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89句(王夫之)

王夫之

1、王夫之是哪个朝代的

(1)、同时,大体把各种宗教神学和唯心唯识之说都归入“异端”阵营,主张对它们“伸斧钺于定论”,给以严厉批判。

(2)、然后他是主张均天下反专制爱国思想的,然后王夫子他对于心物之变他是反对的。他觉得人他之所以会获得知识,会聪慧是靠他的感官去感受的,靠他的心去探知的,他只有进入到世界的万物中,去探寻事物的规律,他才能去真正的认识这个世界,所以他觉得这个东西其实是后天获得的,并非是天生就有的,所以他对于知行之便里面的生而知之的理论是反对的。

(3)、联中“午”“秋”二字倒装,压于联脚,苍凉雄健,力重千钧,倍见风骨。光绪二十年,著名学者刘人熙题跋于其上:“船山先生之于湘南,犹水有洞庭,山有衡岳。吉光片羽,偶落人间,皆足宝贵……”谭嗣同曾有一联云:“三千余年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其“古“奇””二字之放置,或可受船山先生之启发乎?

(4)、17: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5)、评:叶恭绰曰:缠绵往复,忠厚之遗。(《广箧中词》一)

(6)、11: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昧。

(7)、王夫之简介: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汉族,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阳市雁峰区)人。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谭嗣同等皆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全书》16册。

(8)、见说随帆瞻九面。碧藉花开,朵朵波心现。晓月渐飞金碧颤,晶光返射湘江练。谁遗迷云生绝巘?苍水仙纵,雾锁灵文篆。帝女修眉愁不展,深深未许人闻见。

(9)、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实体,不是“心外无物”。王夫之还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王夫之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虽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着上下之间有界限可以分割开来。

(10)、1692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初二午时,74岁的王夫之卒于湘西草堂,终身没有剃发。是年十月,葬于衡阳金兰乡高节里大罗山,墓碑上篆刻着王夫之自作的“遗命墓铭”: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字而农葬于此,其左则继配襄阳郑氏之所祔也。自为铭曰: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寥寥几语,话尽了王夫之历经江山兴亡、沉郁顿挫的沧桑坎坷。这位一生为故国守节、为文化守夜的孤独行人,在中国思想史的星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越是时间推移,越是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11)、王夫之认为,宇宙在没有成形有形物质之前,全是它原本存在的气。因为聚散变化,出现了各种有形的物质,但仍然是这些气,既不减少,也不增多。因气的聚散变化的物质有哪些呢?王夫之认为,包括太阳月亮的出现,春夏秋冬的推迁,百物的生死,以及风雨露雷,它们都是“乘时而息”的“客形”。客形,从字面上说,也就是作客的形体。这是将社会现象运用于自然现象的比喻。在社会现象中,任何客人都是外来的,而且都是要走的,都是有时间性的,所以说“有去有来谓之客”。“客形”,生动深刻地概括了这一特定现象的时空规定性。与之相类似,宇宙间任何有形之物,都是“客”,都是有来有往,有聚有散。大至日月星辰,四时寒暑,小至百物生死,以及自然现象的风雨露雷,都只是一定时间和空间的现象,因时而来,因时而去。来则为聚,去则为散。聚时为有形之物,去时为无形之气。尽管现象不同,但其理则一。当然,虽说都是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现象,但时间的长短和空间的宽窄却大不一样。比如风雨露雷,占的空间虽然比较大,但时间却是短暂的,所谓骤雨不终朝,飚风不终夕,它与太阳、月亮,不能同日而语。至于“百物生死”,更是千差万别。百物中有朝生夕死的,有一岁荣枯的,更有数十年数百年一死生的。但它们有一点是共同的:“乘时而息”,都是个时间与空间的概念。

(12)、所谓夷夏之别,建立在礼义之辩基础上,主张“仁智”不同于“礼义”,华夷皆有仁智,但只有华夏有“礼义”。这里的礼义可以理解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这个问题上王夫之有时会走向极端,把华夷之别推向人与非人的极端,这与其一生抗清守节的生命历程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关。王夫之耳闻目睹故乡衡州被异族铁骑踏破屠戮的惨剧,他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不可能预见到后世的康乾盛世,不可能产生脱离时代的立场。他的政治观有情感温度,正如他主张天理在人欲之中、人性于权衡中形成一样,政治也蕴含在生活世界当中。

(13)、别峰庵位于衡阳县演陂桥,庵主僧释二如,亦大明遗民,与船山交厚,船山尝寄寓庵中,并亲笔书“别峰庵”匾额,并题此联。

(14)、王夫之首先的第1个功绩是他反禁欲主张,他说人的欲望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人不能离开了欲望而去空谈天理,所以他对于当时的存天理灭人性的思想进行了批判。

(15)、“叶叶飘零都不管,回塘早似天涯远”,在激烈的变局中,王夫之横空出世,完成了一名哲学家、史学家、思想家的心路历程,其成就涵盖经学、史学、哲学、文学诸领域。王夫之既深刻影响了明末清初的学术思想史,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发展的走向,其开创的“湖湘学派”实事求是、匡世济民的风骨与追求,也永远镌刻在了中国文化地图之上。

(16)、从政治哲学来看,政治学说往往以现实政治的成功失败为背景,以某一政治人物的人格特征为标的。马基雅维利作为佛罗伦萨政府秘书,在宦海倥偬中写下《君主论》,构筑的理想君主原型,就是其在谈判过程中打过交道的教廷红衣主教波吉亚·切萨雷,后者以强权之势建立教皇军并致力于完成意大利的统一。韩非、李斯的法家思想也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战国末期秦国在关中苦心经营、后来居上继而横扫六合的功绩之上。王夫之的政治哲学,则建立在总结明王朝覆灭教训基础上。

(17)、12: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8)、王夫之后说:“百年的杀戮与动荡,无形中消散(百年嚣陵噬搏之气,寖衰寖微,以消释于无形。)”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宋祖一直生活在“恐惧”的生存现状与心理状态之中。

(19)、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王夫之在其《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书中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批评。

(20)、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迭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系统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王夫之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

2、王夫之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1)、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与《宋论》中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观点。

(2)、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唯物辩证法思想。影响: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3)、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王夫之提出“克念”,就是说人能够进行正确的思维。王夫之把概念看作一个过程,既不可执着概念而使之僵化,也不可把概念的运动看作是刹那生灭,迹。

(4)、王夫之对于作文作诗,认为要带有感情,不能无病呻吟。

(5)、13: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6)、历史主义的方法。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弘,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慨而论。如论西域时,他认为汉和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在这两个朝代的差异。

(7)、第王夫之提倡心物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认为知识是后天获得的,非生而知之也。

(8)、16: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9)、 其高如耸,海拨一千三百米;其势如风,飘逸几百公里。玉衡长沙两星相呼应,朱鸟天市两星共信息。皑光下烛,朱英上通,孤碧混霄,返翠漾空。农历五月,日照延长,云敛数丝,宵涵万倾。登高而望远,天空星星明亮;衡山乃寿岳,仁者福寿双全。南岳之星:有星时而明亮,时而隐矅;有星永远光亮,应期而至。舍离合之神山,谁能见其风景;沟深峰高,矫健潇洒,凌空飞渡,险象环生。其险堪比西岳华山,远胜中岳嵩山,笑东岳泰山无其深,叹北岳恒山过赞美。其山胜景无数,异彩纷呈,其峰云雾缭绕,气温恒低。时而微风轻拂,鱼鱼骤雨。时而山崩地裂,排山倒海;旋而婉啭回流,细声轻吟。石级柔摇而闪霍,铁梁轻举于鸿毛。南岳看日出,借宿于云雾缭绕之山岭,遥望星空,鸟鸣虫啾,朝夕难分,海天一色。太阳初出,如一线金缕,锦绣喷涌,纷至沓来,象火镜冉冉升,如宝玉洁洁亮;荡涤胸襟,色彩绮丽;人间仙境,雨后初晴。乌云密布,阴风怒号,半山惊雷,天昏地黑,有时雷声渌、渌水如婴啼,有时闪电如光闪。云卷云舒,就在足下,仿佛如天仙,与神山堪可比。

(10)、王夫之坚持“无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的唯物主义道器观,系统地驳斥了割裂、颠倒道器关系的唯心主义思想。他给传统道与器范畴以新的解释,认为“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所标志的一般和个别,两者是“统此一物”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分离的。

(11)、其理势合一的历史观。王夫之提出“理势合一”,并在其著作《读通鉴论》对前人所提出的“复古论历史观”、“循环论历史观”等历史形式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

(12)、曾国藩在《王船山遗书》中作序评:独先生深閟固藏,追焉无与。平生痛诋党人标谤之习,不欲身隐而文著,来反唇之讪笑。用是,其身长邀,其名寂寂,其学亦竟不显于世。荒山敝榻,终岁孜孜,以求所谓育物之仁,经邦之礼。穷探极论,千变而不离其宗;旷百世不见知,而无所于悔。先生没后,巨儒迭兴,或攻良知捷获之说,或辨易图之凿,或详考名物、训诂、音韵,正《诗集传》之疏,或修补三礼时享之仪,号为卓绝。先生皆已发之于前,与后贤若合符契。虽其著述大繁,醇驳互见,然固可谓博文约礼,命世独立之君子已。

(13)、6:不要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浪费你的生命。

(14)、人生不能复生,从此深爱夫妻阴阳两隔,就要那折断的藕虽有丝相连,终究不能完好如初,妻子去世,王夫之思念不已,两人终无再相逢之时,“一断藕丝无续处”,王夫之内心已然是悲伤到。

(15)、渺渺扁舟天一瞬。极目空清,只觉云根近。片影参差浮复隐,琉璃净挂青螺印。忆自赢皇相借间,尧女含嚬,兰佩悲荒怜。泪竹千竿垂紫晕,实鸿不寄苍梧信。

(16)、其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王夫之在其《四书训义》一书中提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人性的形成不全是被动的,人可以主动地权衡和取舍。他说:“生之初,人未有权也,不能自取而自用也。……已生之后,人既有权也,能自取而自用也。

(17)、18: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8)、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凭借感官心知,进入世界万物声色之中,去探寻知晓事物的规律,这才是认识世界的途径。也就是说,知识是后天获得的,非生而知之也。

(19)、王夫之说:“宋祖正是因为威望不够,所以无法也不敢以诛杀手段对待功臣宿将(望不隆,不敢以诛夷待勋旧);因为不学无术不敢轻儒。

(20)、王夫之(1619年-1692年 即万历四十七年-康熙三十一年),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汉族,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人。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之一。

3、王夫之教育思想

(1)、船山哲学的近世精神——晚明的文化守夜人王夫之(下)

(2)、首先、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王夫之在其《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书中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批评。

(3)、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王夫之

(4)、社会上要想分出层次,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竞争,你必须努力,否则结局就是被压在社会的底层。

(5)、很明显,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循环,实际上就是被朱子所讥的张载、王夫之主张的大轮回,只是说得更加具体,更加具有鲜明辩证思想和科学性。恩格斯首先肯定物质运动是“一个永恒的循环”,是“无限时间内的永远重复的连续更替”。只是这个循环的周期是十分漫长的,漫长得连地球存在的年代都不足以作为量度单位的时间来计算。这样,不仅不存在释氏的“个个各自轮回”,恐怕也不是朱熹指出的“横渠是一发和了,依旧一大轮回”了。由此可见,朱熹的讥评是一针见血的,王夫之的辩白是多馀的,而早于恩格斯818年的张载有与恩格斯相似的宇宙观,是十分可贵的,这充分说明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伟大。

(6)、〔读《邵康节遗事》,属纩之际,闻户外人语,惊问所语云何?且云:“我道复了幽州”。声息如丝,俄顷逝矣!有感而作。〕 

(7)、15: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8)、其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实体,不是“心外无物”。

(9)、王夫之 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明万历四十七年生。举崇祯壬午乡试。曾走桂林,依桂王,图恢复。旋知事不可为,遂决叶老牖下,浪游郴、永、涟、邵间,后归衡阳之石船山,筑土室曰《观生居》,学者称船山先生。窜伏穷山,四十余年,一岁数徙其居,故国之戚,生死不忘。清康熙三十一年卒,年七十四。湘乡会氏汇刊为《船山遗书》三百二十四卷。其词虽音律多疏,而芳悱缠绵,怆怀故国,风格遒上。朱孝臧题云:“苍梧恨,竹泪已平沈。万古湘灵闻乐地,云山韶入凄音,字字楚骚心。”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真屈子《离骚》之嗣响也。

(10)、王夫之自幼从学于父兄,聪敏好学,博览群书,十四岁即考入衡阳县学,成为秀才,但继续科举仕进的梦想在农民大起义的冲击下破灭。王夫之目睹明末的腐朽统治和东北满族贵族势力的不断扩张,与许多有识之士一样感到危机日深,主张改革弊政。他十分关注国家社会政治时局,格外用心研究历史。

(11)、王夫之认为"大黄、黄芩、黄连、黄栀、黄柏之类"药物是火热之物而非寒凉之剂。这样的说法是否具有理论依据且其理论依据何在?从中药学史来看,自《神农本草经》到李时珍《本草纲目》,都认为大黄,黄连,黄柏,黄芩之类药物其性味为苦,为寒,为凉,其功用为清火逐水祛湿泄利解毒,藉此可使患者的实热之证而得到消解。其理论依据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中的以水克火。然而,王夫之对此却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五行之化,唯火为速",因此大黄,黄连类药物之所以能够迅速清除肠胃积聚,散瘀止疼,其原因并非是以寒制热,以水制火。恰恰相反,是以热祛热,以火制火.王夫之说:"火挟火以速去,则府藏之间,有余者清以适,不足者枵以寒,遂因而谓之寒,不可谓其性寒也。呜呼!不知性者不以用为性,鲜矣。天地之命人物也,有性有材有用;或顺而致,或逆而成,或曲而就,牛之任耕,马之任乘,材也。地黄、巴戟天之补,栀,檗,芩,连之泻,用也。牛不以不任耕、马不以不任乘而失其心理之安。地黄、巴戟天之黑而润,受之以水;栀,檗,芩,连之赤而燥,受之于火。乃胥谓其性固然,岂知性者哉!"为了说明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唯有火的性质是往来疾忽,变化迅速,泻火,化火,清火,败火者只能是火。王夫之提出了"性""材""用"三个概念。栀、檗,芩、连等攻下之药,经过炮制以后,其色深黄且泛红而干燥;地黄,巴戟天等滋补药物经过炮制以后,颜色乌黑而润泽。前者属火而性燥,后者属水而性寒,这就是药物的"性"。而像牛能耕地,马能骑乘,药物能够治病一样,这些属于事物的"材"。至于自古以来本草类书上所记载的大黄,黄连等药物其性质属于寒凉的说法,王夫之认为这是不懂得什么是“性"、什么是"用",而将两者相互混淆了。"泻下"或"寒凉"只是大黄,黄连等的"用",即作用,而不是它们的属性。显然,王夫之对温热之病的调节颇有心得。他认为肠胃实热之郁火,必须以火引之而去。他说:"药食不终留于人之府藏,化迟则益,化速则损。火郁而有余者不消,则需损耳。损者,非徒其自化之速不能致养,抑引所与为类者而俱速。”船山神契于仓公"火齐"之术,以大黄等"火性"药物消损脏腑中"火郁而有余者"。因其能够"以火引火速去",所以效若桴鼓,立竿见影。在我看来,王夫之把自古以来本草书上所说的这些个寒凉药物的性质视为火热,表面上看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其实这里存在着很深刻的医学学术背景和哲学思想背景。

(12)、船山先生另有联墨一帧,曾被谭嗣同收藏,后赠予其师欧阳中鹄,联云:

(13)、衡岳南来,湘江北去。庚子岁迟,仲秋时序。万壑飞花,千山浮玉。烟树晴岚,霜钟夜雨。雁落峰肩,鹤舞沙曲。夫衡者象其名,寿者神其意。峻极衡穹,铨天钧地,光射星轸之赤羽。昌永寿岳,砺山带河,日照曦轮之白驹。望九嶷而俯云梦,镇百粤而凌楚邑。剑戟峥嵘,横绝旷宇。风雷崔嵬,广覆名区。众峦别具,万目独觑。君不见,七十二峰朱鸟如飞,宏陵如翼。岳麓为足,回雁为绪。祝融萦峨,赤帝岑寂。紫盖嵯危,翠鹫峭逸。岣嵝绝伦,芙蓉耸丽。掷钵岿伟,采霞瑰奇。天柱虹垂,石廪雷聚。文殊秀毓,弥陀嶒巨。登高乎啸星海苍茫之岗崖,揽胜乎抚云衢缥缈之峡峪。其肇始炎黄,燧火灵煦。宗启重黎,文明勃郁。丹心血祭,巡疆叱咤自唐虞。金简玉书,治水浩荡惟夏禹。筚路蓝缕,承前启后,无非三楚乾裔。共轨同文,鼎故革新,终是大汉坤舆。铁脚观日,云汉荡吾胸中之浊气。锡杖破泉,慧思濯我世外之清虚。鸿音欲断,彷徨野老,何事舟上江湖旅。鹏志可酬,蹉跎邺候,谁食尘间宰辅芋。磨砖岂作菩提镜,缘木莫求渭水鱼。程门千秋,香远濂溪之故蕖。碧泉一脉,风扬青山之余絮。嗟尔北虏南掠,苍生何依。东寇西侵,关山谁拒。孰谓弘毅,悲乎赴死者,麓山士子之振臂。岂曰无衣,毅然绝生处,孤城部卒之捐躯。上马杀贼,周公灵犀半语。下马学佛,禅师寒寺一叙。百战劫灰,烽火齐浴。九鼎蒙尘,华夏共趋。俱往矣,明德久流其光,青史长垂斯裕。烈烈碎骨兮造化九州江川海岳,浩浩凝魂兮振兴中国山河社稷。君不见,大庙巍峨,涧波沉碧。轩殿岌嶪,廊松滴绿。莲烛熔金,庭簪兰菊。雕墙拢翠,檐啼鹂鸲。僧吟玄经,音叩仙阁幽居。客游清街,声震梵道明渠。御碑庄严,红亭濡墨,钟鸣盘龙集凤之福地。帝相森穆,紫炉溢香,花飘驾鹤伏狮之圣寓。且夫人生尺寸,万象丝缕。荣枯复屡,蜉蝣几许。叹孔川之须臾,哀庾途之崎岖。似身非我有,物皆他易。沧海一遇,日月两驱。桑田已逝,江山谁侣?噫吁嚱,昨日尽春风檀板朝露暮雪之欢愉,今宵步秋水琵琶夕霞夜月之高履。拈花指屈,幻庄蝶之妙趣。降魔刀举,斩鲁禽之空虑。求剑无舟,放眼皆炬。已辞西阳,莫负东旭。君且看,大岳衡天,雄川楚域。长沙故郡,潭州旧墟。秉乾坤立心立命继往之太平,承湖湘上求下索修远之英育。心忧天下,何计毁誉。敢为人先,只争朝夕。霸蛮无忌,灵泛莫羁。经世致用,勇武尚义。天人不知行合一。君不见,雷逐秦鹿,电耀楚璧。达者行健,君子辩机。霜吟船山,剑浣桃溪。曾材济时,左棺迎敌。扶危半壁,悬旌。堂崇时务,楼名湘绮。去留肝胆,纵横霹雳。黄兴投笔,蔡锷传檄。东山鸣凤,黉门跃鲤。原燎星火,晓唱雄鸡。韶歌犹在,鲲弦未息。豪气自生,潮荡九边,知谁洞庭风起。大江东去,宗开一派,谓我湘水波余。壮哉斯情,慨然何记。洋洋乎奉此枯肠百转之浅赋,潇潇矣舒吾柔怀千钧之衷臆。其诗曰:岁暮江湖雁影寒,霜峰荏苒渡天南。衡玑锁碧潇湘远,寿岳浮苍岁月闲。借我长风凌晓日,凭谁巨擘画夕烟。繁花过眼惊回首,且恃云雷荡九边。

(14)、清顺治三年(1646年)夏,王夫之只身赶赴湘阴,建议调和南北督师矛盾,联合农民起义军协力抗清,但此行毫无结果,失望而归。此后,他又组织或参与过几次抗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流落零陵、常宁的荒山野岭之间,《周易外传》等书就是在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写成的。康熙十四年(1675年)秋,王夫之在衡阳湘江西边的石船山下筑湘西草堂,他一生后17年就住在这里,大部分著作也在这里写成。

(15)、进入社会,就是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你的所有过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张白纸,这是你好的重新塑造自己形象的时候,改掉以前的缺点,没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应该以全新的形象出现。

(16)、首先、归纳法。王夫之论史善于分析众多史实,并加以归纳,从而得出富有启发性的结论。如他归纳唐朝灭亡的原因为“唐之亡,亡于人之散”,也就是朝廷要员人心涣散,各自为政,不能团结起来共同为中央效力。

(17)、桃花春水湘江渡,纵一艇,迢迢去。落日赤光摇远浦。风中飞絮,云边归雁,尽指天涯路。故人知我年华暮,唱彻灞陵回首句。花落风狂春不住。如今更老,佳期逾杳,谁倩啼鹃诉?

(18)、其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实体,不是“心外无物”。王夫之还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王夫之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虽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着上下之间有界限可以分割开来。从知识的来源上看,原理、规律是从对事物的抽象而得来的,因此,应该是先有具体形器,后有抽象观念。道家佛家都把“虚无”视为无限和,而将“有”视为有限和相对。王夫之认为这把相对、的关系弄反了,在他看来,“有”是无限的,的,而“无”是有限的,相对的。王夫之是这样论证的:人们通常讲无,是相对于有而言。就象相对于犬有毛而说龟无毛,相对于鹿有角才说兔无角。所以,讲“无”只是讲“无其有”。王夫之认为,废然无动、的静即熄灭,这是天地间所没有的.。王夫之说,“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王夫之的这些话表明,静止里包含着运动,静止是运动在局部上的趋于稳定而成形象的暂时状态,所以静止的东西不是凝固的,而是生动灵活的。

(19)、理势合一的历史观。王夫之提出“理势合一”,并在其著作《读通鉴论》对前人所提出的“复古论历史观”、“循环论历史观”等历史形式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

(20)、妻子亡故之后,王夫之将其安葬,并修了墓道,方便自己前往祭祀,这十年祭祀之期,但见墓道之上,寒风将树叶带落下来,铺满地上,“寒风落叶洒新阡”。以景衬情,足见王夫之内心的凄凉与孤寂。

4、王夫之名言名句

(1)、王夫之是,湖广衡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市)人。明遗民。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唐甄并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学者王朝聘的儿子。

(2)、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王夫之在其《四书训义》一书中提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人性的形成不全是被动的,人可以主动地权衡和取舍。扩展资料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情感为其主要特征,不能以学理来代替情感.更不能以其他文体或学问来代替诗歌。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学理论中言志缘情的优良传统,提出要由“心之原声”发言而为诗“。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悄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

(3)、“孝思”者,孝亲之思也,见《诗经·大雅·下武昌》:“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明永历帝曾对船山诏书云:“足见孝思,可征恬品”,船山以此为联,足见不忘大明,爱国忠君之志。全联简洁得无以复加,内容却十分丰富:孝悌之思想,恬静之品格,熣灿之霞光,坚挺之松树。似乎上联说的是情操,下联说的是景色,其实不然,下联依旧是说情操,只不过以象征手法为之矣。精神若霞光灿烂,气节如劲松高耸,所谓“其人如霁月光风”也!

(4)、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学理论中言志缘情的优良传统,提出要由“心之原声”发言而为诗“。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悄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情感与诗歌密不可分:“文生于情,情深者文自不浅’(评张巡《闻笛》);“情深文明”(评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然非一切情感皆可人诗。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作为一位杰出的爱国思想家,王夫之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诗人感情注入作品后,应该具有“动人兴观群怨”的作用,时这四者应该是紧密相联、互相补充的整体,“摄兴观群怨于一沪”(评杜甫《野望》)。

(5)、夫之哲学有家学亦有师承,直接上承北宋张载为代表的陕学。张载的气学思想从来不是主流。王夫之将张载的世界观发扬光大,并迅速跳至方法论层面和伦理学领域,把实用理性作为哲学的依归所在,主要体现在:把哲学的讨论领域拓展到实体问题;把器的范围扩大到自然和社会,加入“人”这一重要的参与社会实践的“物质”范畴;把人的价值意义与社会意义联系起来,解决了知之而后行的问题,使知行由分裂走向合一。器与物的理论,既是王夫之关于物质与精神的理解,也是关于实践与认识的理解。

(6)、王夫之有两部史论著作传世,即《读通鉴论》和《宋论》,这曾是无数读书人的必读书。尤其是《读通鉴论》品评史事,考镜辨章,字里行间寄托对家国和民族的情感,对国史和现实的思考。比如以徐乐提出的“土崩瓦解”之说解释历代王朝覆灭过程,延伸出两者“亡以均,而势以异”的结论,土崩是渐变,尚可挽救,但是“欲支之而不能”,如周汉唐宋;瓦解则是“俄顷分裂而无余瓦”,秦隋元犹是也。其实,晚明之节节败退亦何尝不是土崩。再如“唐之亡,亡于人之散”,反思朝廷要员人心涣散,各自为政,不能团结起来为中央效力;“法之应也有限,而人之犯也无方”,以有限之法,尽无方之慝,必然会陷入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的怪圈,一语道破中国政治传统中的“以制对制”“制度陷阱”的恶性循环,为历代王朝改革的经验教训所印证。王夫之穿梭往返于历史现实寻找答案,采用归纳、比较、平议,得出事随势迁、天人合理势相成等历史规律,将中国史学中仰观俯察、通古览今的精神发挥到,同时也将自己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应用于史学分析,得出关于历史、社会和人性的规律性结论。

(7)、19: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8)、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会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9)、人主,将将者也。大将者,将兵而兼将将者也。

(10)、〔铜官戍火(《潇湘十景词》之八)铜官浦在长沙北三十里。芦汀远岸,水香生於始夜。渔镫戍火,依微暮色间,如寒星映水。〕

(11)、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正月初王夫之病逝,享年74岁。他勤恳述凡40年,有著作100余种,400余卷,近800万字。王夫之的诗、文、词皆工。他的散文纵横捭阖,表现着雄肆的气概。其诗词以写抗清经历及寄托亡国之痛的为佳,信笔所至,往往冲破音律的限制,揭示了亡国哀怨之深。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及现实性,以继承《诗经》的“兴、观、群、怨”为旨归;认为创作必须有作者生活经历为基础。他在《姜斋诗话》中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强调诗歌必须重情重意,情景交融,他认为文学创作,人各有特色,不能强立“门庭”,强立“死法”,党同伐异,趋于模拟。这些对于清代文学理论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

(12)、其实又不完全如此。王夫之在气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神”的概念,“气无可容吾作为,圣人所存者神尔”,(同上)气是无可作为的,能有所作为的,大概就在这“神”了。那么神又是什么呢?他在注张载的“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一句时说:“太和之中,有气有神。神者非他,二气清通之理也。不可象者,即在象中。阴与阳和,气与神和,是谓太和。人生而物感交,气逐于物,役气而遗神。神为气使而迷其健顺之性,非其生之本然也。”(同上)原来作为气的起始阶段的太和,同时存在着两个东西,一是可象而无形的气,一是寓于象中的神。“神便是二气清通之理”,而理又是二气中阳健阴顺之性。人生守住了健顺之性,不因物感而气逐于物,不因逐物而役气遗神,就能“其生也异于禽兽之生,则其死也异于禽兽之死,全健顺之理以还造化,存顺而没宁”。(同上)

(13)、其次、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与《宋论》中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观点。

(14)、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王夫之是哪个朝代的人明末清初

(15)、王夫之虽然将神解释为二气之理,健顺之德,似乎是一种纯自然现象,实际上讲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社会效应。他在另一处论神气关系时说:“神者气之灵,不离乎气而相与为体,则神犹是神也,聚而可见,散而不可见尔,其体岂有不顺而妄者乎!故尧舜之神,桀纣之气,存于絪缊之中,至今而不易。”(同上)神是不离乎气的,气散而归于太虚,神也同时归于太虚,所以尧舜之圣,桀纣之恶,其神其气,同时归于太虚的絪缊之中,永远无可改易。这里的“尧舜之神,桀纣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评价,无非在提醒人们,桀纣之恶和尧舜之圣一样,不仅永远存在于人间,而且永远存在于太虚,不可改易。

(16)、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王夫之提出“克念”,就是说人能够进行正确的思维。王夫之把概念看作一个过程,既不可执着概念而使之僵化,也不可把概念的运动看作是刹那生灭,迹。

(17)、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凭借感官心知,进入世界万物声色之中,去探寻知晓事物的规律,这才是认识世界的途径。也就是说,知识是后天获得的,非生而知之也。

(18)、湘西草堂当时是“食禽过不栖”的穷地方,但王夫之“安之若素,终日孜孜不倦,刻苦自励”。这时期,王夫之贫病交加,还受到清朝统治者的监视,常常早晨起来发现纸窗已被人捅破,表明有人暗中窥视他的行动。在艰难的处境中,他毫不沮丧懈怠,《思问录》内外篇,《张子正蒙注》、重订《尚书引义》等重要哲学著作;《读通鉴论》、《宋论》等系统史论著作;以及诗论《南窗漫记》、《夕堂永同绪论》等,均在这段时间内先后成稿。他的儿子在《行状》中说父亲自从隐居以来,“启瓮牖,秉孤灯,读十三经”,“虽饥寒交迫,生死当前而不变”。年迈之时,手腕没有力气研墨,手指没有力气握住笔,却还是坚持读书,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极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

(19)、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们能见的自然物体和不能见的茫茫空间又都是些什么呢?王夫之认为,都是气。气是宇宙的本原,气是制造万物的材料。看得见的是气的凝聚,看不见的是气的消散。也就是说,看不见的是无形的气,看得见的是有形的气。气是它的本体,物是它的客形。他解释张载“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一语说:“于太虚之中,具有而未成乎形,气自足也,聚散变化,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日月之发敛,四时之推迁,百物之生死,与风雨露雷乘时而兴,乘时而息,一也,皆客形也。有去有来谓之客。”(《张子正蒙注·太和篇》)

(20)、为问西风因底怨?百转千回,苦耍情丝断。叶叶飘零都不管,回塘早似天涯远。阵阵寒鸦飞影乱。总趁斜阳,谁肯还留恋?梦里鹅黄拖锦线,春光难借寒蝉唤。

5、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1)、据传,当年清兵南下,王夫之在衡山聚义军抗清,失败后隐居广东肇庆。清廷知其学识渊博,为收买人心,巩固政权,欲招为己用,几次三番委派官员许以高官厚禄,王夫之丝毫不为所动,但不胜其烦,故于门首书此一联,以彰其志。后遂无问津者。

(2)、为爱坚持的人,记得坚持可以,但是不要为爱受伤

(3)、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王夫之《周易外传·震》

(4)、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王夫之

(5)、王阳明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6)、第王夫之主张理势合一的历史观。提出“理势合一”,并在其著作《读通鉴论》对前人所提出的“复古论历史观”、“循环论历史观”等历史形式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

(7)、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嘉靖七年年十一月,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

(8)、其次、比较法。王夫之运用这一方法,纵论古今历史变迁、人物沉浮,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结论。如前人对秦、隋灭亡进行了很多相似性比较,而王夫之通过比较,指明秦、隋亡国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9)、20: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王夫之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89句(王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