗的开篇便仪态潇洒,表现了世间荣辱,淡然处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后来解放了无数人的心灵,打破了数百年来理学家对人性的钳制。但要解放世人,首先就要解放自己。他说,海上的风起云涌,巨浪滔天,只要心不为所动,那这点风浪又能算什么呢?世间的一切艰难险阻,自己原本就没放在心上;世间的万物变化,也不过似浮云掠过长空,根本就不会在心中留下痕迹。这种心境的超越,是完成了人与自我的和解、与世界的和解。他既反映了王阳明刚毅无畏的品质,也反映了阳明心学“戒慎不睹,恐惧不问,养得此心纯是天理”的观点。有了如此境界,在诗歌的四句,诗人进一步抒发此时的心里感受——
(11)、中国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和书法家,后人归纳称其为“四大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12)、正德元年,武宗初政,奄瑾窃柄。戴铣等以谏忤旨,逮击诏狱。35岁的王阳明抗疏救之,下诏狱,廷杖既绝复苏,投入大牢。在狱中,奄奄一息的王阳明并没有意气消沉、万念俱灰,而是顺知天命、以苦作乐,矢志不渝地坚持讲学论道,坚信圣人之道,并写下了14首。从“囚居亦何事?省愆惧安饱。瞑坐玩《义易》,洗心见微奥。乃知先天翁,画画有至教。包蒙戒为寇,童牿事宜早;蹇蹇匪为节,虩虩未违道。《遁》四获我心,《蛊》上庸自保。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读易》)诗中可见,王阳明即使身陷囹圄,也坚持研读《周易》,穷究大道,坚信圣学,俯仰之间,只见天地间充满浩然正气。在出狱赴谪之际,他告别狱友,并赋诗《别友狱中》:“居常念朋旧,簿领成阔绝,嗟我二三友,胡然此簪盍!累累囹圄间,讲诵未能辍。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悦。所恨精诚眇,尚口徒自蹶。天王本明圣,旋已但中热。行藏未可期,明当与君别。愿言无诡随,努力从前哲!”告诉狱友,正是因为圣人之道,才让他始终保持精神愉悦,即使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之中,依然可以谈笑自如、从容镇静。出狱之后,王阳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站(在今贵州修文县)当驿丞。在即将离开京城,踏上投荒之时,湛若水、崔子钟等几位好友前来送别,彼此心中充满了惋惜、惆怅和无奈,以诗相对,作诗咏志,留下了诸如“洙泗流浸微,伊洛仅如线;后来三四公,瑕瑜未相掩。嗟予不量力,跛蹩期致远。屡兴还屡仆,惴息几不免。道逢同心人,秉节倡予敢;力争毫厘间,或可勉。风波忽相失,言之泪徒泫”(《阳明子之南也其友湛元明歌九章以赠崔子钟和之以五诗于是阳明子作八咏以答之》其三)等诗篇,表达了别离哀怨的伤感和不能见道的焦虑。
(13)、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14)、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15)、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用尽一生,去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16)、龙场在贵州西北的万山丛棘之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外加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初到龙场,没有居所,王阳明就搭个简易茅草棚居住,并为之赋诗“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迎风亦萧疏,漏雨易补缉。灵濑响朝湍,深林凝暮色。群僚环聚讯,语庞意颇质。鹿豕且同游,兹类犹人属。污樽映瓦豆,尽醉不知夕。缅怀黄唐化,略称茅茨迹。”(《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后来,在龙场东北的“龙岗山”上发现一个山洞,略加收拾,“营饮就岩窦,放榻依石垒。穹窒旋薰塞,夷坎仍洒扫”,就搬到山洞居住,把安身居住的山洞改名为“阳明小洞天”,以恬淡平静的心态过起“穴居生活”,也为之赋诗《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期间,王阳明日夜端居澄默,玩索历代儒家之道,参悟古今之理、世道人心,感觉功名利禄之念可消,苦厄疾难无可奈何,唯有生死一念始终摆脱不了。静坐久之,胸中洒洒,一天深夜,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然大悟“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终于明白“圣人之道全在自己的心性之中,无须向外求理,天理就在心中”,解决了长期困于“朱子所主张的穷尽事物之理才能入圣”的疑惑,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悟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为建构王学体系奠定坚实基础。这就是中华思想史和文化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17)、为寻找成为圣人的途径,在养病期间,王阳明对佛道两家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不过终还是返本归儒。龙场悟道前夕,王阳明的生活中出现过飞鸟和蝉。
(18)、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知所以为尊经也乎?
(19)、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佚名《折桂令·元宵》
(20)、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王阳明孤身一人倚栏而望,就像卧牛石一样俯瞰着山水,开篇写景,行文大气,颇有一番意境。但是思来想去,这后半句却卡壳了,怎么也对不出来。正在犯难的时候,路边正好来了一辆花轿子,里面坐着的是出嫁的新娘子,恰巧从此处路过,听到了王阳明的上半句诗,于是掀开轿帘,随口对道“任是牧童鞭不起,田画荒尽至今闲。”
5、王阳明著名诗
(1)、你没看到这朵花的时候,你与花没有任何联系。王明阳并不否认花的客观存在,但一旦你来看花,花只出现在你的主观世界里。很多人宣扬唯物主义,批评唯心主义,这是不客观的。
(2)、山空秋夜静,月明松桧凉。沿溪步月色,溪影摇空苍。山翁隔水语,酒熟呼我尝。褰衣涉溪去,笑引开竹房。谦言值暮夜,盘餐百无将。露华明橘柚,摘献冰盘香。洗盏对酬酢,浩歌入苍茫。醉拂岩石卧,言归遂相忘。
(3)、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4)、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5)、正德九年四月,时年43岁的王阳明升南京鸿胪寺卿,滁阳众多好友相送至乌衣,久久不愿离别,留居江浦,等候阳明渡江。王阳明以诗“滁之水,入江流,江潮日复来滁州。相思若潮水,来往何时休?空相思,亦何益?欲慰相思情,不如崇令德。掘地见泉水,随处无弗得。何必驱驰为?千里远相即。君不见尧羹与舜墙?又不见孔与对面不相识?逆旅主人多殷勤,出门转盼成路人。”(《滁阳别诸友》)催促好友回去。
(6)、你未看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傍晚时来到铺满大雪的山城关界,回乡的心情和离别的愁绪使人茫然若失。学生们在困难时跟随我真令我惭愧,这使人会想起孔子微服过宋的故事来。岁暮时不为什么也要在一起喝酒论道,春天里要记着寄书信来。莫要推辞通宵秉烛而坐,过了明天呵陇上的烟雾就隔断了相互的思念。
(8)、雪满山城入暮关,归心别意两茫然。及门真愧从陈日,微服还思过宋年。樽酒无因同岁晚,缄书有雁寄春前。莫辞秉烛通霄坐,明日相思隔陇烟。
(9)、月明飞锡下天风。《赠阳伯》阳伯即伯阳,伯阳竟安在?
(10)、觉得本文不错,不要忘了点赞在看哦,欢迎留言。
(11)、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1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3)、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14)、而心学的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尤其,是下面这十种直接关系现实生活的智慧。
(15)、《夏日登易氏万卷楼用唐韵》是明代诗人王守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在对景物进行描写的同时,抒发了对家乡思念之情。这首诗初读似觉平淡,细品却能体会到情景交融十分自然,殊无刻意雕琢的痕迹,显示出诗人得心应手的纯熟技巧。
(16)、《蔽月山房》表明如果一个人的视野足够宽广,心胸足够阔达,就会发现月亮比山更庞大。思想与眼界的宽度决定了认识的程度,才不会被遮蔽。
(17)、志向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不是靠志气才成功的。
(18)、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王阳明诗句经典赏精辟9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