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徐光启
1、叶向高去世后不久,艾儒略出版了一部书《三山论学记》,说是艾儒略通过对话彻底说服了叶向高,叶向高承认基督教义远比儒学高明。叶向高依靠儒学获得进士出身,官至首辅、名满天下、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他说基督教义远比儒学高明,其影响力不言而喻。
2、徐光启写了《测天约说》、《大测》、《日缠历指》、《测量全义》、《日缠表》、《农政全书》、《几何原本》、《勾股义》、《测量异同》、《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
3、1629年,徐光启运用西学,推测出日食发生的准确时间。在1629年到1633年间,他虽然年事已高,政务缠身,但仍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事必亲躬。徐光启曾多次组织人员进行天文观测,获取大量的第一手的科学资料以新历法更加科学准确。他还根据观测结果,绘制出了当时完备、精确的星表和星图,也是中国目前所知早包括了南极天区的全天星图。
4、徐光启还要家人给他去找天门冬、生地、何首乌等等种子,捎给他,以便他种植后生吃。
5、关于上述事功的前四项,已经有过多的论述,关于《崇祯历书》我还在本专栏中写过(2017年第第3期),兹不赘述。而练兵与造炮,实为徐光启一生悲剧的重要关节,值得深入关注。
6、与您一起学习探讨历史与文化
7、徐光启不仅挚爱祖国,而且深知神的恩惠。他热心传福音,这是因为他真正接受耶稣作救主,他曾因感受到耶稣爱他,并为他的罪上十字架而流泪满脸。他把传福音作为爱人如己的表现和内容,在家乡传福音,在朝廷传福音,在士大夫中传福音,在普通老百姓中传福音,向家人传福音,向亲朋好友传福音,无论亲疏尊卑,他都一视同仁,时刻不忘传福音是信徒的本分,他曾劝一位大臣和两位士大夫信了耶稣。他在中国传福音事业中,立下了极大的功劳,是传福音的好榜样。他说:“若国人果能畏天事天,则三代(指夏、商、周)何不可还?”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如果中国人都能敬畏神,侍奉神,那么三代的社会情况就可重现。”他深知学习西方技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基督信仰。
8、崇祯二年(1629),徐光启从礼部右侍郎升职为左侍郎,即第一副部长,明代的时候,左比右大。
9、崇祯严辞切责钦天监官员。在这种情况下,礼部奏请开设历局,修改明初开始推行的《大统历》。
10、据此可知,徐光启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死于崇祯六年(1633),终年七十二岁。
11、徐光启时期的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09月04日~1620年08月18日),男,汉族,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十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长的皇帝。
12、1604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徐氏在赴京应试时考中进士,并随后考选翰林院庶吉士。他在京城重逢利玛窦,二人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以礼相待,交往甚密。”保禄博士”成为一位卓越的天主教士大夫,与利玛窦展开积极的文化对话和合作,与耶稣会的几名传教士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以虔诚的基督徒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生活。
13、系列9:徐光启之流为什么对耶稣会士“深信不疑”?https://mp.weixin.qq.com/s/GjnI2g7UKpo4AqAtueddEA
14、显然,真实的耶稣会、耶稣会士,并不简单。
15、经常有网友提出这样的问题:进士出身、知识渊博、位极人臣的徐光启等人,为什么会相信那些愚昧无知的耶稣会士,并且死心塌地地为他们卖命?
16、在这段漫长的时光里,他虽然本着当时晚明儒学的精神苦读四书五经,但也时或赴他乡充任私塾教师,并同时钻研兵书和农学,具有兴趣广泛的突出特点。出于严格的道德伦理思想,他的知识取向是强国利民的经世实学。在33岁出行韶州时,他遇到了耶稣会郭居静神父(LazzaroCattaneo);1600年,他在38岁时于南京第一次与利玛窦神父会晤,为其《坤舆万国全图》所打动,这幅地图拓展了中国文化的全球视野;1603年,他重返南京,从罗儒望(JoãodaRocha)神父那里接受了更深入的基督信仰培育,经过深思熟虑和祈祷,他在不久后领洗,取圣名保禄。
17、徐光启在未中进士之前,曾长期辗转苦读,在破万卷书、行路之后,深知流行于明中叶以后的陆王心学,主张禅静顿悟、反对经世致用,实为误国害民。
18、新鲜的药材不经炮制,就能服用、治病?这也信?但是,徐光启就信了!他不仅信了,而且还告诉家人也这么办。
19、人们往往以为,耶稣会是一个单纯的“宗教组织”。事实并非如此。
20、第徐光启纪念馆,就位于光启公园的角落。
二、徐光启的著作
1、习西方水利,兴民之根本
2、ronjoy@1com
3、明末欧洲传教士说:1610年欧洲天文学水平如此这般
4、耶稣会士庞迪我指导徐光启吃的药,也是地道的中药配方,如六味地黄丸、人参固本丸;
5、1616年,中国对基督宗教掀起一场空前的迫害,这就是所谓的”南京教案”。此时,皈依天主教不久的徐氏上疏皇帝,为耶稣会传教士的真诚和善意作出辩护。在奏书《辩学章疏》中,他阐述了通过与外来传教士的不断接触和了解而产生的信任:”然廷臣之中,臣尝与诸陪臣讲究道理,书多刊刻,则心向之者臣也”(参见第167页)。
6、1613年,徐氏以身体欠佳为由,告病前往天津,并在那里购置农田,致力于水稻试种。当时,水稻是仅产于中国南部地区的农作物,如果能够在北方试种成功,便可以避免因长途运输而造成的各种问题和费用。需要指出的是,徐光启虽然身居高官,业绩非凡,但却多次要求隐退、告假或”告病”,这里缘由何在?其中的奥妙不排除其他诸多原因的存在:在朝廷错综复杂的体制中,官僚派系之间的尔虞我诈造成形形色色的明争暗斗可以说,徐光启在朝中屡遭挫折,但基督宗教信仰对他起到了相当大的支持作用。
7、为什么呢?这要从一本欧洲的数学巨著《原本》谈起。
8、他在历法、数学和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在天文历法方面,他主编《崇祯历书》,在历书中,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介绍了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此外,还参加了《测天约说》《大测》《日缠历指》《测量全义》《日缠表》等书的具体编译工作。
9、徐光启是一位开中西交流风气之先的人。
10、中举之后的徐光启,经过了三次会试,才修成正果。
11、徐光启墓地地图标注在光启公园(徐光启墓地)西南角,绿树掩映着一栋明代民居,名曰:“南春华堂”,门前有一块巨大勒石,上面雕刻着徐光启的侧面头像,头像下面有著名学者王元化亲笔题写的6个大字:徐光启纪念馆。纪念馆的东厅特别布置了一幅“影景合成”的场景,再现了徐光启拜会利玛窦的历史场景。
12、“徐光启的时代,了不起的一点,是他能够正视中国学术的弱点。他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具有自信,并不认为学习西方的长处,就会毁灭自己的文化,是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李天纲向记者阐述道,“1600年的中国,徐光启是少数几个了解世界局势大格局的士大夫之一。愿意正视西方文化,敢于接受思想挑战,徐光启才是真正的‘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3、利玛窦、汤若望等人,仅是一般的“传教士”吗?
14、我想这个地铁口设置为1号线1号口。正是因为它通向了光启公园。而徐光启的后人在此聚居,就是徐家汇得名的原因。
15、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和为改革历法所写的各种疏奏之中。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介绍了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他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
16、去过上海的朋友都知道徐家汇,但是这个“徐家”与哪位姓徐的有关系呢?
17、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徐光启以其毕生的精力推动中国科学的进步,推动中西文化的融汇与交流,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他在天文学、数学、农业科学、机械制造、军事学等领域都卓有建树。他的《农政全书》,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同为明末科学的四大高峰。
18、陈乐民称赞徐光启“是一位开中西交流风气之先的人”,确实,徐、利之交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也有历史学家称之为中西文化蜜月期。
19、徐光启在评论《几何原本》时说过:“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其大意是:读《几何原本》的好处在于能去掉浮夸之气,练就精思的习惯,会按一定的法则,培养巧妙的思考,所以全世界人人都要学习几何。
20、中国是不是世界天文学的祖师爷?请看资料
三、徐光启写了什么农业科学巨著
1、附带说一句,当时因为朝廷军费不足,而新式火炮的作用又明显,所以曾有不少明朝官员捐资捐俸帮助造炮,连当时还效忠明朝的吴三桂也曾加入捐资造炮的行列。
2、1589年,徐光启27岁时,因乡试失败,感到羞愧交加。当时他到韶州(今广东韶关等地境内)在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那里第一次见到十字架,并第一次听到耶稣的名字,耶稣为世人的罪流尽了圣洁的鲜血,献出了生命。这使在极度痛苦中的徐光启,得到极大的启发,敢于正视现实生活,克服消极愁怨思想。耶稣福音的种子,开始播种在他的心田里。
3、▲三位重要来华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神父利玛窦(上左)、神圣罗马帝国神父汤若望(上中)、比利时神父南怀仁(上右)、徐光启(图中下左)及其孙女许甘第大(下右)
4、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徐光启以其毕生的精力推动中国科学的进步,推动中西文化的融汇与交流,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他在天文学、数学、农业科学、机械制造、军事学等领域都卓有建树。
5、在李天纲看来,当下纪念徐光启还有“另外意义”,即传递徐氏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温和主义”路线,不啻为为现今不断鼓噪的民族主义开出的一剂解药。
6、对于中西文化的优劣短长,徐光启有一个著名的主张:“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翻译、会通、超胜”,这是徐光启为学习西方文化划定的循序渐进三阶段。三阶段里,先要了解对方文化的底细,然后看看怎样加以消化吸收,后才能融合中西文化,形成一种超越东西方的新文化。
7、引进推广番薯;编纂《农政全书》;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组织编纂《崇祯历书》;练兵造炮引进新式炮兵。其中徐光启投入心力大者,在组织编纂《崇祯历书》和练兵造炮。如将这五项事功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来考察,并考虑到它们的历史作用,则会有大出今人预料的局面。
8、在传教士熊三拔的帮助下,徐光启完成了《平浑图说》《日晷图说》《夜晷图说》《简平仪说》,制造了天盘、地盘(简平仪)等仪器,又组织翻译西洋天文历法书籍,主持《崇祯历书》的编写工作。1644年明朝灭亡,此时,《崇祯历书》尚未颁行。之后,传教士汤若望对《崇祯历书》又进行了整理,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献给了清廷。清廷将其定名为《时宪令》,正式颁行于天下。
9、远在北京的徐光启,估计家里当年可以收获三四十筐桑叶,家里养蚕一定用不完,于是,建议家里把多余的桑叶卖掉。徐光启打听到湖州人有更高超的养蚕技术,于是,叮嘱家人雇佣湖州人养蚕,家人要跟着学,用一两年时间,学会后就辞掉他。
10、诚邀|博雅云课堂邀您陪孩子一起探寻世界
11、✟传扬福音,荣主益人,促进和谐,见证信仰。为广大教友提供交流平台,快来关注吧!
12、在数学方面,他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6卷,并提出了实用的“度数之学”的思想,同时还撰写了《勾股义》和《测量异同》两书。“几何”作为数学的专业名词始于徐光启。
13、第气象局和天文台。传教士在上海开始了份气象预报和现代天文观测工作。天文学家是徐光启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
14、“清朝说徐光启太过分了,把西洋人引入中国,清朝可以说他主修《崇祯历书》翻译《几何原本》是功劳,但觉得入教有点过了。民国以降国人崇尚科学,就说他是科学家、科学先驱,再后来说他是爱国政治家,一直回避他的天主教徒身份。”李天纲说,“现在我们就不能回避他的天主教身份了,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跟他的天主教徒身份密切相关,不能分开。”
15、第徐家汇天主教堂,法国传教士在1840年后再度来到中国,因为徐光启的原因首选徐家汇落脚开始建设,从而令徐家汇成为现在上海之源。
16、二是“举人入监”,指参加会试没有考中的那些人,他们本来就是举人。这与徐光启无关。
17、“你们知道这两位是谁吗?”解说员询问,众人摇头。“右边这位是明代进士、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他的教名叫保禄,大家站的这个地方就是徐光启的出生地,又因这里曾是三条河流的交汇处,故得名徐家汇。左边这位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徐光启的老师。”
18、左春坊左赞善的职位不高,但是,这可是太子府的官员,具体工作内容是做太子的幕僚,为太子出谋划策。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这岗位的含金量有多高,是个人都懂。
19、崇祯元年(1628),徐光启不仅官复礼部右侍郎,而且当上了崇祯帝的日讲官,即天天在皇帝身边,给皇帝答疑解惑的人,即贴身智囊。
20、“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
四、徐光启与利玛窦翻译了什么
1、徐光启是明朝历史上清廉有为的宰相,我们记住的一直是他的官职。上海徐家汇就是徐光启的故乡,徐家汇本名法华汇,后来为了纪念徐启光才改为徐家汇的。那历史上这个徐光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他又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呢?
2、徐光启思想上的如此转变,使他的后半生走上了积极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道路。徐光启是明学术界、思想界兴起的实学思潮中的一位有力的鼓吹者、推动者。
3、崇祯五年(1632),徐光启正式当上宰相,进入高权力机构的核心圈子。
4、庞迪我告诉徐光启,西方人治病时,从来不对药材进行炮制,都是食用新鲜的药材,可以收到。徐光启认为,按照庞迪我所说,吃刚刚采来的鲜嫩药材,吃下去的都是药材的精英,能够透入脏腑肌骨之间。因此,徐光启根据自己常用药的配方,准备寻找相关的药材种子,自己种植,到时候全部吃新鲜药材。徐光启的常用药是什么呢?答案是:六味地黄丸、人参固本丸之类。
5、徐光启(1562~1633)出生时家境贫寒,当他去应乡试时不得不自己担着行李在江边冒雨步行,而母亲在家竟至断粮。徐光启19岁中秀才,开始了他漫长的科举之路,直到42岁那年,才算将这条做官报国的必由之路走完——这年他终于中了进士。科举之路持续了23年之久,也可谓“久困场屋”了。
6、在光启公园(徐光启墓地)西南角,绿树掩映着一栋明代民居,名曰:“南春华堂”,门前有一块巨大勒石,上面雕刻着徐光启的侧面头像,头像下面有著名学者王元化亲笔题写的6个大字:徐光启纪念馆。纪念馆的东厅特别布置了一幅“影景合成”的场景,再现了徐光启拜会利玛窦的历史场景。
7、总结一下,以上所提到的种种,其实都跟徐光启有密切而直接的关系。
8、几个月后,他给家人写信道:
9、徐光启所在的时代对于王阳明的重视导致了思想上的解放,士大夫们想要冲破束缚思想的牢笼,冲破僵化的经学思想。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了进入官场的敲门砖,于是形成了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但经学逐渐成为了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
10、徐光启的家乡饱受倭寇侵扰,导致他家道中落,就这样,一个翰林不看儒经看上兵法了。徐光启通过传教士了解到欧洲在火器制造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中国。他指出:“方今制敌利器,火器第一。”但这种说法没有得到朝廷的支持,于是只好私下和友人众筹了一些资金,前往澳门采购葡萄牙人的火炮和火铳。
11、系列5:他们为什么要把利玛窦包装成天文学大师?
12、至于为什么没有引起后世的高度推崇,引用佛家的一句话吧: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13、农业社会极看重历法,这是因为时令节气、阴晴雨雪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14、明嘉靖41年,徐光启出生在上海黄浦区南市乔家路的九间楼内,万历32年中进士,开始了宦海浮沉的一生。
15、从中进士,到官至正四品,翰林出身的徐光启花了十四年时间。比起举人孙元化八年官至正四品,徐光启真是太冤了。
16、这也引出他的第二个侧面:农民出身的全能科学家。
17、感谢您关注福音媒体:“QT灵修”!本平台由一线福音牧者、婚恋辅导专家、基督徒学者及教会同工组建。意在致力传播纯正福音、推动信徒灵修及学习圣经、普及当代护教、传播优质咨讯、在线解答读者信仰生活问题。
18、欧几里得的《原本》奠定了西方理性思维的基础,是一部影响世界两千多年的经典著作,其在西方是仅次于《圣经》流传广的著作。
19、编纂《农政全书》《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20、系列2:徐光启等人与耶稣会士的惊天阴谋:全面控制明朝
五、徐光启是哪个朝代的
1、这里提到的“阁老”,就是万历首辅即第一宰相、并且多年担任独辅即的宰相的叶向高。他为耶稣会士在明朝的公开活动并蔓延到全国各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2、例如,《水法》并没有“泰西”二字,那么,“泰西水法”云云,显然是后面的人编出来的。
3、原来,徐家汇与一位影响了中国人400年的著名科学家有关,他的名字叫徐光启。徐光启生活在晚明时期,是文渊阁大学士,曾在此建农庄,从事农业实验并著书立说,逝世后即安葬于此。他的后代在此繁衍生息,后渐渐成为集镇。因地处为肇嘉浜与法华泾两水会合处,本名“法华汇”,后为纪念徐光启改名为“徐家汇”。
4、兴科技之光,启中西交流
5、仔细琢磨一下徐光启的履历,甚是有趣。
6、徐家汇天主教堂南、南丹路上海天文台东侧的光启公园(徐光启墓)
7、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把世界带给孩子
8、明朝末年,欧洲不具备诞生《几何原本》的基本条件
9、“法王”在澳门建有城墙、炮台,拥有大小76门炮。这150名士兵皆为正规军,其首领由驻东南亚的军队委派,三年一换,主要负责保卫法王安全和日常城防。“法王”的军事力量当然不止这150人,因为不时与荷兰人发生战争,一旦需要,法王还能调集在东南亚的舰队参战。
10、同一时期,徐氏积极备荒救灾,在农业领域进行了重要的研究和实验,其中包括甘薯(1582年从美洲经菲律宾和越南传入中国)的种植和特性,以及如何解决蝗虫灾害等问题。
11、从此,徐光启在仕途上不断升迁,经万历、天启再至崇祯三个朝代,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太子太保。
12、一难是他前半生会试一直名落孙山,科举之路耗费了他四十年的光阴,但是就在他受洗的第二年,他中了进士,而且被点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13、“影景合成”现场的小电影播放着:1600年春天,徐光启来到南京天主堂,在管家的带领下,进入利玛窦的书房,利玛窦急忙出来迎接,彼此握手寒暄,侃侃而谈,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徐光启倾慕利玛窦的见识和博学以及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而利玛窦则仰慕徐光启的儒雅和才华”。
14、从此出发,徐光启带着自己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走入了17世纪开始的全球性的中西文化交汇洪流中。与此同时,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对刚刚展现在他们面前的“知识新大陆”也表现出十分的好奇,利玛窦真诚地尊崇和赞美着儒家,认为是一种值得西方人学习的“东方人文主义”。
15、有人出于对徐光启的尊敬和推崇,将徐光启说成“一个精明的上海人”,说他十分懂得灵活变通。这种说法既不符合已知的历史文献,从客观效果来说也只会消解徐光启的崇高形象。徐光启一生悲情,年轻时苦学考试,中年做官后仍然忧患频仍。他想做的事情大都遭到各种阻挠,晚年为之呕心沥血的《崇祯历书》直至辞世也未能见其完成,引进新式炮兵虽然成功了结果却又偏偏事与愿违……这样的悲情人生,恐怕不会有哪个被视为“精明”的上海人愿意过吧?
16、载《新发现》杂志2019年第11期
17、习天文修历法,重治国安民
18、乡野之间的专注独行,官场浮沉中的坚守自我,面对外国文化的开放融合。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是推动中国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先驱,更是历史长河上永远耀眼的科学之星!
19、不经意间,这让徐光启接连创下几个记录:他成为文献记载首个有英文名的中国人,他成为位受洗的基督徒,而徐光启一家则成为上海第一批天主教友。
20、终孙元化因部下叛变降敌,于1632年被朝廷处死。《明史》卷二四八载:“贼纵元化还,诏逮之。首辅周延儒谋脱其死,不得也;则援其师光启入阁图之,卒不得,同张焘弃市。”徐光启没能救下孙元化,他练兵造炮救国的梦想彻底破灭。
六、徐光启
1、明朝后期僵化的儒学引起了士大夫结社的浪潮,受到上海本地社团影响的徐光启,秉持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尝试用天主教“补儒易佛”,匡正时弊。另一方面,徐光启作为一个对器物制造有着浓厚的兴趣的“理工男”,从精巧的西方仪器中对身怀绝技的传教士们产生了敬仰之情,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偏见,提出以谦虚的态度全面学习西方科技。成为上海兼容并包文化的代表人物。
2、耶稣会士是如何搞垮明朝的(下)
3、万历三十二年(1604),即中举七年之后,总算中了进士,位居三甲,获得了“同进士”出身。也就是说,在被录取者中,徐光启属于中下等水平。这一年,徐光启已经四十二岁。
4、徐光启活了71岁,去世前两个月官至“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在一般人看起来,似乎也可以算“位极人臣”、“福寿双全”了。然而实际上,徐光启一生可以归结为一个“苦”字:贫苦、困苦、劳苦、愁苦、痛苦。在传世的画像(明代作品)中,徐光启消瘦憔悴,眉目间流露出深沉的忧虑。
5、这一建议虽然取得皇帝初的恩准,但终未能遂愿。徐氏因与朝中大臣意见不合而辞归,但遂因其博学强识而奉召官复原职。此后,他再次托假病归。1625年,因权臣宦官魏忠贤的党羽进谗弹劾,徐光启与其他20人一起落职闲住。此后,朝中形势急剧变化,京城的安危受到威胁。在当初以谗言弹劾徐氏的阉党纷纷落难之时,回乡务农的徐光启重新奉诏回京,掌管京城的军事防务。
6、修补发布:利玛窦等明末清初的西方传教士的学问有多高?
7、无疑,4个世纪前徐光启接触西洋文化时的自信和温和态度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徐氏在封闭的中华帝国师事洋人,且昄依天主教,足见其见识卓然不同于常人,允为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陈乐民亦评价说。
8、就在此时,徐荐龙化民、毕方济携诏命到澳门向葡萄牙商人购买十门火炮并另雇操纵火炮之兵丁数人。购买来的火炮由澳门居民公沙等人携运北上。火炮运抵河北涿州之时正逢后金兵来犯,乃协助防守,后来又从澳门招募四百多兵丁。随这批兵北上京师的有五名想来中国内地传教的教士,他们是:谢贵禄、聂伯多、林本笃、金弥格以及方德望。
9、自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到清朝乾隆十年,澳门的洋人发展到420余户,共3400余人,其白人是主人,黑人为奴隶。他们主要依靠贸易为生。耶稣会澳门总院才是他们的真正主人,其教长才是高首长,其下属,有一名军事指挥官,掌握着150名士兵;有一名财务官;有一名司法官。
10、后来,徐光启因父亲去世回乡丁忧三年。徐光启的老家松江府是个农业发达地区。农家出身的他在从政后并未忘怀农本,始终认为农业是国计民生的根本。居丧期间,徐光启进行农业试验,研究外来粮食作物甘薯、北方作物芜菁等农作物的培育,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编写了《甘薯疏》《芜菁疏》《种棉花法》等农业著作以推广种植。丁忧期满后,徐光启又两次到天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编写了《北耕录》《宜垦令》《农遗杂疏》等著作。这些经历都为徐光启日后撰写《农政全书》打下了基础。
11、叶向高在位之时,一直利用权力为耶稣会士服务。叶向高退休回福建老家的时候,耶稣会士艾儒略随他到福建传教。有了叶向高的庇护,艾儒略等人在天高皇帝远的福建如鱼得水,福建的大小官员、退休官员、秀才举人等等,络绎不绝地拜倒在艾儒略的脚下。因此,福建成为了耶稣会在中国活动的大本营,福建籍的基督徒是耶稣会信得过的“买办”,他们直接服务于耶稣会澳门总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徐光启的著作【111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