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了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着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作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作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睖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滚将出来。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是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何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下,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地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街坊邻舍并郑屠的火家,谁敢向前来拦他?鲁提辖回到下处,急急卷了些衣服、盘缠、细软、银两,但是旧衣粗重都弃了。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水浒传》#水浒传鲁达简介#
2、水浒传鲁达简介主要事迹这是佛教教义,怎么没有,方丈对鲁智深就是这样,最后鲁达修成正果,是水浒传里最正面的一个人物形象。鲁知深有善根,回归让人信服。雨果的冉阿让顿悟从善有点牵强,许多西方名著都有这个毛病。#水浒传鲁达简介#
3、水浒传鲁达的诗在《水浒传》中鲁智深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天孤星下凡,因为打抱不平、见义勇为,但正是他的这种性格,才成就了他。在鲁智深的身上,有着很多闪光点,比如他重情重义,嫉恶如仇,豪爽大气等等。但是最令人钦佩的还是他的侠肝义胆,这一点是很多人都无法比拟的。其实,从古至今,像鲁智深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都有着一种舍生取义的气节,虽然最后的结果都不尽人意,但他们那种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却值得我们学习。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鲁智深圆寂前写的一首偈子: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的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这首偈子看似简单,但却道破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人生之初,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第二,人生之中,求而不得,苦不堪言。第三,人生之后,放下一切,自在逍遥。首先,对于第一种境界,也就是人生的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是赤条条的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父母,没有朋友,也没有亲人,有的只是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所以,这个阶段的人,都非常的单纯,也非常的勇敢。只要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就一定会去做。即使失败了,也会从头再来。其次,对于第二种境界,那就是人在社会上打拼的时候,这个时候,人们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爱的人,也有了想要守护的人。于是,他们就会为了这个家,为了这些人,不断的努力着,奋斗着。但是很多时候,这些努力和奋斗,并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甚至还会让自己伤痕累累,遍体鳞伤。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感觉到很疲惫。然后,到了第三种境界,那就是当一个人看淡世间的一切,放下了所有的执念,也看透了世人的嘴脸,这时候,他就会变得非常轻松。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东西,是值得自己去拼命争取,也没有什么事情,是需要自己付出生命代价去维护的。既然这样,那何必要让自己这么累呢?不如放下一切,潇洒地走一回,这才是对自己最好的选择。
4、水浒传鲁达师傅鲁智深的涅槃之路,从痞子到英雄,“今日方知我是我”,《水浒传》中有这么一位好汉,小说第三回就登上舞台,一直引领着前期的发展。从一个相当于现在的排长,变成一个酒肉和尚,再到一个得道僧人,其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他就是整个梁山悟性最高、脑袋最灵光的花和尚鲁智深。那么鲁智深是如何从一个街头打架的混混,一点一点蜕变成英雄,并最后得道圆寂的呢?根据《水浒传》的描述,鲁智深一直是一个嫉恶如仇的好汉。鲁智深原名鲁达,他并非一个街头流氓,也不是什么寻常百姓,他有着提辖之位,相当于现在的排长。可就因为他的这种性格,眼中根本容不进一粒沙子。当他得知金翠莲父女二人被镇关西杀猪的郑屠强占了身子,又赶出家门的时候,他怒不可遏,一定要为这萍水相逢的父女二人出一口气。于是鲁智深故意找茬,让郑屠剁了肥肉馅料和精肉馅料,然后又让他把脆骨也剁成馅料。郑屠夫发现自己被耍了,当即与鲁智深起了争端,他哪里是鲁智深的对手?鲁智深只三拳就让他一命呜呼。犯下人命官司的鲁智深只好逃跑,在金翠莲现任赵员外的帮助下上了五台山,遁入空门以躲避官兵的追捕。可鲁智深终归是在社会上呆久的人,青灯古佛、吃斋念经的日子他怎么可能忍受的了?所以佛门戒律根本管不住鲁智深,他该吃吃该喝喝,丝毫不把规矩放在眼里。受不了的僧众向住持反映,住持受到过赵员外许多恩惠,哪里敢管鲁智深?就又将鲁智深遣去了东京大祖国寺。其实住持早就看出了鲁智深的慧根,无奈尘劫未了。在住持给祖国寺的推举信中就能看出端倪,信中写道:“这个僧人在我这里剃度,由于犯了命案情愿落发为僧。此人日后必能修成正果,千万要收留。”可见,鲁智深他身上隐藏的佛性也与自身性格相差甚远,一旦尘劫了去,一定能得道。但这尘劫是什么呢?宋江农民起义是历史真实存在的,只是一百零八位好汉是经过作者施耐庵加工的。鲁智深的尘劫,就是造反,在造反的过程中察觉民生之艰苦,从而修成正果。所以当鲁智深上了梁山之后,表面上跟大家说说笑笑,吃酒打诨,实际上他与其他好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李逵杀戮成性,鲁智深接受不了,他从不杀无辜之人;王英好色无度,伤害妇女,鲁智深也接受不了,书中从未说过鲁智深接近女色。所以鲁智深的定位很奇怪,他喜好喝酒吃肉,经常惹出事端,可没有一件事是过分的。让鲁智深打打杀杀没什么问题,但一定要有理由。这点完全不像是一个单纯的草莽。甚至鲁智深也不喜欢宋江,骨子里认定宋江是一个小人。整个梁山在宋江的领导下,从反抗朝廷慢慢想要谋求招安,看似宋江在给兄弟们谋出路,其实都是宋江的私心,他在拿兄弟们的性命当作谈判的筹码。鲁智深和武松就是梁山招安商讨期间,最大的反对者。两人一致认为,既然朝廷不能拿梁山怎么办,兄弟们也没必要向朝廷投诚,这里哪个兄弟没被朝廷迫害过?一旦招安了,梁山就变成了朝廷的鹰犬,只能接受朝廷的指派,平白消耗自己的实力。果然,跟鲁智深预想的一样,梁山被招安后,第一件事就是北上抗辽。这次梁山没什么大的损耗,起码一百零八位兄弟都在。可宋江怎会安于现状?他继续接受朝廷的命令,带领兄弟们讨伐同样是农民起义的方腊集团。这次梁山好汉损失严重,虽然成功剿灭了方腊势力,但足足有六十位好汉战死。事后二十人隐退,又有十三人因为伤病而死,武松也丧失了一只手臂。换来的,只是宋江等十人被朝廷册封了官职。这次战斗,让已经成为英雄的鲁智深看透了人性,也看透了朝局。本来农民起义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是在为百姓发声,是一件迫不得已的正义之举。然而在宋江的私心和功利心下,梁山支离破碎。经历过世间种种,鲁智深浮躁的心静了下来,他开始感悟人生,参悟佛理。鲁智深透彻之后,盘腿打坐,听着钱塘江潮水之声,鲁智深慢慢闭上了眼睛。圆寂前,他淡然地总结起自己的一生:“平生不修善果,专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匣,这里扯断玉锁。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第一句是鲁智深一生的总结,第二句则是他的感悟,他不再被世俗所禁锢,经历了世间种种,无非是欲望控制着人的心性,全部是过眼云烟罢了。挣脱了这副枷锁,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宁静和真谛。等到“潮信”来时,也不过是自然规律的循环往复,人既然逃脱不了这个规律,那就没必要执着于某一件事,舍弃欲望就是放过自己。鲁智深从一个混混逐渐涅槃,悟到了真理,根本不可能存在不欺负金翠莲的世界,也不会存在好吃好喝、无忧无虑的梁山。他放下了心中的执念,从而得到圆寂。综上所述,鲁智深是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中最特殊的存在。他重情义,也讲道理,心性早已超脱了凡夫俗子,只是缺少点化,这就是他的尘劫。他的身上既有农民起义的悲剧色彩,同时又具备了理想主义的感性,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他的顿悟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精神的指引,哪有什么美好愿景?用平常心对待生活,本就是一种美好。#历史回眸##名著#
5、水浒传 鲁达水浒传(白话版) 书摘:鲁达问了郑屠户的住址,又拿出自己身上仅有的五两银子,向史进借了十两银子送给金家父女,要他们离开这里回东京去。鲁达他们三人在金家父女的千恩万谢下又喝了几杯,然后三人分手,史进、李忠住客店去了,鲁达回到自己的住处愤愤地睡下了。——《水浒传(白话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水浒传鲁达简介主要事迹(水浒传鲁达事件概括)