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历史资料(陈寅恪生平)

1、陈寅恪生平

1969年,陈寅恪双目失明。他让妻子唐筼磨墨,提手写了一对挽联,写完,他对妻子说:“送给你“,妻子满意地点点头,两人不禁默默流下眼泪。1926年,36岁的陈寅恪从国外回来,任教于清华园学院。他开设了“梵文文学,西人之东方学之目录学”等课程,事业蒸蒸日上,做出了一番出色的成绩。但是,事业如此成功的他,在感情上却是一片空白。陈寅恪的父亲急得不得了,他曾放下话,如果再不结婚,就要出手干预了。可是,哪有那么有容易,一个心灵契合的伴侣是可遇不可求的。正好,过了不久,一个叫郝更生的人到朋友家做客,朋友又带他到唐筼家中。在唐筼的客厅里,郝更生看到了看到了一幅横幅。上面的书法苍劲有力,题注上写:“为人作书,口占二绝,冬阴已久,立春忽晴,此快事也。南注生。”郝更生十分好奇,这个“南注生”究竟是何人。他回到家后,立即去请教陈寅恪。陈寅恪在清华是出了名的博闻强识,郝更生心里清楚,问他准没错。果然,这一问,陈寅恪立即说道,“南注生”就是唐景崧——清朝的最后一任台湾巡抚,曾率台湾民众奋力抗击日军侵台。唐景崧著有一本《请缨日记》,陈寅恪读过,对他的生平很是了解。听了陈寅恪的解答,郝更生心里由衷地佩服,他顺口说了一下唐筼的情况,陈寅恪一听,激动万分,拉着郝更生的手喊道:“此人必唐景崧之孙女也。”于是,陈寅恪郑重地拜托郝更生,要看一下这个横幅,并拜访横幅的主人。在一个风和丽日的周末,陈寅恪在郝更生的陪伴下,来到了唐筼的家里。他说得没错,唐筼就是唐景崧的亲孙女。陈寅恪永远也忘不了第一眼见到唐筼的时候,她落落大方,举止优雅,又才华横溢。那年,他38岁,她30岁,两个被爱情遗忘的大龄青年,在那一刻,爱情悄然而至。他们两人,也是门当户对。陈寅恪出身名门,他的父亲陈三立,号“散原老人”,当年泰戈尔访华就曾在徐志摩陪伴下拜访了散原老人。唐筼也是位非常有才华的女子,她毕业于于金陵女校体育专业,后来在北京女高师教书。1928年7月17日,陈寅恪和唐筼在上海结婚。婚后不久,唐筼就怀孕了,第二年,他们迎来了第一个孩子——一个娇柔可爱的女孩子。因为唐筼本来就有心脏病,再加上高龄生产,在生孩子的时候诱发感染,几乎丧命。这次生产之后,唐筼的身体也变得十分虚弱,再加上要照顾孩子,她无法兼顾的工作和生活。思前想后,唐筼决定放弃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打理生活,这样一来,也可以让陈寅恪专心治学,不为琐事烦心。这个写了一手好字的才女,自此退居家中,成为丈夫的贤内助,全心全意料理家庭琐事,从未有过怨言。有了唐筼的支持,陈寅恪在事业上更加如鱼得水,这期间,他潜心研究,发表了五十多篇论文和序跋,在国际上也是名声渐起。后来,唐筼不顾医生的反对,又为他生下了两个孩子,都是女孩子,唐筼多少有些自责,但是陈寅恪却毫不在意,这三个小公主,就是他的心肝宝贝。每到周末,唐筼在屋内打扫做饭,三个孩子在院里追逐,陈寅恪总会叫她们读书识字,日子过得平淡且幸福,他们还将父亲散原老人接来同住,祖孙三代,和谐又美好。1937年,卢沟桥事变,战争爆发。局势一日不如一日,散原老人看着北平失守,痛心疾首,宁死不屈,拒绝进食和服药,五天之后,便气绝身亡。就在为父亲治丧的时候,陈寅恪发现自己的视力急剧下降,看东西十分模糊,等他到了同仁医院一查,才发现是右眼视网膜脱落,急需住院进行手术。可是,如果接受手术,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疗养,陈寅恪不愿留在沦陷区苟且偷生,于是,他放弃治疗,带着妻儿逃难。后来,生活稳定下来了,陈寅恪开始发现,他的左眼的视力也下降得厉害。唐筼觉得,他是工作任务重,又连年逃难,缺少营养,于是,就将自己的旗袍当了,买了一只母山羊,每天为他挤羊奶喝。唐筼的一番苦心,却没有受到上天的垂怜。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双眼彻底失明了,作为一个学者,失去了眼睛,他痛苦万分,泣不成声。此时,唐筼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劝他安心,还告诉他:“我就是你的眼睛。”她自己是带病之身,却还强撑着身体,每天为陈寅恪读书读报,当他的书记员,记录他的书信和诗作,协助他找材料。1962年夏天,陈寅恪摔倒在自己屋内,右腿骨折,从此不能行走,那时,唐筼也已经是七旬老人,心脏病复发,瘫卧在床,几欲死去。悲伤欲绝的陈寅恪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一副挽联:“涕泣对牛衣,卅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他害怕自己先走一步,没人为妻子安排好后事,他希望妻子能早一点走,结束世间的痛苦。1969年6月,陈寅恪在数病齐发,撒手人寰。料理好他的后事之后,唐筼也在45天后病逝了。这一对患难夫妻,终于在九泉之下团聚。爱情最美的样子,大概就是在患难中相互扶持。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2、陈寅恪历史资料

1969年,80岁的陈寅恪去世,妻子唐筼并无太多悲伤。72岁的她平静地给丈夫料理后事,然后安排自己的。她的一句话,让女儿们痛哭不已。陈寅恪36岁时,就与比他大10余岁的梁启超、王国维并称“清华三巨头”。陈寅恪学识之广博,可见一斑。可学术上这么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感情世界却一片空白。他坦言:“我想有个家,可却不愿成家。”他从小体弱多病,不想连累别人。家里催婚催得紧了,他就躲几天。直到36那年,他遇到唐筼。第一次见面,陈寅恪如实告诉唐筼,他腿脚不好,走路有些跛,眼睛也不好。但这些并没有把唐筼吓跑,而是更喜欢他的坦诚相待。她爱他的才华,身体上的问题,影响不了心的博大和头脑的清醒。唐筼出身名门,有文化,气质不凡,陈寅恪在她眼中看到说不出的亲切和坚定。在唐筼面前,不想成家的陈寅恪彻底沦陷了。没有花前月下,没有卿卿我我,陈寅恪和唐筼很快就结婚了。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婚后的幸福生活。唐筼温柔大方,为陈寅恪撑起一个温暖的家。她本在北京女高师任教,许广平曾是她的学生。婚后,她毅然决然辞掉工作,全心全意照顾家庭,赡养陈寅恪的父亲和寡嫂。她还经常帮丈夫整理文稿,并做好校对工作。唐筼包揽了全部家务,每天忙个不停,但她是快乐满足的。对妻子的付出和牺牲,陈寅恪懂得,他经常对女儿说:“妈妈是我们家的主心骨,没有她就没有我们这个家,所以我们都应该爱护并尊敬妈妈。”唐筼一共生了3个女儿,生大女儿时,突然心脏病,差点死掉。此后,她一直饱受心脏病的折磨。生活上的劳累和生育后代的磨难,对女人而言,都不觉得苦。女人最怕的就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家不成家,连操劳烦累的机会的没有。日军入侵,陈寅恪和唐筼带着3个孩子,一路颠簸,辗转到香港避难。好不容易安下身,香港却又沦陷了,一片混乱。为了活命,唐筼严格控制饮食量,维持生命延续,决不能吃饱。为生活所迫,他们不停地找房子,搬家,搬家,找房子。4年间,他们搬了六七次家。唐筼惊怕困苦,心脏病加重,受了更多的罪。命运多舛,让唐筼晕头转向。但她却一直是家里的主心骨,给家人以力量。好不容易熬到解放,有好日子过了,可文 革又开始了,浩劫一场接着一场。陈寅恪在劫难逃,唐筼一直陪在他身边,细心照顾他。中年之后,陈寅恪完全目盲,根本无法书写,更不能独立完成工作。这种情况下,唐筼不仅要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还是帮他誊抄文稿。那些年,由于特殊需要,陈寅恪要不停地写声明、抗议书、检查交代材料。所有这些,其实都出自唐筼之手。她的身体也不好,一直饱受心脏病的折磨。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所有的家事都要唐筼亲力亲为,还要做好陈寅恪的助手。雪上加霜,陈寅恪又摔断了腿。那时,陈寅恪被抬出去批斗,唐筼则被打成重伤。有人把大喇叭按在他们房间内,每天面对巨大的吼声,夫妻俩心脏病复发,躺在床上相对流泪。更要命的是,工资停发,存款冻结,生活困顿难行。唐筼只能拼命操持劳作,以至于身体吃不消,心脏病再次发作。唐筼生命垂危,陈寅恪面对病妻残家,心灰意冷,为妻子写下挽联,荡气回肠。好在,唐筼有惊无险,得以继续照顾陈寅恪。他还在世上受苦,她怎么能独自离开呢?陈寅恪身心均遭受到巨大打击,唐筼不但要照顾丈夫的生活琐事,还时刻注意关照他心灵的创伤。她的存在,减轻他许多的痛苦。唐筼除了替陈寅恪写必须的交代材料外,还负责记录他的灵感。有时候,她正忙着做饭,丈夫灵感突现,她就得放下锅铲,拿纸提笔记下他的思想碎片。生活在困难中前行,夫妻二人因为有了相互的陪伴,痛苦并快乐着。1969年,陈寅恪暮年病卒,在爱妻的怀中,停止了呼吸。唐筼没有过多悲伤,她平静地料理丈夫的后事。然后,她又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她给女儿们说:“料理完爸爸的事,我也该去了,我不能让他等我太久。”女儿们痛哭不已,她们看到唐筼常常坐在窗前,她或许在回顾一生的颠沛流离,多与他有关。可现在他去了,她去不想独活。45天后,唐筼也走了,走得那么安详,因为她知道有人在等她。@评文论史阁唐筼有德有才,有深情,能担当。她一生都在为陈寅恪付出,无怨无悔。她为了他,放弃自我发展,甘当全职太太。一个家庭中,生存质量大多取决于丈夫的能力,而生活质量却取决于妻子的素养。妻子素养高了,丈夫和孩子都会有较高的精神素质。陈寅恪给妻子很好的回应,他珍惜她,尊重她,懂得她的不易。在那个风云年代,讲究“真名士自风流”,他们寻求红颜知己,有多少人不惜抛弃原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陈寅恪却是另类,他一生只爱唐筼一生,用情至深,抒写民国时期的另类爱情佳话。#头条创作挑战赛##民国名人故事#

3、陈寅恪简短生平

1926年,36岁的清华大学国学导师陈寅恪一直单身,父亲陈三立心急如焚,给他下达最后通牒:“你若再不结婚,我就代你去下聘!”陈寅恪出身名门世家,祖父陈宝箴是晚清维新派名臣,父亲陈三立是国学大家,晚清四公子之一。陈寅恪自幼聪明好学,36岁时被聘请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一起被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 师。但他一直潜心研究学问,对外在的一切都无欲无求,所以一直是单身。父亲陈三立心急如焚,他给陈寅恪下了最后通牒:“尔若不娶,吾即代尔聘定。”陈寅恪也不想让父亲再担心,于是决定把婚姻大事提上日程。但是人海茫茫,想要找到一个能携手一生的人谈何容易。不曾想,缘分就是如此妙不可言。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陈寅恪还真就找到了那个愿意陪他一日三餐,不离不弃的人。有一天,陈寅恪在好友家中做客,好友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副署名为“南注生”的字画问他,这“南注生”是何许人也?上面的字娟秀文雅,一看就是女子所写,但落款却是陈寅恪所熟悉的。陈寅恪说:“南注生是爱国将领唐景崧的号,我前不久才拜读过这位英雄的《请缨日记》,看来这幅字画应该是她的孙女所写。”好友见陈寅恪似乎对字画主人感兴趣,便牵线搭桥,介绍两人相识。此人正是陈寅恪未来的妻子唐筼,北京女高师的一名优秀教师,同样是醉心事业,到28岁都未结婚。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北京的中山公园,那一天,唐筼穿着优雅的旗袍,坐在公园一角的长廊上,一边看书,一边等待前来赴约的人。不一会,只见一个穿着长衫,走路有点跛的人出现在她面前。一开始,看着这样的陈寅恪,唐筼是有些失落的。两人相互寒暄后,唐筼才了解到,原来陈寅恪走路有些跛,是因为他在外留学十多年,一直穿着皮鞋,所以把两只脚都磨得长满了鸡眼。听完后,唐筼笑了,心里还隐隐有些心疼。初次见面,陈寅恪对唐筼很是满意,两人志同道合,有很多共同话题。此后陈寅恪有事没事就约唐筼见面,一来二往,好感加速上升,逐渐发展成恋人关系。1928年8月,38岁的陈寅恪和30岁的唐筼结为夫妻。婚后第二个月,陈寅恪就离开上海,去了北京,唐筼因为有事要处理,暂时留在上海。结婚才一个月,就开始两地分居,此时,陈寅恪深刻体会到了相思的滋味。中秋节那天,陈寅恪对着月亮给妻子写了一首相思诗:天风吹月到孤舟,哀乐无端托此游,影底山河频换世,愁中节物易惊秋。但是,陈寅恪与唐筼的婚后生活,更多的是苦难和磨难。婚后第二年,唐筼怀孕了,这本该是件无比幸福的事情,但是孩子出生时,唐筼原先的心膜炎诱发为心脏病,差点撒手人寰,从此,一直要与药相伴。还好积极乐观的她并没有因此消沉,为了调理身体,照顾丈夫和孩子,她辞去工作,在家相夫教子,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此后又生下两个女儿。陈寅恪则安心教学,潜心研究学问,迎来了事业的高峰,发表了几十篇学术论 文,在国际上的名气也越来越大。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人想拉拢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但是老人家绝食抗 议,最后郁郁而终。父亲突然病逝,陈寅恪深受打击,他忙着料理后事时,突然发现右眼什么也看不见了,去医院检查后才知,右眼视网膜脱落,左眼视力也在加速下降。丈夫突发意外,唐筼心疼不已,她以为丈夫的眼疾是因为缺少营养和劳累过度引起的。于是,她当掉自己最喜欢的旗袍,买了一只羊,每天给陈寅恪挤羊奶喝,加强营养。但是不管唐筼如何用心照顾,丈夫的眼睛还是不见好转。1944年底,陈寅恪双眼彻底失明。陈寅恪内心无比难受,唐筼告诉他:“没关系,以后我就是你的眼。”从此,唐筼除了照顾孩子,还要充当丈夫的眼睛和秘书,照顾他的起居饮食,为他读书、读报,协助他找研究资料,随时记录和整理他写的书信、诗歌等。没想到,祸不单行,1962年,陈寅恪摔倒在浴室,从此瘫痪,余生都将在轮椅上度过。他心疼妻子,甚至说希望妻子能走在他前面。但是唐筼依旧笑着说道:“你放心,我一定会走在你后面的。”1969年10月,陈寅恪去世,唐筼没有痛哭流涕,只是平静地料理了丈夫的后事。但是从此后,唐筼便停了治心脏病的药,45天后留下一句:“我去天堂陪寅恪去了。”随后便离世了。@书意时光陈寅恪一生在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史的研究上贡献突出,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元白诗笺证稿》等。不仅如此,他对佛经翻译、校勘,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也有重要发现。他后来的这些成就,都离不开妻子唐筼的照顾和支持。他曾多次告诉女儿们: 妈妈是主心骨,没有她就没有这个家。他们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有的只是彼此陪伴,相互扶持。唐筼是陈寅恪的眼和腿,他们互为彼此的精神支柱。所谓爱情,不过如此了。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头条创作挑战赛##陈寅恪生平简介#

4、陈寅恪生平与评价

你听说过,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吗?1962年,梅校长逝世,人们在整理遗物时,打开了他生前随身携带的手提皮包,那一刻,大家纷纷惊讶不已!1931年,42岁的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他在就职演说中说道:“我享受过清华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是应尽的义务!为清华谋相当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梅贻琦多次跟师生们阐述自己的办学理念,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这些都是一所有活力的大学必须具备的。在他任校长的17年里,包括8年抗战期间,清华大学积极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执教,其中就有著名学者华罗庚、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人。到了1948年,清华大学已经扩充到了5个学院,26个系,在校师生达2400多人。不得不承认,自此有了梅贻琦的主持,清华大学的影响力大大增加。在教育上,梅贻琦认为学问范围宜广,不宜狭,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术上获得平衡的观念。而对于当时局势的变化,梅贻琦也是同样的观点。1948年12月,北平解放前夕,国民d给清华教授们下达了一个极短的通知,当时梅贻琦什么都来不及准备,就被架上了飞往南京的飞机。在他看来,自己一心扑在教育上,从未在政治上偏向哪一方,就算是共产d来,对我也不会有什么。在离开自己热爱的清华后,梅贻琦的心中很是失落。后来国民d要员邀请他出任教育部部长时,依旧选择中立的他婉拒道:“不出来,对南方朋友过意不去,来了就做官,对北方朋友就不能交代了……”1949年,为了解决海外华人求学者生活的问题,梅贻琦前往美国管理清华庚子赔款基金。后来,台湾“外事部门部长”叶公超到纽约劝他把清华的基金用到台湾的建设上。然而,梅贻琦并不想用这笔钱为台湾盖大楼,因此,一些国民d要员私下没少骂他是“守财奴”。1955年,梅贻琦终于为这笔钱找到了合适的用途,他由美国飞往台湾,把这笔钱用来创办新竹清华大学,并再次担任校长。这一次,他这个校长一直当到了1962年病逝。在梅贻琦去世后,秘书把他的贴身手提包交给了夫人韩咏华。可就算是丈夫最亲近的人,韩咏华也从没见过包里面的东西。她当着儿女们的面打开了这个手提包,只见里面放着一个账本。这是丈夫管理的庚子赔款基金时使用的。这笔基金曾有数百万美元,每一笔支取记录都被他记得非常清楚。直到梅贻琦病逝,这笔基金到那时都还有一笔可观的数目。可是,梅贻琦在晚年时却常常支付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而苦恼,其实他不是没钱,只是不舍得给自己花……两袖清风存正气,五湖皓月照丹心。梅贻琦校长品行高远,乃世人之楷模!为了纪念这位永远的清华校长,台湾有关部门选择将其安葬于新竹清华大学内,永远守护中华民族的莘莘学子……在梅贻琦去世后,韩咏华时常向其丈夫说过的8个字“生斯长斯,吾爱吾庐”,简短的话语却表达出他对清华深沉的热爱。丈夫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清华,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他的一生是不留遗憾的,如果非要说,那便是没能再回祖国大陆看上一眼。韩咏华明白丈夫对北京和清华的思念,于是便在两岸关系和缓后回到大陆居住,从此用自己的双眼代替丈夫欣赏着日新月异的清华和新中国,直至1993年逝世……#陈寅恪生平简介#

5、陈寅恪的历史

陈寅恪,三百年一遇的奇才!我们从陈寅恪身上学到什么。陈教授不樊附、不谄媚、不屈从,终其一生,志在构建自由、独立的学术世界,他的风骨应该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是学术界的一座丰碑!

6、陈寅恪的故事和生平

陈寅恪先生只有中学学历却精通20多种语言。1910年,20岁的陈寅恪先生先后求学巴黎大学,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等等。留学16年却没有考取一个学位。他觉得只要学到真知识,有没有证书无所谓。学成之后,陈寅恪先生毅然回到祖国,在清华大学任教。抗战爆发时期,西南联合大学西迁昆明的时候,陈寅恪先生珍藏的典籍和大部分讲义教案也在转移的途中被炸毁和丢失。但是陈寅恪先生硬是在没有资料的情况下靠着记忆力,在茅草屋里写下了两本巨著。1949年,他的一些好友去了美国或者是湾湾,但是他却留在了祖国。此时的陈寅恪先生视网膜脱落,双目失明。在妻子唐媛的帮助之下,陈寅恪凭着记忆力写下了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在那个特殊时期。陈寅恪成了被批判的对象,已经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老先生摔断了双腿,却依然要被羞辱。家里的书籍和妻子的金银首饰也都被抢夺一空。妻子为了不让在病痛中的陈寅恪挨打,以瘦弱的身躯顶替丈夫,接受批判和毒打。1969年秋,陈寅恪先生紧紧拉着妻子的手,带着不舍和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陈寅恪先生去世之后,妻子唐媛对家人说:“我也要走了,我要去追随我的丈夫。”在丈夫去世45天之后,妻子唐媛也追随先生而去。陈寅恪先生和妻子相互陪伴支持和扶持,走完了苦难而非凡的一生,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si相许。在那个年代,夫妇两个去世之后却不被允许下葬,直到2003年才入土为安。陈寅恪先生以他渊博的知识和文人风骨,为后人锻造了一座精神丰碑。他和妻子珍贵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也成为我们心中美好的记忆。愿先生和夫人从此山高水长,幸福安康!#为什么读历史# #论知识改变命运#

7、陈寅恪的生平

家庭中生存质量大多取决于丈夫的能力,生活质量则取决于妻子的素养。妻子素养高了丈夫和孩子都会有较高的精神素质。陈寅恪给妻子很好的回应,他珍惜她尊重她懂得她的不易。陈寅恪笃爱唐筼一生,用情至深抒写民国时期的另类爱情佳话。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陈寅恪历史资料(陈寅恪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