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一无所知原句
1、苏格拉底 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原句
(1)、“认识你自己”本是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铭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具有深刻的背景和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
(2)、 本文旨在知识分享与哲学
(3)、苏格拉底后因触犯了当时权贵的利益而被冠以“腐蚀青年思想”的罪名被判处饮毒堇汁而死。 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 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必须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真理。
(4)、不知什么原因,我总会把德兰修女的话与维特根斯坦的话关联起来。在一次读维特根斯坦的话的时候,我突然体悟出:世界业已如斯,来到世界上的我已然如此,应当珍重自我,珍重世界,不但在世俗的意义上,而且在哲学的意义上。
(5)、(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后的话看似教育弟子的一)
(6)、在苏格拉底的这番辩护演讲之后,法庭开始投票。
(7)、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就是知识”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真善一体的道理。他并没有仔细考虑到那些直到后世才产生的复杂的理论上的区分,他只是身体力行自己认识到的真理。可以说,苏格拉底的道德实践就是对“德性就是知识”的好注释。当他被判处极刑之后,他多次有生的选择:他可以交付一笔赎金,换取生命,他的朋友也愿意代他交付赎金;他还可以把妻子和孩子带上法庭求情,用妇孺之情感化陪审团;在临刑前夕,朋友们又为他安排好了出逃的道路。
(8)、一个能够认识自己的人,他就能看到或是听到他内心深处的独白,更是能够与他内心深处对话。一个能够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独白的人,就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9)、在古希腊,人们凡是遇到什么重大的事情,都会去求神问卜,而在所有求神谕的地方里面,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地位高,这里的女祭司就是代神立言的人,被认为对人间的事情拥有至高的。
(10)、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他没有任何著作,他的思想在与别人的对话中表达。今人主要通过他的两个学生——色诺芬尼和柏拉图的著作来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色诺芬尼是历史学家,在《家政篇》、《辩护辞》、《宴会集》和《回忆录》四本书中记录了苏格拉底的言行。柏拉图的对话多以苏格拉底为主角,但一般认为,只是他的早期对话才基本上反映苏格拉底的思想,其中尤以《申辩篇》、《克力同篇》、《尤息弗罗篇》、《拉刻斯篇》和《菲多篇》记录苏格拉底在审判和狱中的对话为信实资料。
(11)、他要后一次告诫雅典的公民们,如果不保持警醒,我们随时都可能作恶,恶行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稍不留意,就会滑落其中。
(12)、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可是却到处碰壁。反而遇到了许多忧愁、烦恼和痛苦。他们向老师苏格拉底寻觅关于快乐的答案。
(13)、阿波罗神,或者说代神立言的祭司,并没有欺骗他,神之所以说他比其他人更加有智慧,恰恰是因为只有他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这就是苏格拉底著名的「无知之知」,或者说是那句听起来有些悖论味道的苏格拉底格言:「我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14)、苏格拉底反诘法(或作苏格拉底法)是一种质问的辩证法,广泛地用在验证主要道德观念上。
(15)、许多赛跑的失败,都是失败在后的几步。跑应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
(16)、该团队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了来自世界各地之人的大脑,并检查他们大脑的静息状态。他们发现相比与智力无关的大脑部位,与智力有关的大脑部位可变性更高。
(17)、比如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世间万物是如何生成变化的?风雨雷电是怎么产生的?
(18)、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靠别人传授。惟有从自己内心产生出来的知识,才能真正拥有知识和智慧。事实上,他给人的印象恰恰是想要向他的谈话对手学习一点什么东西。所以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而不是正襟危坐地讲课。苏格拉底的这种教育方式,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19)、按照苏格拉底的说法,知识是和确切存在的事物,即“有”联系在一起的。而无知,自然就和不存在,和“无”联系在一起。(这里不能展开存在-不存在,有-无的问题)。而对于那些既非全然完整地存在着,又非根本不存在,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那些事物,对这一部分的把握和了解,就是意见。举例来说,很多人懂得欣赏美的画,美的音乐,就以为自己懂得了“美”。但苏格拉底认为这只是意见,而非知识。知识是对纯粹的“美”的掌握——显然,所有人,凡人,所能把握到的,都只是美的具体东西,而非美本身。
(20)、苏格拉底具有朴实的语言和平凡的容貌,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和神圣的思想。他在雅典大街上高谈阔论,到处向人们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
2、苏格拉底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出自哪里
(1)、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2)、在跟本上,说谎让人烦扰的不是用言辞大声地对别人说了假的东西,也不是故意设法误导了别人,而是在自己的心灵中对自己说了假东西,尤其是在重要事情上说了假的东西。
(3)、有一天,苏格拉底躺在病榻上对年轻的助手说:我年岁已大,精力大不如前,在尚能行动之前,我打算收后一个弟子,由他来传承我的思想。
(4)、对此,苏格拉底运用相反的具体事例,把这些看起来是“非正义”的行为一一予以推倒。
(5)、 独木舟下水了,大家把苏格拉底请到船上,一起荡起双桨,一边齐声唱歌。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现在觉得快乐吗?”
(6)、到此,苏格拉底的演讲进入了后一部分,也就是,苏格拉底的临别讲话。
(7)、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8)、说:「这就不对了,你刚才不是说:『虔诚就是做所有神都喜欢的事。』现在怎么变成了『一件事情有了虔诚这种性质,所以神喜欢』呢?」
(9)、第每一个由实验证明的理解都是有范围的,因为实验本身是有范围的,那么,有没有一个超越实验之理解呢?
(10)、那么当人的命运安排成了一种主观意见下的安排时,这种主观意见就必须要有个“应该如此”的证明,也就是早的政治正当性问题。而在苏格拉底时代,由于城邦的建立,关于城邦统治的制度也在形成之中,那就是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民主制度是以“多数原则”为正当理由构成城邦统治的,这当然也只是城邦统治形式的一种可能性。而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形式,而不选择另外的形式比如贵族制、寡头制、谮主制等?这显然也是要经过严格的辩析和审查的。
(11)、这些“问”在一无所知的困惑中产生出来,带着这些“问”,苏格拉底开辟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12)、德尔图良的话,是西方哲学—科学与基督宗教结合的基础,
(13)、苏格拉底说:“我发现这位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完全不用心灵,也不把它当成安排事物的原则,而是求助于气、以太、水和其他稀奇古怪的东西。”对阿那克萨戈拉的失望或许就是苏格拉底的“自我”哲学产生的原因。由此苏格拉底也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所有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
(14)、第人能不能得到一种整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理解呢?现代宇宙学表明,我们所理解的只是我们这一个有(由大爆炸而起的)开端的宇宙,这个宇宙之外是什么,这宇宙开端之前是什么,都无法知道。在这宇宙中理解这个宇宙,所受到的局限是什么呢?
(15)、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也成了哲学史家们争论的战场。
(16)、他先后与政治家、诗人和工匠交谈。他发现政治家自以为是,实际上却一无所知,“发现那些名气大的人恰恰愚蠢”;他还发现“诗人写诗并不凭智慧,而凭灵感”;后,他又发现工匠“因为自己手艺好,就自以为在别的重大问题上也有智慧,这个缺点淹没了他们的智慧”。苏格拉底于是领悟到:别人没有智慧但却自以为有智慧,他承认自己没有智慧,这正是他比别人更有智慧的原因所在。
(17)、青少年时代,跟父亲学习手艺,并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历史著述,自学成才。 他长期靠教育为业,传授门生,这也跟孔夫子相似。 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计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
(18)、对此,苏格拉底运用相反的具体事例,把这些看起来是“非正义”的行为一一予以推倒。
(19)、但是苏格拉底坚持让他给出普遍性的论述或者说普遍性的定义。因为如果我们不知道定义与本质,那遇到下一个例子,我们还是不能知道是不是虔诚。
(20)、而作恶就是对我们灵魂的伤害,就是对真正的自我的伤害。
3、苏格拉底名言经典十句话
(1)、在这里,他给出了一个经典的论证,来说明人为什么不该惧怕死亡,这个论证是这样的:「因为活着的人还没有经历到死亡,而已经死了的人没有办法告诉我们死亡是什么样的,所以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死亡到底是什么。」
(2)、苏格拉底立即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士兵们,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向前冲啊!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但是大家根本就没有看到什么援兵。如果按您刚才所说的那样,这种欺骗应该也是不道德的吗?”
(3)、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4)、概观苏格拉底对早期自然哲学的批判,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思想并没有完全摆脱智者思潮的影响。他主张哲学研究由自然转向人事的主要理由还是实用的考虑。他把公众利益作为哲学的目标,放弃了对自然奥秘的思辨。因此,他的思想始终局限在道德实践领域,他习惯于社会交往的实际行动,没有提出世界观和伦理学的完整理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苏格拉底的批判达到了智者思想所不能及的深度。他在自然哲学内部挖掘出摆脱自然哲学困境的原则,这就是以心灵为本原的原则。他赞扬阿那克萨戈拉发现了这一原则,同时批评他未能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底。
(5)、后,善是真善美的统一。苏格拉底强调人别于他物者,在于人有理性(努斯)。但是,他又指出,人的理性和宇宙理性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中之一粟。人的理性是神给予的,不仅如此,神为了有益给人以眼、耳、鼻,使人直立,有手,让人能说话表情。所以,人的努斯和宇宙理性相比只是很小的一点点,只有神是无所不在的。但是,苏格拉底的神却只能根据理性,以善为目的行事。在他看来,只有理性和善才是高的的标准,苏格拉底的神是理性的神而非宗教意义的神,它以善为目的,而这个善不仅有伦理、功利意义,而且是高的价值,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真善美的统一”。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把苏格拉底的哲学称为“善的目的论”。
(6)、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就是不道德的。”
(7)、独木舟下水了,大家把苏格拉底请到船上,一起荡起双桨,一边齐声唱歌。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现在觉得快乐吗?”
(8)、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尤苏戴莫斯如堕五里雾中。
(9)、正是这样的教育让我们的小亚说出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10)、为着要超越荒谬,为着在不可能中建立可能,德尔图良走向了上帝。一旦相信了上帝,一切荒谬都变得可以理解了,一切不可能都在上帝的掌握之中,上帝为理性挡住了荒谬,理性和科学就可以勇往直前了。然而,在德尔图良的的话里,也让人们认识到西方型哲学的局限,认识到宗教是哲学的必要补充,同时还会在荒谬中感受到西方哲学内蕴着的人在宇宙中的悲凉。
(11)、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
(12)、 在西方,“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
(13)、用已知去征服未知,“征服”一词,对未知的部分而言毫无问题:人们总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对未知的整体来说却极有问题。因为一旦出现了未知,无论已知的领域怎么扩大和深入,未知始终存在。而且未知还随着已知的扩大而扩大(比如人发明种植技术而产生农业之时,环境失调的问题产生了出来;当人发明机器而产生大工业之时,环境污染的问题产生了出来),正如萧伯纳幽默地说的:科学如果不提出十个问题,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可以说,哲学和科学不但创造了“未知”,而且在减少“未知”的同时也增加着“未知”,“未知”是希腊的哲学和科学的产物。
(14)、 一本书,一篇凝聚的力量,带你进入阅读的世界。
(15)、之后,到智者派方始转入对人的精神和道德本质的注意,转向生活的实际问题。而苏格拉底则更加推进了把人作为哲学思想的中心问题。换言之,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而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这是一个重大的思考转折。
(16)、 阅读推荐若有侵权
(17)、如果神明以为好我现在就了结此生,你以为奇怪吗?难道你不知道,到目前为止,我不承认有任何人生活得比我更好或更幸福吗?因我认为,生活得好的人是那些好地努力研究如何能生活得好的人;幸福的人是那些意识到自己是在越过越好的人。
(18)、这个伟大的物理学师门中,有一个号称毒舌之王的奇葩,那就是泡利。他的不相容原理为原子物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正是从这样一个奇葩身上,师门的人受益良多。
(19)、这个人正好去起诉自己的父亲杀死了一个奴隶。
(20)、现代科学已经认识到:世界是浑沌的“无”,人类向世界怎样提问,世界就怎样回答。对于认识世界来说,希腊型哲学和科学的提问,得到的仅是世界的一种回答而已,世界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回答。在德尔图良时代,对世界就至少有三种提问方式:希腊哲学、基督宗教、各地异教。
4、苏格拉底三句名言
(1)、苏格拉底把自己的方法比作他母亲从事的“助产术”,两者有这样一些可比之处:苏格拉底在对话时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正如助产士的任务是帮助产妇生育,她自己并不生育;对话者对自己既有成见的否定好比是临产前的阵痛,这是每一个获得真理的人必经的途径;对话的结果是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真理,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的生命。
(2)、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伤的士兵。 苏格拉底一辈子生活艰苦。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衣服,经常不穿鞋,对饮食毫不讲究,只是专心致志研讨学问。 40岁左右苏格拉底在雅典城邦出了名,并进人“五百人会议”。
(3)、但他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他在知道什么是正义之后不能再做不正义的事。他宁可承受不正义的惩罚,也不愿做不正义的事。因为人们对他不正义的惩罚乃是出于无知,而他若做不正义的事便是出于自愿。他为“德性就是知识”、“无人有意作恶”的道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4)、之后苏格拉底就开始走访那些拥有「智慧」之名的人,他找到了政治家、诗人和工匠,此外还有每一个愿意和他讨论问题的人,不论男女老少,不论是雅典人还是外邦人,甚至不论是自由人还是奴隶。
(5)、有一天,苏格拉底为了教育一位狂妄自负的青年尤苏戴莫斯,和他进行了一次机智的谈话。
(6)、成为你自己!你现在所做、所想、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
(7)、但苏格拉底不是像自然哲学家那样去回答上面的问题。从泰勒斯开始的希腊哲学,关于宇宙的本质是水、宇宙的本质是火等等的命题,充满了理性精神和理性推理,但没有严格的逻辑,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toexamine)自己的命题,进而去反思(toreflect)人生与宇宙。这一严格的理性,体现在后来柏拉图的一个个对话录中。几乎每一场对话,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有知识的智者提问,但对于这些有知识的智者的信心满满的回答,他却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后在严格逻辑的诘难和推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严格的逻辑性,成为苏格拉底判定是真知还是假知、无知的标准。因此,苏格拉底留给世界有名的名言是:人生在世,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正是在苏格拉底的路线上,产生了柏拉图,提出追求现象后面的理想性的理式(idea/form),继而产生了亚里士多德,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本质性的理式是标准,形式逻辑是方法,世界的一切都要经过严格的审视、理性的反思、逻辑的证明,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西方的知识体系正是在这一严格的逻辑中建立起来的。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都是以苏格拉底式的石破天惊之“问”和严格的逻辑去贯彻自己的“问”,而产生巨大时代影响的,如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如笛卡尔的怀疑一切,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如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追问,如弗洛伊德对意识的追问,如德里达对深层结构的追问……
(8)、一次,苏格拉底的热情追随者凯勒丰,跑到德尔斐神庙请求神谕:是不是有比苏格拉底更为智慧的人?女祭司传达神谕回答说:“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大惑不解,怎么才是有智慧的人?于是他走访以智慧著称的人,试图推翻神谕。他找到著名政治家、诗人和工匠,发现他们更无知:政治家,并不真正知道善与美;诗人,只有天性和灵感;工匠,只学习了很多知识。他们大的特点是不知自己无知。
(9)、事实上,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亦即“善”。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所以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
(10)、苏格拉底认为,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这里的“德性”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具体到人就是“人的本性”。“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
(11)、随着时间的推移,哲学也在不停地发展,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一路来到了尼采的“成为你自己”,应该是一种时代和人类意识的进步。
(12)、苏格拉底对这些年轻人说,“你们先把关于快乐的问题放一放,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13)、这第一轮辩论之后,法官立刻进行投票,规则简单,哪边票多哪边就赢。
(14)、德尔图良以后的思想史表明,每当西方哲学面对可能使自己伟大的理论建构功亏一篑的后关键时刻,都是用德尔图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笛卡尔的从怀疑一切到引出上帝的存在,开创了西方近代哲学;牛顿从万有引力引出第一推动,让西方的近代科学攀上宏伟的高峰;康德从物自体引出上帝,把自己的哲学体系说圆满了;爱因斯坦从相对论引出上帝不会掷骰子,而坚定着追求统一场的信心……
(15)、欧氏几何认为,由平行线外一点,只能引出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非欧几何认为,由平行线外一上点,可以引出一条以上的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非欧几何虽然与欧氏几何完全相反,但并没有否定其真理性,却否定了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在现代物理学中,光究竟是波还是粒子,在于科学家设计什么样实验去验证。用一种实验程序去看,光呈现为波,用另一种实验程序去看,光呈现为粒子。客观世界是怎样的,不仅在于它究竟是怎样的,还在于人用什么方式去看。
(16)、而作恶就是对我们灵魂的伤害,就是对真正的自我的伤害。
(17)、第人能不能得到一种整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理解呢?现代宇宙学表明,我们所理解的只是我们这一个有(由大爆炸而起的)开端的宇宙,这个宇宙之外是什么,这宇宙开端之前是什么,都无法知道。在这宇宙中理解这个宇宙,所受到的局限是什么呢?
(18)、他的死一方面揭示了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可能、甚至必然发生的冲突,同时也用自己无可指摘的一生为哲学做了好的辩护。
(19)、因此,在西方,“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
(20)、据记载,苏格拉底后被雅典法庭以引进新的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5、苏格拉底一无所知原文
(1)、做泡利的学生太惨了,他曾经批评学生的论文,“连错误都算不上。”他对一篇文章好的评价就是:“这章几乎没有错。”
(2)、苏格拉底认为,神这么说其实是想要告诉人们,人的所谓「智慧」和神相比不值一提,而所谓「智慧的人」,也不过是一个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无知的人。
(3)、 “老师,您是希腊聪明的人,请您告诉我们,快乐到底在哪里?”
(4)、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5)、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
(6)、而德尔菲这个地方就是被宙斯定位成宇宙中心的地方。换句话说,到这个地方求神谕,性是很高的。
(7)、然而这么学习真的有用吗,姐觉得吧,重要的还是找对老师,好了,姐这就带你看看那些牛逼师徒,学学人家老师的教育方法咯。
(8)、来自华威大学的JianfengFeng是该研究的资深作者,他表示:“人类智商是一个很宽泛且争议较大的话题,直到近有了先进的大脑成像技术之后,我们才能在当前的研究中用到相关数据,得到机会足够信息来解决这一问题,并进一步研发人工智能,比如帮助建立理解和诊断使人衰弱的人类精神疾病(类似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的基础。”
(9)、苏格拉底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政治理想是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这是耽于党派之争的政客所不能理解的。如果说他反对过民主派,那只是因为他看到了雅典民主制的衰败。没有理由认为他反对的是伯利克里宣布的“对一切人公正”的民主制原则。事实上,苏格拉底正是以正直的人格力量赢得人们的爱戴。
(10)、在苏格拉底看来,整个事件的起因是他的朋友凯瑞丰在很多年前到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求神谕开始的。
(11)、在任何情况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还是在其它方面相符合,都是真的;凡是与之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是真的。
(12)、首先,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苏格拉底认为,“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有哪个不能自制的人能学会任何好事并将它充分地付诸实施呢?”“因为一个不能自制的人并不是损害别人而有利于自己,像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掠夺别人的财物来饱足自己的私囊那样,而是对人既有损对己更有害,的确,大的害处是不仅毁坏自己的家庭,而且还毁坏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苏格拉底不仅这样说了,而且“他的实际行动比他的言论更好地表现了他是一个能自制的人。因为他不仅制服了身体的私欲,而且也战胜了与金钱有关的一切事情。”即使对于他人,他也是首先要求他自律自立,“苏格拉底并不急于要求他的从者口才流利,有办事能力和心思巧妙,而是认为对他们来说首先必须的是自制,因为他认为如果只有这些才能而不会自制,那就只能多行不义和作恶多端罢了。”苏格拉底之所以强调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是因为在他看来,不自制就会使人受身体情欲支配,不择善行事,甚至去做无耻的事,即使人远离智慧。而自制作为理智对欲望的克服,使欲望以适度的方式得到满足,才能给人以大的快乐。
(13)、这个人正好去起诉自己的父亲杀死了一个奴隶。
(14)、 苏格拉底立即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士兵们,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向前冲啊!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但是大家根本就没有看到什么援兵。如果按您刚才所说的那样,这种欺骗应该也是不道德的吗?”
(15)、“认识你自己”本是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铭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具有深刻的背景和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
(16)、概观苏格拉底对早期自然哲学的批判,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思想并没有完全摆脱智者思潮的影响。他主张哲学研究由自然转向人事的主要理由还是实用的考虑。他把公众利益作为哲学的目标,放弃了对自然奥秘的思辨。因此,他的思想始终局限在道德实践领域,他习惯于社会交往的实际行动,没有提出世界观和伦理学的完整理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苏格拉底的批判达到了智者思想所不能及的深度。他在自然哲学内部挖掘出摆脱自然哲学困境的原则,这就是以心灵为本原的原则。他赞扬阿那克萨戈拉发现了这一原则,同时批评他未能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底。
(17)、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年)出生于雅典的中等阶级家庭。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个雕塑作坊。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苏格拉底面目丑陋,身材矮小,步履蹒跚,性格尤其特别。他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是一个勇敢、顽强的战士,平时生活像一个智者,以教育青年为己任。他的对话式教学方法也有智者风格,但他与智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从不收取学费,更反对诡辩和似是而非的夸夸其谈。
(18)、后,善是真善美的统一。苏格拉底强调人别于他物者,在于人有理性(努斯)。但是,他又指出,人的理性和宇宙理性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中之一粟。人的理性是神给予的,不仅如此,神为了有益给人以眼、耳、鼻,使人直立,有手,让人能说话表情。所以,人的努斯和宇宙理性相比只是很小的一点点,只有神是无所不在的。但是,苏格拉底的神却只能根据理性,以善为目的行事。在他看来,只有理性和善才是高的的标准,苏格拉底的神是理性的神而非宗教意义的神,它以善为目的,而这个善不仅有伦理、功利意义,而且是高的价值,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真善美的统一”。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把苏格拉底的哲学称为“善的目的论”。
(19)、 有一天,苏格拉底为了教育一位狂妄自负的青年尤苏戴莫斯,和他进行了一次机智的谈话。当知道尤苏戴莫斯雄心勃勃,想将来竞选城邦的领袖时,苏格拉底就对他说:“一个希望当领袖的人必须有治国齐家的本领,但是,一个非正义的人能掌握这种才能吗?”
(20)、这里需要给补充一点背景知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
(1)、一天,苏格拉底像往常一样,很早就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向您请教一个问题。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呢?”
(2)、谁也不能为你建造一座你必须踏着它渡过生命之河的桥,除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这么做。尽管有无数肯载你渡河的马、桥和半神,但必须以你自己为代价,你将抵押和丧失你自己。世上有一条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问,走便是了。
(3)、有一天,苏格拉底为了教育一位狂妄自负的青年尤苏戴莫斯,和他进行了一次机智的谈话。
(4)、苏格拉底生前死后都有一大批崇拜者,柏拉图和色诺芬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我们只能通过他学生的叙述了解他(他的弟子色诺芬著有《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但是他对西方哲学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他的门徒在他死后形成了不同的学派,除了著名的柏拉图外,还有三个比较有名的“小苏格拉底学派”——由欧几里得创立的以诡辩著称的麦加拉学派、由阿里斯提波在非洲创立的以快乐主义著称的昔勒尼派和由安提西尼创立的以禁欲主义著称的犬儒学派。
(5)、当然,苏格拉底的这一转折跟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有关。如赵汀阳所论证的那样,在国家之前的社会秩序是以自然生成的秩序为基本依据的,也就是说自然而然形成的自发生活秩序是作为一种事实存在的,人们不会去想也想不出理由去反对自然秩序,就像原始社会的弱肉强食是规则一样,那时的生存条件决定了人们只能服从这个规则。只有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才发现可以通过创设规则来创造各种可能世界时才产生了政治思维。即政治是基于权力反思的权力斗争而不仅仅是权力斗争。自然秩序是别无选择的,人为秩序则意味着可以选择的多种可能性。必然性不是哲学问题而是科学问题,偶然性也不是哲学问题是历史问题,只有可能性才是哲学问题。有了可能性意味着有了可以选择的命运,因此需要反思而不仅仅是思考,命运的可选择性形成了政治化生存。
(6)、苏格拉底的名言,道出了西方哲学的根本:只有经严格逻辑的审查和反思而来的知识,才具有确定性、明晰性、可证明性和可证伪性,才是“真知识”。德尔图良的名言,透出了西方哲学由苏格拉底而来的特质,必然把世界分为已知的世界和未知的世界,从而必然让西方哲学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看到荒谬和恐怖,进而产生对哲学进行补充的基督宗教与之同行。维特根斯坦的名言,突显了西方哲学在确立了逻辑、因果、必然、本质的之后,其对立面——非逻辑,非因果,偶然、非本质——也会产生出来,并终会昭示自身的独特位置。爱因斯坦的名言,显示了西方哲学和科学在宇宙论上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必然要面临的困境,而且无法解决这一困境。
(7)、看来,拥有一个牛逼的大脑,才是拥有高逼格的前提啊!
(8)、而德尔菲这个地方就是被宙斯定位成宇宙中心的地方。换句话说,到这个地方求神谕,性是很高的。
(9)、首先,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苏格拉底认为,“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有哪个不能自制的人能学会任何好事并将它充分地付诸实施呢?”“因为一个不能自制的人并不是损害别人而有利于自己,像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掠夺别人的财物来饱足自己的私囊那样,而是对人既有损对己更有害,的确,大的害处是不仅毁坏自己的家庭,而且还毁坏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苏格拉底不仅这样说了,而且“他的实际行动比他的言论更好地表现了他是一个能自制的人。因为他不仅制服了身体的私欲,而且也战胜了与金钱有关的一切事情。”即使对于他人,他也是首先要求他自律自立,“苏格拉底并不急于要求他的从者口才流利,有办事能力和心思巧妙,而是认为对他们来说首先必须的是自制,因为他认为如果只有这些才能而不会自制,那就只能多行不义和作恶多端罢了。”苏格拉底之所以强调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是因为在他看来,不自制就会使人受身体情欲支配,不择善行事,甚至去做无耻的事,即使人远离智慧。而自制作为理智对欲望的克服,使欲望以适度的方式得到满足,才能给人以大的快乐。
(10)、苏格拉底与智者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传授知识,只是与人对话。因为他承认自己一无所知,只能通过对话才能接近真理。承认自己无知,正是苏格拉底的智慧所在。据说,德尔斐神庙祭司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自知没有智慧的苏格拉底为了验证神谕,开始考察被人们称作有智慧人的智慧。
(11)、这个伟大的物理学师门中,有一个号称毒舌之王的奇葩,那就是泡利。他的不相容原理为原子物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正是从这样一个奇葩身上,师门的人受益良多。
(12)、作为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师祖,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和为人处世影响了两人一生。在姐看来,苏格拉底带给学生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厚脸皮。
(13)、他常常爱说的一句话是:“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
(14)、苏格拉底在辩护演讲的一开始,就把自己和指控者,甚至是和大数雅典人都对立了起来,这其实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他自愿求死的决心和态度。
(15)、怪不得当别人问亚里士多德你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时,小亚骄傲地回答道,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16)、 “我并不是聪明的人,因为我不是智者,我只是一个哲学家。如果说我聪明的话,那就是我明白自己是一个无知的人。因为我只知道一件事: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对这些年轻人说,“你们先把关于快乐的问题放一放,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17)、苏格拉底的话是西方哲学进入严格逻辑推理的开始,
(18)、苏格拉底在他的哲学谈话中几乎谈到了所有的人的美德,而他自己则是各种美德的化身。在这些美德讨论中,他一方面试图为各种美德寻求普遍性的定义,另一方面又坚持各种美德作为对善的实现的整体不可分性。具体地说,苏格拉底十分强调以下几方面:
(19)、这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立刻投票」的制度,这是雅典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不管是公民大会上的辩论还是法庭辩论,听众都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更没有时间进行广泛的商讨,而是要立刻做出决定,这也就导致人们往往会诉诸各种情感而非理性做出决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苏格拉底的死刑判决。
(20)、但是如果他成功的话,同时也就证明了,祭祀的话,也就是神的话是错的。可神的话又是不容置疑的。
(1)、苏格拉底继续问道:「根据神话,各种神喜欢的东西并不一样,比如在特洛伊战争中,有些神支持希腊人,有些神支持特洛伊人,那么我们怎么能知道神喜欢什么呢?」
(2)、其次,勇敢是善于应付危险。苏格拉底认为,勇敢是人们生活中一种高尚的品德,但是只有和智慧结合的坚韧才是高尚的、愚昧的坚韧只不过是顽固,是有害的恶。而且,即使是明智的坚韧也还不等于勇敢,因为明智的事情有大有小。在苏格拉底看来,勇敢不仅关涉对未来的畏惧和信心,而且也包括过去和现在,不仅涉及未来的善和恶,而且也涉及过去、现在以至任何时候的善和恶。这就是说,勇敢并非天生的勇猛,而是一种需要经受教育获得知识才能培养起来的美德,勇和智是不可分的,勇敢出自谋略。不能简单地说勇敢就是对可怕的危险事情无所畏惧,如果对这类事情的性质无知而无所畏惧,只能是鲁莽。只有在大难临头时而又有知识有计谋,善于应付危险,临危不惧,才是真正的勇敢。只有“那些知道怎样应付可怕和危险情况的人”,才是“勇敢的人”。勇敢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善的功利性和美德性。
(3)、泡利不仅骂同门,对爱因斯坦也一样毒舌,有次小爱作报告,作完了,泡利起立来了句,“看来爱因斯坦不是很蠢。”
(4)、随后,游叙弗伦再次尝试,说:「虔诚就是做所有神都喜欢的事。」
(5)、真理有三部分:考查,即求取它;认识,即它已存在;信心,即运用它。
(6)、苏格拉底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政治理想是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这是耽于党派之争的政客所不能理解的。如果说他反对过民主派,那只是因为他看到了雅典民主制的衰败。没有理由认为他反对的是伯利克里宣布的“对一切人公正”的民主制原则。事实上,苏格拉底正是以正直的人格力量赢得人们的爱戴。
(7)、苏格拉底倡导的辩证法是在承认他人心灵的自主性基础上,认为任何人的话语都必须经过他人的批判而被认定为正确才是正确的,辩论中的语言必须约束自身,就是说语言必须要服从逻辑规则,而逻辑的本质就是语言对自身正当性的检查。
(8)、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目标努力工作时,就突然地到来了。”
(9)、在希腊哲学和科学看来,基督宗教和各地异教向世界提问而得出的关于世界的基本原理,从理性和逻辑上看都是不可能的、荒谬的。然而,德尔图良看出:当希腊哲学和科学造就了一个本体论上的未知世界,并不可能解决由这一未知世界出现的问题,从而当相信哲学和科学就意味着面对虚无,进而面对恐怖和荒诞的时候,基督宗教正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只要相信了上帝创世,哲学和科学所造出的已知和未知都在上帝那里统一了起来。思想的奇妙之处在于:正因为基督宗教抬出了一些在希腊哲学和科学看来是不可能存在的乃至荒谬的假设(如上帝创世、处女生子、基督复活……),才把希腊哲学和科学在现象上的永恒性的未知变成了本体论上的已知。
(10)、问归问把,他基本就是一个套路,那就是先诱使你说自己知道什么,然后批判你一通,逼你说出相反的结论,证明你其实什么都不知道。更贱的是他从来不说自己知道什么,他说除了知道自己一无所知的外,什么都不知道。
(11)、在苏格拉底看来,整个事件的起因是他的朋友凯瑞丰在很多年前到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求神谕开始的。
(12)、贝多芬的音乐界地位想必不用姐多说,而贝多芬的徒弟们也是各个名垂青史。其中,贝多芬的教育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3)、那么当人的命运安排成了一种主观意见下的安排时,这种主观意见就必须要有个“应该如此”的证明,也就是早的政治正当性问题。而在苏格拉底时代,由于城邦的建立,关于城邦统治的制度也在形成之中,那就是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民主制度是以“多数原则”为正当理由构成城邦统治的,这当然也只是城邦统治形式的一种可能性。而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形式,而不选择另外的形式比如贵族制、寡头制、谮主制等?这显然也是要经过严格的辩析和审查的。
(14)、“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15)、当然苏格拉底之所以如此反思,是出于对当时思潮的反动。那个时代希腊智者派出现了一种“感觉主义”的哲学倾向,其逻辑认为,知识就是感觉,断言各个人的感觉都是真实的,对同一个东西,你感觉冷就是冷的,我感觉不冷就是不冷的,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把个人的感觉作为真理标准。因此智者派认为任何问题都可以推出相反的论证,这就说明本来就没有属于事物本身的真善标准,城邦的人觉得好的就是好的,这就是真善标准了。智者们相信,即使本来存在真理,也是实际上不可能知道的,现实能够得到的可接受的东西无非就是人们共同同意的事情,因此,人们都觉得对的就是对的。
(16)、柏拉图的《普罗太戈拉篇》记述了苏格拉底和智者首领普罗太戈拉关于美德和知识的讨论。在讨论中,苏格拉底揭示了两种根本对立的道德观,多数人主张不是人拥有的知识支配人的行为,而是激情、快乐、痛苦、爱或恐惧等等情感支配人的行为;另一种道德论则主张知识是能支配人的行为的美好的东西,因为它能使人辨别善恶,智慧是人需要的援助。前者被称为情感道德论,后者即苏格拉底的理智道德论。为了说明自己美德即知识的论点。苏格拉底对情感道德论作了有力的批判。他指出,人的生活不能满足于情感道德论所导致的知善而不为、知恶而故犯,浑浑噩噩地得到快乐和避免痛苦。
(17)、这也和他上面说到的「我自知我无知」完全一致,因为在苏格拉底看来,人无法真正拥有智慧——智慧是属于神的,那么人所能做的就只能是不断地求索,不断地检审,不断地活在通向智慧的途中,而这就是苏格拉底对哲学的本质理解——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
(18)、 学生们齐声回答:“我们现在觉得快乐极了!”
(19)、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20)、我们回到这场审判,在两人都做了第一轮陈述以后,法官们开始投票。
(1)、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中所能穿着的佳服饰。
(2)、这些特征恰恰就是雅典民主制度下,人们喜欢的那种演讲风格,华丽、新奇、有感染力。至于是不是真实的,反而不那么重要。
(3)、随后,游叙弗伦再次尝试,说:「虔诚就是做所有神都喜欢的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格拉底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出自哪里143句(苏格拉底一无所知原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