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的明月意象【112句文案】

一、古诗词中的明月意象

1、人造物象类:舟、帆、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等。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3、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4、“月”能描美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写的是月夜的苍茫之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写的是月夜的幽深之景;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离合《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写的是月夜的寥廓之景。

5、(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映照在中国人心灵世界里有两种不同的月亮世界:一种是神话观念中的月亮,神话的月亮是诗化的月亮,它谈泊静温空寂通脱给中国的古典艺术以深刻的象征启示;一种是科学本体的月亮它盈亏变化,时晦时明,启迪着中国的科学与智慧。

7、(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如苏轼《念奴娇·中秋》:

8、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古诗十九首》

9、明月的第三个意象:表明心志。人的经历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遇到挫折的古代诗人,他们常以托物言志或借古咏怀的方式,表明自己的心志。

10、因而月亮可以有很广泛的衍生意:

11、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12、亭亭秋水芙蓉。翠围中。

13、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14、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15、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16、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17、"立象以尽意",古诗词中有很多常见的意象,这些意象极美,表达着灵动的中国式美学,承载着中国人雅致的情感审美,是一种独特而高雅的中国符号。尤其是下面20个,意象本身,就已经如诗如画。

18、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19、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抄袭旧的内容。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20、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二、古代诗歌中的明月意象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2、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3、看徐凝的这首诗,同时想起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忆,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回忆了江南的美景美酒,美人以及美人的歌舞,此诗忆的是扬州,回忆的诗,"萧娘"与"桃叶"均指美女,诗人在思念一美女子,首先想到分别的场景,可是后二句从分别场景便直接到了写扬州的月亮,究竟为什么要这样转换?找了很多有月的意象的诗,像《望月怀远》、《月夜》以及孟郊的诗。

4、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5、10折桂比喻科举及第。

6、“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7、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8、如杜甫《九日》:“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国霜前白雁来。”王昌龄《卢溪别人》:“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愁猿。”刘禹锡《竹枝词》:“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高枝。”孟浩然《登万岁楼》:“天寒雁度堪垂泪,日落猿啼欲断肠。”

9、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1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11、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12、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表达哀怨愁苦之情,或者游子思妇的感怀离殇。

1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4、蝉以蝉象征品行高洁。

15、古诗词中的意象是指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16、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7、让人有感触的明月,当数中秋夜,因为那是欢聚的日子。白居易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写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去年的月色有多明朗,今年的月色就有多凄凉,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醒之极,在逆境中,人才容易找到本真。

18、图源: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19、另一位留下咏月名篇的是文豪苏轼。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围绕明月展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想象,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

20、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三、明月的意象诗句

1、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gū)菜羹:菰菜、莼(chún)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例如:辛弃疾《泌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

2、萧娘脸薄不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

3、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4、读书笔记:当“矛盾”相遇,恰是童心流露时

5、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6、浩瀚飘渺的漫长的历史长河,曲折复杂的坎坷人生。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月亮成了历代文人吟咏不厌的对象。人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咏月之意象。分析和探讨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对全面认识和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多样化艺术风格和鲜明个性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7、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8、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9、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10、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11、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12、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13、(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如辛弃疾《满江红·中秋》:“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再如蔡伸《苍梧谣》:“天!休使圆蟾照

14、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15、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16、洗耳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17、白居易《照镜》:“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

18、图源: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19、月是情绪的,“月上柳梢”的缠绕,“晓风残月”的悲凉,“月照高楼”的孤寂,情到深处,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尽管“人生无物比多情”、“无物似情浓”,但是,月仍然是一种表达情与爱的佳寄寓和祝愿。

20、从文化渊源上看,月文化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民间就流传着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中国民间有赏月的传统习俗,赏月赋诗唱和,更是文人雅士的交游活动之一。据有关专家考证,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至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节日里有祭月、拜丹、赏月、吃月饼之俗。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四、明月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1、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2、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意象”是中国传统文人心中的物象,也是中国古诗词文赋创作中一种独特的方法,它将客观的外物经过作者的眼睛和意识,变成了注入各种情愫的主观存在,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典诗文中的意象很多,比如青松象征傲骨,荷花象征高洁等。而“月亮”更让我们的文人情有独钟。望月可以怀乡、望月可以思人……文人笔下的月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我们一起走进范晖老师的讲座《千古明月~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阐释》。

5、白居易曾叹息“商人重利轻别离”,可生性浪漫的诗人们正好相反,常常为生离死别而叹息不已。不管是与亲人、友人、恋人还是与故国家园的分离,当时的情怀都会在诗人心中久久萦绕——成灰亦相思,从而创作出大量的离别诗,其中不乏借助“月”来寄托离情别绪的作品。另外,此类作品中的月都不是“满月”“圆月”而是“残月”“新月”,取残缺、不得团圆之意,这与诗作传达的离愁别绪分外吻合。

6、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7、杨花:《辞源》解释为“柳絮”。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而是指柳树(垂柳),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个习俗,柳者,留也,象征离别,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8、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9、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

10、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11、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12、在浩瀚的古典诗词里,众位诗词巨匠将自己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向往,对爱情的礼赞,对生命的叹息,对命运的无奈都融入月的世界里,在月光笼罩下倾诉一腔情怀。不论是悲、欢、离、合,都融入朗朗的明月,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灵魂的飞升,今天读来仍余韵袅袅,荡气回肠。

13、九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14、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

15、这首诗是一首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16、(诗词微塾)格律诗用韵十忌

17、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18、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9、抱柱喻坚守信约。

20、诗中四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五、关于明月意象的诗句

1、第一个:月是故乡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月有阴晴圆缺第二个: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今天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个:更深月色半人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第四个:床前明月光秦时明月汉时关小时不识月第五个:床前明月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作者:邪修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4、“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5、在中国的诗歌文学中,月亮以它特有的朦胧越过岁月的门槛从古悬挂至今。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物,它积淀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体现着中国文学独特的精神风貌。

6、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庄周梦蝶: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怀桔:指孝顺双亲。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如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羌笛:征戍将士思乡和戍边幽怨的象征。吴钩:泛指宝刀、利剑。三尺: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南冠:指囚犯。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神器:指帝位、政权。

7、图源: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8、(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如周邦彦《解语花·上元》:“桂花流瓦。

9、月在古代诗词意境的构造上广泛而多样。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0、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11、雍陶《蝉》:“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12、击楫中流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1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4、有时候,怀念一座城,说是怀念一座城的月色,其实还是怀念城里的人。徐凝的《忆扬州》:“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本是忆相别,却荡开一笔,二分明月的扬州,摇曳着洗炼隽永的绝世风姿。

15、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

16、杜甫《登高》:“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7、高山流水借指知音。

18、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19、首先,是月给了古代诗词以丰富意蕴,给诗人以美妙的灵感,创造了古诗词的艺术题材和艺术生命,给古诗词提供了博大阔远的艺术空间和宇宙意识。若无月意象的沾溉,也使诗人们失去了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的审美空间,会使诗坛上失去美丽的仙葩,丧失一大批不朽的诗作。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把酒问月》、张继《枫桥夜泊》等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名作也就无缘产生了。

20、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新月倾注了不少感情去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人心好,景色美;人心灰暗,景也灰暗。景色自在人心中。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环境,各有不同的感受,都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来,绘景寓情,便有不同的吟月诗。

六、古诗词中的明月意象

1、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月亮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它是人们情感的载体,意蕴十分丰富。它的阴晴圆缺象征了人类的悲欢离合;它的清幽旷远既能表现人的悠闲自在,又能烘托人的悲凉心境......为此,我们语文工作室展开了对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研讨,并把月亮的象征意义划分成了四个方面。

2、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3、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4、拓展:南宋词人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借月光朗朗,即景抒怀,以月光的皎洁明亮表明自己内心的澄澈,寄托高洁的情怀。3

5、(3)倾诉悲苦、哀怨之情

6、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国古代寓言的魅力

7、水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8、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岑参《感遇》)

9、陆游《蝶恋花》:“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10、杜甫《夔州歌》:“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

11、当古人赏月吟诗时,往往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人生状态的思考。比如,当诗人处于孤身一人,寂寞难耐的情境下时,往往会对孤月产生同病相怜的情绪,甚至与其互为伴侣,把酒言欢。例如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欲饮酒而无人作伴,只好邀请天上月和地上影。月无情而人有情,醉意朦胧中,诗人嗔怪明月“不解饮”,用拟人的手法写月,更衬托出作者孤独寂寥的心情。而李白的另一首诗《长门怨》也用了同样的拟人手法来写明月:“月光欲到长门店,别作深宫一段愁。”诗人借月亮抒发自己的感情,使诗句更具有感染力。月升月落本是自然现象,但作者却写它欲去长门殿看望陈皇后,更体现出宫人在深宫无人探望,孤独凄凉的处境。

12、提到“诗人”“月亮”这两个词,很容易就会想到李白和他的《静夜思》。这位被誉为“诗仙”的浪漫主义诗人还曾留下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等耳熟能详的诗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古代诗歌中的明月意象【112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