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莠不齐的意思
1、良莠不齐的意思及读音
(1)、 第一种观点认为,“不郎不秀(郎不郎,秀不秀)”是初始形式,“郎”与“秀”是元明时不同等第的称呼。持此观点的学者甚众,如田艺蘅、汤廷尉等。田氏是我们目前所见早探讨“不郎不秀(郎不郎,秀不秀)”语源问题的学者。他在《留青日札》卷三十四“沈万三秀”条曰:“今人言富者必曰‘沈万三秀’云,盖元末人也。沈姓,万三行秀者,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初刻拍案惊奇》王古鲁注引汤廷尉《公余日录》曰:“元明间闾里称呼有二等:一曰‘郎’;一曰‘秀’。‘郎’曰‘某几郎’;‘秀’曰‘某几秀’。‘秀’则故家右族,‘郎’则微裔末流。”(1)后代学者多赞同此观点,当代的辞书亦多主此说,如《俗语词典》《汉语俗语词典》《汉语大字典》,等等。
(2)、 (16)门里闪出一个不稂不莠、不三不不上串的瘌痢头来。人便是个瘌痢头,嘴却是个鹰嘴。(明罗懋登《西洋记》)
(3)、 马国凡(1978)将汉语的成语从来源上分为“创造、继承、借用”三类。我国的许多成语都是直接或间接继承于古代文献。在此过程中往往又有后人的创造成分在其中。成语“稂莠不齐”便是化用《诗经》中“不稂不莠”一句而来。大概是因为“稂”较为生僻的缘故,故而在后世讹作常用词“良”。“稂”“良”语音极为相近。这导致了“稂莠不齐”终演变为“良莠不齐”,词义也发生了重构。“不郎不秀”的演变过程与此类似。
(4)、● 兼之人品良莠不齐,诚恐因逸生事。 ——太平天国·洪秀全《整顿属员诏》
(5)、翻译:渭水入泾泾水浑,泾水虽浑河底清。示例:泾渭分明缘底事,元戎总未计恩仇。
(6)、(误用)常误用来形容“大脑简单”,贬义词。
(7)、 郎不郎,秀不秀:义同“不郎不秀”,参“不郎不秀”。
(8)、本栏目成语故事皆选自《漫画中国成语》,此漫画是白金畅销漫画家敖幼祥巅峰之作,曾三度荣获中国台湾优良漫画大奖。
(9)、释义: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10)、现在到人才市场应聘的人虽然很多,但良莠不齐,用人单位要找到真正能胜任工作的人也不容易。
(11)、(解释)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12)、良莠不齐,汉语成语,拼音是liángyǒubùqí,意思是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旧版只能指人,根据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现在可以指好的坏的事物混杂在一起。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
(14)、释义: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错落:交错、交织的样子。各种不同的事物,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1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
(16)、(用法)作谓语;用于书面语,侧重于人的品质
(17)、徐宗才,应俊玲.俗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
(18)、 稂不稂,莠不莠:义同“不郎不秀”,参“不郎不秀”。
(19)、顺手牵羊:指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
(20)、 “良莠不齐”和“参差不齐”都有不整齐的意思。但良莠不齐是指好人坏人都有混在一起;“参差不齐”是指长短高低大小不一;当指人时是指水平不一。
2、饮鸩止渴什么意思
(1)、(良莠不齐的反义词):泾渭分明、不分轩轾、不相上下、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2)、(解释)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
(3)、意思:景观或器具高低不齐、杂乱错置的样子。
(4)、尽管这些都是伯乐相马通过精挑细选找出来的人才,但是这些人其实也还是良莠不齐的。
(5)、 尽管这些都是伯乐相马通过精挑细选找出来的人才,但是这些人其实也还是良莠不齐的。
(6)、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例句:我班50人,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7)、改革开放时期,在某些方面出现一些良莠不齐的现象是在所难免的。
(8)、“良莠不齐”意思是好苗和杂草混杂在一起(莠yǒu:一种田间杂草,比喻坏人),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语见清·李汝珍《镜花缘》六十八回:“无如族人甚众,良莠不齐,每每心怀异志,祸起萧墙。”例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我辈之中,好丑不亦如人类之内,良莠不齐。”茅盾《清明前后》四幕:“你对那巡长说,难民们良莠不齐,要是发生了什么事,他这巡长可担当得起吗?”李劼人《大波》一部六章:“学堂里是良莠不齐的,有好人,就有坏人,有正人君子,就有下流痞子。”
(9)、 (误用)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0)、重点识记:步履维艰&寸步难行、参差不齐&良莠不齐、惨绝人寰&惨无人道、陈词滥调&老生常谈、浑水摸鱼&顺手牵羊
(11)、原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出自《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12)、 (19)太公道:“客官既是肯教小顽时,使一棒,何妨?”王进笑道:“恐冲撞了令郎时,须不好看。”(元施耐庵《水浒传》)
(13)、(误用)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14)、意思:莠,狗尾草,很象谷子,常混在禾苗中;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15)、(辨音)“莠”常错读为“xiù”;“参差”常错读为"cān chā ”。
(16)、清朝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且说彼时捐例大开,各省侯补人员十分拥挤,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17)、 泾渭分明 不分轩轾 不相上下 势均力敌 旗鼓相当
(18)、朱祖延.汉语成语大词典.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
(19)、 “稂”俗称狼尾草,是混杂在禾苗中的“乱苗”之草,还有一种和“稂”同类的野草叫“莠”,就是我们平时俗称的“狗尾草”。
(20)、(解释)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3、良莠不齐的意思
(1)、 这样的用法在元明时有大量用例,且通用日久。因而田艺蘅等人所说郎、秀等第之事,即便真实存在,亦当是小范围的一时一地之语。
(2)、“有志者事竟成”虽是老生常谈,却是颠扑不破的。
(3)、参差不齐:原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4)、 成语“良莠不齐”见收于许多辞书。如《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刘洁修1989):“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汉语成语大词典》(朱祖延1985):“良:善良,指好人,莠:恶草,比喻坏人。指一群人中有好的强的,也有坏的或差的。”《汉语成语词典》(宋永培等2001):“莠:类似谷子的野草。好苗和野草混杂不齐,比喻好人和坏人都有,混在一起,杂乱不一。”《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莠:狗尾草,比喻品质坏的人)。”《汉语大词典》:“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莠,狗尾草,比喻坏人。”可见,目前常见的辞书都将“良”理解为好的禾苗或好的人,将“莠”理解为害草,比喻坏人,对“良莠不齐”有着基本一致的理解。而“良莠不齐”的来源问题,或因体例不便,以上诸多辞书都没有详谈。
(5)、 叶子与禾苗相似,鱼龙混杂在禾苗中生长,未吐穗时,很难识别它。春秋《诗经·小雅·大田》有一句:“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既方既皁,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
(6)、(解释)城府:城池和府库,借指代人处事的心机。形容人坦率真诚,没有心机。
(7)、翻译:各个省份的候补人员都十分的拥挤,其中好人坏人都有。
(8)、清.八宝王郎《冷眼观》第四回:“现今上海租界里那起报馆主笔,良芳不齐,五方杂处,倚着那‘言论自由,有闻必录,这八个字为护身法宝。”
(9)、⑶宠物店的服务质量也良莠不齐。(《广州日报》2009年7月29日)
(10)、(误用)常误与“排山倒海”等连用,指自然力量之大。
(11)、第二空,后文列举的财政保障充分和投入缺乏情况可知,省级以下公办博物馆好坏都有,A项“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B项“良莠不齐”指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C项“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均符合文意;D项“大相径庭”是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不能体现好坏之间的区别,与文意不符,排除;
(12)、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至我辈之中;好丑不一;亦如人类之内;良莠不齐。”
(13)、(误用) 现多被误用为形容聊天,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混淆。
(14)、 良莠不齐:良:善良,指好人,莠:恶草,比喻坏人。指一群人品质不有好的,也有坏的。又作“稂莠不齐”。“稂”指发育不全的禾苗;“莠”指恶草。“稂莠不齐”本指“稂”“莠”等长在禾田中,参差不齐,比喻一群人的品质参差有别。“稂莠不齐”导源于《诗经·小雅·大田》“不稂不莠”,后演变为“良莠不齐”。
(15)、(误用)易和“浮光掠影”相混,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16)、(解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
(17)、清·约昀《阅微草堂笔记》:“至我辈之中;好丑不一;亦如人类之内;良莠不齐。”
(18)、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
(19)、 (14)若是白面郎君,好看不中吃,要他何用?稂不稂,莠不莠,日后反要苦害儿女。(明周清原《西湖二集》)
(20)、 (解释)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形容虚度光阴。
4、顶礼膜拜的意思
(1)、(误用)多被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背离本义。
(2)、记得时时复习哦,点击下面文字跳转昨日成语打卡:
(3)、 (9)大慝适去,稂莠不薅。(唐韩愈《东雅堂昌黎集注·碑志》)
(4)、 (8)藜筱稂莠化为善草,魑魅魍魉更成虎士。(晋陈寿《三国志·吴书》)
(5)、参差不齐: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6)、(解释)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7)、(解释)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8)、这场空难使无数的幸福家庭因而破碎,真是惨绝人寰。
(9)、引证:一个小小家当,弄得~。◎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六。
(10)、 (24)智深见了,心里早疑忌道:这伙人,不三不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洒家。(元施耐庵《水浒传》)
(11)、 据此也可看出,一些来源于古代书面文献的成语或俗语在形成与流传的过程中常有以下两种倾向:容易脱离文本的原意而发生语义重构;常以通俗字词改换生僻字词。这些现象都是书面词语在大范围流通的情况下才会经常出现的。我们认为,宋元以下,市民阶层的发展,文学的下行,导致众多源自古典文献的成语更易发生流变。这些改头换面的成语或俗语,有些因为理据清晰,通俗易懂,因而流传广泛,如“良莠不齐”;有些改换后的理据不明,不便流传,以致使用范围日减,“不郎不秀”即是。
(12)、 从以上语料看,“良莠不齐”与“稂莠不齐”出现的时间相仿。“良莠不齐”的早期用例见于清曹振镛《平定回疆剿擒逆匪方略》;“稂莠不齐”早期用例见于清陈文述《颐道堂文钞》。曹振镛虽早生于陈文述,但从两书的弁首序文来看,《平定回疆剿擒逆匪方略》成书时间当在《颐道堂文钞》之后。《平定回疆剿擒逆匪方略》前为清宣宗道光皇帝序文,落款为“道光十年岁次庚寅仲夏月吉御笔”,据此,该书当成于道光十年(1830)前不久。《颐道堂文钞》前有英和的序文,落款为“道光戊子二月长白英和书于宝应舟次”。由此可知,《颐道堂文钞》成书当不晚于道光八年(1828)。因而“稂莠不齐”的用法当略早于“良莠不齐”。
(13)、“稂”俗称狼尾草,是混杂在禾苗中的“乱苗”之草,还有一种和“稂”同类的野草叫“莠”,就是我们平时俗称的“狗尾草”,叶子与禾苗相似,鱼龙混杂在禾苗中生长,未吐穗时,很难识别它。春秋.佚名《诗经.小雅.大田》有一句:“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意思是说:田里没有稂,没有莠,一色的禾苗长得郁郁葱葱,肯定丰收!可是后来意思变了,人们都用“不稂不莠”来比喻没出息、滥竽充数的人。明朝人田艺衡在《留青札记》卷三十五有这样的记载:“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秀’是高,‘郎’较下。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原文说,不郎不秀是鄙人之词(贬义词),意即指不高不下,或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的`那种人。“不郎不秀”和“不稂不莠”,作为成语,两句的意思后来完全相同,都是比喻不成才或碌碌无为没有出息。
(14)、“稂莠不齐(lángyǒubùqí)”和“良莠不齐(liángyǒubùqí )”:要注意两个词之间的区别,不要误用为“稂莠不齐”,稂和莠都是比喻坏人,良和莠是比喻好人和坏人。所以“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混到一块。而如果是“稂莠不齐”,意为坏人跟坏人混到一块,这就说不通了。
(15)、良莠不齐: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至我辈之中;好丑不一;亦如人类之内;良莠不齐。”
(16)、出处: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礼生见他们参差不齐,也只好由着他们敷衍了事。
(17)、良莠不齐:莠:狗尾草,比喻品质坏的人。指好人坏人夹杂在一起。
(18)、(解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高亢激越,惊天动地。后多用来形容文章、议论不同凡响或事态发展出人意外。
(19)、第一空, 由“每天一早就出现排队的长龙”可知,参观的人很多,四个选项均形容人多、接连不断地到来,符合文意,不予排除;
(20)、参差不齐:参差: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5、素质良莠不齐的意思
(1)、● 改革开放时期;在某些方面出现一些良莠不齐的现象是在所难免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饮鸩止渴什么意思81句(良莠不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