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白居易的诗朗读【92句文案】

一、草白居易

1、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2、16岁。《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唐朝白居易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

3、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4、(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6、远芳:草香远播。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

7、押韵:这首诗,荣、生、城、情,押的是平声庚韵。(第131首也押庚韵)

8、赋得古原草送别

9、我认为,两种说法都不对,都违背了诗歌本意。

10、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11、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诗歌前半部分并未点明送别事,只在后一句点出“又送王孙去,萎萎满别情”,可见言草实则为言情做铺塾,借景抒情,以草示人,用枯荣交替的野草暗示自己和友人之间的聚散。

12、《草》的写作时间,有说是贞元三年(787),即白居易十六岁时。

13、bái jū yì

14、这是一首送别诗。诗意所在,是末联“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诗的意象源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只是经过了转化,把怀归的意思转化成了送别之情。说白了,就是以春草比喻友情。春草蓬勃表示对送别对象的情谊深厚。

15、22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lílíyuánshàngcǎo离离原上草,yìsuìyìkūróng一岁一枯荣。yěhuǒshāobùjìn野火烧不尽,chūnfēngchuīyòushēng春风吹又生。yuǎnfāngqīngǔdào远芳侵古道,qíngcuìjiēhuāngchéng晴翠接荒城,yòusòngwángsūnqù又送王孙去,qīqīmǎnbiéqíng萋萋满别情。

16、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17、lí lí yuán shàng cǎo , yī suì yī kū róng 。

18、背景: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19、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20、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二、草白居易的诗朗读

1、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2、赏析: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3、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

4、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5、有这些渊源关系,同时也就有臧否。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话》认为刘商“几回离别折欲尽,一夜春风吹又长”,不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语简而思畅”;称有人认为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如释惠崇的“春入烧痕青”。

6、证明白居易十五六岁没有游历过京城,不是容易事。有句话:说有易,说无难。仅凭白居易十八岁前生活在徐州、衢州等地,便断言他不可能见过顾况,难免武断。年代久远,文献记载有限,白居易早年的行踪,今天所能知道的,也只是一鳞半爪,远非全貌。

7、《咏鹅》骆宾王《咏柳》贺知章

8、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9、⑤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10、“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11、《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3、顾况并未答话,他翻开诗稿仔细地看起来,越看越感到惊奇,特别是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时(语文课本中的《草》删掉了后面四句),竟不禁吟诵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4、lílíyuánshàngcǎo,离离原上草yīsuìyīkūróng。,一岁一枯荣。yěhuǒshāobùjìn,野火烧不尽,chūnfēngchuīyòushēng。春风吹又生。yuǎnfāngqīngǔdào,远芳侵古道,qíngcuìjiēhuāngchéng。晴翠接荒城。yòusòngwángsūnqù,又送王孙去,qīqīmǎnbiéqíng。萋萋满别情。

15、全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6、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17、《草》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18、①赋得:借古人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19、chūn fēng chuī yòu shēng 。

20、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三、草白居易

1、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扩展资料:《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2、③萋萋:茂盛的样子。

3、此诗是作者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4、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5、《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6、我又在这里送友人远去,萋萋芳草尽是离别之情。

7、《草》诗所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8、可见,把诗题《赋得古原草送别》改为《草》,并不恰当,还不如改为《送别》更切题。

9、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0、释题:(草)诗题一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11、《草》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2、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13、“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14、传说自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即今天的西安)考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看看他的姓名,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及至披阅白居易的诗,读到这首《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从此名声大振(见张固《幽闲鼓吹》)。

15、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遍地滋生。

1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17、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草》中的一对反义词是:枯、荣。

18、白居易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自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入声字:不,接,别。拗救在第二联。野火烧不尽,第四字拗,所以下句第三字补一个平声“吹”字。(另一种解释:不等入声字,在诗词里有“入声代平”的现象。“不”字若平,则此句未拗)

20、草/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四、草白居易的诗

1、《春晓》孟浩然《过故人庄》孟浩然

2、yòu sòng wáng sūn qù ,

3、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4、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5、但是,有学者根据白居易和顾况可考的行踪,认为十六岁作此诗的说法,仅为传闻,不可信。白居易十一岁(建中三年)至十八岁(贞元五年)在江南,十五六岁时(贞元三年),随父在徐州、衢州任上;而顾况,贞元五年以后即遭贬官饶州,不久又转至苏州。二人不可能在长安相见。再者,《幽闲鼓吹》、《唐语林》等笔记的记载,时间、地点多有明显错误,相互抵牾。有人认为,只有贞元五年(789),白居易曾去长安,两人才可能相遇。

6、 《草》的作者的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因这首诗受到过当时一位老诗人的赞赏和鼓励。下面具体讲一讲这个故事。

7、释词:(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远芳)草香远播。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晴翠)草原明丽翠绿,指阳光下反射的碧草之色。晴,清朗的意思。(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8、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9、白居易《草》是赞美生命还是表达友情?

10、《春夜喜雨》杜甫《绝句》杜甫

11、③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12、 ①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13、此诗为试帖诗,命题“古原草送别”。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此诗写出了“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还写出了新意。

14、赏析: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15、《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16、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17、《草》节选自《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18、情感:此诗虽是咏物诗,又可作寓言诗看。

19、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20、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释:诗题《唐诗别裁》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诗体名,多为应制、科举试帖诗作。相传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唐张固《幽闲鼓吹》载白居易到长安应试,携诗作往谒顾况,顾以他的名字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看白的诗作第一首《草》,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白居易以原上草喻别情,想象别致,情味隽永。“野火”两句传诵千古,不仅突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也表现了对于新生事物的赞颂。。

五、草白居易的诗解释

1、《望庐山瀑布》李白《静夜思》李白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4、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6、起句实赋草字,在一望无际的古老郊原上,草木繁盛,一岁岁,一年年,枯荣交替,不知经历了多少春夏秋冬。这两句平平淡淡地如实写来,看似无奇,实则揭示了那片古老草原上草木繁荣与枯败的自然规律。而作者以“离离”二字冠于句首,则给我们造成一种春草繁茂的印象。《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张衡《西京赋》:“神木灵草,朱实离离。”“离离”是用来描写一种果实累累,枝繁叶茂的状态。所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二句的重点在“荣”,而不在“枯”。这就为下面的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了铺垫。据说此二句尤为顾况所赏识,原因在于它不仅展示了草木的顽强生命力,而且揭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象征人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

7、《旧唐书》本传记载,“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躁,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9、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

10、释义: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所作。

1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作者当时只有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12、前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写景,不过是回溯动态之景,并非眼前静止之景。等于把春草发芽、生长的过程给复原了。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有趣。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相当于上世纪初李叔同(弘一法师)填写的《送别》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乃是送别时分的眼前之景。“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用的是移情手法,萋萋芳草成了对远行朋友的留恋之情。艺术手法上,跟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把滔滔江水想象成对远行朋友的留恋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草白居易的诗朗读【92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