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境遇和人生态度【100句简单文案】

一、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

1、感悟二:干一事精一事。

2、晚年苏轼写和陶诗的时候,或许会想起他在东坡躬耕的日子。但他回顾一生,不是陶渊明纵浪大化的无我之境,而是“庐山烟雨浙江潮”的顿悟与平和。看清现实的每一步并超越现实,正是苏轼获得超高的文学艺术成就之原因和人格魅力所在。

3、他仍能随时随地自得其乐,他快乐的秘诀就是尽量逃向大自然,不但杭州城西湖,而且连杭州城四周十里或十五里之内,都成了苏东坡时常出没的所在。

4、一蓑烟雨任平生(1080——1093)

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按理说,苏东坡受了这样的打击,应该颓废才对,可是苏东坡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能力,就是能把所有人生的不幸都消化到美食里。正因如此,让他在海南的日子“甘之如饴”,为啥?原来他迷恋上了海南当地的生蚝。

7、于是苏轼便带领一家人开垦荒地,在地里种上了庄稼,苏轼亲自躬耕其间,这样一来,苏轼一家人的饮食暂时得到了保障。因为这块地位于城东,而且是一块坡地,所以苏轼便以这块地的方位和特点为名,自号“东坡”。

8、“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两句妙,当我们知道了烟雨的飘忽,聚散,江潮的潮起潮落,我们就会发现后风景还是那个风景,风幡不动,我心妄动耳。

9、苏轼曾说“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意思是说在苏轼心里,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高低尊卑贵贱之分,“玉皇大帝”也好,“卑田院乞儿”也好,在他心里都是一样的,他都可以陪他们聊陪他们玩,这其实是苏轼仁厚宽容的博大胸怀的体现。

10、人们总有攀比的心态,想要保持平和,实在是太难。多少人为了心中的那份执念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在这个过程当中丢失了多少原本的快乐,忽略了多少身边的风景。

11、这年五月,他抵达江苏仪征(宋代为真州),夜宿在船上,天气炎热。为了消暑,他游览了当地的金山龙游寺,面对自己的年轻时的画像,题写了一首诗:

12、 其次是气势磅礴的景物描写。如〈江城子〉,写出了马嘶箭鸣,气势雄盛的出猎场面。〈念奴娇〉起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劈空写来,江山人物,气势雄浑。“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天堆雪”写景大笔淋漓,令人目眩神摇,创造了奇伟磅礴的境界。

13、安静与内心丰富并不冲突,内心丰富的人既不害怕独处,也不害怕人群,因为他们既可以独处,也可以在人群中保持一份恬淡平和。

14、如果,在遇到困难逆境的时候,自己就消沉了,就妥协了,低头了,这个人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都有面对逆境的能力,都有抗挫折的能力,这是所有伟大人物的共同点,伟大的人物都是在艰难坎坷之中成就的。

15、在任职的每一个地方,他都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当地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正是在贬谪的岁月里,苏轼因为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他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井喷式的状态,从而攀上了文学的另一个高峰。

16、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7、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18、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19、思恋去世的结发妻子王弗,她是那么聪慧贤淑、灵犀默契。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20、古人说,“读佛书宜对美人,以免堕空”,佛书里的空幻让人易生遁空之心,因此要用现实里的诱惑来拉住自己。

二、苏轼的人生境遇和人生态度

1、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度发达的时代,繁杂的各种信息让我们应接不暇,使我们变得浮躁。

2、到了一定年龄,应该学会安静,把一切都看得云淡风轻。

3、如此率真,有难怪他被人陷害而不自知了。就像他诗中说的“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这“为口忙”,既说他极爱美食,其实也有自愧“多言获罪”了吧。

4、安静,并不是漠视这个世界,而是与这个世界若即若离,享受生命的完整。

5、解决了饮食住宿问题后,苏轼带着释然的心态遍游黄州山水:在游览黄州赤鼻矶时,他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他在黄州与朋友同游兰溪,还写下了有名的《游兰溪》:“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不仅体现苏轼寄情山水的乐观心态,也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笑对人生的积极向上。

6、这就是苏轼的魅力:他时时都敢于并且善于调侃自己,时刻保留一个活泼的心,让自己过得快乐。

7、我们活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有的人沉溺于人世浮华,有的人专注于利益法则。

8、丰子恺说:“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

9、苏轼又是善良而豁达的。他极好饮酒,几乎无日不饮,虽然酒量不大,但是特别喜欢喝酒的感觉。酒入豪肠,胸中一团热气,顺着四肢百骸畅行无阻,足以让他飘飘欲仙,如御风而行。但是他喜欢的却是看别人饮酒,与朋友对坐酒前,看朋友开怀畅饮,他自己也像孩子一样笑起来。

10、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1、所有这些盛誉正迎合了苏轼年青气盛的性格和好高鹜远心理,同时也极大鼓舞了他心中积极用世、奋发有为的热情。所以他集自己“胸中万卷”,论利害说得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出任风翔签判到湖州太守,苏轼励精图治、勤政恤民、兴利除弊,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亲身实践,因而被吏民呼作“苏贤良”,这些都显示出他这一时期欲有所作为的儒家用世之态度。此时的他正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2、“庐山烟雨浙江潮”在这里也是比喻所有我们想要追求的事物,我们对自己还没有得到的事物,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执着。我们的一生都在追寻,以为有一天如果我们实现了哪些哪些愿望,人生就圆满了,对于没有得到的则满是遗憾。

13、他曾经任杭州通判,并先后任密州、徐州、湖州的父母官。后来因为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任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一个研究苏东坡的外国人曾经作过统计,苏轼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频频往返于庙堂和江湖之间,还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达观,留下的诗文中很少悲观厌世之作。至于苏东坡历次被贬的原因,真正可以称得上是“莫须有”。

14、好的各位朋友,本篇文章就到这里,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这里是(黑蛋文化),喜欢文章欢迎您关注我们V,还有您的点赞、推送、评论和转发,也是对文章大的支持,感谢阅读。

15、比如,苏轼初到黄州时写下的诗句:“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16、东坡好的朋友是陈糙,当年苏东坡少壮时曾和他父亲意见不合,终致交恶。陈糙住家离歧亭不远。东坡去看过他几次,陈糙在四年内去看过苏东坡七次。由于一个文学掌故,陈糙在中国文学上以惧内之癖而名垂千古了。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痛”一个典故,季常是陈糙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直到今天,“狮子吼”还是指絮絮不休的妻子,这个名字也因苏东坡的这首打趣的诗而千古流传了。

1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18、答案来自作业帮: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思想过程,表现了苏轼他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在极端失意时难忘怀得失,处之泰然,是很难得的.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会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19、这首诗语带调侃,细读却苍凉感慨。如今他心如死灰,如老树叶黄根枯,一生饱经风浪,如一叶扁舟在狂风暴雨中颠簸起伏。

20、苏轼的诗词里散发出的那种对待人生的超然的审美态度,即使在处境艰难的时候,也能写出达观,至情的诗文,这种“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同化”的境界,总是引起我们啧啧品评。他的这种人生哲学吸收融合儒道释等传统哲学,更是诗人六十五年风雨命运的历练浓缩。

三、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PPT

1、苏东坡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

2、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

3、从前,有一个国王,也是星相家和伟大的建筑师。

4、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5、生活的乐趣需要自己寻找,蛮荒的海岛上也可以开出灿烂的花朵。

6、狂人阮籍:放浪形骸的红尘过客,嚎啕大哭的真男人

7、庐山烟雨、浙江潮这些美景都是大家所喜欢的,在古代更是很多文人墨客趋之若鹜的地方。当时的交通不发达,很多喜欢游历山水的人行走很久才能到达。可是当我们到达之后又能怎样呢?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那山就是山,那水就是水,仅此而已。

8、这首诗是苏轼行走一生的感悟,是一代大才子在繁华落尽之后看见的生命脉络,很简短,却也很安静美好,充满理趣。

9、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

1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1、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2、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13、我想用苏轼的这首诗来说,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这些美景都是单纯的靠想象感受不到的,只有亲眼见过、亲耳听过,亲身感受过之后,那美感才能够润物细无声般地融入我们的内心。在悄无声息当中提高我们的见识和鉴赏力,不至于看到小河就当成大海,这就是一个人的眼界和格局不同了。

14、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15、但他并没有因此一味消沉,他亲自从事生产劳作,他从别人处租了一小块地,自己种植蔬菜。如果说苏轼来海南之前还有一些担忧的,那么,此时,这种担忧早已一扫而空

16、东坡先生这种对于人生的困境或者顺境都淡然面对的处世态度值得后人学习。

17、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18、大体上一样但也有差别感悟生活是通过你的生活,或者是别人的生活所得到的感悟,范围较小,而感悟人生通过人的一生二得到的感悟,比较大,广,更深刻,更有哲理性

19、苏轼初遭贬谪时,心情是很低落的,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士大夫阶层的普遍心理。苏轼虽然有孤寂与落寞之情,却没有任何的幽怨。

20、生而为人,都在为衣食住行奔波,总有社会所赋予的角色要扮演,总有家庭的责任要担当,总有这样或是那样的牵绊。

四、对苏轼人生观的感悟

1、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

2、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3、1093年九月,随着高太后的去世,处事轻率的宋哲宗亲政,一大批以前遭到罢黜和迫害的新党人物重新被重用,这些新党人物对旧党人物的报复行动也开始启动和升级。1094年四月,章惇拜相,首先向苏东坡开刀。五道诏命把年届五十七的苏轼从河北的定县赶往遥远的广东惠州。苏轼在连遭贬谪途中,只得把家小安置在阳羡,独自带着侍妾朝云和三子苏过南下。经虔州、南康、南安府,九月翻越大庾岭,这在古代中国为赴广东的必经之路,通过之后,多少旅客有去无回。

4、感悟一:客观辩证看事物。

5、苏东坡将自己的平生功业概括为三个谪贬之地,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旷达。

6、正如他写的"天道何常之有,应物而已矣。"他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是万物的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于是他笑纳生活中的所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他知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借问琴声的来源,表达人间万事万物要因缘和合才能相生的道理……

7、苏轼善于开解自己,总是以超然的目光看淡眼前的苦难。

8、“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耗,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之有也。”

9、感悟七:清旷洒脱性飘逸

10、他一生之中,贬谪多于器用,流离多于聚合,贫困多于富贵,令人印象更深的是淡定多于嗟怨。他的淡定,如菊花,经霜而不气馁,傲然枝头;像君子兰,深山幽谷,静吐暗香;比荷花,淤泥之中,亭亭玉立;似梅花,冰雪之中,芬芳展蕊。他的淡定很有境界,吃野菜时感叹"人间有味是清欢",泛舟过江时乐咏"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途遇风雨时笑吟"一蓑烟雨任平生",对生死坦言"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临终前自诩"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

11、端午节想写点什么,酣睡后醒来,蓦然回首,苏东坡阑珊在脑海。因为喜欢他,喜欢他身上涉猎多种文献资料,将感悟和思考用于工作、用于修身;喜欢个人随笔不同于公文的局限,随心一气呵成,喜欢苏东坡的博学多才,心地单纯,坦然率性,光明磊落,对世界充满热爱,对于一千年前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准确的品味他,读懂他只能从史书记载和他的诗词里进行感悟,体会。

12、这是苏东坡《晁错论》中的一句名言,用在他自己身上也再合乎不过。苏东坡一生,诗文书画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当然和他的才气、天赋密不可分。但是他超乎常人的努力和勤奋才是其真正成功的原因。

13、说起苏轼,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无论是他杰出的文学艺术成就、美食家的称号、幽默风趣的性格、笑对人生苦难的态度,都是人们一直乐于谈论的话题。前段时间很火的“怀民亦未寝”就出自他的一篇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作品在我们学习的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他本人也以一种生动的形象长期活跃于我们的视野当中,就像我们亲切的朋友。

14、只有你才能写出“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的人生哲理和青春情趣。

15、公元1079年三月,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按照惯例,当时的官员在人事调动之后,需要给皇帝上表谢恩。苏轼并没有多想,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呈给皇帝,谢恩之外,对这次调动发了点牢骚,之后就安心在湖州做官了。

16、只有你被贬密州,还能唱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兄弟情谊。

17、每读至此,不禁为苏轼的豁达和幽默而感动。

18、宋代的文人一向靠着自我的修养,由现实生活中个人的境遇超脱出来,在万物中自得其乐。所以宋代被贬的文人很多,但几乎都心境豁达。在生死场上镇静自若,笑向刀斧丛的英雄自古不乏其人,但在残酷的政治打击面前仍谈笑风生,畅怀高歌的文学家却并不多,苏东坡应该是其中境界高的一位。

19、然而,令苏轼没有想到的是,这封《湖州谢上表》里的两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被御史何正臣抓住了把柄。

20、如果是流星,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是细微的美好。比如我们或许做不到除暴安良,但是可以给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温暖的手。我们做不到行侠仗义,可是我们可以在工作当中凭良心做事。我们不用仗剑行走天涯,如果心存高远,脚下就是远方。

五、对苏轼的人生感悟

1、苏轼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也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家,他因为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而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2、夜晚,一轮圆月照耀当空,四周水声澎湃,苏轼望着散发着柔和光辉的月亮,吟出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妙:“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3、喜欢敬请转发,慷慨莫过解囊

4、苏轼初到南海,看到海天茫茫,杳无边涯,也不禁有些伤感,他自问:何时能出得此岛啊?此时的苏轼已经62岁,老年人很难适应异地的气候。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但是自由的灵魂和乐观的态度,很快让他达观起来。

5、好家伙,这口气听着还挺高兴,流放的日子好不惬意。苏东坡真是心大,居然觉得朝中权贵,会为了一口好吃的,争着跑到蛮荒艰苦的海南去跟他抢,难道他真的忘了自己是为何会到那蛮荒烟瘴之地去的了?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7、公元1057年,三苏进京参加科举考试,21岁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引得欧阳修啧啧称赞:“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而“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著我也”、“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一时间苏轼之名誉满京城,“学士大夫莫不知其名,家有其书”,并以结识苏轼为荣,连当时的仁宗皇帝退朝后也高兴地对皇后说:“妙哉,妙哉,朕今日为子孙找到了两个宰相”。

8、记得小的时候,背这首诗,摇头晃脑,觉得比其它诗都要好背。因为第一句和后一句是一模一样的,觉得偷了一句的懒儿,心中很窃喜。长大了之后再读,才真的体会到苏轼的人生境界,引起强烈的共鸣。

9、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0、苏轼有两大爱好:藏酒与藏药。有人问他:你身体健康为何存了这么多药呢?你不善饮酒,却为何藏了这么多好酒?苏轼笑着回答说:有人得病,用了我的药而痊愈,我见了就好像自己也身轻体健了;看到别人开心饮酒,我自己也就开心了起来。

11、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12、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13、苏东坡:胸怀浩气,自然快乐

14、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

15、黄州之贬的苏轼,倍感人生之虚幻不定,难以预料,一切似乎都要归于“空”,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醒来之时,一切“有”皆“无”,正可谓“理想破灭,顿觉人生如梦”。

16、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7、寓居黄州期间,苏东坡既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等大作,也有《记承天寺夜游》对日常生活中美的挖掘和微妙心境;既有被黄庭坚称“语意高妙”的《卜算子》、《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抒发内心孤寂,也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猪肉颂》、《东坡八首》将谪居生活艺术化的玩味之作。

18、苏东坡又说,“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阅历世事,行走人间,把身心寄托在世外云岭。

19、面对人生的挫折,他坦然处之,得也萧然,失也萧然,任其自然。正如他的传世名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0、苏轼初贬至黄州,对于神宗免于一死心存感激,但更多的是受冤的委屈和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莫大遗憾,当他初至黄州时写下的《到黄州谢表》便可看出他复杂的心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轼的人生境遇和人生态度【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