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端午节古诗20首
1、15首经典端午节古诗词
(1)、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译文情人手腕上系着五色丝线,篆文书写的咒语符篆戴在头上,以避邪驱疫。在天青色纱帐中,她睡得格外香甜。在庭院中花树下摆好酒宴,在窗前轻摇彩扇,当歌对饮,往日的美景历历在目。当时曾在她的石榴裙上题诗写词,今天窗外的石榴已经凋残,曾经的欢乐已逝,光阴似箭,沙洲上柔嫩的蒲草在风中摇曳,茫茫如一片青烟。请不要再唱江南的古曲,那幽怨悲抑的哀曲,怎能安慰屈子的沉冤?春风和煦中燕子已生小燕,连绵细雨中梅子已渐渐黄圆。正午的骄阳正烈,美人是否也在幕帘中沐浴香兰?想她一定会回到绣楼,剪下菖蒲浸酒,自饮自怜。怅望中我仰望苍空,看那一弯新月冉冉升起,那清淡的月光伴随着我,来到这海角天边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权德舆 〔唐代〕
(2)、23)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3)、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宋)陈与义
(4)、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一一赵蕃《端午三首》
(5)、对于陆游来说,这个端午真是难得的闲适愉快啊!
(6)、忆秦娥(宋·陈与义)鱼龙舞。湘君欲下潇湘浦。潇湘浦。兴亡离合,乱波平楚。独无尊酒酬端午。移舟来听明山雨。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
(7)、在南宋代诗人张孝祥笔下《点绛唇》中的端午则是这样的:
(8)、往日为国尽忠的人,现在白发苍苍。尽管三湘和这里相隔很远,仍然想要从屈原那里获得慰藉和力量。
(9)、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10)、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一一殷尧藩《同州端午》
(11)、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12)、这首诗的意思是节气中端午节的来历是因谁开始的,自古以来传闻是为了纪念屈原。只能嘲笑楚江尽管空阔浩渺,也不能洗刷尽忠臣的冤情。
(13)、译文:我刚刚从莲城踏青回来,只在家置备了菖蒲、竹叶和雄黄酒,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了。我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我们的瓯江,何必要劳民伤财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
(14)、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15)、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16)、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
(17)、赏析:唐代人将五色丝线编织成带,佩在身上,称为“长命缕”或者“续命缕”,所以说“长丝续命人”。而“九子粽”源于九子蒲(一种蒲草),“粽子”又与“种子”谐音,寓意得子,所以用九子蒲叶包裹粽子,表达多子多孙的美好祝愿。“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说的是唐代皇帝会在端午节召请群臣宴饮。
(18)、诉衷情令·端午宿合路(宋·姜夔)石榴一树浸溪红。零落小桥东。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谙世味,楚人弓。莫忡忡。白头行客,不采苹花,孤负薰风。
(19)、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20)、赏析:诗人在端午日,看看山村中盛开的石榴花,然后包粽子、挂艾草、采药草,也在额上点了雄黄酒,傍晚忙完了,准备喝一杯。
2、端午节古诗20首4句
(1)、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2)、16)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3)、赏析:端午节起源的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诗人感叹屈原作为忠诚的臣子所受到的冤屈。
(4)、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騃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薰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5)、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6)、吃粽子、宴饮游乐也是文人墨客喜爱的端午活动。在诗词中,我们似乎能闻到千百年前的粽味飘香。
(7)、赏析: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纪念屈原的千古冤屈,忠烈之魂一去,不能回还,国破身死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
(8)、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9)、赏析:岸上人惊讶地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其实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猎猎作响,在空中翻飞,锣鼓喧闹在清清的水流上。屈原的冤屈终究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不觉得其中有什么忧愁。
(10)、从中可以看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
(11)、萱草榴花,画堂昼永风清暑。麝团菰黍。助泛菖蒲醑。
(12)、24)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13)、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一一贝琼《已酉端午》
(14)、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15)、3)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16)、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17)、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必备内容。唐代,赛龙舟十分盛行,万人竞渡的场景,着实壮观。
(18)、《澡兰香淮安重午》年代:宋作者:吴文英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19)、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20)、唐代时,划龙舟十分盛行,唐代的许多皇帝曾亲自观看龙舟竞赛。这首七言律诗,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
3、有关端午节古诗20首诗
(1)、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2)、往日为国尽忠的人,现在白发苍苍。尽管三湘和这里相隔很远,仍然想要从屈原那里获得慰藉和力量。
(3)、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4)、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5)、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6)、赏析:“艾符”指艾草和驱邪符,端午日挂在门上以辟邪。“蒲酒”即菖蒲酒,饮用以养生,古人有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俗。少年逢节日自然欢愉,老了却多感慨,不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只想喝一杯菖蒲酒,闲聊天下太平。白发日渐增多,石榴花年年应节而开,红锦一般耀人眼目,不禁感叹千年之中,圣贤和蠢人同归黄土,有多少人湮没无闻,又有几人能名垂青史?
(7)、作者从端午竞渡纪念屈原的千载冤魂说起,虽然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的屈原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8)、赏析:唐人有端午节赠物的习俗,不仅在君臣之间,一般社会成员和家人之间也有。权德舆做官需要值班,不能和家人一起过端午,家人就送来了衣服(轻裾)和彩结(彩缕)等节日礼物。
(9)、念奴娇(宋·张榘)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10)、《端午感兴》宋·文天祥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11)、赏析:“百索”又名五彩、长丝、长命缕,是用五色丝线编织而成,据说可以增寿续命。端午节系百索是古人驱邪避灾的重要习俗。这首诗将皇宫比作“仙宫”,将自己比作“犬马”,来表明自己在端午节被皇帝恩赐而感激的心情。
(12)、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13)、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译文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浣溪沙·端午苏轼 〔宋代〕
(14)、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15)、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16)、19)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7)、忠言不被楚王采纳,后投江而死,留下的文章像星斗一样不朽。再倒一杯昌歜酒,为屈原击节歌唱吧!
(18)、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騃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薰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19)、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
(20)、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4、有关端午节古诗20首五言绝句
(1)、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2)、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译文端午节日从何而来,前人传说是为了楚国大夫屈原。
(3)、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4)、赏析:“端阳”即端午节。“海榴”即石榴,古人因为石榴从海外传来,所以称“海榴”。端午日风雨大作,天昏地暗;汨罗江上无处可以竞渡龙舟,来凭吊屈原的英灵。石榴花盛开,应该会笑话我,“陶渊明既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5)、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译文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
(6)、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7)、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8)、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9)、赏析:“浴兰”指古人端午节“浴兰汤”的习俗,用草药煎汤淋浴。因为粽子用丝线缠裹,所以说“彩缕碧筠粽”。早期的粽子是用黍米做的,也称粽子为“角黍”。唐代开始用糯米代替黍米来制作粽子,色泽变白,味道香甜,所以形容粽子为“香粳白玉团”。
(10)、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11)、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12)、这首诗的意思是旧时人们用绫罗布帛等制成小虎形,缝缀儿童臂上,认为可以避恶消灾。将青翠的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以辟邪驱瘴,有驱魔祛鬼之。天上的纸鸢在飞舞,粽叶香飘十里,用樽装酒水吃着肉。江面上龙舟竞发,彼此呐喊助威,还有一些人在江边悲壮地大声吟诵屈原的《离骚》!
(13)、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唐·权德舆)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
(14)、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15)、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16)、关于端午节第一个就会想到肯定是爱国诗人屈原,而古代在端午诗歌也会缅怀屈原。
(17)、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18)、吃粽子、宴饮游乐也是文人墨客喜爱的端午活动。在诗词中,我们似乎能闻到千百年前的粽味飘香。
(19)、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胡为设方丈,养此肤寸舌。
(20)、忠言不被楚王采纳,后投江而死,留下的文章像星斗一样不朽。再倒一杯昌歜酒,为屈原击节歌唱吧!
5、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大全100首
(1)、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2)、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3)、赏析:唐代人将五色丝线编织成带,佩在身上,称为“长命缕”或者“续命缕”,所以说“长丝续命人”。而“九子粽”源于九子蒲(一种蒲草),“粽子”又与“种子”谐音,寓意得子,所以用九子蒲叶包裹粽子,表达多子多孙的美好祝愿。“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说的是唐代皇帝会在端午节召请群臣宴饮。
(4)、赏析:“端阳”即端午节。“海榴”即石榴,古人因为石榴从海外传来,所以称“海榴”。端午日风雨大作,天昏地暗;汨罗江上无处可以竞渡龙舟,来凭吊屈原的英灵。石榴花盛开,应该会笑话我,“陶渊明既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5)、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空惆怅,谁复吊沅湘。一一舒顿《小重山端午》
(7)、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8)、15)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9)、翻译: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10)、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 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
(11)、赏析:诗人在端午日,看看山村中盛开的石榴花,然后包粽子、挂艾草、采药草,也在额上点了雄黄酒,傍晚忙完了,准备喝一杯。
(12)、对着栏杆看见木槿长得茂盛,朝着浅水闻到芦苇飘的清香。祝愿百姓安居乐业健康长寿,众臣共同努力让国家更繁荣。忠贞不渝始终如一报效国家,这种美德留给后代子孙传诵。
(13)、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14)、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15)、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一一权德舆《端午日》
(16)、苏轼在这首端午的诗中,描绘端午的习俗:童之臂、门之艾、菖蒲之剑、风筝漫舞、对酒当歌、龙舟竞发、诵君之赋,哪个不是美轮美奂的图画?
(17)、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18)、这首诗记录了作者在端午时节包粽子和编织五彩丝线小习俗,而所编织的彩线的来历是古代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所以在端午节佩戴五色丝线以辟邪。门口挂菖蒲也是古代端午小习俗,因为菖蒲作为“天中五端”之首,它的叶子形状像是古代的宝剑,所以在民间过去也称它为“水剑”,说它能“斩千邪”。端午节期间把菖蒲悬挂在家门口,既能驱邪避害。
(19)、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20)、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1)、7)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2)、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3)、赏析:诗人在端午日,看看山村中盛开的石榴花,然后包粽子、挂艾草、采药草,也在额上点了雄黄酒,傍晚忙完了,准备喝一杯。
(4)、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5)、端午(唐·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6)、关于端午诗词《端午》年代:唐作者: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7)、赏析:岸上人惊讶地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其实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猎猎作响,在空中翻飞,锣鼓喧闹在清清的水流上。屈原的冤屈终究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不觉得其中有什么忧愁。
(8)、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9)、赏析:上阕写端午日,石榴花盛开,丝线包裹粽子,佩香囊,悬菖蒲,拴五色丝线,龙舟竞渡等,下阕重点描写竞渡场景,后是嗅着荷香,身披月牙微光而回。
(10)、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11)、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12)、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13)、20)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14)、赏析:诗中提到的端午节的习俗:饮用菖蒲酒,雄黄酒点额,门上贴驱邪符。
(15)、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16)、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宋)吴文英
(17)、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一一苏轼《浣溪沙:端午》
(18)、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一一边贡《午日观竞渡》
(19)、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
(20)、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1)、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2)、赏析:五月五日端午节,你赠与我一枝艾草。故人看不到,新结交的知己在之外。
(3)、浣溪沙(宋·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4)、赏析:端午节起源的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诗人感叹屈原作为忠诚的臣子所受到的冤屈。
(5)、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7)、赏析:岸上人惊讶地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其实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猎猎作响,在空中翻飞,锣鼓喧闹在清清的水流上。屈原的冤屈终究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不觉得其中有什么忧愁。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端午节古诗20首4句127句(有关端午节古诗2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