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信佛的说说【59句文案】

一、怎么发佛教信仰的说说

1、(佛教基础)有人自称他的“法”是比释迦牟尼的法更高的“佛法”这种说法可信吗?

2、我又感觉到,僧青年都有很多的理由,不肯认错。在篮球场上,只要教练的哨子一吹,犯错的人,立刻举手,还要向对方行礼道歉,这合乎佛教忏悔灭罪的意义。打篮球和佛教的教义,又有什么违背吗?就是说投球吧,打篮球并不是完全只靠力道、奋勇,要有心力,所谓境随心转,心中动念,篮球进网得分。体育运动,就是我革新佛教运动初的想法了。

3、(佛教基础)有人说“三法印乃小乘,大乘只一法印”这话对吗?

4、(佛教基础)佛教中的“金刚”是什么意思?

5、(佛教基础)佛教如何看待死亡?

6、例如,佛在描述宏观世界时,曾提到有须弥山、四大部洲等等的存在,这就与部分世人的宇宙观有着一定的差异,因为以常人的眼光来看,这些事物都是无法找到的。

7、关于傅大士,他也算比较早的提倡“三教合一”的代表人物,他的很多思想在中国还是很有影响的。他在世的时候,弟子、门人就很多,梁武帝对他也很尊崇。后世对他的研究也很多,此不详述。

8、(佛教基础)学习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

9、佛教勉强可说是对真理的信仰

10、(佛教基础)什么叫作“漏”?

11、可能我今天的话对挡了一些人的财路,但是我还是想给大家提个醒。

12、例如:大家动作缓慢,可是篮球都讲究一秒、零点几秒的时间,要迅速,而僧青年精神涣散,不集中精力读书、工作,透过打球可以激发人类的潜能,非得要积极迅速、勇猛向前不可。

13、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4、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于汝。如是辈经,于佛灭后末世之中,汝等当以神力,广宣流布于阎浮提,无令断绝。所以者何?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龙、鬼神、乾闼婆、罗刹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于大法;若使不闻如是等经,则失善利。如此辈人,闻是等经,必多信乐,发希有心,当以顶受,随诸众生所应得利,而为广说。”

15、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

16、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为利益一一众生,尚受无量亿劫之苦;况复如来付我正法,而当不受?世尊!我今受持,于当来世,演说如来无量阿僧祗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7、在弥勒菩萨示现的记载中,影响大的,当属五代时期的布袋和尚。据说他是宁波奉化的一个胖和尚,整天背着一个布袋,把别人供养的东西不断地装进去,但从来没有倒出来过。有人问他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别人不懂他的意思,他提起布袋就走;还不理解的话,他就捧腹大笑。

18、佛是什么呢?唐卡中画的面色金黄、结跏趺坐的佛是不是真的佛呢?

19、正因为佛陀没有更正他们的其他观点,所以当时的宇宙观就被保留了下来。当听众的根基发生变化时,佛即会适时地驳斥他们原有的宇宙观或其他观点,并建立一种与其根基相应的宇宙观,这些都是佛陀传法时所用的善巧方便。之所以会有不同于现代的宇宙观出现在经典中,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20、就是佛光会的会员、读书会的学员、青年男女,甚至育幼院、儿童班的儿童等等,他们也都是我的善知识,都成为我的良师益友。不是他们跟我学习,而是我跟他们在成长自己。

二、开始信佛的说说

1、尔时世尊即伸右手,犹如金色微妙光明,无量阿僧祇劫善根所集;其指掌色犹如莲华。以摩弥勒菩萨摩诃萨顶,作如是言:弥勒,我付嘱汝,当来末世,后五百岁,正法灭时,汝当守护佛法僧宝,莫令断绝!”

2、(佛教基础)真实存在都能看到,看不到的东西,怎能证明是存在的呢?

3、据《贤愚经》中记载,弥勒菩萨出生在波罗奈国劫波利的一个宰相家里。刚出生时就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备了做转轮王或成佛的好相。他的父母高兴,请来相师给他看相。相师问:他出生的时候有什么奇特的现象?他的父亲回答说:他母亲本来脾气不好,但自从怀了孩子以来就慈悲,可怜那些穷苦人。相师说:这就是这个孩子的志向——要慈悲一切众生。所以,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梅呾利耶”,就是弥勒、慈氏的意思。

4、心灵净土,清凉福地,天下五台!

5、以上所讲,就是佛教的“智”。

6、佛门高,你觉得该信谁?他支持你信佛,他就算是听耶稣的话;你赞成他信耶稣,你就是听佛的话!佛教不是宗教,所以没有纷争,没有界限。佛教是做人的教育!

7、第一个方面,在这一生通过修学佛法积累功德,发愿这一期生命结束的时候往生到兜率天。因为弥勒菩萨现在兜率天做补处菩萨,我们往生到兜率天,就可以跟弥勒菩萨学习佛法,做他的弟子。如果善根因缘具足,就在兜率天成就圣者的果位。就算成不了圣果也没关系,等弥勒菩萨下生成佛的时候,随同弥勒菩萨一起下生人间,继续做他的弟子。

8、什么是“学佛”?佛教徒由信仰佛法,而理解佛法,而实践佛法,离烦恼之苦,得解脱之乐,便称为学佛。也就是说,我们按照佛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修行当中去,学佛的精神,学佛的思想,学佛的教义,学佛的方法,终让自己成佛,离苦得乐,解脱烦恼和痛苦。我们学佛,不光是学习,还要实践,如果只学习不实践,学得再多也没有用。所以说学佛是包括了学习、实践、受用在内的。

9、(佛教基础)佛教和自然科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0、弥勒菩萨示现的记载中,流传广,且影响大的,莫过于无著菩萨祈请弥勒菩萨下生人间,宣讲了《瑜伽师地论》等重要经典。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是佛陀在经典中授记过的初地菩萨。大乘佛法可以说是由这两位初地菩萨弘扬开来的,而弥勒菩萨应无著菩萨祈请宣讲大乘佛法,则是其中大的助力。

11、戒律中有一则故事:一个重病卧床不起的比丘,由于没人照顾,所有大小便都拉在床上,污秽不堪的景象大家可以想象。

12、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13、佛教有四个宗派,其中的经部与一切有部根本就没有唯心的论点,属于大乘的中观也没有唯心的主张,而同属于大乘的唯识宗则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派别,其中仅有一派所讲的小部份观点与唯心主义有些许相同。

14、法事,不管是什么法事,改运也好,招财也好,还是什么辟邪,护身,其实都是以因果为前提,福报是根本,假设你平时没有善念,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去害人,嫉妒别人,也没用去发自内心的想要帮助他人。而当灾祸来的时候,虽然你有那么一时的想去寻求帮助,虽然你遇到了名师,虽然对方可能会发善心的想帮你,但是因为你自身的关系,因果的纠缠,导致你心不正,迟早还是会失去被救的机会。但是并非是老天不肯救你,老天也让你遇到名师,但是正是因为平时不修持自身,没有任何功德,所以当灾祸来的时候,你自己的因果便会害死自己。这类人挺常见的。

15、(佛教基础)既然佛教是“无神论”,为何还有众多神佛呢?

16、(佛教基础)什么叫执着?

17、心情是一条河,它的状态取决于它的深度。

18、因为布袋和尚的影响广泛,所以,后来寺院的天王殿和斋堂供奉的弥勒菩萨都是布袋和尚的形象。记得有个寺院天王殿的对联是这样写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可见,弥勒菩萨和蔼、慈祥、包容、大度的形象在民间深入人心。

19、(佛教基础)为什么要思考无常,有什么利益?

20、与如说,是别人或许有诸佛菩萨的灵感,增加信仰;而我,都是人间菩萨这许多普罗大众,他们都像活菩萨,增加了我的信仰,增加了我对人间佛教信仰的力量。他们也做了我的示范,引领我在信仰的层次里,对自我的信心不仅坚固,而且更是升华、更是超越。

三、皈依佛门怎么发说说

1、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2、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3、佛陀传法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向每一位听法者确切地传达三法印的义理,如果不能讲清三法印的道理,就失去了传法的意义。

4、(藏传常识·佛教基础知识)

5、当时,每周六举办念佛会,我为大家讲说《普门品》,本以为也只是一个临时几天的过程,还是会要离开的;但是人的因缘,难以料定。讲过之后,男女老少都再三挽留,几乎跪地请求,不要我离开。

6、他的舅舅是一个外道,带领五百弟子在学外道法。后来听说佛陀出世了,就派弥勒与其他十五人去做佛陀的弟子。佛陀给他们讲法之后,这十五人马上就证得了小乘的圣果,只有弥勒没有去证小乘的圣果。这也是弥勒菩萨示现大乘种姓,不会去证小乘的果位,不会去入阿罗汉的有余涅槃,以后要成佛度化众生。

7、而密宗宁玛巴的观点,则以无垢光尊者为代表,他认为:外境不是心,只是心的幻化而已。

8、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在释迦教法的听众当中,有着各种不同背景的众生──外道、婆罗门教徒、天人、非人等等。其中以婆罗门教徒为主的很多听众,都持有与实际不符的宇宙观。

9、不。素食虽是佛教鼓励的事,但却并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为慈悲一切有情众生的原故,所以在南传地区的佛教国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坚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们不亲自杀生。因为,五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信佛之後,如能实行素食,那是好的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难,不吃素也不要紧,但是不可再去亲自屠杀,也不可指挥他人屠杀了。买了屠死的鱼肉回家,那是无妨的。。

10、再比如《维摩诘所说经·嘱累品》中说到:

11、佛陀深知,如果不合时宜地去驳斥他们,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弘扬佛法的事业也将受到威胁。为了与这些听众的根基相应,释迦牟尼佛便采用了一些善巧方便——虽然明知那些观点是不对的,却没有去推翻他们。只要能传讲三法印中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的道理,其他观点正确与否都不必在意。因为唯有通达三法印,才能让他们从轮回中解脱。其他诸如宇宙观等等学得再透彻,也与解脱没有任何关系。

12、在《贤愚经·波婆离品》第五十中,阿难问佛陀:为什么弥勒菩萨叫慈氏啊?佛陀说:过去有佛号弗沙佛,那时,在南瞻部洲有一个国王叫昙摩留支,翻译过来叫“法爱”。那时有一个比丘修慈定,这个国王看到之后欢喜,于是就发愿,以后成佛要号“弥勒”,就是“慈”的意思。

13、以世间人的智慧所能达到的佳结果,充其量是能让日子过得更好一点,譬如科技的发达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等等,可是也有人认为,科技带来的不是更好的生活,而是更复杂、更危险的生活,这种说法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14、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5、我们学佛,就是要学智慧与大悲。所谓的成佛,就是指断尽所有的贪嗔痴烦恼之后,所显现出的原本具备的如来藏之所有智慧与大悲。除此之外,别无他意。

16、“弥勒”是个简称,其梵文音译为“弥帝隶”或“梅呾利耶”,翻译成汉语是“慈”的意思。据载,“弥勒”是他的姓,因此称为“慈氏菩萨”。“阿逸多”是名字,译作“无能胜”,意思即是没有能够胜过他的,没有比他更殊胜的。

17、更广、更伟大的悲心,是绝不止于让众生吃饱穿暖,虽然这些事也要做,但却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要让所有众生明白轮回的真相及解脱的方法。首先是令众生了解轮回的真相,然后教导他们如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佛伟大的慈悲即在于此。

18、这种解释,并不是为了应付现代人所提出的“佛经内容与当代科学结论不一致”的质疑,才强词夺理用于搪塞的,而是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解释好了。因为当时的人并不具备现代人对宇宙所了解的知识,因此也没有必要作出什么解释。这就说明,佛陀利用这些权巧方法来调化众生,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表现。

19、佛所讲的空性,不须经过这种转换的过程,而且依照能量守恒定律,也无法承认从有到无的说法;即便承认,这些推导也不符合佛教所讲的空性。事实上,真正的空性并不是物质变成空性,而是既是物质,又是空性,在物质现象存在的同时就是空性,这才是佛所说的空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开始信佛的说说【59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