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体会147句(论语学而篇第一)

论语学而篇第一

1、论语学而篇第一感悟

(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乘田”一类的小官,但他却把任何事情都办得很好。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信”的涵义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6)、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7)、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8)、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9)、子zǐ 曰yuē :不bù 患huàn 人rén 之zhī 不bù 己jǐ 知zhī ,患huàn 不bù知zhī 人rén 也yě 。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3)、子zǐ 曰yuē :巧qiǎo 言yán 令lìng 色sè ,鲜xiǎn 矣yǐ 仁rén 。

(14)、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

(15)、《三十六计全集》(点开,音频“话题”里有全集链接)

(16)、子zǐ 曰yuē :学xué 而ér 时shí 习xí 之zhī ,不bù 亦yì 悦yuè 乎hū。有yǒu 朋péng 自zì 远yuǎn 方fāng 来lái ,不bú 亦yì 乐lè 乎hū 。人rén不bù 知zhī 而ér 不bú 愠yùn ,不bú 亦yì 君jūn 子zǐ 乎hū 。

(17)、曾子说:“对死亡者的送终之理能谨慎,对死亡已久者能不断追思,这样能使社会风俗道德日趋于笃厚。”

(18)、此另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19)、有若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20)、你读后是不是有自己的感想?那就请在后台发送“投稿”二字,即可获得投稿相关资讯。

2、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体会

(1)、说:(yuè),同悦,是愉快、高兴的意思。

(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3)、注释: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鲜:少的意思。

(4)、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5)、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6)、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7)、“人不知而不愠”,修为的境界。如果我们领悟或掌握到的真理不被别人所理解或认同,那是因为这些真理过于艰深或太过超前,曲高和寡,这时候,我们也不应该迁怒于人。同时也告诫我们,当自己不被别人理解或认同时,千万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

(8)、对于已经开始学习的人,要如何去应用和内化,时间有长有短。孔子让我们不要那么着急追求结果,不要想着一步到位,对于为人处事的道理,学只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学而时习之”的过程,也可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9)、终身学习并不断实践。如是,则永不落伍,永葆青春。有人说,你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要有一河水。意思是,在指导别人的时候,自己要不断去学习沉淀自己的学养,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帮到别人,对方才能真正实现自游、畅游、远游,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10)、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

(11)、子zǐ 曰yuē :弟dì 子zǐ 入rù 则zé 孝xiào ,出chū 则zé 悌tì ,谨jǐn而ér 信xìn ,泛fàn 爱ài 众zhòng ,而ér 亲qīn 仁rén ;行xíng 有yǒu 余yú力lì ,则zé 以yǐ 学xué 文wén 。

(12)、巧言令色:巧,好。令,善于巧言令色,即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

(13)、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1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5)、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16)、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德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7)、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18)、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19)、有yǒu 子zǐ 曰yuē :礼lǐ 之zhī 用yòng ,和hé 为wéi 贵guì 。先xiān 王wáng之zhī 道dào ,斯sī 为wéi 美měi 。小xiǎo 大dà 由yóu 之zhī ,有yǒu 所suǒ不bù 行xíng 。知zhī 和hé 而ér 和hé ,不bù 以yǐ 礼lǐ 节jié 之zhī,亦yì 不bù 可kě 行xíng 也yě 。

(20)、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3、论语学而篇第一原文

(1)、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2)、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大贪官胡长清贪污国家资产几千万元,自己过着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然而他90多岁的老母却一至生活在农村,住在几间破草屋里,他每月只给母亲50元钱的生活费,还比不上他抽一包高档烟的钱,而且多一分都不给。这样的不孝之子,还能算人呢?他怎么可能忠于国家和人民?不走上犯罪的道路才是怪事呢!

(3)、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4)、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5)、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6)、    曲静媛,大连市语言艺术学会会员,上海市朗诵协会会员。大连市语言艺术学会讲师团讲师。喜马拉雅FM有声平台优质主播,喜播教育攀登计划领教、点评官。

(7)、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8)、曾zēng 子zǐ 曰yuē :吾wú 日rì 三sān 省xǐng 吾wú 身shēn :为wèi 人rén谋móu 而ér 不bú 忠zhōng 乎hū ,与yǔ 朋péng 友yǒu 交jiāo 而ér 不bú 信xìn乎hū ,传chuán 不bù 习xí 乎hū 。

(9)、译文:孔子说:“学了并不断去实践它,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切磋道德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0)、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

(1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12)、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是不可能为国家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13)、孔子(公元前552或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14)、(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15)、每一篇的第一章都是破題,也就是在昭示本篇的討論主題。現在對於「為什麼要學習」的這個問題,孔子回答我們說,學習之後將呈現三種現象,於是本章分作三節。

(1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重点有四个字。第一个是“学”,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读书学习的意思,但是学什么呢?孔子认为学习的内容是很宽泛的,《论语》中的“学”不仅仅是指要学习日常生活的技艺,还要学习待人处事的道理。第二个字是“时”,指“时常、经常”。第三个字是“习”,现在我们一般把“学习”作为一个词理解,在过去学和习是分开来讲的。这句中的“习”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复习功课、这里引申为“实习”、“实践”。第四个字是“说”,这是一个通假字,是喜悦的“悦”的通假字,高兴,开心的意思。

(17)、学:孔子在这里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18)、孝 xiào  悌tì 也yě 者zhě ,其qí 为wéi 仁rén 之zhī 本běn欤yú 。

(19)、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20)、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4、论语学而篇第一拼音版

(1)、当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要去招待他们,便会打乱原本的计划,所以难免不想朋友来,但孔子如何应对这些呢?一个字:乐。所以我们要向孔子学习如何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合作与变化,从学习中获得面对他人的力量。

(2)、贤 xián  贤xián 易yì 色sè , 

(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4)、微子第十八(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5)、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

(6)、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

(7)、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8)、人之性是向善,人之道是择善,人之成是至善。

(9)、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10)、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1)、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2)、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13)、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这句话刚好和“巧言令色,鲜矣仁!”相呼应。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16)、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17)、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8)、子zǐ 贡gòng 曰yuē :贫pín 而ér 无wú 谄chǎn ,富fù 而ér 无wú 骄jiāo,何hé 如rú ?子zǐ 曰yuē :可kě 也yě ,未wèi 若ruò 贫pín 而ér乐lè ,富fù 而ér 好hào 礼lǐ 者zhě 也yě 。子zǐ 贡gòng 曰yuē :诗shī云yún :如rú 切qiē 如rú 磋cuō ,如rú 琢zhuó 如rú 磨mó ,其qí 斯sī之zhī 谓wèi 欤yú ?子zǐ 曰yuē :赐cì 也yě ,始shǐ 可kě 与yǔ 言yán诗shī 已yǐ 矣yǐ ;告gào 诸zhū 往wǎng 而ér 知zhī 来lái 者zhě 。

(19)、現在回到論語的本文,我自以為,第一章的第一節的這個「說」字,就是與孔子在易傳用的說字是相同意義。孔子說當我們在學習之後,又能時時刻刻的把書本中的教誨拿出來練習使用,縱使剛開始心中會對書中所教我的內容產生懷疑,但是練習久了,驗證之後,有領悟之後,我們就會被這些教誨所感化,會產生出認同的思想,也就是會被書本中的言語所說服感化。當我們接受了書本中的真理教義,認同了老祖宗的教誨苦心之後,我們自己的思想就會被改變,就會變成端正,就是獲得進步,這就是我們獲得了「說」(音睡)的效果,是我們被學問所說服了,我們也就擁有了自己的學問,這就是「勸」,是進步向上的成果。

(20)、簡單的解釋這段話,孔子認為用「說服」的方式鼓勵人民,可以教老百姓積極奮發忘記勞苦,用「說服」的力量去領導人民解決困難,可以教老百姓勇往直前,甚至可以為國家拋棄生命,所以「說」(音睡)的力量偉大,那就是可以幫助老百姓做到「勸」的效果。勸字是努力向學求進步的意思。

5、论语学而篇第一

(1)、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2)、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3)、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

(4)、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5)、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6)、子zǐ 曰yuē :道dǎo 千qiān 乘shèng 之zhī 国guó ,敬jìng 事shì 而ér 信xìn,节jié 用yòng 而ér 爱ài 人rén ,使shǐ 民mín 以yǐ 时shí 。

(7)、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为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的。

(8)、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9)、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0)、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本章有很高的评价,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仅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11)、这里批评的巧言令色,是从缺乏真诚心意的角度说的。少了真诚,无法自觉其向善的要求,当然谈不上进一步择善而行了。

(12)、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13)、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14)、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5)、修养德行。遇事不顺,“反求诸己”,提升境界,则“人皆可以尧、舜”。渴望被认知、渴望被赏识、渴望被尊重是人的本性;被人误解,甚至被诽谤中伤而不怨天尤人者,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往往容易成功!

(16)、也许有人说,讲“孝道”是封建礼教,当今时代过分强调这一点,会束缚孩子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其实这二者不矛盾,“孝”是做人基本准则,“民主”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在我们国家,没有“孝”做基础,这样的“民主”是危险的,因为谁也不愿意看到我们培养的人“有才无德”,对国家和民族产生更大的危害。

(17)、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18)、《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19)、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20)、与道义相期者交流。人是群居动物,必须交流,重要的是与什么人交流;儒家认为应与志同道合、道义相期者保持交流常态。

(1)、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

(2)、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已、要担心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3)、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4)、《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5)、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向善需在真诚中,才能自觉;择善要智慧和勇气;至善则是死而后已。

(8)、生命中每一分都不可逆,什么人都交往,势必迷失自己,甚至迷失心智,生命状态是迷茫、困惑抑或无聊,人生的轨迹不是向前、向善、向成功,而是停滞、犹豫、平庸。有人说,跟谁混,很重要。

(9)、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0)、在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中,就把這個說字當作悅,解釋成「喜意也」,朱熹認為人人在學習之後,都應該在心中產生出歡喜的情感,但是真的會這樣嗎?可能未必吧!假如人人都能在學習實踐之後歡欣愉悅,那今天社會上的低學歷,至少都應該是大學畢業,但是事實上卻不是,反而是厭惡學習的學生居多,抱怨上學的學生占多數,而且多數人的學習成果都很拙劣不堪,甚至出現了許多半途逃學放棄的中輟生。面對這樣的亂象,我就想大膽的質問孔子,難道您老人家是在唬我嗎?當然不是了,我以為這是因為我們這些後生晚輩不肖子孫,在念書的時候不求甚解,是我們自己對「說」字的字義理解不夠的緣故,所以下面我就要徹底的分析這個說字的內涵意義。

(11)、       曾子对于慎终和追远的重视,是在于对死的敬畏和对过往的崇敬。因为生死是相对的,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而人从过往的历史中可以获得借鉴,也就是古可以鉴今。历史有传承的作用,忘记历史的人也必将被历史所忘记。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今天我們使用白話文時,是把說字當成說話的動作,但是在古字中說字與說話聊天毫無關係,這就是古今字義上的差異,也是我們讀古文書時要嚴重注意的盲點!古字中的說字除了與悅字相通外,更是代表了「說」(音睡)的動作,是「說服」「遊說」,是要使對方認同我的言語,是要使對方同意我的主張,直接的說就是要去改變對方的心中思想。所以說字是一種使用言語之後的成果,而並不只是單單自我表達意見的動作。說字的寫法是言兌,而兌字是易經中八經卦之兌卦是易經當中重要的思想,更是王者領導天下的大絕招。

(14)、《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5)、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6)、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

(17)、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

(18)、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自大的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开开心心,虽富裕却又爱好礼仪的人。”

(19)、仁:有三义,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以“仁”来彰显“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从潜能走向实现,再抵达。

(20)、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3)、所以孔子从不称许同一时代的人为“仁”,对自己也不例外。

(4)、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5)、第一節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學習之後,應該要去實踐,你若是能夠實踐自己的學問,實踐自己過去所學的知識,能夠用在有用的地方,能夠幫助他人,能夠證明自己學有所成,不就是能得到「說」的效果嗎?

(6)、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7)、(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8)、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9)、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德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10)、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

(11)、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12)、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13)、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14)、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1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

(17)、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

(18)、第一節的關鍵字有第一個字是「習」字,習字的寫法是鳥羽飛在白日上,這是小鷹學習飛行的圖像,小鷹振奮雙翅,雖然經過多次的失敗,後也終於能夠翱翔於天空,這就是反覆學習之後的成果,所以習字除了是指「練習」的動作,更有「重複多次」的意思。第二個關鍵字是「說」字,在古文中的說字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與「悅」字相通,這個悅字可以當作心情上的愉悅,也就是「欣慰」,因為對於自己多年來的修行,今天終於能夠學以致用,代表過去的努力沒有白費,可以上告天地下慰父母,所以感到欣慰,自己覺得感動,心中真誠的感謝過去師長殷殷教誨,這就是「說」,也就是「悅」。這個說悅,與「快樂」的心情是大不相同,因為說悅有欣慰感動的成分,是確實的認同與領悟,是能夠長久存在於思想意識中的一種情感。但是快樂的情感則是興奮雀躍的歡喜,這僅僅是短暫的興奮與滿足,而且稍縱即逝,並不會永遠停留於思想中。

(19)、    前段时间,送给亲戚朋友各种不同版本的论语,有朱熹注、有杨伯峻译注,希望对教育后代有所裨益!

(20)、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

(3)、“信”的涵义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4)、时习:“时”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也指“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5)、与 yǔ  朋péng 友yǒu 交jiāo ,言yán 而ér 有yǒu 信xìn 。 

(6)、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7)、图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立即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体会147句(论语学而篇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