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评价诸葛亮的名言111句(后人评价诸葛亮的名言)

后人评价诸葛亮的名言

1、后人评价诸葛亮的名言有哪些

(1)、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 

(2)、诸葛亮的童年甚至于他的一生都是极其坎坷的。

(3)、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临死前,刘备把一个明知道干不成,却又不得不干的事业托付给了诸葛亮。

(4)、诸葛亮因过于操劳而病重。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后人为了纪念这个伟人,人们自发的在蜀地修建了祭奠诸葛亮的祠堂,起名为武侯祠。每到祭奠的日子,人们都会自发的带上祭品去武侯祠来纪念这位为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能臣。这个举动也能体现出后人对孔明的尊敬和崇拜。

(5)、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6)、《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7)、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荆州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有襄阳著名的学术领袖、大师级的人物庞德公、大学者司马徽和黄承彦。

(8)、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世有评诸葛亮云:

(9)、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古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为“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将一贯有法家风范的诸葛亮神化成了算无遗策、通天晓地、精通军事、运筹帷幄的一个智慧超卓入圣之人物。

(10)、可能她确实不算漂亮,但是诸葛亮择妻看重的是她的才干,而不是她的外貌。

(11)、其中特别是黄承彦很欣赏诸葛亮的人品和学识。

(12)、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第五次北伐失败。

(13)、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治性) 

(14)、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15)、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16)、依照诸葛亮的计划第一步占有益州、荆州,进而建国。然后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可惜这一计划被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打破,由此,诸葛亮只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没有夺取韩中,却东出与东吴争江南三郡,与孙权发生矛盾,后又头脑发热,令关羽北伐,结果关羽守土,贪而弃义,刚愎自用,小看东吴,又逞匹夫之勇,终于败走麦城。使刘备为一时之意气而与孙权交恶。失去荆州,失去与东吴的联盟关系。与东吴交恶,就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之地;失去荆州,就失去了一个粮仓,失去东线力克中原之途。结果,兵疲民乏,元气大伤,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17)、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18)、可是,一个人胸怀雄心壮志,而又报效无门的时候,要真正做到“淡泊、宁静”是很难的。

(19)、自从荆州丢失、关羽、张飞被杀之后,蜀地就已经有反叛势力抬头了。

(20)、而诸葛亮却只能绕到地广人稀的陇右去占地盘、屯田练兵,通过扩大根据地的方式提高实力,与曹魏决战。

2、关于评价诸葛亮的名言

(1)、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之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诸葛亮《答法正书》)。

(2)、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3)、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孙刘联军并没有追击,当然也不会有华容道等故事了。

(4)、只是,历史真的可以由某些“专家”随意颠覆来颠覆去吗?

(5)、写这篇文章期间,研究蜀汉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时,发现了一个特别有趣又有料的牛人;

(6)、刘备夷陵兵败,病死在白帝城,基本堵死了蜀汉收复荆州的可能性,丢了荆州,蜀汉就只剩下益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

(7)、那人报告说,诸葛亮坐一辆未加装饰的小车,头戴葛布做的头巾,手持白羽扇,指挥三军。

(8)、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也作伏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9)、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诸葛亮《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大梦谁先觉》

(10)、四川是合适的偏安一隅之地:群山环绕、易守难攻、沃野千里、天府之国。

(11)、对了,我离10万+,还差你一个在看,记得右下角点一点哈!

(12)、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13)、对这种人,诸葛亮只想除之而后快,而不可能为曹操效力。

(14)、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15)、如果汉室不可复兴,单从地理因素分析,诸葛亮可以辅助刘禅偏安一隅,当个地方皇帝是佳选择。

(16)、后汉十三州,曹魏独占十州,曹操一代枭雄,士族能臣纷纷归附,刘备自己呢却是连益州这个的地盘还是从同族宗亲刘璋手中夺取的,后方根据地一直不稳固。

(17)、周瑜:既生瑜,何生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18)、诸葛亮出使东吴结盟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刘备帐下确实没什么文臣,还有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正效力于东吴。

(19)、学习必须静心专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20)、TOP6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刘备

3、后人评价诸葛亮的名句

(1)、导语:三国演义里面描述的诸葛亮简直就是一个神仙,刚出场就神机妙算,一把火把博望坡烧了,阻挡夏侯惇大军,然后又凭空借来十万之箭,又借来东风,又一把火烧毁了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并让刘备夺得荆州和益州---让刘备完成了一个屌丝向帝王的逆袭。

(2)、诸葛亮的著作编成《诸葛亮集》,(又名‘诸葛氏集’)。

(3)、为了实现刘备的托孤大任,诸葛亮终以不偏安一隅的方式蜀汉的偏安一隅。

(4)、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诸葛亮

(5)、诸葛亮死后,后人为了缅怀他的功绩,曾在他居住过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武侯祠堂,以示追念。自西晋以来,历代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来此凭吊,留下了一副副脍炙人口的名楹佳联。在这些楹联中有一些对联巧妙地将数字嵌入其中,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6)、诸葛亮虽然一生谨慎,并不是说不会出奇,要看赌注的大小,以蜀国命运当赌注,这个赌注有点大固然不可取之。

(7)、四川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割据政权偏安一隅的首选之地。

(8)、陕西省勉县定军山有“武乡侯”诸葛亮的陵墓,当年诸葛亮出川伐魏病死五丈原后就埋葬于此,这里的武侯祠有这样一副对联,可谓对诸葛亮一生盖棺论定了。该联曰:“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摘自《大众科技报》作者:吴学安)

(9)、再看诸葛亮是如何运用发挥权力的。应该肯定,南征是全面成功的,体现了诸葛亮作为实际高应有的智慧和能力。然而,北伐开始后,诸葛亮权力化,国家权力也开始以他个人意志来运作。首先,在北伐的战略方针的确定上,魏延的建议明显有力度并可行,但诸葛亮固执坚持保守的进攻战略,而这个战略显然不适合蜀魏作战实际!诸葛亮并由此将魏延边缘化,排除在权力核心以外。因此,当时就有人而且一直有历史学家认为诸葛亮并非真心北伐,而是拥兵自重,威慑朝廷。其次,用人方面,举贤,他能做到,但任能却大打折扣!他在《出师表》给刘禅讲的任用原则很正确:“亲贤臣远小人”。然而,怎样算小人?怎样算贤臣?他并未具体,但举出朝廷中的“贤臣”:“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这似乎以己意强加朝廷,示恩宠与人以固自己地位!他自己早年说孙权“不能尽己”而不投,自己掌权执政后,“事必亲躬”,不仅不能“尽人”之才为国所用,反而以极端手段对待人才过失!马谡是“白帝托孤”的重臣之蜀汉中央的理论人才,诸葛亮南征成功的主要策划者(史载: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纵擒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奠定了北伐的基础),因守街亭之失被诸葛亮斩了!当时随军的李邈劝谏诸葛亮:秦国赦免了孟明,才可以收服西戎二十余国而称伯;楚国诛杀子玉,不到两代就衰落了。结果李邈因忤诸葛亮意,被遣还蜀地。而诸葛亮对自己用人不当的严重错误仅象征性自贬两级了事。北伐大业,除大将魏延而扶降将姜维,简直是胡闹!使人不得不怀疑诸葛亮的用心!这是明显的铲除异己,扶持亲信!以至于魏国嘲笑:“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再次,作风方面,朝纲独断,刻意突出神化自己,制造个人崇拜!他治下蜀国不立官史,《出师表》是在当时刘备身边人都没了后写的,是否“三顾”,无从考证;而“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将丞相府等同于宫廷,公开僭越!故诸葛一死,李邈即上书:“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10)、恰恰相反,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一直从事一些并不显眼的基层工作,而且把它们做得很好,用自己出色的工作来赢得刘备和大家的尊重,终担负起蜀国丞相的重要职务。

(11)、这些编撰的故事除了渲染刘备的礼贤下士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众星捧月”般一步步推出神仙人物诸葛亮来。

(12)、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篇文章,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这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13)、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14)、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15)、诸葛亮只是吸取这些学说的营养,却不盲目迷信这些学说。

(16)、曹操退却后周瑜攻取了荆洲的战略要地江夏、南郡、刘备则率军攻取了江陵、武陵、长沙、桂阳、零陵。

(17)、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表现在临终杀魏延上。有的人说,魏延又大才,诸葛亮杀之无理,莫须有。我觉得诸葛亮是宁可错杀,也不漏杀。魏延又大才不假,但是他太有大志,诸葛亮死后必然会威胁到昏庸的刘禅的统治地位,为刘禅好,诸葛亮只好借口杀了魏延完事。

(18)、刘备把一个烂摊子扔给诸葛亮,自己拍怕屁股一死了之。

(19)、大家怎么怎么看待这两个历史名人呢?你认为他们谁更胜一筹呢?欢迎留下你的评论!

(20)、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诸葛亮后《出师表》)。

4、后人评价诸葛亮的名言是

(1)、同样,作为战略高手,面对一个疲弱的蜀汉,诸葛亮的北伐战争,同样有着自己的着眼点。

(2)、它可能就是罗贯中塑造诸葛亮外貌特征的依据。

(3)、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

(4)、四川就这么大个地盘,承载着如此复杂的内部政治结构,还能正常运转,尤其是四川本地士族集团的服从,抑制川人治川的本土情绪,靠的就是复兴汉室的政治理想以及汉室宗亲的血统身份。

(5)、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6)、后两句则是写了诸葛亮大的遗憾,尽管前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依旧还留有遗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任凭江流冲击,那些石头依旧还在,还是如以前一样,只是千年遗憾,不应该失策想要去吴并东吴,才造成了后来的失败。这两句中杜甫的评价精彩,可见他对于诸葛亮也是深入研究过,才能够写得如此传神。

(7)、而在此之前,他根本没有任何职务,不可能指挥刘备的军队,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火烧博望坡”和“火烧新野”了。

(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一生真挚的写照,也是孔明之所以能够光照千秋的根本原因所在。流传至今,已经成为对为官者为强劲的鞭笞之言和为殷切的劝勉之语。只可惜,现今的少数贪官污吏“鞠躬尽瘁”为钞票,“死而后已”方不贪,尸位素餐于高位,纵横跋扈于显爵,既无立党为公之心,又无勤政为民之志,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中饱私囊的工具,将政府给予的信任用作呼风唤雨的本钱,与那事必躬亲、至死方休的汉丞相诸葛亮相比有着天渊之别,实是一群蝇营狗苟、祸国殃民的跳染小丑。幸好国虽有垢,却有壮士断腕之决心,一系列反贪治吏的果敢政策,将害群之马坚决剔除,官场风气为之好转。希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能成为每一位为官者身体力行的座右铭和毕生追逐的目标,而不再成为标榜政绩,敷衍大众的空洞口号。希望通过上下一致的齐心努力,让我们的祖国迅速崛起于东方,雄踞于世界,令“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利剑再次高悬于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心头,让那些蚕食我们领土,践踏我们主权的宵小,永不敢再正视于我大中华。

(9)、真正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10)、发扬光大有理想抱负之士的气概,不该过于看轻自己而忘了自重。

(1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12)、尽管荆州境内卧虎藏龙,但荆州牧刘表却从来没有看出诸葛亮是个人才。

(13)、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一直南征北战,黄月英在家里辛勤操持家务,抚养孩子成长。

(14)、四川的自给自足和闭塞交通,决定着外来政权的进入门槛高。渐渐地也就形成了川人治川、军阀混战的历史特点。

(15)、建立在权势和财利之上的交往,是难以恒久的。

(16)、所以这封信是有名的著作。他以这种文字说理,文学的境界高,组织美妙,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子。作诗的时候,春花对秋月,大陆对长空,很容易对,怕是学术性、思想性的东西,对起来是很难的。结果,诸葛亮把这种思想文学化。

(17)、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8)、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9)、所以占据四川就等于拥有了一块儿上好的根据地:易守难攻、自给自足。

(20)、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5、他人评价诸葛亮的名言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有《草庐对》,《出师表》,《诫子书》,《诫外甥书》,《将苑》(又名《心书》),《便宜十六策》等。

(3)、晋朝的裴启在他所写的一本名叫《语林》的书中,记载了诸葛亮外貌。

(4)、为配合安徽朱氏源流志的编撰,现诚征有关安徽朱氏(不限于安徽)的各类稿件,如名人风采、各地族考、古籍资料、历史古迹、家风文化、书画诗词、国学经典等方面内容稿件。

(5)、反过来假设,即使诸葛亮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线,听取魏延计策,经汉中,翻越秦岭直抵关中,占领了长安,也难以问鼎中原。

(6)、起初,他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与抱负,后来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并终做到了这一点。

(7)、中益莫大于进人,进人者各务所尚(诸葛亮《称姚迪教》)。

(8)、所以,四川还是那个四川,刘备时期的天下却早不是刘邦时候的景象。

(9)、所以出现:过去说不好的历史人物,我一定要为他找一些好处(比如对隋炀帝、对秦桧、对李鸿章);过去说好的历史人物,我也一定要找点毛病出来(比如对岳飞、对诸葛亮)---等等。

(10)、相比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虽穷,但是地广人多,蒋介石政府可以依托四川同日本打硬碰硬的持久战。

(11)、以战争的方式消解政权内部的困局,这是政治学范畴的逻辑,也难怪后人多评价诸葛亮政治水平优秀、军事水平一般。就连陈寿在三国志中也这样认为:

(12)、刘备一个势单力薄的寒族人士,先后投靠公孙赞、陶谦、袁绍、曹操、刘表,居无定所,到处流浪,惶惶如丧家之犬,自得到诸葛亮后,依靠红宝书“隆中对”的政策,方才建国。查三国史料,蜀汉在当时三国之中,面积小,国力弱,地薄民少。蜀汉地处荒蛮,只有四川平原和江汉平因是粮仓,可资国力。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蜀汉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可见,诸葛亮的计划是两路兵马,克复中原。

(13)、年轻力壮时,不发愤图强,等到年纪大了,就只能空自伤悲懊悔。

(14)、诸葛亮面临着和蒋介石同样的困局。作为外来者,蜀汉政权在四川落脚,但很难扎根。

(15)、但是他也会因为父亲之死而迁怒他人,大肆屠杀几十万无辜百姓。

(16)、后人评价他们二人的时候,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讲。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时候,曹操的魏国大有一统天下之势。而诸葛亮和周瑜、鲁肃、陆逊等人联手,把这个指日可待的统一硬生生地掰成了天下三分,这是阻挡历史车轮前进的事,可谓是逆天之强。

(17)、但演义终究是小说,三分真七分假,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呢?

(18)、不过,在黄月英的家乡湖北襄樊,当地人为这位才女修建的庙宇里,她可一点也不难看,当地还有关于她的动人故事。

(19)、其次,他还读过兵家的书,如《左传》、《战国策》、《孙子兵法》等。

(20)、因为诸葛亮自己的心境很高,所以他的《诫子书》所表达的意境很高,却没有具体可执行的细节内容,这也和诸葛亮“不拘小节”的行事作风有关吧!

(1)、诸葛亮后来在他著名的《诫子书》中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对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连袜子也来不及穿就跑出去欢迎人才来访,也会因一些小事而翻脸无情,杀害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

(3)、诸葛家族在这一时期,不仅仅英才辈出,而且他们在三个相互敌对的国家中都执掌权柄。

(4)、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深切,成为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5)、书中说,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时,司马懿曾经派人偷偷地观察过诸葛亮。

(6)、一个人应当立定崇高远大的志向。诸葛亮这么说,是因为古人相当重视人生志向的立定。唯有设立远大的志向才能克服眼前的困厄,以及个体本身的弱点,督促自己往既定目标前行不辍。

(7)、刘备夺取西川后又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负责西川的政物工作。

(8)、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9)、可是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诸葛亮《答杜微书》)。

(10)、不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也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而不是《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那个半人半神的超人。

(11)、夏侯惇武力虽非三国第但其战斗的血性和舍命的精神却是三国武将之,他拔矢啖睛的壮举和“父精母血,不可弃也”的豪言,如同一曲铿锵有力的英雄战歌,伴随着他泣血而战的身影一道,响彻寰宇,震烁古今,成为永远的经典和不朽的传奇。夏侯惇本人也因此豪言壮语而从呆板乏味的平面文字中跃然而出,成为《三国演义》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为有血有肉的慷慨壮士。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关于评价诸葛亮的名言111句(后人评价诸葛亮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