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简介和代表作品散文
1、史铁生作者作品简介
(1)、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2)、交响乐一般分为四个乐章:奏鸣曲,变奏曲,小步舞曲和回旋奏鸣曲。
(3)、梦想其实是人生命中的一块磁铁,它能把其他的东西吸引到你这里来,帮助你,支持你去完成你所想要的你所追求的。
(4)、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
(5)、1974年,史铁生为了生计,在北新桥街道工厂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在这里上班既没有公费医疗,也没有任何劳保,所干的活儿是在仿古家具上画山水和花鸟,有时还画彩蛋。。
(6)、史铁生的这段话,说得极其隐晦,隐藏的到底是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它所隐藏的,是社会历史层面的记忆,还是私人化的记忆?如何解读这个细节,构成了理解《我与地坛》乃至于史铁生的思想整体的一个分歧。
(7)、1980年代,史铁生是“知青情结”的第一个代言人,作品大受欢迎和推崇,是中国文学界的中坚人物,以真诚著称,也被先锋派作者奉为精神领袖199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是中国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宗教哲理小说,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此书反应零落,似乎读者不多。
(8)、史铁生这篇散文《秋天的怀念》,后一句话是动人的,那是千古人生生命的主题,“好好儿活……”啊!其实所有的作品,所有的人生都是这一个道理,根本的就是好好活着!
(9)、(本文刊载于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年第11期,鸣谢!)
(10)、分散文、小说戏剧两篇,收录文章70余篇。散文占了主要篇幅。晓风散文意蕴丰厚,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市井琐事中自有骨气奇高,不使感性沦为软性;她的散文叙述自然,冲淡宁静,文辞如水,一笔如舟,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入一条条美丽水域。晓风散文中,人物林林总总,职业、地位、年龄都迥然不通,既有可以相与出尘的名士大儒,也有只有居家过日子的柴米夫妻。晓风在他们的身上捕捉的是我们民族文化撒播的灵光与风采,传递的是民族文化再生的信念。在现居台湾的中国经典作家中,晓风只能算是中生代,以她的潜能,我们相信还会有新的杰作新的境界,两岸的中国人在期待,全球的华人在期待,历史在期待!《张晓风精选集》收入作者的重要作品包括散文62篇(《我喜欢》、《地毯的那一端》等),小说、戏剧8篇,作者的作品在台湾多次获奖。
(11)、《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广州出版社(2001年出版)
(12)、病隙碎笔1001 约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约伯的信心前面没有福乐做引诱,有的倒是接连不断的苦难。不断的苦难曾使约伯的信心动摇,他质问上帝:作为一个虔诚的信者,他为什么要遭受如此深重的苦难? 病隙碎笔2055 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病隙碎笔3105 我们太看重了白昼,又太忽视着黑夜。生命,至少有一半是在黑夜中呀——夜深人静,心神仍在奔突和浪游。更因为,一个明确走在晴天朗照中的人,很可能正在心魂的黑暗与迷茫中挣扎,黑夜与白昼之比因而更其悬殊。 病隙碎笔4143 看见苦难的永恒,实在是神的垂怜——唯此才能真正断除迷执,相信爱才是人类的救助。这爱,不单是友善、慈悲、助人为乐,它根本是你自己的福。这爱,非居高的施舍,乃谦恭的仰望,接受苦难,从而走向精神的超越。 病隙碎笔5155 一棵树上落着一群鸟儿,把树砍了,鸟儿也就没了吗?不,树上的鸟儿没了,但它们在别处。同样,此一肉身,栖居过一些思想、情感和心绪,这肉身火化了,那思想、情感和心绪也就没了吗?不,他们在别处。倘人间的困苦从未消失,人间的消息从未减损,人间的爱愿从未放弃,他们就必定还在。 病隙碎笔6211 尴尬是一种可贵的能力。因为,反躬自问是一切爱愿和思想的初萌。要是你忽然发现你处在了尴尬的地位,这不值得惊慌,也好不要逃避,莫如由着它日日夜夜惊扰你的良知,质问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想;进退维谷之日正可能是别有洞天之时,这差不多能算规律。
(13)、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评
(14)、在中国当代残疾人的这个群体里有两大标杆,大家都知道了,张海迪,海迪大姐,现在她是我们残疾人联合会的主席,另外一个文学上的标杆就是史铁生。史铁生的作品,后的越来越回归自己的内心,比如他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包括他晚年后发表的像《病隙碎笔》。
(15)、《病隙碎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16)、《我的丁一之旅》,继《务虚笔记》推出十年后,史铁生的新长篇现代爱情小说。
(17)、1《务虚笔记》2《我与地坛》3《病隙碎笔》
(18)、《史铁生散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19)、我们残疾人兄弟姐妹现在重要的,就是保护好自己,读书、阅读、朗诵,调剂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现实。需要我们阅读朗诵来给自己带来快乐。
(20)、他说,好是真好。只是一个人如果每天都去地坛,连着又去了那么多年,就是每天写几十个字儿也能凑出一篇好文来了。
2、史铁生的简介和代表作品散文有哪些
(1)、《往事:史铁生作品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2)、史铁生(1951年—2010年),出生于北京,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史铁生是中国文学界的中坚人物,以真诚著称,也被先锋派作者奉为精神领袖。他年轻时就双腿瘫痪,后又患上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主要作品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扶轮问路》《务虚笔记》等。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这样表述:“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4)、《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5)、这部散文集选取了《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秋天的怀念》《合欢树》《黄土地情歌》等史铁生为经典的散文。其中《我与地坛》是史铁生为经典的散文之全文感情深厚隽永,哲理含蓄,感人至深,是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
(6)、倪匡(1935—),著名小说家。原名倪聪,字亦明。笔名卫斯理、沙翁、洪新、魏力、岳川、衣其、九缸居士、危龙。1957年到香港。做过工人、校对、编辑,自学成才,成为专业作家。他的作品范围极广,包括武侠、科幻、奇情、侦探、神怪、推理、文艺等各类型的小说、杂文、散文评论、剧本。写作速度也十分惊人,每小时可写八千字,曾同时为12家报纸写连载。武侠小说以《六指琴魔》为代表,想象奇特。2012年获得第31届香港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7)、《务虚笔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004年出版)
(8)、席慕蓉(1943—),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1963年,席慕蓉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席慕蓉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9)、这两个小节,我合成了一个乐章。都是在写“我”在地坛公园中这些年里碰到过的一些人。虽然人物众多,但他的写法很具有一种弧线形的音乐美。他先写了一对妻子要攀挽丈夫的夫妇。写他们看上去有点儿像《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和珂赛特父女。又写了一个唱歌的小伙子,他唱出了这个乐章里的高音部分。一个带着酒瓶到处喝酒的老人,他有一句神来之笔,说“如果你不注意你会以为园中有好几个这样的老头”。我很喜欢这句话,它让地坛有点儿仙气儿。下面,他又写了一个总是匆匆穿过的女工程师,这种长长滑过和后面被命运捉弄的长跑健将形成了不同节奏的旋律。
(10)、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记得。我们去公园那么多次,从来没有想过有一个神仙能叫园神,但放在这里作者提出来又显得特别合适也灵巧。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后面变换了人称,用“你”来拷问“我”,来提醒,来对话,来劝慰。
(11)、这篇稿子就是《我与地坛》。它的初稿写于1989年5月5日,修改于1990年1月7日。史铁生在其中记录了他如何与地坛相遇,以及在地坛中的所思所想。
(12)、终,《上海文学》定的栏目标题既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而是以“史铁生近作”这种相对灵活的方式刊登,史铁生接受了。
(13)、刘心武(194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笔名刘浏、赵壮汉。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以小说《班主任》而闻名文坛。曾荣获“弄潮杯2018年度人民文学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别贡献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主要代表作品有《班主任》《钟鼓楼》《刘心武揭秘红楼梦》《飘窗》等。
(14)、透析时需要在三个点轮流针刺。长达9年,1000多次的针刺,使得史铁生的动脉和静脉点隆起成蚯蚓状。体内渗毒的血液从隆起的动脉出来,经过透析器过滤掉毒素,再由隆起的静脉回到体内。
(15)、苏童(1963—),本名童忠贵,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先锋派新写实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追求以客观平静的笔调叙述故事,尽量不带主观情感。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佳外语片提名,蜚声海内外;长篇小说《河岸》赢得曼氏亚洲文学奖,成为第二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还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等荣誉。
(16)、秋天的怀念,好运设计,合欢树,我与地坛,黄土地情歌,散文三篇,随笔记忆与印象,相逢何必曾相识,文革记愧
(17)、赵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第九届签约作家,辽宁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市残疾人作家协会主席,辽沈作家书会负责人,被中国作家协会等六部委评选为“全国农民作家”代表、“2013全国十大读书人物”、“2014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和“辽宁省佳读书人、佳写书人”等荣誉称号。
(18)、王安忆(1954年—),出生于江苏南京,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她是“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著有《纪实与虚构》《长恨歌》《桃之夭夭》等作品,曾获茅盾文学奖、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等荣誉。
(19)、黄易(1952—2017),原名黄祖强,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求学期间专攻传统中国绘画,曾获“翁灵宇艺术奖”,后出任香港艺术馆助理馆长,负责推广当地艺术和东西文化交流。1989年辞去工作,隐居大屿山专心从事创作。至1990年代,旋即以独树一帜的武侠作品,席卷港、台两地。代表作《大唐双龙传》、《寻秦记》。
(20)、史铁生给我们做的好的样板就是他的文学留下了他的生命,给我们启示,对生命不放弃。
3、史铁生的作品精选
(1)、我常常在讲授写作的时候,告诉这些初学者,我说你别学哪位作家,你就用心里想给我讲的你的经历故事一样,把你的想法说到纸上去,你怎么说就怎么写,别学文绉绉的,就按口语化来写。这些话我今天复述给大家,也是说当你们有一天朗诵自己写的作品,你那时候朗读起来你心情是不一样的,你表达的情感是到位的。
(2)、注重情境学习任务,贴近现实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语言表达与交流上,要求学生要深入研读作品,走进作家的精神世界,阐释对生命的认识和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思维发展与提升上,重视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获得创造性的发展;在审美鉴赏与思维创造上,学生通过对史铁生作品的研习和交流会增进了对苦难的认识体验,激发了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有利于青年学子面对生命中的苦难,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莫言(1955—),原名管谟业,祖籍山东高密,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生死疲劳》和《蛙》这两部作品所具有的罕见的宗教情怀,使它们超越了中国作家同行,而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行列。莫言的业绩,也使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
(4)、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
(5)、然而,如何活,如何活出意义来,对史铁生来说依旧悬而未决。这是史铁生终其一生都在追问的问题。这些思索,在地坛中有所展开,也在地坛中有所完成。
(6)、山顶上的传说,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
(7)、是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散文质朴通透,蕴含深刻的生命哲理,被誉为中国文坛美的收获。《记忆与印象》是一部构思独特的散文集,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
(8)、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1980年,他创作出的小说《我们的角落》被田壮壮改编成了电视剧,在当时的影视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9)、说盲人过去为了讨生活,他们学唱大鼓书弹三弦,而且为了给他们一种疾苦的生活儿,有一个能够坚持下去的念想。一代代师傅在教徒弟的时候就告诉徒弟说,你弹断800根儿弦,眼睛就能看见了。他这徒弟等到弹到800根儿还不行的时候,他就告诉下一个徒弟,弹断1000根琴弦,眼睛就能看见。
(10)、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11)、我希望大家在诵读中就获得这种效果,在自己喜欢的朗诵中,这种精神上的愉悦,能够让我们暂时从那种疼痛的现实中分离出来。其实我们有时候眼睛也要从史铁生的肩膀向更广大的地方看,越过他的肩头,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多优秀的残疾人作家,残疾人人才,不一定是作家,各行各业都有。要让这些残疾人的这种励志精神变成每一个读者的生命核爆炸,焕发出那种生命的动力。我们要向快乐向愉悦向艺术靠拢,让精神力量变成勇敢面对现实的强大动力。
(12)、《我的丁一之旅》的文字依然充满史铁生的标记,古典、诗意、灵动,在看似散漫实则缜密的结构里,精心构筑了一个睿智空慧的哲思世界。
(13)、在《我与地坛》发表六年后,史铁生终于在《老屋小记》中讲述他不止一次地想告诉这位长跑者朋友的:其实他有爱情,只是他很怕去看这爱情的未来。
(14)、做阅读札记是自主阅读的基础工作,是保障自主阅读实效的有力抓手。这个活动主要放在课外完成,首先让学生自读文本,做好阅读札记,然后是对阅读札记的进一步“提纯”:撰写个人“金句”。这个“金句”是对文本主题的阅读领悟,又是阅读提炼书面表达的结晶,需要做到思想内容准确、语言简洁精美等。这是一个极具开放性又具有约束性的问题。开放的阅读资源会形成开放的思想认识,每位学生都可能对文本主题收获不一样的认识,但是作为教学的实施,则不能把“网”撒得太开,要有放有收,以“金句”的形式表达是收的形式。部分学生撰写的“金句”如下:
(15)、活动一:比较阅读,画出“老瞎子”与“我”的心路历程图。
(16)、这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任务。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交流阅读体验,每一小组选派代表分别展示本组的交流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质疑,小组成员接受同学的提问准备答辩。这个环节是充分展示学生自主阅读成果和提升阅读质量的环节,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交流阅读的体会与感悟,重视学生研读后的交流和评价活动。
(17)、《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
(18)、史铁生一度渴望死,用了很多时间来思考“活着还是死亡”这一命题,后来又觉得,“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使得他不再那么害怕死亡。
(19)、《写作的事》史铁生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20)、下周我们来分享一本轻松欢快的书。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
4、史铁生的作品集
(1)、刘墉(1949—),原名刘墉,号梦然,祖籍浙江临安,出生于中国台湾台北,现居美国,是知名的华人作家。他的处世散文和温馨励志散文书籍经常成为华人世界的畅销书,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其出版文学艺术著作一百余种,被译为英、韩、越、泰等国文字,在世界各地举行画展三十余次,并在中国大陆捐建几十所希望小学。
(2)、《往事:史铁生作品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3)、对大家来说,读史铁生作品的意义在哪里呢?比如今天我们活动的意义就是,保有对文学艺术的爱。不仅仅是爱史铁生,而是爱我们心灵中对那种美好东西的向往、靠拢、不放弃。只要我们心中对文学对艺术还有那样地向往,就能冲淡现实的痛苦。
(4)、生与死,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命运与意义,这些重要的思想命题,都得到了深入的思考和细致的表达。
(5)、 (困境)(精神寄托) (活着的理由)
(6)、“一个做了母亲的人说:‘史铁生的作品是可以放心地推荐给儿女的。’”
(7)、其实每个残疾人,他经历的残疾都是人间大的痛苦。虽然残疾程度轻重不同,对个人来说都是大的痛苦,但是当时我能坚持下来,一是家庭亲人的关怀,另外一个就是心中有念想。
(8)、几回回梦里回延安,随想与反省,答自己问,自言自语
(9)、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长篇哲思散文《病隙碎笔》,是他经典的作品之是一部充满了深刻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这部作品是他从身患尿毒症、接受透析开始,以四年时间写成,被誉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为重要的收获”,是“在深刻的困境中,对神性和人生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 在书中,史铁生从生命的困惑与痛苦出发,对所处的世界和时代进行审视,对人生意义和精神寄托不断追问。全书分为六个部分,243则,用生动优美而通俗的语言,探索我们都要面对的人生命题:命运、爱情、金钱、人性、信仰、健康的心灵、向上的精神……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在史铁生幽默旷达的行文中,他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启迪人们重新寻获爱与信心。
(10)、1998年,下肢瘫痪的史铁生,由慢性肾损伤演变为尿毒症。从那时起,史铁生就只能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透析的病人需要做手术,把肾部的动脉和静脉引到表层。
(11)、林清玄(1953—2019),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当代作家,台湾高雄人。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多的一位。以“菩提十书”享誉文坛,被媒体选为“四十年来畅销及有影响的书”。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12)、1971年,史铁生病情加重,行走出现困难,只得回京治病,也就此结束了插队生涯。1972年,史铁生21岁,开始以轮椅代步,又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内心苦闷,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危机。
(13)、在神的字典里,行与路共用一种解释。皈依无处。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分割的消息要重新联通,隔离的心魂要重新聚合,这样的路上才有天堂。这样的天堂有一个好处:不能争抢。
(14)、第一小节:总写“我”为什么要去地坛和地坛给“我”这十五年来想明白的一些事儿。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史铁生的简介和代表作品散文有哪些精辟7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