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语有哪些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农谚语大全
(1)、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天上勾勾云,地下雨淋淋。
(2)、处暑花,捡到家;白露花,不归家;白露花,温高霜晚才收花。
(3)、雨滴黄昏头,行人不要愁;雨滴鸡开口,行人不要走。(赣)
(4)、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民间谚语》
(5)、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
(6)、“立冬”即是冬季的开始,“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对“立冬”如是说。
(7)、意思是立春若是天气好,整个春季天气都不错,阳光很灿烂。但若立春就阴雨绵绵的,那到清明前后,可能都是没完没了的阴雨天气。
(8)、翻译:谷雨节气这天下雨了,那在后面的雨水比较多,换句话说就是谷雨时节雨量比平时要多得多。
(9)、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耕牛遍地走。
(10)、留苗多少看地力,兼顾品种下霜期,千万不搞一刀齐(棉)。
(11)、 墙湿三板,墒没深浅。(土墙头雨湿三板厚,证明雨量已经很大了)
(12)、“立春”陕北人又称“打春”,或“开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首个节气,即指春天的大门被打开,天气将会慢慢地暖和起来。不过,在陕北天气要暖和起来,到了“惊蛰”之时,万物复苏,天气才转暖。“春打六九头”,为立春六九的第一天。如果是立春在五九的后一天,为“春打五九尾”。“春打六九头”,由于农历每个节气是15天,冬至到立春间,就有小寒和大寒,三个节气的45天,与五个九的日数45天正好相同,故有“春打六九头”一说。不过,也有“春打五九尾”的一说。
(13)、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流行全国各地的二十四节气顺口溜,千百年来一直唱响在万荣大地,且代代相传。
(14)、晚看西北黑,半暝仔起风雨。(傍晚,西北天上有乌云,半夜有风雨。)
(15)、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红到皮”。柿饼是我县农户的主要收入之曾外销日本,内供全国。九月初,人们忙着摘柿子,镟柿饼。到村里看,家家柿饼摆几箔,户户柿皮搭满绳,进门眼前一片红。
(16)、“谷雨下秧,立夏栽”,“谷雨麦怀胎”,“明清明,暗谷雨”,“清明要明,谷雨要雨”,“谷雨到,布谷叫,前三天叫受干,后三天叫受淹”, “三月不碾场,打麦土里扬”。
(17)、 “雨水无水多春旱”,此为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和多年验证总结出的经验。雨水节气前后少降落雨水,春天多旱象征兆。陕北十年九旱区域,多为“春雨贵如油”之现象。不论是“清明无雨多吃面”还是“清明要睛,谷雨要淋”,都指降落雨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过还有谚语急呼:“清明前后落了雨,胜似秀才中了举”,这说明清明前后正是小麦返青,耕地保墒需要雨水的渴望情结。由是,一些谚语的预测有其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困扰,不一定每一条谚语的预测达到很准确预测,只有一定的参考价质。
(18)、大雪封了河,船民另找活;大雪河未封,船只照常通。
(19)、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文化科学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的深入普及,太空种籽的科学实验,农业生产将会大飞跃、大发展、大提高。针对这些新情况、新特点,勤劳智慧勇于创新的万荣人,一定会在现代化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适应二十四节气“土生土长”的新农谚,一定会在万荣大地不断地涌现。(雷学理)
2、二十四节气中的民间谚语
(1)、“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是指陕北入种冬小麦的地势走向。秋天的高山风大,易干旱,地温快速降下来,故播种小麦首先从高山开始,以免除此等不利因素。平川地段湿气较大不易干旱,山风刮到平川地带较小,气温又要高一些,所以较迟缓入种冬小麦,不会影响冬小麦的出苗生长。
(2)、 检验小麦是否播种适时,可以参照它的出土时间,叫做“四五天早,十来天迟,七天露头合适。”
(3)、8)果树开了花,就怕虫糟蹋,提前喷遍药,先治金龟甲。
(4)、六月绵被拣人甲。(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
(5)、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6)、“清明十天种高粱”,“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喂个饱(上肥),瘦苗能长好”,“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明清明,暗谷雨”,“清明无雨多吃面”。
(7)、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五九六九水在浮头。立冬小雪,抓紧冬耕。惊蛰至,雷声起。
(8)、解释:初一如下雨初二则会放晴,初三若下雨则会落到十五难估计。
(9)、 惊蛰:“惊蛰宁,百事成”、“惊蛰动了土,倒冷四十五”。惊蛰时分如果刮大风尘土飞扬,节后多刮北风,会有沙尘暴,对果树开花结果和庄稼生长不利。
(10)、 在种植方面,要把握好时机。“头伏萝卜末伏菜(油菜),中伏种的好白菜”、“入伏十八天,种谷十八亩,打谷十八石”。这时复播种谷还会有好的收成。
(11)、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此时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
(12)、 你在北方的寒夜里大雪纷飞,我在南方的艳阳里四季如春。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如此广阔的天地里怎么可能统统适用?的确,二十四节气初产生于黄河流域,因此二十四节气名称所体现出的气候特点如小雪大雪,所反映的也正是黄河流域地区气候特色,对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如海南等地,即便“大雪”将临,依然花红草绿,雪的影子根本无处追寻。但是这并不影响二十四节气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每个地方都会按照当地节气的特征,来形成自己对劳作规律的理解。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带着节气的本土谚语。通过这些谚语,我们可以知道同一个节气当天,相同天气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如杭州地区有“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之说,意指惊蛰前打雷,容易产生低温阴雨天气,发生水涝,影响作物生长。但在高山地区却说“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意指雨水虽多,但对于山区来说农田好排水,雨多倒是一件好事。我们还可以知道不同地区由于气温等条件不同,对于作物的种植时间也是不同的,如山东地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适时。”而湖北和安徽则是“寒露早,立冬迟,霜降种麦正当时。”等等。
(13)、落霜有日照,乌寒着无药。(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
(14)、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5)、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16)、立秋播种,处暑移栽,白露晒盘,秋分拢帮,寒露平口,霜降灌心,立冬砍菜。
(17)、要想白菜不烂,经常翻垛倒换。二十四节气的谚语水满塘,谷满仓,修塘等于修谷仓。
(18)、未惊蛰先耳真雷,四十九日乌。二十四节气的谚语2雨水节,雨水代替雪。
(19)、冬节月中央,无雪也无霜。(冬节在月中,当年冬天很少有霜雪。)
(20)、立夏即指一年一度的夏季开始,这时就炎热了,即有“就地生火”的趋势。古人对立夏的节气极为看重,据史载周朝时,逢立夏日帝王要带领文武官员,到城外举行盛大的“迎夏”仪式,以示农人们在夏季里劳作。
3、二十四节气的俗语农谚或古诗名句
(1)、寓意:这是杭州地区的语。还没有过惊蛰时节就打雷下雨的,很容易产生低温阴雨的天气。
(2)、 本期刊发雷学理、梁天海在万荣城乡搜集整理的农事和气象谚语。从这些在万荣大地流行千百年的谚语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它们与二十四节气的密切关系。
(3)、 东风怕日落,北风怕天亮。(是说风停的时间)
(4)、果树开了花,就怕虫糟蹋,提前喷遍药,先治金龟甲。
(5)、 麦收三十八场雨。(八月播种雨,十月越冬雨,来年三月小麦起身雨)
(6)、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
(7)、 伏天三场雨,扇子高搁起。(意为伏天多雨,天气不会太热)
(8)、翻译:从小满这天起,气温回升快,雨水增多,农业进入抢种抢栽时期,意味着在节气小满的前后是种瓜种豆的好时间。
(9)、解释:立春日若下雨,则直至清明这段期间雨量较多。
(10)、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
(11)、 有史以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先祖,根据日月星辰的自转公转,依据江河湖海的潮起潮落,按照风霜雪雨的自然现象,遵循雹雾雷电的形成规律,研究春夏秋冬的循环往复,分析寒暑冷热的气候变化,发掘,梳理,总结,完善传播了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的农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产物。它世世代代指导着农事活动,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促进了社会发展和生态的良性循环,对人类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二十四节气是人们生活的无价宝,是世代相传的传家宝,更是千金难买的宝中宝。
(12)、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低的“三九”。
(13)、 东晴西暗,下雨等不到吃饭。(意为大雨多降于农村早饭十点左右)
(14)、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短的一天为夏至,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15)、小满有雨豌豆收,小满无雨豌豆丢。二十四节气的民间谚语篇4◆晴雨
(16)、三月雷,麦屹堆。二十四节气的谚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17)、进入夏至,气温升高,农田杂草丛生,杂草就要争夺农作物养份,水份,阳光,所以要争时夺日来锄地。同时锄地又可以疏松土壤皮层,给好气性细菌创造出更好的活动场地,对粮食丰产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这时的庄稼苗子长高,及时锄地培土,防止农作物的倒伏,就是锄头上的工效,故“锄头不能歇”。
(18)、谷雨打苞,立夏龇牙,小满半截仁,芒种见麦茬。
(19)、 农掌门着力打造绿色健康服务平台,为您的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20)、夏至两边豆,重阳两边麦。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
4、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农谚谚语
(1)、白露在每年9月7日,或至9日。《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说“阴气渐重,露凝成白也”。因气温降低,晚间水汽接近草木物体,便白色的露水珠出现。天气一天一天地冷起来,陕北气温降至14—16度。白露期间庄稼“不出头”,或“不出”,都是还没有拔节抽穗,穗头还没露出来,就是没有收获粮食的预兆。
(2)、 寒露霜降是秋芒季节,既要收割碾打谷黍,又要搬运玉米、割豆子、摘棉花、收芝麻,农活虽然复杂,但要做到忙而不乱,注意技巧。“早割豆(不炸角),午摘花(少沾叶屑),摊开口袋收芝麻(不怕颗粒掉地里)”,做到颗粒归仓。
(3)、二十四节气中有“夏至”与“冬至”的两至,“至”是“极”。每年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阳光几乎直射北回线。这时的白昼时长,夜间亦短。夏至过后,白天的时间慢慢就短了下来,有谚语说:“过了夏至节,一天短一线”和“夏至一过日渐短”的意思相同。
(4)、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5)、霜降在古籍《二十四节气解集》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寒冷起来,露水凝而成霜,冰霜即杀死草木叶子和农作物的叶子,故有“百草不过霜降”的谚语。霜降的寒冷门坎相当硬正,陕北的气温平均为零度,或零度以下,暖时也徘徊在3度左右。
(6)、谚语“霜降见霜,谷米满仓”忌讳霜降期间不见落霜的现象,此为气候反常的征兆,天气温暖的显示。有谚语说:“该热不热,五谷不结。该冻不冻,没有收成。”道出气候反常,不正常年景的恶果。这“霜见霜”是正常气候的反映,紧跟上就是“立冻地不消”的寒冷走向。冬天天气严寒,可将土壤中的病菌,虫卵、有害物等杀死掉。第二年的“谷米满仓”是很有保障的。霜降是一个硬节气,老天爷这时会抽出尚方宝剑,将所有的作物和杂草杀死。
(7)、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8)、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9)、有关二十四节气中的谚语,指导农事活动的谚语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我们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用谚语为载体,就陕北流传较广的,深受人们看重的谚语,略作一述,也是对这一非遗的厚爱和敬重。
(10)、寒露表示地面的气温更冰凉,将要结霜了,陕北平均气温在8—10度左右,已到秋收大忙时期,“寒露谷,倒一半”就是指谷子快要收割完。秋收大忙时间,要提早动快,不然就有“糜子迟收折头,谷子迟收风磨,豆子迟收炸裂,洋芋迟收冻坏”的减产劣势。
(11)、寓意:春雷响,大地回暖,植物开始生长,动物也开始出洞觅食,繁衍生息。
(12)、寓意:蒸锅跑了气,馒头就会蒸不熟或蒸不好。庄稼也是一样,惊蛰时节不活动地气,地气不流通,庄稼怎么长得好。
(13)、 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出汗就是水缸外因潮湿形成的水珠)
(14)、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霜降后降霜,稻谷打满仓。
(15)、以上两则谚语,表述谷雨前后入种作物的时期。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谷雨时期,陕北多旱象,企望有场好雨。此时是旱田作物入种时期,要一场好雨,同时冬小麦返青后,布根絮深扎土壤,有好的墒情,更利于小麦的发育生长。同时春天翻地深耕到了紧张时期,也要好的墒情。由此,有谚语强调此时降雨的重要性:谷雨不下,庄稼害怕,谷雨前后一场雨,胜过秀才中了举。其中的“不下”即为“不下雨”。
(16)、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
(17)、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夏至:白天长,夜间短。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冬至:天进白天短,夜间长。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具有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18)、 “霜降不出葱,越长心越空”、“霜降到立冬,刨薯不放松”、“九月人忙歇不住,别忘出葱刨红薯”。
(19)、 立夏:“立夏种棉花,有苗没疙瘩”。棉花是喜温作物,根据棉花的生长期和我县的无霜期,立夏种棉花,只会浪费工本,不会有收获。“立夏不硌场,麦在土里扬”。立夏前后要将打麦场耙虚、浇湿、碾实、打硬,整个过程称“硌场”,小麦进场碾打时能够颗粒干净。
(20)、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5、二十四节气农谚俗语
(1)、10)该收不收,必定得丢。24节气有关的谚语1)谷耩浅,麦耩深,芝麻只要隐住身。
(2)、陕北农人到了惊蛰时,土地解冻松软,开始了翻地活动。耕牛就不能在圈里“聚牛”,故“揭地不能歇”、“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是指惊蛰期间进行翻地耕田,使土壤里的水份不会顺着土壤毛细管上升而蒸发掉,起到保墒养水的作用。故有“春分地气通”之说。
(3)、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4)、三月雷,麦屹堆。二十四节气的谚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5)、果树开了花,就怕虫糟蹋,提前喷遍药,先治金龟甲。
(6)、谷雨打苞,立夏龇牙,小满半截仁,芒种见麦茬。
(7)、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8)、 孤山戴帽,伙计娃子睡觉。(孤山布满云雾,预示天要下雨,伙计们可以休息了)
(9)、寓意:形容惊蛰当天响雷下雨,粮食会有一个好收成。
(10)、 雨水:“到了雨水节,农人不敢歇”,“夜冻昼消雨水节,浇田耙地把树接”、“春雨贵如油,莫让白白流”。雨水节后气温上升,土壤水分开始蒸发,此时滴水金贵,要抓紧麦田管理,耙耱保墒,做好春播准备工作。
(11)、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12)、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13)、 春分:“春分燕子来”。春分时节小燕子从南方回来,在屋檐下衔泥垒窝,生儿育女,飞舞天空,捕食害虫,保护庄稼。
(14)、 冬至当日回。(冬至当天白昼就开始变长)
(15)、风刮麦扑地,如若人工立,根断茎受损,籽粒变瘦秕。
(16)、 清明:“清明后种谷,早五天不早,迟五天不迟”。“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时地温不高,植物发芽蒙动期长,不需抢种。但要适时春播春栽,不误农时。
(17)、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18)、解释:三月若过份酷热,水中部分泥鳅酷死,象征台风及早来,六月稻谷会受其吹毁。
(19)、雨水节气的寒、暖、风、雷现象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20)、白露时产出较多的露水在医者眼中是上好的良药
(1)、释义:谷雨的时候是种植红薯好的时候,种一棵能收一大筐红薯。
(2)、秋靠露,冬靠雨。白露勿搅土。(白露这天,不可扰动土壤,以免损害农作物。)
(3)、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采桑娘子喜天晴,种田哥哥要雨天。
(4)、早落早好天,慢落遘半暝。(晨下雨,午後阴转晴。午後下雨,就会到半夜。)
(5)、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
(6)、 谷雨:“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前种张绵(棉花)”、“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羊盼谷雨牛盼夏”、“苜蓿长过腰,牛马齐增膘”。到了谷雨,山坡路边野草生长旺盛,地里种植的苜蓿长得齐腰高,紫花累累,营养丰富(人也可食嫩叶)。骡马牛羊,草料足增膘快。这就是“草膘料力水精神”说法的缘由。
(7)、寓意:惊蛰时节是万物复苏的好时节,要抓紧时间耕地,延误了时日也会延误了庄稼的收成。
(8)、 辽阔的东北平原开始收获大豆、谷子、水稻和高粱,西北、华北地区的玉米、白薯等大秋作物正在成熟,棉花产区也进入了全面的分批采摘阶段。这时的田野,一眼望去,高粱如火,棉花似云,大豆咧开了嘴,荞麦笑弯了腰。农谚中:“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前后看,莜麦、荞麦收一半”是真实的素描。从白露开始,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已开始播种,华北冬小麦的播种也即将开始。
(9)、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冬节在月底,冬天不会冷,会冷在次年一二月间。)
(10)、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11)、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12)、 小麦是隔年田禾,误种了耽搁一年太可惜,有“参不落,地不冻,有牛有籽只管种”、“寒露加籽出黄尖”的农谚。小麦靠群体增产,种的迟了分孽少产量低,用“加籽”的办法弥补这一不足。
(13)、杨叶哗啦,快种西瓜。二十四节气之谷雨的民俗
(14)、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15)、 农历十二月也叫腊月,“麦吃腊月土,碾耱不松手”,通过碾耱,使虚土进入耧沟壕内的麦根周围,这样可以保墒保温防冻,促进分孽生长。
(16)、寓意:惊蛰刮起南风,天气还要转凉,应过些时日天气暖些再下地种田。
(17)、六月彭祖忌,无风也雨意。(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
(18)、 农谚是“二十四节气”传承的重要方式。《说文解字》讲:“谚,传言也。”它是民间口口相传的短语或韵语,具有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富含哲理,充满睿智等特点。农业谚语(简称农谚),是谚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经验和智慧结晶,是民间传承农业技术和生活经验的重要方式。农谚伴随农业起源而产生和流传,历史悠久,流行广泛。在汉族的先秦典籍中已见诸端绪,汉代以降,历代农书多有记述征引。经过世代先民的口传心授,农谚代有新创,流播不绝,不断丰富和发展。农谚中既保存了农史事象的印记,也充满了乡土民俗的醇香,是人类历史遗存的珍贵文化遗产。
(19)、小暑,二十四节气的第11个节气。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到7月22日或23日结束。此时正值初伏前后。小暑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20)、释义:小麦就要准备结籽粒了,所以水分要跟上,到了立夏就会长胡须也就是麦芒。
(1)、芒种端阳前,处处有荒田;芒种端阳后,处处有酒肉。
(2)、秋分时期,陕北的糜子还没有成熟,不能收割,到了寒露期间,谷子就大熟了,赶快要收割了。
(3)、立秋的蕾,白露的花,温高霜晚收棉花,温底霜早就白搭。
(4)、14)门前垂柳院中花,墙边扁豆瓜满架;圈满牲畜塘满鱼,门鸡鸭叫嘎嘎;葡萄蔓子搭凉棚,“珍珠”、“玛瑙”头上挂。
(5)、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6)、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7)、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开始。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
(8)、 白露秋分是播种小麦的佳时节,“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寒露种肥田”。白露节后孤山稷王山的山腰丘陵地带就要开始播种,秋分时节平川埝地要适时下种,寒露节再种水分充足的近村好地,这就是因地制宜。
(9)、雨下清明前,谷雨雨不干;雨下清明后,干到立夏头。
(10)、晚雾即时收,天晴有可求。(夕暮添雾易散,翌日天晴有望。)
(11)、十二月初黑龟湳,落雨落甲廿九暗。(十二月三日若下雨,下到廿九日除夕。)
(12)、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春天刮南风,夏天刮北风,可能大旱。)
(13)、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14)、麦到芒种谷到秋,豆子寒露用镰钩,骑着霜降收芋头。
(15)、寓意:惊蛰听见乌鸦鸣叫,春分就没有降雨了。
(16)、寓意:在惊蛰时节翻动土地,可以使地下的空气更流通,到春分的时候,地气就全部活动开了。
(17)、清明时的很多谚语阐发天气清明无雨较好,这无疑对人们出行上坟,旅游踏青带来方便。但周期性的降雨很可能给人们带来不良影响,这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而总结出来的说法。
(18)、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养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19)、解释:春天若吹南风,夏天若吹北风,则雨水甚少,有旱灾之虞。
(20)、晚上下雨白天晴,晒得泥草青又青。(赣)二十四节气的谚语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
(1)、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2)、谚语“数伏数凉哩,数九数热哩”。是指数伏到了三伏后,是为“伏尽立秋”时,天气自然会慢慢凉爽起来。同样数九到了九尽以后,即将要“立春”,天气又自然会慢慢地暖和起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二十四节气中的民间谚语142句(农谚语有哪些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