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简介资料精辟72条

韩愈的简介资料

1、刘禹锡的简介资料

(1)、5月17日下午,在韩家庄村第一书记牛月林的带领下,记者在村内修缮一新的诸神庙高台上,看到镶嵌在墙体上的六通石碑。

(2)、韩愈读书是为了恢复儒学的“礼”“道”,弘扬循礼治国。因此,他主张倡导古文运动。他致力于整理古代典籍,以使世人明圣人之道。韩愈除了提供较为完整、准确的阅读范本之外,如对《荀子》《鹅冠子》《仪礼》等古代典籍进行了删校、辨伪的整理工作,他还详细提供了自己的阅读书目。为了实现他恢复儒学的远大志向,韩愈读书思想开明,不拘泥于儒家经典的阅读内容。韩愈把学“道”与学“辞”结合起来,旨在为文明道。显然,这对于扭转六朝以来浮华空虚的骈体文有着重要作用。在整理古籍等倡导古文运动的过程中,韩愈不畏艰辛,脚踏实地。正如他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3)、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4)、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王制》

(5)、正源于此,外界对“韩愈后裔生活在韩家庄村”的说法出现种种质疑,有人甚至说六通石碑,是韩家庄从相距不远的北常庄村买回去的。

(6)、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

(7)、磊明,山西广播电视台主任播音员、综合广播业务指导,山西省朗诵艺术协会副会长。美声音“全民悦读”全国朗诵公益大使,磊明之声朗诵艺术团团长,山西省戏剧职业学院话剧影视系客座教授,著名朗诵艺术家,2017全国榜样文化交流大会特邀艺术家。

(8)、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的赞词。学问比他更渊博的,以前有过,以后还有;像他这样把一时代治学的方法都抓住,左右逢源的随时随事都立在领导的地位,恐怕一个世纪也难见到一两位吧。

(9)、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10)、与西墓有一河相隔的东墓,面积约50平方米,与西墓类似,莹前亦有望柱、石笔。当时裴池善就发现墓已有多处盗洞,墓石质构件散落田间随意堆放。墓地存有六通墓碑,其中三通石碑因正面倒伏着地,其内容无法看到。另三通石碑中,第一通石碑为残碑,除“之墓”二字外,只能分辨出列名:孙德宣、德方、德武,曾孙继贤、继汤、继舜、继尧、继禹、继圣,玄孙智慧、聪明、全慧;第二通石碑为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初九日的“清故考妣韩聚财牛氏韩公母之墓”,后列名为:孝男韩德宣、韩德武,孙继明、继圣、继汤、继贤;第三通为嘉庆二十年十二月的“皇清显考继尧韩公暨妣韩、常硕人三位合葬之墓”,后无列名。

(11)、韩愈的诗,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喜欢描写自然界的奇景奇物、人世间的奇事奇态即使在一般常见的题材中,韩愈喜欢别出心裁,出人意料地挖掘一些别人笔下所未有的东西。如《雉带箭》全从动态中把握雉、箭和将军的形象,大笔淋漓,一气呵成。

(12)、古文的概念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和上继先秦两汉的散文称为古文,并使之和骈文对立。由于韩愈的努力提倡,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逐渐压倒了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这就是古文动动。韩愈不仅是杰出的散文家,也是一个在中唐诗坛上能够别开生面、勇于独创的诗人。只是韩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是比较复杂的。

(13)、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14)、摘自(朱存世著《无声的语言——贺兰山与北山岩画调查记》,载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宁夏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宁夏考古记事——宁夏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第249页)。

(15)、潮州离长安城如此之远,直到今天,这里的人还自称为“省尾国脚”。对于远在长安的皇帝来说,对于韩愈的贬黜有无数种,但他选择了一个极为偏远的地方。可见李纯对韩愈有多不满,也可见韩愈有多失意。

(16)、正如韩愈自己所言,他以“读书著文”为“业”。既然读书是为了作文,那么文章的内容就必须丰富、充实。要想文章的内容丰富、充实,就必须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要想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就必须有大量的阅读。韩愈阅读的范围相当广博。他认为,掌握和积累更多的知识是基础,否则学业就难以达到精深的地步。“读书患不多”,读书应广泛涉猎,如果读书仅仅局限于儒家经传,那学业与知识面有些窄。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记载了韩愈“诸史百子,皆搜抉无隐”。韩愈认为,不但要读诸子百家的书,还要读一些史书,这样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多方面、多领域的知识。正如韩愈在《答侯继书》中所言:“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韩愈更强调要牢牢掌握所读书中的知识,不管是大的方面的思想观点还是细节上的知识问题,都不宜随便将之抛弃,而须对所获得的知识转化为己有。

(17)、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

(18)、在《荀子》一书中,荀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形成了“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观。荀况指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变化。他认为,天与人、自然与社会有不同的职能。同时,荀况又强调,人虽然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强加于自然界,但并不意味着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与其崇拜天、歌颂天,不如像畜养万物那样将天驯服;与其顺从天、歌颂天,不如掌握自然规律而使之为人类造福。

(19)、家谱还收录了清乾隆年间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韩愈后人韩法祖撰写了家族宗字20辈的排列。裴池善说,对照这个辈分排列,其中北常庄村的韩承基、韩承志兄弟就属于“承”字辈儿,其二人生活年代恰好为清嘉道年间。从韩家庄、北常庄现有的墓碑石刻的时间上推断,北常庄村的韩氏后人似乎要比韩家庄的韩氏后人辈分要低。

(20)、1990年10~11月,宁夏考古所专家朱存世调查了大麦地岩画。朱存世说:

2、韩愈的简介资料

(1)、知识,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让平凡变得不再平凡,让愚昧变得不再愚昧。而“学”是连接“知识”与“财富”的桥梁,吸收知识精华,转化为自身技能,然后创造精神或物质上的财富。

(2)、顺“八”字形古街道来到村口,正北是一片梨园,园内韩氏家族墓地坐西朝东。

(3)、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

(4)、韩愈对李贺来说,不仅仅是长辈,是良师益友,某种程度上说,也成就了李贺的诗歌辉煌、一世英名。

(5)、韩愈的散文,内容复杂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他的"杂著"或"杂文",发挥了散文的战斗性功能,不少作品达到了思想艺术的完整统一。《原毁》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精辟分析,揭露了当时一般士大夫所以要诋毁后进之士的根本原因。他指责人情恶薄,自鸣不平,并发出了主张公正用人的呼吁。《师说》

(6)、一个远离国家政治中心的边角地方,一个被贬黜的士大夫,两者的命运有过短暂的交集。那是公元819年,韩愈已经51岁,因为劝谏皇帝唐宪宗李纯不要过度礼佛,遭到宪宗的不满,于是从刑部侍郎贬黜为潮州刺史。

(7)、《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8)、出自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9)、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是一个语言巨匠。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

(10)、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

(11)、孰不知,正视了自己,了解了自己的优点,就不必再为“浅碧深红”而苦恼,因为那时你早已知道自己便是花中第了!当年的阿西莫夫不就正是这样吗?正视自己,发现了自己写作的天赋,凭借这笔与墨汁造就了跨时空的科幻小说的传奇!

(12)、在高平,当地人谈起“韩百万”来,也是各有版本,有的甚至认为:“韩百万”就是韩承志。更有人觉得,“韩百万”可能是民间对韩家兄弟二人或韩氏家族的并称。

(13)、诗歌表现手法上,韩愈也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

(14)、在孟州现存韩氏祖祠、韩愈墓地。据裴池善介绍,韩氏祖祠于上世纪70年代毁于大火,现存韩愈长子韩昶700余字《自为墓志铭》。期间,他得到了由韩愈之后韩思先、韩思友主持重修的《韩文公家谱》。

(15)、君子当无所畏惧。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有正视各方面的勇气。对于存在的社会、人生问题,一个人必须先要有敢于直接面对,不躲避、不敷衍的勇气,这才有可能期望他敢想,然后敢说,然后敢做,然后敢担当。强调的核心是面对问题时的胆识和勇气,也就是不怕。以说,君子之路中,我们当一路高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16)、美丽的容颜会在时间消磨中悄然逝去,强健的体魄会在时光流逝中慢慢消瘦,青春终将被时光无情夺去。当我们不再年轻,当我们不再,当我们不再精神焕发,却会有一种力量支配我们去闯,去创。

(17)、在平时的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同学,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18)、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19)、曾经的巅峰,昔日的花冠,没有所谓真正停滞的财富或成就,失去的必然离我们而去,但有一种信念,让我们找回了自我和价值。

(20)、而且对韩愈的祭拜已经不仅是单纯的纪念了,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神灵,祈求得到他的护佑。而这种从尊敬几年到祭祀、神化的变迁,发生在宋代。

3、范仲淹的简介资料

(1)、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3)、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劝学》

(4)、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之评(《艺概》)。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如〔沁园春〕"孤馆灯青"写青年时代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写贬谪后孤高自赏,不肯随人俯仰的情绪;〔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寓愤懑不平的感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这些词作都是很有个性特色的。苏轼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小景,描绘了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为读者提供了一组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农村风俗画。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6)、主暗于上,臣诈于下,灭亡无日。——《君道》

(7)、韩愈三进国子监,任博士一职,后又任国子监祭酒。他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世和提携人才的文章。

(8)、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9)、再说说沈子明,他与李贺的往来也很密切,沈子明、杜牧两家是世交,又是亲戚。所以,沈子明在某天晚上酒醉后复醒,整理书箱,忽然发现李贺临死前交给他的诗稿,连夜给杜牧写信邀请其写书序。他这样告诉杜牧:我的亡友李贺,元和年间,我俩友情深厚,天天在一起饮食起居。李贺将死时,曾经把平生所著诗歌交给我,分类编为四部分,共二百三十三首。几年来,我东奔西走,深以为已经丢失,今晚酒醉复醒,再也睡不着,就翻阅整理书箱,忽然得到以前李贺交给我的诗歌。(不由得)想起往事,和李贺一起的聊天、嬉戏、游学(的情状),每一处所,每一物件,每个白天,每个夜晚,每场酒,每顿饭,(这些),明明确确没有忘记,不知不觉眼泪纵横。李贺又没有妻子孩子,来供养抚恤慰问。我曾经常常遗憾,他的诗作让人咏叹回味,可他再也不能作诗了!你对我友情深厚,给我写篇《贺集序》,说清楚李贺存诗的来龙去脉,也能稍稍宽解我的心中郁结。

(10)、“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影响到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

(11)、鲜花插花培训班58同城,种类全+价格低+样式新

(12)、在祭拜仪式中,村里的老人主持,老人们身着唐装,整齐有序地向韩文公画像行礼。随后,戏台上的演员按照习俗身着戏服走下台来,向韩文公的画像行礼。

(13)、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韩愈曾与客人共登华山,到达山巅后,发现四周险峻异常,估计没有办法迈步。在惊恐万分的情况写下遗书,发狂大哭。华山所在的华阴县县令想尽办法,才将其救下。

(14)、2003年,得知在韩家庄发现六通石碑后,晋城市考古专家裴池善专程前往韩家庄实地考察。在细细阅读石碑碑文后,裴池善在石碑的字里行间未现人的名号。“从碑文所述内容,及酷似墓地牌坊之类建筑所用碑型来看,六通石碑绝非普通人家所能享用之规模等级,当是出自有头面的大人物之墓。”他说。

(15)、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16)、(片段2)逐梦青春,需直面挑战。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文革期间,杨绛先生被批斗成“牛鬼蛇神”,向来和颜悦色、慢条斯理的她,很快被罚扫厕所,戴“高帽子”,挂“黑牌子”,剪“阴阳头”,这无疑是她是人生中为艰难的时期,但她不畏艰难,敢于直面人生中挑战。面对清洗厕所的任务,污垢重重的女厕所被她擦得焕然一新,毫无秽气,进来的女同志都大吃一惊。杨绛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闲时就坐在上面掏出书看,倒也无人打扰。——《追逐青春》

(17)、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原浙江大学教授。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曾应蔡元培之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18)、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前人多指责苏词"不谐音律","子瞻之词虽工,而多不入腔"(《墨客挥犀》),然而当时歌手袁□曾唱〔水调歌头〕中秋词,宋代词评家赞赏〔水龙吟〕咏杨花"声韵谐婉"(《曲洧旧闻》)、"全章妥溜"(《词源》),都说明东坡词并不忽视音律。不过,苏轼更重视词的文学生命,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

(19)、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或表明超脱事物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或暗喻满意的成果有赖于主客观的统或指明大自然的变化并非由于神灵的主宰。这类诗都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在唐诗中比较少见,可以说是苏轼的独创。苏轼性格开朗,他描摹大自然的笔墨,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神。如《东坡》、《慈湖夹阻风》,暗示人们不要贪恋捷径坦途,人生难免碰上岩逆风。《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融情入景,借景写情,显现作者履险如夷、破忧为喜的开阔襟怀,表明诗人在逆境中依然对生活充满乐观和自信。

(20)、1994年《中国考古学年鉴·对外学术交流》介绍

4、韩愈的简介资料20字以下

(1)、韩愈建立儒家的道统说,是为了对付佛教的法统及其神权迷信。

(2)、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张志和渴求隐逸,而在桃花流水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林黛玉在冷雨敲窗之时倍感寄人篱下的凄凉,便觉秋窗秋不尽了,风雨却还要助凄凉;刘禹锡心胸开阔,众人悲秋,他却从排云而上的白鹤中品出了诗情,欢歌“秋日胜春朝”……

(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次年改元元□,起用旧d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他不同意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d发生分歧。苏轼认为差役免役"二害轻重,盖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乐"(《辩试馆职策问札子》),这又引起了旧派疑忌,元□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七上封章乞除一郡"(《乞外补□避贾易札子》),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苏轼在杭州,曾减赋赈荒,掘湖修堤;在定州,曾整饬军纪,加强边备。在元□保守气氛充满朝廷的时代,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7)、于是便需要忘物。哪怕被人讥为“孤芳自赏”,也要保持心中那一湾清流。恰如梓庆削木为璩,技艺高超皆因忘物忘己,舍弃一切欲望,顺其自然,使人工之物宛若天成,然而于我看来,忘物自然可嘉,忘己却未必可取,人之在世所求者,不过生尽欢,死无憾耳。 

(8)、2017年前的“区保”范围与“县保”“市保”范围相同(红线圈)。2017年后,由于2009年中卫市文物管理人员与私营矿主官商勾结在大麦地大通沟岩画区违法开矿,告状不断,官商勾结者暗箱操作,利用2017年公布“区保”范围之机,将2017年前的“县保”“区保”(同“县保”)范围违法划割在绿县圈内,将违法开矿场所在地大通沟以西、二人山以南热电厂垃圾场等10多平方公里数千幅岩画全部划割出大麦地岩画法定保护范围,使违法开矿变为“合法”开矿。所以,2017年何健(2021年入狱后服刑)主政后的“区保”范围与2022年8月30日中卫市政府违法划割、中卫市人大常委会违法公布的“市保”范围相同(“绿线”圈)。

(9)、他本人笔力雄健,学识精博,因而,他倡导古文,深得广大文人学士的响应。

(10)、“维泫水之名儒,实昌黎之后裔。”在牛月林的指点下,记者在一通石碑上看到了与韩愈相关的文字。这通用楷书雕刻的石碑落款为:“庚寅夏月,耐亭”。其他用行草、楷书、隶书、篆体书写的石碑均无确切纪年,分别刻有“秋湘”“耐亭”“次山”等落款及方印。

(11)、《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他写给学生李蟠的。

(12)、北常庄村与韩家庄村相距约3公里,也是韩姓聚集村。150多户500口人中,韩姓村民占去八成以上。北常庄村属原杜寨乡所辖,原名常庄,也是在1981年村名普查时,因与原村乡的常庄重名,而将杜寨的常庄改名北常庄。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韩愈的简介资料精辟7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