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简介资料及作品
1、刘禹锡的百科
(1)、资料初识刘禹锡,破解诗题,了解其文学成就和风格。
(2)、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横跨秦淮河。
(3)、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此外还应该提到他受民歌影响所写的一些诗篇。皎然、灵澈等人生活在民歌兴盛的吴地,而在禅宗看来,民歌率直自然、活泼朴素,正是语言的,所以他们也曾汲取民歌的特色来写诗,这无疑对刘禹锡有一定影响;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
(4)、生3:我读了这篇文章的背景介绍,知道刘禹锡是在被贬安徽和州时写下的这篇铭文。知州大人刁难他,将他的住处一再调换,大的换成小的,城南挪到城北。刘禹锡一气之下,写下这篇《陋室铭》。
(5)、这首诗的第一句是启,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全诗承转分明而又环环紧扣,“亦不孤乐天之言。”此诗不空发议论,而是寓怀古论今于人事景物的沧桑巨变的描写中。既有厚重的历史感,也有诗歌应有的情韵。
(6)、 我校通过问卷星对教师、学生进行线上调查,发现师生都认同的难点在于:在古诗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师生普遍认为的难点。
(7)、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赠户部尚书。
(8)、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
(9)、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10)、早年生活 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11)、品“直”字。他这样的理想从没有干煸过,诗中有一个字体现出来了。它是“——直”。
(12)、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13)、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
(1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5)、刘禹锡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入朝,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因裴度推荐,兼集贤殿学士。大和三年,改官礼部郎中,仍兼集贤殿学士。大和五年(831年),裴度罢知政事,刘禹锡也被外放,任苏州刺史。大和八年,任汝州刺史。大和九年改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年)秋,刘禹锡因患足疾,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与白居易、裴度写诗唱和。后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晚年多病,会昌二年(842年)秋逝世,享年71岁临终前写文章《子刘子自传》。
(16)、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17)、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
(18)、元和十一年三月(817年2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刘禹锡被贬在朗州前后近十年。其间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19)、这些作品,短小精悍,隐微深切。或借题发挥,针砭现实;或托古讽今,抨击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刘禹锡认为自己所长在“论”,韩愈所长在“笔”,反映了他对自己的论文的重视。
(20)、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15)
2、刘禹锡_百度百科
(1)、他初登仕途,积极参与王叔文的革新运动。事败,被贬连州担任刺史。此后虽然一度奉诏回京,却如昙花一现,因为不妥协的傲岸,还是数度遭贬。长期的贬谪生涯,锻造着对现实的认同,也考验着内心的超脱。
(2)、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3)、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4)、刘禹锡以自然科学为根据,补充了柳宗元的自然观。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刘禹锡认为整个自然界充满了有形的物质实体,天地之内不存在无形的东西。他批驳了魏晋玄学和佛教、道教关于“空”、“无”是宇宙本原的理论,认为“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空”不能超越物质形体而独立存在。这是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发展。在关于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方面,他认为万物的生长、发展是一种自然过程,动植物和人类是天地阴阳之气交互作用产生的。他还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有一定规律,宇宙万物是在互相矛盾和互相依存中无穷地运动发展着的。他据此建立了天人关系学说,指出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的职能和作用。自然界的职能在于生长繁殖万物,万物在生杀、壮健、衰老的自然发展过程中,遵循强胜弱败的竞争规律;人的职能在于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资料,进行各种生产活动,向自然界谋取人们生活的需用品。刘禹锡提出:“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论》上)他认为天不能干预人类社会的“治”或“乱”,人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他还以科学知识为根据,宣传无神论,批判有神论。(18)
(5)、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竹枝词》二首之一。
(6)、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7)、刘禹锡临终前写了一篇八百余字的子刘子自传,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有刘禹锡传,唐、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他的一些轶事。
(8)、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竹枝词》二首之一。(14)
(9)、他的诗通俗清新,精炼含蓄,善用比兴手法,多有弦外之音。他以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浪淘沙为名的三组组诗,富有民歌特色,是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他的乌衣巷、石头城和柳枝词是传世的精品,对后世的诗人和词人很有影响。
(10)、宝历二年(826年)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11)、白居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26)
(12)、《岁寒堂诗话》: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义山多奇趣,梦得有高韵,牧之专事华藻,此其优劣耳。(21)
(13)、元和十一年三月(817年2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9)
(14)、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仅剩余30卷。而后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0卷,但仍有遗漏。《刘禹锡集》三十卷,《外集》十卷,集中卷二十七收乐府两卷。
(15)、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16)、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后一课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于我而言,极喜欢这篇短小精悍的铭文。刘禹锡的真情率性、豁达安适在《陋室铭》中彰显无疑。读一篇文章,了解一个文人;阅几多文字,走进一个文人,是我在教学古代经典著作时的一贯追求。把课文中的文本当作支点,视作平台,以此为核心向外延伸,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现能代表他们人生走向的不同作品,借此激发学生热爱古籍经典,热爱这些具有铮铮傲骨的诗人、词人。上这课时,我在让学生领悟理解《陋室铭》的内容以及意旨的基础上,展示了三个与刘禹锡密切相关的助读资料。
(17)、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1)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18)、说刘禹锡是定州人、中山人以及中山无极人,还得从他七世祖刘亮说起。周汉时期,定州、无极是冀州的属地,无极同时也是定州的属地。刘亮曾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等职,后北魏迁都洛阳,刘亮全家也随之迁至洛阳。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书禹锡本传,称为彭城人,盖举郡望,实则中山无极人,是编亦名中山集,盖以是也。”此外清《畿辅通志》及《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和《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等也都有刊载。经过反复查证和咨询有关专家,刘禹锡祖籍确认为无极,是有据可依的。
(19)、刘禹锡籍贯争议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江苏徐州,第二种说法是河南洛阳,第三种说法是浙江嘉兴。
(20)、在荥阳市京城路和郑上路交叉口东南角,有一座刘禹锡公园。公园北部距郑上路约百米处,便是刘禹锡墓。
3、刘禹锡百度汉语
(1)、宝历二年(826年)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9)
(2)、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3)、 一 哲学与政治的联结:《天论》在哲学史上的双重意义
(4)、wànhùqiānménchéngyěcǎo,zhīyuányīqǔhòutínghuā。
(5)、湖南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湖南常德市委市***为了纪念朗州司马刘禹锡,现专在柳叶湖边建有“司马楼”。
(6)、《孟子》:儒家经典。《孟子》一书是"拟圣而作",它既吸收《论语》中的精华,也接受了《大学》、《中庸》的一些特点。在《孟子》一书中,反映突出的是仁义思想。仁是儒家学说的中心,孔子常讲仁很少讲义,孟子则仁义并重,他有句名言,即"舍生取义"。《孟子》一书以问对、答辩方式展开,以驳论为主要的论证方法。它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保存了丰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学、历史、经济和哲学的重要著作。全书35000字,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不仅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
(7)、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他才与柳宗元等人奉诏还京。但不久又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8)、本 名刘禹锡别 称刘宾客、诗豪字 号庐山人(号)
(9)、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10)、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
(11)、生5:我喜欢第三首《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两句好!可以看出刘禹锡不屈服,不妥协,很顽强!
(12)、由于刘禹锡的辞赋多数创作于贬谪时期,因此逐臣之悲与怀才不遇便成了其辞赋创作的重要主题,骚怨情怀是其主要的情感寄托,同时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也贯穿始终。此外,除了反映贬谪愁思的作品,其辞赋还有应试科举所作的律赋——《平权衡赋》,怀古伤今的《山阳城赋》,悼亡的《伤往赋》,描写景物风俗的《楚望赋》。作为唐代重要的文学家与哲学家,刘禹锡的诗歌成就较高,是唐诗研究的重要领域,而诗文又为当时的文学主流,故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必然要受到其诗歌创作影响的。例如刘禹锡诗歌的主题便影响着他辞赋的主题,许多在其诗歌中描绘的场景画面、表达的情感内容,同样也出现在他的辞赋作品中,因此研究其诗文与辞赋的互动关系是其辞赋研究的有利环节。(14)
(13)、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14)、那么,《陋室铭》和荥阳有关系吗?许多人认为,是有关系的。陈玮就是其中之一。
(15)、 三《因论》的写作宗旨:阐发哲理、评点政事和实验文体的有机统一
(16)、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行至江陵,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17)、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8)、刘禹锡的诗通俗清新,他的代表作《陋室铭》、《竹枝词》、《柳枝词》、《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19)、刘克庄:“雄浑老苍,沉着痛快”指出刘诗风格之“豪”。以“精华老而不竭”一语指出了刘禹锡人品之“豪”(27)
(20)、过去的人讲究风水,当地人都说檀山就像一颗“明珠”,南边的伏羲山脉树木葱茏,像条“青龙”,北边的广武岭黄土坡像条“黄龙”,两条“龙”中间隔着檀山,形似“二龙拱珠”,是风水宝地。因此,陈玮说,刘氏一族可能也是看中了这里的地势,才选这里作为家族墓地。
4、刘禹锡的简历资料
(1)、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称他为诗豪。因曾任太子宾客,故称「刘宾客」,晚年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故又称「秘书刘尚书」。
(2)、本书是作者继《刘禹锡诗论》《刘禹锡诗传》撰写的又一部刘禹锡研究专著。上编“且随仕履寻诗踪”将刘禹锡一生的诗歌创作划分为八个时段,依次加以探讨,属于纵向的勾勒。下编“试从嘤鸣探诗心”系统梳理与评析刘禹锡与同侪的唱和诗,属于横向的扫描。因此,作者撰著本书既是为了匡补本人前所未逮者,也意在精耕学界迄犹锄犁罕及者,在纵横交错中对刘禹锡的心路历程及其与中唐诗坛的互动进行更准确的把握和更深入的揭示。
(3)、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4)、他说,刘禹锡在《上杜司徒书》一文中提到:“小人祖先壤树京索间,瘠田可耕,陋室未毁……置籍于荥阳伍中……”其中,“壤树”指在墓地植树以为标记,“京索”即京水和索水。这是刘禹锡很明确地说,自己的祖先埋葬在荥阳,此处还有几亩薄田,几间“陋室”。
(5)、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6)、《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7)、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越中蔼蔼繁华地,秦望峰前禹穴西。《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16)
(8)、黄庭坚:"大概刘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诗优于它文耳”。(23)
(9)、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10)、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11)、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12)、 七演进迹象之四: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在《因论》中的融通
(13)、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他才与柳宗元等人奉诏还京。但不久又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14)、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15)、司艳平,山西泽州北义城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湿地栖居者,愿以青春的名义追随君姐一路修行!
(16)、资料二的补充:抓住关键词,拓展诗句,结合黄河视频图片,感受黄河九曲的绵长曲折之感和挟沙带浪的气势。其把“浪淘风簸”作了延伸,由看到的“浪淘风簸”,联想到作者心中的“浪淘风簸”,暗喻作者仕途生涯的坎坷跌宕。经过视频的引导和教师的提问点拨,其引申含义得以突破。刘禹锡面对坎坷的不屈不挠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步树立起来。
(17)、领略到他的与众不同,是因为那首《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愁是心上秋。自古以来的文人们叹惋着秋的萧瑟与寂寥,寄托着复杂纠结的情愫。而他却一扫往昔的悲秋之气,颂扬着鹤舞秋日的昂扬。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怀?难道他仕途顺畅,春风得意吗?
(18)、群诗(文)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路径。精心选择一个文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拓展阅读,长此以往,无疑会对他们了解走进这个文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提到刘禹锡,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脍炙人口的名篇《陋室铭》,还有他的《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再游玄都观》等,请看司艳平老师如何整合“诗豪”的作品,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敬请关注本期晋然。
(19)、在这一备课线索的引导下,我们还研读了刘禹锡《浪淘沙九首》系列诗歌作品,回顾了教材中的《望洞庭》,并对刘禹锡更多的生平资料进行研读和整理,确立了很有代表性的《浪淘沙其八》作为“1+X”的“X”,以“1+X”的主题诗歌教学,结合诗人的生平故事资料等,理解诗人的“一腔诗情”和满腔豪情。
(20)、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5、刘禹锡简介资料及作品图片
(1)、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行至荆南,又改授朗州司马。元和十年与柳宗元一起被召回长安,不料不久又被贬为播州刺史。经裴度说情,改授连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刘禹锡母亲去世,遂回洛阳守丧。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授夔州刺史。长庆四年,调任和州刺史。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卸任,并于次年春返洛阳。
(2)、会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9) (12-13)
(3)、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4)、刘禹锡被贬在朗州前后近十年。其间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5)、刘禹锡的先祖为匈奴人,东晋时入中原,故自言系出中山(治所今河北省定县),七世祖刘亮在北魏任冀州刺史,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此后刘家定居于洛阳。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旧唐书刘禹锡传误作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禹锡在19岁之前基本上没有离开过江南。
(6)、从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到德宗贞元六年(790年):他19岁前的少年时期;
(7)、译文: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8)、刘禹锡: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9)、生8:我敬佩刘禹锡安于当下的品质,他能安放好自己的内心,做好该做的事情!
(10)、(2)播放浪淘风簸的视频。谁再来说说浪淘风簸是怎样的景象?(学生看图说。)
(11)、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赠户部尚书。
(12)、《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玄都观桃花》
(13)、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14)、七世祖刘亮在北魏任冀州刺史,随北魏孝文帝迁入洛阳,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寓居嘉兴。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刘禹锡幼年即开始学习写诗,19岁之前基本上没有离开过江南。
(1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6)、其他方面的论文如《答饶州元使君书》、《论书》、《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都征引丰富,推理缜密,巧丽渊博,雄健晓畅。二是杂文。一般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如《因论》七篇;也有的是“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如《华佗论》、《辩迹论》、《明贽论》等。
(17)、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8)、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所以尽管受佛教徒影响,他却不像后期的白居易那样,时而满足,时而颓废,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
(19)、(1)谁来说说你眼中浪淘风簸是怎样的景象?(学生想像说。)
(20)、公元834年7月,刘禹锡奉命调任汝州刺史,汝州离洛阳、荥阳较近,因而他在《汝州上后谢宰相状》里说:“忽蒙天恩,稍移近郡,家本荥上,籍占洛阳,病辞江干(岸),老见多树,荣感之至,实倍常情。”离故乡近了那么一点,都能让刘禹锡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辞之间,可见他对老家的情感。
(1)、晚年生活 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2)、因此,陈玮觉得,刘禹锡在荥阳的故居虽然不一定就是《陋室铭》中所指的陋室,但是刘禹锡在写这篇文章时,脑海里应该会有荥阳故居的影子吧!更何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难道不是在说檀山附近的风物吗?
(3)、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4)、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堤上行》三首之二)
(5)、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6)、刘禹锡初登仕途,因参与王叔文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他的好友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史称“八司马”。
(7)、诗豪刘禹锡:前半生位极人臣,却因永贞革新三起三落,终辞官隐退2017-11-2212:11
(8)、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9)、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10)、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安徽全椒人。晚年,自号文木老人,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
(11)、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大。一是专题性的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哲学论文如《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指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并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12)、助读资料之一是关于刘禹锡贬谪生涯的精炼概括,目的让学生厘清刘禹锡的人生轨迹;助读资料之二是展示刘禹锡的三首代表性诗作,《秋词》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别出现在苏教版七上和八下的教材里,借学《陋室铭》的契机,实现教材整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刘禹锡的作品,为初三复习打下基础。此外,《再游玄都观》亦是一首特别有意思的诗,能体现刘禹锡的傲岸与有趣,学生亦会产生兴趣;助读资料之三是我的下水文《豪放大气刘禹锡》,通过阅读我的解读文章,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刘禹锡,深入体察他的个性,从中汲取对自己人生有益的养料,树立正确的人生标杆。
(13)、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赠户部尚书。
(14)、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刘禹锡简介,今编为十二卷。
(15)、刘禹锡故居自宋代以来,明代、清代都对陋室进行过扩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县拨款修葺。同年,陋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多亩。2008年,安徽和县斥资千万元改造刘禹锡陋室铭故居。
(16)、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
(17)、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10) ,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11) 。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18)、从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到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从他20岁到34岁走上仕途,参加政治革新时期;
(19)、《水浒传》: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又题为《忠义水浒传》,通行本简称《水浒》。一般认为是明代施耐庵著。
(20)、刘禹锡一生生活不幸、仕途坎坷。他结婚九年后便丧妻,对他感情上的打击很大。因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于公元805年从监查御史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返京,再出为连州刺史;六年后转夔州刺史;三年后转和州刺史;两年后罢官还京,公元831年出苏州刺史;835年转同州刺史;一年后升为太子宾客,六年后去世。
(1)、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2)、刘禹锡深信道教,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3)、 柳州市跃进路小学语文组 执笔:景丽丽 2016
(4)、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道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5)、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7)、生9:我敬佩刘禹锡的卓然大气,觉得他是一个特别优秀的诗人,他的诗读来特别带劲!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刘禹锡_百度百科精辟12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