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入世思想【100句简单文案】

一、苏轼积极入世的诗句

1、春天有百花,夏天有凉风,秋天有明月,冬天有白雪,风、花、雪、月这些在不同时刻都能象征着令人心境豁达之意的事物,便是开悟的人能够保持淡定从容的绵绵无绝之力。说白了就是:若心境豁达,淡定从容,不为琐事所扰,那每一天每一季都是好时节。

2、这首词是伤春之作。苏轼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意蕴丰富,既有对春光流逝的感伤,又有含蓄婉转的情爱之思,所写春景清新秀丽,景中又蕴含情理,至今人们仍用“天涯何处无芳草”以自慰自勉。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而是表达了苏轼意欲在仕途上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的抑郁之情。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苏轼这一段心理历程,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却又点到即止,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3、苏轼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这从他豁达、开脱的性格,超然物外的处世方式便能看出来。苏轼虽然仕途坎坷曲折,但是他一直怀有积极入世的态度。因此,他虽然欣赏陶渊明,也向往隐居田园的生活,但是他不会选择逃避。

4、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为了我的来到,你特意在窗户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犹新。

5、司空图,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生于唐开成二年(837),卒于后梁开平二年(908),终年七十一岁。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晚唐诗人、诗论家。经过搜寻和考究,本文将司空图的一生简单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6、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7、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8、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9、十年前,苏轼和恩师把酒言欢,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而这十年中,自己官场坎坷,尝遍人间冷暖。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10、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1、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受伤柔肠婉曲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蒙混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叫起。

12、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13、此诗表达的人生主题是——行走。人生都在行走,人世都在变化。人的四处奔走,就如飞鸿踏雪。偶尔在雪地上留下的几处印痕,可在行走的过程中你又能完全记得么?就算自己记得,那滚滚向前的时光之轮也会将其尽数抹去,迹。如诗中所列:渑池僧舍的老僧已经不在,题诗的舍壁已被毁坏。可人之多情,人之苦恼,就在于人有记忆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可“我们”当年赴京赶考时因为路途的遥远,人困马乏的那些记忆,现在都还记忆犹新呢。

14、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在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在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在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15、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父》

16、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8、竭诚欢迎广大读者、专家学者参与评论,提出意见建议,同时欢迎大家

19、(监利民俗)老乡老土老话儿

20、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二、苏轼的入世思想

1、这本书也以同样的手笔,在参考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再现了辛弃疾“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传奇一生。

2、苏轼通过对晁错改革失败的叹惋,表达出自己愿意为国力但有志难展的抑郁心情。字面上是评析晁错以自全自取其祸,实际上是告诫人们:想有之功,就要做之事,要有所作为。越是想自我保全,逃避责任,畏缩不全,越是为人所不耻,而难以自全,这里面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人生哲理。

3、龙纪元年(889),唐昭宗李哗即位,司空图应诏当过中书舍人。后因病辞去官职,在华阴闲住。从这时起,朝廷曾几次徵召他当官,均以年老多病为由,没有应召。天佑二年(905)柳灿强徵他到洛阳,在朝见昭宣帝那天,他佯装粗野,堕笏失仪。柳灿知道他归栖之志不可屈,便放他回家。得知唐哀帝被害的消息后,司空图不食而死。

4、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欧阳醉翁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

5、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6、辛弃疾是乱世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起身,却终成文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被誉为"词中之龙"。正所谓“剑有杀气,词有柔情”。

7、因为朝廷有小人作祟,苏轼就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苏轼又一次成了被打击的对象,这一次,苏轼被贬谪到了惠州,后来,又因为苏轼字字瞻,于是,苏轼被贬谪到了儋州。

8、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9、全篇写得明白如画却又立意深沉。在冷静自然的描写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对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惜光阴的人的深深谴责。诗句华美而含蓄,耐人寻味。特别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人们常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暂和宝贵。

10、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清欢”,确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11、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2、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奇妙。

13、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14、谈到司空图,我们能瞬间诵出的诗句少之甚少,他不像韩愈、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为后人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甚至没有晚唐李商隐、温庭筠等人的佳作,然而他却是一位与他们共享盛名的晚唐诗人。究其原因,或许在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多少能有所了解。

15、苏轼关于诗画要传神的见解,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技二首•其一》中:“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在这里,苏轼本着“诗画一律”的原则,精辟地阐述了诗画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绘画过分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作诗仅仅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诗画都要遗貌取神,抓住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这就是诗与画共同的本质特点。

16、道家超然世外的生活态度,使苏轼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如他在赤壁赋中说“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再看这首《水调歌头·丙中秋》,词中句句饱含人生哲理和其对自由的向往:

17、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18、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19、从进京到离京,儒家思想占主导

20、苏轼从开始的幻想,到逐渐回归现实,他还是更喜欢享受人世间的疾苦,一切都是好的安排。正如他在一首定风波中写的那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的坎坷,有什么可畏惧的呢?真实的苏轼就是这样乐观通透,令人敬佩。

三、苏轼积极进取的古诗句

1、(监利人情怀)故里残荷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译句: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注释①钱穆父:名勰,又称钱四。元祐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元祐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元祐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4、苏轼在很多诗文中,都以感情是否真实作为评诗的标准。如《读孟郊诗二首》中写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歌君江湖曲,感我长羁旅。”“诗从”二句深刻,前句说孟郊诗情真,都是出自肺腑的;后句讲只有情真才能感人,才能引起共鸣。孟郊一生穷愁潦倒,他那些啼饥号寒之作,如“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确实催人泪下。他多次应试不第,其《落第》诗云:“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再下第》云:“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而一旦得第,其欣喜之情也溢于言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孟郊确实是一位敢哭敢笑、敢于直露真情的诗人,苏轼赞美的正是这一点。

5、司空图论诗发展殷璠、皎然之说,注重含蓄蕴藉的韵味与清远醇美的意境,提倡"咸酸之外"的"味外之旨"和"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韵外之致";讲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他推崇王维、韦应物"趣味澄夐"的诗风,而批评元稹、白居易为"力勍而气孱"。他也赞美过李白、杜甫之作与韩愈歌诗的气势奔腾,"物状奇变",但并不专主一格。《与李生论诗书》中曾自引其得意诗句,有得于早春、山中、江南、塞下、丧乱、道宫、夏景、佛寺、郊园、乐府、寂寞、惬适等,大都属于抒写闲情逸趣而偏于静美的。他的部分作品如《秋思》、《喜王驾小仪重阳相访》、《狂题》、《偶书》、《河湟有感》等,也流露了他别有伤心怀抱。

6、他领人在西湖筑堤,这就是所谓的苏堤。但是在这期间,苏轼的文章被人断章取义,苏轼被小人设计,惨遭陷害,这就是乌台诗案。王安石替苏轼辩解,出言到:哪有盛世而杀才士乎。苏轼才可以出狱。

7、这一套书中还有一本《辛弃疾词传》。

8、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风雨、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9、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0、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11、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

1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3、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14、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1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6、被贬黄州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17、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18、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9、(作者)苏轼(朝代)宋

20、译句: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四、苏东坡入世出世名句

1、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2、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5、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6、(2)王珂:《从文艺看司空图的精神追求》(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7、人这一辈子,有些事是出乎意料的,有些事是情理之中的,有些事是难以控制的,但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别忘了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得失了无忧,来去都随缘。

8、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9、千里随行,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毅然气节不改,苏轼问她如何做到的呢?

10、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1、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平山堂》

12、(监利味道)卤味是行走的家乡

13、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14、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兼容的民族,儒道释三家思想是中国人思想的源泉。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苏轼是一位集诗、词、文、赋多种成就于一身的文学巨匠,可是,他的人生并是不顺遂无忧的。波澜起伏、忧患拂逆的人生旅途并没有使苏轼颓废,反而成就了他超脱和旷达的胸襟,他接受儒道释三家思想的洗礼,畅游其中并有机融合,形成了他内儒外道、超越佛老的复杂人格。苏轼各个人生阶段创作诗词所体现出来的儒道禅情怀,很好地诠释了他的心路历程,他融儒、释、道为一体的达观的人生哲学,展示出卓异非凡的生命精神。

15、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苏轼一生都没放弃对儒家入世的渴盼,儒家入世思想是他立身处世的根本。然他虽怀揣天下,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可他实在也是一个极单纯的政治客。秉持着一种太过纯正的“仁人爱物”的儒家思想,使他从政的每一步都走的太过刚直,胸中的“浩然正气”让苏轼无法与结党营私的人为伍。无论新党执政,还是旧党当朝,他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执着于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委曲求全,不迎合时俗。即使遭遇诸多的磨难,他仍然向朝廷探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渴望为朝廷所用,希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6、苏轼内心渴望自由,但是本身却受到重重束缚,他生活在矛盾的世界,情感的矛盾在很多诗词中也有体现。这首词的上片,后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地体现了诗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情感纠葛。相比孤独高寒的月宫,人间的生活更让人向往。他更希望在人间,在月色下,清风里,舞动衣袖,翩翩起舞。

17、■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18、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从黄州迁往汝州。官场的压力有所缓解,朝廷想要重新起用苏轼。

19、他的父祖两代领的都是肥缺,官运亨通,因而他在青少年时期,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20、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五、苏轼的积极诗词

1、曾经亲密无间的两人,因为命运各奔东西,这无可厚非,都是偶然的事,所以不用放在心上。

2、真正的安顿,是内心的安顿。心若没有了归宿,到哪里都是流浪。

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4、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译句: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5、司空图晚年隐居在中条山王官谷。他一方面洁身自好,消极遁世的思想日益突出。将原先修建的“灌缨亭”改名为“休休亭”,经常和名僧高士,啸傲山林,过着狂放不羁的生活。另一方面,由于他长期住在乡村,和劳动人民有所接触。《旧唐书》说他岁时村社,春秋祠祷,鼓舞会集,都去参加,和“野老同席,曾无傲色。”《新唐书》说他常把自己替人家作碑文的钱拿到虞乡街上散发给贫苦的人。所以“盗贼骚扰,独不入王官谷。”北宋史学家宋祁极称其人品,把他列在《卓行列传》里,后的赞语是:“图知命,其志凛凛与秋霜争严。”这些评价虽然是按照封建阶级的道德标准作出来的,有很大的片面性,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司空图晚年的生活遭遇和思想品格。

6、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

7、司空图平生著述颇丰,若以其在诗中所吟不伪的话,则流传下来的甚微。从司空图现存的文章来看,他一生中至少撰写过两部文集:《一鸣集》、《绝麟集》,一部家牒密史,另有一部采集时人佳作编纂而成的《擢英集》。其中以《一鸣集》为,而其它二集及家谱,晚唐五代以来的旧籍均无记载。今存《司空表圣诗集》,《司空表圣文集》。

8、谢邀请!以出世的态度入世正是我心之所向也!这句话也一直影响着我。我理解如下出世入世首先是人生态度!不管是谁说的,都是看你以什么样的心境和行为在这滚滚红尘、俗世客栈过完这一生。文豪大家苏东坡老先生此言,可以说他人生开悟了,看开了世事无常,体会到了真正人生哲理,此言不虚,很好!不愧为大家思想!我认为所谓的出世和入世,通俗的来讲就是在两个范畴内的活动,出世是包括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个人素养修为等活动。多属于精神范畴活动。入世体现在油盐酱醋,日常生活中,存在于有关金钱、经济、商业、从政为官等方面,属于世俗范畴活动。

9、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10、(监利人情怀)话说监利

1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13、然而没过多久,他又被调往密州。他来到密州时,密州正处在“蝗旱相仍,盗贼渐炽”的紧张局势里。一年后,他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重修城北旧台,命名为“超然台”。

14、不过,苏轼在中秋夜酒醉后写的这首《水调歌头》,影响力大,每个字都无可替代。或许,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是单纯地想给弟弟寄去一封书信,并未想过日后会流传千古。而且,很多人都忽视了这首诗的背景。可见,有着超群天赋的苏轼,他的诗词灵感也是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所有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有一个共同点:饱含真情。

15、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16、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炉,表现作者身处逆境,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世界,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17、(8)徐定辉,冉阳.武陵学术(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

18、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19、这首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20、自然是:黑云翻墨未遮山详细资料请看: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注释)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诗句的意思)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解说)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天上魔龙。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轼的入世思想【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