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陵是明十三陵吗(北京献陵简介)

1、北京献陵简介

十三陵徒步:长陵→献陵→庆陵→裕陵→茂陵→定陵→昭陵…明十三陵坐落于中国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始作明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明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截止2011年,已开放景点有明长陵、明定陵、明昭陵、神路…

2、献陵是明十三陵吗

贞观17年,李世民大发雷霆派人砸掉了魏征的墓碑。可能有读者会纳闷了!这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不是君明臣贤的典范吗?魏征墓碑上的碑文还是他刚去世的时候,李世民亲自题写的呢。为什么才过去没多久时间,李世民就翻脸?这个还得从他俩的关系说起。众所周知李世民本来是不太可能继承皇位的,因为他上面还有一个大哥李建成,人家是嫡系合法继承人!而魏征最初就是李建成的心腹,他还经常建议李建成,要先下手为强 干掉李世民,以绝后患!不过后面发生的事大家也都知道,李建成并没有下手,反倒是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除掉了李建成,清洗起了东宫太子d。那么,作为李建成的心腹,魏征按理说肯定是逃不掉的,可凡事都有例外!李世民在杀他前多了一句嘴:你这奸险小人为何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是不卑不亢地回答道:要是太子听了我的话,早点动手,哪还有你李世民什么事?谁谁曾想李世民还就好这口!魏征有性格啊。于是乎,他把魏征收为己用,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从此俩人就开启了相爱相杀的日常。为什么是相爱相杀呢?需要说明的是:魏征担任的这个谏议大夫,是个专门向皇上提意见的官,而他也是真不客气,卯足了劲地给李世民提意见。比如长孙皇后去世的时候,李世民修建了一座高楼,邀请魏征上去看看这楼怎么样!李世民对魏征说:在这能看见昭陵呢。魏征则冷冷地回答道:哦,我还以为能看见献陵呢。献陵是什么地方?那可是李世民他爹唐高祖的陵墓。魏征这么说就是想提醒李世民不要只想着老婆而忘了爹。于是乎,李世民心不甘情不愿地把楼给拆了。这还不算什么,李世民晚年的时候,魏征给他写了一篇《十渐不克中疏》,洋洋洒洒2000多字,大概意思就是:皇上,您看您以前干得多好,勤政爱民,勤俭节约,老百姓都交相称赞!但您再看看现在,玩物丧志,奢靡享乐,您还想不想当千古明君了呀?不得不说,李世民确实是很大度。据史书统计,他被魏征这么怼过足足200多次,多达数十万余言。而他虽然也曾经说过朕一定要杀了魏征的气话,但也只仅仅是气话。一直到魏征去世,他都没有下手,反而是感慨道:魏征是他的一面镜子,能让他看清得失,防止自己犯错误。那既然如此,李世民又为什么要怒砸魏征的墓呢?这一来是因为魏征生前推荐的两个人 杜正伦和侯君集陷入了太子谋反案,二来是因为李世民发现,魏征在生前写给自己的谏言居然都是一式两份的,为了博一个敢于直谏的好名声,他在死前还把副本都交给了史官,这就相当于把俩人的聊天记录直接发网上了呀。这下李世民急了,怒了,盛怒之下,才砸了魏征的墓。不过两年之后,李世民率军亲征高丽,铩羽而归的时候,他又想起了魏征这位谏仪大夫。于是呢,他又重新给魏征立了碑,还重重地赏赐了魏征的家人,也算是给这段相爱相杀的君臣关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吧。#历史# #故事# #唐朝##献陵简介#

3、献陵是谁的陵墓

上世纪50年代,考古人员挖掘十三陵,现场来了一位古怪的老者在我国建国初期,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由于整风运动的开展,要破除封建迷信的观念,打破对皇帝的崇拜,在考古学界就体现为打破崇拜,就对皇帝陵墓进行挖掘。虽然知道我国在当时的考古技术并没有那么成熟,我国的著名学者和考古学家郭沫若还是连同其他学者撰写出一份对十三陵进行考古挖掘的报告书上交给中央,希望得到中央的批准。然而对明十三陵挖掘并没有得到业内人士的看好,在一片考古学家的质疑声中,中央还是批准了郭沫若挖掘十三陵的请求。在两个月后,这支由"长陵发掘委员会"组成的考古队悄悄地向十三陵所在的地方出发了。当时,明十三陵还不叫十三陵,它叫长陵。在长陵中埋葬的就是明高祖朱元璋的儿子——永乐皇帝朱棣。在对长岭附近进行一番考察之后,考古委员会决定从朱棣的长子朱高炽的献陵开始挖掘工作。由于献陵建造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在构造上也更为简单,挖掘的难度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经过一番考察后发现,献陵的挖掘价值显然不高。几经周折后,考古队把眼光从献陵转移到了定陵——神宗的陵墓。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生了一系列用科学无法解释的离奇事件。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考古该从何处如何开挖,也是如此。在几经考察后,考古队才找到陵墓的入口位置,正准备从入口开挖时,天气突变,一阵邪乎的雨瓢泼而下。为什么说这场雨邪乎,因为在北京,对于北方的气候连下两个月的雨,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情。天空始终阴沉沉地黑着,仿佛在预示接下来会发生不好的事情。在这个当口,附近的村子突然传出一个消息,有村民疯了,低沉的气氛笼罩着考古队。于是附近的村民将矛头对准正在进行考古活动的考古队,认为是他们带来了灾祸,许多村民开始抗议十三陵的考古活动,使考古进程不能正常地推进。考古队不得不重新开始制定考古计划,将挖掘计划改为从定陵开始挖掘。虽然考古是一件含有科学技术的活动,但是人们还是对神秘的民间鬼怪传说有一定的敬畏之心,不敢贸然行动。就在这个时候现场来了一位古怪的老者,他身上的衣服也破破烂烂了,他迈着踉踉跄跄的步子,朝着考古队挖掘的定陵走来。在场的考古人员没有一个人发现他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就好像是凭空出现一样来到了考古现场。这个老人好像没有看到考古队员紧张而奇怪的眼神,而是一开口就和他们说,如果想要打开墓葬,必须先找一个和神宗八字相合的有缘人。只有这个有缘人才能渡过皇陵中的生死河,这个是他根据族谱推算出来的结论。老人说完也没有立马就离开,而是在一边观察他们接下来的反应。听完这个神秘老人说的话,顿时每个人的脸上都笼罩上一块阴影。好像是为了响应这个老人说的话,头顶上的黑云中传来一阵阵雷声。考古队员虽然说都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但是面对这种情况还是显得很不安。负责陵墓挖掘的郭沫若思索了一阵之后,认为神邪之论只是无稽之谈,挥手继续让考古队员挖掘。在郭沫若对考古队员的鼓励挖掘之下,大家伙都有了干劲,继续朝着原来的挖掘行动开工。老人仿佛早就预料到了这个反应,在摇了摇头后走远了。经过一番挖掘之后,考古队员终于摸到了地宫的入口。在拆掉地宫的第一块砖后 ,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随之而来的还有一股浑水,地宫喷涌出来的浑水透着黑色。人们开始慌了,想到老人刚刚说到的生死河。经过一阵之后,人们发现这种气味对人体并没有伤害。好像仅仅是地宫中的防盗装置用来恐吓人们的,这下大家才放下心来。随着挖掘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陵墓完整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座定陵果然是皇家陵墓,不仅在气势上磅礴,占地面积也达到了一千二百平方米。更让人们惊讶的是,里面摆的陪葬品数量和珍贵程度让人啧啧称奇。奇珍异宝应有尽有,遗传许久的字画和过了几百年仍然熠熠生辉的针织品。令人遗憾的是,在打开陵墓的时候,由于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许多陪葬品在接触到氧气的时候就氧化了。受到的损失相当严重,虽然经过后来的修复,但是仍然难以复原。似乎是为了惩罚人们没有重视老人的劝告,这个时候一些离奇的事情发生了。当时在回去的途中,考古队就丢失了两副楠木棺材。有不怀好意的村民偷偷带回去了,随后这两家得了棺材的家里接连遭遇死亡事件,没有一个人生还。不仅仅是捡了棺材的村民,当时的考古队员也受到了神秘的诅咒。他们几乎都遭遇了意外,像是空难,抢劫,甚至痴呆或者暴亡。于是,关于十三陵里面的生死河的传说也越传越玄乎,当时参与考古活动的所有人都好像受到了老人的诅咒。从此以后,十三陵成为了考古界一个不能碰的阴影,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4、献陵有没有被盗

唐朝帝王档案《开国太上皇-唐高祖》☆姓名:李渊☆民族:汉族☆出生日期:566年☆逝世日期:635年☆配偶:窦皇后☆子女:22个儿子,19个女儿☆在位:9年(618年-627年)☆继位人:李世民☆庙号:高祖☆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陵墓:献陵☆生平简历:公元566年,李渊出生于山西。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公元627年,玄武门之变,李渊退位。公元635年,李渊去世,享年69岁。

5、唐献陵简介

明十三陵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而且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6、献陵地宫

唐代从公元618年建国,至公元907年灭亡,历时289年。共21帝20陵(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乾陵),除昭宗李晔的和陵和哀帝李柷的温陵分别在河南偃师和山东菏泽外,其余18座陵墓集中分布在陕西省。献、昭、乾、定、桥、泰、建、元、崇、丰、景、光、庄、章、端、贞、简、靖等十八座唐代帝王陵墓,即关中十八唐帝陵。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曾对18陵进行整修,树立题碑。唐十八陵分布于渭北六县:依次为乾县的高宗和武则天乾陵、僖宗靖陵;礼泉的太宗昭陵、肃宗建陵;泾阳的宣宗贞陵、德宗崇陵;三原的高祖献陵、敬宗庄陵、武宗端陵;富平的中宗定陵、懿宗简陵、代宗元陵、文宗章陵、顺宗丰陵;蒲城的睿宗桥陵、玄宗泰陵、宪宗景陵和穆宗光陵。看记载每个陵墓前有大量的石刻,现在看来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移不动的封土堆和上面的树木了。献陵上还有好多儿童在玩耍,他们口中的这座高祖陵墓只是土山,闲暇无事时上山玩玩。封土前的石虎、华表和石犀已不知去向(可能被旁边的展览收藏了),挺其他人说以前有好多石刻、石碑,可惜是献陵展览不开门,也看不到里面的东西。端陵更是没落,在端陵动约一百米处有一对石狮子,中间隔着村民的麦田,也没人能把这对石狮和端陵联系起来。端陵封土感觉更小,长宽也就三四十米左右,其他什么都没有了。不参阅一下历史文献,到来看的也就是巴掌大的一个封土堆。#关中唐十八陵# 庄陵可能经过后期的整修,封土周围有了铺装道,陵前还有一个小广场,有一块康熙年间的石碑。因封土上树木茂密,我也没上封土上,在离开庄陵时向南二百米左右看到田间有一对大石狮,可能这就是庄陵当时的南神门石狮吧,可见当时的庄陵有多大。据记载南神门西列石狮,身高1.80米、身宽0.85米,还有鸵鸟和石人,不过现在除了一对石狮子其他都没有了,和端陵情况差不多。

7、明朝献陵

公元1428年,明宣宗朱瞻基陪着自己的母亲张太后前往长陵和献陵拜谒,在回京的途中,张太后拿着一些菜叶递给朱瞻基,并吩咐道,“你尝尝吧,这是百姓们常吃的东西”。朱瞻基只觉得味苦难以下咽,于是张太后道,“生民之苦你要牢记于心”。可以说仁宣之治,这位张太后功不可没。张氏的父亲名为张麟,只是一个不出名的小指挥使。在明朝,本着防止外戚干政的初衷,正宫皇后往往只需身份清白、出身不高即可,而聪明贤惠、年轻貌美的张氏入宫选秀,一眼就被朱棣和徐皇后看中了。1395年,藩王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被朱元璋亲自下旨册封为燕王世子,而温柔孝顺的张氏也被立为了燕世子妃。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开始进行削藩,而他的四叔朱棣便是首当其冲的目标。虽然朱棣的封地位于塞北边防之地,但他的兵力在南京朝廷面前基本上不值一提。装疯卖傻的朱棣对前程有了深深地不安。也就是在这时候,张氏诞下了传说中的好圣孙朱瞻基,在得到了“传世于孙,永世其昌”的梦境预言后,靖难之役彻底展开了,张氏与丈夫朱高炽和婆婆徐皇后一起坚守北京城,为朱棣了却了后顾之忧。永乐二年,借助着好圣孙的谶语,朱棣终于还是立了体格肥胖的朱高炽为太子,张氏也被册封为太子妃。虽然不喜欢自己这个文弱臃肿的儿子,但是朱棣却特别欣赏张氏这个儿媳妇,每次朱棣在怒斥朱高炽时,只要张氏求情便会收敛怒气。战战兢兢地活了二十多年,朱高炽终是熬死了老爷子,登基称帝,史称明仁宗,张氏也成为了大明皇后。由于朱高炽身体不好,朝中许多事务张皇后都会参与其中,而她的决策往往受到三杨内阁的认可和赞同。不到一年时间,明仁宗驾崩,张皇后虽然悲痛,但是她异常冷静地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封锁仁宗暴毙的消息,迅速通知在南京监国的太子朱瞻基回京,杜绝了汉王朱高煦的念头;第二件事也是争议比较多的,她不顾有子嗣者不殉葬的规则,强行逼迫与自己争宠多年的郭贵妃陪葬。第一件事为国,第二件事谋身,她算计得很清楚。虽然颇有城府,但是面对天下黎民百姓,张太后却颇有赤子之心。宣宗一朝,张太后时常教导朱瞻基要以民为重,每次出去巡游,遇到百姓高呼万岁,她总是提醒朱瞻基,“百姓拥戴君主,是因为君主能使他们安居乐业,皇帝应当将此牢记在心”,文章开头的小故事便发生在此时一次祭祖拜谒的路上。不仅体察民生,张太后也颇有识人眼光,她赏识的杨士奇、张辅、蹇义、杨荣、杨溥均成为了大明的栋梁之才。有这样的太后在,宣德一朝皇帝勤勉,吏治清明,海内呈平,大明走向了最巅峰的时刻。无奈天妒英才,明宣宗朱瞻基36岁突然暴毙而亡,为了稳固朝局,坚守嫡长子继承制以避免兄弟相争,张太后力排众议,放弃了贤明有才、颇有威望的亲生儿子襄王朱瞻墡,坚定地支持年幼的太子朱祁镇。如果张太后知道这位大明战神日后的所作所为,估计会悔恨不已,不过历史是没有如果的。明英宗继位后,在张太皇太后的监管下,内阁仍然以贤臣三杨为首,国力也逐渐发展,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盛世。为了教导孙子亲贤臣,远小人的道理,张氏经常当着朱祁镇的面恐吓责罚宦官王振,并叮嘱三杨务必尽心辅佐幼主。正统七年,张氏病重,在叮嘱了杨士奇一番之后,便撒手人寰,一代贤后走下了历史舞台。没有了祖母的压制,朱祁镇在王振的蛊惑下彻底放飞了自我,而大明也迎来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纵观张氏一生,虽心有城府且手段狠辣,但却始终为国为民、心怀天下,如此格局,堪称一代奇女子。#献陵简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献陵是明十三陵吗(北京献陵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