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代表作品有哪些116句(史铁生的简介和代表作品)

史铁生的简介和代表作品

1、史铁生的简介和代表作品散文

(1)、史铁生(男)(1951—)北京人。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2)、史铁生一度渴望死,用了很多时间来思考“活着还是死亡”这一命题,后来又觉得,“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使得他不再那么害怕死亡。

(3)、《我与地坛》|《合欢树》|《宿命》 |《宿命》 

(4)、由此可见,肉体和生命是两回事。这个与肉体有别的生命,我称之为内在生命,通常的名称叫灵魂。我想说的是,铁生之所以是铁生,如果要找原因,乃是因为他有一个品质极好的灵魂,而这很可能是上天给的。这个灵魂投进某个凡胎,来到人世间历练,不管那个凡胎的体质和遭遇如何,它的卓越品质是一定会显现出来的。

(5)、铁生爱想问题,想得很深,他想的是人生的大问题。他想这些问题,残疾只是一个触因,他很快就超越一己的遭遇而悟到了人生的根本困境,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对之进行思考。一个人能够真切地把人类共同的问题完完全全感受为他自己的问题,这确证了灵魂的强大。在中国当代作家中,铁生的那种无师自通的哲学悟性,那种浑然天成的宗教情怀,几乎是一个例外。

(6)、自始至终,A都在他思考和他一样的同类为什么拒绝真诚与爱,而要去故意欺瞒呢?人与人存在的佳状态不可以是坦诚相待和彼此之间以爱作为关系的牵引么?他试图以热情改变冷漠,让墙消失,让大家去敞开心扉交流,于是孤独的他成了老鼠的安慰,婚姻不在可爱意犹存。史铁生以A这个思想者形象拷问人存在的根据,追溯个体存在的依凭。

(7)、票价:360(VIP)/300/240/180/120元 

(8)、《命若琴弦》是一部散文集。生命的声音,在轻轻地飞扬,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后几根了。

(9)、陆帕在北京、天津两地做了很多拍摄,这些将作为影视素材放到话剧中。另外,陆帕在这部戏中增加了一个角色,就是一个来自西方国家的记者,就像陆帕一样,她来自外面的世界,想走进酗酒者莫非的内心世界里。(这位记者将由《假面·玛丽莲》中的梦露——桑德拉·科曾尼克饰演)

(10)、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这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

(11)、《病隙碎笔》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

(12)、铁生双腿残疾,后来还双肾衰竭,他有一个太糟糕的身体。然而,无论见其人,还是读其文,我相信人们都会有一个感觉:铁生的生命真是太健康了。健康的生命,第一元气充沛,富有活力,单纯,开朗,第二善于同感,富有同情心,平等,善良。铁生就是这样,身体的疾患没有给他的生命带来一丝悲苦和阴郁,这样的一个生命,岂不正因为身体的疾患而更证明了它的超级健康?

(13)、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

(14)、《插队的故事》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15)、1971年,史铁生病情加重,行走出现困难,只得回京治病,也就此结束了插队生涯。1972年,史铁生21岁,开始以轮椅代步,又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内心苦闷,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危机。

(16)、                                            《好运设计》 

(17)、本文作者简介:晓苏,1979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一级作家。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山里人山外人》《黑灯》,长篇小说《五里铺》等。2018年3月,《三个乞丐》获汪曾祺文学奖。

(18)、“我母亲是一位老师。像史铁生的母亲一样,她也关心我。我是一个奇怪的孩子,经常会做不切实际的梦,但是我妈妈理解我。”

(19)、史铁生曾自叹,只有超越时间的概念,一个活的生命才有可能出现,时间被打上了生命的烙印,赋予了主观情感的真实。同样在《写作之夜·病隙碎笔五》中说“我爱着三维肉身的限制而不能直接与它相遇,甚至不能逻辑性地与之沟通,因而要以超越时空的梦想,描画和祈祷来追寻它,来使这区区肉身所承载的消息得以辽阔,得以升华”。

(20)、《我与地坛》发表后,很快就被多家选刊转载——它有时候被视为小说,有时候又被视为散文。评论家在讨论它时也如此。

2、史铁生代表作品有哪些

(1)、《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2)、这个音乐人有点帅:《伐木》到《英雄广场》,陆帕的制作他从未缺席

(3)、这一次恋情的开始,给遭遇残疾的史铁生带来了希望和热情;它的终结,在当时又给史铁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让他有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就连面对李燕琨这样无话不谈的好友他也不愿意诉说。

(4)、1992年,韩少功发表了一篇题为《灵魂的声音》的文章。他在其中谈到小说在当下的处境以及存在的问题,也谈到了张承志和史铁生。他说:“我以为一九九一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他的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说是丰年。”

(5)、在这里,酒是无辜的,人才是可怕的 |“我原来叫莫,后来改名叫莫非。” |“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在不甚清醒的世界里,醉鬼莫非始终深爱着杨花儿 |外拍特辑之一:以”电影“做舞台背景,我们真去拍了 |12位演员同台,陆帕已经“疯”了…… |在三个女神的世界,陆帕“穿”上了婚纱—— |裂了纹的水泥地面,破旧的井盖儿,这是莫非的舞台 |陆帕在舞台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探班后,我想看看屏幕背后的东西 |“陆帕总能在意识流的碎片散点里,抓住幽微的心灵印记。” |一丝不苟,事必躬亲,这是大师对待舞台的态度 |戏剧是一场豪赌,你可敢与他们醉一场? |那一刻,幻想与现实之间不再有界限 |陆帕:这三天,两个人的话好好听,一个是你自己,另一个是我

(6)、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7)、从1991年《我与地坛》发表到现在,时间已经走过了18年。在这28年间,《我与地坛》的魅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

(8)、史铁生追求"面对灵魂的写作",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史铁生代表作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

(9)、剧目改编自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舞台背景是电影荧屏,演员是舞台上一个白日梦游的醉鬼。故事和人间真相都由这个喝醉了的抑或真正意义上比我们更清醒的醉鬼来说出。

(10)、史铁生和米之间那种互为知音而又相濡以沫的情感,彼此间那种心魂相通的、无可替代的爱,在《地坛与往事》中也得到了正面而直接的书写。

(11)、耗子 /待定杨花 / 李秋晨母亲 / 杨鲭记者  / 桑德拉·科曾尼克卡里忒斯 / 郝蕊、赵晓璐、苏娅青年莫非 / 张加怀 妹妹/ 李梅警察 / 李龙吟

(12)、真情一旦流露,无声的哄笑会从屏幕里下来淹没你;别试着走进灿烂的阳光下花的海洋,黑暗会突然降临舞台;魂灵的视角在屏幕上清晰可信;醉鬼的独语有幻觉,有梦想,更有骇俗惊世的真理。

(13)、以前的史铁生,很健康,壮得可以抬起一个装满水的水缸,还是清华附中的学霸,若不是1972年的一场暴雨,他早就是清华文理双全的男神。这场浩劫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本来只是着凉,没想到在陕西农村那种医疗条件缺乏的农村里,双腿竟然感染导致瘫痪。

(14)、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他的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已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15)、《病隙碎笔》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

(16)、在《我与地坛》《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作品中,史铁生思考着生命与死亡、残缺与爱、苦难与信仰等人生课题,告诉了我们如何在被摧残的命运面前活出人生的意义。

(17)、铁凝说:这是一个少用“伟大”一词的时代,可是史铁生完全当得起“伟大”这个词。

(18)、收录史铁生生命后创作的文字——未竟稿《我在史铁生》

(19)、《宿命的写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20)、在《我与地坛》中,个人乃至全人类的遭遇和命运被反复叩问;生与死,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命运与意义,这些重要的思想命题,也得到了深入的思考和细致的表达。看透生活后继续热爱生活,这是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所灌注的理想主义。因为这部广为流传的作品,在广大读者心目中,史铁生已与北京地坛公园血肉相连,成为地坛的一部分,堪称地坛的当代之魂。

3、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

(1)、在《秋天的怀念》中,他写道:那段时间里,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经常把家里的东西砸碎,每当这时,母亲就悄悄地多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

(2)、今天跟大家提地坛,大家都知道史铁生作为一个文学家,他高峰的代表作品就是散文《我与地坛》,其实他那个当年还有个短篇小说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但是在他过世的时候,《小说选刊》为了纪念他,选一篇史铁生的小说儿,去找一篇什么样的小说呢?大家知不知道?就是《命若琴弦》,它是根据一个民间故事改编的。

(3)、《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4)、《务虚笔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004年出版)

(5)、他对于死亡曾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6)、他说,“活没活好并没有一个外在标准,而只能由自己来认定它是否有意义。”这里,有莫非的故事和他的一生。

(7)、《往事:史铁生作品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8)、史铁生于1951年1月4日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杂院里,从小喜欢田径。在清华大学附中的时候是他们学校80米跨栏的冠军。18岁那年,史铁生响应号召,到清平湾插队。插队的时候,他经常腰腿疼痛,一次发高烧不退,住进了医院,21岁从医院出院的时候,双腿彻底麻木,从此开始了三十多年的轮椅生活。如同在《我与地坛》里所写:为了给他治腿病,母亲几乎花光了所有的钱寻找治病的方子,内服、涂抹、烟熏、针灸……能试的都试过了,都没有用。一个爱运动的年轻人,突然间“失去了双腿”,痛苦可想而知。

(9)、汪政、晓华在1993年发表的文章中则将之视为散文:“史铁生是一位有相当成就的青年小说家,但我们这里介绍的《我与地坛》却是他的散文。毫无疑问,史铁生的这次‘客串’相当成功,散文界甚至公认它是近年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10)、票价:680/580/380/280/180/80元

(11)、如今,《我与地坛》已不仅仅是史铁生的作品之而是被视为史铁生的文学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标记,甚至是为核心的意象。

(12)、《活着的事》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13)、《酗酒者莫非》导演陆帕曾说:“如果一场改编需要依赖于观众读过原始文本,这意味着戏剧导演的无能,或者是他仅仅只是没有道理地占有他人的工作成果。”这意味着即使没有看过原作,也能在《酗酒者莫非》中找到自己解读的答案。

(14)、▲ 在《伐木》中,舞台两侧台口外搭建的假台唇内嵌入了红色的灯带,与乐池划出的红线连接成为一个让剧中人物跳出现实的内心空间。陆帕使用象征“警告、禁止”的红色,不让其他角色靠近,却让剧中有良知的人冲破红线发出”呐喊“。《酗酒者莫非》中,主屏幕中间又出现了陆帕标志的“红线”,红线分开了现实与幻想的世界。陆帕用线界定的不仅仅是舞台的物理空间,更是作品中现实与精神游走的边缘。    

(15)、                                         《我与地坛》

(16)、《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17)、《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18)、《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19)、其实每个残疾人,他经历的残疾都是人间大的痛苦。虽然残疾程度轻重不同,对个人来说都是大的痛苦,但是当时我能坚持下来,一是家庭亲人的关怀,另外一个就是心中有念想。

(20)、《我与地坛》一共15000字左右,当时《上海文学》发的散文字数都不长,一般是六七千字。了解这一情况的史铁生在信中显得忐忑不安,问是不是太长了,对不对《上海文学》的路子。

4、史铁生的代表作小说

(1)、借助酒力,他可以回到过去:看见自己诞生于父母虚伪的婚姻;和童年纯真的自己说话,警告那个还没有长大的欲望,别做出丢人的事;触摸到已经离婚出走的前妻的手……

(2)、借助酒力,他可以回到过去:看见自己诞生于父母虚伪的婚姻;和童年纯真的自己说话,警告那个还没有长大的欲望,别做出丢人的事;触摸到已经离婚出走的前妻的手……

(3)、选编《奶奶的星星》,央视《朗读者》徐静蕾深情朗诵

(4)、一个做了母亲的人说:“史铁生的作品是可以放心地推荐给儿女的。”

(5)、这一倡议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终却没有成为现实。这或许是一种遗憾,所幸的是,经由凝结着思与诗的文字,史铁生早已与地坛建立起一种精神上的联系。对于众多的读者来说,《我与地坛》将永远充满魅力。2011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关于史铁生的纪念文集,题为“永远的史铁生”。史铁生永远在他的文字当中,也永远在读者的心灵世界中。

(6)、地坛对于那时候的史铁生而言,意义特殊。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1月13日,他和众多知识青年一起踏上了从北京开往陕西的列车,到延川县关庄公社关家庄大队插队。他曾和当地的老乡一同起早贪黑地劳作,挣工分,不久后身体出现腰腿疼的疾病,改为当饲养员。

(7)、妹妹作为亲情的代表,只因A整天酗酒而导致亲情的疏离。生存危机、爱情的幻灭与亲情的疏离正是以A的一次次穿越作为基本事件,将其连缀成叙述情节,直逼人类生存处境的关怀这一主题,情节不再是在线性时间中流淌,而是通过一个个独立的镜头得到表现,这种语言结构上的断片化与内心世界的支离破碎是一致的,生存的真实就在这些断片之间得到体现。

(8)、史铁生2012年12月病故的时候,我已经到沈阳半年了。早就知道史铁生患有严重的肾衰透析,如果史铁生活到今天,我想他,即便在痛苦中也会感到活着的快乐!

(9)、《写作的事》史铁生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10)、史铁生笔下的A穿越“将来”的时空,无法获得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信念、生存的价值,转而走向“过去”,正如本雅明所说“过去带着时间的索引,把过去指向赎救”。自由的时空也就是心魂的酣畅表达,史铁生凭借艺术的真实反抗现实的假,以这舞台或银幕上的交谈去探问那布满于四周的不现实与不合理,史铁生指向过去的“赎救”是以艺术的真实解救心灵的不自由,开辟出一处自由的时空以趋向那无限之在和意义。

(11)、在《设想》中,史铁生实际上也是借助辩驳性的对话对人类世界的爱情,灵魂与肉身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真诚进行了哲学解读。对话与交流的出发点是个人活生生的感情,史铁生对话形式的运用印证了巴赫金对语言交流功能的认识:语言只能存在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交际中,对话才是语言生命的真正价值所在。

(12)、直到写作《地坛与往事》,史铁生才明确地说出《我与地坛》中埋藏着一个爱情故事并以相对清晰的方式回忆起昔日的恋人以及他们在地坛中恋爱的情景。

(13)、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于1981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

(14)、1984年,《奶奶的星星》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及年度作家文学奖;

(15)、这是一部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小说家和思想者的史铁生用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性和性爱,追溯爱情的本原,探寻爱情的真谛和意义。

(16)、《史铁生散文/插图珍藏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17)、我们安影诵读团队的兄弟姐妹在一起抱团儿取暖,追求释放现实条件下能够获得的大快乐。我们这些兄弟姐妹们喜欢写作的,喜欢诵读的,都是幸福的人!

(18)、对于这次登门约稿,姚育明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考虑到史铁生的身体状况,也不忍心催。没想到的是,她回上海不久,就接到一封厚厚的信,打开一看,其中竟然有史铁生的来稿。

(19)、《我与地坛》里写的那位女工程师,那个傻孩子,智力障碍的长跑者,在史铁生的其他作品里都能见到,史铁生这样一遍一遍咀嚼自己的东西,真像榨汁一样,榨出了精华,后像卤水点豆腐,点成了一个白豆腐送给这个社会。所以说,史铁生真是用生命在写作。

(20)、《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5、史铁生结过几次婚?

(1)、这篇文章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中。

(2)、有一种看法认为,《我与地坛》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文体属性暧昧不明的状况,是发表时编辑部的做法导致的,是因为编辑部没有按史铁生的建议来进行清晰的文体界定,结果既对读者构成了误导,也带来了比较混乱的文体归类。然而这不是全部的原因。

(3)、那些灵与肉的纠缠,性与爱的排演,那些孤独的感动和温情的抚慰,那些柔软的故事和坚硬的哲理,无不给人以情理之中的体验和意料之外的启示。

(4)、史铁生在《希米,希米》的诗中曾说:“你来了,黑夜才能听懂期待,你来了,白昼才能看破藩篱。”

(5)、莫非 / 王学兵耗子 / 韩岩松杨花 / 李秋晨母亲 / 杨鲭记者  / 桑德拉·科曾尼克女孩子们 / 郝蕊、赵晓璐、苏娅年轻人 / 张加怀妹妹 / 李梅警察 / 李龙吟 

(6)、开场灯,居然不是清场赶人?!细数《酗酒者莫非》里五大未解之谜

(7)、《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广州出版社(2001年出版)

(8)、《史铁生散文/插图珍藏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9)、在《我与地坛》发表六年后,史铁生终于在《老屋小记》中讲述他不止一次地想告诉这位长跑者朋友的:其实他有爱情,只是他很怕去看这爱情的未来。

(10)、导演陆帕,以改编澳大利亚作家罗伯特·穆齐尔、以及托马斯·伯恩哈德的作品而名声大噪。在《酗酒者莫非》之前,陆帕从未想过自己可以与这样一种文化产生关联。在此之前,林兆华导演邀请了三部陆帕的作品到中国上演——《假面·玛丽莲》《英雄广场》以及《伐木》。

(11)、(本文是作者2012年1月3日在中国作协“史铁生文学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自周国平博客

(12)、《设想》以对话形式展开史铁生纯粹的内心化叙事,使小说具有强烈的理性思辨意味,使其文本形态无法规服惯常的美学规范,在时空穿越中寓含了深沉的内容,以整体的形式给了读者相应深广的思索和感动。

(13)、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怨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

(14)、酗酒者是剧中穿梭到将来,在第9节“幻想”中与地球上后的三个女人对话。同时在第12节“时间漫游”中酗酒者在舞台上机械地转着圈,跳过“现在”,叙述的线性时间解体,以未来时刻填补这一断裂,舞台与银幕的对话也是突破空间的不一致,酗酒者与弟弟妹妹的对话是建立在脱离自我历史生存时间而插入的一段“现在时刻”与“将来时刻”,因而,老太太与她的九只猫、老头和他近似迷宫般的书架并不是简单地在空间中并存,而是显示出各自生长的时间历程所留在他们身上的历史痕迹,弟弟否认爱情的存在,其依据是人类智慧的载体———书本,它并没有能力证明爱情的存在,而妹妹作为亲情的代表,只因酗酒者整天酗酒而导致亲情的疏离。生存危机、爱情的幻灭与亲情的疏离正是以酗酒者的一次次穿越作为基本事件,将其连缀成叙述情节,直逼人类生存处境的关怀这一主题,情节不再是在线性时间中流淌,而是通过一个个独立的镜头得到表现,这种语言结构上的断片化与内心世界的支离破碎是一致的,生存的真实就在这些断片之间得到体现。与此同时作者对文本时间还进行逆化处理,打乱时序,借助回忆、梦幻、精神失常等媒介延续另一生命空间。在文本第12节“时间漫游”中,酗酒者在舞台上逆时针绕行,出现“倒带声”;他与曾经的自己见面;酗酒者在婚礼中对父母进行质问:“我从遥远的未来来,这是一场悲剧,因为你们并不懂得什么是爱情,你们不光要制造自己的悲剧还要制造我的悲剧。”与其说这是对自我存在的否定倒不如说是对生存悲剧的抗议。

(15)、史铁生在《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设想》中让主人公穿梭于各个不同的时空领域,呈现“时空体”和“对话”的艺术特色。

(16)、超时空的舞台呈现,6月24日在天津大剧院上演年度中国重要的原创剧目!

(17)、《我与地坛》中,蕴含着思想的精华,将写作与生命同构在一起。他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来到地坛,并在这里生活了15年。他用残缺的身体,表达出了健全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18)、在文学的大海上,你是一只永不沉没的船。     ——张海迪 :写作是残疾作家的翅膀

(19)、铁生去世前不久,在我参与的一次访谈中,铁生说:“写作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开始写作时往往带有模仿的意思,等你写到一定程度了,你就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写作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铁生的写作生活的一个本质特征。这意味着,对于他来说,写作与灵魂生活是完全合一的。大多数作家是没有自己的问题的,写作与灵魂生活不搭界,因此一辈子处在模仿阶段,一辈子是一个习作者。

(20)、关于《我与地坛》所形成的文体之辩,始终很难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因为《我与地坛》的确具有某种跨文体的气质,而散文和小说之间的文体边界本来就不是十分分明的。

(1)、《设想》的对话关系可以分为主人公与自我、主人公与他者这样两种关系。在“夜梦”一节中,A与他者共赏赤身裸体的人,看着他焦虑、困窘、慌张、无措。然而,却发现那人竟是自己,这是分裂自我的表述,是灵与肉的对话,表现出灵魂深处对自我生存处境的不适和不安。同时,A也进行自我否定,如他虽对在婚礼中放屁的新娘持赞成态度,但当论述涉及自己时却坦言“轮到我我也得憋着,不管是屁还是什么,能引众人笑,你就只有憋着。”类似的文中还有很多,展现了一个矛盾的个体,这种带辩论色彩的隐蔽对话体现了人类遭遇的无处不在的束缚与控制。而主人公与他者的对话,包括他与物、他与他人的对话。在第3节与第13节中都出现了A与老鼠的对话。

(2)、《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2002年5月发行的图书,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3)、史铁生在散文《我与地坛》中,蕴含着思想的精华,将写作与生命同构在一起。他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来到地坛,并在这里生活了15年。他用残缺的身体,表达出了健全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4)、史铁生的这段话,说得极其隐晦,隐藏的到底是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它所隐藏的,是社会历史层面的记忆,还是私人化的记忆?如何解读这个细节,构成了理解《我与地坛》乃至于史铁生的思想整体的一个分歧。

(5)、莫非 / 王学兵耗子 / 韩岩松杨花 / 李秋晨

(6)、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三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回京后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始有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发表。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散文《我与地坛》、《好运设计》、《病隙碎笔》;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中篇1或短篇4》;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等。

(7)、演出时间:2017年6月24—25日19:30

(8)、史铁生父亲是史耀琛,在东北地区工作,母亲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两人育有史铁生和史岚。

(9)、“跟史铁生一样,我小时候也有自己的地坛,在那里我可以躲开整个外面的世界。”

(10)、《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11)、改编、导演、舞美设计 / 克里斯蒂安·陆帕服装设计 / 彼得·斯基巴影像设计 / 卢卡斯·特瓦科夫斯基    贾科布·莱赫助理导演 / 卢卡斯·焦梅克音乐 / 博古米尔·米萨拉剧本翻译 / 乔安娜·克兰兹

(12)、就这样,《我与地坛》这一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正式面世了。然而,关于《我与地坛》的文体之辩并没有就此结束。

(13)、克里斯蒂安·陆帕这位被很多观众誉为“时空魔法师”的导演经过几次中国之旅后,见到了所有演员,并且开始了这部名为《酗酒者莫非》的话剧的排练。

(14)、与此同时作者对文本时间还进行逆化处理,打乱时序,借助回忆、梦幻、精神失常等媒介延续另一生命空间。在文本第12节“时间漫游”中,A在舞台上逆时针绕行,出现“倒带声”;与B的见面,B是曾经的自己,他是童年时代的A;又如A在婚礼中对父母进行质问:“我从遥远的未来来,这是一场悲剧,因为你们并不懂得什么是爱情,你们不光要制造自己的悲剧还要制造我的悲剧。”与其说这是对自我存在的否定倒不如说是对生存悲剧的抗议。文本时空的错乱正是A对生存荒诞的体验,是对社会现实绝望的控诉,在舞台上出现的现实、回忆、想像三个时空层次的叠化与交错,富含异常强烈的主观色彩:人生存的真相,存在的依据。

(15)、陆帕的戏为什么总那么长?他说,戏剧要做逆时间的旅行

(16)、保守一点说,我读过的中外作家评传不下二十部,但是,像《史铁生评传》这样独特的文本,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在我以前读过的作家评传中,往往会碰到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以评为主,以传为辅,评起来长篇大论,探幽发微,传起来却三言两语,甚至语焉不详,后弄成了一本作品欣赏;另一种情形是,以传为主,以评为辅,传起来一波三折、柳暗花明,评起来却浅尝辄止,或者虚晃一枪,结果弄成了一本作家生平。很显然,这两种写法都是失衡的,都难以写出理想的作家评传。能够将评和传有机结合起来的文本,此前虽然也有,但少而又少。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史铁生评传》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价值。在这部评传中,作者不仅把评和传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而且结合得水乳交融、如胶似漆、严丝合缝,堪称。一方面,作者对史铁生的人生经历进行了翔实而生动的描述,包括家庭婚姻、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同时将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的文学创作挂起钩来,进而去审视、梳理、发现文学创作与人生经历之间的复杂关系;另一方面,作者又对史铁生的代表作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评论,涉及故事情节、环境背景、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同时密切联系他的生活积累和生命体验,进而去反观、寻找、打捞人生经历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这样一来,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便构成了作家的一体两面。与此同时,关于人生经历的描述和关于文学创作的评论也随之构成一种互动,二者相互呼应,相互照耀,相互印证,从而使作家评传中的评和传不再是两张皮,而成了一个评中有传、传中有评、评传互涉的整体。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史铁生代表作品有哪些116句(史铁生的简介和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