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简介主要作品102句(纪伯伦简介及作品)

纪伯伦简介及作品

1、纪伯伦简介及作品特点

(1)、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这样历经磨难的天才,却将残酷的现实当圣殿,把爱与美当信仰,深情地为生命献上一朵玫瑰。

(2)、纪伯伦: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3)、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4)、纪伯伦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民族主义者、人道主义者。他常在自己的文艺作品中表现出满腔优国忧民的情怀,对祖国人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歌颂真善美,追求自由、平等,向往幸福、正义、理想的世界,对祖国、对人类、对大自然都怀有深情。同时,他还具有强烈的叛逆、革新精神,针对西方城市文明的弊端,资本主义的“金钱”、殖民主义的侵略本性以及东方、本国、本民族的封建礼教、宗法制度的诸多腐朽、阴暗的假恶丑的现象,以及文学方面因陈袭旧的风气,他无不进行无情的抨击和嘲讽。他曾被罗丹誉为“二十世纪的布莱克",作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色彩。

(5)、只有那些凌驾于我之上的人才会赞扬或蔑视我。

(6)、苗学华,20纪伯伦在台湾的译介(J),《北方文学》(14):31-32+

(7)、日子和力量都贡献给劳动,而报酬就在劳动本身。——〔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8)、从上世纪20年代起,纪伯伦的创作由小说转向散文和散文诗,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代表作,以一位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充满比喻和哲理的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9)、如果你们的灵魂召唤你们时你们只能哭泣,那么她会在哭泣中一再驱策你们,直到你们欢笑。

(10)、《暴风集》是纪伯伦有力度的散文诗集。纪伯伦把这个集子定名为《暴风集》并不是偶然的。纪伯伦特别喜欢象征着反叛、革命、翻天覆地变化的暴风雨。在大自然的狂风暴雨中,他的内心激荡之情能够得到共鸣与抒发。

(11)、是一部格言、寓言散文诗集,是作者关于人生和艺术的锦言妙语。

(12)、甘丽娟,20《纪伯伦在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3)、整部诗集内容富有哲理充满智慧,是一本关于生命、艺术、爱情、人性的格言书,值得反复品读。除了哲理以外,诗集还富于音韵之美,宛如天籁,传达出生命的爱和真谛,让那些困顿彷徨的人们,都能得到慰藉和鼓舞!

(14)、因为你们若只为寻求而造访圣殿,你们将不会被接待;

(15)、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16)、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17)、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阿拉伯画坛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毕生创作了约七百幅绘画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国艺术博物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收藏。

(18)、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19)、纪伯伦生于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纪伯伦的母亲带他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5岁时,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然而,4年后,在15个月里,相继3位亲人去世,并且因为治病,欠下了15000美元的债务。为了还债,纪伯伦兄妹变卖了家中的财物,靠写文章、卖画、做零工来赚钱。

(20)、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1902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指点。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

2、纪伯伦简介主要作品

(1)、《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2)、2对纪伯伦英文作品的翻译带动了对其作品整体的翻译

(3)、徐波,20英语“全球通用语”地位的形成与双重影响(J),《外国语文》(05):142-1

(4)、在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

(5)、作者以自然景物“沙”、“泡沫”为比喻,寓意着人在社会之中如同沙之微小,事物如同泡沫一般的虚幻。

(6)、····································❉····································

(7)、纪伯伦的文学创作,努力让西方读者了解阿拉伯世界,用世界的眼光看待东西方的历史和现实,不囿于陈见,但有一种明显的倾向,那就是纪伯伦的“使命感”。纪伯伦早年积极参与政治,支持叙利亚、黎巴嫩的解放事业,反抗土耳其人统治。他多次发表政治演说,鼓吹阿拉伯独立,大有“以笔作刀枪”的味道。直到45岁以后,才表示“厌倦了政治,不相信它,不喜欢它”。木心年轻时也上街游行,发传单,但木心后来专注于艺术,看不出有救国的使命感。木心的作品达到的高度,某些方面要超出纪伯伦,至少,木心的洞察力更为敏锐,表达更为深刻。

(8)、(2)纪伯伦实际上是一位用阿拉伯语和英语创作的双语作家。在接受问卷前您知道他也用阿拉伯语写作吗?

(9)、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阿拉伯文:جبرانخليلجبران;英文:GibranKahlilGibran,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是黎巴嫩裔美国诗人、画家,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10)、而纪伯伦的《沙与沫》比起《飞鸟集》的灵动洒脱,则更显端庄大气,更具丰富的想象力,比起泰戈尔对一花一草的关注,纪伯伦往往将目光投向更显得深邃而遥远的宇宙。“对于从银河的窗户里下望的人,空间就不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空间了。”

(11)、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12)、对于翻译与权力的关系,学者们已经用很多具体文本的翻译实例证明了翻译策略的选择的确会受到具体环境下各种人为和非人为权力的影响。但翻译流向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语言间权力关系与翻译活动以及译入语读者认知之间的关系。强势语言的文学作品会更多得被译成弱势语言,而弱势语言向强势语言以及弱势语言间的文学翻译则相对进程缓慢,使得强势语言的文学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力,而反向的影响则相对较少。

(13)、纪伯伦(1883年1月6—1931年4月10日)是黎巴嫩杰出的、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阿拉伯现代文学复兴运动的先驱之阿拉伯现代小说和散文的主要奠基者,是与泰戈尔比肩的东方文学大师。纪伯伦二十岁左右开始发表作品,1905年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音乐短章》。此后数年是其小说创作的高峰,他的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曾引起巨大轰动。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的创作重心开始转向散文和散文诗,其中《先知》代表了他散文创作的高成就,并使其享誉世界。另外,他的作品《泪与笑》《先驱者》《沙与沫》《暴风雨》等都是广为流传的经典。这些作品赢得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先后被译成了数十种语言,被西方人誉之为“东方赠予西方好的礼物”。

(14)、我们发现,69%的受访者不知道纪伯伦也用阿拉伯语写作;22%的受访者认为纪伯伦的母语是英语,另有30%对这一问题表示不清楚。尽管纪伯伦是早介绍到中国也是影响广的阿拉伯作家,接受调查的受访者也都对纪伯伦有所耳闻,却有很大一部分人不知道纪伯伦也使用阿拉伯语写作,也有部分读者认为纪伯伦的母语是英语。

(15)、(3)都有哲学底蕴,喜欢尼采等哲学家并深受影响。

(16)、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后的祭献。

(17)、早在1923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1931冰心女士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近十多年来,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

(18)、纪伯伦故居位于黎巴嫩北部省临海圣谷贝什里,建于1931年6月,初是一家修道院,1975年改建成博物馆,依雪山而建,傍天然而生,山间瀑布,雪松遍布。为窑洞式巨石垒成的建筑,有一道红褐色的小矮门,仅可一人通过。故居中陈列有440件珍贵的纪伯伦画作原稿以及中国不同年代出版的《先知》《沙与沫》《纪伯伦全集》《纪伯伦在中国》等汉语和英文版书籍。这些书籍都是中国专家、学者、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送给纪伯伦故居博物馆的礼物。

(19)、生命的解答蕴藏其中,只要你善于发掘。《沙与沫》与泰戈尔的《飞鸟集》可称双璧,二者都以简短而寓意隽永的诗句,一点一滴地深入读者的心灵。

(20)、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3、纪伯伦,作品

(1)、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1908年—191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纪念馆收藏。

(2)、为方便论述,这里我使用“翻译流向”这个词来表达“在由多种语言组成的体系中翻译活动素材的选择和文本是否被转译以及经由何种语言被转译”这一概念。在这一问题上,法国学者雅克奎·蒙德(RichardJaquemond)在考察了全球的翻译状况后就曾指出“翻译的主流是北北翻译,南南翻译几乎不存在,而南北翻译又有所不同,据此提出翻译活动受到经济和‘文化霸权’的制约”(转引自赵金凤2010:62)

(3)、2013美丽中国大型音乐展演歌手大赛金奖。

(4)、《先驱者》(TheForerunner)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用英文写成的第二本散文诗集。

(5)、纪伯伦(1883—1931),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主要作品有《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和泰戈尔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6)、后世对纪伯伦的评价是:纪伯伦拥有三个世界:诗的世界、画的世界、心灵的世界。

(7)、1895年6月25日,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纪伯伦的母亲带他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爱丁博罗街。纪伯伦一家生活艰难,靠卡米莱沿街兜售物品维生,一年后他们开了一家小干货店维持生计。9月1日入波士顿奥利弗·布里斯区公立侨民小学。

(8)、纪伯伦1883年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语、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怒当局,次年迁往纽约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全球闻名。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以写散文诗为主,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苦斗,谴责贪婪、欺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

(9)、我猜测,木心应该熟悉纪伯伦。第一位翻译介绍纪伯伦的中国人是茅盾,木心家乡乌镇的名人。茅盾在1923年译介纪伯伦作品。木心少年时代阅读茅盾家的藏书。第二位翻译纪伯伦作品的作家是冰心。1931年年,冰心翻译的纪伯伦作品《先知》出版。据纪伯伦研究专家伊宏介绍,《世界文学》在1957-1959年发表了7篇纪伯伦作品,1960年国内出版《黎巴嫩短篇小说集》,收录纪伯伦两篇小说。1963年,冰心翻译的纪伯伦名作《沙与沫》部分译文在《世界文学》刊载。所以我估计,木心早年读过纪伯伦的作品。

(10)、木心的作品题材广泛,思考人生,描摹世情,参透历史,“涛涛泛泛间”直抒胸臆。木心作品中让人过目难忘的篇目很多,例如,《我纷纷的情欲》中的“科隆之惊”、“旗语”、“泡沫”、“草叶”、“芹香子”,《素履之往》中的“庖鱼及宾”、“困于葛藟”,《即兴判断》中的“眸子青青”、“已凉未寒”、“寒砧断续”,《琼美卡随想录》中的“如意”、“剑柄”、“将醒”、“缀之”、“俳句”,《爱默生家的恶客》中的“草色”、“烟蒂”等。收录于《鱼丽之宴》的“答客问”,主题是文学和艺术,但谈及人生体验,在我看来,句句精彩,耐咀嚼,百读不厌。

(11)、1904年5月,在戴伊先生的安排和许多朋友的帮助下,纪伯伦在戴伊先生的画廊中举办了他的个人画展。画展是成功的,画展也为纪伯伦的文学创作打开了大门。纪伯伦认识了阿拉伯《侨民报》的创办人,他答应《侨民报》每周发表《泪与笑》中的2篇文章。1903——1908年纪伯伦在《侨民报》发表了50多篇散文,总标题为《泪与笑》。

(12)、投稿信箱|3570065031@qq.com

(13)、纪伯伦不愿重复别人的思想和语言,人格独立。木心也是如此。

(14)、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15)、纪伯伦作品早从英语译成汉语是在1923年,早从阿语译成汉语是在1980年;早从英语译成汉语成书出版是在1929年,早从阿语译成汉语成书出版是在1984年;均早了五十多年。

(16)、 因为对终点的过分追求,我们常常会忘记儿时的梦,忘记当初的凌云壮志,忘记起点在何处。失去了初心的我们,恰似无根浮萍起伏于世间。

(17)、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1908年—191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纪念馆收藏。

(18)、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前后,纪伯伦已受到尼采哲学的影响,他对《泪与笑》中流露出的哀怨、痛苦和倾诉已经表示出否定态度,甚至对再次出版表示"愧怍不安",但终还是同意出版了。

(19)、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20)、因此让你们对无形圣殿的造访,成为纯粹的欣喜和甜美的交流。

4、纪伯伦的其他作品

(1)、由此可见,尽管纪伯伦在中国有很多读者,但他的阿拉伯属性却在很大程度上不为人所知,甚至被部分读者认为是英语母语作家。翻译的流向终影响了读者对作家及其作品的认知,这与英语和阿语之间的权力不对等是分不开的。

(2)、是纪伯伦用英文发表的第一本散文诗集。该集中大部分篇章都较短,可归入现代寓言或哲理故事类。

(3)、纪伯伦(J.Gibran)、纪伯伦(K.Gibran),20《哈利勒·纪伯伦:他的生活和世界》(M),马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刊载这些文学小品的是在美国纽约发行的阿拉伯《侨民报》。该报的主持人是纪伯伦的一位同胞,名叫纳希L·阿利达。正是由于这位慧眼独具的出版家的鼓励和坚持,《泪与笑》才得以结集出版。

(5)、纪伯伦的文学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绘画作品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阿拉伯画坛占有独特的地位。

(6)、 注:以上故事的诵读文本出自部编版《语文》课本六年级上册;

(7)、拥有毅力的人,自然可以经历从拂晓到微明再到黎明的美好。而黎明之后,有着大片的曙光。

(8)、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好礼物”。

(9)、在祈祷中你们将升举云天,从而见到同在祈祷的人,以及那些除了祈祷时你们永远不会见面的人。

(10)、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文学与绘画是他艺术生命的双翼。

(11)、在纪伯伦的印象中,父亲经常喝醉回家,并且借着醉酒对家人十分粗暴。纪伯伦与父亲的关系也日益紧张。

(12)、木心早年被毁的书,侥幸有20本的书名还在。这20本中,小说有9本,如《临街的窗子》、《夏狄的赦免》等,散文1本,题为《凡伦街十五号》(百篇集),诗集有4本,如《如烟之姿》、《十字架之半》等,剧本《进来吧,主角》,旧体诗词《玉山赢寒楼烬余录》。这写书名,让我们看到木心写作的题材范围,不同凡响的选题立意。

(13)、纪伯伦的母亲名叫卡米拉,她的第三次婚姻嫁给了纪伯伦的父亲哈利勒生下了纪伯伦,还有纪伯伦的2个妹妹。

(14)、相较于春光明媚的泰戈尔的作品,纪伯伦的风格略显冷峻肃杀,兴许也让部分读者产生了或多或少的距离感。(翻译家李家真评)

(15)、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16)、由于纪伯伦用阿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进行创作,且都表现出了卓越的艺术水准,因此他的作品在汉语中的翻译情况是研究英语对翻译活动影响的一个样本。本研究将对纪伯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了解译入语地位对翻译的影响。

(17)、他们对我说:“你若能明白自己,就能明白所有人。”

(18)、Wealreadywalkedtoofar,downtowehadforgottenwhyembarke.

(19)、多奇怪啊!你竟然对那些行路迟缓者寄予同情,却不怜悯那些思维迟钝的人;

(20)、木心:“总觉得诗意和哲理之类,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多有两万七千行的诗剧,峰峦重叠的逻辑著作,歌德、黑格尔写完了也不累,予一念及此已累得茫无头绪。”因此,木心的长诗、长篇小说都在计划中,未能完成。纪伯伦也不事体系,赞美大自然,观察世间事,常常有感而发,妙语连珠,如浪花点点,美不胜收。纪伯伦写短篇小说,不以情节取胜,不设置人物纠葛,冲突和悬念较少,主要特点是:抒发主人公的心里感受、内在情结,类似歌剧的“咏叹调”(伊宏主编《纪伯伦全集·序》)。

5、纪伯伦简介及作品介绍

(1)、在纪伯伦的心目中,祖国黎巴嫩是世界上美丽的地方。就像在他的作品中写到:“只要我一闭上眼睛,那充满魅力、庄严肃穆的河谷、雄伟多姿的高山,便展现在面前;只要我一捂上耳朵,那小溪的潺潺流水和树叶的沙沙声便响在我的耳边,我像哺乳的婴儿贪恋母亲的怀抱那样,思念这往昔如画的美景。

(2)、人真正的品质,不在于他向你彰显的一面,而在于他所藏匿的一面。

(3)、《先知》的主人公是即将乘舟回归东方故园的智者,他在临别赠言中论述爱与美、生与死、罪与罚、婚姻与家庭、法律与自由、宗教与善恶、理智与热情等一系列社会人生问题,充满哲理,用喻新奇。

(4)、出身于马龙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规学校教育。后随家庭移居美国。在美国上学时显露出艺术天赋。后兴趣转向文学,初期用阿拉伯语,后用英语进行写作。纪伯伦的文学作品受到尼采思想的影响,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鲁迅和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5)、生命是一支浩瀚漫长的队伍。脚步迟缓者会脱离队伍,因为他嫌其行进速度太快。

(6)、纪伯伦的《先知》,按他自己的说法,是“思考了一千年”才写成的,是一位严肃的作者以严肃的态度为严肃的读者进行了严肃的思考而写下的严肃的作品。

(7)、纪伯伦和木心一样,都喜欢尼采。纪伯伦阅读尼采的作品,被尼采的哲学和散文体的表达方式吸引。纪伯伦直接谈尼采的篇目,我们知之甚少。因为,国内能见到的纪伯伦全集,只是文学作品和书信,没有收录文论和演讲。木心说,“尼采,我一跟到底。罗曼·罗兰、高尔基这类,包括纪德,早就分手了,有时还要“批判”他们。”“说尼采是哲学家,太简单了。我以为他是:一个艺术家在竭力思考。我常想:尼采,跑出哲学来吧。”木心还说,“我与尼采的关系,像庄周与蝴蝶的关系。他是我精神上的情人。”在另一处,木心讲到他“对尼采旧情复燃,又发作了。”

(8)、纪伯伦1895年,随家庭移居美国,在美国接受教育时开始展现美术天赋。1898年,回国后对文学产生兴趣,1903年,开始以每周2美元的报酬在纽约阿拉伯文报纸《侨民报》上陆续发表短篇散文。1906年,相继发布《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1908年,再次前往美国。1911年冬,完成《折断的翅膀》。1920年4月,担任阿拉伯旅美作家团体“笔会”会长。1928年,完成《人之子耶稣》。1931年4月10日,纪伯伦逝世,葬于贝什里圣徒谢尔基斯修道院。

(9)、是纪伯伦用英文写成的第二本散文诗集,在风格上与《疯人》中的作品颇为相似,多数具有哲理故事或现代寓言的形式特点,少数则为充满激情、直抒胸臆的典型抒情散文诗。

(10)、朗诵作品多次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在全国出版发行。

(11)、1897年,给女诗人约瑟芬·布鲁斯顿画像。

(12)、对双目失明者寄予同情,却不怜悯那些灵魂愚蒙的人。

(13)、木心绘画作品:木心采用的是宣纸、毛笔、墨色,但基本上全无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触,构图的视角则完全是西画的方式。他的画风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以具象为审物表意的主要依托。

(14)、纪伯伦出身于马龙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规学校教育。后随家庭移居美国。在美国上学时显露出艺术天赋。后兴趣转向文学,初期用阿拉伯语,后用英语进行写作。纪伯伦的文学作品受到尼采思想的影响,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15)、木心和纪伯伦的差异,把中国一幅楹联拆开,就可以概括:木心,删繁就简三秋树;纪伯伦,领异标新二月花。木心晚年有成,已然归于平淡、疏朗;纪伯伦青壮年成名,个性鲜明,蓬勃,但充满忧伤。

(16)、木心被问起为何出国,他说“那是散步散远了的意思”。比木心早几十年,还有一个散步散远了的人,纪伯伦。

(17)、若他人嘲讽你,你必须悲悯他。但倘若你嘲讽别人,你将永难自恕。

(18)、他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19)、《花之歌》是纪伯伦的散文诗集《组歌》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

(20)、 梦想介于现实与幻想之间,我们需要一点时间一点经历为辅助。但别停下追寻它的脚步。

(1)、是《先知》的姊妹篇,也是纪伯伦后一部散文诗集。

(2)、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纪伯伦简介主要作品102句(纪伯伦简介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