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的个人简介89句(木心先生简介)

木心先生简介

1、木心作者简介

(1)、2006年木心归国后,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先生为木心拍摄的一张照片

(2)、  设计木心美术馆的时候,陪同丹青接待设计师一行在晚晴小筑,设计师为了寻找设计的灵感,不光是听丹青老师介绍,还专门把先生的“狱中文字”拿出来看,后来,在木心美术馆的墙上,看到了仿真展陈的作品,高仿程度连模糊字迹都做出了效果。

(3)、                                             ——香港作家梁文道

(4)、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人物和传奇式大师。其学生陈丹青推崇:“木心先生自身的气质、禀赋,落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类拔萃。”一批当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深受其艺术影响。

(5)、记得我小时候,舅舅和我们一家一起居住在上海浦东高桥镇的一座临河的大院里。舅舅住在河边一栋二层楼的楼上,我们一家住在楼旁一间厢房里。走进舅舅的房间,就像进入艺术的天堂。门窗的边框都用纸糊着(像现在的壁纸似的),一个又粗又大的画框占满了一面墙,另一面墙上挂着《蒙娜丽莎》的画像。

(6)、木心先生不是一位“新作家”。他的写作生涯超过六十年,早期作品全部散失,八十年代再度写作后,台湾为他出版了多达十余种文集。他的部分散文与小说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并作为的中国作家,与福克纳、海明威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在哈佛与耶鲁这些名校教授主办的“文学无国界”网站,木心先生拥有许多忠实的读者。

(7)、木心首先中意的是木铎能吸引听众注意力的功用,这与一位艺术家企图用作品吸引观众的意愿是颇为契合的。

(8)、木心先生在1971年被捕入狱。坐牢期间的18个月,他家数次被抄。20本文字手稿,被红卫兵烧为灰烬。在狱中断了三根手指,然而又得闻忧心如焚的母亲已经过世。劳动期间,木心先生需要扫地、刷女厕所,以至于先生在它的一篇文章种说道。

(9)、五十年代后,分别任中学教师与上海工艺美术设计师,私下写作,积著作二十种,文革初抄没。前后三度被囚禁,成狱中手稿66页。1979年获平反,任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1982年移居纽约。重启绘画与写作,分别在海峡两岸先后出版诗集、文集三十余种。同期,作画不辍。2001年,耶鲁大学美术馆为其举办大型个展,并巡回芝加哥美术馆、夏威夷美术馆、纽约亚洲协会美术馆,随展出版精装画册。新世纪木心应家乡乌镇竭诚邀请,于2006年回乡定居。2011年12月21日凌晨3时逝世。同年,乌镇为之起建“木心美术馆”。

(10)、近几年,网络读者,尤其是年轻一辈开始期待木心先生的登场,上海青年作家尹庆一与王淑瑾夫妇是其中之一。这些读者仅从极有限的转载文字,便意识到他的性与重要性。

(11)、临终前他在病床上也是叨唠这句:“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这一句被印在他的诗歌集《云雀叫了一整天》的封面上,可见他对它的喜爱。

(12)、  (晚晴小筑开放,丹青老师叙述建筑的前世今生)

(13)、我听她这样说,当下大喜:真的文学总算公道的!可是我的阳谋同时也就被点穿,我今天索性说说破:什么阳谋呢?请大家原谅:我写书,我出书,就是妄想建立一点可疑的知名度,借此勾引大家有朝一日来读木心先生的书。

(14)、(“现在流行‘小清新’,木心有点‘老清新’。……其实木心这种小机灵也蛮好,就像是风铃一样,叮当作响,很惬意,但“木铎金声”才令人震撼的,不是风铃的那种叮叮当当。”

(15)、在木心美术馆,当我长时间驻足观看、聆听木心生前几段珍贵的讲课及采访视频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安静、平和、博学、乐观、幽默、风趣的老者。

(16)、到自我觉醒的时候,选择谁做老师就开始自主了。

(17)、再后来,我在一座小岛上支教,午睡前,常常吹着咸咸的海风,倚着冰凉的铁质栏杆,读从同行伙伴处借来的《木心诗选》,每每读到喜欢的句子,都要轻声念上几遍,沁润心灵。

(18)、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1927年生于浙江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19)、但提问中所说“不出名”是错误的,木心先生旅居美国纽约近30载,他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是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该馆收藏的。他的散文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一道被收入《美国文学史教程》。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人物和传奇式大师。

(20)、做任何事,童子功很重要,虽然不,但多数时候是起大作用的。

2、木心的个人简介

(1)、艺术的伟大,是一种无言的伟大,抵挡住百般亵渎诅咒,保护着随之而伟大的艺术家。博物馆,音乐厅,画廊,教堂,安静如死,保存着生命。

(2)、西方文明从1500年发韧,也就是文艺复兴开始,早了我们500年,很强大,现在引领着世界向前走。

(3)、舅舅喜欢雪。有一年春节下大雪,舅舅叫我用两个洗脸盆装满雪端进屋里,然后他搓搓手,一会儿工夫就捏成两只活灵活现的大白兔。舅舅和母亲用绍兴话背诵他们小时候学到的诗歌给我们听,至今我还记得其中一首:“一夜北风起,白雪铺满地,小狗看见真欢喜,追跑打滚做游戏,可怜小麻雀,飞东又飞西,叽叽喳喳叫肚饥。”

(4)、   (木心先生的画室,笔者曾在此整理先生画作与文稿)

(5)、这很是伤感了。在自己徒弟那里留下深刻而不自觉的痕迹,是要比我和其他人这些读者里留下的还要深刻的。在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里,有这样一句话:好事坏事,过后谈起来都很罗曼蒂克。还有一句:你的眉目笑语使我病了一场。这种罗曼蒂克在木心的文集里真是让人应接不暇。说得一口好情话,再加上先生本身对修辞学的研究,生生营造出了一场又一场隐忍又浪漫的高级告白。这方面要比明朝那几个写戏曲的高明不少。《文学回忆录》里也有拿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比较,朱生豪版本下的躺在流动河流中的奥菲利亚和一出牡丹亭还魂穿插纠缠。汤显祖说过,我写的曲要把人的嗓子拗折。这确实是做到了。没说过这话的木心先生也做到了凭着几句话几句词把人的心震动了。

(6)、他的《文学回忆录》,虽然是口语,但不失风趣和幽默,像写下来的一样精练。他的画也独特,又古典又现代,中西合璧,诗意哲理具兼,美轮美奂,高雅深邃,极具震撼力。舅舅几十年来矢志不渝,在文学艺术的天地里潜心耕耘,绽放出一朵朵奇异的文学艺术之花。

(7)、昨天,乌镇木心美术馆落成。它由建筑大师贝聿铭弟子——纽约OLI事务所冈本博、林兵设计督造,陈丹青出任馆长。

(8)、1994年元月九日,木心讲毕“文学回忆录”后一课。六月六日,启程造访英国,抵达伦敦当天,即步出旅馆,走向街头。木心的诗,写遍了欧洲各国,但他从未到过那里。居停纽约的二十四年间,这是他一次跨越大西洋的远行。同年十二月,木心回到阔别十二年的中国,1995年元月,独自寻访暌违五十多年的乌镇。2015年11月15日,木心美术馆正式开幕,仪式上放映了这段由陈丹青当年手持家用DV拍摄的短片,取名《1994》。

(9)、1950年,木心的母亲被迫交出祖产,前往上海与木心同住。1958年三月,乌镇手工艺生产合作社在孙家花园开设铁钉厂。1961年改建为东栅铁器社。据乡邻回忆,当时中堂老厅、楼房尚完整,后屋建造了十个铸铁“冲天炉”。1977年,东栅铁器社并入乌镇五金轴承厂。1995年年底,该厂破产,孙家花园逐告荒芜。

(10)、“文革”后期,舅舅被关在上海长治路自己租住的小屋中隔离审查。但他不顾再次坐牢的危险,常常是半夜三更用毯子当窗帘,用他独创的画技和便宜的颜料(“文革”期间,他的工资减半,买不起油画颜料),悄悄地画出了惊世骇俗、震撼人心的三十三幅水墨杰作(为便于隐藏,画面很小)。2002—2004年,这批画作在美国多个城市巡展,得到众多专家的高度评价,现被美国耶鲁大学珍藏。

(11)、以前的我,如果来找现在的我,会受到很好的款待。——《云雀叫了一整天》监督生活,做不到。接下来,成为演员。再做一次观众。——《文学回忆录》爱,还有三个境界耳。少年受好奇心驱使,青年与审美相关,中年寻求知识。衰老将至,不辜负义气。——《即兴判断》生命好在没有意义,可以赋予各自意义。如果生命有意义,但它的意义不合我的意愿,那才是尴尬的。——《素履之往》才能、心、头、不可缺少。三者难以平均;好啊。这样就有了风格。——《琼美卡随想录》记得以前少年的时候,大家都很真诚地亲切,说了一句话。清晨火车站,长街幽暗无人,卖豆浆的小店热气腾腾。昔日的天色晚了,车、马、短信都晚了,一辈子只能爱一个人。以前的钥匙也很漂亮,钥匙很美很有形状。锁上了,人就知道了。——《从前慢》

(12)、看清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

(13)、当时上海流传“夏葆元的素描,魏景山的油画,陈逸飞的脑子。”

(14)、木心身后,遗留绘画作品六百余件,文学手稿数千份。经慎重挑选,陈列画作一百件左右,手稿五十份左右,今后酌情更换展品。

(15)、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16)、“文革”结束后,已经五十六岁的舅舅只身远渡重洋到美国。艺术创作的激情像火山一样迸发,他重新埋头写作二十多年。1988年在台湾出版了《即兴判断》等多部文学作品,并掀起了一股“木心热”。十多年前他曾寄给我们《西班牙三棵树》等四本作品,我们十分惊喜,但遗憾的是,不识繁体字的我们,只能稍稍领略他的风采。之后我看到国内报纸上有许多论“海派”的文章,觉得都没写到点上,心想如果舅舅写此类文章一定不同凡响。果不其然,他已在大洋彼岸默默地写出众多精彩绝伦的文学作品,其中《上海赋》就有关于“海派”的妙论。

(17)、在年轻的时节,忘却沉重的绝望,兀自格格不入的积极。木心先生还将写检查的纸张偷偷省下来,写满了小说和散文。65万字形成的层层叠叠的蝇头小楷几乎无法辨认。夜晚的时候先生还在纸上画出黑色的琴键,用无声的键盘来弹奏莫扎特和肖邦。

(18)、“什么是一个木心绘画风景的新元素?是一种情绪和风格,类似于北欧版画那灯火辉煌的空间,是一种辉煌的文艺复兴式作品。毫无疑问,在艺术家的处理材料的严峻条件下(”文革“),木心的景观具有逃亡的光辉性。但也涉及了一位艺术家的感性图像——挽歌——亚历山德拉·芒罗,林肯中心的主要策展人,论起这些山水画作为一种“中国曩昔文化的安魂曲,”这是事实。呈现了中国文艺人士如何借助西洋精神,作为尝试,祭奠过去已经不可逆转的纷繁记忆。”

(19)、                                       ——HiltonKramer,《中国囚徒轻振衣冠》

(20)、但木心先生也不是所谓“老作家”。大家应该记得,七十年代末迄今,我们目击了被长期遗忘的“老作家”如何在中国陆续“出土”的过程,这份名单包括周作人、徐志摩、沈从文、钱锺书、张爱玲、汪曾祺、废名……乃至辜鸿铭、陈寅恪、梁漱溟、钱穆等等。木心先生不属于这份名单。他在海外获得迟来的声誉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而他被大陆读者认识、阅读的过程,今天才刚刚开始。

3、木心先生编年事辑

(1)、看完孙家花园,他说:你能帮我找杯咖啡吗?我要去见你们领导,但是,我现在的心绪很激动,我必须要平复一下才能去。我傻眼了,上哪里给他找咖啡?后来想起,我有一袋速溶的,于是,对他说:速溶的,可以吗?他连声说:可以的,可以的。于是,我把他送到逢源酒楼临河的桌位,跑回办公室拿了咖啡,给他泡上,他端杯坐在桌边。我回了办公室。

(2)、我们一起喜欢木心先生,读他的书,是幸运的事。

(3)、但我立即要申明木心先生的“性”。将木心先生与以上任何一位曾经被淹没、被阻隔中外的“老作家”相比拟,都不可比,都不恰当。在他身上没有断层,上述五项传统先后吞噬的问题完全不存在。我们如果将周氏兄弟定义在五四时代,将沈从文、张爱玲定义在三四十年代,将解放后的著名作家分别归入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然后据此规范他们的文学观、时代性与写作立场,相信不会遭遇太大的异议。可是我们如何定义木心先生的文学归属?

(4)、旅途中的少年,探访山水时,胸膛中大多嵌了一颗敏感跳动的心。在那样的天气里所认识到的江南,当然不仅仅是湖光潋滟,水色熹微,不仅仅是烟雨朦胧,行人迟迟,山水清音之外,还有一团温热的炉火——木心纪念馆。

(5)、回想起舅舅生命的后一个月,他躺在病床上已处于半昏迷状态。但当仲青贤弟在病床边轻声背诵《西班牙三棵树》里的诗句给他听时,他脸上立刻露出了孩子般的微笑。在迷迷糊糊的昏睡中,他还口齿清晰地讲叙着罗曼·罗兰的故事。

(6)、郭先生称木心散文始终把握着一种“彼岸性”,指出中国的散文通常是此岸写彼岸,而木心先生的文学境界相反,是处处向此岸带来彼岸的消息。他进一步提出木心先生的“第二主体”,即“主体+(主体看客体)”。这“彼岸性”与“主客体”在写作中的关系,是我们集体性阅读经验中的又一个盲点。

(7)、这个采访团的对接人是孔明珠老师,是孔令境先生的小女儿。同行访客中有上海著名的作家陈村老师。与明珠姐姐取得联系后,明确到访日期、人员名单、停留时间,遂根据要求做计划,我把一行人安排在灵水居民宿,其中一餐安排他们在通安客栈大包厢,和先生一起用餐。

(8)、1927年生于浙江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9)、“木铎”就是铜质木舌的铃子,是官方在发布新的政令和宣扬教化时用来吸引注意力以便召集听众的响器。随着历史文化的积淀,木铎被附加了更多的象征意义。比如《论语·八佾》中木铎成了怀抱真理和匡扶天下的圣人。

(10)、做一间“木心咖啡馆”,是李加文心心念念已久的事。2014年5月,乌镇木心纪念馆开幕,他以朝圣的心情前往,还穿了新衬衣和新鞋。见到了陈丹青,他斗胆上前求字,还真求成了——两周后,木心纪念馆的馆长王瑾专程将三幅字送到杭州,请他挑一幅,剩下的两幅,带回交还陈丹青,亲自销毁。

(11)、木心先生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终于面世。这是我二十多年的心愿,今天,我的心愿实现了。

(12)、有一天,陈瑜总给我信息,让我做一个接待计划,上海的作家陈村一行要见先生。我还挺诧异的。

(13)、“木心先生是一位全方位的艺术家,他的小说很早就碰触西方现代小说常探讨的议题,包括辜负、遗憾、忏悔及追忆,也讨论人如何站在现代荒原中,仍能保持文明人的尊严。”

(14)、木心先生一生命运多舛,几次入狱。他心态平和,在狱中用写检查的纸写了65万的文字,画钢琴键盘,无声地弹奏肖邦等音乐大师的钢琴曲。出狱后,似乎不愿意触及那些往事。他说,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15)、天色舒齐地暗下来,都相约暗下,暗下,清晰,和蔼,委婉。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皆可原谅。

(16)、木心纪念馆的馆长亲自将三幅陈丹青的题字带到杭州

(17)、他的一生离开故乡又走向故乡,目光由凌厉逐渐变得柔和,其实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嬉、笑、怒、不骂。”

(18)、敏感的人们在一些方面相对缓慢:对于悲伤和无奈的情绪更不易消解。但在这个过程之中绝不自怜。木心说:“悲观说到底是一种远见,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观。”性格中带有悲观底蕴的,在思考行为里更容易达到深刻的境界。从而在苦难的折磨里,终于生出慈悲又淡然的心态。

(19)、因此,以我的孤陋寡闻,迄今为止在我们视野所及的中文写作及外语写作的华裔作者中——包括美国的哈金、法国的高行健——我暂时找不出另一位文学家具有与木心先生同样的文学命运。我这样说,不是在陈述木心先生的重要性,而是性,而这性,即暗示着木心先生的重要性。

(20)、后来,我读他的诗《少年朝食》,有这样的句子:

4、木心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1)、1982年,我与木心先生在纽约结识,从此成为他的学生。二十四年来,我目睹先生持续书写大量散文、小说、诗、杂论;九十年代初,我与其他朋友听取先生开讲《世界文学史》课程,历时长达五年。课程结束后畅谈感想,我说:我可以想象不出国,但无法想象出国之后不曾结识木心先生。

(2)、出版作品600多万字,其中包括《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宝贝当家》、《一个女孩的心灵史》、《调皮的日子》、《逃逃》、《小丫林晓梅》、《小香咕系列》和《会跳舞的向日葵》等50多部作品。作品先后50余次获得国内外大奖、10余次被改编成影视剧,10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本,还有10多部作品出版了日文版、英文版、德文版、韩文版、荷兰文版等发行到海外。

(3)、秦文君1971年赴黑龙江大兴安岭塔林林场插队务农,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第一部中篇小说《闪亮的萤火虫》,1982年开始其文学创作。作品往往从儿童视角出发,展现儿童的所思所行。

(4)、舅舅神奇的一生如凤凰涅槃,坎坷而幸运。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为文学艺术而生的,我们为有这样的舅舅而高兴和自豪。

(5)、艺术对于他,是打破体系的娱乐。木心先生及其推崇尼采的“体系是不诚恳的表现”。木心先生他自己虽然派头绅士,笑容和蔼,但是一出口一下笔,便是满口满纸的俏皮话。跟着尼采自己不负责任的说:能三次震动我,我爱他一辈子。他们就爱笑爱闹,天性解放一般的不拿架子不搞规矩。“小姐姐被妖魔鬼怪抓走了。”

(6)、二十多年前,当大家忽然发现中国曾经有过譬如沈从文、张爱玲这样的作家,我们惊异的是什么呢?正是另一种我们所不熟悉的阅读经验。这种被长期中断、遗忘的陌生经验立即征服并动摇了我们的阅读经验——这过程,还得加上八十年代西方新文学带给我们的新经验(譬如昆德拉、博尔赫斯、魔幻现实主义等等)——大家想想看,近三十年来如果说我们的写作实践与文学观发生了变化,正是起于阅读经验的变化。

(7)、现在大家终于能够阅读木心先生的书。但我们仍然有可能遭遇困难。为什么?因为我们几代人已经被深深包围并浸透在我们的阅读经验之中。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我们经常谈论一件作品,但很少反省自己的阅读——初读木心先生,惊异、赞美者有之,不习惯、不懂得而茫然漠然者也有之。我斗胆以简略的方式陈述这种阅读经验,那就是:当我们打开木心先生的书,很可能不是我们阅读木心,而是他在阅读我们。

(8)、后,期待我的好友青原君评论木心其诗的书早日出版,也热烈盼望着木心生前挚友李春阳女史早日出版一本关于木心的书。

(9)、1927年二月十四日,孙璞出生在浙江乌镇东栅栏杆桥,五岁时,举家迁入本址,东栅财神湾186号,旧称孙家花园。孙璞在这里度过了童年与少年,曾就读本镇私塾与植材小学。抗战爆发后,一度避居嘉兴,1943年,十六岁的木心离开乌镇前往杭州,两年后转赴上海艺专求学。

(10)、木心先生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是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该馆收藏的。木心先生的散文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一道被收入《美国文学史教程》。

(11)、今天我在这里向诸位介绍先生与他的文学,仍然像二十多年前我初识先生时那样,感到困难。这种困难是:在我们的文学视野中应该怎样看待木心先生?他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乃至更大范围的文化景观中是怎样一种位置?这种位置,对我们,对文学,意味着什么?

(12)、                                         ——台湾印刻杂志社

(13)、今天是情人节,木心先生若仍在世,应该要庆祝九十二岁寿诞。也许我会引范仲淹的名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然后振臂一呼,告诉大家,他是近乎神人一样的存在,永远是我敬仰的当代作家。

(14)、适逢木心先生八十八周年诞辰,谨以此片追忆先生,并向陈丹青先生致以深深的敬意。

(15)、时值中午,我带团结束,回转办公室。照例,路过传统手工作坊区。在叉路口,看到陈洁,见她出团中。

(16)、在乌镇有一座木心美术馆,美术馆负一层的投影厅,循环播放着介绍木心先生生平的九段影像视频。在木心小站里,他生前的做过的读者问答俏皮犀利。在陈丹青的梦里,他是堂而皇之的眼泪,静静流淌在某些黑夜里。

(17)、当时闲谈什么话,忘了。只记得她说:老先生很讲究仪容,等他出门,就等了好一会儿。

(18)、白天受红卫兵监视,连晚上睡觉也常听见屋顶上瓦片碎声,抬头望天窗,看见有人在监视我们。1967年冬天,母亲终于承受不住,心脏病复发去世。紧接着,父亲被关入学校的“牛棚”,火烧眉毛。哥哥被五花大绑押在学校里批斗。舅舅也因言获罪,被定为“现行反革命”,关在地下防空洞中写检查,长达一年半。家人去探望,单位不让见。一时间,温馨祥和的一家变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19)、前九个见于1984年11月出版的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该期特设围绕木心的“作家专卷”,其中在《木心著作一览》中列有木心本人提供的“1941年~1984年”所使用过的这九个笔名。

(20)、后想说先生的一句话:”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以为成熟、自以为练达、自以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于是,我们就变成少年时憎恶的那种人。

5、木心先生简介百度百科

(1)、待打开“孙家花园”大门进去,眼前一片残垣断壁,墙体坍塌,唯梁架尚在,有一进的墙壁上尚留文革时的标语。来客不停且不同角度拍照,我跟随在侧,于是,闲聊天。问我:知道木心吗?我很实诚回答:不甚了解,但是,他的生日是2月14日。来客突然变了态度,不再是之前的客套和隔膜,变了语气对我说:你居然知道他生日?太好了,我要回去跟他讲,有人记得他的生日啊!从这一刻开始,来客与我说话多了起来,他和我讲了木心,讲是王安忆找到他的。于是,我又告诉他:王安忆获茅盾文学奖后游览乌镇恰是我接待的,当时下雨,我还把我自己的一把雨伞借给她用。于是,我们说话又多了题目。

(2)、不谦而狂的人,狂不到哪里去;不狂而谦的人,真不知其在谦什么。

(3)、他是小学文凭,想学没地方学,凭一股子掘强野蛮的生长,通过野兽般的直觉发现好的老师,获得远比学校教育更丰沛的滋养。

(4)、在眼下诸位尚未读到木心先生新书之际,我的陈述必须克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特意在散文集之外,另行印制一本小册子,全文发表了二十年前由纽约华语报刊《中报》为木心散文召开的一次讨论会文本。我建议诸位格外留心其中一位台湾旅美文学家郭松棻的发言。作为导读,他的多处评议点中了木心先生的精要,又正好针对我

(5)、(20年后,“咖啡姑娘”与丹青老师相遇在曾经的孙家花园)

(6)、据说,木心先生临终前,看着美术馆设计图,喃喃说道:“风啊、水啊,一顶桥。”

(7)、从照片上看,第一眼,它十分和敬清寂,仿佛有点儿安藤忠雄;大体量采用木质地,是为了呼应木心的“木”字吗?

(8)、我不想过于理论化地谈论木心先生,这也非他所愿。他曾说:“文学、哲学,一入主义便不可观。”但阿城正确地指出:阅读木心先生是要有“知识准备”的。当我初接触先生的文学,面对他开阔渊深、左右逢源的国学与西学根底,痛感自己没有知识,毫无准备。台湾《中国时报》副刊主编杨泽先生在那次座谈会中稍微提到这一层。譬如,他认为在文学气质上,单是“地中海精神脉络”即“都有因缘于木心”,为此他列举了孟德斯鸠、列兹、蒙田、瓦雷里、纪德与兰波。而在先生教授的《世界文学史》课程中,自中国《诗经》、古希腊神话一路下来,兼及波斯、印度、日本、东欧、美洲等区域的文学史话,直到二十世纪文学——今日专修文学的年轻人可能接受了较为完整的文学史教育,但我要提醒大家,在木心先生成长的三四十年代,在封锁知识的五六十年代,世界文学的全景观始终是木心先生个人写作的制高点。

(9)、回到办公室,便把当天先生所说意思,记录在工作笔记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木心的个人简介89句(木心先生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