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晁错者
1、谒者仆射邓公从前线回来,向景帝上书分析回报战争的情况,景帝问他:“你从军中而来,听到晁错被杀,吴国和楚国的兵撤了没有邓公说:“吴王准备叛乱已有几十年了,当初,文帝在位时,陛下您为太子,吴国太子进京朝见文帝,得以陪伴您饮酒、博弈,但在博弈的过程中,吴太子与您争执棋路态度不恭顺,被您拿起棋盘猛击吴太子致死,朝廷送吴太子灵柩回吴国安葬,吴王不收,又将其灵柩送回长安安葬,从那时起,吴王就产生了谋反的念头。
2、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3、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丧之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注:①墓次: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4、并收取其封国四周的郡城,从而巩固中央政权。景帝接到奏疏后,命公卿、宗亲、列侯聚集讨论,参会者没有敢于责难质疑晁错者,只有窦婴反对削藩,并与他展开激烈争辩,因此和晁错有了嫌隙。
5、有学者作过统计,《汉书》100篇,《史记》130篇中,在时间上有重合的,是《史记》74篇,《汉书》73篇,更具体说是《汉书》中有61篇袭用了《史记》67篇的内容,但绝大多数篇章,《汉书》都会有所改动。
6、刘季不甘:“怎么就一定死了?”
7、晁错的死根本的原因在于他提出了削藩,但是没有提出具体措施。就好比现在你在人大会上说要收复台湾,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收复是一样的。晁错提出削藩,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阻碍,他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正巧藩王们又提出了“诛晁错”的口号,这时候,就只有杀了晁错来平“藩王愤”了。
8、中锡举成化十年乡试第明年成进士,授刑科给事中。万贵妃弟通骄横,再疏斥之,再被杖。公主侵畿内田,勘还之民。又尝劾汪直违恣罪。历陕西督学副使。
9、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①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10、太史公说:袁盎虽然不好学,可是他善于领会贯通,他以仁爱之心为本体,常常称引大义,慷慨激昂。赶上汉文帝刚刚继位,他的才智恰好碰上了适宜的时代,因此能得以施展。时局不断地在变动,等到吴楚反叛时,建议诛杀晁错。虽然他的建议被采纳实行,然而他以后不再被朝廷所用。爱好名声夸耀才能,终于因为追求名声而招致祸患。晁错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多次进言而不被采用。后来擅权,修改了国家的许多法令。诸侯发动叛乱,晁错不急于匡正挽救这个危机,却想报个人的私仇,反而因此招来杀身之祸。俗话说:“改变古法,搞乱常规,不是身死,就是逃亡”,难道说的就是晁错这类人吗?
11、拿“本纪”来说,司马迁说,“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言下之意是,本纪的意义,在于提供一个从古到今的历史大纲,谁有资格立本纪,司马迁显然认为自己可以说了算。
12、B(A项,丞相悔何不先杀晁错为的是“穿门”,是在“削地”之前。B项,错父言“刘氏安矣”。邓公言“削地以安京师”,故认识不同。C项,“治国建议多被采纳”错。文中有“孝文不听”。D项,“耿耿于怀”无据)
13、新皇帝年仅十岁,窦太后临朝,太后的兄长窦宪掌控大权。而班氏与窦氏早就关系密切,所以早年显得恬淡退让的班固,在过了知天命之年后变得热衷,他投附了窦宪。
14、景帝登位,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经常请求皇帝个别听取他的进言,皇帝总是听取,宠幸晁错胜过九卿,法令多由他改定。丞相申屠嘉心里不满,却无力加以伤害。内史府处于太上庙内墙外的隙地上,门在东边,出入不大方便,晁错就在太上庙南面的外墙上开了两个门,由南面出入。丞相申屠嘉知道后,愤怒,想以这个过错写成奏疏,请求诛杀晁错。晁错听到风声,当夜请求皇帝单独召见,详细地说明情况。丞相奏上这事,陈述晁错擅自凿开庙垣为门,请求交给廷尉杀掉。皇帝说:“这不是庙垣,而是外墙,不算犯法。”丞相谢罪。退朝后愤怒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斩后奏,却先奏请,被这小子出卖,实在错误。”丞相很快发病而死。晁错因此更加显贵。
15、班固出生于公元32年,那仍然是两汉之际群雄并起的乱世,四年后,光武帝刘秀才终于克定天下,和平重新回到人间。班固成长的岁月里,一定会听到许多长辈说起,乱世流离的恐怖,战乱平息后民生凋敝的景象,也会深映在班固的脑海之中。
16、即使偏袒李广的人,大概也会觉得杀霸陵尉这事,飞将军确实做得不地道。可是你看汉武帝这个处理:第他宽恕了李广,可见他对李广还是很爱惜的;第他含蓄地谴责了李广,作为皇帝基本原则不能丢;第他对李广作了极其文艺而有力的勉励,达成“使功不如使过”的效果,真是的战前动员高手。
17、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18、顷之,车驾北还,至栾城崩,时砺在恒州,萧翰与麻答以兵围其第。砺方卧病,出见之,翰数之曰:“汝何故于先帝言国人不可为节度使?我以国舅之亲,有征伐功,先帝留我守汴,以为宣武军节度使,汝独以为不可,又谮我与解里④好掠人财物子女。今必杀汝!”趣令锁之。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麻答以砺大臣,不可专杀,乃救止之。是夕,砺恚愤卒。
19、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疑兵塞其隙。胡不能进,散去。追击,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20、点击“蓝字”关注新课标大语文
二、晁错者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
1、财力雄厚,兵精粮足,俨然已是国中之国,已对汉王朝的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晁错,颍川人,凭借文学才能当上了太常掌故。史载晁错为人严峻刻薄,不近人情。汉文帝执政时,晁错凭舌辩之才获得太子刘启的赏识,太子用其为“智囊”。
2、弘治五年,召为大理右少卿。南京守备太监蒋琮与兵部郎中娄性、指挥石文通相讦,连数百人,遣官按,不服。中锡偕司礼太监赵忠等往,一讯得实。性除名,琮下狱抵罪。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宣府。寇尝犯边,督军败之。引疾归,中外交荐。
3、玄宗在东都,酺(聚会饮酒)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县令、刺史各以声乐集。是时颇言帝且第胜负,加赏黜。河内太守辇优伎数百,被锦绣,或作犀象,瑰谲光丽。德秀惟乐工数十人,联袂歌《于蔿于》。《于蔿于》者,德秀所为歌也。帝闻,异之,叹曰:“贤人之言哉!”谓宰相曰:“河内人其涂炭乎?”乃黜太守,德秀益知名。
4、班固的父亲班彪,著名的作品是《王命论》,这是一篇雄辩论证汉朝皇帝是天命所归的文章。班彪还正确选择了依附对象,投奔河西大将军窦融,并积极促成了窦融尊奉刘秀为天子。当时天下云扰,窦融坐拥河西五郡之地,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5、只有萧何说:“称王于汉中虽然糟糕,不也比死强一些吗?”
6、甚至一些小细节的处理上,《汉书》也体现出大汉制度的庄严整饬。介绍人物,总是一上来就会先提他的籍贯。胡宝国先生注意到,《史记》《汉书》的处理,却是不一样的。
7、汉军去讨伐魏豹,刘邦和刚从魏豹那边出使回来的郦食其有这样的对话:
8、所以后世的史学家眼中,司马迁只是一个飘逸而嶙峋的背影,而班固才是大家效法的榜样。
9、A(认为……好,称许)
10、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也。(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11、而班固虽然也结局不好,一来是因为儿子太坑爹,二来是宣传口叼飞盘的工作实在太高危,有些事真不是靠个人才智可以解决的。不过无论如何,惨死狱中之前,他已经获得了很高的回报不是?
12、听说被项羽封为汉王,刘邦急了想找项羽拼命,周勃、灌婴、樊哙这些武将,也鼓励刘邦这么做。
13、南部战区投稿邮箱:nb@cn
14、(1)计划刚刚实行,(竟然遭受斩杀,)对内杜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以为陛下不该这样。(“内、外”名词作状语1分,“始”“窃”各1分,句意2分)
15、注:①啬夫求商,名叫求商的乡官。②行部,汉制,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属,考察刑政,称为行部。③学官,学舍,学校。④二千石,郎将或太守的另称。⑤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泛指地方长官。
16、班家毕竟在政坛还有些人脉,班超的申诉,很快上达天听。班超向皇帝阐释了父亲和兄长撰写史书的宗旨,正是宣扬汉德。而这时候,扶风郡守也把查抄来的班固的作品,送到了皇帝面前。
17、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
18、武益愈,单于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19、对下列各句中标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
三、晁错者,颍川人也原文及翻译
1、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2、班固追溯自己祖上的时候,指出班氏本是楚王族的一个分支,是楚国著名的贤相子文的后代。
3、如《地理志》详细记自古以来的地理问题,诸如领土疆域、建置沿革、人口数量、形势风俗等都有涉及。要了解中国的政区地理,这是有空前价值的著作。
4、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 智囊。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5、班固因此被捕关进京兆监狱,而就在不久之前,有个同郡人叫苏朗的,曾被人告发伪造了一些神秘性的预言,结果很快就被处死,所以班家上下十分紧张,觉得班固很可能也凶多吉少。
6、散文|王雁翔:温暖的延伸
7、刘邦问:“魏军的大将是谁?”
8、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9、B.晁父为保全家族反对儿子削地收郡,邓公从国家利益出发赞同削地收郡。两人立场截然不同,但他们能认识到晁错之策有利于巩固中央皇权,却是相同的。
10、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11、D(错在“专权自用”,文中“擅权”只是“执掌权柄”的意思;“认为正是因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也不符合原意)
12、从此,班固的史书修撰工作,有了极大的便利。兰台令史可以接触到皇家海量的藏书和档案,有了皇帝的支持,他要查阅其他资料,相关部门也会提供方便。
13、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咸通末擢进士,礼部侍郎王凝所奖待。俄而凝坐法贬商州,图感知己,往从之。凝起拜宣歙观察使,乃辟置幕府。召为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台劾①,左迁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卢携以故宰相居洛,嘉图节,常与游。携还朝,过陕虢,属于观察使卢渥曰:“司空御史,高士也。”渥即表为僚佐。会携复执政,召拜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黄巢陷长安,将奔,不得前。图弟有奴段章者,陷贼,执图手曰:“我所主张将军喜下士,可往见之,无虚死沟中。”图不肯往,幸泣下。遂奔咸阳,间关至河中。
14、袁盎是楚地人,字丝。他的父亲从前曾经与强盗为伍,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等到汉文帝登上了皇帝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的官。
15、历史让思想有刀锋,也让目光犀利,看到有以史论今的文章,本能就生出勘误的心思。记得某大报载文,盛赞战国李悝尽地力、善平籴,富国强兵,且执法严苛,刚正不阿。李悝翻阅旧案时偶然发现一件错杀的冤案,羞愧万分,继而伏剑自刑,以身殉法。作者颂扬李悝堪称履职的失败、人性的胜利。我阅毕叹息:幸在自己喜读史,知其谬,否则误人之深也。作者把魏文侯时变法的李悝与晋文公时殉法的李离张冠李戴了。当时李离要殉法,文公劝说:“你自以为有罪,我这当王的不是也有罪邪?”李离说:“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李离坚决不接受文公的赦免令,伏剑而死,其气节当真气贯长虹,让人叹惋。
16、举例说:《史记》有《封禅书》,《汉书》改为《郊祀志》,郊是祭天,祀是祭地,祭祀天地从来都是王朝盛大的礼仪活动,封禅只是其中的一个子项目;《史记》有《河渠书》,关注焦点是汉武帝时代的黄河决口,《汉书》改为《沟洫志》,那就各项水利工程,都可以囊括在里面。《史记》有《平准书》,这是《史记》中精彩的篇章之讲述汉代的各项经济政策的沿革,而《汉书》在此基础上,作了《食货志》,食是农业,货是商业,全面介绍、讨论经济史。
17、还有些重要文件,《史记》没有提及,全亏《汉书》保存了下来。如汉高祖五年,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五月,兵皆罢归家”。《史记》只记了这么一笔,《汉书》却引用了刘邦关于复员军人待遇的诏书。显然,正是这项政策制造了一个庞大的军功受益阶层,把军人的利益和汉朝牢牢绑定在一起。从而稳定了人心,帮助汉朝平稳渡过了之后的一系列危机。可能是因为这道诏书没什么传奇性,司马迁完全没有注意,但班固却敏锐注意到它对汉朝的巨大意义,因此特意把它补充进来。
18、远离宦海沉浮的生活,意味着可以潜心学业。班固当然深知,父亲班彪有一个心愿,就是续写司马迁的《史记》,可惜这个伟大的工程才刚刚开了个头,班彪就撒手人寰。班固决定继续这项事业,当然,同时他也在寻求做官的机会,但既然他暂时并未获得官运的垂青,自然更多精力,也就投入到史书修撰中了。
19、楚汉相争后,刘邦用韩信开辟北方战场,漂亮的胜仗好像都是韩信打的,怎么凸显刘邦的作用呢?《汉书》又有《史记》没有的内容。
20、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四、晁错者,颍川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文采出众能言善辩
1、我觉得在那种家天下的时代,忽略了“疏不间亲”道理,他主张杀的都是皇族,怎么说也是刘家的人,而他是一个外人,而且也太过激进,在中央弱于地方的形势下,只要中央稍微软弱一点,他是必死无疑,忠不善终吧
2、袁盎虽然闲居在家,汉景帝经常派人来向他询问计谋策略。梁王想成为汉景帝的继承人,袁盎进言劝说,从此以后,这种议论便被中止,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曾经派人刺杀袁盎。刺客来到关中,打听袁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众人都赞不绝口。刺客便去见袁盎说:“我接受了梁王的金钱来刺杀你,您是个厚道人,我不忍心刺杀您。但以后还会有十多批人来刺杀您,希望您好好防备一下!”袁盎心中很不愉快,家里又接二连三地发生了许多怪事,便到棓(bèi,被)先生那里去占卜问吉凶。回家的时候,随后派来的梁国刺客果然在安陵外城门外面拦住了袁盎,把他刺杀了。
3、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说得慷慨激昂。宦官赵同因为不只一次地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为此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侍从骑士,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袁种劝说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毁谤的话不起作用。”汉文帝出巡,赵同陪同乘车,袁盎伏在车前,说道:“我听说陪同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受过刀锯切割的人同坐一辆车呢!”于是皇上笑着让赵同下去,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
4、秋天是利于匈奴骑兵作战的季节,所以“以临右北平盛秋”这句话固然很有诗意,却正是迎接艰巨的战斗的意思。
5、马中锡,字天禄,故城人。父伟,为唐府长史,以直谏忤王,械送京师,而尽缧其家人。中锡以幼免,乃奔诉巡按御史。御史言于王,释其家。复奉母走京师诉冤,父竟得白,终处州知府。
6、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八年,赐爵关内侯。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7、欢迎分享、点赞、留言!
8、淮南王刘长来京朝见的时候,杀死了辟阳侯,他平时待人处事也相当骄横。袁盎劝谏皇上说:“诸侯过去骄横必然会发生祸患,可以适当地削减他们的封地。”皇上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淮南王更加骄横。等到棘蒲侯柴武太子准备造反的事被发觉,追查治罪,这件事牵连到了淮南王,淮南王被征召,皇上便将他贬谪到蜀地去,用囚车传送。袁盎当时担任中郎将,便劝谏说:“陛下向来娇纵淮南王,不稍稍加以限制,以至落到了现在这种地步,如今又突然摧折他。淮南王为人刚直,万一在路上遇到风寒而死在半途中,陛下就会被认为以天下之大却容不得他,而背上杀死弟弟的恶名,到时怎么办呢?”皇上不听,终于那样办了。
9、班固笔下,班婕妤和她的几个兄弟,都是好学而高尚的形象,这当然不妨是事实。不过同样重要的是,班家从此进入了汉朝外戚的圈子。虽然班婕妤很快失宠,但新皇后赵飞燕和其他新得宠的女人都不被太后王政君喜欢,班家和王家的关系,反而结合得更紧密了。
10、我父亲是老三届,酷爱古典文学,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所在的高校无以为继遣散学生,鼓励大家响应号召回去支援农业建设。父亲赖着不走,饿着肚子苦读国学经典。打我记事起,就常听他说那段故事,说到后就叹息:‘’书写得真是好,连毛主席都反来复去看了一十七遍,可惜抗不住饿,20本书只看到汉纪60卷……‘’虽然听不懂是在说什么,每次都看到父亲脸上写满遗憾。
11、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刺史黄恪。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进屯蒋山之白土冈,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以劲兵拒战。田瑞先犯弼军,弼击走之。鲁达等相继递进,弼军屡却。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遂大破之。
12、将军者,国之爪牙也。《司马法》曰:“登车不式,遭丧不服,振旅抚师,以征不服,率三军之心,同战士之力,故怒形则千里竦,威振则万物状;是以名声暴于夷貉,威棱憺乎邻国。”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颡请罪,岂朕之指哉!将军其率师东辕,弥节白檀,以临右北平盛秋。
13、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车揽辔。上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骋六騑,驰下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柰高庙、太后何?”上乃止。
14、B.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15、高祖受禅,阴有并江南之志,访可任者。高颎曰:“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高祖曰:“公得之矣。”
16、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彊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於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17、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她们在宫中的时候,慎夫人常常是同席而坐。这次,等到就坐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坐席,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后拉退了一些。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坐。皇上也发怒,站起身来,回到宫中。袁盎就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区别,那样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只不过是个妾,妾和主上怎么可以同席而坐呢!这样恰恰失去了尊卑的分别了。再说陛下宠爱她,就厚厚地赏赐她。陛下以为是为了慎夫人,其实恰好成了祸害她的根由。陛下难道没有看见过‘人彘’吗?”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慎夫人赐给袁盎黄金五十斤。
18、朱全忠已篡,召为礼部尚书,不起。哀帝弑,图闻,不食而卒,年七十二。图无子,以甥为嗣,尝为御史所劾,昭宗不责也。
19、这样,班固当然也就成了窦氏一党。而像窦宪这样的外戚,注定会因为过于嚣张跋扈而垮台。永元四年(公元92年),窦宪因密谋叛乱的罪名被革职,不久后自杀。和班固有旧怨的洛阳令种兢,就抓住机会诬陷班固,班固被捕入狱,同年死于狱中,年六十一岁。
20、(学者出身的政治家)晁错年轻时师从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法学思想,他的不少同学都在司法部门找到了工作
五、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1、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难:反对
2、再譬如写汉武帝。李广难封的事,被司马迁写很容易让人觉得汉武帝不会用人。班固也没有说李广打仗不行,《史记》里李广那些勇猛过人的事迹,《汉书》也都保存着,但班固加了一封汉武帝给李广的信。
3、班固写司马迁立传时,曾感叹这位前辈史家“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现在他自己竟也落得这样的下场。区别是,司马迁把直言纠正君主的过失当作理想,所以结局不幸可说是求仁得仁,反而使人敬重其人格;班固总体上更推崇明哲保身的能力,以至于后人认为他的历史书写,“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竟给人一种欲苟且偷生而不得的感觉了。
4、(1)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5分)
5、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丈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西世谓百金年全,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6、晁错,颍川郡人。晁错为人严峻刚直,酷烈苛刻。孝文帝的时候,下诏先后任命他做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因他善于论辩,得到太子宠幸,太子家号称他是“智囊”。在孝文帝时多次上书,论述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改定的地方,上了几十次书,孝文帝虽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但称赞他的才能,提升他做中大夫,当时,太子称许晁错的计策,而袁盎等各个大功臣多不喜欢晁错。
7、他的站队,对刘秀得以快速一统天下,可谓厥功至伟。东汉建立后,窦氏家族成了重要的外戚之而班氏一直与窦氏关系密切,也保持着相当优越的地位。
8、但王莽篡位时,班固的祖父班稚明智地保持了适当的距离。因此在新莽时代,班氏虽不显赫,也无灾难。而王莽失败后,班氏则可以仍然以汉朝忠臣自居。
9、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10、下列对这篇传记的写法和太史公赞语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1、《汉书》也是十二篇本纪,西汉法统上得到承认的皇帝十二位(包括吕后),一个人一篇本纪。这么处理,不需要多么卓异的史识,却建立起了容易遵循的规范,尤其重要的是,安全。所以后世的史家,当然是学习班固。
12、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欲杀汉使者,或曰:“宜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③,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13、《孔子世家》之前的世家,都是诸侯国的编年体历史记录,和人物传记的写法,是截然不同的。但从《孔子世家》开始,世家大多就是些大人物的传,写到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只是附带提及而已。
14、晁错为人严峻刚正,却又苛刻严酷。汉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伏先生是原来秦朝的博士,研究过《尚书》,年纪已经九十多岁,因为太老无法征召他来,文帝于是下令太常派人前往学习。太常派遣晁错前往伏先生那里学习《尚书》。学成回来后,趁着向皇上报告利国利民的事,称引解说《尚书》。汉文帝下诏令,任命晁错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太子家令。晁错凭着他的辩才,得到太子的宠幸,太子家称他为“智囊”。汉文帝的时候,晁错多次上书,说到削减诸侯势力的事,以及修改法令的事。几十次上书,汉文帝都没有采纳,但认为他有奇特的才能,提升为中大夫。当时,太子称赞晁错的计策谋略,袁盎和诸位大功臣却大多都不喜欢晁错。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晁错者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94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