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是民族英雄,只是他命太短,38岁就离世了。临终前,郑成功向他的堂兄下达了最后1条命令:处死妻儿和孙子。听到这样的命令,大家肯定十分疑惑,难道英雄都如此狠辣果决吗?连自己的亲人都不放过,其实郑成功如此做是有原因的。郑成功是个混血儿,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却是日本人。郑成功的父亲是个海盗,名叫郑芝龙,他害怕被官府抓住,便躲到了日本暂避。结果一待就是好多年,他在这里不仅娶了一位日本女子,还生下了郑成功。后来郑芝龙归顺了大明朝廷,于是他便带着郑成功回到了故土。郑成功的母亲因为是日本人,日本当局不想放走她,是她多次与其交涉,日本最终决定让她将次子留在日本,她自己去往中国。就这样,她来到了中国,并与儿子郑成功定居在郑氏的老家福建。到了1644年,明朝灭亡以后,郑芝龙便在福建拥立了故明唐王朱聿键为帝,建立政权。虽然郑芝龙拥立明帝,但他与其他一些郑氏子侄对于抗清的决心并不坚定,只有郑成功在抗清的战争中显得十分勇猛。可令郑成功没想到的是,自己的父亲居然投降了大清。后来大清还安排郑芝龙去招降郑成功,但均未成功。可能是清朝觉得郑芝龙没能完成任务,便将他给软禁了。之后郑成功得知隆武帝与其后妃去世之后,甚为痛心。他命全军缟素,进行哀悼。后来清军在郑成功的老家抓住了他的母亲,想用其母亲逼迫郑成功投降。于是清军挟持郑母北上,而郑母却拿出长剑,剖腹而死,可见其母也是位巾帼英雄。母亲去世后,郑成功率兵来到安平,为母亲料理了后事,并决意一生都要为反清复明做斗争,誓死不降。郑成功用他的一生证明了自己的誓言,只是到最后,他并没有赶走清兵,也没能光复明朝,但他的功绩却不会因此而磨灭。1662年,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并且让长子郑经驻守厦门,为其稳定后方,补充供给。郑成功有十个儿子,而郑成功对长子郑经尤为看重。再加上在抗清战役中,长子郑经的表现也非常突出,因此郑成功已经认定郑经就是自己的接班人。没过多久,身在厦门的郑经给郑成功写了一封信,告诉他自己与侍妾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郑家的长孙。郑成功见信后激动不已,郑家终于后继有人了,虽然不是嫡出,但毕竟是郑家的骨血。郑成功高兴之余,犒赏三军。可没过几天,他的亲家唐显悦便给郑成功来了一封信。唐显悦在信中告知郑成功,郑经的长子并非侍妾所生,而是郑经胞弟的乳娘。郑经虽有将才,但喜好美色,还生下了儿子。唐显悦还在信中指责郑成功,郑成功不知避忌,还为此四处炫耀,大摆宴席,简直是不知羞耻。郑成功看了这封信后,这才知道郑经所做的荒唐事。郑成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如此不堪,还诓骗自己,实在可恶。郑成功为人刚直不阿,绝不能容忍郑经犯下这样大的错误,即使郑经是他认定的接班人,他也不能轻纵。可此时郑成功的身体却越来越不好,之后还病倒了,在他临终前,他还一直记挂着郑经与乳母的事。于是郑成功将堂兄郑泰叫到身边,对着郑泰说道:“我一生克己复礼,没想到郑经会做出如此丑事,令郑氏家族蒙羞。如此不知羞耻之人,留下何用,倒不如一剑结果了干净。”堂兄郑泰赶紧劝说,可郑成功却接着说:“郑经一直是由他母亲抚养,郑经做出此等事,他母亲也有责任。你就按照我的命令,将郑经与他母亲还有乳母都一并处死,还有生下的孩子,也一并处置了吧!”郑泰劝说道:“如此处置,怕是不妥,不如只处置乳母一人便可,其余的人都是无辜的。再者,郑经是您的接班人,若贸然处置了,恐怕会引起动乱,还是放过他吧!”可郑成功坚持要让郑泰去处置郑经,而郑泰到达厦门后,并未向郑经问罪。等到郑成功去世后,郑经顺利继位,此事自然也没有人再追究了。郑成功有自己的想法,但郑泰的顾虑更多。都说虎毒不食子,相信郑成功若泉下有知,也会感激郑泰的处置方法的。《海上见闻录》记载,“深耕种,通鱼盐,安抚土番,贸易外国,向之惮行者,今喜为乐土焉。”郑经继承父业,为促进当时台湾的经济、文化等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参考文献:[1] 郑成功忠于谁·宋志坚[2] 台湾外记·(清)江日栤 撰·1983[3] 南明史略· 谢国桢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2、描写郑成功功绩的诗词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应该辩证立体地去看。张煌言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但在台湾问题上,郑成功的远见与魄力,还是要比他高得多,而由于国姓爷壮观地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这彪炳史册的功绩,即便前期他严重的军阀思想导致了一次次复明势力不能融合,错失了大好扩大战果的机会,也难掩其散发的闪耀光芒,也许这便是他能流芳百世最大的原因。顾诚的南明史,为何堪称最上等的史学作品,一个最大的因素,就是作者在引用大量史籍印证观点时,也尽可能站在中立的立场,给予了最为中肯的评价。江西自古以来,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出了太多的文化名人与先贤志士。从陶渊明,欧阳修,到王安石,黄庭坚,从曾巩,汤显祖,到文天祥,解缙等等,不胜枚举,可这么多光辉名字下来,最近浮现在脑海最多的是顾先生。他治学的低调与严谨,完全有民国大师的风范,而他的风骨,更是触动着内心深处,因而结合自身当下的处境,最为敬仰与崇拜的人,只能是顾老了。天突然黑下来,随之而来是咆哮大雨。上午勇士的大胜,奠基了一天的好心情,但是上班路,以及接下来可能遇到的烦心事,还是让思绪一下子陷入了极端的迷茫。活着的一成不变,引发的无意义,就感觉如此的蹉跎岁月,还不如死了算了。诗和远方,在世俗的各种情面前,是愈发的遥远。一想到这,没有出世的背景下,就有种绞肉一样的痛,在心头翻涌!人生啊,为何会被至善的心,折腾得这样!#郑成功简介与主要功绩#
3、郑成功主要功绩是抗清吗1929年五月十二日,位于水头镇康店村柑榄山的郑成功陵墓被摸金校尉们光顾,意外揭开了郑成功的死亡原因。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他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祖籍福建。他的父亲郑芝龙是位海上行走商人,身家颇丰,娶了五位夫人二夫人田川氏是日本人,也就是郑成功的生母。郑成功六岁前一直居住在平户,直到父亲郑芝龙接受明朝招安,才被接回泉州府安平居住。郑成功聪明好学,十二岁中秀才,是南安县有名的神童;十五岁就迎娶了礼部侍郎董飏先侄女,从此进入仕途。但郑成功仕途非常不顺。先是李闯王入京,逼得天子死社稷;不久吴三桂又引清军入关,击败李闯王,入主中原。郑成功拥护南明隆武政权,因功被此国姓“朱”,所以郑成功被民间称为“国姓爷”。1646年,郑芝龙降清,自此父子分道扬镳,郑成功凭借绝对优势的水军,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2年,郑成功迎来了巅峰时刻:他击败了海上霸主荷兰,成功将荷兰赶出了台湾。郑成功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壮举,被人称为“开台圣王”。他的历史功绩永留史册。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却在不久后,就离奇地暴毙身亡,死因一直成谜。1929年农历五月十二夜晚,郑成功陵墓被盗,他的后人整理他的遗骨时,意外揭开了郑成功的死亡原因:他的尸骨发黑,确定死于毒杀。这也证实了李光地在《榕村语录续集》中的推测:“马信荐一医生,以为中暑,投以凉剂,是晚而殂。”而《荷闸丛谈》则记载:“(郑)骤发颠狂,咬尽手指死。”这些症状,无一不表明郑成功是被人毒害致死。但郑成功究竟是谁毒杀的呢?目前有三方面怀疑对象:一、清廷。因为郑成功的立场,导致他是清廷的眼中钉,清廷除之而后快,嫌疑最大。二、郑成功的兄们。因为郑成功性格暴躁,对兄弟们要求严格,动辄军法处置。他的族人们没少受到他的惩罚,欲取而代之的大有人在,特别是郑成功的堂兄弟郑泰。三、郑成功的儿子郑经。郑成功临死前遗命:处死儿子郑经!可见这个儿子也是有问题的。郑经的夫人是唐显悦的孙女唐氏,但郑经却迷上了幼弟的乳母陈氏,并生下了孩子取名郑克臧。这在古代可是不被允许的,郑成功几次下令处死郑经,都被部下所阻拦。最终郑成功身死,他的儿子却安然无恙。郑成功死后,郑家陷入内乱,大部分投靠了清廷。大家觉得,哪种情况最可能呢?#历史#
4、戚继光与郑成功的功绩爱国恤民 心系备战 力控海权——析“延平条陈”凝聚郑成功“三大精神”(第一部分)“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皇帝以女儿相许是古代最高荣誉。)这是公元1645年的一天,明朝覆灭后隆武政权建立,郑芝龙将22岁的儿子郑森引荐给隆武帝,帝叹言。随即隆武帝为表达对郑森的厚爱,赐国姓“朱”,赐名“成功”(欲复明成功),并封“忠孝伯”。还被南明永历帝封“延平王”,被百姓尊称“国姓爷”。清康熙帝赠“忠臣”匾,从清到今两岸郑成功祭祀庙宇发展到300多座。数百年来,官方与民间均认可郑成功为民族英雄。现笔者就以其践行“延平条陈”(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为线索来评析郑成功的“三大精神”。一、爱国恤民担当正义(一)解读其忠诚爱国须走出“三个误区”。爱国恤民是郑成功谋划和践行“延平条陈”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说到郑成功忠诚爱国须走出“三个误区”。一是要走出说他爱国为何“抗清”的误区。郑成功的抗清与农民军的抗清不同,是一种反抗民族压迫的正义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而最终失败,但却使清朝统治者看到汉族人民的力量,从而使康熙帝不得不总结教训,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采取措施以恢复和发展生产,缓和满汉民族矛盾。郑成功生长在明朝与清朝交替的年代,谁也接受不了大汉族遭满族这支少数民族的入侵,以及被满族统治的清朝取代,因此他认准了复明的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并孝忠隆武帝,即使隆武帝不在人世也不变心,也没有因朝代的更替而改变主义,是一个持之以恒干大事的人。福建人不服输的精神,尤其是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特质在他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二是要走出说他对隆武帝忠诚,为何不叫“朱成功”,而叫郑成功的误区。因清朝推翻了明朝,不可能让朱姓复明,当时清廷和清军中打出口号“诛成功”,意思是要将其斩草除根。为了维护其形象,坊间百姓只好称其郑成功,清廷则认为只要不叫“朱成功”就好,叫郑成功也不予追究,经历了清朝276年叫郑成功,自然也就叫顺了。三是要走出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海盗头子,他母亲是日本人,他在日本出生,他就是大倭寇的误区。先说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她不完全是日本人。田川氏的父亲是泉州鲤城人,娶了日本妻子,因此田川氏是第一代华裔。郑成功虽在日本出生,但7岁就回到自已的祖国接受教育。再说郑芝龙不是海盗,更谈不上郑成功是倭寇。郑芝龙武装经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御西方的东侵势力,需要用武装力量才能相抗衡。且郑芝龙于1633年在金门料罗湾海战中击败西方海上势力,在郑和船队退出南中国海200年后,重夺海上主导权,是大航海时代东亚海域举足轻重的人物。(二)追溯其爱国恤民须明晰“两个根本”。“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难怪在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之际,郭沫若先贤会这样高度颂扬郑成功。这得益于郑成功努力践行爱国恤民的宗旨受崇敬。“以国为本”和“以民为本”是郑成功爱国恤民的两个根本。“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今吾父不听儿言,倘有不测之祸,儿只有缟素而已。”公元1646年,清军先后攻占仙霞关、福州等地,郑芝龙见隆武政权大势已去而频频后撤降清,郑成功多次劝父亲归正。这表明郑成功报有复明的希望和决心,对明忠心耿耿。尽管康熙皇帝最终完成中国领土与主权的统一,但郑成功开创之功不可没。他还在台湾设行政建制,建立“明郑政权”,实际上是中国南明王朝的一部分,也是南明之余绪。郑成功驱除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其历史功绩和传奇色彩,被晚清革命者器重讴歌。清朝执政者前期嫉恨郑成功,民间对郑成功的爱戴与敬仰无法遏制,从而让沈葆桢主导表彰其为“忠义”。日本侵略台湾时,民众追思郑成功寄托对祖国的情谊。在两岸民众对郑成功的崇拜自发形成,肯定他是反清先驱。晚清中国内忧外患,郑成功还在台推行保种,开疆扩土,革除奴性,并借兵抗清,在台湾再造海外中国。尤其是日本猖狂侵华的抗日战争时期,郑成功威武不屈、抗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国人奋发图强、持续抗日的精神资源。抗战胜利后,郑成功声望登上历史巅峰,备受敬仰……这些足以说明郑成功是热爱祖国的。但也不排除百姓祈求事业成功的愿望而崇敬郑成功。
5、郑成功和戚继光的功绩民族英雄郑成功:君父皆亡 儿子通奸 壮志未酬 气急而死父亲郑芝龙取田川氏第二年,生了个儿子,给他取名“福松”。“福”代表不要忘了他的家乡——福建,“松”是希望他像松柏一样,长命百岁。郑福松是郑成功的本名。郑成功出生时有过一段惊险的经历。明熹宗天启四年七月十四日(1624年8月27日),千里滨(日本九州西部平户川内浦的海滨)就像平常一样明媚、安静,和相距不远的繁华市镇比较起来,不失为一个好地方。这天,大腹便便的田川氏正在海边散步,她边走边捡起沙滩上可爱的贝壳。忽然,刮起大风,乌云笼罩了天空。闪电像一把利剑劈向天边,雷声也咆哮起来了,一阵瓢盆大雨从天而降。刚刚还是平静温和的海面顿时波涛汹涌,海浪狂暴地翻滚着。在这个时候,田川氏忽然感到肚子一阵阵剧痛。她知道自己马上就要分娩了,但一时找不到可以帮助她的人,也没有可以避雨的地方。她只好踉踉跄跄来到一块大石头旁边,就在这里她平安地生下了郑成功。永历八年(1654年),李定国的西南战场连连败退,永历帝被清军逼到缅甸。后来,明朝降将吴三桂攻入缅甸,永历帝被俘,就在这年的一月被绞死在昆明。郑成功得知永历帝的死讯后,悲愤万分,恨透了清政府。同是这年的一月,清政府看到郑成功已经退守台湾,很难依靠武力打败他,而且他又拒不投降,留下郑芝龙已经毫无用处了,就干脆把郑芝龙及抓获的郑家人都处死了。处死郑芝龙的地方就是北京的“柴市”,也就是宋朝文天祥殉国的地方。不久,在台湾的郑成功就得到了北京传来的消息,知道父亲被害,全家无一幸免。虽然这是意料中的事,但是身为人子,得知父亲死讯,像是万箭穿心,简直痛不欲生。郑成功沉痛地向大陆方向大声喊道:“父亲,如果您当初听我的劝告不要投降,怎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呢?您当初为何轻信他们,否则也不至于身死异乡,不得善终啊。”所有的郑家军都随着郑成功披麻戴孝,向郑芝龙的亡灵祭拜。君父皆亡,使郑成功的病更加严重了。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令郑成功无法忍受的丑闻,就是他生平最痛恨的通奸、乱伦之类的事情。原来,郑成功的大儿子郑经给他生了一个孙子,取名为克臧。郑成功知道自己有了孙子,非常高兴。可是不久后他竟得知,孙子并不是郑经的原配夫人所生,而是郑经和郑家的乳母陈氏私通而生的。郑成功是一个道德观念非常强的人,他曾经颁布过一道命令,凡是有人通奸的,通奸双方都要被处死。在中国的礼法中,乳母是八母之一(嫡、继、养、慈、嫁、出、庶、乳)。郑经这样做,完全是违背了伦理道德。郑成功万万没有想到,如此伤风败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自己的家里。知道这件事后,他急怒攻心,病情更为沉重。五月八日,病入膏肓的郑成功,穿好明朝的官府端坐在椅子上,开始念太祖遗训,念到第三章的时候,他泪如雨下,悲痛地说:“自国家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七年,进退无据,罪案日增,今又屏迹遐荒,遽捐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乎天乎!”说完这句话,他激动地顿足抓头(另一说为抓面),近乎疯狂状态,不久就倒地身亡了。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悲剧英雄郑成功的一生有太多的遗恨。对于这个伟大的民族英雄,最重要的功绩当然是驱除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他维护了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保障了国家安全,维护了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收复台湾后,他顾不上作战的疲劳,又投入到对台湾的建设中去。在发展台湾的过程中,不仅开荒种田,同时发展各种产业,大力发展教育,使台湾人民不只是生活上富足,知识修养也大大提高。另外,郑成功费尽大半生心血是为了打败清政府,光复明朝。也许在今天看来,这点似乎阻碍了中国的统一。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清朝的建立是外族人霸占了汉族人的家园,郑成功是为了夺回自己的家园而战,这种精神是伟大的,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
6、郑成功简介及主要功绩继续学习《清联三百简注》[玫瑰][太阳]29挽郑成功玄烨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原注]郑成功(1624—1662),初名森,字大木,明末福建南安人。南明隆武年间,受唐王恩宠,赐姓朱,更名成功,后收复祖国神圣领土台湾。玄烨(1654—1722),爱新觉罗氏,满族人,清世祖第三子。8岁登基,年号康熙,在位61年,庙号圣祖。四镇:南明福王时设于江北的四个抗清据点,由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分守。两岛:金门和厦门岛。屯师:驻守军队以抗清。诸王:指福王、唐王、永明王、淮王。一隅:此指台湾。抗志:坚持高尚气节。孤忠:指忠心耿耿而不能得到支持。元胡炳文《拜岳鄂王墓》诗:“太义君臣重,孤忠天下知。”联语立意高远,指出郑成功忠贞守土保国的史实,更赞扬郑成功驱逐荷兰统治者收复台湾的功绩。述史论评客观公正,哀挽的感情亦十分真切。见《古今名人挽联选注》一鳞补注:康熙被称千古一帝,名为守成,实为开创,故庙号亦名祖,其襟怀亦现此联。清朝皇帝均饱学之士,此与明朝之大不同也。此联有高度,弃敌我立场,自有皇家气象。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描写郑成功功绩的诗词(郑成功的主要功绩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