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竹子画得好,原来是有秘密【100句简单文案】

一、郑板桥的竹子画

1、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直立,坚忍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类似的还有,如《墨竹图》题道:宦海归来两鬓星,春风高卧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江南一片青。

2、郑板桥一听要他掌墨,心里那个气呀!我装个书童嘛,不过是闹着玩玩的!你当真把我当书童使了!这怎么行呢?想不干,又不便开口,哪个要你自己提出装书童的呢!只好忍住不吱声,托起砚台。

3、大清乾隆年间的扬州街头是当时的一大文艺圣地,就像今天北京的7上海的M上街走一遭,总会遇到几个卖画的读书人,卖画的架势和收费也各不相同。

4、呵呵,真是想多了。画好不好跟金子没关系,古代文人更做不出这样小丑一样的炫富手段。郑板桥可不是山西煤老板

5、画竹中,竹叶的画法比较难,历代画竹大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画竹程式,成组成片的竹叶,都是“人”字、“介”字、“个”字等的组合体,要多注意做这引起组合练习。不同的季节,竹叶的姿态不同,春夏秋冬、风晴雨露,竹叶的画法也有所区别,要注意到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如风叶可根据构图的需要处理成向同一方向倾斜,雨叶则要画出湿润、沉重下坠的感觉。

6、借竹抒发了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其二《竹石图》中题诗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7、万艺斋是专业的|中国国画书画|名人字画|国画书法|装饰字画|的销售平台,主营中国国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动物画、装饰画、书法等,每一幅作品都有授权合影或者视频,也可带您见艺术家取作品,为您带来不可估量的升值、鉴赏和收藏价值。V:79516556

8、高雅要多钱要少,大都付与酒家翁。

9、"我写!"郑板桥看看满脸急得通红的李鳞,又望望宣纸,笑笑说:"我不写,我画!”

10、也因为这首诗,郑板桥擅长画竹的印象也牢牢地印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11、这个"书童"着实有两下子呢!只见他三下两下,在断断续续的墨线上勾勾画画、点点戳戳,哎,竟变成了一群墨竹,粗细浓淡相宜,其中那条墨印变成一竿顶天立地的墨竹,清瘦秀拔,像活的一样立在眼前,不由脱口而出:"妙哉妙哉,好一根竹!"

12、这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这题诗,不再是无感而发的题诗。通过画和诗,使我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他身为知县,从衙门里处所的竹声,联想到百姓困苦疾声,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情感链系在百姓身上。

13、·枝、叶、干的组合画法·

14、《兰竹芳馨图》是清代画家郑板桥的作品。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此画写两山相对,悬崖沟谷之上,兰竹丛生,相对而发,遥相呼应。山石以枯笔写出,几点横皴,便描尽山势之险。

15、他画竹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用笔畅达遒劲,构图布局可谓“乱而不乱”,“疏密相间”,用墨“浓淡相宜”、“干湿并举”。

16、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17、"你画,我看你画!"李鳝心里话。这张宣纸染上了墨,倒看你怎么画?

18、郑板桥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概念,对应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观察、构思、实现。而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也正好体现出审美意象生成的三个阶段。

19、我们许多人都是从语文课本上认识的郑板桥:

20、李鳝说:"嗓!人家请的是我呀,又没请你,你怎么去呢!”

二、郑板桥的竹子画得好,原来是有秘密

1、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有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则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也是因为这点,他的绘画在那一时颇受士大夫,平民所喜爱。

2、郑板桥一生嗜竹,一首《竹石》更是情感真挚,无人不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可见其对竹的情深。

3、郑板桥一生爱竹画竹,画出了竹的精神,画出了一个竹的世界,传之后人,可谓流芳百世,启迪来者。

4、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5、"这个,贫僧早已备好。"说着,就把李鳝引进了客厅。门一开,只见桌上文房四宝:笔、墨、砚台、宣纸,摆得逸逸当当的。

6、他,一生爱竹画竹,画出了竹的精神,画出了一个竹的世界,传之后人,可谓流芳百世,启迪来者。郑燮画竹因喜欢竹之气节,有题画竹句“屈大夫之清风,卫武公之懿德”。

7、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8、另一幅竹图题道: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里长精神。清香一片萧萧竹,里面阶层终绝尘。

9、从什么时候的开始,中国画的主流都开始追捧墨竹了呢?转折点就在元朝。当时的汉族文人士大夫缅怀南宋故国,不愿归顺元朝廷,终生不愿意出仕,隐遁乡里。这种抑郁的情绪反映到艺术创作上,导致文人画兴起。

10、竹石清·郑板桥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竹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清·郑板桥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李艾山前辈体(清)郑板桥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清)郑板桥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11、余家有茅屋三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阳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我家里有三间茅草屋,南面种着竹子,夏天新竹刚刚开花,绿色的阳光照进来,在里面放一个小床,凉爽舒适.秋天冬天,取围着的屏风的骨子,端掉两个头,横着放当作窗棂,用薄的洁白的纸糊上,风和太阳暖,冻着的苍蝇碰到纸上,冬冬的作小鼓的声音.这时候一片零乱的竹子影子,难道不是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竹子,没有老师的教授,大多数是从纸窗户白墙壁太阳光月亮影中得到的.

12、题识:扬州鲜芛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板桥郑燮画并题。

13、第二绝是字,他的字融合了隶书与行楷的特点,自称六分半书,他的字别有一番韵味在其中。第三绝是画,他的话包含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细细观察能看出他看透世间的世态炎凉,表达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怀。将自己的感情融入画中,正是这三绝融入在一起,全部在现在画纸之上,所以为人称赞。

14、郑板桥的书法——“板桥体”也是一大特色,他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融合楷、行、草而独创了一种“板桥体”,自称是“六分半书”。

15、宋徐禹功雪中梅竹图辽宁省博物馆

16、毕竟,除了郑板桥,你说说看扬州八怪还有谁?

17、先来看几幅郑板桥的墨竹

18、唐朝诗人杜甫曾写过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清朝诗人郑板桥的竹石里也写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朝郑板桥的竹一文中表达了对竹的强烈偏爱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竹子在古代都是正直正义的象征,它也代表了坚毅忍让,忠贞不渝的精神。

19、郑板桥的墨竹在中国艺术史上实属珍品。所谓“画如其人”。他的竹子极富有变化,他抓住了自然界的规律,通过去粗取精,简练概括,创造出竹的动感,气节和生命力。

20、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画的主流开始追捧墨竹?

三、郑板桥的竹子画怎样画

1、来看一眼自然界的竹子。

2、郑變仿文同竹石图故宫博物院藏

3、真正长土里的竹子,竹竿子怎么可能像郑板桥画得那么细,跟狗尾巴草似的呢?

4、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5、但大家有没有发现,他笔下的竹子有一个鲜明的特征……

6、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7、据说苏轼还曾画过红色的竹子

8、清郑板桥书“难得糊涂”

9、毕竟,除了郑板桥,你还能说出几个扬州八怪?

10、郑變华峰三祝图17cm×7cm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11、劲瘦的竹子也隐藏了作者的自喻,就算我被排挤、被去官,变成了小老百姓一个,可我就是要一身正气,不跟你们贪官污吏同流合污。

12、关注我,免费送书法,V:79516556

13、清郑燮行书七律中堂潍坊市博物馆

14、主竿出枝形似人体四肢的曲张伸展,姿态万千,出枝方向、位置的不同,决定了竹叶的气势、疏密等。所以出枝要根据构图的需要安排,因势布局。竹子小枝的生长规律是互生,即左右交替生长,切不可画成对生和轮生。出枝开同鹿角、鹊爪,中锋用笔,起笔回锋,行笔要流畅挺健,不可迟缓,收笔果断。

15、一个物我交融的创作过程,要求艺术家不能机械地摹拟自然形态。“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涉及到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造化”与“心源”辨证统一的关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创作者与外界客观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造化”是指作为绘画对象的客体,即“眼中之竹”。心源指的是作为艺术家的主体,

16、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当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时,觉得零乱却飘摇的竹影宛如一幅幅天然图画。

17、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他在潍县任上赠给署理山东巡抚包括的。当时山东大涝,潍县尤甚,民不聊生,饿殍遍野,郑板桥即令“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诗以竹寓意,托物取喻,表现了他为官一任,以民为怀的赤子之心。每读它,我都会被一种深深地感动,百姓能有这样的父母官,该是多大的福气!

18、我们许多人都是从语文课本上认识的郑板桥,毕竟这首诗可是要(朗读并背诵全文)的:

19、除了独特的画竹技巧,郑板桥的画还有两处值得称道。由于看尽世态炎凉,他的每幅画都会题诗,凡题诗都不是为了画面好看而凑数,而是反映现实,思想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20、他的竹子为什么画得好?原来有这个秘密:

四、郑板桥的竹子画与画内文字

1、出自郑板桥笔下的这幅《墨竹图》。竹声萧萧,风韵超然,仿佛身临其境,真是向我们展现了什么叫做“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2、万艺斋艺术,专注名人字画10年

3、*以上场景纯属虚构,但郑板桥的报价可是真的。

4、元人画竹,墨竹空前兴盛,几乎所有的画家都擅长画竹。有名的如赵孟頫、管道昇、李衎、高克恭、顾安、柯九思、张逊、倪瓒、吴镇、释觉隐、王冕等。大多师法文同、苏轼,也有学萧悦或赵孟頫的。

5、白石老人的虾表现出笔墨技巧,一种墨色多种变化,把虾画出了形神兼备的果。他把虾的活泼灵动和极敏感表现的恰到好处。

6、李鳝笑眯眯地把笔在砚台上蘸蘸舔舔,摆开架势,刚要下笔。只听"扑笃"一声,砚台从郑板桥手上一滑,掉在宣纸的正中间,"咕溜溜"地直往纸角上滚。

7、这位谈起钱来毫不遮掩,态度酷炫狂拽的大爷,就是郑燮(xiè),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郑板桥。

8、郑板桥不客气地拿起笔来,蘸了些墨,就在宣纸上涂了起来,大和尚急坏了,我这宣纸,好不容易派人从安徽宣城订做的大开张,给你这小小书童倒满了黑墨,怎么办?主人不画,你还要逞能动手画,便想上前阻挡,但看看李鳝并不吱声,他也不好发火。

9、这几幅墨竹图,都是借竹子抒发他遭贬官后,越发洒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感。

10、请到当地的文物部门,还有就是古玩市场的专家,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懂局的人的话,毕竟艺术品市场的水很深,千万慎重。

11、问第二家,人家规矩地作揖道:“看大人气貌不凡,想是对字画颇有研究,鄙人粗糙之作没法入眼,大人随意赏些小钱,或以米肉易之,亦可。”

12、郑板桥,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朝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

13、先来看几幅郑板桥的墨竹。

14、他的竹子为什么画得好?! 原来有这个秘密:

15、画竿多用硬毫笔和兼毫笔。用笔:细竿中锋用笔,粗竿侧锋用笔。起笔藏锋下按,行笔挺拔有力,收笔略顿,然后挑节。用墨:笔尖蘸墨,细竿墨色稍重,粗竿墨色稍淡,一气呵成。结构,竹竿出土节短,中间部分稍长,收梢处又短,节与节相结,两节间要略留空隙,勾节后才显得生动。

16、郑板桥画的兰、竹、石,均达到超的水平。尤其是画竹,更是罕有对手。在书画“二绝”上,郑板桥的地位无法撼动,在古代书画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17、清代是文人画的鼎盛期,郑板桥虽然前半生过得顺,中过进士,做过知县。做了个清廉爱民的父母官,开仓赈贷、捐廉代输,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在官场得罪了人而被去官,之后在扬州、兴化一带靠卖画维持生活。

18、当时流行的是整齐匀称的楷体,他认为“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

19、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的作品。

20、好了,交代完背景,说回郑板桥的画吧。

五、郑板桥的竹子画法

1、交代完背景,说回郑板桥的画。

2、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蒋士铨题画兰诗中说:“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这段话,将“书”与“画”在他作品中的关系真是说得透剔极了。

3、文人画作者一般都回避社会现实,画画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画抒情,表达愤懑之情,象征君子气节的竹子自然成为绘画热门。在色彩上,则重水墨轻艳丽,以区别于工匠画、院体画。

4、郑板桥的书法“板桥体”也是一大特色,他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融合楷、行、草而独创了一种“板桥体”,自称是“六分半书”。

5、先来看一眼自然界的竹子:

6、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写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

7、当时的汉族文人士大夫缅怀南宋故国,不愿归顺元朝廷,终生不愿意出仕,隐遁乡里。这种抑郁的情绪反映到艺术创作上,导致文人画兴起。

8、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9、这位谈起钱来毫不遮掩大爷,就是郑燮(xiè),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郑板桥。

10、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当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时,觉得零乱却飘摇的竹影宛如一幅幅天然图画。

11、他在做官前后都住在扬州,经常是以书画为生,虽然是靠贩卖自己画的画生活,但是他画的画却不像一般的画一样世俗,话中带的更多的是一片正气,他擅长画花卉木石,尤其擅长画兰竹,他画的竹子不仅仅只是描绘其形态,更多的是将自己的情感化入,他的作品有三绝,第一绝是诗,在画中有诗,让话赋予了思想,在形式上还具有艺术与趣味。

12、此作墨色浓淡适宜,新旧枝干一目了然,给人一种鲜明的对比感,通篇一气呵成,也展现出郑板桥深厚的绘画功底,意境悠远,带有浓厚生活气息,是标准的文人画。

13、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的作品。

14、郑板桥的墨竹在中国艺术史上实属珍品。所谓“画如其人”。他的竹子极富有变化,他抓住了自然界的规律,通过去粗取精,简练概括,创造出竹的动感,气节和生命力。从画面构图来分析,布局有疏有密,繁简得体。看画不但要看到实处,且还要看空白处,要有让人悬念的余地,不能“密不透风”。“胸中成竹,下笔有神,笔墨肯定”这是郑板桥画竹的特点。

15、北宋后期,文同、苏轼一变传统的画竹法,不用双勾着色,枝、干、叶均以水墨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开创了新画风。但文同、苏轼的墨竹尚未摆脱形似的束缚,追求细致、真实。

16、乌纱掷去不为官,囊藁萧萧两袖寒。

17、▲宋徐禹功雪中梅竹图辽宁省博物馆

18、郑板桥笑笑说:"我比你年轻,明天我装个书童去,不就一起有得吃了吗!”

19、比如宋徽宗的竹子,清丽典雅,装饰性很强。

20、《兰竹图》的布局十分严谨,画面石、兰、竹三者组织安排得和谐。以石为龙脉,把一丛丛分散的兰竹有机地统贯一气,显得既严整而又富于变化。三者不分主次,浑然天成。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郑板桥的竹子画得好,原来是有秘密【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