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72句(言必信行必果)

言必信行必果

1、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什么意思

(1)、子贡再问:“现在掌权的这些人怎么样?”

(2)、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3)、通过多彩的“开学第一课”校园活动,愿全校1800多名学生对新一学年充满希望、充满信心。20从今日启航!

(4)、释义: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话算数,做事果断。

(5)、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6)、出处:唐·李延寿《北史·周本纪》:“背惠怨邻;弃信忘义。”

(7)、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之举,这种强拉硬扯,不仅没有真正维护孔子的“形象”,反而使孔子因此而“蒙羞”。

(8)、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排行老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9)、   帮助人是一种崇高,理解人是一种豁达,原谅人是一种美德,服务人是一种快乐,月圆是诗,月缺是花,仰首是春,俯首是秋.

(10)、在孔子时代,信是与诚互训的。但是,诚是一个具有本体论含义的概念,《礼记·中庸》中说:

(11)、这样的人,很容易受到别人,或者听命于上面的指令,或道听途说不加澄清,不会明辨是非,只是浅薄固执的寻求“任务”、命令的达成,用现在的话来说,很容易变成一傻冒。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大义、什么是是非。

(12)、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在看似一些“小问题”上心口不反映的是党章意识薄弱、纪律和规矩意识不强,本质上是对党不忠诚、不老实。如果不给予重视、不及时改正,久而久之就可能成为“两面人”、背离党章要求,丧失作为一名党员的条件。

(13)、信念:配合身份,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为什么做,有什么意义)

(14)、换句话说,人的自我修养,诚意正心,使自己行为符合儒家崇尚的道是重要的,如果其他行为标准违背了这个标准,都要为之让道。如果固执地遵守信,妨碍道的遵循,义的要求,那就要变通。如果固执地执行信,违背人的诚,不能诚意正心,使违心地做事,也应该考虑变通。

(15)、子贡问:“什么样的人才算士?”孔子说:“行为知耻,出使四方而不辱君命,就是士了。”

(16)、子贡说:“敢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称赞他尊敬兄长。”

(17)、因此,尽管孔子略带轻视(硁硁然)地将之归类为“小人”,但还是客观地肯定了这类“小人”起码也还算是“下”一个层级的“士”,是强于当时的那些当权者的。

(18)、这些对比,应该说,让我们可以从中领会到的是:所谓“小人”,一方面,他们只是一些对“义利”关系进行判断和取舍时的“重利轻义”之人;另一方面,孔子强调的只是其胸怀的狭隘和品性的低俗。所以,这种“小人”还谈不到普通意义上所说的“坏人”的程度。

(19)、指,出言必不让人怀疑,行为必定不弄虚作假,言行一致的,就如古代兵符相合一样。没有出言而不实行的。

(20)、译文: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的固执己见,简直就是个顽固不化的小人。

2、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但是,由于这种理解毕竟只是“理解”而不是孔子“亲口所说”的原话,所以就如实地记录下来,“以资(后人,读《论语》者)参考”。

(2)、孔子弟子对信的理解如下(均出自《论语》相关篇章):

(3)、孔子说这一句话是什么时候,是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一次到了魏国,遇到了一群强盗,要杀孔子他们,孔子告诉强盗,他是谁,请不要杀他。强盗之中,估计也有读过书的,知道孔子很有名,那就不杀吧。但要孔子,不能向官兵告发,孔子点头同意,于是强盗就放孔子一条生路。

(4)、孔子在道德教育中,提倡身体力行,要求言行一致。墨子不仅强调言行一致,而且注重言行的功利效应。孔子认为,文字在实践中是有价值的,如果不能付诸实践,就不应该多说。说得多,说得漂亮,不付诸实施,是空谈。

(5)、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6)、此句原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原文如下:

(7)、·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8)、(出处)战国·孔子《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kēng)硁然小人哉。”

(9)、那么与小人相反的「大人」该怎样做呢?孟子说得很明白:

(10)、拼音:yánbìxìn,xíngbìguǒ。

(11)、这是为领导者背信弃义寻找理论依据吗?显然不是,因为孟子明确说出了为什么不一定言必信、行必果,因为还有一个比信更高的准则:义。义者,宜也,做合适的事,做道义上该做的事。

(12)、指这个人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算稍差一等的人才。

(13)、《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4)、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5)、这个“者……也”句式是古人标准化的“定义式”语句,可以理解成是对大人这一概念作出的定义,即“大人就是不失却赤子之心的人”。

(16)、就是我们要能够判断是非黑白,要具备清晰的分辨能力,谨言慎行,你要说切合实际的、可操作的话,然后才能说我做的,做我说的。

(17)、那么,在中国思想中,以正面称赞意义使用「言必信,行必果」的到底是谁呢?也许是司马迁,但他用这句话描写的,乃是「游侠」群体。

(18)、孔子说:“在家族当中人们都称赞他孝敬父母,在乡里人们都称赞他恭敬尊长。”

(19)、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

(20)、子贡问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称为士。孔子说有廉耻之心,行事不辱君命是上士。在宗族邻里,被夸赞为孝悌,是中士。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如果配称士,多也就是下士了。至于那些当官的,都是气量狭小的人,就没资格称士了。

3、言必信行必果还是言必行行必果

(1)、不过,即使是已经答应他人的事情,如果事后发现这样做不符合我更重视的伦理价值,也完全可能以不履行承诺的代价来避免更大的恶,例如柏拉图很爱用的,「如果朋友精神不正常,你还把他的武器还给他吗?」的例子。

(2)、由上引可见,除了我们正在讨论的“言必信,行必果”和有子的“信近於义,言可复也”外,孔子及其弟子所有的这些言论,都是从正面(即正向意义上)肯定“信”的。也就是说,无论任何人,都要以信来“立身”和“处世”!这是毫无异议的结论。

(3)、显然,这里的“信”与作为天之道的“诚”,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概念。

(4)、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承担一定民族使命的人。其次是孝顺父母,服从哥哥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当权者,孔子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孔子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5)、这是一个涉及到孔子思想体系结构与层次的系统化和逻辑化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6)、   一伤身体,二伤感情,人与人在出生和去世中都是平等的——哭声中来,哭声中去。千万注意,自己恋恋不舍,而别人早就去意已决,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事风平浪静;牢骚太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7)、这句话出自先秦时期记录孔子语录的《论语·子路》,此句全段是:

(8)、这段话从总体上看,不存在什么疑难难解之处。弄清硁硁(硁音kēng。敲击石头的声音。硁硁然,浅薄固执貌)和斗筲(筲音shāo,盛饭竹器。一斗为十升,一筲为五升)的含义后,可大概翻译如下:

(9)、如果“大人”的含义已经涵盖了惟义所在的内容要求,那么,惟义所在四个字就不需要再体现了,直接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就行了。但因此会引出的问题是:大人为什么可以不遵循“言必信,行必果”的思行准则呢?换言之,是不是除了大人之外的其他人(包括君子、小人和除君子小人之外的“大众”)都应该“言必信,行必果”呢?

(10)、操场上,开学典礼在富秀华书记和蔡建梅副校长的致辞下拉开帷幕。

(11)、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2)、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13)、但是对孟子来说,当齐国伐燕并迅速获胜,宣王问孟子要不要吞并燕的时候,孟子只给出了一个判断标准:

(14)、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15)、简言之,“言信”与“行果”问题根本扯不到什么“大人”那里去。我们在上面已经指出,孔子在《易·文言》传中对大人的“层次”已经给出了描绘:“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种与日月、四时和天地鬼神“相合”为“一体”的大人,应该是孔子自己可能都认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人”,所以,把这样的“大人”与“言信不信”和“行果不果”拉到一起来谈论,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也不存在“惟不惟义所在”的问题了。

(16)、   言多必失,沉默是金,倾听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尊重、一种心灵的沟通,平静是一种心态,一种成熟。

(17)、·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8)、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19)、ConfuciusbyPatrick,Dribbble

(20)、我们揣测,《论语》中之所以收入了孔子一些弟子的言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由于是语录体文献,而孔子又没有完整地就某一个命题展开论述,所以,孔子的一些“高徒”就根据自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巧妙而不失分寸”地进行了“补充式”阐释,以使阅读《论语》的人不至于产生太大的无解式疑问和永久性疑惑。

4、言必信行必果后面一句是什么

(1)、子贡问孔子:怎么样才能算是一个「士」呢?在春秋时代,「士」还不像后代是泛指一切知识分子,也可以指贵族中低于大夫的阶层。因此孔子从他们的职业使命和社会地位,描绘了高的和次高水平的士。当子贡又问「那比这更差的呢?」孔子便说,这类人呢,说过的事就肯定将它实现,想做的事就非要做成,这是一副小人的样子。至于比这更差的,孔子只能「噫」了。

(2)、一个领导干部要取得群众的信任,必须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3)、让我们想象一位领导者L,ta承诺了要去做一件事,但后来发现它是不道德的,便「食言」不去做了;或者这件事本来已经开始推行,后来因为许多人反对,发现这件事实际上不该做,便「出尔反尔」,把这件事撤回不做。这样的食言和出尔反尔,确实会损害L本人的声誉,使公众和上级意识到她的缺点——毕竟撤回证明了一开始决策的错误,证明了她能力的不足——但即便如此也要撤回,这是君子应该做出的选择。这时候,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就是放下个人毁誉,真正从共同体利益去考虑的表现。虽然社会对她个人的能力评价因此而变差,但孟子想说的是,我们对她道德水平的评价却应该提高,因为在这种情境下能做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恰恰是伟大的。「言不必信」与「言而有信」因此并不矛盾,它们是不同层次、不同情境的道德准则。通常来说,一旦做出承诺,应该言而有信;但在所言、所行可能不符合「义」的时候,则应该将前一条道德准则降到较低的位阶,这就是「言不必信」。

(4)、白话释义:从此以后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内外互相应合,遇到事情坦诚自然,态度从容、不慌不忙。

(5)、可见,在孔子的逻辑里,“士”也可以像“儒”分为“君子儒”与“小人儒”一样(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可以有“小人士”。

(6)、根据《2017学年南桥小学开学事宜友情提醒》之要求,每位学生先在“言必信,行必果——20我承诺”海报上郑重签名,许下新一学年的诺言。

(7)、身份:自己以什么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要怎样度过这一生)

(8)、显然,在孔子眼里,“公务员”队伍中的“第一等”是“德才兼备”的士,第二等是品德好但能力不强的士,第三等则是不懂权变的墨守陈规的士。

(9)、一个人要言行一致。说了就要去做。只说不做是不讲信用的人,是缺乏高素质的表现。

(1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1)、第孟子这里所说的“大人”,是不是与“小人”相对称的大人。如果是,为什么孟子要在孔子“君子与小人”对举的概念语境中节外生枝而搞出一个“大人”与“小人”的对举呢?这有什么意义吗?换言之,大人、君子与小人三者是什么关系,尤其是大人与君子是什么关系?

(12)、·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72句(言必信行必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