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基本问题121句(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1)、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主要论述的为意识可不可以认识物质,如果认为意识可以正确认识物质,则被称之为可知论。如果意识不可以认识物质,则被称之为不可知论。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这个在中古时期,开始反对经院哲学直陈宣称式的论断,缺乏科学精神,与理论推演。后来一直到黑格尔,本质上都是在探讨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规律,就是在探讨,一定正确的规律、道理,严谨的探讨,无论是温和的怀疑论,还是对理性思维本身的批判(怀疑理性思维本身不靠谱),还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本质上,都是在探讨真知问题,当然,真知问题,又是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探讨(如上所说)

(4)、③它是实事求是路线的哲学基础。从实际(存在)出发还是从主观愿望(思维)出发,反映了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

(5)、人本主义有三种含义:一是指14世纪下半叶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和哲学运动;二是指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三是指现代西方哲学中以人的本质、价值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其中,存在主义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本主义。

(6)、总结起来,大体上,哲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展开:

(7)、恩格斯首先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切活动所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并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与哲学形态。

(8)、我们深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特定历史阶段诞生的哲学,其本质是为政治服务的。由于资本主义对工人剥削加剧和内部矛盾深化,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唯物论和辩证法,进一步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借以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反对压迫,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9)、作为人,真的能知道一些东西吗?你真的能具备一些一定正确的知识吗?外物的本质是什么?石头真的是石头吗?是否石头只是人为定义,实际是另一个东西,甚至是不存在的(只是一个幻象)?存在有什么永远不变的,具备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规律吗?

(10)、我们从人的本质来看,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意识,人没有健全的意识是不能成为完整的人的,一般法律规定未成年人没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精神病患者也会丧失一些权利,就是因为他们无法正常行使权利,没有独立健全的意识。人的一切有目的的行动都受自己意识的支配,人活着的目的也受自己意识的支配,人也就是为了自己意识的满足而活着。

(11)、一个人自由的状态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去追求自由?面对纷纷云云的人世变化,怎样才能自主自由,逍遥世间?

(12)、    提问:物质和意识,谁为“第一性”?到底是谁决定谁。

(13)、就是论证作为全知全能全善的,的上帝是否存在,它和存在问题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为上帝不灭,即意味着有存在(永远不灭的存在),这个在逻辑上是直接相关的。早期古希腊有一些存在论哲学家比如克赛诺芬尼,持神一思想,就有了上帝的思想雏形,大概也就是说,存在=本原=上帝,存在唯不动,主宰一切。但是要严格论证上帝的存在,证明上帝存在,却极为困难。此外,西方哲学对于,有限的理性思维,如何把握无限的上帝,也就是理性与信仰的平衡,有过重点的长时间的探讨。所谓理性把握信仰,就是说,如果上帝存在,那我们人类,应该怎么做,才是上帝的“好儿子”?怎样做,才算是上帝所希望看到的?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如果上帝是存在的,我怎样做,才,会得到上帝的认可乃至奖赏,而不是惩罚?

(14)、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诞生于特定历史阶段的哲学,其本质是一种政治服务。由于工人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强化内部矛盾的深化,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并进一步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以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反对压迫,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崛起创造条件。

(15)、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为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16)、马克思的观点属于可知论的观点,他认为世界上只有我们还没有认识的事物,却并没有我们不可以认识的事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可以被我们人类认知和了解的。至于至今为止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未解之谜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当科技提高,人们的实践能力提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人类所了解的。

(17)、    学生回答: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8)、“唯物主义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这种观点是对唯物主义的误解。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唯物”,是就其在解答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时所奉行的哲学路线来说的,是指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就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而言,唯物主义哲学并非都不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在文艺复兴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者往往又是人道主义者,就是很好的例证。至于把唯物主义理解为物质主义,认为唯物主义只重视物质生活,轻视价值,轻视精神生活,其结果是贪婪、非正义、无休止地追求财富和享乐,则是对唯物主义的曲解,其实质是贬低唯物主义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9)、哲学是通过概念运动反映事物运动的知识体系,凝结着人类认识在一定时代所达到的知识成果;同时,哲学又体现着特定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在形式上是抽象的,表现为一种抽象的概念运动,但哲学的问题却是现实的。不管哲学家如何“超凡入圣”,他们都不能不食人间烟火,都不能不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并属于一定的阶级,都不能不在现实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认识活动、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不管哲学在形式上多么抽象,我们都可以从中捕捉到现实问题。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哲学,都是因为关注并解答了现实问题。哲学就是以抽象的概念运动来反映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现实运动,体现着特定的民族、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所以,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正因为如此,哲学不是科学,但它也能给人以真理;哲学不是宗教,但它也能使人有信仰。

(20)、C.一元论和二元论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单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不断探索和回答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体现出(  )。

(2)、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工人阶级处于不利地位中发展出来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提供了合理的温床,这便是典型的“饥饿哲学”。

(3)、故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4)、所以说,求真,求知,一直是很多修行门派的追求,请问我到底为什么想要追求长生不老?我想先知道我为什么要追求长生不老,请问你的修行,能否解答宇宙起源问题?能否解决生死问题?老师,你能否先告诉我宇宙有没有边际?能否先告诉我上帝(道祖老子)是否存在,存在的话在哪里,不然的话我就觉得修这个道没有意义。

(5)、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基本发展阶段,表现为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主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同时,朴素唯物主义又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例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五行金木水火土构成的。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则认为,万物都是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构成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同时又交织着朴素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发结合。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万物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一定的分寸燃烧着、按一定的分寸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在列宁看来,“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绝妙的说明”(《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9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正确立场,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其基本观点缺乏科学的论证,在历史观中则背离唯物主义的原则,信奉唯心主义历史观。

(6)、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D.是否承认人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7)、真题备考纸:高中思想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

(8)、哲学从总体上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人与世界关系本质的方面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是因为,人作为考察人与世界关系的主体,本身既是这个世界中的自然存在物,又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人们在处理自己同世界的关系时,面对的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同时,又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按照某种思维方式去看待世界,并力图以自己的意愿和智慧去改造外部事物,把自己的精神属性赋予物质世界,这就必然产生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9)、实际上,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无论从逻辑上看,还是从人的认识过程来说,都只有回答了本体论的问题以后才能回答认识论的问题,即使那些否定本体论的哲学家,在他们解答认识论问题时,也总是包含着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认识论不可能脱离本体论,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同时,本体论也不可能脱离认识论。任何关于本体的理论,都是通过一定的认识路线而形成的,本体论总是渗透着认识论。离开了认识论,离开对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本质、认识过程考察的本体论必然是独断的、不可靠的。

(10)、2017年12月9日,中央气象台发布消息,受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9日至12日,我国东北、华北等地普遍有大风、降温天气,内蒙古东部、东北局地气温将下降14℃以上,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人们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天气预报体现了(  )

(11)、出题点2:判断题:对该问题的解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基本阵营的标准

(12)、哲学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研究世界的基本学科和手段。从历史的角度看,哲学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探究其产生的条件,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

(13)、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14)、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别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设计。

(15)、哲学则是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所以,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同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不同的。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这并不等于说人人都有哲学思想,个个都是哲学家。知道水到100℃会变成气体,到0℃变成固体,这是生活常识,从中引出质量互变规律,这才是哲学;知道物理学中有作用与反作用,化学中有化合与分解,生物学中有同化与异化,这是科学常识,从中引出对立统一规律,并把它转化为辩证方法,这才是哲学……人们要把握作为世界观理论体系的哲学,就需要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

(16)、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质、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

(17)、    根据学生们的不同回答,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凡是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我们说它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我们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这样哲学就分成了两大阵营。

(18)、出题点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会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19)、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是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在哲学史上有所谓的二元论,认为思维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体。二元论试图调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但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的结局。

(20)、同时,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又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结束了唯心主义历史观一统天下几千年的历史,为哲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而且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使哲学唯物主义成为“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使现代唯物主义成为“完整的哲学世界观”(《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68页)。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高度统从而把唯物主义提升到现代形态。

3、哲学的基本问题ppt课件

(1)、哲学不同于科学。科学追求的仅仅是真理,哲学追求的不仅是真理,而且是价值,重在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因此,哲学对对象的认识不是止于对其规律的认识,而是深入到对对象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哲学不仅要知道对象是什么,而且要知道对象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从而形成某种价值观。正因为如此,哲学是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知识形态和价值形态的统一。哲学不同于科学,但哲学又不可能脱离科学。哲学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断从科学所提供的新材料、新经验和新成果中进一步抽象、概括出关于人与世界总体关系的结论。同时,哲学能够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史证明,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即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3)、D.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4)、上面这些哲学问题,基本上是涵盖了全部,一个人可能迷茫的问题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真正弄懂,通彻了上述全部哲学问题,也就是真正的在思想上达到了通彻,在“知”这个问题上,就达到了真正的明白。一个真正弄清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人,必然是真正的大清醒,大逍遥,大快乐的。那种快乐,思想、心理上的洒脱自在,不是任何有形的物质快乐所能比拟的,就好比,假如一个人天天忧心忡忡,或者,昧着良心,即便能挣到钱,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一样会如笼中鸟,囚中犬。相比之下,一个人虽然简单朴素,但是睡得安心,吃得安心,他会相对的过得更快乐。

(5)、真的有什么是永远存在,不生不灭,自有永有,客观性的存在的吗?宇宙是怎么起源的?宇宙有终局吗?宇宙有边界吗?

(6)、存在问题基本上是哲学上首当其冲的,这个问题,初,是在古希腊哲学时期,就作为直接探讨对象的,就是探讨一种永远不变,不灭的,万物的本质的本原,在千变万化、生灭不已的自然中,一定有某种东西不变,即本原。就是探讨世界的本源,起因,一切物质的基本构成等等,也就是本体论,存在哲学等。

(7)、    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思维与存在也可以用“意识和物质”两个词语进行替换。

(8)、它是揭露唯心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许多流派,为了掩盖其唯心主义实质,竭力回避和抹杀哲学基本问题。

(9)、一个真正弄清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人,必然是真正的大清醒,大逍遥,大快乐的。那种快乐,思想、心理上的解脱自在,不是任何有形的物质快乐所能比拟的,就好比,假如一个人天天忧心忡忡,或者,昧着良心,即便能挣到钱,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一样会如笼中鸟,囚中犬。相比之下,一个人虽然简单朴素,但是睡得安心,吃得安心,他会相对的过得更快乐,当然在实际中真正的彻悟悟道和物质的拥有是不相悖的,实际上是“更能”拥有物质的,对物质也是一种超越,而不是一种无能。

(10)、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不是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是把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作为自己反思的对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11)、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刻都需要同周围的世界打交道。为了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变革自然界的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要认识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要认识自身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开始,人们只是对个别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久而久之,这种认识逐渐丰富并连贯起来,就形成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世界的本质、世界上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看法。这些根本的观点、根本的看法就是世界观。任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在其生活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然而,这种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不系统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性。

(12)、以上基本上涵盖了哲学问题的全部,也是一个人有所迷茫的全部,以下是对于每个问题的逐一简介

(13)、对于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凡是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是本原的,存在是由思维派生的,属于唯心主义。恩格斯说:“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哲学史上的二元论把思维和存在说成是各自独立的两种本原,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终还是倒向唯心主义。真正独立的第三派别是不存在的。

(14)、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15)、而如果没有这个实修,单从理性思维辩证,思辨的角度,不可能得出真相,事实上,你做思考的这个思维本身,就是不可靠的。这个其实很多哲学家也都意识到了,所谓有学问的无知,康德理性批判,就是严格证明人的理性思维本身不可靠。

(16)、它是揭露唯心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许多流派,为了掩盖其唯心主义实质,竭力回避和抹杀哲学基本问题。

(17)、所谓“饥饿哲学”,是指当人们的基本生存利益和国家进步利益不能得到满足,或当阶级冲突激化,哲学被迫以政治经济探索的方式进行改革和思考世界时所产生的价值哲学。

(18)、这是比较官方、书面的说法,要换成通俗易懂的,就是说,哲学就是探讨,有没有什么东西是真的存在的,永远不会消失的,宇宙有没有边界的?宇宙是怎么产生的?身和心是同一物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只要赚到钱出名就是成功吗)?人死后有另一个世界吗?人可以自主生死吗?……

(19)、哲学基本问题的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是互相联系着的。历史上的哲学家对这两个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但是,由于时代不同和认识水平不同,哲学家们对这两个方面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有的侧重本体论方面,有的侧重认识论方面。古代哲学侧重于本体论方面,近代哲学则侧重于认识论方面。

(20)、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1)、以下则主要是修行门派以及大众哲学的探讨追求

(2)、无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还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有一个共同的“主要缺点”,那就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把“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内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归为“旧唯物主义”范畴。唯心主义有许多流派,但归结起来不外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做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外无物”、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等观点,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3)、所谓“富足哲学”,是指人们在满足自身利益后,通过对世界与自身关系的细致观察而产生的多种形式的哲学。

(4)、2018年延安大学名词解释“哲学基本问题”;

(5)、其次,关于这个基本问题咱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个就是物质和意识二者何者为第一性,第二个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6)、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即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阿奎那是中世纪杰出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的《完整神学》是这一时期哲学特征的重要体现,一直是著名的。

(8)、所以各位同学记住一个考点,我们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大派别的标准,就是物质和意识二者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角度呦。

(9)、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

(10)、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11)、本文,暂时是对哲学基本问题,做一个简介,介绍,相当于是一个引子。后续再以连载的形式,从实修结合哲学的角度,逐一解答,也可以理解为是从道家的角度解答哲学基本问题。

(1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人类世界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中国宋代朱熹的“理在事先”、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世界”、19世纪德国黑格尔的“观念”等观点,就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实际上是把人的思想、精神、观念加以化的结果,如果把它们进一步偶像化、神化,就会陷入宗教信仰主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认为,“哲学唯心主义是经过人的无限复杂的(辩证的)认识的一个成分而通向僧侣主义的道路”(《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1页)。

(13)、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14)、所谓科学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盛行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现代科学发展及其广泛的应用,使一些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而“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只有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变成“科学的哲学”。科学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有其特定的理论内涵和历史内涵,不能把科学主义混同于对科学的崇尚和倡导,更不能把科学主义混同于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对真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即“求真”的精神,是面对现实探索规律的精神,即“求实”的精神。把具有特定内涵的“科学主义”与为真理奋斗的“科学精神”区别开来,批判“科学主义”而弘扬“科学精神”,是我们应有的基本态度。

(15)、所以各位同学再记住一个考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分方法是从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个角度进行区分的呦。

(16)、☞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亦即世界可否为人所认识、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哲学家或从唯物主义立场,或从唯心主义立场,各自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也有一些哲学家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哲学史上把他们称为不可知论者或怀疑论者。

(17)、“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这种观点属于

(18)、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9)、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方面是本体论问题,这就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现实世界究竟是由思维或精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是自在存在的?世界的本质和基础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这些问题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问题。本体论研究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质问题。对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学体系得以建立的理论前提,它规定着哲学的性质以及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恩格斯把对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作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基本哲学派别的根本标准。

(20)、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5、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是

(1)、身与心是同一物吗?身与心不是同一物吗?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吗?请问你的心在哪里?

(2)、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它可以划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和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客观唯心主义时常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观唯心主义把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这也必然导致唯我论。唯物主义总的特点是,肯定物质、自然界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思维、精神则是由物质、自然界所派生的、第二性的。在整个历史上,也有不同的发展形态。按基本特征,大体可分为三种: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这是唯物主义的初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它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或只承认机械的联系与运动。具有机械性与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彻底、科学的形态。其基本特征是有机统一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仅重视理论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实践地改造世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迄今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高形态,且具科学性和革命性。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从总体上看,唯心主义路线是错误的,唯物主义路线是正确的。但不能只是简单地否定唯心主义。

(3)、☞ 它是揭露唯心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许多流派,为了掩盖其唯心主义实质,竭力回避和抹杀哲学基本问题。

(4)、幸福是意识的满足,而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意识的满足,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意识的满足,没有感到幸福呢?这说明意识是有预先目的的,而且意识是运动的。人的行动不一定能完全达到意识的满足,这时,人就没有感到幸福,当一个意识的目的得到完成,意识得到了满足,人就感到幸福。但一个意识目标完成,又会有新的意识的目的,这也就是成功之后的失落。

(5)、当然,从另一个角度,如果避开“我”和外物的本质,探讨具备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规律,也是行得通的。探讨具备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客观真理,这个客观规律,客观真理,就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就是没有人类的话这个规律也会存在),如果人能够得知这个规律,也是真知,因为这个规律是自有永有存在的,真正知道一种永远存在的,不变的规律,也就是真正的知道了。

(6)、在富裕时代,在人们解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之后,思想世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哲学的思考是广泛的,包括很多方面,也有各种形式。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渗透到各个领域,这就是哲学的多元化,我们称之为富足哲学。

(7)、本文选自《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年第1期。

(8)、这个基本问题是恩格斯同志提出来的不是马克思提出的,这个大家需要明确。

(9)、除了这两个根本对立的答案之外,还有一个答案,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且独立的来源,持这种观点的哲学学派是二元论的。

(10)、☞ 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它是重要的方面。对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学的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它规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

(11)、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12)、(单选)哲学上根据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出( )。

(13)、物质和意识二者何者为第一性,主要是论述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源的这么一个问题,如果认为物质为世界的本源,物质为第一性,我们秉持的就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认为意识是本源,意识为第一性,我们秉持的就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14)、哲学不同于科学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科学是以理论思维的形式去抽象、概括和解释存在的运动规律,实现人对存在、世界运动规律的把握,即实现思维与存在在规律层次上的统体现着思维与存在“统一”的维度;哲学不是具体研究存在本身的运动规律,而是以理论思维的形式反思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如思维如何反映、表述存在的运动规律,科学及其理论成果因此成为哲学反思的对象,所以,哲学体现着反思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维度。这就是说,科学的逻辑是实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的逻辑,哲学的逻辑是反思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逻辑。正因为如此,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和“高问题”。

(15)、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属于二元论。

(16)、存在问题,看起来,是在研究“个体”(实体),但实际上它和宇宙问题(宇宙是怎么构成的,怎么起源的等)及其它本源性质的问题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如果能得知某种永远不变的东西,知道了这个本原,这个基本的东西,那么,下一步,进一步的探讨这个永远不变的东西,就有可能挖掘世界的真相了。就是说,进一步的,就很可能会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构成”的,以及怎么产生、起源的了。因为存在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嘛。这些问题全部是联系在一起的。

(17)、    这么看来,庄周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便是: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象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庄周对此显然是怀疑。在他看来,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但是庄子的本意却是由此进一步推理,得出人实际上是不可能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哲学理论。这就是不可知论。

(18)、出题点3:第一性与同一性的理解。二者有无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19)、辩证法与形而上学都不是独立自存的,而是始终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上既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也存在过辩证的唯心主义;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也出现过具有辩证思维因素的唯物主义,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子》和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就是“辩证法的杰作”,而斯宾诺莎也是近代辩证法的“卓越代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360页)。

(20)、D.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具体办法

(1)、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4)、需要指出的是,面对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在哲学中正在兴起“对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的思潮。这种思潮认为,科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方式,科学理论作为人类这种活动方式的结果,同人类自身一样,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而不是超越人类之外或凌驾于人类之上的独立自主的实体。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并不具有永恒的中立性,而是蕴涵着人类的历史性、解释原则和价值观念。因此,需要从人文主义的视野去理解科学,并在“对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中,消弭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峙。这标志着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相互渗透以至融合,是超越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对立的发展趋势。

(5)、    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

(6)、    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

(7)、☞ 它是实事求是路线的哲学基础。从存在出发还是从思维出发,反映了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作了生动的运用和具体的发展。

(8)、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

(9)、另一方面是认识论问题,这就是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恩格斯指出:“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同上,第225页)这些问题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它所涉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问题。历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或者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或者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各自对这个问题做了肯定的回答。所以,列宁把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作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此外,还有一些哲学家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人们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就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或怀疑论。

(10)、对于这个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

(11)、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

(12)、C.是否具有同一性          D.是否具有相似性

(13)、所谓“富足哲学”,指的是人们在生活利益得到满足后,思维意识世界得到了极大丰富,细致入微地观察世界与自身的关系,进入意识、精神、自然等多种哲学领域,从而产生的多元形态哲学。

(14)、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15)、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工人阶级的不利地位下发展起来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提供了合理的温床,这是一种典型的“饥饿哲学”。

(16)、☞ 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是第二性的,都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17)、哲学与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哲学的发展,有一个同科学浑然一体而后分化的过程。古代,哲学和具体知识搀杂在一起,被人们当做“知识总汇”。近代,自然科学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去,形成了日益增多的独立的学科。然而,当时的一些哲学家没有真正理解哲学和科学分化的内涵,而是把哲学看做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包罗万象的“科学的科学”,并认为各门具体科学仅仅提供不完全的、相对的真理,哲学则提供完全的、的真理。实际上,他们妄想借助于纯粹思辨来获得对自然界的认识,赋予自己以高居于科学之上并把科学纳入自己体系的特权。结果,不仅造成哲学的僵化,而且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18)、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19)、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20)、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问题,并不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的全部内容。恩格斯明确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的第二个方面。这一方面所涉及的是世界是否可知、人的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现实的问题,属于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从哲学史的事实来看,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在认识论上,他们属于可知论者。但是,另外还有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在认识论上属于不可知论者或怀疑论者。

(1)、A.谁具永远性,谁具可变性      B.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哲学的基本问题121句(哲学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