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作用
1、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2、本诗的S:对比、反问、用典、借景抒情
3、答案:运用了侧面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正面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侧面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4、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6、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对比,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7、(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8、(答案)词人运用拟人手法,想象离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想象奇特,生动形象,引人联想。
9、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10、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11、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2、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13、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14、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15、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16、五个选项要有整体意识在判断D的时候,要联系到ABCE去理解,判断。
17、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8、(析)这首诗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适合于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增加文章的思想容量,深化主题。苏词分上下两片,各分两层。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后三句从字面来看是写亡妻;“年年断肠”,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
19、“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两句有何精妙之处?请简要分析。
20、此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诗
1、如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2、春风、吹雨、残枝、落花、寒渌、日西晚春残景,人愁苦、痛苦,心事重重
3、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4、解析:此题问N和Q。前面总结过,关注诗歌的题材、标题、作者身份及遭遇、主要内容等,其中一种或多种有暗示作用。这首诗的作者是陆游,陆游太有代表性了!陆游是爱国诗人,爱国诗人往往有一个特征,就是渴望建功报国,可他们又往往怎样?壮志难酬!壮志难酬之后会怎样?无奈、苦闷、牢骚、愤懑等等!有的就此隐居;有的渴望有一天君王头脑清醒了,眼睛明亮了,得到君王的重用。
5、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店,只今唯有鹧鸪飞。”(《越中览古》李白)
6、饯临海太守刘孝仪、蜀郡太守刘孝胜
7、ABCDE五个选项,对每个选项做信息切分的勾画圈点。把勾画到的词语做四要素的对应分析,比如是内容(意象、形象及其特点)、主题、结构和语言,及这四个要素涉及的艺术手法。
8、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9、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0、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11、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12、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13、源:Z,xx,k.Com)
14、特点:一是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如:“梅花落地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这是小景,风吹初开柳叶,一一联想,东风驰荡,春意盎然的春天景色。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二是写社会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绝句尤适宜用这一手法。如: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任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二乔命运是“小事”,但小事与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之争大事。
15、(2)赏析: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16、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答出什么感情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17、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18、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19、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上文两句诗,即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20、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三、诗歌表现手法之虚实结合
1、如:“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怀古伤今。昔盛今衰、今不如昔的感慨。
3、(注)①书咄咄:晋代殷浩被废职后,心中愤愤不平,终日用手指在空中划“咄咄怪事”四字。②且休休:唐末司空图淡于名利,隐居山西中条山,建造了一座“休休亭”,并作《休休亭记》。③一丘一壑:用班嗣语,指寄情山水,隐居山林,自得其乐。语本《汉书·叙传上》。
4、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例2:“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东来未可知。”(杜牧《乌江亭》)
6、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来源:学.科.网)
7、①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8、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9、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10、“仿佛梦魂归帝所,闻无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塑造了一位关心民瘼的温和的天帝形象,反衬了畏惧强敌,一路逃窜,置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宋高宗以及昏庸无能朝廷。
11、例1:柳宗元《江雪》:“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了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12、例2:“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
13、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14、颈联“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历来受人称道,请赏析其艺术手法。
15、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16、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17、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18、抒情方式:触景生情、借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托物言志、以哀景抒哀情、以乐景衬哀情
19、残春旅舍,想景,写诗,参禅,饮酒,擦拭官帽、朝簪
20、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四、诗句中虚实结合的作用
1、诗的第一句从仰视角度写,第二句从俯视角度写,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2、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3、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5、例1:姜夔《扬州慢》:此词中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6、——诗歌鉴赏的NSQX
7、借古讽今、怀古伤今(昔盛今衰、今不如昔)、借古伤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8、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了解“古诗词中虚实结合手法“相关内容,理解并掌握“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范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任务。请同学们准备笔记本做好记录。
9、再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雁歌行》高适)
10、诗歌里虚的内容是诗人在作品中想象出来的,不是读者想象出来的。读者根据作品里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感情思想进行的想象活动,称之为“意境”。相生和结合,是对虚实两者关系的描述,相生表示关系更紧密些,结合则疏远点
11、7大设误陷阱——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夸大缩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关系混乱
12、举杯更欲邀明月,暂向尧封④作逸民。
13、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14、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15、浮世浑如出岫云,南朝词客北朝臣。
16、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17、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18、(1)译文: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19、自由闲适、热爱山水、不满现实、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归隐之愿
20、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五、虚实结合在诗歌中的作用
1、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
2、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3、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4、除视听结合外,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还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多种感官结合等方式。
5、韦诗的N:首联先写“实”,写自己“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6、(4)“虚”与联想、想象
7、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
8、我们再把历年新课标诗歌鉴赏题所考内容做成表格,大家从中对新课标诗歌鉴赏的常选题材、惯考手法、常见情感等可以窥知一二。干脆把前面的手法表、情感表也拉在一起,方便大家查看、记忆。
9、再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
10、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11、再如:“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12、“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
13、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的欣赏作者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赞赏与追求。鄙弃城市官场。
14、再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作者塑造了三国时周瑜风流儒雅,才华出众,英俊伟岸的形象,再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赤壁之战时的场景,这是虚写。对历史人物的景仰和歌颂,正包含了诗人对自己的现状的不满,虚实结合相反相成,在古今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15、郭诗的Q:轻松、愉快、感到温暖
16、本诗的N:前三联写边塞的环境艰苦、人迹稀少、路途遥远,尾联表达忠君报国、思念家乡之意。
17、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唐朝刘知己《史通•叙事》:“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王安石“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18、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烘托渲染,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虚实结合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19、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0、(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诗【100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