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西赤简介(冉求主要事迹)

1、冉求主要事迹

《孟子-离娄上》7.14冉求是孔子弟子当中的72贤人之一,孔子为什么让学生去讨伐他?因为孔子认为冉求违背了“臣道”。儒家认为君有“君道”,臣有“臣道”,师有“师道”。冉有作为当权派季氏的总管,应该对季氏的行为有所匡正,但他对季氏的种种不合理的做法和野心作壁上观,那不是儒家的臣道精神。为臣者不该为了饭碗,唯命是从。其次冉求助纣为虐,帮季氏聚敛钱财,不择手段,让百姓叫苦连天。孟子认为不行仁政而富都被孔子唾弃,更何况不讲公理,持兵力而侵略别人的不义之战呢?所以孟子说,好战的人死不足抵罪,主要指的是兵家。因为好战之人攻城略地的过程中,总是横尸遍野,造成了多少家庭妻离子散,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痛悲剧,这样的领导者所犯下的罪,一条命是抵偿不了的。其次唆使诸侯合纵连横的人罪减一等。因为这类人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运用政治外交手段,讲究权术,罔顾仁义,这主要指善于合纵连横、游说诸侯的纵横家,比如苏秦、张仪等。再次,开垦荒地,扰乱田制的人再减一等。这主要是指法家人物,如李悝、商鞅等。比如到山上开垦山林的人,明知土地有主,但不经过合理合法的租赁、购买手续,也不先征得土地所有人的同意,就在那里盖一间房子,等到被土地所有人发现,再打官司,最后把土地搞到手。这三种人,都是诸侯国的国君们最希望得到的人才,但孟子却说他们都应该服刑,原因在于这些人都使得天下兵祸不断,使得老百姓得不到休养生息,这与孟子的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是相违背的。

2、公西赤简介

我译《论语》11·17【原文】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我译】季氏比周公还富有,但冉求却还替他搜刮民脂民膏增加财富。孔子说:“冉求不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这些学生可以大张旗鼓谴责他。”

3、冉求的历史评价

冉求:传世画像独家首发。字子有,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多才多艺、擅长理财@易中天 @郦波 @蒙曼 @央视网 @罗大伦 @央视新闻 @人民日报 @阎崇年 @马未都 @任志宏时间 @大连公共文化 @半岛晨报 @大连晚报 @新闻大连 @旅顺博物馆官方账号 @大连博物馆#冉求简介#

4、冉求的个人资料

《论语》今读——先进篇第十一 (3)【原文】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译文】(接上一句话,孔子继续怀旧)。孔子说:学生们当中品德修养很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擅长社交的有宰我和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和季路。对诗书礼乐等文化方面懂的多的有子游和子夏。【心得分享】人无全才,但有各自特长。

5、冉求性格特点

《论语》学习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亡:同“无”。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旅:祭山。在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竟去祭祀泰山,因之孔子认为不适。冉有:孔子学生冉求,字冉有。当时在季氏之下做事。

6、冉求

发生在卢龙的成语典故:求仁得仁求仁得仁,汉语成语,意思是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出自《论语•述而》。原文为: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好,我去请教他。”子贡走进屋子问老师说:“伯夷叔齐是怎么样的人?”孔子说:“古代的有德之士。”子贡说:“他们会抱怨自己的遭遇吗?”孔子说:“他们所求的是行仁,也得到了行仁的结果,还抱怨什么?由此可见,求仁得仁是专门赞颂伯夷叔齐的。明代孙承恩有一首古像赞之二十五为伯夷,诗曰:求仁得仁,去国如履。叩马一谏,君臣大义。乾坤清气,萃子一身,独立万古,求仁得仁,去国如屣。叩马一谏,君臣大义。乾坤清气,萃子一身。独立万古,邈焉无伦。邈焉无伦。#冉求简介#

7、冉求怎么死的

清醒的冉求——《论语》新得三百五十四听了子路的回答,孔子只是一笑,并没有急于点评,而是把目光转向了冉求,“求,尔何如?”冉求,你怎么样?何如,如何、怎么样。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冉求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让我治理的话,有三年的时间,可以使老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君子来做了。方,指四周、四面。如,或者。如其,至于。俟,等候、等待。冉求是个聪明人,他一定读懂了孔子的呵呵,所以表现的很谦虚,给我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甚至再小点五六十里的地方治理也就行了。而我呢,只能叫他们衣食无忧,却还没有具备君子礼乐教化的能力。冉求的能力在给季氏做家臣时得到了充分展示,不仅经济工作颇有建树,实行税赋改革,增加财政收入,而且军事上也有斩获,因此深受季氏赏识和重用,这才能够说服季氏迎接在外流浪十四年,年近古稀的孔子还乡。显然,在治理地域范围上冉求的说法是有点过于谦虚了。但是就能力而言也还客观,因为他并没有按照孔子的教导实行礼制,这也是孔子对他不满的原因。由此可见,冉求对自己的认知还是蛮清醒的。#头条创作挑战赛# #历史人物# #我在头条搞创作# #都来读书# #头条原创#

8、冉求之艺

闲言碎语——走在尘世间,做人实不易:读《论语》(十六、季氏)上原创 瀚疆 人生易栈 2023-06-18 16:13 发表于江苏十六、季氏十六之一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译】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国(鲁国的附庸国)。冉有、季路见到孔子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说:“(冉)求,不是你的过错么?(那个)颛臾(国),过去先王把他封为东蒙山之主,而且在(鲁国)邦域中,是社稷之臣。为什么讨伐他?”冉有说:“夫子(季孙)想要(这样的),我们两个臣子都不想(这样的)。”孔子说:“(冉)求,周任(古代的好官)有说过:‘贡献自己的力量(使之)符合自己的位置(该做的),不能(做到)的人就停止(贡献力量)’。(处在)危险(的状态)而不(去)支持,(处在)倾覆(的状态)而不(去)扶助,那么你将凭什么去辅助他?况且你说过,老虎、野牛(从)笼子里出来,龟片、玉石(在)盒子中(被)毁坏,是谁的过错?”冉有说:“现在颛臾坚固而接近于费地(季氏的私邑),现在不得到(颛臾),以后一定是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嘴上)不说要它而(行动上)一定得到它的(这种)言辞。(孔)丘(我)曾听说,有邦国有家族的人,不担心少而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贫穷而担心(人)不安稳。均衡(就)不贫穷,(人之间)暖煦(就)不少,(人心)安稳(就)不倾覆。如果(做到)这样,远处的百姓(还)不信服(不愿意来),就修文德使他们过来。既然来(这里)了,就安心(的待在这里)。现在子路、冉求(你们)辅助夫子(季氏),远处的百姓不信服而不愿意来,邦国分崩离析而不是守护。(反)而谋划在邦国里动干戈。我担心季氏的忧患不(是)在颛臾,而(是)在萧墙之内。”十六之二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译】孔子说:“天下有道(的话),则礼乐征伐(的命令)由天子发出的;天下无道(的话),则礼乐征伐(的命令)由诸侯发出的。由诸侯发出的,十代人很少有不失去的;由大夫发出的,五代人很少有不失去的;家臣执掌国家命令的,三代人很少有不失去的。天下有道,则政治(的权力)不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则老百姓不议论(政治)。”十六之三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译】孔子说:“官禄(的任命)远离(鲁国)国君,有五世了,政策由季氏发出,有四世了。因此三桓的子孙(要)衰落了。”十六之四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译】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朋友正直、朋友信恕、朋友见闻广,(是)有益的;朋友假正经、朋友软弱、朋友谄媚,(是)有害的。”十六之五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译】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快乐于节制礼乐、快乐于说别人的好、快乐于贤良的朋友多,(是)有益的;快乐于奢侈放纵、快乐于放荡闲游、快乐于安逸懒惰,(是)有害的。”十六之六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译】孔子说:“服务君子有三种错误:话说不到点上而说,称之为急躁;话(能)说到点上而不说,称之为隐匿;说话不看脸色,称之为眼盲。”十六之七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方面需要)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稳定,警戒的方面在色;年纪大了,血气才(处于)强直,警戒的方面在斗;到了年老的时候,血气开始衰弱,警戒的地方在得。”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公西赤简介(冉求主要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